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电影超人一共拍了几部分别叫什么名子。。
克里斯托弗·里夫 Christopher Reeve 的超人系列以及《超人前传》《超人归来》
超人 Superman (1978)
氪星即将毁灭之际,为保持种族的延续,科学家乔·艾尔通过飞船将他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卡尔送往地球。卡尔被地球上的肯特夫妇抚养成人,他具有超人的能力,将成为地球上正义和真理的守护者。长大了的卡尔来到大都市,成为《行星日报》的记者。平时,他是温文尔雅的普通记者,危急时刻就变成穿着紧身衣、披着斗篷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守护神超人。当邪恶的鲁索妄图统治全世界时,超人是唯一能够制止他的人。
本片取材自著名漫画系列。这部电影耗资5500万美元拍摄,美国总票房达到1.34亿,海外票房1.66亿美元,正式开启了银幕上的漫画英雄时代,同时也令克里斯托弗·里夫成为最受爱戴的偶像演员之一。几年后,这部电影还远播到了中国,培养下整整一代《超人》影迷。1978年的超人是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80年的第二集讲超人同时对付三个来自氪星的坏蛋,他的罗曼史也有进展;1983年的第三集走搞笑路线,讲一个电脑操作员不慎帮助坏人打垮了超人;1987年的第四集中,超人为世界扫除核武器,特效低劣,情节无新意,但主角表演仍一丝不苟。超人扮演者里夫在90年代因骑马摔落,全身瘫痪。1984年的《女超人》(Supergirl)讲超人堂妹的故事,云集多位大腕,但被认为是大烂片。
花絮:·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经被邀请执导该片,但在薪水方面,制片方与他很难达成共识。他们打算等着,直到看见"这部鱼的电影"(Jaws,1975),是如何让他赢得惊人票房成绩。电影获得巨大成功,斯皮尔伯格也开始了其他拍摄计划。
·为扮演令人信服的超人,练就一身肌肉,克里斯托弗·利夫经历了一段时间严格的体能训练。指导老师是大卫·波洛斯,他曾在星球大战三部曲之一扮演达斯·瓦德。
·克里斯托弗·利夫在拍摄期间体能消耗太大了,以至于刚开始拍摄的他在空中飞行的镜头和后来的无法匹配,只好重新拍摄。
·展示超人飞行的最佳方式的改进,实际上是一个长时间的试验过程。这些方法中包括简单的是用弹弓向天空发射一个假人,做成角色的样子的一个远程遥控模型飞机,可以表演一些简单而生动的飞行活动。制作单位还特别设计出一个可移动的摄影机镜头,后面固定着一个发射器。这样在拍摄克里斯托弗·利夫的时候,镜头可以制造出他在运动的假象。实际上是摄影机上面的发射器在迅速后退。
·克拉克·肯特和超人的头发分是相反的一边。
·马龙·白兰度在镜头上出现10分钟,获得了四百万美元的报酬。
·为了表现克拉克·肯特,克里斯托弗·利夫参考了加里·格兰特在电影《育婴奇谭》 Bringing Up Baby (1938)中的表演。
·片尾超人快速飞向天空的场景在后来其他三部超人的电影中重新用到了。
·马龙·白兰度拒绝事先背好他的大部分台词,当他把婴儿卡尔·艾尔放进逃生的地方,他真的是在小孩的尿布上念着自己的台词的。
·由于当时克里斯托弗·利夫的名气太小了,几乎每一场电影宣传,马龙·白兰度和吉恩·哈克曼的名字都写在这位主角的名字前面。
超人续集 Superman II (1980)
剧情介绍:一群恐怖分子占领了埃菲尔铁塔,要挟法国政府如果不接受他们的要求就引爆氢弹,超人立即奔赴巴黎,将装有氢弹的起重机带到外太空,孰料爆炸的氢弹毁坏了乔·艾尔囚禁3名Krypton星匪徒的“幻影地带”,这3名匪徒立即在疯狂的佐德将军的带领下气势汹汹的前往地球,他们要奴役超人保护下的人类。
此时,我们的超人正和女友洛伊斯·莱恩情义绵绵,不但对恶人的降临浑然不知,而且超能力也丧失殆尽。当他发现佐德和其手下的存在之后,立即返回“孤独要塞”恢复能力以对抗穷凶极恶的匪徒,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花絮:
·最初,理查德·唐纳拍摄的《超人续集》中有超人与父亲乔·艾尔对话的情节,扮演乔·艾尔的马龙·白兰度后来曾提起诉讼,要求按百分比获取第一部《超人》的利润,并后来胜诉,于是制片方将出现他的场景剪掉,用超人的母亲取而代之。尽管白兰度并未出现在本片中,但他的诉讼仍为他争取了分红,并且他的场景计划在2006年的《超人归来》中出现。
·汤姆·曼凯维奇(Tom Mankiewicz)受雇指导马里奥·普佐最初创作的印度版《超人》剧本,并将其改编为《超人续集》的剧本。曼凯维奇去除了大多普佐式的粗俗,并按制片方的要求加入了相关的宗教暗示,其中包括了从30年代出现超人漫画丛书以来超人传奇中与《基督再来》的相似之处,比如乔·艾尔(上帝)将佐德(撒旦)驱逐出Krypton星(天堂),卡尔·艾尔被一只星状外形的飞船(伯利恒之星)带到地球,以及让一对无法生育的夫妇喜得贵子等等。如果理查德·唐纳能够继续完成这部《超人》,那么剧情中将有更多内容与宗教有关,遗憾的是,他后来被解雇了,理查德·莱斯特(Richard Lester)取而代之,莱斯特对超人和神话没有任何敬意。
·据理查德·莱斯特称,他在接手本片之前从没听说过超人,因为童年时家人不允许他看漫画书,一些人认为莱斯特因为缺乏对超人人物的理解而表现出不敬,在他独立执导的《超人3》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理查德·莱斯特对理查德·唐纳在首集《超人》中就树立起的史诗片影像风格存在很大异议,并决定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当时正值唐纳的摄影师、曾获奥斯卡奖的杰弗里·昂斯沃思(Geoffrey Unsworth)刚刚去世不久,于是莱斯特打算将昂斯沃思拍摄的大部分胶片作废,请来才能平庸的罗伯特·佩因特掌镜,将影片的影像风格设定为漫画书样式,甚至故意打造一种平面感。莱斯特的电影经常用3部摄影机同时取景,两部用来拍摄特写,剩下的一部用来拍摄远景,演员们经常对这种拍摄方法表示不满,因为他们不知晓何时在拍特写,摄影机无法捕捉到演员的最好状态,本片中扮演洛伊斯·莱恩的马戈特·基德尔尤其不喜欢莱斯特的方法。另外,影片的画面色调也按照漫画书的样式设计。理所当然,莱斯特的轻蔑之举遭到抨击,票房也一败涂地。
