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拍的哪几部片国内不让播
中国内地十大禁播电影
、《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
该片是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王小帅的最新作品。王小帅在没有拿到审片结论之前便携片参加了柏林国际电影节,虽赢得一尊银熊,却被禁止在国内公映。
2、《鬼子来了》(2000年)
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圈内口碑不错,因没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别的良好形象,迄今不能公映。
3、《苏州河》(2000年)
获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日本银座影展大奖。影片以王家卫的电影风格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表现对爱的执著和爱之意义的探讨。因首先在台 湾上映遭禁映。
4、《过年回家》(1999年)
获1999年第56届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一个关于宽容和爱的故事,主人公过年回家,倾诉了17年的难言人生。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导演张元受到处罚。
5、《赵先生》(1998年)
本片获第51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
导演:吕乐摄影:王大麟主演:施京明 张芝华陈怡南蒋雯丽第5代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吕乐试图通过拍摄处女作《赵先生》,像他的同门师兄张艺谋一样成功转型成电影导演。但这一努力却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效,虽然本片在瑞士洛加诺电影节获得金奖,不过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在国内被禁映。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小说》据说因为情节晦涩,映射中国百姓悲惨生活,也处在封存状态中。
6、《小武》(1997)
导演贾樟柯凭借《小武》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成为青年导演中后来居上的代表人物。他的拍片方式与其他一些人并无二致,都是走国际融资与发行的道路,基本与本土电影市场不发生任何关系。在国内,《小武》及其他类似的电影作品,因诋毁政党形象,涉嫌煽动都是通过盗版VCD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7、《邮差》(1995年)
这部电影是导演何建军得到鹿特丹电影节的一个基金的资助拍摄,并在欧洲完成后期制作的。这就决定了本片不可能在国内获得放映的机会。从国外电影节或电影基金获取资金支持是不少青年电影导演的基本运作方式,也是他们完成的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的重要原因。涉嫌诋毁中国官员形象。
8、《活着》(1994年)
张艺谋评价最高的作品,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和男演员奖。根据余华小说改编,表现人在极端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可悲的顽强和坚韧,因诋毁社会主义法制,诋毁政党执政能力,迄今不能公映。
9、《东宫、西宫》(1996年)
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编剧、摄影大奖。根据王小波的小说改编,讲述一对同性恋者复杂的心路历程,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涉嫌宣传腐化思维,迄今未被准许上映。
10、《蓝风筝》(1993年)
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审查未通过即参赛,导致中国电影代表团退出东京电影节,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诋毁之政党形象,该片迄今不能获准上映。
『贰』 电影有位国家二号政变下令攻击一个潜艇发射导弹而被自己国家阻止是什么电影
电影有位国家二号政变下令攻击一个潜艇发射导弹而被自己国家阻止是什么电影?
一位船长。救了一位政变的国家首领,
回答是电影
《冰海陷落》,
该片讲述了在北冰洋深处美国潜艇艇长乔·格拉斯正在搜寻一艘陷入困境的美国潜艇,随后他发现一场威胁要破坏世界秩序的俄罗斯政变将会发生的故事
附图如下:
『叁』 电影《红海行动》引出哪些国际法话题
电影《红海行动》最近在国内热映,电影的票房和口碑证明了这部片子的成功。影片的特效、剪辑炫酷,反映的主题也是正面和积极向上的,但其中一些涉及国际法方面的表述却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总体感觉,上述几个有代表性的批评观点反映了当前不少人对国际法的认识。笔者认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十九大为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无论国内国际的事情,都还是要讲究规则秩序的。要实现宏伟蓝图,我们在法律认识、法律思维、法律机制方面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谈谈国际法的认知问题。在发展初期,国际法的创制确实以欧洲国家为中心,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国际法立法层面,与“大国制定国际法、小国遵守国际法”的认知相反,无论是采取“一国一票”还是“协商一致”原则,大国小国在国际法创制的权利上越来越平等,那种完全由大国强国说了算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不可否认,西方国家作为大国强国更注重利用国际立法推行自己的利益,而这恰恰是他们重视国际法的例证。这主要表现为西方国家比小国更加重视通过国际法规则来塑造国际秩序。他们通常的做法不是在国际关系中强行推动自己的国家利益,而是通过主导和引导制定反映自己国家利益的国际规则,通过“合法”的方式来推行自己的利益,而这种方式往往在形式上是体现大国小国立法权平等的。
笔者认为,在太空、网络、极地、深海等新疆域更多参与和影响甚至主导国际法规则的创制,也应当是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次,在国际法的实施层面,美国等西方国家违反《联合国宪章》非法使用武力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正如强奸、杀人等国内恶性犯罪存在并不否定国内法律秩序的正常运行一样,不能由于存在个别违反国际法的情况就彻底否定整个国际法律秩序或国际法的作用。实际上,国际法的门类很多,大部分国际法规则在现实中也是被遵守的。
即使出现大国违反国际法的现象,也并非表现为“大国完全为所欲为置国际法于不顾”。恰恰相反,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武装冲突中,美欧西方国家都是不遗余力对各种非法使用武力行为进行国际法的“包装”,或通过各种资源平台做符合国际法的解释。实际上,美西方国家在国际法律人才、制度、资源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
小国更容易拿国际法说事的客观原因是,与大国相比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用来撬动国际关系的资源手段相对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国运用国际法并不仅仅是防御性的,正如毛里求斯诉英国查戈斯仲裁案表明的那样,小国越来越重视把国际法当作维护国家利益的进攻性武器,这也让“大国制定国际法、小国遵守国际法”的说法不攻自破。
因此,提高对国际法的认知要克服两种极端认识。一是出于功利性或唯实力论的“法律虚无主义”。二是唯法律至上的“法律万能主义”,认为所有国际事务的解决都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或在法律的运行中刻板僵化地遵守法律条文规定而不能灵活适用。
最后,不能轻视培养批判性的法律思维。《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都是为中国政府和军队点赞、表达爱国情感的影片。笔者认为,颂扬政府军队行为是爱国的,对政府军队行为提出理性的建设性意见,让他们能够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也是爱国的。相反,掩盖现有问题或者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只会对我们自身带来危害。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影片产生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影片当中表现了非洲国家的落后,参与内部武装冲突也与我既定政策的解释存在问题,应需听取外交部门的意见防止对非洲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就对外法律影响方面,也应当建立影片法律顾问机制,听取国际法专家的意见防止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