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美国美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看完《美国美人》,我忽然有一种拨乱反正的感觉。是对美国社会的。曾经看过不少的美国电影中讲述的美国家庭,夫妻恩爱,母慈子孝,天伦之乐,真是幸福的写照。这样的电影看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美国的家庭都是和睦的,不和睦的夫妻早就离婚了。哪里像中国的婚姻这样:即使没有了感情还要勉强维持着婚姻。
《美国美人》中的夫妻给我们一个全面认识美国婚姻家庭的机会。中年危机,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似乎成了一种必然,而和谐美满则变成了童话。男主人公和妻子之间的婚姻生活让我看了窒息,父女、母女的关系也是那么的淡漠,像是三个互不相干的陌生人迫不得已住在了一起。而细想下去,若真是三个陌生人的话,也许反而会更快乐一些。就是因为彼此之间的关系注定亲密无比,而心灵上却又遥不可及,这种反差造就了悲剧。
不仅仅是这一个家庭,另一个家庭(主人公的邻居)也是这样。
我们能说他们彼此憎恨吗?不能。事实上他们仍是彼此相爱的,可他们又实实在在的在彼此伤害。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一个人又都是伤害别人的人。似乎自己受的伤害越大,就要变本加厉的将这种伤害输出,去伤害对方。夫妻之间,父女之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无一不沿袭着这个规律。真实的有些可怕,真实地让人觉得不真实。
整部电影给我们展现的生活似乎都被扭曲了,正常的婚姻家庭危机重重。反倒是那对同性恋爱人和睦美满,生活在碧海蓝天之下。
还好,电影没有灰暗到底。他给了那对年轻男女彼此,给了拉拉队女孩儿信心与自我,给了妻子重新地思考,也给了男主人公思想的新生(尽管他最后还是死了)。
㈡ 求一部美国电影,名字貌似有美丽两字的
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1999)
导演: 萨姆·门德斯
编剧: 艾伦·鲍尔
主演: 凯文·史派锋梁西 / 安妮特·贝宁 / 索拉·伯奇 / 米娜·苏瓦丽 / 克里斯·库珀 / 韦斯·本特利 /轿樱 彼得·盖勒 / 艾莉森·珍妮 / 斯科特·巴库拉 / 山姆·洛巴兹 / Barry Del Sherma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银帆运: 英语
片长: 122 分钟
又名: 美丽有罪 / 美国心·玫瑰情 / 美国大美人 / 美国少女 / 美国美人
㈢ 2014年出的一部3d的电影是关于睡美人的叫什么名字
沉睡魔咒 (2014)
导演: 罗伯特·斯特罗姆伯格
编剧: 保罗·迪尼 / 琳达·伍尔芙顿
主演: 安吉丽娜·朱莉 / 艾丽·范宁 / 沙尔托·科普雷 / 莱丝利·曼维尔 / 艾美达·斯丹顿 / 更多...
类型: 动作 / 爱情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6-20(中国大陆) / 2014-05-30(美国)
片长: 98分钟(中国大陆) / 97分钟(美国)
沉睡魔咒的剧情简介 · · · · · ·
在宁静祥和的摩尔王国,广袤的大森林中,动物与精灵和谐相处,无忧无虑。那一年,天真无邪的小仙女玛琳菲森(伊莎贝尔·莫洛伊 Isobelle Molloy 饰)邂逅了人类小男孩斯特凡(迈克尔·希金斯 Michael Higgins 饰)。他们两小无猜,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更在万物的守护下坠入爱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斯特凡(沙尔托·科普雷 Sharlto Copley 饰)褪去了往日的纯真,被人类的贪欲所吸引。而玛琳菲森(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饰)则成长为法术强大的仙女。愚蠢的人类向摩尔王国开战,斯特凡为了成为王位继承者,残忍地割下了玛琳菲森的翅膀。
肉体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让玛琳菲森变成了满怀仇恨的冷酷魔女,为了复仇她给斯特凡的女儿爱洛公主(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施下了沉睡魔咒……
㈣ 电影《美国美人》到底要说一个什么主题
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 (1999)
《美国丽人》是一幅并不美丽的美国风情画。电影无情地打碎了获得广泛认同的“美国梦”的假想,鞭挞了现代美国生活的许多侧面。这些侧面的内部包含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症结,诸如拜金主义造成的精神压力、生活的单调乏味、个人的挫败感、性、毒品、暴力等等。
㈤ 励志电影《美国美人》
励志电影《美国美人》
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