·2004年,马戈特·基德尔称现存的被删剪掉的理查德·唐纳版本的胶片足够上映之用。1984年,ABC电视台曾经播放了长达30分钟的《超人续集》的被删剪画面,其中大多都是由理查德·唐纳执导的。
·在剧本最初的版本中,是来自首集《超人》中的核导弹让佐德及其同伙逃出了“幻影地带”。
·吉恩·哈克曼其实并未加盟本片,他的镜头都是罗伯特·唐纳事先拍好的。
·在剧本最初的版本中,有4个逃脱的Krypton星匪徒,比后来片中多出一个擅于搞笑的杰克·艾尔。
·虽然本片拍摄几经周折,但华纳公司还是抢在1980年年底在欧洲公映,美国映期则推迟至1981年夏季。
超人第三集 Superman III (1983)
剧情介绍:超人回到故乡参加高中联欢会,他遇见了一位高中时的女同学,并与她一见钟情。这时正发生着一场灾难,超人因为谈情说爱而延误了救灾行动,他感到非常自责。另一方面,野心的巨富利用气象卫星操纵世界各地的天气藉以控制市场,后来更让电脑天才的职员设计了一座超级电脑对付超人。超人不顾危险,打败了这台超级电脑,并抓获了这名野心的巨富。
花絮:·影片开头时的场景、大都会的市区是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拍摄。
·片中罗斯·韦伯斯特玩的视频游戏是专为本片设计的,而且最初十分逼真,但后来制片方要求游戏的电脑风格再明显一些,以便让观众显而易见。
·格斯在影片开头时设计的程序是不可能完成的。
·马戈特·基德尔在本片中的出镜时间只有不到5分钟,对白也只有12句,这是她在《超人续集》拍摄中为理查德·唐纳被中途辞退而鸣不平造成的结果。
·女演员Enid Saunders在本片中扮演了一个名叫米妮·贝内斯特的角色,这是导演理查德·莱斯特暗地里开的玩笑,在他同BBC的长期合作节目“The Goon Show”中就有一个同名人物。
·影片最初片名为“Superman vs. Superman”。
·格斯在片中曾说:“I don't believe a man can fly!”,而首集《超人》的宣传语恰恰是“You'll believe a man can fly”。
·编剧曾说,最初他们希望由阿伦·阿尔达来扮演罗斯·韦伯斯特,因为他们希望演员残忍而不失魅力。
·当制片方首次透露片中的拉娜是单身母亲之后,随之而来的漫画书很快对拉娜的处境进行了解释。
·当克拉克变为超人时,等候在photo-booth旁的小男孩正是在1978年首集《超人》中扮演卡尔·艾尔幼年时的小演员。
·片中超人将比萨斜塔弄直的场景起初计划在《超人续集》中拍摄,而片尾超人在太空中的镜头则出自1978年的首部《超人》,《超人续集》和《超人4》也都沿用了这个镜头。
·片中格斯窃取公司钱款的技术称为“意大利腊肠技术”(salami technique),指利用电脑代码操纵电脑从一个已授权的交易中舍去零星金额,并重新指定路径将零星金额累计于黑客帐户中的电脑犯罪技术。
·尽管本片完成于《超人续集》推出的两年后,但克里斯托弗·里夫已经阔别超人的角色长达4年之久,因为他在续集中的戏份早在1979年就拍摄完成。
·本片是克里斯托弗·里夫第一次成为头牌演员的超人影片,在第一集中,他位于马龙·白兰度和吉恩·哈克曼之后,续集中他仅次于吉恩·哈克曼。
超人第四集 Superman IV: The Quest for Peace (1987)
剧情介绍:超人的老对手——智商200的大坏蛋莱克斯·路瑟又来了。这次他干起了核武器走私的勾当,超人当然会来制止他,于是路瑟制造了一个核子人与超人对抗,两人展开了一场宇宙和平之战。
花絮:·影片的最初投资预算为3600万美元,但在影片开拍前,Cannon公司陷入到经济危机之中,影片预算被降到1700万,创作人员不得不重新使用以前的特效。
·在《超人续集》拍摄期间被解雇的理查德·唐纳曾接到邀请执导本片,但被其拒绝。
·一些曾参与前三部超人电影和《女超人》拍摄的特效技师在本片开拍前已经就位,但后来由于薪水纠纷而纷纷离开。
·根据理查德·莱斯特的传记称,莱斯特也曾拒绝执导本片,但他和唐纳谁先被邀请现在不得而知。
·当影片由最初的134分钟删剪到90分钟,制片方曾打算将剪掉的镜头用于“超人5”。
·第五部超人电影定名为“The New Superman”,克里斯托弗·里夫并非主演,而是担任导演和编剧,但后来由于本片的失利而放弃。
·片中大量外景都在英国的Milton Keynes小镇拍摄,因为经费紧张无法在纽约拍摄。
·本片在美国上映时删剪了超人在莫斯科挽救一队苏联将军的情节。
·影片的票房惨败让Cannon公司也放弃了蜘蛛侠的拍摄计划。
·最初,本片中有两个原子人,但后来第一个原子人的镜头被删剪,并计划用在“超人5”之中。
·克里斯托弗·里夫答应第四次出演超人,但条件是制片方必须资助他正在参与的另一部电影。
超人前传 "Smallville" (2001)
剧情介绍:Smallville是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平凡小镇。1989年10月发生的一场流星雨,彻底改变了这个小镇的命运:超人降落在这里并由肯特夫妇收养。10多年后,年轻的超人克拉克·肯特,就像任何一个情窦初开的高中生一样,热衷于挤弄脸上的青春痘,经历着和拉娜的爱情马拉松。不同的是,在成长过程中,他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宿命。
超人归来 Superman Returns (2006)
