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为什么美国电影很多都是拍旧金山

为什么美国电影很多都是拍旧金山

发布时间:2024-01-30 00:21:48

1. 金门大桥为什么是灾难片标配

因为在各大灾难片中,金门大桥成为许多导演剧本中不可缺少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各种怪兽、自然灾害、战争破坏的对象,是科幻片中被毁掉次数最多的地标之一,也被网友戏称为最惨的大桥

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可谓是好莱坞电影中的明星桥了,是灾难大片中的常客,如

《末日崩塌》中,金门大桥被海啸冲垮。《x战警3最后之战》中万磁王徒手“扯”开金门大桥。《地下历险记》金门大桥被太阳风融化。《环太平洋》中被怪兽摧毁。《终结者创世纪》中被核弹冲击波引起的海啸推翻。《猩球崛起》中猩猩在金门大桥与人类决战后,金门大桥破败不堪。

金门大桥又称金门海峡大桥,是美国境内连接旧金山与加利福尼亚州的跨海通道,位于金门海峡之上,是美国旧金山市的主要象征。

金门大桥北起加利福尼亚州,上跨金门海峡,南至旧金山半岛;线路全长2780米,主桥全长1967.3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线,设计速度为60千米/小时;项目总耗资约3550万美元,设计工程师为约瑟夫·施特劳斯。

文化特色

纪念塑像

约瑟夫·施特劳斯是一名来自芝加哥的工程师,设计建造了400多座桥梁,同时也参与了金门大桥的设计和建造。为纪念其功绩,旧金山金门大桥管理委员会在金门大桥南侧设其塑像,让游客及市民了解这位工程师的贡献。

访客中心

金门大桥东南侧的新访客中心向公众开放。该访客中心占地约300平方米,是一座绿色建筑,同时也是金门大桥历史博物馆,人们可以通过文物、图片、模型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了解大桥的历史、工程原理和建造过程。

影视拍摄

金门大桥作为美国旧金山的地标,诸多电影拍摄都在此进行取景。

2. 为什么好多美国电影有意无意的都要把金门大桥拿来做场景

因为金门大桥所在的旧金山和好莱坞所在的洛杉矶同属加州,而且是离得最近的超级大都市。美国很多制片人、编剧、导演住在加州,把故事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一点不奇怪。这些地方因为离得好莱坞比较近,人员设备交通费用等等较低。经常被拍摄,很容易找到各种各样的素材,比如,缺一个金门大桥的大全景,或者说自己航拍太贵了,很容易可以从别人那里买到素材。同样是经常拍摄的缘故,外联制片工作更容易做。当地政府部门,主管部门之类的大家都很熟悉剧组的要求、手续办理流程。民众对拍摄见怪不怪了,不会大量出现看镜头之类穿帮。同样道理,一拍山道或者山区的戏就常常是内华达山脉,赌城拉斯维加斯也经常出镜,都是因为离得近,经常拍戏,所以在电影中出现得多。金门大桥(英文:Golden Gate Bridge),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金门海峡之上,是世界著名的桥梁之一,也是近代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桥身全长1900多米的,历时4年,利用10万多吨钢材,耗资达3550万美元建成,由桥梁工程师约瑟夫·斯特劳斯(Joseph .Struss, 1870—1938年)设计。因其历史价值,英、美两国于2007年合拍同名纪录片。1579年英国探险家FrancisDrake发现了连结太平洋和旧金山的一个海峡,这就是后来的金门。尽管这个名字在1849年的淘金潮以前早就使用,但淘金潮使得金门(进入北California的入口)成了加利福尼亚神秘魅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1872年就讨论过要在金门海峡修建一座大桥的想法,但是直到1937年才在海峡上修了一座悬索桥。金门大桥横跨南北,将旧金山市与Marin县连结起来。花费四年多时间修建的这座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结构之一。它已不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但它却是最著名的。金门大桥的巨大桥塔高227米,每根钢索重6412公吨,由27000根钢丝绞成。1933年1月始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车。

3. 为什么很多好莱坞电影或美剧的设定大多数是在加州的洛杉矶或旧金山

因为这两个地方取景方便,还有很多的场景适合在这里拍摄。

4. 为什么很多好莱坞电影或美剧的设定大多数是在加州的洛杉矶或旧金山

这些是美国比较出名的城市,大城市,好莱坞就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

5. 好莱坞为什么会喜欢拍英国题材的电影原因很复杂

今人无从得知,四百年前启航的五月花号上,离乡背井的百余名清教徒逃亡者到底是怀着满心的惆怅,抑或是一厢情愿的向往驶向一洋之隔的未知大陆,但英美两国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纠葛却已注定在那刻生根。

