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钢琴课电影法国

钢琴课电影法国

发布时间:2024-02-09 09:50:51

㈠ 钢琴在电影《钢琴课》中的叙事功能与情感表达

本文以影片《钢琴课》中的器乐钢琴为切入点,分析钢琴作为非文字性电影语言展示的叙事策略,以及迈克尔·尼曼的简约主义配乐作为一种客体表达,如何呈现不同主体的情感世界。

一架来自文明社会的钢琴,经历了海洋的波涛汹涌后与粗糙原始的新西兰森林擦出了有关情欲和自我超越的火花。精于细微实验乐风的迈克尔·迈克尔·尼曼在为影片配乐时,减少了他浓厚的简约主义(1)风格。除了风格化的简约笔触之外,为了掩盖一种机械式的重复曲调,每一首乐曲都被加重了音乐中的旋律感[1]。以当地民谣及流行曲作为片中音乐的基础,艾达在电影中弹奏着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琴音,叫人沉醉当中。作为影片极力渲染的意象,钢琴与哑女艾达的命运紧密相连。遗落在新西兰海岸的钢琴,就如同被男权社会遗忘在文明边缘的艾达。随着钢琴被搬到了贝因斯的家中,艾达的心也逐渐落在了贝因斯身上。琴键与断指,沉琴与跳海,新生与新琴……围绕着这架钢琴的自我救赎就此展开。

“你听到的声音不是我的说话声,而是我脑海的声音”。影片《钢琴课》开场的镜头即是艾达从捂住双眼的手指缝里去窥探和审视这个世界。用一个苏格兰小女孩的画外音,艾达诉说道,“从我六岁起我就没有开过口。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紧接着画外音继续自言自语,将观众的目光带向了她的挚爱珍宝——钢琴,“奇怪的是我并不觉得自己是沉默的,因为我拥有我的钢琴”。 于是就算父亲毫无商量地将她远嫁去新西兰,没有选择权的艾达也能在钢琴中获得平静。黑暗中艾达的后背定格在画面中央:一身黑色的维多利亚时期长裙,一架黑色钢琴,连同黑暗的房间一起被展在高反差布光中,这样的场面调度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但她的手指一碰触到充满灵性的钢琴,那包围着艾达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就立刻被充满自由意志的钢琴曲一扫而空。     

 如果说艾达的沉默反映了对无所不在的男权压迫的反抗,那么她的钢琴就是一个闸口来释放她所有的愤怒,并为她保留空间坚持真实独立的自我。影片最开始的这种沉默压抑与声音爆发的对比,暗示了艾达沉默背后潜藏的力量:她是拥有主体性的个人,能自由地决定自己是否开口,如果开口将说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艾达的缄默不语是从符号层面反抗男权社会符号秩序的行为[2]。她抛弃了男权社会的所有语言,用通过弹奏钢琴表达和主张自己的方式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完整不受侵犯。所以,当艾达与她的陪嫁物品被粗暴的白人水手扔在海滩上时,她拼命透过钢琴挡板去触摸琴键;当艾达的钢琴被丈夫暴力剥夺时,我们看到她在刻满琴键的餐桌上忘情演奏。我们也看到她为了钢琴与贝因斯做见不得人的肉体交易,在钢琴课上跟他讨价还价。她是沉默的,但透过钢琴,她又在言说一切。总之,她做了所有的努力来保存这点可以区分她的沉默的珍贵的主体性。       

