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垫江盖纳国际电影院

垫江盖纳国际电影院

发布时间:2022-05-02 11:45:50

Ⅰ 奥斯卡奖首次颁发是在哪年

奥斯卡的历史
1929年5月16日颁发第一届奥斯卡奖时,电影刚刚走出默片时代。 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的“花房”举办了宴会,颁发第一届奥斯卡奖。共有250人出席,票价10美元。
最开始的奥斯卡奖并不是当场揭晓. 获奖者在颁奖宴会前就知道自己获奖了.各家报纸事先拿到评奖结果,在颁奖当晚11点把结果刊登出来. 但1940年的情况是,参加颁奖典礼的客人,在到场后,买一份<洛杉矶时报>晚8:45版的晚报,从中了解获奖情况. 因此,第二年采用了当场拆开密封信封,宣读获奖名单的形式,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从最早开始,奥斯卡奖就倍受关注,也许不象现在这么火.第一次颁奖典礼是唯一一次没有转播的颁奖仪式. 第二年,典礼就由洛杉矶广播电台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现场直播. 自此以后,每次都有媒体转播.
奥斯卡奖的前15年,举办的是宴会,第一年在花房,后来在大使饭店和比尔特摩饭店. 1942年后,不再在宴会上颁发小金像. 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战争爆发,举办宴会不可行了,改为在剧院举办颁奖典礼.
第16届颁奖典礼在中国大剧院举行,并首次通过广播网向海外转播. 3年后,颁奖地点移至洛杉矶的圣地大礼堂. 两年后的1949年3月,21届颁奖在电影学院自已的玫罗斯大街剧院举行. 其后十年, 在好莱坞的RKO Pantages剧院举行. 1953年3月19日,首次通过电视转播颁奖. NBC(美国广播公司)现场转播鲍勃.霍普在好莱坞主持,弗雷德里克.马奇在纽约NBC国际剧院主持的25届颁奖典礼. 1961年,颁奖改在圣莫尼卡的市民礼堂举行,之后十年由ABC承担转播职责.
1966年,颁奖典礼电视转播首次带上了彩色.1971到1975年,由NBC转播典礼. ABC承接1976年以后的转播,转播合同一直签到2008年.
1969年4月14日,4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搬到了全新的洛杉矶音乐中心多萝茜大厦. 这是音乐中心举办的首次重大活动.
1986年前的颁奖典礼都在音乐中心举行.然后,60和61届又回到了圣地大礼堂.之后在圣地和音乐中心两地间交替举行. 圣地礼堂可容纳6000人,电影学院的成员都能参加典礼,而音乐中心限于场地(仅容纳2500人),做不到这一点.
第一年奥斯卡颁发了15座小金像,除了珍妮.盖纳之外,获奖者均为男性.第二年,奖杯减为七座,表演两座,最佳影片,导演,编剧,摄影和艺术指导各一.自此,奖项慢慢稳定增加,不仅是观众,还有奖项的类别.
从一开始,奥斯卡就设立了特别奖. 1927/28年有两项特别奖:一项颁给华纳兄弟公司,表彰它制作了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另一项颁给查理.卓别林,他制作,导演,创作并主演了<马戏团>.1934年,新增三类:电影编辑,音乐作曲和最佳歌曲.同一年,还增加了<人性的枷锁>中贝蒂.戴维斯的提名.电影学院现在已制订了规则,禁止在最后选票之外增补提名. 普莱斯.沃特豪斯1934年与学院签约,为评奖结果制表,并确保结果完全保密,不泄露出去.现在,已发展为普莱斯.沃特豪斯.库柏斯公司.
1936年,奥斯卡首次颁发最佳男配角和女配角奖.获奖者分别是的沃尔特.布莱南和的盖尔.桑德加德.
1937年首先颁发欧文.G.泰尔伯格纪念奖,颁给了达利尔.F.扎努克.
1939年增加特殊效果奖,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第一个获该奖.
1941年新增纪录电影奖.1947年奥斯卡设立外语片奖.第一部获外语片奖的是意大利影片. 次年,奥斯卡选票上添了化妆设计一项. 1956年设立让.赫舍特人道奖,当年该奖颁给Y.弗兰克.弗里曼. 1963年,特殊效果奖分为两部分:音效和特殊视效,也就是最佳音效和视效不一定是同一部影片. 最新添加的奖项是1981年设立的技术方面的化妆和戈登.E.索耶奖.
奥斯卡奖的颁奖只中断过三次.第一次是1938年,由于洪水淹了洛杉矶,颁奖典礼推迟一周. 1968年,由于马丁.路德.金遇刺,葬礼在4月8日举行,颁奖典礼从4月8日推迟到4月10日. 1981年,由于总统罗纳德.里根险些遇刺,颁奖推迟24小时.
要参加奥斯卡年度颁奖典礼,需要受到邀请. 入场券不公开发售.