在这神秘失踪的六年间,其实“超人”是去自己的故乡氪星寻找其他和自己一样的幸存者,不幸的是,他一个人都没有找到。当“超人”以克拉克·肯特的身份重返地球后,这个曾经得到过人们最大敬意的超级英雄,已经渐渐被世人所遗忘。人们甚至开始反思,“超人”到底是在拯救世界、还是制造麻烦?在反战呼声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超人”的回归无疑等于为世界的安定和平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这就是“超人”回来后所面对的尴尬局面,好像嫌他不够烦恼似的,他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露易丝·莱恩在他离开的时候接受了《星球日报》老板的儿子理查德了的追求,两人已经发展到订婚的地步。而“超人”的老对手莱克斯·卢瑟仍然蠢蠢欲动,这一回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让“超人”失去能力的药剂,只有打败“超人”,卢瑟才能实现他要征服世界的野心。即使“超人”仍然会为多重身份和错失的真爱感到懊恼、因无法摆正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感到茫然,但他依然会挺身保护这个对自己已经失去信仰的世界,义不容辞。
幕后制作:
[曲折的拍摄过程]
导演布莱恩·辛格绝非只是拍了两部极其卖座的漫画改编电影而已,他以角色为立足点,与以前影片只是对漫画进行拙劣的模仿形成鲜明对比,他要求演员必须为角色加入一些情感上的色彩,而非只是穿着紧身衣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在2000年将《X战警》带到影迷的面前,终于让漫画改编电影告别了《蝙蝠侠与罗宾》所造成的尴尬局面,从此以后,大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开始“翻身农奴把歌唱”,在好莱坞撑起了一片天地,神奇漫画也“母凭子贵”,销量大幅度提高。所以不难想象,当辛格最终决定加入到《超人归来》时,这部几近难产的影片才算得以重见天日。毕竟在经历了这有如诅咒般、将近20年的磕磕绊绊,再好的故事题材也变成了烫手山芋。
这一次,华纳公司已经有了孤注一掷的决心,所以肯为《超人归来》砸下三亿美元的投资,然而,真正到达辛格手里的其实只有二亿五千万美元,至于剩下的五千万美元,都在换剧本、换导演、换演员的坎坷之路上打了水漂。导演人选从蒂姆·波顿到迈克尔·贝再到McG,最后终于在布莱特·雷纳的手中尘埃落定。本来决定于2003年初开拍的影片,却又因内定的“超人”人选尼古拉斯·凯奇受够了整个过程的反复拖沓而转拍其它影片,再一次被搁置了下来。就在资金、剧本、导演全员到位的当口,布莱特·雷纳曾经接触过裘德·洛、艾什顿·库彻、保罗·沃尔克、乔什·哈奈特等多位当红小生,除了拉塞尔·克罗想都没想就拒绝出演“超人”外,其他人选方面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华纳公司将无法决定演员人选的责任完全归咎在布莱恩·雷纳身上,他们觉得正是因为这个难侍候的主儿才会让公司白白花掉了整整五千万美元的宣传费,却连影片的毛儿都没见到,于是,布莱恩·雷纳遭到了被飞的命运。
正值布莱恩·辛格也对《超人》系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他预计拍摄的《X战警3》由于涉及到太多位当红的明星级演员,一直无法成行……就号召力来说,这位曾挽救漫画改编电影的传奇导演的声望当然要比只拍摄过《尖峰时刻》和《红龙》等几部中级制作的布莱恩·雷纳响量得多,当确定了拍摄计划后,辛格以最快的速度决定启用长相酷似克里斯托夫·里夫的新人布兰登·罗斯为新一代超人,同时还将《X战警》的制作班底悉数挖了过来,转投到“超人”的名下。20世纪福克斯对几乎被端了老巢的《X战警3》束手无策,只好选择了“没人要”的布莱特·雷纳。值得讽刺的是,布莱特·雷纳曾经是第一部《X战警》的准导演——我是说,如果他没被布莱恩·辛格挖墙角的话。
[超人+克拉克·肯特]
1979年出生的布兰登·罗斯属于七零年代正式步入“成年”的最后一批人,年近而立的他们已经磨掉了年少轻狂的痞气,心智变得成熟,事业小有成就……然而,如果去掉“超人”的身份,罗斯只能称为这一代的“后进分子”,1999年接演第一部电视剧以来,一直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演了两部肥皂剧,好剧却只有客串的份儿;好不容易在一部惊悚片中谋到了一个角儿,看过整部影片后竟然不觉自己出现在哪里……罗斯的家乡是个只有6000居民的小镇,父母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就安静寡言,像个大姑娘般容易害羞。五岁的时候被母亲送去学钢琴,不求成才,希望可以借此树立一些自信心,没想到却阴差阳错地成培养出另一项兴趣——表演,在爱荷华大学接受了一年正统的表演训练课程后,就跑到洛杉矶“等待”机会,工作一直不多,却过得满足而幸福。
家乡小镇那种恬静、无欲无求的清爽气息,赋予罗斯阳光般的笑容,淡定、从容的随性。华纳公司力捧罗斯,首先为他确定明星地位,但这种高调与罗斯的性格是完全相悖的,只是习惯性地默默接受命运带来的一切。对于历代“超人”的凄惨下场,罗斯倒是很想得开:“当你得到一些东西时,就会失去另一些东西。”毕竟有机会和“超人”扯上关系,即使只有一次,也是上天赐予的莫大荣耀。
就像例行公事一样,任何一个“未来”的超级英雄都要接受体能特训,不过布兰登·罗斯空有190的身高,却因为不良的习惯背部微驼,所以他的课程还包括形体课。由于布莱恩·辛格的剧本中保留了“超人”的飞行能力,罗斯大量的戏份都是借助威亚的帮助完成的,被人抓来摔去更是平常事。在威亚上讨生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工作量大的时候,罗斯连隔夜饭都吐了出来。好在小伙子虽然没啥表演天分,却有着肯埋头吃苦的勤奋劲儿。
罗斯眼中的“超人”是一位来自外太空的移民,拥有着特殊的传承、骄傲的血统,但也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性格缺陷,将克拉克·肯特与超人分开来看,都是不完美的个体,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个没有缺陷的超级英雄。
[超人女友=露易丝·莱恩]
