⑴ 一部俄罗斯老经典电影
两个人的车站,相当老的老电影了。前苏联的
中文名: 两个人的车站
导 演: ( 伊达·梁赞诺夫 Eldar Ryazanov )
主 演: ( Lyudmila Gurchenko) ( Oleg Basilashvili)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 Nonna Mordyukova) ( Mikhail Kononov) ( Anastasiya Voznesenskaya)
上 映: 1982年03月12日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话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的距离缩短了……
⑵ 俄罗斯电影推荐 俄罗斯好看电影推荐
1、《守护者:世纪战元》
2、《女狙击手》
3、《黑海夺金》
4、《火海凌云》
5、《他是龙》
6、《冰雪女皇之冬日魔咒》
7、《夺命地铁》
8、《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9、《利维坦》
10、《斯大林格勒》
11、《斯大林格勒 Сталинград 》
12、《战场上的布谷鸟 Кукушка》
⑶ 俄罗斯影片推荐
俄罗斯影片有《烈日灼人》、《兄弟》、《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俄罗斯方舟》、《回归》、《守夜人》、《孤独之岛》、《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上帝难为》、《邮差的白夜》。
1、《烈日灼人》
《烈日灼人》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影片讲述了这位革命家在乡下的田园生活,他和他的家人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慵懒的夏天,远离了那个时期可怕的战争。
⑷ 求一些中国人在苏联(俄罗斯)生存或生活的电影片子,麻烦大家帮找找
[推荐]电影红樱桃
内容介绍
1940年冬,中国孤儿楚楚和罗小蛮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学习。在课堂上,楚楚讲述了自己亲眼目睹父亲惨遭杀害的情景,令老师和同学们震惊不已。一年一度的夏令营开始了,楚楚与罗小蛮分头去了两个城市。第二天,战争爆发。楚楚又亲眼目睹老师和同学死于德军枪下,自己也被德军抓住。她被一位德国将军带到司令部,发现这位将军竟有在女性人体上纹身作画的癖好。
楚楚想尽办法反抗,但纹针终于刺进了她的皮肤。与此同时,在后方的罗小蛮当上了递
送阵亡通知的“黑色信使”。一次,他把战俘引进一幢废弃的楼内,点燃汽油桶与战俘同归于尽。苏军开始反攻了。德国将军在楚楚背上刺完最后一针,开枪自杀。楚楚受到红十字会的收容,夜晚,她从篝火中抽出木棒,愤然向后背那块法西斯鹰徽烙去。本片投资2700万元,公映当年创下5000万元票房纪录。
【获奖记录】
1995年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郭柯宇)
1996年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录音奖
第19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郭柯宇)奖。
⑸ 关于俄罗斯电影《婚礼》
中文名称:婚礼
英文名称:Svadba
别名:爱,婚了头
发行时间:2000年
电影导演:Pavel Lungin
电影演员:Marat Basharov
Mariya Mironova
Andrei Panin
Aleksander Semchev
Vladimir Simonov
Mariya Golubkina
Natalya Kolyakanova
Yelena Novikova
矿工米什卡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塔尼亚,在离开家乡多年以后回到他的身边。米什卡心里除了美丽的塔尼亚从没有过其他女人,所以他老老实实地不记前嫌,也顾不上妈妈的反对一定要娶她为妻。婚礼前,为了给新娘买耳环,米什卡被朋友怂恿着喝醉了酒,抢劫了别人。婚礼进行到一半,他被送进了局子,为了尽快出狱结婚,他看也没看便在供罪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随时准备逮捕他的警察局长跟着他回到了婚礼上。塔尼亚的爆发户旧情人出现了,他带人要抢走新娘子……一系列闹剧以后,结局似乎是最喜剧也是最悲惨的:米什卡非常高兴地收养了妻子和旧情人的私生子。
其他介绍
故事简单的说就是俄罗斯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当天24小时发生的故事,具体的说,婚礼的地点是俄罗斯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新娘曾经因为难以忍受贫困而到莫斯科去.....现在突然良心发现,回到家乡寻找真爱。故事背后是俄罗斯当代的各种社会问题,什么俄罗斯新贵、腐败、民不聊生.....而电影背后则是俄罗斯人骄傲乐观的“俄罗斯精神”。
电影的风格像库斯图里查 ,越是穷就越要狂欢,还像 米哈尔科夫 的《西伯利亚理发师》,前一秒钟狂欢,后一秒钟就落泪,前一秒钟是闹剧,后一秒钟就变成悲剧,如此反复,还好结为是个happy ending。在“旧居”前几天谁调侃到 库斯图里查 说“从这样的国家出来混的,就先得政治上举白旗”,至于这部《婚礼》看imdb上是法国投资的得了金棕榈提名,是不是“政治上举白旗”讨论起来没意义,不过精神上绝对不是,这就是俄罗斯伟大的地方。
影片的导演是曾以处女作《蓝色计程车》(Taksi-Blyuz)荣获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俄籍名导帕沃尔·罗金。可以说电影取材于当时俄罗斯人们的生活,自然也会将视角投注在他们的身上。一如印象中南斯拉夫人的精准、理性和民族性强烈一样,帕沃尔·罗金的镜头同样剖析并关怀着俄罗斯的处境及人民的生活。他在1990年的作品《蓝色计程车》反映的是解体后新旧苏联人民在思想上的差异和对应生活的困境,获得了戛纳奖的最佳导演奖;1992年他以《月亮公园》(Luna Park)再度入围戛纳,剖析俄罗斯境内的反犹太情结,描述坚信国家主义的飞车党首领,发现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竟恰巧是犹太人的悲情故事;1996年在《红色的生命》(Liniya Zhizni)中,他则以明快节奏描述一名法国人在莫斯科黑帮中的经历,一方面也呈现出俄罗斯从斯大林时代到现今宛如无政府状态的对比,相当犀利。