如果我们翻开美国电影的历史,会发现,原来在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源源不断生产了150多部「英式电影」。所谓「英式电影」,其实都是正宗的好莱坞出品,但影片内容要么基于英国的历史故事或者文学作品改编,要么背景设定在英国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时间维度上远至中世纪,近至当时正如火如荼的二战。

总的看来,这批电影不遗余力对英国的辉煌历史和浴血奋战进行歌颂。可以说,好莱坞还从来没有对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如此热衷过。

《乱世春秋》(1932)

在这百余部好莱坞「英式电影」中,相当多属于大投资的巨片,尔后也取得票房和评论上的成功。其中的《乱世春秋》(Cavalcade,1932)、《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1935)、《蝴蝶梦》(Rebecca,1940)、《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1941)及《忠勇之家》(Mrs. Miniver,1942)都赢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

其他风行一时的「英式电影」还包括《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1934)、《英国劳合社》(Lloyd's of London,1937)、《美国佬在牛津》(A Yank at Oxford,1938)、《罗宾汉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1938)、《万世师表》(Goodbye Mr. Chips,1939)、《海外特派员》(Foreign Correspondent,1940)、《海上霸王》(The Sea Hawk,1940)、《鸳梦重温》(Random Harvest,1942)等等。

《英国劳合社》(1937)



这百多部好莱坞「英式电影」都由美国电影公司投拍,拍摄地点大多在美国加州,少数情况下位于英国。

比如30年代拍「英式电影」最多最成功的米高梅公司在英国的分部与当地的制片厂长期合作,但远在好莱坞的米高梅总部全权控制了整个流程,所以我们没法把这些电影称为「英国电影」,它们仍然是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但通体散发出的英国味却又让人不得不称之为「英式电影」。

因为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大制片厂非常严格地垄断着美国电影的生产,所以判断一部电影到底姓「美」还是姓「英」非常容易,也不至让人混淆英国电影与美国「英式电影」间的差别。50年代大制片厂制度解体,好莱坞电影的投资开始多元化和国际化,那就另当别论了。

《叛舰喋血记》(1935)

其次,英式电影往往改编自英国小说、神话、传说,像莎士比亚、狄更斯、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都被轮番改编,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此外也有不少美国人执笔写的英国故事,例如《北佬参军记》(A Yank in the RAF)是关于英国的战争影片,也符合「英式」的标准。

《北佬参军记》(1941)

好莱坞拍摄英式影片,当然喜欢找英国明星和幕后工作人员,就说大名鼎鼎的[蝴蝶梦]好了,导演希区柯克、小说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编剧琼·哈里森(Joan Harrison)、主要演员劳伦斯·奥利弗、琼·芳登全是英国人。

好莱坞「英式电影」本质上与正宗英国电影的分野,关键在于对英国采用的外来者视角,令心知肚明的观众一望之下,就能分清,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英式电影」喜欢反复重现笨拙古板的老绅士,操着伦敦腔的随身仆从,给人千篇一律的符号化感觉,故事经常发生在与世无争的高门深宅、田园小镇,再加上浮光掠影地对浓雾、塔桥、大本钟等英国标志进行观光客式的描绘。

《青山翠谷》(1941)

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好莱坞「英式电影」中,经常散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喜欢将目光对准那些曾创下辉煌业绩的人物,譬如为大不列颠帝国在海洋上开疆拓土的先驱,劫富济贫的绿林豪客,名垂青史的文豪,都不时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主人公。

英国作家、编剧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略带调侃地评价美国人对英国的热情:「那些片中的角色总是轻易地把‘英格兰’挂在嘴上,我们一听就知道是部好莱坞片儿。那些人吃饭是出于爱国,幽会是出于爱国,连怀孩子都是为了爱国,仿佛王位加冕礼期间人人喊爱国的伦敦。」

《海上霸王》(1940)

格林说这番话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擂响战鼓,待得几年后战况趋于白热化,好莱坞的英式电影方才进入高潮,他们孜孜不倦地把近代史上英国战无不胜的军事功勋搬上银幕,无疑是为了鼓舞在德国轰炸机下不屈反击的盟友。

用美国视点诠释英国的「英式电影」能够大行其道,但正宗的英国电影却很少在北美取得票房丰收。这并不奇怪,正如格雷厄姆·格林所指出的,其实好莱坞的所谓「英国」,往小了说,通常仅指英格兰一地,以英格兰来代表整个英伦三岛。