 也是钢琴,让贝因斯爱上了艾达,帮助艾达实现了自我超越。艾达心爱的钢琴被丈夫无情地抛在岸边,她找到邻居贝因斯,表达自己想去岸边看一看钢琴的意愿。贝因斯在多次拒绝之后,被艾达的执着打动,带着母女二人来到海岸边。看着艾达深情忘我的演奏,贝因斯对艾达的感情由此而生。艾达的意愿第一次在男性那里得到尊重和满足。在此之后,贝因斯用八十亩地向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换来了这架钢琴。然而易主之后,贝因斯所提的唯一要求即是他只听不弹。面对已经调音完毕的钢琴时,艾达深感意外,这是她第二次拥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而贝因斯只愿听不愿弹的要求,使得艾达不再是独自弹琴,而是得到欣赏与倾听。这个一直以来表达艾达内心独白的钢琴,第一次得到了除了艾达之外他人的回应。哑女艾达的自主性再一次在贝因斯这里被找回。艾达就在这被贝因斯主导的、互相平等又掺杂情欲的交往之中对贝因斯心生情愫,直至被丈夫发现二人的奸情被砍断手指,也丝毫不能动摇自己对于贝因斯这个给予她尊重和倾听的男人的爱恋之心。     

 影片最后,当贝因斯与艾达选择离开之时,贝因斯做出了与斯图尔特这个男权社会标志性的产物完全不同的举动,他坚持一定要带上钢琴一起乘船,并最终尊重艾达的选择将钢琴丢进大海。艾达的自我也随着钢琴的沉落海底而获得重生:她的话语权不再需要钢琴这个载体替她去表达,她本身的自我已经可以得到尊重。艾达的主体性,伴随着《All Imperfect Things》缓缓响起,终于可以脱离钢琴这个载体,获得完整。

在艾达到达新西兰的第二天,身着西装的斯图尔特带着一支衣衫褴褛的迎亲队伍到海滩迎接自己心中的女神缪斯。等到艾达缓缓从帐篷中走出来的时候,注重外表的斯图尔特对于艾达的外在是极其失望的,这种失望就迁怒到艾达众多嫁妆中最累赘的钢琴上。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力,斯图尔特严词拒绝了艾达“什么都可以不要,只希望带走钢琴”的恳求。钢琴在这里象征着一种话语权,斯图尔特命令佣人丢下它,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未婚妻艾达宣布自己的绝对控制权。      

这个男人不知道的是,从他对象征着艾达另一个自我的钢琴不屑一顾甚至加以嘲讽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无法占有艾达的心。斯图尔特不能理解伴随着画外音乐《The Promise》响起,艾达凝视山谷之下的钢琴时眼里流出的绝望与悲凉;不能理解艾达在木桌上刻下琴键的奇怪举动。影片的尾声,当斯图尔特发现艾达再次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击碎了自己作为一个男性的尊严时,他难忍胸中怒火地手提着斧头冲下山坡。《The Sacrifice》如暴风骤雨般倾泻,随着斯图尔特脚步的临近愈加充满紧张与不祥。艾达被砍掉手指的一段,钢琴曲始终悠扬清澈的,如同雨中飘零着的风声。配合这样的空灵,却是艾达徘徊在倾盆的大雨中,尽管她极度克制面部痛苦的表情,然而在这样的克制下却是无尽的惨烈和震撼,触目惊心。

与艾达的沉默相比较,电影中贝因斯的沉默更加隐晦也更加难以察觉。从贝因斯的刺青纹和他同毛利人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出他毛利人的身份。但是当斯图尔特处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自满情绪,并被一种对“落后的”当地人的统治逻辑所支配时,贝因斯的价值体系是不被重视和倾听的[3]。因此,他无法拒绝艾达提出想要去新西兰海岸弹奏钢琴的请求。艾达倾心弹奏的《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弥漫在咸湿的海风,贝因斯就在那时对同样不被男权社会重视和倾听的艾达产生特殊的情愫。短暂的午后,沉默的艾达因为钢琴得到救赎,沉默的贝因斯因为艾达得到救赎。贝因斯看似愚蠢地用自己的八十亩良田交换了艾达钢琴的所属权。导演简·坎皮恩将贝因斯和艾达感情线索的发展推进在仅有的次钢琴课中。

