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到底是为谁而拍的呢
“绿皮书”的标题来自非洲裔美国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专门为方便黑人旅行而写的小册子。 在影片中,托尼正是参考了这本绿皮指南,才知道把唐送去哪里吃饭睡觉,不惹麻烦,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托尼和观众都发现,这本小册子还不够。 作为一个护身符,唐因肤色而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来自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Ⅱ 美国贺岁音乐喜剧《绿皮书》,真的只有笑料吗
最近上映的一部美国音乐喜剧电影《绿皮书》,一部种族歧视的电影,相比于其他种族题材,该片在叙事层面的确是高明许多,拿下今年的奥斯卡也并不意外。虽然反映的是种族和阶层这种严肃的话题,但全片笑料不断,温情感人,一部很不错的美国贺岁片。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整部影片辛酸与欢乐并存,黑人钢琴家南部巡演一路。男主男配演技炸裂,情节起承转合令人感慨。看完终于有一次例外,觉得——幸亏不是活在60年代。纽约意大利裔和牙买加裔黑人真是神搭配,配色漂亮、表演精湛、真人真事,警示世人。轻松、欢快的表象下是尖刻的种族矛盾。真实事件的人物关系,让剧本天生就很工整,套路用的也很干净,音乐承担了矛盾的释放点,很中庸的局面控制,又是一部讨评委欢心的作品。
Ⅲ 《绿皮书》和《被解放的姜戈》谁更优秀,在“种族歧视”领域电影中,还有哪些优秀作品
《绿皮书》和《被解救的姜戈》同属于关于种族歧视话题的电影,实则无谓谁胜谁负,各有千秋罢了。
隐忍坚持,敬业奉献,自我保护和自我争取,这些品质全部糅合在了《隐藏人物》的三个主人公身上。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好的,种族问题一定会慢慢消弭的,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相信。
Ⅳ 电影绿皮书怎么样
这是知乎上关于绿皮书的一段评价,我觉得写的很好,也很好的评价了绿皮书这部电影:
《绿皮书》是部非常“舒服”的电影,导演拍得舒服,演员演得舒服,观众看得也舒服。
什么是“舒服”?“舒服”就是它做对了它应该做对的一切事情。
从叙事到演员,从配乐到剪接,《绿皮书》的每一道环节都做得非常妥帖。它就像是一件无可挑剔的工艺品,精致而准确。
它经得起反复的琢磨,有太多细节,都妙到巅毫。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被它打动了。
1
影片片名中的“绿皮书”三个字,指的是一部真实存在过的书籍,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黑人平权运动取得成果之前,美国南部多州的种族歧视现象都非常严重,以至于黑人出行变得困难重重。于是“绿皮书”应运而生,在“绿皮书”中,详细记录了美国南部各城市允许黑人出入的餐厅及酒店,为黑人旅行者规避风险。
所谓“绿皮书”,其实就是一本旅行指南。
而影片《绿皮书》讲述的,正是一个发生在旅途上的故事。
一个白人司机载着一位黑人钢琴家,依照“绿皮书”的指引,从纽约一路南下巡演,在旅途中,两个在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异的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老影迷一定会对这样的故事感到熟悉。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也曾用类似的设定让无数人感动不已,而1989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则在故事上和本片更为相似。当然,在这两部片子里,身份较低的一方是黑人,这在《绿皮书》中被对调了过来。
恰恰是这样的“对调”,让《绿皮书》变得更加值得玩味。
影片中的白人司机托尼·利普,出身寒微,没怎么受过教育,为人粗俗,喜欢用拳头讲道理。
另一位主角黑人钢琴家唐·谢利与他截然不同。
唐·谢利精通多国语言,混迹于纽约的上流圈子,有身份,有修养,做事有自己“苛刻”的原则。
两个人因为肤色而产生的社会地位差异,又因为身份差异变得复杂了。
白人和黑人的角色,在这个故事里都没有定式化地出现。
换句话说,导演可能想让我们知道,影片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不是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而是两个不能被肤色所简单定义的人。
影片的母题也就不再是“种族歧视”,而变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托尼和唐之间的情谊,也不只是歧视的消弭,而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朴素的尊重、欣赏与关怀。
让个体高于群体又投射群体,正是《绿皮书》的动人之处。
托尼会在看完唐的演出后告诉妻子,唐是一个天才,他欣赏唐。这种欣赏构成了他对唐理解和尊重的基础,而这种欣赏无关种族,无关身份,只关乎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唐对于托尼,则更多的是一种信任。托尼虽然粗俗无礼,但他守信,办事靠谱,也愿意和唐交流。
他没有简单地将唐看成一个雇主,更没有因为唐的肤色而产生太多偏见,尽管他其实也颇有些种族歧视的思想。他的直爽和诚恳,在很多时候都能温暖到孤独的唐。
“孤独”是影片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唐复杂的身份属性,是整部电影的核心话题。
影片中有一场非常有力量的戏,唐站在自己的车边,看着农田里耕作的黑人同胞们,他是那样不同,茫然而无力。
他是黑人,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钢琴家,也是一个同性恋。影片中有一场戏,在雨夜里,他情绪崩溃,他说自己孤身一人待在城堡里,他问托尼:
“我不够黑,也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我到底是什么?”