——《美国美人》
中产阶级的莱斯特.伯哈姆已经活不到一年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迹象。
他就着在那个繁华的'美国,一个温暖而安静的市郊,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卡罗琳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该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并不象外人看到的那么幸福。他的工作没有成就,他厌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刚做完中学篮球赛拉拉队的珍妮和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地打动,心中的那种久已死去的感觉好象又重新的复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幻想中,事态逐渐地向着十分有趣却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幻想而变得有意义,但起码它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种意义。
;㈥ 北美电影的分级
美国的MPAA,它的全称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国电影协会",总部设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这个组织成立于1922年,最初是作为电影工业的一个交易组织而出现的。如今它涉足的领域不仅有在影院上映的电影,还有电视`家庭摄影(home video)以及未来有可能会出现的其他传送系统领域。
MPAA在洛杉玑和华盛顿为它的成员服务。它的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由也是MPAA的会员的美国最大的七家电影和电视传媒巨头的主席和总裁共同担任。他们是:
.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
.索尼声像(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
.Metro-Goldwyn-Mayer Inc.;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21世纪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
.环球影像(Universal Studios, Inc)
.华纳兄弟(Warner Bros. )
MPAA划分级别的主要依据是性、暴力、粗口、吸毒等内容在影片中被表现的尺度。不要误以为限制级影片就一定是色情片。许多内容干净的电影,由于思想灰暗不适合缺乏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遭到严厉的定级。
MPAA分级制度如下:
G:GENERAL AUDIENCES,All ages admitted
(所有观众,适合所有年龄)
这种片子大多数是动画片和儿童片。
剧情片如《公主日记》。
PG: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Some material may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建议父母指导儿童观看,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
这种片子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场面,即使有也相当含蓄。暴力、血腥和粗口也被严加控制。
这个级别 只是“建议”, 并未设定年龄关卡,因此是制片商们喜闻乐见的级别,也是好莱坞大片最集中的级别,可谓老少皆宜。 惊险的如《佐罗传奇》,搞怪的如《僵尸新娘》,严肃的如《傲慢与偏见》。
PG-13: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Some material may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向家长发出严重警告,有些内容可能对13岁以下儿童非常不合适)
去年的《哈立波特与火焰杯》因为在结尾处惟妙惟肖的表现了黑魔法仪式,断肢、杀人,被定为PG-13,引起轩然大波。当年的《大白鲨》努力想得到一个PG的定级,以招揽学生观众。MPAA认为简直是开玩笑,血染大海好几次不说,断胳膊断腿层出不穷,给个PG-13都是轻的。制片方死缠烂打,说我们只是想表现大自然本来的残酷,难道孩子看后会学鲨鱼在水里咬人吗?MPAA拗不过他们,最终就范。《大白鲨》是典型的擦边球,影片中有个人腿慢慢沉入海底的镜头,只要这个镜头再长半秒钟,或断腿触到海底反弹一下,MPAA就有理由认为这是在渲染血腥,坚持PG-13的定级。所以无论如何《大白鲨》能拿到PG都是个奇迹。
