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骚乱法国电影

骚乱法国电影

发布时间:2024-02-09 21:05:39

㈠ 你最喜欢哪部以巴黎为背景的电影为什么

背景设在巴黎的电影:《亚特兰大》,让·维戈著,1934年《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Paradis),马塞尔·卡恩(Marcel Carne)著,1945年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年):三个朋友在巴黎努力找工作。当他们两个爱上了同一个女人,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琪琪》(1958年):厌倦了巴黎社会的俗套,一个有钱的花花公子和一个年轻的实习交际花享受着一段柏拉图式的友谊,但这种友谊可能不会长久。

伊尔玛·拉·杜丝(1963年):在巴黎,一名前警察爱上了一名妓女,并试图用她所有的时间来换取她的生活。

雨果(2011年):1931年的巴黎,一个住在火车站墙上的孤儿卷入了一场有关他已故父亲和一台机器人的神秘事件。

《爱》,m·哈内克著,2012年弗朗西丝·哈(2012年):一名纽约女子(她还没有真正的公寓)为一家舞蹈公司做学徒(尽管她并不是真正的舞者),她一头扎进了自己的梦想中,尽管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2013年,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著私人购物顾问,2016年:巴黎的一名私人购物顾问拒绝离开这座城市,直到她联系上之前去世在那里的孪生兄弟。当一个神秘的人通过短信联系她时,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指控,2019年:1894年,法国船长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被错误地判以叛国罪,并在魔鬼岛被判处终身监禁。

㈡ 电影《边域之城》剧情介绍(只要剧情)

法国巴黎,右翼选举如火如荼,不同派别相互攻讦,城中一片混乱。亚利克斯、汤姆、法瑞德、赛米和亚丝敏是一伙年轻的穆斯林劫匪。他们趁乱抢得一笔钱,计划携款逃往阿姆斯特丹。逃往途中,赛米中弹,其余四人分成两伙逃亡。

汤姆和法瑞德逃到位于国境线附近某偏僻森林的旅馆中,性感耀眼的姬尔波特(EstelleLefébure饰)和克罗蒂娅(AmélieDaure饰)令二人醉倒温柔乡,乐不思蜀。不久,失散的亚力克斯等人赶来会合,却发现他们陷入一个新纳粹分子的血腥屠杀营,一场杀戮悄悄展开。

(2)骚乱法国电影扩展阅读:

《边域之城》是2007年出品的法国惊悚电影,由泽维尔·吉恩斯执导,塞缪尔·拉·比汉、莫德·弗等主演。

这部影片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不是流于无意义的疯狂狂杀,而是藉由狂杀者和被害者之间的疯狂杀戮,来影射当今法国政局动乱的无谓抗争。真正算的上是比较重口味和血腥的电影了,相比同类这种虐杀的电影,本片还是要出色一些。

有网友评论本片告诉观众:发现自己身处危险时不要一惊一乍,在敌方还没发现的时候找机会开溜,意图明显只会激怒对方自寻死路。

㈢ 急求法国电影《邮差》影评

《邮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卷全球的共产主义浪潮,聂鲁达1945年当选为智利国会议员,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1946年后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国。在聂鲁达的影响下,马里奥参加了当地的一个政治集会,正当他被主持人邀请上台朗诵献给聂鲁达的诗歌时,会场产生了骚乱,并遭到警察镇压,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剧末,聂鲁达数年后再次回到当年流亡时居住的小岛时,只见到了贝特丽丝以及她和马里奥所生的儿子,一个根据聂鲁达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这部影片的某些段落令我不可避免地联想到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名著——《金玫瑰》,特别是马里奥向聂鲁达学习如何写诗——更确切地说,是如何创作暗喻——那些段落,完全就是《金玫瑰》的风格。比如:马里奥说,我想做一个诗人,聂鲁达告诉他,你试着一个人沿着沙滩散步,走得越远越好;聂鲁达让马里奥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渔网,他脱口而出:悲伤——这是一个让我无比意外的形容词,但是看到影片里那些年老而干瘦的渔夫们的生活,又会觉得用这个词来形容渔网是那么的贴切;马里奥在屋子里冥思苦想着暗喻和诗句,镜头的另一边,他的父亲在很仔细地舔一口锅...