当“超人”离开地球几年,回来之后却发现人们已经习惯没有“超人”的生活了,觉得这样过日子也没什么不好。而一直陪伴着他的露易丝·莱恩,也终于决定结束这种无休无止的默默等待,不但有了一名四岁的养子,还和别人订了婚……凯特·博斯沃斯是八零后崛起的典型代表,未来十年,这一代人将会逐渐成为好莱坞的中坚力量。可是到目前为止,博斯沃斯所扮演的任何角色似乎都和“女友”两字关系密切,包括她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奥兰多·布鲁姆女友”。但小妮子的上位速度绝对不容小窥,和凯文·斯派西共同出演的《飞跃海洋》,也是广受好评,表演才能得到了肯定。可惜凯特·博斯沃斯天生一张娃娃脸,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挑戏的范围。就像这部戏中,博斯沃斯虽然特别带上了显得老气横秋的宽边胶框眼镜,还领养了一个拖油瓶儿子,却仍然难掩那与生俱来的一脸稚气。
露易丝在这集故事中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再是一个等待保护的弱者,和地球上的其他人一样,开始享受这种没有“超人”的平静生活。在“超人”离开的这几年中,露易丝从最初的心痛到振作,并重新为自己的生活方向定位——所以她决定放弃“超人”,不再视他为自己的惟一。博斯沃斯形容露易丝的性格定位有点像现实生活中的凯瑟琳·赫本:“在经历了‘曾经沧海’之后,露易丝更加懂得淡定生活的弥足珍贵……即使她内心深处仍然深爱着超人,女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她最终选择陪在身边的,很可能并不是那个她一直思念的人。”
花絮:
·凯文·史密斯为影片创作了第一版剧本,在导演仍然是蒂姆·波顿的时候。
·布莱恩·辛格曾为裘德·洛量身定做了一个角色,但在裘德·洛退出了影片后,辛格并没有找人代替他,而是将这个角色从剧本中抹掉了。
·布兰登·罗斯为拍摄影片增重20磅。
·虽然没有“超人”的竞争那般激烈,露易斯·莱恩这个角色也是经过了凯拉·奈特利、克莱尔·丹妮丝、伊丽莎·库斯伯特和凯瑞·罗素,才辗转到达凯特·博斯沃斯之手的。
·2003年万圣节,布兰登·罗斯参加派对的装扮就是“超人”内裤外穿的那身蓝红行头。
·在选角过程中,本来呼声最大的詹姆斯·卡维泽被布莱恩·辛格当场否决,因为他的《耶稣受难记》实在是太有名了。
B. 2020年最值得期待和推荐的十部好莱坞电影盘点,你觉得呢
2020年,好莱坞大片还是挺强的。
至少以下这十部都挺让人期待的,有迪士尼出品的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等大腕云集的真人版《花木兰》,漫威超英片有斯佳丽·约翰逊主演的《黑寡妇》和中国女导演赵婷执导,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永恒族》,最新007电影《007:无暇赴死》也来了,还有《速度与激情9》,当然2020年最让人期待的还是科幻巨制《沙丘》,张震还在片中演了一个角色。
目前这些片子尚无引进消息,上映时间皆为北美上映时间。
《花木兰》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主演:蒂莫西·查拉梅、丽贝卡·弗格森、奥斯卡·伊萨克、乔什·布洛林、戴夫·巴蒂斯塔、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夏洛特·兰普林、哈维尔·巴登、张震
上映时间:12月18日
《沙丘》是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的一部著名科幻小说。《沙丘》系列小说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具想象力的作品”,摘得星云和雨果两大科幻奖。
电影讲述天赋异禀的少年保罗·亚崔迪(提莫西·查拉梅饰)被命运指引,为保卫家族和人民,决心前往浩瀚宇宙间最危险的星球,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在这趟冒险旅程中,各路人马为了抢得亚拉基斯星最珍贵的资源,纷纷加入争夺,人性最深处暴露无遗。最终,唯有能够战胜内心恐惧的人才能生存。
C. 怎么评价电影《Margin Call》的专业性
可以说《商海通牒》是时下最为应景的好莱坞电影,这个评价恰如其分。
与很多拍摄华尔街电影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是犀利,情节明快,剧情并没有拖泥带水,这种对于剧情的把控与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华尔街投行气氛相得益彰!我想这得益于导演J·C·陈多尔的敏锐的行业洞察力,虽然J·C·陈多尔并不是金融科班出身,但是从他的自述上来看,他的父亲曾是美林公司的员工,耳濡目染之下,想必他对金融行业的了解程度,比单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更为贴近当下的环境。而家庭的背景,使他更能从人性角度来探讨投行员工的生存现状,工作的心理状态。他深入浅出的将这个24小时的金融惊魂,犀利的为我们铺展开一幅画卷。我们无需拥有更多的金融知识,一样能够读懂影片,这相比去年的《华尔街2》来说,《商海通牒》一个优势所在!我相信这部影片无疑会成为金融题材电影的未来的发展以及走势的一个成功例子。个人感言J·C·陈多尔对于其《商海通牒》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当然影片的大腕云集也提高了影片的知名度和影迷的期望程度,影片包括了凯文·斯派西、保罗·贝坦尼、杰瑞米·艾恩斯、斯坦利·图齐、黛米·摩尔、扎克瑞·昆图 、西蒙·贝克等在内的诸位实力派明星,但是明星的云集并非一种简单的堆砌,我们很高兴看到了J·C·陈多尔将这些大腕凝成了一股绳,当然这离不开大腕们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特点,他们饰演了自己最为合适的角色,以及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加上自己丰富的演绎经验,充分解读了导演的意图,自然的发挥,让100分钟的影片,看过依然意犹未尽!
