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电影主角是狗狗的
《导盲犬小Q》《忠爱无言》《一条狗的使命》《忠犬八公》等等。
当然还有最经典的《忠犬八公》,有时候看狗狗题材的电影,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忠诚,而这是人类最稀缺的东西。大家觉得呢?
Ⅱ 如何评价让娜·达尔克
圣女贞德(法语: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贞德原本是一位法国农村少女,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弥额尔、圣玛加利大和圣加大肋纳,从而得到“上帝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为了闻名法国的女英雄,后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冲突中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为英格兰人以重金购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鲁昂当众处死。20年后英格兰军队被彻底逐出法国时,贞德年老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审判贞德的案子,最终于1456年为她平反。500年后被梵蒂冈封圣。
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拿破仑到现在,法国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伟大形象进行宣传。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吐温、萧伯纳、布莱希特都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和音乐也一直持续发展直到今天。
中文名
让娜·达尔克(贞德)
外文名
Jeanne d'Arc(法文)、Joan of Arc(英文)
别名
奥尔良的少女(La Pucelle d'Orléans)
国籍
法国(法兰西王国)
民族
法兰西人
出生地
栋雷米-拉-皮塞勒(Domrémy-la-Pucelle)
出生日期
1412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1431年5月30日
职业
军事家
信仰
天主教
主要成就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领导法国人民,屡次战胜英国
名言
为了法兰西,我视死如归!
接受宣福礼
1909年4月18日(由庇护十世)
封为圣人
1920年5月16日(由本笃十五世)
圣人历节日
5月30日
称号
圣女贞德、自由女神
星座
摩羯座
Ⅲ 让娜·莫罗的生平简介
法国女演员,生于巴黎。幼年即立志要当演员,后考入巴黎戏剧艺术学院专修古典戏剧,1948—1952年在法兰西斯喜剧院演出,后在巴黎国家人民剧院演出。1948年从影。1957年和1958年分别主演了路易·马勒执导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和《孽恋》,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在爱情生活中内心充满矛盾和苦闷的女性,使她成为国际明星。
1960年因主演《如歌的行板》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64年因主演《女仆日记》获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65年因主演《玛丽亚万岁》获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演员奖;1992年因主演《海边行走的老妪》获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女主角奖 。曾拍摄特吕弗、布努艾尔、安东尼奥尼等大师级导演的作品。以特殊的美和强烈的个性著称,被称为“知识女性的化身”。1991年荣获威尼斯影展终身成就奖,1997年又获欧洲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
2001年影坛再掀传纪片风潮,让娜·莫罗在新片《就这样爱了》中扮演法国文坛女神玛格丽特·杜拉斯,被戛纳电影节锁定为热门参赛片之一。
Ⅳ 求一部法国动画电影。
《猫在巴黎》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47tDjUTd5T4CJm3sOZl0vA