电影青年们对聂鲁达的扮演者Philippe Noiret必定不会陌生,他就是天堂电影院里那个放电影的老头,那个目盲却又洞悉一切的先知。在那部影片的结尾,他为多多拼接起来的接吻镜头深深地感动过我这样的电影青年;而这部片子的结尾,却是诗歌爱好者马里奥为他录制了小岛上最美丽的一些东西:第一,卡拉第索托的海浪声,小的;第二,海浪,大的;第三,悬崖上的风;第四,吹过丛林的风;第五,我爸爸伤心的渔网;第六,教堂的钟声,女士的忧伤,还有牧师;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夜空;第八,帕波里托的心跳...这一切,只是因为聂鲁达曾经让他说一些岛上漂亮的东西,而那时的马里奥是这样回答的:贝特丽丝.卢梭。

不可否认,马里奥已经成了一个诗人。

当然,在这部影片中不得不提一下贝特丽丝.卢梭美丽的胸部,个人感觉,要比莫妮卡.贝鲁奇更加的迷人(影片放到38分钟左右第一次出现的胸部绝对地令人倾倒)。我以为,贝特丽丝的胸部是影片的一个关键,是马里奥产生诗歌灵感的源泉,因此,女演员的选择就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众多中国导演所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试想,对着章子怡那张冷冰冰的face和扁平的咪咪,你怎么可能让一个憨厚的渔民之子、一个此前从未接触过诗歌的人,从嘴中喃喃道出这样美丽的诗句:

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你的脸庞;
你的笑像一朵玫瑰花,
未出鞘的矛,清澈的水
你的笑像银色的波浪...

贝特丽丝的姨妈也是片中一个重要的配角。她几乎完全是一个王尔德式的人物:粗壮的身材、恶劣的面容、庸俗的心灵,吐出的却是隽永的妙语(至少我听上去很隽永)。比如说,当贝特丽丝被马里奥的暗喻打动心灵的时候,她说,当一个男人的话感动你的时候,他很快就会动手的了;她还说,话语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我宁愿酒吧里的一个醉汉摸你的屁股,而不是一个家伙说什么你的微笑就像一只蝴蝶;贝特丽丝纠正她,是我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我的脸;她说,苍蝇也飞,道理是一样的,到了床上,什么人都一个样,无论是诗人、牧师、还是共产主义者!简直令人笑翻肚皮。当聂鲁达离开意大利后,数年没有音讯,她总是说,鸟儿吃完了就走了,不再回头。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导演把聂鲁达和邮差之间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意大利,不知道是否是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说剧本令人不满的地方在于,把马里奥对聂鲁达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种几乎是个人崇拜的地步。聂鲁达是较早地介绍到中国来的国外诗人之一,我猜想除了他的诗艺之外,其间不免有他的亚非拉背景以及共产党员身份的因素,甚至,我猜想,他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政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也不能低估,毕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比起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来,要微弱许多了。聂鲁达的诗我读的不多,印象中以情诗为主,早年没有投入,现在就更加不符合我的趣味了。

㈣ 高智商犯罪电影,看完脑子不够用了,不得不看的犯罪片有哪些

《大骚乱》是由乔·林奇导演,史蒂文·元、萨玛拉·维文、史蒂文·布兰德等主演的动作恐怖片[1],于2017年上映。

讲述了主人公德里克·桑德斯被同事陷害并且被不公平地开除后竭尽全力夺回属于自己的工作和人生的故事。

剧情简单易懂,场景血腥暴力,是个非常适合解压来看的片子,并且男女主角颜值在线,行尸走肉里的格伦为了这部片子的拍摄,都死在了第七季,就这一点,也值得反复观看这个片子,越看越发现男主的魅力真心强大呀,超级爱!!女主是辣手保姆里的性感保姆,二人从对立到结盟只不过在一瞬间,这也说明了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全片是男主站在事情结束之后角度,来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很多人了能会认为旁白太过多余,可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观影体验那。男女主角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打架技能,都只是在生活中遇到不公遇到独裁者欺压的普通人,两个人分别说过本片最经典的台词“no one riandrop thinks it caused the flood.”很多人就像水滴一样,明明在助纣为虐,却只想着把责任推给高层,他们自欺欺人觉得自己不过是生活所迫,其实没有水滴的汇聚,哪来的洪水哪?!男女主角一路打怪升级,高层领导为了性命以各种方式诱惑下属,每个人又都各怀心思,人性没那么容易把控,所以那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者倒下了。剧中男女主角经历生死后的相爱,也是很浪漫的,两人在病毒的催化下,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还要为爱鼓掌,最后二人学画画对笑时候,真的很甜。这是一部绝对解压的电影,如果你受到老板或者上级的压迫有些不开心,看一下,真的很爽!!