如果说去年的《金钱永不眠》是一部纯粹的金融电影。那《商海通牒》无疑更侧重于在金融危机下,在金钱诱惑之下,人性心理状态的描写以及残酷的竞争和无情。尽管手法赤裸,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不加修饰的表现手法,才能最为直观的揭露了华尔街投行的“行业规则”,以及人人自危的生存状态。或许对于那些华尔街高层来说,他们本无意如此,但是在利益至上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或许是一种无奈。“弱肉强食”永远是不变的生存法则,也许这个法则或是残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带给了我们某种内在的平衡!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即使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之后,依然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在危机面前,道德只是炮灰,这就是我们的本罪!
D.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是想传达什么
其实要看懂《布达佩斯大饭店》有点难,因为它确实太欧洲了。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东说西说装逼卖笑误导群众。扯犊子扯够了,就该来点实用的。我知道自己先喷了人就难免被喷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个看得懂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算是朝闻道,死而无憾了。
整部电影除了向大师致敬就是在隐喻。如果说简单的把它归类为喜剧、悬疑、冒险、剧情,就太肤浅了。其实这更像是纪录片、文艺片。纪录片记录的是刘别谦、希区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经典电影手法,文艺片文艺的是欧洲文明衰落这一精神内涵。
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其实不得不提到两个人—— 瓦尔特·本雅明、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说了,原著作者,简历就太长了,挑几个简单而至关重要的特点来说:他是奥地利流亡作家、犹太人、欧洲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受到纳粹德国迫害,最后在巴西自杀身亡。《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讲的是欧洲传统文明的衰亡史,具体一点讲,其实讲的是犹太人的流亡史,更细化一点,讲的是茨威格离开逐渐衰亡的精神家园,心碎而死的自传。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评论家、“欧洲的最后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纳粹德国迫害,最后在西班牙自杀身亡。他为什么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欧洲文科学术界,反正总是把他奉为大神的。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中哀叹传统讲故事技术的消亡。《布达佩斯大饭店》用了四层讲述结构,始终呈现的是一个身临其境的讲故事的过程,一个故事离不开一个讲故事的人和一个听故事的人,还有他们同时所处的环境。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工业化深入、世界大战、纳粹崛起,凡是和人文关怀、人道关怀、实用关怀相关的东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权、现代化、快餐化的东西在崛起,欧洲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被铁蹄蹂躏、精神强奸,物质上发达进步了,但是传统消亡和丢失,人性也在淡漠。人们习惯了人云亦云,不再用心品鉴文艺,就更谈不上思考和探索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一场华丽的演讲就可以让无数狂热信徒走上战场,也导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们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杀就是一种殉道。但是在战争年代,这些人都还想得到不断写东西,想得到哀叹和自杀,这就很了不起了。有时候我们感叹自己出不了有深度的东西,不能只怪作者和体制,而是整个土壤的养分和逼格就不够,然后又不求甚解。就拿张冯二导来说,拍专业了你看不懂,没票房,拍浅显了你说人家低俗。不过喷归喷,对姜文、陆川、宁浩三位大神的杰作,还是要膜拜的,人家已经学会了玩让你一知半解的擦边球。
在有了小说、报纸、电话、电报、电视的时代,人和人的关系被媒体取代了,人们把自己藏在麦克风的后面,交流减少了。相比起神话、史诗、童话的传播方式和环境,以前作者和听众聚在一起讲故事的现实被改变,以前一个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传,这个过程需要融入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共同经验,而在现代化以后的世界,一个孤立的作家,在他与世隔绝的阁楼里面没有感情的量产作品来满足一个群体的需要。实用关怀逐渐消失。随着实用关怀的消失,欧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
《布》这个名字其实是误导人的,让人以为故事发生在匈牙利,虽然匈牙利酒店业是很发达,一万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别墅来住,可《布》和匈牙利实质上却没有一毛钱关系。电影取景是在德国,原著隐喻是在奥地利。奥地利,小巴黎,欧洲的文化艺术的心脏,欧洲精神和思想的摇篮,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犹杀犹焚书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场景就是小说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国。还有旁证可以说明:爱德华·诺顿饰演的警察穿的既不是匈牙利制服,也不是德国制服,但是枪套、背带、胸略、肩章却是德式的,卫兵使用的步枪是毛瑟98k,筒形帽是普鲁士军人的传统,上面搞个狐狸就纯粹是卖萌了。而后来战争爆发封锁边境时上车检查的士兵是清一色的德军党卫军装备,山型双扣帽,帽徽是个II,现实里这个II是绣在德国国防军中下级军官的领章上的。占领饭店以后,挂巨幅国旗,带袖章,只有纳粹有这个习惯,电影上旗帜和袖章是ZZ图案,纳粹是SS,或者卐字,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释,SS、卐都是双闪电,那么ZZ,不就是更直接的隐喻双闪电么?导演明明可以直接挂出卐字旗,却不这样做,明明可以写《维也纳大饭店》或《贝希斯特加登大饭店》,却要转移到布达佩斯去,这就是欲盖弥彰。
电影中的大堂经理,古斯塔夫,是个深色金发,年长、敏感的顾客欢迎,用自己巧舌和身体去满足他们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也说,他自己可能是个双性恋,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满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种需求。而他满足的对象,是这个社会的精英贵族阶层。这其实就是茨威格的自画像。二战前,茨威格是深受奥地利民众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实用人道关怀,所谓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和社会及传统有很积极的互动。这种文化上的互动,在电影里被用一种能够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来,大俗大雅,这也是实用关怀和人道关怀最好的体现。
《苹果男孩》被定义为一副给古斯塔夫引来杀身之祸的价值连城的名画。这幅画是遗产,是欧洲贵族留给古斯塔夫的财富,是靠他细致入微,体贴热心的服务劳动所换来的。苹果在圣经中是欲望之果,禁果,而在欧洲语言中,也有劳动回报的意思。这幅画的隐喻是要表达整个犹太民族精打细算,左右逢源,从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渐继承了欧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他们应得的。而此时此刻,死者的儿子,家人站出来了,一个只关心财富,整理遗产很多天,才发现画已经丢失了的实用主义者,他暴虐、疯狂、粗鲁,无视法律和契约,修改遗嘱,谋杀律师,追杀证人,但是对遗产却又有着变态的依恋,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为同一文化的继承人,他想占有祖先的所有遗产,但是却完全没有继承到其精髓,同时撕毁停战条约,穷兵黩武,屠杀犹太人......