Ⅱ 《悲惨世界》观后感

原创回答

浅评《悲惨世界》
三月十号,全班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悲惨世界》。由于电影是我选的,所以呢,写影评也算是对全班包括我自己的一种回应吧。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可能有很多用词不当和格式不对的地方,当然,由于见解的愚陋,只能浅谈。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有好多话想说。
由于班上一名同学的迟到,我不能看到电影完整的开头,我在等着把电影票给他。
当我步入八号影厅的时候,冉阿让刚好被释放。一开始就特别鲜明的突出了阶级领导者和所谓的犯人之间的差距。领导人骑着骏马,手持鞭子,一身整洁而帅气的制服,而囚犯除了束缚身体的锁链,也少不了乱蓬蓬的头发和肮脏的衣着。冉阿让为了拯救妹妹那迫于饥饿的女儿,偷了一块面包,被关了十九载。
被假释的冉阿让随身携带一张假释的单子,这张单子成为他邪恶的印记,他被小孩丢石块,被旅店驱逐,他到达的地方,充满了警惕和排斥,寒冷的夜晚他找不到归属,直到好心的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但是他不仅没有报答他,反而偷走了他家的银器。被逮捕后的冉阿让被警察一顿痛扁,但是主教不仅不与他计较,反而赐给他更珍贵的银器还给警察解释那些银器是送给冉阿让的。
由于原著的内容很多,电影只是拉通了一个主线,加上电影的形式是音乐剧,我不想冗长的介绍电影内容,掐几个印象深刻的,颤动内心的片段加以表述。
第一个片段,冉阿让被主教解救后的一段唱词。
他来到教堂,用满脸的悲伤倾吐被关押的冤屈,凌乱的头发,灰蒙蒙的脸。泪水像一颗水晶一样滋生在冉阿让长长的胡须上。他的歌声婉转凄凉,带着怨恨和仇视,对往事的追忆一句句像尖刀刺穿心脏般的疼痛。他的脸上,我看到了心酸,看到了一幕幕不堪回首的痛苦和委屈,歌声由低沉逐渐转为慷慨激昂,带着一种久违的气势,一种想要洗心革面的气势和决心,他发誓要重生,歌声戛然而止。余音久久荡漾在影厅的周围。我被震撼到了。
第二个片段,芳汀沦落为妓女。
芳汀可以算是这部电影里面最悲情的人物。从工厂被驱逐,然后卖掉自己的头发,卖掉自己的牙齿,最后沦落为妓女,自己的身体成为最后唯一可以换取金钱的工具。她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当她刚来到这个满是妓女的场景里面,一大群女人让她出卖身体,迎合客人的时候。我甚至都没敢眨眼睛,她们已经丧失的灵魂泯灭了她们的良知,同样都是穷途末路的苦命人,却要互相挖苦,用别人的痛苦来释放自己的快乐,那邪恶的笑声,那卑鄙的买卖,那一致的歌声,这里仿佛就是地狱,只有肉体腐化的味道,毫无人情可言。芳汀与她们的对歌,我听到了歌声的颤抖和胆怯,直到她痛苦不堪的时候,她的歌声终于变得有点坚强,但是很快就转化为无奈。我们看着生命被践踏,被蹂躏,我们也只能看着。
当芳汀唱到梦想,唱到她平凡却被扼杀的梦想。我哭了,泪水在眼眶里面不停的挣扎。这是多么平凡而简单的梦想,但是残酷的现实,迂腐的阶级,终于将她活活掩埋。
第三个片段,珂赛特。
珂赛特被寄养在一家酒馆,酒馆的老板和老板娘是金钱的奴隶,他们对待珂赛特不近人情,对待客人更是想方设法的压榨。珂赛特刚出场时的那一段歌声将我瞬间软化,漆黑的夜晚,透过微光的窗台,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脸上脏的痕迹是她经历痛苦的记号,但是丝毫不减她迷人的美貌,她就像一个天使,眼神里面是迷离,是期待,她还不知道,她等待的妈妈已经去世。她的声音里倾诉着期待,倾诉着自己的不幸,倾诉着一个孩子最童真最真实的向往。这是第二段让我眼睛湿润的声音。直到后来冉阿让的死去,他抱着养父痛苦,红润的眼眶,迷人的脸庞,那么真实,那么让人心疼。
第四个片段,酒馆的老板和老板娘。
没错,他们正是是剧情中的小丑。从酒馆沦落到街头,无论在哪,他们一直没变,还是那么无耻,还是那么可恶,还是那么嗜钱如命。其实他们诠释了很多不拘泥于现状却只想通过卑劣的手段快速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物,当然,他们只是小人物,所谓的小人物,就是心无大志,没有善心。其实他们也是很让我心疼,我心疼他们的无知,心疼他们没有自我的生活。
第五个片段,艾潘妮。
从小,她就配合着自己的父母(酒馆老板和老板娘)赚取不得人心的收入。但是她始终没有丧失自己的灵魂和爱,她爱着马瑞斯,无私的爱着马瑞斯。在马瑞斯爱上珂赛特之后,她帮助马瑞斯找到了珂赛特的住处,让他们有了第一次见面的机会,电影里面,三人歌唱的场景我的喉咙有点干哑。我祝福着马瑞斯和珂赛特,同时也默默的注视着艾潘妮。艾潘妮哭着,马瑞斯和珂赛特笑着,被两个女人爱着的男人,一个女人为她哭,一个女人感到幸福,我似乎听到了女人那种对爱的执着和渴望。尽管艾潘妮的父母在寻找珂赛特,但是艾潘妮为了马瑞斯,竟然帮助了珂赛特,她的那一声疼彻心扉的尖叫喊出了绝望,也诠释着爱。当她在雨中歌唱的时候,我的心也如同那被雨点打湿的地面。她的歌声里面有埋怨,有困惑,少不了的伤心升温着歌声的沉重。直到最后,她用生命作为挡箭牌,把珂赛特的信亲自交到了马瑞斯的手上,她死得安详,我想,她临死的时候是多么痛苦,但是看着马瑞斯的伤心,她不忍心让他担心,强忍着生命的消失,在尽头的最后一刻,任然想着马瑞斯。