㈤ 为什么巴黎13区(华人区)在法国电影素材中是暴力区

要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没有拆除,“已类/另类”的界限就始终存在,漠视和歧见会使无数的城市飞地成为酝酿仇恨和暴力的温床。

巴黎北郊的骚乱令人猝不及防。

去年年末,法国本土上映了新锐导演皮埃尔·莫莱尔的法式功夫片《第13区》。影片虚构的是未来年代的法国故事,看起来却像今天法国现实政治的寓言。导演当然不是预言家,但是却对法国社会内在矛盾有深刻洞察。

影片中的2010年代,政府对郊区的暴力犯罪已经失去控制,无奈之下,只能用围墙与铁丝网、机关枪分隔出一个巴黎“第13区”。这里没有学校,也没有邮局与警察。这里是贫民与移民的聚居地,更是犯罪分子为所欲为的乱世。在“第13区”,暴力是唯一的生存法则——无论对于平民,还是对于罪犯——谁强谁就是老大。

“第13区”就像巴黎美丽肌体上的毒瘤,政府首脑决心铲除这块罪恶之地。故事最后,阴谋铲除“第13区”的坏人被逮,“第13区”也将会有学校与警察。这是一个愉快的结尾,平等和公正终于被捍卫。然而,电影终归是乐观的政治寓言,现实政治却充满吊诡奇异的变数。在这次巴黎北郊骚乱中,政府强调在事件处理中要确保平等和公正,以安抚那些早就心怀不平、怒火中烧的“坏小子”。但是,巴黎市民对蔓延的暴力充满恐惧,并且对政府不力充满抱怨。政府如何承受这样的双重夹击?在电影《第13区》中,政府的天平倒向了富裕而守法的市区公民,而把犯罪和贫困留在了被隔离的土地上。但是,分隔并没有带来安宁,却使冲突加剧,这不能不说是法国电影人对社会现实的警醒。

事实上,19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流动的加速,在共同的政治经济体系内,出现了建立于形形色色基础上的阶层或族群分隔——“第13区”就是这样一个分隔象征。显然,今天的法国并不存在柏林墙曾经分隔过的意识形态冲突,在以体面文雅的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法国,主要是由贫穷的外来移民、没文化的底层平民形成的差异。援引这种差异,划分“已类/另类”的界限,几乎是所有人类社会的建构方式——只不过有些界限是看得见的,比如电影中“第13区”的围墙和铁丝网,现实中大量穷人聚居的巴黎郊区;有些界限则是看不见的,比如说在不同阶层或族群间幽灵般游动的歧视和偏见。

面对上述人类社会必然存在的阶层/族群分野,我们所该做的,并非是以“第13区”富于象征意味的暴力分隔加固壁垒,而是要想法子拆除壁垒。对于目前正在蔓延的巴黎骚乱,法国政府一面加大警力扑火救急,一面允诺今后要为底层平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在贫困街区开设更多学校,使得“人在边缘”的“坏小子”们能够融入主流社会。然而,族群熔融的“熔锅理论”熬煮的并不是一锅大白菜,而是带有各自不同历史经验的社会人。就像那些在影片最后依然存在的路障与围墙,只要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没有拆除,“已类/另类”的界限就始终存在,漠视和歧见会使无数的城市飞地成为酝酿仇恨和暴力的温床。

在中国现实中,来自乡村的打工者聚居于城市边缘,他们往往以籍贯和血缘为纽带,形成建立于籍贯基础上的原籍族群。在“起点公正”尚难保证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和阶层分隔进一步使他们成为城市建构中的“另类”或“他者”。无论如何,这回的巴黎骚乱也该是为我们敲响的警钟。

阅读全文

与骚乱法国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看个动画电影吧 浏览:492
前苏联十大著名电影 浏览:219
麓山国际电影周的主题 浏览:407
经典电影国语大全集 浏览:366
爱与浪漫印度电影 浏览:444
极限运动电影推荐国外 浏览:784
电影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 浏览:494
2017年北京电影学院漫画节 浏览:418
泰国评分电影 浏览:225
第一视角僵尸电影 浏览:783
男狐狸精电影什么名字 浏览:875
常在该生是哪个电影 浏览:110
提心吊胆电影2017主演 浏览:820
2017追捕电影完整影音先锋版 浏览:36
猫和老鼠电影2021什么时候下架 浏览:932
6868电影网 浏览:434
抖音里推荐2018的动漫电影 浏览:214
露西为主角的电影 浏览:208
欧美动作枪战电影免费 浏览:850
奇伏电影院 浏览: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