1.得知钢琴和自己都被斯图尔特擅自出卖之后,哑女艾达是愕然震怒的,却被同样怒不可遏的丈夫以“一家人总要做出牺牲”的理由终结争吵。但是第一次上门之后,艾达发现贝因斯十分重视自己的钢琴,为此花了高价请专业人士调音。艾达在明确贝因斯只听不弹的意愿后,用这架钢琴弹奏了简单的音阶。

2.《The Fling》的欢愉中,贝因斯身不由己地抚摸上艾达洁白纤细的脖颈。意识到自己的唐突,贝因斯和艾达达成了这样的触摸用一个黑色琴键交换的协议。

3.昏暗的木屋里,贝因斯久久凝视着醉心于《Big My Secret》之中的艾达的背影。在她走后,赤身裸体地抚摸着钢琴,不知如何释放这种情感。

4.仍然是在这曲《Big My Secret》中,艾达掀起了自己的裙子,裙摆下贝因斯用自己粗糙污垢的手指摩挲艾达丝袜破洞下光洁的肌肤。

5.被族人调侃之后,贝因斯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在已经脱下外衣之后,艾达用一段明显杂乱无章的旋律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恐惧,打消了贝因斯更进一步的念头。

6.艾达在观看舞台剧《蓝胡子》时假意与斯图尔特亲密来刺激贝因斯。在这一次的钢琴课上,贝因斯用十个琴键交换两身赤身裸体相拥的机会。      

贝因斯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决定终止这场借着钢琴课的名义来满足自己情欲的肉体交易。但是此时在艾达的心中,贝因斯的突然缺席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失落和空虚。顺着《Lost And Found》的乐声,艾达的眼光望向森林深处的木屋,和那个在她心间掀起情欲波澜的男人。在脱离了钢琴课师生的关系后,艾达奔赴心中的爱人,于钢琴曲《The Scent Of Love》中,两人的情感得到升华。    

《钢琴课》是一个关于在沉默中发声的故事。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导演简·坎皮恩把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在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挣扎变做无奈之后的煎熬。对于女主角哑女艾达而言,这种煎熬向观众所展示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女人与男性权力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自身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经历多重挣扎之后,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1)简约主义:简约主义的称号最初来自绘画与雕刻艺术,又称为“极简抽象艺术”。音乐中,也有一种称为简约主义(Minimalism)。简约音乐有不同的称呼,它又被称为复奏音乐(repetitivemusic)、原声音乐(acousticalmusic)及冥想音乐(meditativemusic),每种名称分别说出不同简约主义音乐家在音乐上的不同取向。可以肯定的是,简约主义音乐家都一致有意识地要对抗传统以来教条主义下的十二音阶体系作曲技法,他们更着意在音乐上的回旋反复设计,强调韵律与节奏。

[1] 罗展凤.电影×音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47-248.

[2] 赖丹.浅析《钢琴别恋》中的女性视角[J].电影评介,2011(22):68-69.

[3] 李亚苹.沉默的艾达与被消声的毛利人——从简·坎皮恩的《钢琴别恋》谈起[J].电影评介,2013(20):35-39.

㈡ 电影钢琴课影评

影片《钢琴课》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婚外恋的小故事。婚外恋一直容易引起争议,因此这影片的意识有的人很赞成,有的人很抵制。看过2~3篇电影影评的褒贬不一,又想了想这一部影片究竟讲了哪些:电子琴在影视作品中仅仅个意境,女主角自小莫名其妙地不愿意与外部沟通交流,挑选拉小提琴作为与外部沟通的方法。

越深层次的了解可以换回来越大的钢琴键,但事实上电子琴对女主角的必要性愈来愈小了。她逐渐期盼不通过电子琴与外部沟通交流,当Baines把电子琴归还她后,她或是禁不住要来找Baines。她乃至卸掉一个钢琴键作为定情信物!可完全刷新儿时创建的价值观念是必须挣脱的,当女主被男二Stewart断开一根手指后

她应当经历了心里的猛烈撞击,断掉手指、没法弹钢琴,就不可以与外部沟通交流,性命好像不会再更有意义,电子琴连着自身最好是都沉入海底、做一个了结。当她被救出后,她取得了再生,逐渐像父母一样学习培训讲话,Baines倍伴她,不会再必须电子琴作为沟通交流专用工具。

㈢ 请鉴赏电影《钢琴课》(有关哑女),谢谢!