《猫的生活》是由让-卢普·费利乔利执导,阿兰·嘎诺尔编剧,Dominique Blanc、Jean Benguigui等担任配音的法国动画电影,于2010年12月在法国上映。影片简述了一只叫蒂诺的黑猫保护主人并将恶棍绳之以法的故事。
Ⅳ 求推荐,国外,“忘年恋”题材电影~~~谢谢。混分的别来~
目前只想起一部法国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马龙白兰度的
巴黎最后的探戈的剧情简介 · · · · · ·
让娜(玛利亚•施奈德 Maria Schneider 饰)穿行大街而过,来到一个旅馆,怪诞的服务员给了她一串空房间的钥匙。她开门而入发现已经有个中年男人在那里。简单交流后两人目光如炽,在空荡的房间里激烈地亲热。结束后安娜来到火车站接男友汤姆,汤姆正在拍摄电影,准备记下与女友恋爱的发展过程。此后让娜经常到那间公寓与中年男人约会。中年男人保罗(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饰)来自巴黎,出轨的妻子在不久前自杀,他十分痛苦。让娜试图了解保罗,向他敞开心扉,而保罗却一再拒绝她的窥探亦不希望了解她。汤姆向让娜求婚,让娜答应了。两人在选择婚纱时,让娜因汤姆重视拍摄效果冷落自己,冲进大雨找到保罗……
Ⅵ 不要回头的影片评价
本片是法国女导演玛丽娜·德·范导演的第二部长片,2002年她推出了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片《切肤》。此前她作为演员,与校友、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合作,参演过《看海》和《失魂家族》。另外,弗朗索瓦·欧容的《沙之下》和《八美图》都有她参与了编剧。苏菲·玛索扭曲的面部变幻为贝鲁奇的画面颇为慑人。本片的故事让人不禁联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而宣传海报也推出了双款。二位女星在海报上皆以黑色连衣裙亮相,以二人的位置变化相映成趣。有趣的是,海报上二人的POSE却与片名《不要回头》相反——她们都在回头。
《不准回头》:顶级美女变脸秀
苏菲·玛索自己都不敢说是法国演技最好的女演员,同样莫妮卡·贝鲁奇也离意大利伟大女星的地位尚有距离。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俩成为欧洲最具人气的女人。崇拜症似的美貌,区别于好莱坞的成熟魅力,超越于普通意义的性感,让这两个女人占据了各大娱乐媒体的封面。国际化的路线很成功,都已年过四十的法国、意大利女人,也不满足于充当花瓶。毕竟再瓷实的肌肤无法抗拒皱纹变成裂痕,寻求演艺形象和表演类型的突破,玛索和贝鲁奇再走不同的路,本无交集。这一次的《不准回头》,至少观众看到了她俩的努力,谁更迷人,一比既知。
不再年轻的苏菲·玛索,这两年已经开始初执拿导筒,反响波澜不惊,远不如她做演员受关注。贝鲁奇在美国和法国影坛频繁出没,也试图突破花瓶定势,接下几部考验演技的剧情片,可结果并不理想。欧洲的女演员,当成她们俩这样也算是极品,借一部电影名来说,就是《只怪你太美了》,在一众同年龄段女演员中,美貌压过了演技,总与“伟大”二字隔洋向往。与花瓶相对的是才女。有趣的是,《不准回头》的导演玛丽娜·德凡就是这些年法国电影圈进步颇大的“小才女”。德凡年纪并不大,却是Femis科班出身,自身形象也显可塑性,常在弗朗索瓦·奥宗等师兄弟的片子里编剧、出演,可算是颇具才华,能导能编能演的新锐女影人。《不准回头》只是德凡的第二部长片,上一部处女作《在我的皮囊里》赢得圈内和观众的广泛好评,这一次再接再厉,作为新人直接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单元,纠集两位顶级美女,和众大师同台,前途颇为看好。
这部《不准回头》的立意,还真可以用德凡前作的名称来概括:两个相貌、身份完全不同的中年女人,法国人让娜就“藏在”意大利人玛丽娜的“皮囊”里,从沉睡到觉醒的过程。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的女作家让娜,在面对创作困境时,身体突然发生巨变。不单是自己的相貌躯体,就连身边的亲人,环境都通通抹去,诡异得不明所以。女主角只得重溯回忆,带领观众一起寻找缘由,一切都是从回忆录开始,而记忆里失去的,正是自己童年往事。影片中的迷惑变成了诡异的悬念,时空关系完全错乱,苏菲·玛索陷入了超现实的迷雾中,观众也跟着兜圈子,最终才发现导演的意图,像是看了一场变脸魔术秀。
