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法国电影加缪

法国电影加缪

发布时间:2022-05-07 17:15:28

① 有部小说里,法官问犯人为什么杀人,犯人回答因为太阳太耀眼了…… 求书名

额。。楼主确定是小说么??
有部电影叫《谁是加缪》就是这个桥段

剧情简介 一班大学电影系学生在名导演中条教授指导下, 开拍一部关于高中生杀人的电影 “无聊杀手”, 但他们想来想去都想不明白剧本中的少年为何行凶。 助导演喜代子最近读到法国作家卡缪的名著 “异乡人”, 深受书中主角 “因为阳光刺眼而杀人” 的无理动机启发, 认定剧本中的少年正反映出这种荒谬感。戏裏精彩, 戏外亦不遑多让。 摄制队中男男女女乱搞关系, 靓仔导演松川虽然被痴身兼痴线的女友 Yukari 苦缠不舍, 仍有空搭上常常拿著手机拍照的场记姐姐, 爱作中性打扮的男主角池田, 则与摄影师和监制同时爱上助导演喜代子。 喜代子虽然已有位高大威猛的登山队队长男友, 心裏竟又暗暗倾慕导演松川。 就连中年丧妻的中条教授亦动春心, 恋上修读法国文学的美女 Rei, 并拜托超龄学生大山为他穿针引线。 拍电影复杂, 多角恋情更加复杂!

② 电影《远离人迹》改编自什么小说作者是谁

该片改编自1957年加缪的小说集《流放与王国》中的短篇小说《来客》,讲述了1954年,一股叛乱的力量在山谷里滋长,两个男人不顾一切地在阿尔及利亚山脉间逃亡,同时也为赢回自由而战斗的故事。导演大卫·奥霍芬将原著短篇进行了时空向度上的双向延展,大肆删减了宪兵角色,改编成为一个颇具西部片气质的逃亡双雄故事。

③ 请问大佬有第一个人2011年上映的由Claudia Cardinale主演的百度网盘资源吗

《第一个人Lepremierhomme》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u29b

导演:吉安尼·阿梅利奥

编剧:吉安尼·阿梅利奥、阿尔贝·加缪

主演:ClaudiaCardinale、JacquesGamblin、DenisPodalydès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意大利、阿尔及利亚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2011-09-09(多伦多电影节)、2013-04-03(法国)

片长:100分钟

又名:Ilprimouomo、TheFirstMan

电影改编自加缪未完稿的自传小说《第一个人》,意大利名导吉亚尼·阿梅里奥(GianniAmelio)在影片中为原著的空白处补上漂亮的几笔。

故事聚焦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当童年时代的男主角回到阿尔及尔探望母亲时,政治动荡也山雨欲来。这边厢他在大学发表法国人应与阿尔及尔人和平共存的演说,台下观众嘘声四起。那边厢闪回到童年,道出了这位天才之所以没有被埋没,与单亲妈妈的慈爱、祖母的严苛和老师的洞悉等密不可分。

导演拍得不温不火之余,处处尽显大师风范。

④ 加缪名言人生的意义

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看他在关键时刻的行动。
二、幻想的天性富有永远年轻的秘密。
三、通过同情去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也会内心丰富。
四、同情是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五、一个人的同情要善加控制,否则比冷淡无情更有害得多。
杜拉斯

法国作家、电影编导

一、当我越写,我就越不存在。我不能走出来,我迷失在文里。
二、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
三、写作时走向死亡、身处死亡之中。
四、杜拉斯,我烦透你了。
五、她爱的不是你身上的某一种品格,她爱的只是你。
加缪

法国作家、哲学家

一、多少人犯下罪行仅仅是因为不能忍受邪恶。
二、奴隶开始要求正义,但最终要求王国。
三、什么是著名的人呢?就是已经不需要名字的人。其他人的姓名对其个人有着固定的意义。
四、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五、人生越没有意义越值得过。
六、人有时候应该在与困难的较量中显出自己的本色。
七、人心有一种恼人的倾向,即把压倒它的东西称作命运。
八、最大的罪孽是肤浅。
九、真正的艺术家什么也不蔑视,他们迫使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去评判
福克纳