第六个片段,冉阿让。
冉阿让撕毁了假释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到另一个地方当上了市长,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重生。重生的不仅是他的身份,还有他的善良,他的同情,他的牺牲。他为芳汀接下了珂赛特,并且带着她一直成长,她把珂赛特视为掌上明珠,当他得知马瑞斯之后,为了让珂赛特幸福,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革命战线的虎口,救回了马瑞斯,为了珂赛特的名声,他放弃了跟他们一起生活,选择了一个教堂,没能看到女儿结婚,孤独而死。虽然电影圆满了结局,但是我还是认为他是孤独而死。他帮助被马车压住的人,他承认自己是冉阿让救回那个无辜的人,他与贾纳儿决斗争取三天时间等等。我看到了冉阿让的改变,我看到了他一次次为被人做出的努力,他无私伟大,直到死,他想到的仅仅是自己能不能上天堂。芳汀的形象浮现出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实是他自己对于自己的安慰。
第七个片段,马瑞斯。
马瑞斯是一个年轻帅气的人物,他的幸福是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实现的。这也说明了幸福的来之不易,以及悲惨世界里面的悲情人物,大多都太孤独。他最感动我的就是朋友都牺牲后,他来到那个乱糟糟的战场,看着家具和鲜血,以及混乱的一切。他的歌声里面除了对朋友的哀悼以及内心的痛苦,还有坚定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豪情。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形象。
第八个片段,革命。
率领革命的小伙子们一个个都是血气方刚,激情盎然。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战,但是却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我很感动于颇带喜剧色彩的那段路障,人们纷纷丢下自己的家具作为路障,这是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设置路障,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舍得扔下自己的家具,不是每个人都是热血的实践者,更多的是观望,观望结果,顺从于结果。他们为了革命而牺牲,为了革命无怨无悔。这里面有穷人,有富人,但是他们目标一致,心一致,他们没有了贫与富的区别,他们有的仅仅是一致的决心和斗志。
第九个片段,小男孩。
从他的开场便显示出他的精明能干,小小少年,成熟而勇敢,当他迎着敌人毫无畏惧的高歌,走在所有革命着的最前面,用激昂的歌声对敌人送上最具讽刺的唾弃。一枪,吓不倒他,再一枪,还是打不到他的意志,终于,最后一枪直接击穿胸口,小男孩应声倒下,睁开的双眼,面不改色的表情,他在看着,在等待着他们的胜利!
第十个片段,贾纳尔。
他把逮捕冉阿让作为他的目标。直到最后自杀,他仅仅认为这是自己对自己的亵渎,却不曾想过,他已经具备了良心的判断。他的愚忠是致死的毒药。他两次站到屋顶边缘高歌,第一次的歌声里面,他发誓逮捕冉阿让,并誓死忠诚。第二次的歌唱,声音里面很矛盾,纠结着自己的行为和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目标。最后无法逃离内心的煎熬,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自杀。他没有弄清自己,没有弄清自己的周围,他不应该被感动,他不应该犹豫,因为他不懂得转变,不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总是以一成不变的观点审视一切。
那些容易别忽略的场景。
当冉阿让背着马瑞斯从肮脏不堪的下水道里面出来,贾纳尔正站在出口出等待着他们。一个在下水道里面,只能清晰的看到坚定的眼神和泛红的嘴唇,一个高大而权威,站在出口处以审判者的姿态向下看着。冉阿让祈求他往下看,祈求他的怜悯,但是他的眼神里面,却是那么冷酷。
妓女们的表情。电影中,妓女那段,她们的脸色全是惨白,凸显出她们如同行尸走肉,丧失灵魂的躯壳。
芳汀临时前干裂的嘴唇以及她红肿的眼睛,直到死前梦到自己的女儿,在电影中,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女儿,在生命最后一刻,想象女儿的身影。
革命者中一个年轻人的父亲,他坐上马车看着马车的窗外,一脸的愁苦和无奈。
领导者麻木的表情,以及对待苦命人时夸张的张扬和血腥。
芳汀被驱逐时市长的故作镇定。
革命的歌声飘荡于影片的最后等等。
总之,这是一部很宏大而唯美的电影,影片中有很多的画面和场景一时间不能一 一道来,每次回忆都会有新的画面令你感动。尽管音乐剧的形式有点不太适应,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时间的关系我也不想再啰嗦什么。
如果你想欣赏一部优秀的电影,我推荐《悲惨世界》。