影片在叙事上的刻意迷乱,如果用正常的手法讲述并不复杂,但德凡显然不甘心如此保守简略。《不准回头》里运用了先进的电脑特效,模拟出苏菲·玛索逐步变化成莫妮卡·贝鲁奇的每一个阶段。而且这种变化要伴随着剧情,而不是一个镜头几秒钟就可完成的,影片中有十几分钟,让娜的脸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两个美女的面部特征生硬地拼贴在一张脸上,变得怪异且丑陋。 这种完全不符合常理的造型,外人却毫不惊讶女主角的变化,人物和环境的一再变幻,已经模糊了真实和想象的界限。德凡在影片中,其实引用了“心理重现”的方式,像很多成功的惊悚片一样,观众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女主角的错觉。包括她自己的相貌,母亲和丈夫孩子的模样,家庭出身等等,让娜必须从童年诞生地去寻找,就像心理医生的催眠一样,从记忆深处找回自己。《不准回头》所做的就是拍下这个过程,主观与客观混淆,真实与错觉并立,灵魂与肉体重合又分离。
这是个不俗的剧本,可惜德凡的处理过于魔幻,有为了炫技而炫之嫌,弄混了蒙太奇和叙事。有时候观众需要自己琢磨因果逻辑,填补漏洞,本来是件好事,结果处理的有点绕,前半段故布疑阵,显得累赘且拖沓。这种寻找家族史秘密的立意,很像早期的阿莫多瓦,尤其是让娜从照片中认出生母,毅然前往意大利南部的段落,成为这个悬疑故事的真正转折。熟悉此类题材的观众,已经可以猜出事情的由来,逐渐接受导演的处理方式,再从女孩的视角来陈述就顺当多了。相比之下,阿莫多瓦的悬念就设的明朗工整,不用魔幻的特技,也能通过戏剧手法造出魔幻的效果,德凡的这部《不准回头》则显得“机械化”了。
作为商业片,影片的最大卖点还是两位欧洲顶级美女的“对决”。影片中由于只是一个女人在变化,其实并没有多少对手戏。一人一半剧情平均分配,苏菲演前半部,莫妮卡演后半部,仅有结尾处的一次对视,算是完成了灵魂对肉体的“交接仪式”。至于谁的演技更好些,各家粉丝自有评判。个人以为,相比之下苏菲的疑惑和恐惧更多些,有更多更重的戏份可以发挥,观众的情绪也随同她的心理表演而调动。到了后面莫妮卡回意大利的寻找,故事已经顺畅明朗,再辅以童年记忆的闪回,留给表演上的空间并不多了。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让娜变脸的过程,通过3D技术对脸部特征的重构,眼部和鼻梁的精妙化妆,让观众们见识了电影史上最完整最细致的“变脸魔术”。原来美女也是一场“真实的谎言”。
遗憾的是,饱受的法国影评人们并未赞同导演玛丽娜·德凡的煞费苦心,也一点都不给两位女明星面子,《不准回头》公映后的评价并不高。应该说,观众对于这么个悬疑题材还是报以很大的好奇心的,这不是一个平白直诉的乏味故事,演员形体的异化,甚至带有一点cult风味,算是难得的尝试了。然而问题就在这里,把《不准回头》当艺术电影看得影评人们,觉得导演和编剧故弄玄虚,卖弄特技;而把影片当商业类型看得观众,又无法完全接受其表现手法,缺乏简单易懂的叙事逻辑。或许是期待高了点,最后的票房并未有预期的理想。但若仅此就给两位女星下一个评语,尚为时过早。毕竟她们俩为了首次合作,表现地很卖力,在风韵犹存的岁月里,用这种“破相”的对决方式留下银幕痕迹,这已经需要份勇气,还是对得起影迷们多年的追捧和迷恋的。
很明显,导演玛丽娜·德·范想凭借《不要回头》的明星阵容和勃勃野心跻身于电影大师之列。然而,她的叙事手法缺乏新意。玛丽娜-德-范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却在法国影坛无法被归类。 ——《正片》杂志
捕获人的氛围和两位巨星的信手拈来,让我们能够宽恕导演的愚笨(尤其在结尾处)和相衬之下黯然失色的男搭档。 ——《20分钟》
那些指望导演的新片能跟《切肤》媲美的影迷可能要失望了。影片的处理不如后者深入内心,结构更为松散……撇开这些不谈,我们还是支持这样一次自由而反叛的艺术尝试。 ——Dvdrama网站
一切都平平,玛丽娜·德·范太过在意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金蝉脱壳的特技效果,有点忘记了她的电影,让影片沦为女演员的展示秀。 ——《ELLE》
理解:是莫妮卡没死,苏菲死了,这是前提。所以说看清楚那只流血的手是谁的,和结尾的那个字幕翻译正确是相当重要的。但你可能会问,开头出现苏菲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苏菲死了的事实,或者说很希望很希望苏菲还活着,于是这些年来一直都把自己当做是苏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象成苏菲,而是认为自己就是苏菲。长大了之后,她也有了一个丈夫,有了两个孩子,有了一个母亲,还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这一切都因为工作上面的不顺心而改变。