美国作家

一、我是一个业余作家,不是文人。
二、当想象的魔鬼附体时,唯一能做的事是把它写出来。
三、一个作家在开始写作之前,他必须有另一种职业维持他的生活;如果他全然不在乎怎样生活,他就得成为一个流浪汉。
四、商业上的成功并不一定损害一个真正作家的作品。
五、艺术家并不重要,只有他创造的艺术品才是重要的。
六、他必须对自己写的东西永不感到满足,已经写出的东西永远不如可能写得好。要富于幻想,要想得比你做得更高。不要总想比你的同代人或前人写得好,而要时刻想着要比你自己已写的东西更好。
七、作家只对他的艺术负责。好的作家是无情的。作家心中有一个梦。这梦使他痛苦,必须把它排除。
八、没有任何东西能毁掉一个好的作家。能够改变好的作家的只有死亡。
九、一个作家需

⑤ 谈谈加缪《局外人》中“我”的生活态度

没有吧。我觉得第一加缪的态度不代表法国人的态度啊。第二法国虽然有很多弊病,也不能说完全是颓废和狭隘吧。
好多年前看的这本书,都快忘了。不过,在残存的记忆里,加缪的局外人的我,其实并不是很另类的。世界上有不少人就是这样活着的。由于他对生活的根本价值或者说人的内在自我价值存疑,并且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对客观的外在的世界也有点漠不关心,逆来顺受的感觉。加缪只不过用了有点冷漠的夸张地笔调去写他罢了。他对他妈还有几个朋友并不是没有感情,而只是认为表达感情没有什么必要,反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人的生命也总是这样或那样的被过掉,最后是没法避免的死亡。他杀阿拉伯人的时候也没考虑什么后果,完全是凭着感觉,到了这种情况,就作出了这种行为。没有特别多特别复杂的思考。所以其实他跟萨特的存在主义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虽然在世界的“荒谬''上有类似之处,不过自由选择权好像并没有被特别的强调。小说里只是讲了他对世界发生的事情和他人,尤其是法官为代表的那些人,没办法真正的理解,导致他跟现实社会好像是格格不入。写这本书的加缪,我觉得还是有些悲观的,但又有几个作家不是这样的呢?
现实当中,又有几个人对生活的意义真的大彻大悟了呢。听哲学课的时候,看小说的时候,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仿佛偶尔能闪现一两个突然降临的火花,然后感觉好像理解了一些东西。不过,这种现象一是短暂,二是多变。也正是因为不能持久所以才产生变化。所以怎么对待生活真的不是现在讲了以后就一定能贯彻的,说了也只是一时之言。而且生活态度是受生活本身影响的,只有一切全部都十分顺利的时候,大多数人才愿意真的投入到生活里去,努力打拚啊,对一切都很起劲。不过,时间久了,事情平淡了,或者有些事情发生让人手足无措了,这个时候就没办法找到你做一切事情的基础,找不到真正的价值所在,就没办法起劲,只能所谓的随波逐流了。好一点的情况,就是找一些替代品。一些自己的兴趣啊,或者是自己认为值得为之奋斗或者投入的事情。并且说服自己这些事情是有价值的,因此自己的存在也有价值。
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自己不要变成局外人的主人公,试图活得更积极,更自主。但同样这些人在心里的深处还是有怀疑,有痛苦,怕“反正到头全是空”。不过这个问题除了宗教(在某种层面解决了),仿佛一直也没有彻底的解决之道。