《钢琴课》表现沉默,却以非凡的视觉和情感的想像力创造了最优美的诉说。

《钢琴课》以一位女性电影家的视点表现人类诉说的渴求。哑女艾达的钢琴是一种象征物,一头连着诉说的艰难,一头连着诉说的本能。

《钢琴课》通过哑女艾达对爱情和诉说的勇敢追求,以一台钢琴为媒介,以一个极其
独特的视点表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女性对等级森严、思想封闭社会的反叛,表现了人类对自由、挚爱的本能追求。

简·坎皮恩,新西兰国际知名女导演,出生于演艺之家,父母均为舞台演员。她善于用细腻、圆润的手法表现女性内心的感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电影美学。她的处女作《小甜甜》(又名《甜妹妹》)充分表现了她对女性感触描写的细腻、圆润,并一举获得澳大利亚影协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她还执导过短片《剥果皮》,电影《圣烟》、《淑女本色》、《天使与我同桌》等影片。作品不多,却部部独具个性。

本片以“女性觉醒”为出发点,是一部很难用言语形容的美妙诗篇。在这部影片里,简·坎皮恩运用沉默和音符,雕琢了古典时代那种含蓄而奔放、浪漫而残酷的人生气质和不灭情怀。那是一个用船把钢琴这种人类最优美的诉说方式带到大洋彼岸的时代。英国人,当然也包括苏格兰人走到哪里就把钢琴带到哪里,哪里有了钢琴哪里就有了最美妙的倾诉。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那是一个诉说的时代,那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时代。《钢琴课》透过哑女艾达的钢琴之恋表现了人们对一个动人心魄的时代的缅怀,表现了电影家对现代人所遗忘的那种执着情怀的诗意呼唤。

女主人公艾达自6岁起就没有说过话,却弹得一手好琴。钢琴是她与外界惟一也是最美的交流方式,是她生命的全部。她听从父亲的安排,与大洋彼岸的斯图尔特再结姻缘,斯图尔特却把她的钢琴丢弃在波涛汹涌的海边,他迎娶了艾达,却丢弃了她的话语,丢弃了她的心灵。艾达沉默了,那是心灵的沉默,那是真正的沉默。就在沉默快要使她窒息时,一个颇有些粗俗的房地产管理人贝恩斯出现了,他用土地换取钢琴,开始倾听艾达的倾诉,那是一种独特的钢琴课,他们用琴声,用心灵,也用肉体倾诉。而当贝恩斯被艾达的顽强个性所震慑,被艾达心灵的倾诉所吸引时,感官的索取开始上升为心灵的交融和生命的悸动,于是,爱情就在两人还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产生了。贝恩斯愿意抛弃一切只为得到艾达。从欲到爱,从感官的需求到灵魂的共鸣,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情爱之路。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对话,一种奇妙的倾诉。

简·坎皮恩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揭示人们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艾达不能讲话,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心底没有爱的波澜,没有倾诉的波澜!斯图尔特拒绝钢琴就拒绝了话语,拒绝了倾诉,拒绝了挚爱,他剥夺艾达倾诉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自己倾诉的权利,于是他永远失去艾达了。在现代电影中几乎一切的三角恋其实都不仅仅是三角情欲,说到底那是一种三角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谁触摸到了心灵,谁就会获得心灵的交融。贝恩斯在粗暴践踏艾达倾诉的话语时逐渐理解了她的倾诉,于是他最终赢得了真正的爱情。