精神上的压抑,渐渐地触动了她在记忆深处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她开始发现,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个面孔,而总是有个小女孩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甚至做恶梦。在这样混乱的精神状态下,脾气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现了问题,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亲那里去,母亲却不在家,到麻将馆找到,又忙于堆城墙,对她不睬不理。就这样,精神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紧张,到了极度紧张极度脆弱的时候,她越能通感到那个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觉自己的脸在变化,在变化,直到她打开镜子照,发现没变才暂且缓了一口气。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人物需要解释一下。第一个是她的丈夫。我开始也没看明白为什么看着看着她的丈夫变成另外一个男人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开头出现的那个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苏菲当做自己一样“当做”的。那个男人其实是当时在车上的另一个小男孩,也没死。那个在她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着她到她的生活中来,被她当做她的丈夫。实际上她丈夫跟她一样是另外一个面孔,也就是后来开车送她到娘家的那个面孔。而她的母亲,开头出现的那个也是她童年时代的母亲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实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个白头发的——她的养母。那个恍然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时候的自己,也是印象,并不真实存在,象征着她的记忆。这就是后来她为什么跟着小女孩的原因,实际上是跟着自己的记忆。先前夜里做恶梦,拉着她团团转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记忆牵扯着她团团转。
在养母家,她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上面有她亲生的母亲和姐姐,于是才有了后面她去老家找她们的情节。为什么养母把门反锁了不让她走,其实怕她见到生母之后不回来了,毕竟养母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终于,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地方,但是生母已经假装不认她了。而那个被她“当做”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当初同样在车上的小男孩,因为事过好多年也不认识她了。后来去旅馆找她,她还把他当做他丈夫,但男人只是来找个激情邂逅罢了。
小女孩又出现了,代表着她离记忆更近了。于是她跟着小女孩,事实是跟着记忆,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童年的家。回到了当时,回到了车祸现场。她,她母亲,小男孩在车祸中幸存下来,唯独小苏菲死了。小苏菲是小莫妮卡深爱的姐妹,车祸的时候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其实象征着一种“灵魂”的传递。小莫妮卡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发生的一切,于是离家出走后,就在灵魂之中一直把自己当做苏菲,把童年时代身边的人当做后来身边的人,活到现在。
这里有一个场景,实际上是两个场景的重叠,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个白头发的女人,也就是她的养母。一是当她小时候离家出走的时候,在这里遇到她,后来就成了她的养母。二是养母现在是过来接她,这两个场景重叠到一起了。这就是为什么小莫妮卡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就自己上火车去了。
小莫妮卡在换完衣服之后就变成苏菲了,实际上这个过程象征着她从那时候开始就把自己当作是苏菲了,一直到现在。也象征着她还习惯把自己当作苏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里的时候,推开门,看见丈夫儿女,儿女叫了声“妈妈”,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真实了起来,她终于摆脱了心中的梦魇,找回了自己。最后,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苏菲,也算是告别了那个存在于她灵魂之中的苏菲,从此苏菲不在她的灵魂中,而在她的心里,她不再把自己当作苏菲,而是保存着对苏菲的记忆……