⑥ 阿尔贝.加缪 "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

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谈谈加缪的《局外人》

郭宏安

翻开加缪的《局外人》,劈头就看见这么一句:“今天,妈妈死了。”紧接着就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一折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已像石子投入水中,生出第一圈涟漪……
《局外人》的第一句话实在是很不平常的。“妈妈……”,这样亲昵的口吻分明只会出自孩子的口中,成年人多半要说“母亲……”的。然而说话人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他在临刑前,以一种极冷静极枯涩、却又不乏幽默、有时还带点激情的口吻讲述他那极单调极平淡、却又不乏欢乐、有时还带点偶然的生活,直讲到被不明不白地判了死刑。默而索不说“母亲”而说“妈妈”,这首先就让我们感动,凄凄然有动于中。我们会想: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
然而他竟没有哭!不惟接到通知母亲去世的电报时没有哭,就是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哭,而且他还在母亲的棺材(他居然没有要求打开棺材再看看母亲!)面前抽烟、喝咖啡……我们不禁要愤然了:一个人在母亲下葬时不哭,他还算得是人吗?更有甚者,他竟在此后的第二天,就去海滨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这时,我们几乎不能不怀疑他对母亲的感情了。也许我们先前的感动会悄悄地溜走,然而竟没有。默而索不单是令我们凄然、愤然,他尤其让我们感到愕然: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觉得“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竟没有表示什么热情,虽然他“并不愿意使他不快”。对按理说人人向往的巴黎,他竟有这样的评价:“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玛丽要跟他结婚,他说“怎么样都行”,要一定让他说是否爱她,他竟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对法庭上的辩论漠然置之,却有兴趣断定自己的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的”。就在临刑的前夜,他觉醒了:“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他“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似乎还嫌人们惊讶得不够,接着又说:“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这是《局外人》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一句很不平常的话。
以很不平常的话开头,以很不平常的话结尾,使《局外人》成为一本于平淡中见深度、从枯涩中出哲理的很不平常的书。我们的凄然,我们的愤然,我们的愕然,使我们不能不想一想:这位默而索究竟是何等样人。奇人?怪人?抑或是常人?多余人?畸形人?抑或是明白人?
有人说他是白痴。从他生活态度的萎靡消极,从他对人对事的反应的机械迟钝,从他对周围人们遵奉的价值观念的无动于衷,从他对本能的、即刻的肉体满足的强烈要求,从这些方面看,他确乎有些是。然而,他知道别人都为他失去母亲难过。他惟恐养老院院长因他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而责怪他,对于能否在母亲的棺材前抽烟也曾有过犹豫。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并且不乏判断力,例如他从那些看过电影回来的“年轻人的举动比平时更坚决”,推断出“他们刚才看的是一部冒险片子”。他尤其对太阳、大海、鲜花的香味等十分敏感。当神甫劝导他皈依上帝的时候,他可以揪住神甫的领子,把他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进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这样一个敏感、清醒、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人怎么可能是白痴呢?
有人说他是个野蛮人。怕也不尽然,或竟可以说似是而非。在法国作家的笔下曾经多次出现过野蛮人或远离人类文明的化外之人的形象。他们纯朴善良,弃圣绝智,无知无识,不知有欺诈,亦不知有善恶,若一旦有机会进入文明社会,其结果不是逃离便是堕落。他们无例外地成为作家们歌颂的对象,如蒙田、卢梭、夏多布里昂等。默而索只有一点和他们相像,即对文明社会格格不入,而对阳光、大海、清凉的夏夜却如鱼得水,或者说“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乱”。然而默而索并非生活在北美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他是法国人,是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府阿尔及尔的一家船运公司的职员。他还读过大学!只此一端就使他不但成不了野蛮人,怕连个平头百姓也做不得,他有文化,可以给同伴解释电影的内容,可以帮助邻居写相当微妙的信。他还读报!而读报,按加缪(或他的人物克拉芒斯)的说法,是现代人的两大特点之一,另一个特点是通奸(见《堕落》)。因此,默而索之自绝于乃至见弃于人类社会,显然不是由于野蛮人的原因所致。他曾经有过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准的“雄心大志”,他对违反传统行为模式的举措经常有一种过失感,但他终于认识到这一切都“无所谓”,并不能改变生活。这样一个有意识地拒绝文明社会的人怎么可能是野蛮人呢?
有人说他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那么,一般人的理性是什么呢?无非是认可并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念,如感情,爱情,事业上的抱负,对地位和金钱的追求,对于过失的悔恨,以及信仰上帝等等;无非是遵循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如母亲下葬时要痛哭流涕,娶一个女人时要说“爱她”,在法庭上要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辩护,在神甫面前要虔诚谦卑等等。然而默而索恰恰是拒绝传统的价值观念,对由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不以为然。他不想说谎,而不说谎不单是不说假话,也包括了不夸大其辞。他“不说废话”,而加缪认为:“男人的丈夫气概并不体现于言辞,而是体现于沉默。”他被判死刑后,曾经进行过那么复杂微妙的思索,甚至在想象中“改革了刑罚制度”。他对神甫的信仰作出过最严厉的判断:‘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对人类的处境作出了“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悲观概括,这样的人,难道可以说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鸣?
默而索既非白痴,又非野蛮人,更不是一个比一般人缺乏理性的人。他是一个有着正常的理智的清醒的人。然而他却不见容于这个世界。为什么?因为他杀了人。检察官指控:“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诚然,默而索埋葬母亲时没有哭,难道说他这就犯下了死罪吗?从习俗的角度看,表示悲痛只有哭泣,别无他途。死了人总是要哭的,连器具也有叫哭丧棒的,不独死者亲属哭,甚至可以雇人来哭,中国有,甚至科西嘉也有,如高龙巴。这种由习俗规定的行为模式,是生活在社会中、并与社会合拍的人所必须遵守的。从这个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的要求来看,默而索之不哭便被看成了禽兽的行为,为人类社会所不容。