托尼没有回答,整部电影也没有回答。
但这样冷冽的问题,被影片用温暖的方式给予了回应。
他的身份属性无法改变,但他可以选择鼓起勇气,走出城堡。
唐有一个兄弟,但不常联系,托尼告诉他:
“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诚然,人与人之间的巴别塔永远存在,或是因为种族,或是因为信仰,或是因为身份和地位。
但只有踏出第一步,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绿皮书》的故事,讲的其实就是这样的“一步”,托尼和唐的友谊,温暖而美好,简单却又足够打动人心。
《绿皮书》出色就出色在,它讲了一个极好的故事,且把故事讲得极好。
导演彼得·法雷里是好莱坞成名已久的导演,拍低俗喜剧的好手,著名的公路喜剧《阿呆与阿瓜》就出自他和自己兄弟的手笔。
拍公路片,他是驾轻就熟。
《绿皮书》的叙事沉稳而老道,又不失轻松明快,这多少得归功于彼得·法雷里。
好的导演,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体现在《绿皮书》中,就是细节的出众。
影片中有一个关键道具,一块绿色的石头。
这块绿色的石头起初是托尼在一个小摊的地上捡到,恪守原则的唐要他还回小摊,他无奈答应。
但到了影片后面,绿色石头又出现了,不知道托尼使了什么把戏,而唐显然也知道托尼之前并未归还石头。这块被托尼称为“幸运石”的石头成了代表两人友情的符号,在片尾又出现在了唐的手上。
用一块小小的石头,就把人物关系交代得明明白白,且让影片更显得温情,实在厉害。
比石头更有力的是情书。
情书是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
最开始,托尼的妻子要求托尼在旅途中给她写信,托尼不情愿,但还是写了,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他文词匮乏,写下的信不但语焉不详且错字百出。
唐见到托尼写信,出于自身的语言洁癖,就干脆代行其事,帮托尼完成。
于是,一封封辞藻华丽且情真意切的信就被送到了托尼妻子的手里。
影片最后,托尼妻子一句“谢谢您帮他给我写信”成为结尾,有力而隽永,温情满满,又自然舒服。
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的配乐。几处极有时代特征的配乐,都辅佐了叙事,更展现出了导演想表达的私货。
对于细节的精妙处理,让《绿皮书》在平淡中充满惊喜,静水流深,却波澜涌动。
它没有展露出任何想要调动观众情绪的意图,却又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观众,让观众为托尼和唐之间的友谊而感动。
彼得·法雷里的掌控力,着实厉害。
同样厉害的还有两位演员的表演。
维果·莫腾森在片中饰演托尼·利普。他举手投足之间,完全就是一个市井莽汉的做派,真实可感,甚至都不像是在表演。
他登场后的表情,拿烟的姿势,与人交谈时的小动作,都传神极了。
看《绿皮书》,我很难联想到《指环王》里的阿拉贡也是他所饰演。
维果·莫腾森提名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能不能拿奖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表演绝对是影帝级别。
演唐·谢利的马赫沙拉·阿里是近几年来在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黑人男演员之一,钢琴家身上的高傲与脆弱,都被他生动地演绎了出来,那场雨夜中爆发的戏码,实在精彩。阿里拿过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这次的表演,很可能要让他和影爵再续前缘了。(已经拿奖)
奥斯卡最佳影片,我赌《绿皮书》会拿。
当然,如果它无法拿奖,也无妨。
《绿皮书》的出色,不需要奥斯卡来证明。
作者:李霁琛
Ⅳ 寻找一部关于美国黑人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 剧情里男主角是白人,在一次公交车上看见一位美丽黑人女子....
经典电影《不一样的童年》也叫 布朗克斯的故事
外文名称:A Bronx Tale 导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编剧: 查兹·帕尔明特瑞 Chazz Palminteri ....(play) 查兹·帕尔明特瑞 Chazz Palminteri ....(screenplay) 主演: 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查兹·帕尔明特瑞 Chazz Palminteri Taral Hicks 类型:剧情 / 犯罪 更多中文片名:四海情深 / 不一样的童年 片长:121 min 对白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发行公司:Aquarius TV 上映日期:1993年9月14日 加拿大 剧情梗概: 安奴是一个住在意大利人集结的布朗斯区九岁孩子,对周围的黑帮生活十分向往,但他的父亲罗兰逊为人富有正义感,竭力帮助儿子不受区内的坏风气污染。安奴目击一宗凶杀案的发生,但拒绝供出凶手就是区内帮会人物辛尼,此事促使他俩展开一段俨如父子般的忘年友情。其后八年间,辛尼的势力逐渐扩大,罗兰逊深恐儿子会误入歧途的忧虑更为凝重,少年的安奴于是成为两位“父亲”的共同核心。 本片是罗伯特·德·尼罗执导的处女作,对查兹·帕敏特里的独角剧作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德·尼罗在片中扮演美籍意大利人——公交车司机罗兰兹·阿内罗。主角是阿内罗的儿子卡洛格罗,由年轻的弗朗西丝·卡普拉扮演。在布鲁克斯,卡洛格罗家附近最有名的混混是浮华的“机灵小子”索尼。卡洛格罗目击了索尼杀人的经过,但为了街区的名誉,他拒绝向警方透露情况。索尼认为他够朋友,于是将黑道上的一些事情都教给这个敏感的小伙子。卡洛格罗虽然极为崇拜索尼,但也热爱和尊敬自己诚实正直的父亲。对这个十七岁的小伙子来说,如何决定生活的方向成了一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