虽然我也用“灵魂”这个词来作了解释,但此灵魂绝非彼灵魂,可作为“深度的心灵”来解释。所以,这绝对不是一部鬼片,也没有任何的鬼出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于主角的心理。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相当有看点。比如镜子中的自己还是作为意识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却是作为事实而存在的,这都是导演费心所表现的细节。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临死前的一刹那脑海里对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构和重演,也是在“存在于某一特定时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没有看懂,后来看了影评才懂,觉得好遗憾哟!还好这一部想了很久终于自己能够想通。————摘自豆瓣。
Ⅶ 莫泊桑的小说有哪些被拍成电影的求大神帮助
1、《漂亮朋友》分上、中、下,有好几个版本
2、《羊脂球》(美国电影《关山飞渡》就是这个小说的改编版),
3、名著名片--《菲菲小姐》(根据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同小说改编的电影
4、电影
>
莫泊桑作品集之一个农场姑娘的故事
这个姑娘好开始强硬,很有个性的,被一个叫雅克的男人骗了,又反小孩生下来抚养起的艰-----
5、电影
>
莫泊桑作品集之项链
《项链》
中国改编:一夜豪华
One
Night
Wealthy
(1932)
剧情:
卢伟斋在大亚银行工作,他和妻子沈莲君育有一子馨儿,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一家人非常和睦。一天,莲君偶遇老同学刘媚云,她见刘媚云衣着光鲜,家里布置得也极为华丽,心中颇不是滋味,殊不知刘媚云只是为了面子假装有钱而已。卢伟斋见妻子闷闷不了为了让妻子开心,他准备携妻子赴宴会,为此他借钱为妻子买新衣,而莲君则从媚云那里借了一串项链,在宴会上,莲君大出风头。第二天,莲君发现项链竟被小偷偷走,卢伟斋为了筹款买同样款式的项链挪用公款,后来他向公司坦白并愿用以后工资偿还钱款,从此卢家为了偿款日子过得非常艰辛。九年后,他们终于还清了欠款,偶然发现那条项链原来竟是赝品。
6、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电影《真实的故事》【根据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同名小说改编】
7、、《乡村一日》,改编自莫泊桑爱情小说的电影《俊友》都拍过
8、《俊友》拍过
9、电影
>
莫泊桑作品集之两个朋友
10、电影
>
莫泊桑作品集之图瓦纳
11、电影
>
莫泊桑作品集之奥多父子
12、电影
>
莫泊桑作品集之遗产
13、莫泊桑同名小说改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电影《真实的故事》【根据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同名小说改编】(编的电影《一生》
编剧:科罗·塔弗涅·哈甘
导演:伊丽莎白·拉普诺
主演:芭芭拉·舒尔茨、鲍里斯·泰拉尔
故事梗概:
天真单纯的少女让娜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受父母的影响爱好幻想,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梦想与憧憬。让娜经人介绍,认识了英俊的世家子弟于连。于连虽已落魄,但贵族的气势依旧在,让娜的母亲对这个招人喜欢的小伙非常满意,劝说让娜和他见面。让娜内心单纯,从修女学院毕业后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遇见自己的白马王子,过着有爱情滋润的幸福生活。对于于连她一见钟情,还没有经过太长的恋爱期,两人就结成了夫妻。
她搬到了于连位于乡下的房子生活,而让娜从家里带来的家产也自然被丈夫掌管。但是,婚后于连就像变了一个人,对让娜十分冷漠。不仅如此,他对让娜的家人也非常刻薄,对下人更是残酷,吝啬的本性展露无遗。让娜以为这是婚姻必须经历的阶段,所以一直安于平淡寂寥的生活,希望由一天于连能够回心转意。但是很快她就发现于连是个无耻之徒……
Ⅷ 谁知道法国宫廷风格的电影,请列出
《巴黎春梦》
《玛丽皇后》
《大鼻子情圣》
其中,《玛丽皇后》的服饰道具都很精美.《巴黎春梦》里的描述最地道浪漫。《大鼻子情圣》就不用说了,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