R:RESTRICKED,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限制级,17岁以下需要父母或监护人陪同观看)
处在这个级别的影片将含有较多、较直白的性爱、裸露、暴力、肆无忌惮的粗口。
比如《电锯惊魂》、《美国派》、《美国美人》等。去年非常被看好的《断背山》,就因为大胆的同性恋表露,得到了R级。这跟影片的品质没有任何的关系。
NC-17: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17岁以下禁止观看)
基本上一部电影到了这个层面也就无所顾及了。清楚直接的性爱场面,吸毒大特写,足够编本字典的脏话连篇。像《猜火车》这样的以吸毒为主题的电影在美国也不过评个R级。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就是因为不肯剪去那些生殖器特写才被评为NC-17的。
X:呵呵,就是大家俗称的A片了
另补充几种特殊的分级:
· NR OR U:NR是属于未经定级的电影,而U是针对1968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
· M,X OR P:这一级中的电影基本上不适合在大院线里公映,都属于限制类的。
㈦ 美国丽人影评
下面是由整理的美国丽人影评,欢迎阅读。
美国丽人影评(一)
少女洁白的肌肤,一双粉嫩的芊芊玉手,一朵鲜艳夺目的红玫瑰,由玫瑰、少女组合而成的电影海报中,透着一股纯美,而且也让人们对这部电影有一些遐想。但电影中所诉仿指说的故事,远远不是我们在海报上看到的银中那样轻松。这部电影的发展以莱斯顿寻找生活意义的心灵历程为主线,从男主角莱斯特的自我救赎中,向我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我四十二岁,再有不到一年就会死去。当然,那会儿我还不知道。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已经死了。”电影的开头男主角莱斯特如此诉说他的现状。这让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并不能拿人是否还能呼吸这一生理现象为依据,来笼统的判断人的死活。当心灵之火熄灭,生活希望破灭,人生信仰迷茫时,那也是一种死亡。
莱斯特努力寻找逝去的激情,他决定不再循规蹈矩地维持这种生活。使他下定决心与往日生活断绝的是他的新搬来邻居里奇,在一次商业聚会中,莱斯特偶然认识了里奇,他在酒店做服务生,同时兼卖大麻。在当班时里奇与莱斯特开溜去吸烟,不料被经理发现,当酒店经理呵斥他赶紧工作时,里奇依然如故,完全不去理会经理。当然,随心所欲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顶撞经理的里奇不可能在这里继续工作了。里奇的做法惊醒了莱斯特,他看似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工作家庭的负担已经抹杀了他对生活的全部热情。莱斯特明白了,如果想要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就得有所牺牲。
在经理暗示要将他裁掉时,莱斯特并没有低三下四地哀求经理使他留下来。反而在经理没炒他之前,他不仅先吵了老板的鱿鱼,还在辞职书上狠狠地骂了老板一通。失业后的他,反倒是一身轻松。他现在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当一位甜点售货员。不难想象,这种做法在他的家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强势的妻子认为丈夫无能,给她丢脸。争吵时,一贯忍让的莱斯特不再妥协,他开始与妻子争吵,他自己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为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他女儿的同学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感动,心中那种已经死去了的那种感觉好像又重新复燃了。从此莱斯特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勇敢地开始追求安吉拉,虽然这种感情是不可能被任何人认可的,但蠢蠢欲动的情欲,使她无时无刻想着拥有安吉拉。莱斯特开始注意他的形象,他发出了布满灰尘的健身器材,开始健身。已过中年的莱斯特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陷阱中。同时妻子卡洛琳对莱斯特的变化,也产生了反应。貌似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恩爱夫妻,早已同床异梦。卡洛琳开始与房地产商私通。
事态逐渐向着莱斯特想要的方向发展。当他发现妻子背叛了他时,他丝毫都不生气。妻子的出轨反而使莱斯特更明目张胆地去追求安吉拉。在莱斯特看来,“美”就是一种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质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冲出围困芸备搏配芸众生的牢笼。下雨的一天晚上,偶然与安吉拉独处在一起的莱斯特,勇敢地向安吉拉诉说了他心目中的那份埋藏的爱。安吉拉并没有拒绝莱斯特,当莱斯特正要得到安吉拉时,安吉拉告诉他这是她的第一次时,莱斯特忽然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也许是幡然醒悟的良知,也许是瞬间洞察了生活的意义。他放弃了已然要到手的安吉拉。电影的最后,一个让我们匪夷所思的莱斯特,正常了起来,她像一位慈眉善目的父亲般,与安吉拉聊着天。莱斯特已经被摧毁了的父亲的形象,再一次地被塑造起来。
