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作者电影的倡导者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编导

作者电影的倡导者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编导

发布时间:2023-10-22 11:23:16

Ⅰ 求关于英格玛·伯格曼的资料

伯格曼是世界电影艺术史上绝对顶级的大师,这个人,开辟了现代主义者里电影的先河,他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的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一切对伯格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937年,伯格曼进入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他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他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这为他日后的电影编导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4年伯格曼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尖锐地抨击了瑞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对学生的粗暴、专制和残酷压迫,由阿尔夫·斯约堡拍成影片。1945年伯格曼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1948)、《渴》和《监狱》(1949)等片。

50年代初,伯格曼在电影艺术上成熟起来。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1972)等等。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一时期,伯格曼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1977年伯格曼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摄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描写事业与家庭的矛盾、母亲与女儿之间的隔膜,以及她们之间又爱又恨的相互关系。影片由英格丽·褒曼主演。1981年,伯格曼着手拍摄他自称为“最后一部影片”《芳妮和亚历山大》。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昂贵、放映时间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这部影片有六十个有台词的角色,一千二百个群众演员,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纪事。伯格曼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恋的事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伯格曼电影作品一览表:

1953年,《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执导电视剧。编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年,《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年,《处女泉》

1960年,《魔鬼的眼睛》、《犹在镜中》直译为《穿过昏暗的玻璃》

1961年,《冬日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这些女人们》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时刻》

1967年,《羞耻》

1968年,《仪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年,《接触》

1971年,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

1972年,《婚姻场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对面》

1976年,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年,在挪威编导《秋天奏鸣曲》

1978年,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亚历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

1983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年,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获奖情况: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之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电影年谱: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诞生在瑞典的乌普萨拉。父亲埃里克是斯德哥尔摩一个教堂的副牧师,他的母亲名叫卡琳。
1920年,3岁,全家迁往斯德哥尔摩。
1922年,5岁,妹妹玛格丽特诞生。
1924年,7岁,父亲埃里克被任命为索非亚皇家医院牧师。
1934年,17岁,上高中。暑假期间以交换学生身份来到德国图林根市。游览柏林。
1937年,20岁,通过大学入学考试。
1938年,21岁,服兵役,接受短期军训。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5月,第一次排演舞台剧《远航》(文恩);《幸福的佩尔的旅行》和《奥洛夫老师》(斯特林堡)等。
1939年,22岁,请求进入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工作,未被接受。
1940年,23岁,离开斯德哥尔摩大学。。
1942年,25岁,9月,他创作的舞台剧《潘趣之死》上演。进入电影公司。
1943年,26岁,在瑞典电影公司编剧部门工作。3月,同艾丝·费希尔结婚。
1944年,27岁,根据自己高中生活写成的电影剧本处女作《苦恼》由阿尔夫·斯约伯格拍成影片。
1945年,28岁,7月,独立执导第一部电影作品《危机》。与第一任妻子离婚。随后与爱伦·林德斯特洛姆结婚。女儿爱娃出生。
1946年,夏天,执导电影《雨中情》(又名《男人与一把雨伞》)。11月,导演加缪的舞台剧《卡利固拉》,获得成功。儿子扬出生。
1947年,导演3部舞台剧。导演广播剧《玩火》和《荷兰人》(斯特林堡作品)。编导电影《欲望岛》;导演电影《黑暗中的音乐》。
1948年,编导电影《港口的呼唤》和《监狱》。
1949年,导演电影《三种奇怪的爱情》;编导电影《喜悦》。
1950年,编导影片《夏日插曲》;导演影片《不该在此发生》。与第二任妻子离婚。
1951年,编电影剧本《离婚》。与甘·哈格堡结婚。儿子小英格玛诞生。
1952年,编导影片《女人的期待》、《莫尼卡在夏天》。

——以下均为他编导的电影:
(同时还在从事舞台剧和广播剧编剧、导演,从略)
1953年,《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年,《秋日之旅》
1955年,《夏夜的微笑》
1956年,35天完成《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执导电视剧。编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年,《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年,《处女泉》
1960年,43岁。《魔鬼的眼睛》、《犹在镜中》(直译为《穿过昏暗的玻璃》,是圣经典故)。同钢琴家谢比·拉雷特结婚,谢比是他的第四任妻子。
1961年,《冬日之光》
1962年,《沉默》
1963年,《这些女人们》
1965年,《假面》
1966年,《狼的时刻》
1967年,《羞耻》
1968年,《仪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年,《接触》
1971年,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第五次结婚。
1972年,《婚姻场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对面》
1976年,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年,在挪威编导《秋天奏鸣曲》
1978年,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亚历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
1983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年,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如果一个人生就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那样的灵魂,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