偷到这幅画以后,在列车上,古斯塔夫曾对Zero说,我要死在这幅画下面,你看得出来我和画上那个男孩多像么?这不是玩笑,而是导演的暗示,暗示古斯塔夫自己就是犹太人,而苹果就是他应该继承的遗产和财富。然而分秒之后,他又说,我考虑把这幅画卖掉,这就是犹太民族的真实写照,从《出埃及记》到《辛德勒的名单》,都表现出犹太民族太过于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排挤的苦难现实,财富带来的是妒忌和迫害,使他们没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
十字钥匙结社一章十分有趣,古斯塔夫一个电话,全世界各地的酒店同业者就第一时间,不惜代价,义无反顾的来帮他。这不得不让人想到蔷薇十字结社、郇山隐修会等,都是秘密结社,都是分布甚广,都是能力通天,都是内部成员之间有求必应。这是典型的犹太人结社。这一章即是描写茨威格被纳粹迫害逃难途中受到同胞接济和帮助,也是描述犹太人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现实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杀的。然而电影中,古斯塔夫是在火车上怒斥纳粹,被枪毙在冰冷的荒原里,茨威格和纳粹叫板了一生,何尝不希望勇敢的站出来和他们抗争到底。但是现实里他没有勇气这样做。而电影里就不一样了,有传承人、见证人ZERO,古斯塔夫要把这个种子保护和延续下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经过艺术加工后,茨威格最最理想的结局。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个牛高马大、少言寡语、出手残忍、效忠主人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男人,其戏剧形象就像弗兰克斯坦(科学怪人),或者《007》里面的钢牙。他的戏就只有一个内容——追杀,杀人不见血。直到最后雪橇追车一幕,才让人想起点什么,他停好摩托车,竖起雪橇,以几乎是军姿的方式站在原地喝威士忌。皮衣、军姿、杀人不眨眼、愚忠、恐怖、执行命令不动脑子,就是德国军队的写照,尤其是党卫军或者盖世太保的写照。
悬崖上垂死的古斯塔夫说到:“你这个可悲的怪胎”,“毛瑟枪咔塔上膛,军官欢喜呼喊” 这就是在说德国军人了,要不然他怎么不说中正式、柯尔特或王八大盖咔塔上膛?
最后一章酒店里的枪战简直就让人忍俊不禁了,从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站位和手持的武器,就能看出隐喻。最开始是德米特里冲上楼,看见了古斯塔夫和Zero,然后给了个正面镜头,德米特里身穿黑色风衣,手腕上别着双闪电袖章,以一个很嚣张的姿态吼道:“苹果男孩”在哪里?这像不像希特勒一九三几年时候的叫嚣?然后古斯塔夫来了句:“管你屁事。"于是德米特里说我要把你打个稀巴烂。他从脚底掏出一支枪,此时对拔枪、上膛、举枪、射击四个动作给特写,强调这是一把PPK。卡尔·瓦尔特兵工厂的PPK(卡尔·毕而瑟)是二战时最著名最先进的手枪,纳粹党于1931年夺得政权后,由于该枪械轻、小,便于携带,性能杰出,此型手枪主要配发给高级将领、非作战参谋人员、礼宾、盖世太保等。
接下来就是武器博览会了,一个武器代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阵营。
先是对面右1冒出来一个人,探头观望,此时他拿的枪看不清楚,但是他大吼一声:“放下你的武器!”然后开枪掩护古斯塔夫。然后德米特里右边出来一个人,手持毛瑟盒子炮,不由分说就站在他身后和他一起开枪。毛瑟盒子炮也称为驳壳枪,一战德国军警制式装备,后来被鲁格P08取代,二战时毛瑟主要出口给德国的盟国和仆从国,亦出口过给蒋中正以换取中国的稀有金属。在西班牙内战中也大量使用。这三个人之间的枪战可以让人联想到二战爆发前国际纵队寡不敌众对抗西班牙弗朗哥政权以及法西斯政权。他们的枪声很快迎来了三个大家伙——
接下来的三个人都是特写,很有意思,第一个人端着一把夸张的长弹夹波波沙,先出来的是枪,然后才是人,他并没有开枪,而是站在那里观望。这明显就是在影射老毛子或者波兰人。如果一把枪不能证明他的身份,那么注意他的胡子,斯大林也留着这样性感的胡子。
然后是拿着一把左轮手枪的眼睛哥,这把枪不是韦伯利就是恩菲尔德,二战时只有英军军官使用左轮手枪。也出口给苏联和美国。二战早期美军的武器是英式的。美军没参战以前使用的是英菲尔德,参战以后研发了柯尔特M1911。还是看胡子,给张西奥多·罗斯福的照片。
最后出场的长得像罗伯特德尼罗的家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该型号为毛瑟手枪袖珍版,主要在一战被美国大量进口,但是作为跟班,意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
每个人拿着不同的枪在走廊里对射,导演肯定是别有用意的。
该片的结构分析,也不是用简单的线性结构或者乱入结构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乐一样,这个结构具有极强的中、东欧洲风格,因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这种影响。
本片是回字形,或者套娃结构。
开篇出字幕,特别提示要用指定屏幕尺寸观看,这是提醒观众,我们看到的是第一层——电影的叙事。信息发送者是导演,接收者是电影观众。屏幕尺寸尽量接近故事发生的年代,避免叙事脱节。
然后影片开始,一个抱着书的女子走近作家的雕塑,电影结尾也以此收尾,这是套在第一层里面的第二层,提醒我们,我们看到的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信息发送者是写书作者,接收者是读者。
然后作家开始讲故事,讲一个他亲赴故事发生地点,和还活着的Zero交流的故事,最后以作家自述结尾,这是第三层,是作家亲自口授自身经历,信息的发送者是写书的作者,也可以说是他的书或者自述、自传,但是不同于第二个层次的第三人称视角,这里是第一人称视角的。这一层也可以和上一层合并。
然后是Zero和作家在酒店,向作家讲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共同经历,以Zero在酒店乘电梯离开回房间为结尾。这是比较核心的一层,是Zero和作家面对面,亲自口述的自己和古斯塔夫经历的叙事结构。信息的发送者是Zero,接收者是作者,但是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对Zero的评价和内心语言,也算是参与到了故事的加工过程中。