《鸳梦重温》(1942)

在三四十年代,横跨大西洋的旅行还不是那么方便,许多美国人在内心都奉英格兰为文化血脉上的祖先,因此英式电影既是对盎格鲁-美利坚传统的回溯,以示不忘本,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回溯有时会对古老的英国社会中僵化的等级制度有所揭示,所以美国观众一面回想起故国的光荣神话,一面感激祖辈将自己生到一个更为新兴昂扬的自由平等之邦。



下面的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为什么美国人这么热衷于拍「英式电影」呢?最容易的是从英美两国的亲缘关系上找答案。好莱坞本来就是由一大帮热心的亲英派人士把持的行业,他们吹捧、亲近英国,不足为奇嘛。

可能还有政治上的原因?考虑到「英式电影」的兴起远在二战爆发之前若干年,起码在一开始我们不能将爱国向上的主旋律归结为政治上的宣传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门生意的好莱坞电影产业,决不可能轻率地感情用事,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好莱坞在作出某项决定的时候,商业利益是永远放在头一位的,不可能说,既然咱喜欢英国人,就来夸夸你吧,老板会问,我夸英国人,会不会让我的银行帐户后头增加几个零?

《海外特派员》(1940)

这要从好莱坞的海外市场说起。

打从美国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领头羊开始,海外市场都是好莱坞的重要命脉,重中之重又是欧洲。30年代,好莱坞第一个损失的欧洲市场是西班牙。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随后佛朗哥登台,好莱坞被迫从此撤出了该国。

下一个「沦陷」的市场是意大利,墨索里尼一直对好莱坞电影在意大利吃香感到不满,为了支持本国的法西斯宣传电影大业,驱逐好莱坞是迟早的事。几次谈判后,设立了苛刻的配额制度,几乎令好莱坞片消声匿迹。

《海外特派员》(1940)

再说德国,本来这是欧洲最大的一块电影市场,不过30年代好莱坞从德国得到的收入只占海外总收入的一成而已,还不到英国收入的三分之一。部分原因同意大利,另外德国本身拥有完善的电影体系,且一直是好莱坞在国际上的头号竞争对手。

而法国,是有声电影发明后的大赢家,本国电影在30年代发展神速,战争爆发后遭德军占领,从此与好莱坞无缘。

其他欧洲小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国家进口好莱坞电影的数量在市场上占很大优势地位,但一算票房总数,却总是输给本土电影。而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虽远离战火,好莱坞倒是真的一统天下,但拉美国家经济落后,电影院数量加起来可能还不及美国国内一个州多,因此好莱坞在拉美的收入只占全部海外收入的十分之一。

《忠勇之家》(1940)

当时的形势便是这样。上面一直没提到一个国家,对了,就是英国。统计资料显示,在30年代,英国是好莱坞所有外国市场中最有利可图的一个,占到总海外收入的一半以上。进入二战,各大制片厂在华尔街股市上的市值直线下跌,濒临危机。因为战争显然更进一步缩小了好莱坞的海外市场。

所以制片厂在北美本土之外,会愈加依赖有限的那几个国家或地区,能否保住举足轻重的英国市场,此时此刻对好莱坞来说无疑是生死攸关。

与此同时,英国电影院的观众入场人次在战时创下了记录,而英国本土电影在艰难的条件下产量减少,所以美国电影的空间就变得更大了,好莱坞当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拓展自己的市场份额。「英式电影」能够同时满足英美两国的观众,所以有各家制片厂趋之若骛,这也被证明是正确和关键的策略。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美国电影很多都是拍旧金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他来自美国在线 浏览:601
唐山电影票团购 浏览:497
功夫电影里的功夫是什么 浏览:195
法国在俄罗斯战争电影叫什么 浏览:239
静态3d电影下载 浏览:385
什么电影软件比较好 浏览:322
三大电影节影帝影后没什么含金量 浏览:114
有哪些三d电影 浏览:802
韩国暴力的动作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983
下载各种电影软件是什么 浏览:823
电影解说大v排行榜 浏览:395
好看的日本校园悬疑电影 浏览:110
国外机场电影 浏览:219
2018年12月21日新电影 浏览:57
魔方日本电影 浏览:476
高分东南亚动作电影 浏览:291
去泰国打工的电影 浏览:811
好看电影推荐青春动作 浏览:293
毒舌电影电视剧 浏览:539
电影节致敬王家卫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