伯格曼终生处于内心混乱、纠葛的状态。这些混乱和纠葛有来自具体的因素,比如情感纷扰、工作压力、紧张或疏离的人际关系,等等,但更多的时候,他的混乱和纠葛完全出自他的生命本身。他的质地本身就是混乱的,纠葛的,也可以说,他的基因就是如此,于是,他在生命的每一个点上都站不稳,爱情不能固定他,功名不能固定他,自然的美好、日常生活的平稳、天伦之乐的温馨、站在荣誉顶峰的辉煌,都不能固定他。

这样的生命个体是相当不幸的。但是,他的混乱和纠葛,成就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一生持续不断的创造能力,为世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我们感激他,感激他的痛苦,虽然我们的感激对他丝毫没有作用。

伯格曼的电影自不必多说,他的文字也具有非凡的提炼能力和穿透能力。我认为,他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贯通这两个艺术领域的人。这几乎可以说他拥有两个大脑。很多年前看过伯格曼的自传《魔灯》。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声誉的自传杰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自传之一。前段时间,又看了广西师大出版社“电影馆”丛书推出的《伯格曼论电影》,在这部以其电影作品为经、个人心理历史为纬织成的自传性论著中,我读到了这样的一些段落:

“我在零散的时光中漫游,事实上我一直住在梦里,偶尔探访现实世界。”

“怀着幼年时期的饥渴,我投身于自己选定的媒介,几十年来昏乱地供应梦想、感官经验、幻想、神智不清的妄念、神经衰弱、受约束的信念和纯粹的谎言,始终不厌倦。”

伯格曼还说,“我一向对混乱和秩序之间难以操控的平衡感深感兴趣。”但是,“如果有很长一段时间,你都觉得自己在锯一根支撑你全身重量的树枝时,你也会感到害怕的。”

不,事实上,伯格曼从没有在根本上感到害怕。这是他从世上所有灵魂混乱纠葛的人中间脱颖而出的原因。他的一生、他的电影、他的文字,每一页上都印着一个水纹字样:“不怕”。他在这“不怕”之上,疑惑、沮丧、疲惫、愤怒、伤心,甚至害怕。然后,他又在这些东西之上努力、努力、永远努力。他同其他同样生命质地的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被混乱和纠葛所控制,进而一天天贫弱下去。而伯格曼,他不。我喜欢他的一句豪言壮语:“我始终有能力把恶魔放在战车前。”事实上,他做到了。

Ⅱ 作者电影的介绍

作者电影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又称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其理论渊源,最早发端于法国著名导演亚.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该文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银幕“写作”。6年后,当时还是年轻影评家的著名法国导演弗.特吕弗,发表了针对当时陈陈相因的所谓“优质电影”而责难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的概念.嗣后数年中,“电影作者”与“作者电影”的观念,得到“电影手册派”评论家们的进一步阐释和运用,从而发展成为一种高度肯定导演个性、贬抑流俗化创作现象的“作者”理论.“作者论”直接影响和助成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并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为鼓励艺术创新、提高导演在制片厂中的地位、减少厂方对创作的干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泛指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特征的影片,有时与“艺术电影”的具体含义有所重合。

Ⅲ 20世纪50年代末电影新浪潮起源于哪个国家

20世纪50年代末电影新浪潮起源于法国。
法国新浪潮电影指法国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电影制作及创作倾向,其中不少新导演都是《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人,包括重要的导演如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等人,他们大都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电影历史传统的高度自觉,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在主题上或技法上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代表作如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和戈达尔的《断了气》(1960)等。左图为特吕弗著名影片《祖与占》(朱尔与吉姆)剧照,1991年,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拍摄了《纵横四海》向其致敬。

阅读全文

与作者电影的倡导者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编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外电影一对双胞胎姐妹 浏览:910
日本女厨师电影大全 浏览:113
小男孩追老师的国外电影 浏览:37
恐怖片推荐美国电影梅姨 浏览:55
多电影院 浏览:418
江南电影院影视先锋 浏览:15
水上特效电影大全 浏览:871
红星闪闪电影插曲大全 浏览:190
电影大片爱情片 浏览:433
无锡博纳电影城看3D电影 浏览:728
一看就会哭的爱情的电影 浏览:699
圣诞韩国电影 浏览:322
有没有搞笑的美剧电影推荐 浏览:255
美国黑人电影男明星 浏览:352
恩佐电影院 浏览:388
电影欧美吻戏视频 浏览:310
第一黄金网电影投资 浏览:273
日本电影小三杀死 浏览:84
洪洞莲花城电影院 浏览:727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2020豆瓣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