Ⅲ 历届奥斯卡影帝影后

珍妮.盖诺(第一届)

二十年代美国著名女演员,原名劳拉盖纳, 1906年10月6日生于费城,逝于1984年9月14日,因患肺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沙漠医院病逝,终年77岁。她曾在1982年遭车祸而受重伤,伤势一直没有痊愈。猝然去世时,就连丈夫也未能跟她见上一面。

珍妮在第一届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的角逐中,不是以一部作品,而是以三部作品优胜于格露西娅史璜逊、路易丝德华塞等强劲对手而摘取桂冠的。她的名字在提名名单中竟出现了三次,可见其演技多么精湛。获奖那年,她才22岁。领奖时她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连声向一起拍片的同行表示感谢。她事后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当然很激动,特别是见到了道枯拉斯范明克,格外激动。要是当时我能知道获学院奖几年后意义如此重大的话,那还会更加激动。”

珍妮盖诺一生共拍过34部影片。她对自己在影界的地位感到满意。奥斯卡的地位越来越高,常常被看成是国际影界的最高荣誉。自然,作为首届获奖者的盖诺,也为自己成为国际影坛的知名人物而感到自豪。她深知,获得这一历史性的荣誉是她的幸福。

1938年,这位演技超群的女伶同米高梅影片公司的服装总设计师吉尔伯特亚德里安结婚。不久,她告别影坛,和丈夫定居在纽约。
1957年,她重返银幕,拍摄了《狂妄》等影片。以后又转入舞台,在纽约等地公开演出。
1959年,她的丈夫去世,盖诺作出了永远结束艺术生涯的决定。
1961年,她和制片人保罗格雷戈里结婚,两人非常幸福,直到她不幸逝世。

玛丽.碧克馥(第二届)

默片女演员,是美国早期的电影明星,极盛时期曾是全世界美最富有、名气最大的女人,也是“联艺”影业公司的创立成员之一,1928年以《卖得风情》一片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瑙玛.希拉(第三届)

瑙玛.希拉于1900年8月10日生于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1920年她在《偷窃者》中的表演引起了制片人欧文撒尔伯格的注意,1923年,在后者的努力之下,希拉与米高梅公司签定了长期协议,并与1927年下嫁欧文。1936年撒尔伯格去世后,希拉在电影表演、执导和选片方面的运气一落千丈。影星莉莲赫尔曼曾评价希拉有一张“思索着的面孔”。其兄道格拉斯希拉是资深录音师,亦是数项重要电影声效创新的先行者。

玛丽.德雷斯勒(第四届)

德雷斯勒于1868年生于安大略的考伯格,原名玛丽.莱拉。1883年,她迷上了表演,加入了一家巡回演出剧团,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
随着“提丽的噩梦”等一系列剧作,德雷斯勒步入了百老汇的闪光灯下,但1994,幸运之神的召唤却来自好莱坞。她的第一个突破是与查理卓别林在“提丽的痛心罗曼史”中演对手戏。在1930年,她与葛丽泰嘉宝合作出演了“安娜克莉丝蒂”,这部片子标志着莱拉演艺生涯的高峰,并在1931年为她带来了奥斯卡大奖。她在从艺不久就改名为玛丽.德莱斯勒,这个来自考伯格的高大方颚女子从此成为好莱坞最出色的喜剧女演员之一。莱拉于1934年逝世,死后被葬在加州的圣塔芭芭拉。但时光转逝,物人两非,如今莱拉的墓地已经不复可寻。

海伦.海丝(第五届)

海丝生于1900年,逝于1993年,堪称美国戏剧界第一夫人的海丝在电影方面同样成绩不俗——她曾获两项奥斯卡大奖,参演的获奖影片分别为《断肠花》和《机场》还是第一个获得“娱乐三重冠”的演员,除了奥斯卡,海伦还曾一揽两项托尼奖,一项葛莱美奖和一项艾美奖。如果你对她的演唱实力没什么印象,至少还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曾获1976年葛莱美最佳诵读录音奖(在“美国大档案”中的独白陈述)。

凯瑟琳.赫本(第六届、第四十届、第四十一届、第五十四届奥斯卡影后)

凯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于2003年逝世。赫本的演艺生涯长达半个世纪,曾4获奥斯卡影后桂冠、8次获提名,是得奖次数最多的“最佳女主角”。她获奖的四部影片分别是《艳阳天》(1933)、《猜一猜谁来赴晚宴》(1967)、《冬天的狮子》(1968)和《金色池塘》(1981)。

克劳黛.考尔白(第七届)

克劳黛.考尔白生于1903年法国巴黎,原名丽莉.克劳黛.乔乔恩,逝于1996年。克劳黛很小时就随父母来到了美国。在高中时开始出演校园戏剧,几年后开始在百老汇舞台剧中饰演一些小角色。因喜爱表演,她决定以此为毕生追求。1927年,她在纽约派拉蒙电影工作室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无声电影。随着有声电影逐步取代默片,克劳黛在同年拍摄了“爱上迈克”。瓜子脸、生动的大眼睛和高雅迷人的举止使得克劳黛能够在不同的角色中大展拳脚。她的百变风格又使她能够在众多一流影片中出演主要角色,克劳黛成了当时的票房明星。

蓓蒂.戴维丝(第八届、第十一届奥斯卡影后)

戴维丝生于1908 马萨诸塞的洛厄尔,逝于1989年。尽管很小时蓓蒂就梦想成为一名演员,但她早期努力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她因被认为“不真诚”而被伊娃勒葛琳的曼哈顿市剧团拒之门外。后来蓓蒂被约翰默里安德森的戏剧学校录取,从此走上星途。蓓蒂的第一次正规舞台表演是在“百老汇内外” 中,而她的第一个百老汇表演却是在1929年的“破碎的盘子”和后来的“坚固的南方”中。1930年,她被环球电影工作室聘用,但后者觉得蓓蒂缺少明星天分,因而在1932年推荐蓓蒂转签了华纳兄弟公司。蓓蒂的第一个主要角色是在“饰演上帝的人”中,她的成名作是“人性枷锁”。

费雯丽(第十二届、第二十四届奥斯卡影后)