最核心的是Zero向作家叙述的内容,是他和古斯塔夫亲自经历,一同用生命书写的故事。
一层套一层,都给出了完整的开始和结尾,中间有穿插,但是原理不变。直到最后电影院亮灯,观众离席,这一层层叙事,才像洋葱切面一样完整再现,导演的讲述才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整部戏是大腕云集的,演员阵容已经强大到了变态的地步。
古斯塔夫扮演者,拉尔夫·费因斯,他是《英国病人》中忧郁的德军飞行员,是《汉尼拔红龙》中变态内向的连环杀手,是《哈利波特》中邪恶的伏地魔,是《辛德勒的名单》中冷血无情的集中营司令,除此以外,还扮演过无数经典角色,两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大反派德米特里扮演者,阿德里安·布劳迪,《钢琴师》里面失魂落魄的犹太人,《1942》里面忧心忡忡的白修德.......仅凭他往哪里一杵,那时而阳光、时而清朗、时而忧郁的外表就可以赢得一片赞誉的奥斯卡史上最年轻得主。
警官亨克尔斯扮演者,爱德华·诺顿,《面纱》里不善言辞的生物学家、绿巨人、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皮特的影子......
作家扮演着裘德·洛,《兵临城下》里的瓦西里、《人工智能》、《冷山》、《大侦探福尔摩斯》.......
打手乔普林,扮演者威廉·达福,《蜘蛛侠里》情感丰富的大反派,还有《野战排》、《生死时速》、《英国病人》.......
管家瑟吉,饰演者马修·阿马立克,被某大导演称为法国最会演戏的人。
律师科瓦奇,扮演者杰夫·高布伦,由于他特别喜爱扮演稀奇古怪的角色,所以经过胡子、眼镜、皱纹的修饰,你绝对想不起来他就是当年《侏罗纪公园》里那个帅气的歌星,然后还曾用《天煞》、《变蝇人》这些科幻恐怖片把观众吓傻。
监狱黑帮老大,哈维·凯特尔,经常就来点老大或者组织头头的角色,例如在《低俗小说》、《落水狗》这些剧里面他就已经把有点点背的黑帮小头头这个角色演烂了。除此还有《坏中尉》、《出租车司机》、《汉尼拔红龙》......数不胜数。
女演员、还有新人暂且不提,仅凭这帮外貌协会、超级大腕、老戏骨,就已经超值了。他们每个人戏份都不多,但是都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比如说爱德华·诺顿的严肃公证的研究者仲裁者形象,拉尔夫·费因斯的绅士形象,阿德里安·布劳迪的神经质的形象,裘德·洛的真相调查者的形象,哈维·凯特尔的混子长老、黑帮前辈形象,威廉·达福残忍狡诈的形象被发挥到极致.......
其实就是一个逃亡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再安排四层空间,无数大腕来演绎?这就是在向传统讲故事的技巧致敬了。广播电视传媒对传统讲故事的技术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读者能读帖子就不看小说,能看视频就不看电影,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我们再有那么多时间去体验完整美感的酝酿过程,反而习惯了感官上的无脑刺激。因此文艺创作人员们能把一个故事讲简洁明快了,就尽量不搞复杂,观众也没那个耐心,据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剪辑镜头的使用量已经超越长镜头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缭乱高大上的音画,才满足得了观众的胃口了,而这就好比饮鸩止渴,阈值调高了,技术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没有了灵魂,只有靠技术来包装,电影院就难以再坐得满了。然而本剧导演却不厌其烦的耗费那么多胶片,使用那么多演员来重复这个故事,这即是在勇敢地缅怀我们已经丢失的传统和习惯。大家已经习惯了吃快餐,很难满足于咖啡和下午茶,导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后再坐下来好好讲这个故事。不过大腕们参演哪怕是一分钟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师才看得到这样大师级著作的潜力,哪怕奖杯难分,只要为其献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师对话,就足以留名青史。
在作家的家里,作家讲自己的书;在酒店大堂里,门童对作家八卦Zero的传说;在清真风格明显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厅吃甜点的餐桌上,老Zero对作家讲自己的传奇;在逃亡路上,古斯塔夫对Zero讲自己的经历;在作家的纪念碑前,少女拿着小说缅怀......每一次讲述,都脱离不开一个密切配合的环境,以及讲故事、听故事的人的亲身参与,这,就是传统讲故事技巧的真谛。然而电影也表现出了讲故事技巧的衰落,Zero和古斯塔夫是共同参与和经历故事;作家是亲临酒店,从Zero口中继承故事;女读者只能通过书本脑补故事;而我们只有依赖电影惊鸿一瞥了。这就是现代性带来的悲哀。导演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即使是用镜头语言,他也可以带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怀旧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业线、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经做不到这么好了。
我们见多识广、有灵气、有脑子的观众之所以会跨越时代和文化体验到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就是因为文化的本质和人性都是一样的,只能用灵魂去感知。
2014,此剧必火,至少在西方世界是这样。小说、剧本、表演、场景、色调、音乐,无以伦比。一部融合了《天使艾米丽》、《东方快车谋杀案》、《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嗨,我的元首》、《大都会》、《弗兰克斯坦》、《大独裁者》等无数经典气质的不朽神作!