简·坎皮恩迷恋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迷恋那个梦幻时代的风采,她的作品几乎都有着《呼啸山庄》、《简·爱》时代的经典浪漫。她在影片中以一种唯美的手法,展现了性与爱的结合,展现了人们面对爱时的义无反顾,展示了人们在失去自己的最爱时的不可理喻,深刻地挖掘了人们内心真实的渴望。影片的影像臻于美的极致,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美的大海,简·坎皮恩把人物和海天都简化为黑白两色,只留下汹涌澎湃的浪涛,留下无助的母女和一台无声的钢琴——那是电影家和大海的深情对话,那是人和自然的美的对话,这样杰出的影调追求是电影家综合素质的完美呈现。

这是真正的唯美之作,真正的电影,真正让人无法忘怀的艺术!

影片的男女主角由美国的两位世界级表演艺术家哈维·凯特尔和霍莉·亨特分别饰演,他们的表演形神兼备,无与伦比。

哈维·凯特尔1939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他曾在黎巴嫩做过海员,在艰难地克服了童年时遗留下的口吃痼疾后,开始演艺生涯。曾主演过《谁在敲我的门》、《出租汽车司机》、《坏中尉》、《低俗小说》等世界名片。《钢琴课》的出色表演使他一举夺得澳大利亚最佳男主角的头衔。

霍莉·亨特1958年3月20日生于美国亚特兰大,成长在辽阔的牧场,从小养成豪迈的性格。上世纪80年代曾主演影片《抚养亚历桑纳》、《直到永远》、《浪漫一生》、《广播新闻》等多部影片,《钢琴课》的出色表演使她一举夺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等多项世界大奖,她成了1993年度最耀眼的明星。

霍莉·亨特在《钢琴课》中的表演真正称得上经典,这几乎是一部默片,她没有一句台词,只有依赖眼神、形体、动作,将人物的内心传达给观众。而霍莉·亨特也以出神入化的心理动作充分展现了哑女艾达高贵、优雅的气质和细腻丰富的内心,她的每个眼神、每个手势都自然流露着艾达倔强、执着的性格特征。她有九年的钢琴演奏经历,影片中的所有演奏全都不用替身,仅这一点可能就足够许多所谓的明星们学一辈子了!

《钢琴课》一部影片诞生了三个女神——艾达、霍莉·亨特、简·坎皮恩。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海,维多利亚时代的琴声,激荡着融贯今古的不灭情怀……

简·坎皮恩在本片表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善于用极经典的影像表现时代氛围。

2.有效控制表演元素。

3.女性化的诉说。

㈣ 在钢琴上谈恋爱的故事,《钢琴课 》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钢琴课》作为豆瓣评分8.0的电影,它的评分和口碑都是极佳的。我想电影想要表达的无非三点:女性思想的觉醒;人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力;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美与爱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㈤ 与钢琴有关的电影

No.1海上钢琴师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导演: 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Tornatore
主演 : 蒂姆·罗斯 Tim Roth/普路特·泰勒·文斯 PruittTaylor Vince/比尔·努恩 BillNunn/梅兰尼·蒂埃里 MélanieThierry/阿尔贝托·巴斯克斯 AlbertoVazquez

阅读全文

与钢琴课电影法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看个动画电影吧 浏览:492
前苏联十大著名电影 浏览:219
麓山国际电影周的主题 浏览:407
经典电影国语大全集 浏览:366
爱与浪漫印度电影 浏览:444
极限运动电影推荐国外 浏览:784
电影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 浏览:494
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漫画节 浏览:418
泰国评分电影 浏览:225
第一视角僵尸电影 浏览:783
男狐狸精电影什么名字 浏览:875
常在该生是哪个电影 浏览:110
提心吊胆电影2017主演 浏览:820
2017追捕电影完整影音先锋版 浏览:36
猫和老鼠电影2021什么时候下架 浏览:932
6868电影网 浏览:434
抖音里推荐2018的动漫电影 浏览:214
露西为主角的电影 浏览:208
欧美动作枪战电影免费 浏览:850
奇伏电影院 浏览: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