当然,法律不会这样愚蠢,径直将“不哭”判为弑母,它总要寻出“正当”的理由来要一个人的脑袋。这理由在默而索身上恰好有一个:他杀了人。我们从旁观者的立场看,默而索杀人实在是出于正当防卫的动机,只不过是他“因为太阳”(而他是那样地喜欢太阳)而判断失误,使正当防卫的可辩护性大大地打了折扣。尤其是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从“以习俗的观点探索灵魂”这一共同立场出发,他的所谓“正经人,一个正派的职员,不知疲倦,忠于雇主,受到大家的爱戴,同情他人的痛苦”之类的辩护,自然抵挡不住检察官的“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的指控。从法律的观点看,检察官的指控无懈可击,律师的辩护软弱无力,默而索必死无疑。但从解除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和传统行为模式的制约的人性的观点看,默而索实在并没有多少可以指责的地方。他没有哭死去的母亲,但心里是爱她的,并曾努力去理解她。他“大概不爱”而愿娶玛丽,是因为他觉得人人挂在嘴上的“爱”并不说明什么。他对职务的升迁不感兴趣,是因为他觉得那并不能改变生活,而且他是曾经有过但后来抛弃了所谓“雄』心大志”。他拒绝接见神甫,是因为他觉得“未来的生活”并不比他以往的生活“更真实”。然而社会为了自身的安定恰恰要求它的成员信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一个人的灵魂就会变成一片荒漠,令检察官先生们“仔细探索”而“一无所获”;就会“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令检察官先生们“意识到某种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此,站在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的立场,量刑的标准其实并不在罪行的轻重,而在它对社会秩序的威胁程度,而所谓威胁程度,则全在于检察官一类人的眼力。法律的这种荒唐实在并非没有来由的。
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这个社会需要和它一致的人,背弃它或反抗它的人都在惩处之列,都有可能让检察官先生说:“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默而索的脑袋诚然是被他要了去:社会抛弃了他,然而,默而索宣布:“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这时,不是可以说是他抛弃了社会吗?谁也不会想到默而索会有这样的宣告,然而这正是他的觉醒,他认识到了人与世界的分裂,他完成了荒诞的旅程的第一阶段。
我们终于说到了“荒诞”。谈《局外人》而不谈荒诞,就如同谈萨特的《恶心》而不谈存在主义。加缪写过以论荒诞为主旨的长篇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事实上,人们的确是常常用《西绪福斯神话》来解释《局外人》,而开此先例的正是萨特。他最早把这两本书联系在一起,认定《局外人》是“荒诞的证明”,是一本“关于荒诞和反对荒诞的书”。我们读一读《西绪福斯神话》,就会知道,萨特的评论的确是切中肯失的。加缪在这本书中列举了荒诞的种种表现,例如: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怀有希望的精神和使之失望的世界之间的分裂;肉体的需要对于使之趋于死亡的时间的反抗;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使人的理解成为不可能的那种厚度和陌生性;人对人本身所散发出的非人性感到的不适及其堕落,等等。由于发现了“荒诞”,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等顿时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小说于是从哲学上得到了阐明。当加缪指出,“荒诞的人”就是“那个不否认永恒、但也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的人”的时候,我们是不难想到默而索的。尤其是当加缪指出“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的时候,我们更会一下子想到默而索的。“荒诞的人”就是“局外人”,“局外人”就是具有“清醒的理性的人”,因为“荒诞,就是确认自己的界限的清醒的理性。”于是,人们把默而索视为西绪福斯的兄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当然,萨特评论的权威性,也由于得到了加缪的主观意图的印证,而更加深入人心。加缪在1941年2月ZI日的一则手记中写道:“完成《神话》。三个‘荒诞’到此结束。”我们知道这三个“荒诞”指的是: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小说《局外人》和剧本《卡利古拉》。三者之间的关系于此可见。这种三扇屏式的组合似乎是加缪偏爱的一种形式,例如哲学随笔《反抗者》、小说《鼠疫》和剧本《正义者》。这是后话,不及细论。
阅读《西绪福斯神话》,固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局外人》,但是,如果《西绪福斯神话》对于《局外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理解的帮助,而且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想这并不是作为小说的《局外人》的一种荣幸,而只能是它的一大缺欠,因为这说明,《局外人》作为小说来说不是一个生气灌注的自足的整体,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图解罢了。幸好事实并非如此。《局外人》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它以自身的独立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以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是因为它迫使我们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界是晦涩的,还是清晰的?是合乎理性的,还是不可理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还是分裂矛盾的?默而索不仅是一个有着健全的理智的人,而且还是个明白人,他用自己的遭遇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他最后拒绝进入神甫的世界更是标志着一种觉醒:他认识到,“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实”。默而索是固执的,不妥协的。他追求一种真理,虽死而不悔。这真理就是真实地生活。加缪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我想这话是不错的。我们甚至可以说默而索是一位智者,因为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写道:“如果智者一词可以用于那种靠己之所有而不把希望寄托在己之所无来生活的人的话,那么这些人就是智者。”默而索显然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他要“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相信“地上的火焰抵得上天上的芬芳”,因此,他声称自己过去和现在都是幸福的,这虽然让人感到惊讶,却并不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加缪认为:“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幸福可以“产生于荒诞的发现”。当然,默而索是在监狱里获得荒诞感的,在此之前,他是生活在荒诞之中而浑然不觉,是一声枪响惊醒了他,是临近的死亡使他感觉到对于生的依恋。于是,默而索成了荒诞的人。局外人就是荒诞的人,像那无休止地滚动巨石的西绪福斯一样,敢于用轻蔑战胜悲惨的命运。而加缪说:“应该设想,西绪福斯是幸福的。”
《局外人》的读者可以不知道默而索什么模样,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但他们不可能不记住他,不可能不在许多场合想到他。默而索将像幽灵一样,在许多国家里游荡,在许多读者的脑海里游荡。如果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际关系变了,那他们可以记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法国或类似的国家里,有那么一个默而索……