费雯丽,1913年出生在印度大吉岭镇的一个英国股票经纪人家中,母亲是爱尔兰人。1920年她随父亲回到英国,后在教会学校学习。其中她对艺术最为感兴趣。15岁那年,她随父亲到欧洲旅行。1931年,她要求进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在学校认识了温文尔雅的男青年霍尔曼,经常与之约会。1932年费雯丽与霍尔曼结婚。婚后她一度很幸福,但她执着的献身艺术,不愿意被家庭所束缚,生下一个孩子后,她就忍不住要求演电影。偶然的一个机会,她在《贞洁的面纱》中的表演被舆论认为是一颗新星的出现。突然的成功使她下定决心弃家从影。1940年8月,费雯丽在拍完《魂断蓝桥》后与著名演员奥里佛结婚。婚后他们过了幸福的20年。费雯丽始终一往情深地爱着奥立佛,但奥立佛背叛了她。1960年12月,他们办理了离婚手续。费雯丽因此受到沉重打击。1967年7月7日病逝于伦敦的公寓中。按她的遗愿,她的角膜捐献出来,遗体火化。

琴逑.罗杰斯(第十三届)

罗杰斯原名弗吉尼亚凯瑟琳麦克马斯,她于1911年7月16日生于密苏里州。琴逑童年遭遇坎坷,11岁时父母分居,她随母亲一同搬至祖父母,其后曾两次被父亲绑架。十几岁时在凯瑟琳曾在广告片中担任过一些角色,14岁时获德州查尔斯顿舞蹈比赛冠军。当时她仍热衷于演戏,参演了一部名为《琴逑.罗杰斯》的歌舞剧,从此以此为艺名。在1925年至1928年间,该歌舞剧得以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纽约巡演时,好运降临到了琴逑头上,她在百老汇《极速》中获得了一个角色,从而能够和派拉蒙公司签订协约。
在1930年早期,她只是在一些影片中饰演小角色,直到1933年,她和弗瑞德艾斯泰尔合作主演了《飞向里约热内卢》,这部影片标志着琴逑事业的真正开始。在其后十多年中,她和弗瑞德一同出演了11部电影(其间她还拍了其他影片),包括几部稀奇古怪的喜剧,如《未婚妈妈》,《主与副》。她的最后一个电影角色是在1965年的《哈洛》中。她饰演简哈洛的母亲。其后她重返舞台,直到1984年才最终退出。1995年琴逑在加州逝世,享年83岁。

琼.芳登(第十四届)

琼.芳登生于1917,原名琼.比沃尔.哈维兰德。十几岁时,在西岸演出公司的组织下,她开始以琼.伯菲尔德的艺名走上舞台。在1935年她的第一部影片《女士不多》中,她以此艺名出演了一个小角色。在两年多的舞台生涯之后,她以琼.芳登的艺名再次出现在一些低成本的艺术电影中,其中尚值得一提的是与弗瑞德.艾斯泰尔合演的《受伤的闺女》和与小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合演的《古庙战茄声》。在1940年初期,芳登主要凭借两部希区柯克电影进入了个人演艺生涯的全盛期——“蝴蝶梦”(Rebecca,1940)和《恒久的宁芙》,使芳登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提名,之后又是希区柯克的《深闺疑云》最终把芳登送上了奥斯卡的最高领奖台

葛丽亚.嘉逊(第十五届)

嘉逊生于1903年,逝于1996年。对影迷们来说,演艺生涯后期的嘉逊是优秀的代名词,她饰演了众多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并喜爱的电影角色,如《万古流芳》,《傲慢与偏见》,《忠勇之家》,《鸳梦重温》和《居里夫人》。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我们无法一一列数她所获得的提名和相应奖项,一个事实已经足以证明她的受欢迎程度——她被11个国家授予“最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和“最佳女演员”荣誉。

珍妮弗.琼斯(第十六届)

珍妮弗.琼斯生于1919年3月2日,真名菲莉丝.弗洛拉.伊斯莉。她是在电影工作室体系下由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一手捧红的美国女演员。1946年,珍妮弗出演了塞尔兹尼克制作的电影《阳光下的决斗》。珍妮弗生于俄克拉荷马州的塔尔萨市,她的第一次婚姻是与演员罗伯特.沃克,并与其生有两子,两个儿子后来都成为了演员。珍妮弗和罗伯特1944年离婚,1949年,珍妮弗嫁给了塞尔兹尼克,即上文提到的大名鼎鼎的制片人,珍妮弗与大卫相守到1965年后者的逝世,之后他们的女儿玛丽.珍妮弗自杀,这双重打击几乎让珍妮弗崩溃,并企图追随亲人了结自己的生命。创伤恢复之后,珍妮弗的精神状况一直不佳,直到与她的第三任夫婿,一个身价百万的工业家踏上红毯。1993年后者再次扔下珍妮弗撒手人寰。现在珍妮弗是诺顿西蒙博物馆的董事之一。

英格丽.褒曼(第十七届、第二十九届奥斯卡影后)

英格丽褒曼是瑞典电影女演员。1915年8月29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83年8月29日逝于伦敦。幼年丧失双亲,由亲戚抚养。1933年考入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不及一年便跃身为瑞典影坛新星。先后在《修道士桥的问题》(1934)、《妇女面部》(1938)等片中饰角。1939年应邀赴美主演好莱坞名片《插曲》,获得成功。她在美国主演的著名影片包括《卡萨布兰卡》(1943)、《战地钟声》(1943)、《煤气灯下》(1944)、《声名狼藉》(1946)、《圣女贞德》(1948)等。其中,《煤气灯下》使她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50年代在欧洲几国拍片,主要有《欧洲51年》(1952)、《意大利游记》(1954)、《艾伦娜和她的男人们》(1956)等。1956年在英国主演好莱坞影片《阿娜斯塔茜娅》,并因此第二次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晚年,她在《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出演配角,再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最后又因影片《秋天的奏鸣曲》(1978)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提名的荣誉。她长于扮演忠实、理想的女性角色,40年代盛名于美国影坛,后又成为国际电影明星。此外,她在舞台剧和电视剧中的演出也同样获得成功。