帕沃尔·罗金在千禧年的这部作品《婚礼》一反过往犀利尖刻的冷静批判和暴力阳刚的风格,以一场乌龙婚宴为题材,甚至将镜头从莫斯科移至乡间矿场,将视角从政治及社会乱象中转移,帕沃尔·罗金希望用一出充满欢笑的幽默喜剧来更深入刻画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实景。虽然基调疯狂幽默,但是帕沃尔·罗金仍旧放进了许多严肃的思考,诸如贪污渎职、金权政治、经济困境等。可以说,帕沃尔·罗金带给了我们全然不同以往的俄国片情调:幽默、辛辣、狂欢享乐、痛快解嘲,笑声不断、峰回路转,欢乐背后的静默,又不免闻到一丝欲哭无泪的味道。除了导演才华洋溢、剧本贴近真实生活和演员集体演出优异的特色之外,这部《婚礼》更是画面丰富、节奏明快。执掌摄影的是曾获斯德哥尔摩影展最佳摄影的亚历山大波罗夫(Aleksandr Burov),婚宴醉酒嬉闹、狂欢宴饮的歇斯底里,加上意外重重的状况频传,波罗夫生动而纪实地捕捉到了每个精彩的镜头,一举入围当年的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的奖项。整部影片不时上演的笙歌乐舞,还有一桌桌丰盛的婚宴,加上喜宴张灯结彩的热闹风情,都透过他精准的镜头变得更加活泼起来。对于这部《婚礼》,也许故事的内容终究不过是生活百态,但是本片不仅给了我们全新的俄片观影经验,就电影本身而言,它也是一出节奏痛快辛辣的喜剧,确切地说也许应该是一出写实的悲喜剧!
不同于大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Pavel Lungin专爱描写普通俄国人的生活。imdb的 一位网友曾说:如果你想了解俄国,一定要看这部“婚礼”,因为有关于俄罗斯生活的一切在这部电影中都有体现。
另外,影片主演Marat Basharov曾主演过“72米”等片,是一个长着典型俄罗斯面孔的充满阳光气息的大男孩。
⑹ 求俄罗斯电影(2005年以后出的 最好是生活片) 俄语原声 带俄语字幕 俄语电影下载网站
《爸爸的女儿们》俄罗斯情景喜剧
⑺ 求一些中国人在苏联(俄罗斯)生存或生活的电影片子,麻烦大家帮找找
《红樱桃》里面有类似情节。其中男孩罗小蛮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养活着一个苏联小女孩。
以下是剧情简介:
1940年冬,两个中国小孩被送进了莫斯科近郊的伊凡诺夫国际儿童院,男孩叫罗小蛮(徐啸力)、女孩叫楚楚(郭柯宇)。
不久,苏德战争爆发,儿童院被德军占领。罗小蛮和楚楚在战乱中分开后,当上了专门送发阵亡通知书的“黑色信使”。
楚楚和儿童院的另一部分孩子遭受了德军的种种迫害。一位酷爱纹身艺术的德国将军看上了东方女孩楚楚。他在楚楚昏迷时在她身上纹下了一只法西斯像徽。
在后方,罗小蛮的住房旁驻扎了战俘,在强烈的报复心驱使下,小蛮每天用弹弓射击战俘,不料竟引起了混乱,小蛮在情急中点燃汽油桶和战俘们同归于尽。
随着苏军的反攻炮声,将军预感末日来临,他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楚楚带到了荒野。
楚楚被盟军红十字会收留后,死活不肯脱衣服淋浴,她的背上留着永远抹不去的耻辱和伤害。
最后,苏军查清了她的身份,医院对她进行了植皮手术,但未能成功。楚楚后来一直生活在北京,终生未婚,六十三岁时去世。
⑻ 俄罗斯最好看的电影推荐
俄罗斯最好看的电影推荐《利维坦》、《回归》、《孤独之岛》、《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邮差的白夜》等。
1、《利维坦》
2014年的电影《利维坦》获得了评论界昌坦和大众的好评,赢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⑼ 求一部俄罗斯电影
这个电影名字叫《回归》,
“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这是一部关于男孩成长的影片。一个失踪十二年的父亲,一个只存在一张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现,回家后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荒岛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但父亲都只是袖手旁观,似乎要借着军训时的锻炼加速孩子们的成长。终于,父亲与儿子的冲突加剧,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俯视的海面,然后是一个模拟主观视角的镜头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来这叶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划向孤岛的那叶小舟,也是带走了父亲死尸的那叶小舟。这样的镜头对于对影片未知的观众是充满神秘的,但对于作为叙述者的导演更像是记忆的始点——一个已经成为男人的人对“成为男人”的全过程的追溯(就想当年划向孤岛)。影片的开始是故事的结局,但是那里只有小舟没有死去父亲的身影——事物是记忆的触煤,真正的父亲已经融入自己的体内与灵魂共生。
第一场戏“星期天”,是男孩关于“是真正的男人”的证明游戏,这是开始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了认知后作为男孩子通常乐此不疲的事情。对于勇气的证明就是对自己社会性别的强调也是一种对渴望“成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现。大海与高台,这两件“道具”在外观尺寸上把男孩们心中的证明欲望推到了极限,也让他们对“成为男人”拥有着如此强烈的欲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为处理充满了对故事结局的映射:当其他男孩们跳高台的拍摄视角是习惯性的由下至上仰视视角时,安德烈的跳跃导演突然处理成倒正俯。仰视视角的背景是天空——立体祥和,而正俯视角与海面平行,使画面呈现平面,但当安德烈纵身一跃时,体积快速的由大变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观存在的纵深被奇异般的无限拉长,跳高台在观众心中顿时变得震撼。