片头已经交代了主人公的结局,莱斯特注定要死去,杀死他的并不是恨他入骨的妻子,也不是埋怨他不负责任的女儿。而是里奇的父亲,影片看起来好似里奇的父亲枪杀莱斯特,是因为怀疑莱斯特将他的儿子带坏,以致父子矛盾升级,里奇离家出走。实则不是,影片中里奇的父亲是个潜在的同性恋者,在误会莱斯特也是同性恋后,他向莱斯特表白,但遭到拒绝。明白莱斯特并不像他认为的那样后,因羞愤将莱斯特杀死。
而就在莱斯特死前,他刚刚明白了他一直以来追寻的生命的意义。死前的莱斯特,正在仔细端详着家中那一张全家福,伴着一张张老照片,莱斯特回忆着,以前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时候的女儿聪明可爱,妻子美丽能干。当一个个幸福瞬间从莱斯特的脑海中闪现时,他的脸上已不知不觉洋溢气了久违的幸福微笑。
找回生活真谛的莱斯特,还没来得及憧憬未来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时,已经死在了里奇父亲的枪口之下。不过莱斯特死前的幡然醒悟,也多少使观众感到一丝欣慰。从片子开始时,莱斯特就一直在迷茫的生活中寻找幸福的真谛,用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来刺激他已经埋尘的内心。最终再经过各种尝试后,他准确的为自己找到了生活上的定位。
《美国美人》这部电影,喜利得揭示美国日常生活中的“众生相”,他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例,为观众们揭示了很多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看似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级,也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幸福和谐。为了生活,人们都在带着面具生活。我们为了扩展自己的人脉,参加各种应酬,在觥筹交错中,睁着眼睛说着瞎话。为了博取别人的好感,我们学会了虚伪的不切实际地奉承。在家中,妻子为了生活可以忘记已经多久没有和丈夫亲热。为了生活,丈夫可以忘记自己已有多久没有在家中吃饭。为了生活,父母可以忘记已经有多久没有关心过儿女的学习生活。我们自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可指责。理由是一切为了生活。
不知不觉中,家庭中没有了热闹的交谈已成常态,夫妻之间没有了温存的情话已成自然,将子女的疏远和陌生归结为两代人的代沟,这样不正常的生活过久了我们已然习惯,在单位,我们像狗一样为了一口粮食充当着俯首帖耳的好员工。在家里,亲人间的距离已越来越远。但至少在别人看来我们是幸福的。但是当夜深人静时,当独自一人时。我们问过自己过的幸福吗?每日重复着相同的生活,为一口口粮,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交有用的朋友,看有用的书,做有用的运动。几十年如一重复着一日的生活。
莱斯特的救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失败的,因为在他明白之后,他很快就见了上帝。但他也是成功的,最起码他有勇气,有行动来改变生活,敢于挑战各种常态,无视别人的白眼,勇敢地用各种“不正常”的方式去与人们习惯了的“常态”进行角斗。莱斯特虽然死了,但电影镜头中的莱斯特,在死之前脸上浮现着的那种幸福的表情,是很值我们去品读的。
《美国美人》这部影片似乎在说明,美就是敢于追求自由,美就是打破禁锢的思想,美就是保持一刻年轻鲜活的心,美就是跟着感觉随性而活,美就是无拘无束的灵魂。然而莱斯特还是被一枪打死了,虽然他刚从丑恶的世界中走出来,刚刚体会到一点生命的美丽。
美国丽人影评(二)
我觉得看电影有四种境界,这是我看完美国丽人这部影片的最大收获与感慨。下面,我就以此片谈谈是那四种境界?
影片中的男一号 莱斯特班宁,内心变态、扭曲、对家人大呼小叫、满不在乎,竟然暗恋自己女儿的好朋友安吉拉。女一号 卡洛琳强势、贪慕虚荣、追求完美,对自己的丈夫埋怨仇恨,对女儿要求苛刻。这些都是 看完电影后最直接的感触、最表面的东西。此为第一境界。
接着,就会思考 人物为何有这样的性格特点?简言之,是何原因造成的?我称这样的思考为“深入剖析”。人到中年,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危机?从影片中 可以看出 :莱斯特班宁在事业方面一无所成、在单位里也是可有可无;正因如此,他在家里并不受到崇尚名利的妻子的尊重,女儿也看不起他,认为自己的老爸无能、好色、庸俗。他事业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家庭矛盾的激化、与妻子、女儿之间的不和谐。换言之,如果莱斯特班宁是大富豪、成功者,那么他的妻子卡洛琳还会瞧不起他吗?