琼.克劳馥(第十八届)

琼.克劳馥生于1904年3月23日,逝于1977年5月11日。琼.克劳馥并非普通演员,确切地说,她是电影巨星。个中区别非常重要:她很少出现在顶级电影中,不管取材如何,她的电影很少被称作“出色”,但是她却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演艺生涯最长的女演员。她生来魅力四射,是人上之人,明星气质简直与生俱来。她的一切,包括她从一无所有到身价不菲的发迹史,她所有为了处于闪光灯下的不懈努力,都使她成为好莱坞造梦工厂的最佳素材。她的女儿所写的关于她自传性质的揭密书,厚颜地揭示了琼的糜烂私生活,使她真正“赢得生前身后名”。琼的一生被赋予了戏剧化的细节,这个大眼睛、疯狂的女主角永远展现给人们的是电影之名、决心和无所顾忌的野心。

奥丽薇娅.德哈维兰(第十九届、第二十二届奥斯卡影后)

奥丽薇娅1916年生于日本,父亲是英国专利律师,母亲是演员。奥丽薇娅在加州的洛斯盖图读高中时便喜欢上了戏剧,她在当时由业余演员制作的《仲夏夜之梦》中饰演了赫米厄的角色。作为琼.芳登的姐姐,奥丽薇娅被著名导演马克斯.雷恩哈特发现,后者使奥丽薇娅能够出演他执导的好莱坞电影,机会由此而来。1935年,奥丽薇娅与华纳兄弟公司合作,出现在由《仲夏夜之梦》改编的电影中,并与华纳签订了长期协约。奥丽薇娅自认为是一流正统派的演员,因此拒绝了公司要求的一些传统天真女子的角色,这有些惹恼了华纳,并正告奥丽薇娅,如不合作,则必将自毁于好莱坞。

洛丽泰.扬(第二十届)

洛丽泰.扬生于1913年,逝于2000年。她是好莱坞第一批成功由电影向电视剧转型的女演员。改变发生在1953年,洛丽泰出现在“致洛丽泰的信”中(后来该杂拼连续剧被称作“洛丽泰.扬秀”)。杂拼剧是上世纪50年代电视节目的主打,通过不同的角色展示不同的故事,并且周周拍摄。洛丽泰主持并制作了这部连续剧,并出演了一半以上的剧目。借助影星形象的魅力,洛丽泰风格同样成为她的电视标志。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刺激了其他类似的电视剧,但是洛丽泰是最成功的。和露西尔.鲍尔一样,她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功完成自己的电视剧的女性、第一个在电视广播网上推出自己的电视杂拼剧的女性、第一个同时获得奥斯卡和电视艾美奖的女性。

简.惠曼(第二十一届)

简.惠曼生于1914年,她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在电影电视两方面都成绩优秀的女演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简的电影事业处于巅峰时期的时候,她出演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简.惠曼剧院。在1958年至1980年间,惠曼偶尔会在一些电视剧和电视电影中客串。在1981年,她因在CBS黄金时间上映的电视剧安吉拉.钱宁中的出色表演又一次在电视表演上取得成功。
PS. 她是里根总统的前妻

朱迪.霍利德(第二十三届)

朱迪生于1921年,逝于1965年。虽然她在电影中一直扮演花瓶的角色,但朱迪.霍利德却拥有高达172的智商。她痴迷于读书和演戏。虽然被耶鲁戏剧学院拒之门外,但霍利德仍致力于成为一名正统的演员。她曾做过接线员和剧院的舞台监督。随后在1938年格林威治乡村夜总会演出的滑稽剧中出演角色。霍利德和她的朋友组成了一个乐团,演出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歌曲。乐团后来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星探看中,但他们只希望雇用霍利德一人。为了她的朋友们,霍利德谢绝了这一邀请。

雪莉.布思(第二十五届)

雪莉布思1898年出生在西尔玛福特,1992年逝世。雪莉布思12岁起就在业余艺术家的剧本中出演角色。4年之后,她踏上了自己的职业演艺生涯。1925年她首登百老汇舞台,与翰弗来.鲍嘉主演了《地狱丧钟》。在百老汇摸爬滚打近十年后,布思终于等到了她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角色。凭借1950年在舞台剧《兰闺春梦》中的演出,布思荣获了托尼奖和纽约剧评人奖。1952年的电影版《兰闺春梦》是布思的电影处女作。她凭此一举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布思出演过许多影片。而在她晚年时期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她在电视剧《黑兹》而中的女仆扮相。在出演了电视剧A Touch of Grace 后,布思便退出了演艺圈。

奥黛丽赫本生于1929年,逝于1993年。1953年以电影《罗马假期》里的“安娜公主”一角而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奥黛丽赫本虽然已经去世多年, 她高雅的气质与迷人的风采, 却至今仍令许多热爱她的影迷所怀念。赫本一生主演过的电影包括: 《龙凤配》、《甜姐儿》、《修女传》、《第凡内早餐》、以及《窈窕淑女》等许多著名影片。 1988年起, 赫本更化身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特别大使, 贡献了她的余生给许多非洲及中南美洲的贫苦儿童。

葛丽丝.凯莉(第二十七届)