⑦ 加缪的小说《鼠疫》拍成电影了吗

拍成同名电影了,1992年上映。

⑧ 局外人所讲述的故事

局外人3已经出了~~(书)我看过了~~结局很惨的!~~雪儿自杀,伊湛生不如死的活着,天空失忆了,和洪世珍在一起```````````````一切都是那个蛇蝎贵人(伊湛的妈妈)搞的~~自从包括云影和江竹原出事以来都是她搞的鬼,为的只是钱!!!!!反正结局是很惨的~~~看的我不忍心看下去了~~~~~~~55555555555555555555
但是下面这些全不是真的,请大家别相信!!
--------------------------------------------------------------------------------

2月18号
淘迷热线:010-63370062

据可靠情报:局外人3内容:第2部看过的朋友知道云影死了是吧?其实云影在并没有死!是他大哥骗他们的!她和云影是孪生姐妹,但是当年雪的妈妈因为家族利益的关系被对方偷偷的抱走了一个孩子那个人就是云影,云影得了白血病不得不离开天空,因为她宁愿天空恨她也不愿意让她接受他得病死去的原因,于是他跟竹原编造了这个谎言(竹原是真的爱云影的)天空了解事情真相后左右为难,这个结局在我看来很悲,尹湛最后死了~雪捐了骨髓给云影把他的病治好了云影出国上学了,天空跟雪在一起了
尹湛的死是因为尹湛的妈妈为了阻止天空继承家业!所以要害天空,他妈妈利用雪理逼天空放弃家业!天空根本不想继承家业只想跟雪理在一起,可是一个喜欢尹湛的女孩子(美惠)为了得到尹湛的爱绑架了韩雪,尹湛为了救韩雪受伤了,住了医院当时需要给尹湛输血可是血库没有了那个型号的了天空去了要求献血给尹湛,可是他们的血型竟然是不一样的!!尹湛不是爷爷的亲生儿子~~~~~~