由此看来,男人成功与否决定了家庭是否幸福。这里,我们会讲 事业上的失败、家庭的不幸福是导致他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可我却认为,人生的迷惘、青春年华的逝去、追求梦想的心的死去 是导致他变态性格的根本原因。至于卡洛琳 导致其以上性格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内心就是一个要强的女人,对金钱、名誉、完美的追求 以及拿完美去要求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和女儿,这些执着 在毁灭自己人性的同时,也把丈夫、女儿一同毁灭了。
从没反思过自己的对与错。总想得到别人的关爱,而自己从不去把爱给予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对他只有抱怨。同样,其女儿也是如此,觉得父母从不关注自己,竟而喜欢上一直关注她的邻居男孩瑞奇。做儿女的就不该主动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吗?难道父母把爱全部奉献于子女就是天经地义吗?岂不知,做儿女的欠父母太多,也许一辈子也还不清。试想,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责备我们的父母,要求我们的父母呢?这是家教的缺失、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影片中,她的母亲卡洛琳自己都是个自私自利、埋怨别人的人,更重要的是 她缺乏一颗关爱他人的心。
那么,她的女儿怎会去尊重、关爱自己的父母呢?以上折射出当时美国小资阶级的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无尽的贪欲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忽视、家庭对子女身心成长的影响。此为第二境界。
影片让我们反思、给予我们启迪,这样 我们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影片美国丽人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学会知足、知足者方能常乐;追求完美、无尽贪欲终将毁灭自己。除此之外,我们应当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多年来陪自己走过风风雨雨的妻子、感谢多年来父母对自己的哺育、辛劳。要想得到别人的关爱,首先去关爱别人。爱妻子、爱子女、爱身边每个人、爱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此第三境界。
明白应该做的事之后,就要去付诸实践。否则,只是天方夜谭、千年神话罢了。此第四境界。
美国丽人影评(三)
“少年爱上红玫瑰,荒野上的玫瑰”,看完《美国丽人》,便想到这句歌词,只不过少年换成中年人,爱上红玫瑰的,是电影中四十岁的父亲。爱上自己女儿的同学,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可是对于父亲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爱情给了他勇气,使他终于辞掉了讨厌的工作,终于可以不再唯唯诺诺地做人。虽然爱情让他最终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间,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点。“我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在死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四十是让人沮丧的年纪,一切似乎都开始走下坡路。日复一日的工作,讨厌透顶的上司,不再相爱的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和父亲一样,在那个年纪,经历着人生荒凉冷漠的一段。这时候,美丽的女中学生突然出现了。父亲对她的向往,不只是性的期待,还伴随着玫瑰的色彩。他想象着女孩躺在玫瑰大床上,躺在玫瑰的澡盆里,脱下衣服,胸前飞出无数的玫瑰花瓣。这些玫瑰的存在,使父亲对女孩的情感,不仅仅是肉欲,也闪烁着一点与他年纪不相称的浪漫。落寞与诱惑的组合,撩人如荒野上的玫瑰。
记得有谁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的时代。电影中的几个人,就如同几块碎片,折射着现代生活的稀奇古怪:中年危机的父亲。疯狂追求成功的母亲。感性而叛逆的女儿。冷静而吸毒的男孩子。听起来真是一个让人丧气的故事,可是导演却将它处理成一部黑色幽默剧,几乎每个场景都滑稽可笑,只是在笑过之后,嘴角会留一点干巴巴的味道,也会有些莫名的伤感,从黑暗中慢慢包抄过来。这种感觉很象美国画家EdwardHopper的画面。他的画色彩总是非常明快,只是画上的人物,在明亮中显得异常孤单。影片原名叫做AmericanBeauty,我觉得并不能简单地翻译做“美人”或“丽人”之类,beauty在这里,泛指一切美好的东西。
每个人感受到的美是不同的。在电影中,父亲迷恋年轻可爱的肉体;母亲追求成功,哪怕仅仅是表面上的成功;而那两个年轻人,则会坐在黑暗中,看白色的废纸在风中飘舞15分钟。这些美其实都是平等的,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归根结底,美是一种被打动的感觉。在我们对一切变得漠然的时候,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让我们忽然明白,原来自己也可以生动地存在。
《美国丽人》得到了奥斯卡很多奖项的提名,我觉得它极有希望最终得奖。在一个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在我们日益脱离理性的时候,看一部这样的电影,可以愉悦感官,同时又将我们推入到思考之中。毕竟,“思想的头脑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语),虽然这样的美,在我们看来显得比较郑重。
㈧ 电影《美国美人》的结尾主人公被谁所杀
个人同意楼上的观点,但我觉得他本身就极度痛恨同性恋,但他觉得这是种耻辱,自己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心理,而他反对儿子同性恋便是不想让儿子陷入这种境地,而他的妻子看起来是那个样子可能是这个原因,而在儿子离开后内心十分痛苦才去找主人公寻求安慰,在被拒绝后感觉被凌辱且因为自己极强的自尊心而害怕他泄露这件事才杀人灭口,而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前面两个人而是主人公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报复。仅仅是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