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镜头最后的落幅与影片最后父亲坠死的镜头除了构图上下颠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举动与心理状态与影片结尾处同场景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对“证明”、“成为”的渴望和同龄人(他世界里的社会)对于自己的被迫。影片中虽然以“伊凡有空高症”来为他不跳高台作逻辑届时,但从更深层次我们看到,伊凡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他,对于他而言父亲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对于父亲的意识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样极度的渴望去“成为”——现实的缺席就从具体形象上失去了挑战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战”的欲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影片之后旅途中伊凡始终敢于抵抗父亲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对父亲充满了崇拜。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亲,母亲称伊凡为“我的儿子”而伊凡抱在母亲的怀里述说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担心自己世界里的社会的嘲笑也为自己不能“证明”而懊丧自责,他依偎着母亲怀抱走下了高台。父亲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终把自己和母亲连为一体,就像母亲对其称呼“我的儿子”一样,比起理论上存在现实中缺席的父亲,伊凡在心理上显然仍处于母亲统御阶段。至此我们看到,影片从一开始的人物设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心理的内在表露还是更为彻底的还原到了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
“星期一”。父亲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来。当安德烈和伊凡为了“证明”之事发生争执时,两人飞奔争着到母亲面前告状,可见至此在两个男孩的世界中母亲是最后的审判者最后的权威,就在此时,父亲以一种最沉默的但却是最震慑的状态出现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与此同时母亲在两人心中的权威性被忘却——母子连体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动摇。父亲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模拟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视角:身上盖着海水蓝的丝质的床毯,右侧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镜头以一双脚为前景取得纵深——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父亲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稣。这个出场镜头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父亲最后的死亡结局,但同时因为父亲的形象与耶稣重合在了一起使父亲一下子拥有的精神上的权威形象。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父亲的台词就是沉默,他也许在一个远离生活甚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着就象征一种力量。伊凡立马去寻找证明这个男人就是父亲的证据,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亲后为他轻轻的关上了房门。两个人对于父亲实体出现的接受与认同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时候见过父亲,他对父亲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的位置在他的心里是第一次被迫出现。两人在阁楼的旧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带插图的破旧的圣经,在亚伯拉罕祭献独生子依萨克这段旧约故事的插图间,拿出他们和父亲唯一一张的合影,他们认同照片上的母亲和自己也因此同时接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这个认同开启了两个男孩的俄狄浦斯阶段,父亲在现实中的回归在心理上使男孩与母亲开始分离联体状态,“父亲的法律”首次介入。这在晚餐时得到了实体上的体现,餐桌上父亲坐在母亲的对立面处在整个餐桌人物关系画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两侧,父亲规定着谁喝酒喝多少,父亲分配着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镜头对父亲的调度也始终采用仰视视角——既是模拟两个儿子的视角也是象征的提示,他就是整个家庭的审判者裁定者、权威的象征,而母亲从原来的地位退去来到了父亲的另一边成为次要和听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满了崇敬甚至是向往,他主动开口叫了“爸爸”,并主动要求能再多喝点红酒能证明自己是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但伊凡始终都带着客观的审视,并且不会附和父亲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着这个突然出现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权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现和对于母亲的取代,因为这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的到来他必须接受和母亲分离的事实。