葛丽丝生于1928年,逝于1982年。自她成为摩洛哥王妃已经过去了43年,就连她罹难于车祸也是20年前的旧闻了,但被光影凝固的她,今天看来仍有别样的味道——优雅(Grace),这也是她的名字。她生于大富之家,曾是奥运冠军的父亲为了她,向摩洛哥王室“缴纳”了上百万美元的陪嫁。她有过成功的事业,不但以《乡下姑娘》一片荣膺1955年的“奥斯卡影后”,还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御用女星。

安娜.玛格娜妮(第二十八届)
玛格娜妮1908年3月7日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她的童年是和祖母在罗马的贫民区度过的。她在圣塞西里亚学习表演。起初做过夜总会的歌手,后来才开始在各类剧院演出。1933年她和电影制作人戈弗来多.亚利桑德里结婚,通过他结识了导演纽齐奥.马拉索玛。他启用玛格娜妮在他1934年的作品中担任主要角色。随后玛格娜妮又出演了亚利桑德里1936年的电影《乡村骑士》和马里奥.索达蒂 1938年导演的《塔拉卡诺瓦》。1973逝世。在众多获奥斯卡奖的外籍女演员中绝大多数以性感著称,如碧姬.芭铎,索非.亚罗兰。而安娜.玛格娜妮是个例外。她外表朴实,既不漂亮,也没有傲人的人材。但是她凭着智慧成为主宰战后意大利电影的女星。

乔安娜.伍德沃德(第三十届)

乔安娜.伍德沃德1930年2月27日生于美国北卡洛莱纳州的托马斯维尔。她在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读书时曾参与校园剧的演出。移居纽约后,她同时就读于Neighborhood Playhouse和Actors‘ Studio 两所表演学校。在1953年与百老汇签约成为威廉.英奇的舞台剧《野餐》中的临时演员。在那里,她遇到了保罗.纽曼,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她和丈夫纽曼被誉为好莱坞最成功的夫妻之一。伍德沃德不仅是最受欢迎的电影明星,她在电视剧,戏剧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也备受瞩目。伍德沃德在1954年出演电影《情人》后转向电视方面发展。她在许多电视节目中都有出色表现。

苏珊.海华(第三十一届)

一头红发、活力四射的女演员苏珊.海华生于1917年,原名爱蒂斯.莫兰娜,于1975年逝世。她最擅长饰演从逆境中奋起的勇敢女性。在高中时苏珊开始为摄影师做模特,1937年,“飘”剧组公开面向公众征募能够出演斯佳丽一角的演员,苏珊和其他女演员一起来到了好莱坞。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设法成为了签约演员。尽管她努力成名,但开始接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角色。1947年,她终于获得机会在《毁灭》中第一次饰演意志坚强、勇敢的女性,凭此片苏珊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1958年,她以《我要活下去》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此外她曾在奥斯卡上五次获得提名。

西蒙涅.西妮奥莱(第三十二届)

西蒙涅.西妮奥莱1921年生于德国,父母是法国人,在法国长大,二战开始时举家搬到英国,在给自由法国杂志工作时,她在战时英国电影中担任了一些临时角色。西妮奥莱的成名主要依仗她的第一个丈夫、大导演耶维斯.艾里戈里特,因此在战后她被称作“堆砌起来的明星”。她主演的诸多描写爱之不幸的影片中最棒的一部是“金盔”,并凭此获得英国影业奖。之后西妮奥莱通过饰演“金屋泪”中的劳伦斯哈维的哀怨弃妇而获得奥斯最佳女演员奖。她于1985年逝世。

伊丽莎白.泰勒(第三十三届、第三十九届奥斯卡影后)

伊丽莎白.泰勒生于1932年,她是真正的影星,紫罗兰颜色的眼睛光彩照人,充满活力。尽管她不是最有天赋的演员,她却是最迷人的演员,她无与伦比的魅力永远是焦点所在。很少有人能够如此受到爱慕,同时又如此成为奚落的对象和影射与闲言碎语的标地。在她身后,无数人声名雀起,又归于孤寂,而泰勒的魅力却长久不衰。名利是她活力的源泉,公众目光是她永远的侍从。她从不知适可而止,对她来说,要么万人之上,要么一文不名。
相对媒体而言,泰勒的成功:两获奥斯卡奖,第一个薪水百万的演员,众多的慈善工作、失败:健康、体重、药品治疗及其他的悲剧、难堪:八次失败的婚姻,电影灾难,无数的丑闻,这些都已经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情了。

索菲亚.罗兰(第三十四届)
意大利国宝级女星索菲亚.罗兰生于1934年,她一直是激情与魅力的代言人,她以动人的风采和卓越的演技在国际影坛驰骋了近半个世纪,不仅主演了近百部影片,还曾被多个国际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的称号!
在拍摄过的影片中,索菲亚塑造的大多是富于激情并略带乡土气息的女人。能够把如此普通的角色演得精彩异常,金星合海王带来的领悟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是它令索菲亚的“血液里流着电影的细胞”,是它让索菲亚能够将自身对亲情的理解融汇到电影中去,从而打动所有观看影片的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两个女人》一片中,索菲亚真挚感人的表演不仅使影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国片奖,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国女演员三项令人称羡的桂冠。

安妮.班克劳夫特(第三十五届)

安妮生于1931年,是一位朴实的黑发美人,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演员。实际上,安妮.班克劳夫特有过两次电影生涯。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总体来说业绩平平,她没能将个人才华展示于电影表演之中。她的第二次电影生涯开始于60年代初期,这次她因出演电影《神奇的工人》而倍受欢迎,并且,她因为表演的很多角色而在荧屏上树立了永恒的形象,《毕业生》中的Mrs.Robison就是她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