E. 问一部美国爱情电影的名字
译 名 缘分天注定
◎片 名 Serendipity
◎年 代 2001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奇幻/爱情/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字幕
◎IMDB评分 6.5/10 (14,944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240890/
◎文件格式 XviD + AC3
◎视频尺寸 720 x 384
◎文件大小 2CD 2 x 50 x 15MB
◎片 长 90 Min
◎导 演 彼得·切尔森 Peter Chelsom
◎主 演 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 .... Jonathan Trager
凯特·贝金塞尔 Kate Beckinsale .... Sara Thomas
布丽姬·穆娜 Bridget Moynahan .... Halley Buchanan
杰里米·皮文 Jeremy Piven .... Dean Kansky
Layla Alexander .... NY Girl (uncredited)
Christopher Baker .... Lars Band #1
Amita Balla .... Bride (uncredited)
Mike Benitez .... Gerald, Superintendent
Marcia Bennett .... Mrs. Louis Trager
Conrad Bergschneider .... Check-in Clerk (uncredited)
Crystal Bock .... Bloomingdale's Saleswoman #2
Sandra Caldwell .... PR Woman
Hélène Cardona .... French Singer (voice) (uncredited)
John Ellison Conlee .... Artie
约翰·科贝特 John Corbett .... Lars Hammond
◎简 介
十年前的一个圣诞夜,一双羊毛手套让还是大学生的乔纳森和萨拉相识并产生了微妙的情愫。虽然他们各自都有着情感的归宿,但仍然无可救药地在这个浪漫的夜晚坠入爱河。这究竟是一次偶然的巧遇,还是一种逃脱不掉的缘分?萨拉相信命运的决断力,于是她拿出五元钞票,让乔纳森写上他的联系方式,然后径直用这张钞票买了口香糖,还说,倘若有缘,纸币再回到她手里,她会即刻和他联系,同时,她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在了一本旧书上,并于第二天将书卖至旧书摊。一切全看天意和缘分了。
十年过去了,两人在筹备各自的婚礼时,仍惦着那场短暂浪漫情缘的最后结果,于是都做了最后的努力,奇迹居然发生。具体情节,请看影片。
影片评价
缘分的天空:再现经典浪漫
《缘分天注定》由当今美国走红男星约翰·库萨克和女星凯特·贝金赛尔主演,是一部超级浪漫喜剧。这个喜剧故事发生在纽约曼哈顿,令人不由想起《当哈里遇上萨莉时》和《西雅图不眠夜》等许多经典浪漫喜剧片。
男主角:一颗新星……
影片的男主角约翰·库萨克近年在好莱坞人气急升。他早期因主演由英国导演史蒂夫·费里斯执导的《千网奇缘》为观众瞩目,而后在《幕后玩家》《红色细线》《空中监狱》等著名影片中都有上乘表演。最近他又与茱莉娅·罗伯茨、凯瑟琳·泽塔·琼斯联袂主演了《美国甜心》一片,大获好评。2000年,他因《高度忠诚》中的出色表演获当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女主角:名气来自《珍珠港》……
影片女主角凯特·贝金赛尔拥有姣美的面容和高雅的气质。2001年夏天,全球瞩目的电影《珍珠港》中的女主角便是她的闪光之作。
贝金赛尔1973年7月出生于英国伦敦,父母都是著名电视演员。贝金赛尔16岁就开始步入影坛,20岁时在英国影片《无事生非》中出演角色。贝金赛尔曾就读于著名的牛津大学,但是为了自己的演艺事业而在大三那年中止了学业,自那时起,她的演艺事业一帆风顺,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导演:为“缘”所动……
导演彼德·切尔瑟姆开始读剧本时,就被故事的“缘”情吸引,他看到剧本中男女主角千方百计寻找对方,但每次都失之交臂的时候,都会为他们的命运感到紧张。他认为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最终能走到一起,其实一开始就已出现了许多浪漫征兆,这可简单的归结为机缘。而《缘分天注定》就是一部讲述机缘的电影。当爱情来临时,人们不知道何时会失去,就像片中的男女主角那样一见钟情,欢度八小时后却彼此失去了对方,但他们一直坚持爱情完美的一面,是这种执著终于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彼德·切尔瑟姆出生于美国,自小就对舞台艺术感兴趣。他曾在伦敦中央戏剧学院受训三年,出演了许多电影和舞台剧。而后他全力投身编剧及导演工作。他执导的首部电影《听我的歌曲》曾为英国皇室放映,获皇妃戴安娜的赞赏 ;第二部电影《有趣的骨头》立志进军好莱坞,并在欧洲五个电影节中获得最佳电影奖; 第三部电影《陪着你走》由莎朗·斯通主演,并在戛纳电影节展映,大受好评; 在开拍《缘分天注定》前,他刚完成《城市与农村》一片,片中大腕云集。
影片《缘分天注定》的外景地均设在纽约的曼哈顿,恰恰是“911”恐怖事件中遭受重创的地方。影片公映,观众自然可重见该场景遭受“911”重创前的宁静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