从“星期四”出发,安德烈和伊凡也开始了他们同母亲的分离,并且被迫接受父亲。不管是与父亲平排坐在副驾驶位置,还是称呼,眼神,表情,行为,安德烈始终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而同样这些伊凡却一直显示出抵触情绪,这也为之后伊凡一次又一次违抗父命并最终导致父亲的死亡。整个旅途中,父亲以一种看似军训式的教育方式试图教会自己的儿子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虽然过程痛苦,但对于渴望“证明”的安德烈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凡会在最痛苦的时候想起母亲,他总是念念不忘出门时对母亲“两天旅行”的时间承诺,他仍然承认着母亲在心理上的权威性,也仍然留恋着母亲充满保护关爱温暖依靠的怀抱,与此同时他对于父亲的抵触挑战反叛直到出现杀父的念头。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剧情的发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断升级直至最后弑父的到来。父子三人的旅行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孤岛,它割离了安德烈伊凡对于母亲的依靠,带着他们放下了现实社会经历一路风雨走进意识深处的心灵孤岛,在那里完成心理的蜕变。
发生弑父的导火线仍然是对于时间的承诺。当父亲继续着自己关于男人的教授,伊凡对于居高临下的父亲角色充满了仇恨,他带着反叛的勇气突破了自己的恐惧主动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强势完成了心理上的弑父。弑父的那一刻突然到来,父亲从高处坠下一其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躺在地上。两个儿子对于结局是充满痛苦自责无法接受的,但是父亲的死亡把关于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顿时走向了父亲的角色,他沉着冷静的考虑后事并指挥伊凡一同进行,他为父亲合上了双眼,像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拉着小船……最后承载着父亲尸体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岛的方向,两个儿子不带附和不带被迫的发自内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亲漂走了,因为男孩成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后,当已成为男人的儿子在车上无意间发现了那张全家福时,父亲影像却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母亲始终没有告诉伊凡父亲从哪里来,父亲神秘的电话,那些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的麻袋,还有哪个不知里面是什么也不知为什么要埋在这样一个孤岛上的木匣子。也许真正的父亲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一场心理成长旅程的现实再现。旅程的时间一共显示出七天,像是约赫华的创世纪,但却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天。还有父亲形象出场时酷似耶稣的形象,关于父亲唯一一张照片被夹在破旧的圣经中……“父亲”以启示的方式带领男孩实现心灵上男人的诞生和成长的回归。戴锦华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这样解释道:“寻父”的主题,不仅是一个获得个人身份、回答“我是谁”、最终认同于主流/父权文化并获得社会命名的过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关于"大写"的父亲/上帝的表述,赋予了获得信仰、实践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的意义。
《回归》虽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处女作,但在影响风格上对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来的母亲穿着长裙静静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满晨光屋子里,尤其是进行到60分钟之后,我们似乎在回顾41年前也拿走金狮奖的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父子三人划着小船驶在幽暗、平静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万的童年》中最后伊万和科豪林上尉三个人驾着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泽的画面。
《回归》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对父子关系的个体情感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作者用了一个罕见的寓言结构给这个话题赋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荣登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宝座。而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一部关于爱、失去和成年的难以描述但无法拒绝的电影”。
《疯狂俄语》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