⑨ 《The Outsiders》 作者S.E.Hinton

Ponyboy跟Jonny是Greaser(没钱的穷屌丝)里面最小的成员,有一天他们去看电影偶然遇到了Cherry和Marcia(白富美),两个有钱的Soc女孩,并与他们成了朋友。但是cherry的男朋友(高富帅)Bob就很不爽,找机会围攻了Ponyboy和Jonny。Bob把Ponyboy弄到水池里,差点把Ponyboy淹死,于是Jonny就用一把弹簧刀杀了Bob。他们向Dally求救,Dally告诉他们去Taxas上的废弃教堂躲避。后来教堂着火了,Pony跑去救火中的小孩,Jonny和Dally也去了。但是Jonny受很重的伤,在告诉Ponyboy“stay gold(保持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感觉)”之后就死了。Dally因为Jonny是他心中最想守护的净土,然后Dally也自杀死了。Dally的死因是抢劫商店,在跟警察对峙的时候拿着一把没有子弹的枪,于是就被警察开枪杀死了。Ponyboy找到了Jonny留下的《飘》中的信。内容是:告诉Dally这世间还有美好的东西,以及他不后悔为了拯救孩子们去死。结局:Ponyboy经历了这些之后很崩溃,英语老师叫他写一篇文章才可以通过他不及格的英文课。于是他写了这个故事《the outsiders》
我这绝对是最细致的答案了=w=

⑩ 十大瘟疫电影分别是哪几部

01、《鼠疫》

作者:(法) 加缪著 刘方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推荐理由: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

该书作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除此之外其他三本荣获诺贝尔文学也值得收藏,分别是:1958年,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1970年,索尔仁尼琴,《癌病楼》;1982年,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三本书也是荣获诺奖的。

02、《大流感》

作者:(美)约翰·M·巴里 钟扬等译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推荐理由: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二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

《大流感》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03、《丁庄梦》

作者:阎连科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推荐理由:

《丁庄梦》是由作家阎连科于2006年推出的中国第一部抒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着力描写当一群农民突然被抛入艾滋病蔓延、死者无数的窘境时的所作所为,充分揭示绝境中形形色色的人性。

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谲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警世感人。

艾滋病是当今威胁人类最大的传染疾病,关注艾滋病问题,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命运、乃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也是我们今天不容逃避的严峻现实。

04、《上帝的跳蚤》

作者:王哲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推荐理由: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围绕鼠疫杆菌、天花病毒、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这四种烈性微生物对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几个不同的侧面阐述微生物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是如何改变、推动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人类历史的。

本书作者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毕业后从事艾滋病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后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继续从事艾滋病研究。

05、《国士无双伍连德》

作者:王哲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推荐理由:

伍连德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人科学家中第一位为世界所推崇者。自1907年从南洋归国服务,30年间始终为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其一生丰富多彩、曲折坎坷,是从晚清到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尤其是在1911年东三省大鼠疫流行时,伍连德临危受命,领导了一场由中国人主导的国际防疫行动,成功地扑灭了数百年不遇的大瘟疫。本书试图从大历史的角度,通过伍连德这个人物来展现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奇进程。

阅读全文

与法国电影加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几只脚一个头的女鬼是什么电影 浏览:166
有什么推荐的动漫电影2015 浏览:220
电影院不可选什么意思 浏览:860
张柏芝2017拍电影吗 浏览:426
美国跨性别电影 浏览:315
战争片英国2017电影大全 浏览:93
致青春电影城堡 浏览:408
2016动作电影票房排行榜 浏览:486
陈百祥抢了辆考试车什么电影 浏览:160
2018挪威电影下载 浏览:843
红皇后的动画电影 浏览:703
战争系列动作电影 浏览:622
济南阳光100新世纪电影城 浏览:817
这有电影院吗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775
日本电影女主有艾滋病 浏览:380
李青电影大全全集 浏览:98
成龙的成名电影 浏览:871
梦幻般的夜晚日本电影 浏览:379
俄罗斯森林恐怖电影 浏览:976
欧美第一页电影 浏览: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