帕德里夏.妮尔(第三十六届)

妮尔生于1926年,她是美国舞台剧和电影届一位主要女演员,大学时专修舞台剧表演,在她1946年开始在百老汇出演《海龟的声音》之前,她曾做过模特。因其在舞台剧《森林里的另一部分》中的表演,妮尔受到好莱坞的关注,并出演1949年拍摄的轻喜剧《约翰爱玛丽》,从此踏上了荧屏不归路。同年,在《根源》中与加莱.古柏演对手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她透露加莱.古柏是她一生的挚爱。1953年与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结婚,之后从荧屏消失了几年,直到1957年复出,出演《人群中的脸》,在那以后她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更俱选择性。1963年出演《赫德》,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朱莉.安德鲁丝(第三十七届)

朱莉.安德鲁丝1935年10月生于英格兰。10岁就在当演员的父母的指导下首次登台表演。1954年她在桑地.维尔森的《男朋友》剧中扮演波莉.布朗角色而一举成名。之后她在百老汇最主要的音乐剧目之一《窈窕淑女》中担任女主角。这部剧连续演了几年,朱莉从而成了国际上知名的演员。1964年朱莉初上银幕,主演《玛丽.波宾丝》,一炮打响,获得奥斯卡女主角奖。1965年她主演的《音乐之声》引起更大轰动,之后她还主演了《维克托,维克托利亚》等戏。20多年来她一直是一名重要的电影演员。1989年为表彰她对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她被授予BAFTA银奖。

朱莉.克丽斯蒂(第三十八届)

朱莉.克丽斯蒂1941年出生于他父亲在印度Chukua的茶园里,她在英国和法国完成学业。她的舞台表演学习是在伦敦音乐与戏剧中央学校完成的。1957年她在一个表演剧团首次演出戏剧。1962年开始出演一些小角色,第二年,在约翰.施莱辛格导演的《说谎的比利》中扮演主角。1965年,正是施莱辛格在电影《亲爱的》中给她提供了一个量身订做的角色,使得她成为一个国际巨星以及诸多类似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纽约电影批判奖等奖项的得主。

芭芭拉.史翠珊(第四十一届)

好莱坞第一位先后囊括葛来美奖、艾美奖、奥斯卡奖及东尼奖等各大奖项于一身的超级巨星芭芭拉史翠珊。史翠珊生于1942年,她很年轻就已经活跃在舞台上,上世纪60年代末凭着银幕处女作《妙女郎》一鸣惊人,且与影坛传奇凯瑟琳.赫本分享当年的奥斯卡影后殊荣。之后史翠珊一直歌影双栖,拍过不少让人难忘的好电影,也唱过很多教人一听钟情的电影主题曲,谁会忘记那首浓情化不开的《The Way We Were》(《俏郎君》主题歌)和片中金发俊朗的罗伯特.瑞德福。史翠珊比同辈大红大紫的女演员更具野心之处,是她很早便有演而优则导的野心和准备。《恩桃》、《岁月惊情》和《离谱恋曲》未必是人见人爱的所谓经典电影,但绝对能表现出史翠珊作为一个女性导演的坚持、喜恶和韧力,尤其是她对女性面对人生转折点的变数和波折,最终都是以伟大的爱去化解一切危机和怨恨。单凭这个史翠珊电影的共通主题,便值得我永远钟爱和期待她的导演作品了。

玛吉.史密斯(第四十二届)

玛吉.史密斯是英国表演事业中的瑰宝,具有同时驾驭舞台与影视事业的深厚功力。她戏路宽广,演技精湛,尤以演喜剧和正剧角色著称。她不仅在英国和百老汇的舞台上取得了无数的成功,而且在银幕上的表演也是出类拔萃,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近50年的演艺生涯多次被奥斯卡奖提名,成为唯一一位1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次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英国女演员。1934年12月28日,玛吉.史密斯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伊尔福特(Ilford)。其父是牛津大学的病理学教授,她自小就酷爱表演,在牛津幼儿园里接受了启蒙表演训练,后在牛津戏剧学校接受专业演技训练。

格伦达.杰克逊(第四十三届、第四十六届奥斯卡影后)

格伦达.杰克逊生于1936年,她是英国舞台剧、电影演员,因主演《情妇》及《接触社会》,两度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后来从政。对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真可笑,我埋头苦干了那么多年,可在此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好莱坞是个制片人说了算的密封型王国,我不想置身其中毁了自己。”

简.方达(第四十四届、第五十

阅读全文

与垫江盖纳国际电影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电影李亚鹏 浏览:299
有哪些电影讲述慈禧垂帘听政 浏览:890
看植物大电影 浏览:690
律政英雄2015电影版 浏览:91
番禺海印又一城电影院 浏览:755
电影院免票 浏览:689
变形金刚国语版电影第一部 浏览:534
妙脆角变成了怪物是什么电影 浏览:432
射手座的电影是什么 浏览:235
法国电影婚外情 浏览:947
刘德华电影鸿门宴 浏览:682
神话电影好还是电视剧好 浏览:27
世界赔钱电影2015前10 浏览:801
短视频合集电影网 浏览:255
动画电影讲机器人的 浏览:307
接吻大电影 浏览:830
大尺度裸电影 浏览:117
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式 浏览:551
电影第一次不是你的演员表 浏览:577
韩国电影朝鲜美国人停战画三 浏览: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