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荐读《不朽》(米兰·昆德拉)
这本书读后感挺难写的。
昆德拉的书本来也挺难读的。
这本《不朽》是我读昆德拉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的书总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就是很难想象如果把它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会是什么样子。不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也还算是部好电影吧。
说回《不朽》,
这本书以当代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世俗人生穷其心智追求的“不朽”为主题,揭示了其追逐者的功利与世俗。
作者在创作《不朽》的时候宣称,要写一部不能被拍成电影的小说。我觉得他做到了。这本书真的很难一口气读完,里面的情节仿佛都具有另外延伸的生命,需要我们合上书停下来,去追随作者大脑里那些我们没有的灰色脑细胞,那些时时与自己发生冲撞的生命信号。
这本书有个很打动我的情节是主人公阿涅丝和洛拉对爱情的争论,这个话题本身我并不感兴趣,打动我的点在于我对这个命题引发的思考:所谓观念想法是否有对错。
阿涅丝是理性的代表,她心中的爱情是现实、务实而又具体的。而洛拉支持轰轰烈烈、曲折磨难的爱情历程,她是感性的极端。
在千千万万的读者中,有人支持阿涅丝,也一样有人支持洛拉,她们的观念想法截然不同,孰对孰错呢?
《不朽》中体现人们追求不朽的不同姿态,是人们作为一种文化媚俗而存在的姿态的几处折影,而这正是昆德拉所要批判的。在昆德拉看来,我们所做的不过留下的是可笑的不朽,而且代价往往是失去自我、本性与自由。而只有我们不再代理自己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才可能实现。
借用书中的一段话以结尾:没有一点儿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
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彼此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
『贰』 不朽故事基本简介
不朽故事,英文名为"The Immortal Story",是一部由才华横溢的导演奥逊·威尔斯执导的电影作品。该片的编剧阵容包括卡琳·布里克森、奥逊·威尔斯以及Louise de Vilmorin,他们的合作为影片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主演阵容星光熠熠,Jeanne Moreau、Orson Welles、Roger Coggio和Norman Eshley的精湛表演,共同构建了电影中的丰富人物和情感深度。影片的类型定位为剧情片,深深地吸引着观众沉浸其中,感受故事的深远内涵。
不朽故事的制作地源自法国,它跨越了国际的界限,带给观众不同寻常的视听体验。影片使用了双语对白,包括英语和法语,这为影片增添了多元的文化色彩。影片于1968年5月24日上映,时长为58分钟,而在美国的TCM版则稍长一些,为62分钟,而在法国则有一个47分钟的版本,这无疑为影迷们提供了不同的观影选择。
对于对电影历史和艺术有深厚兴趣的人来说,不朽故事无疑是值得珍藏的一部作品。它的存在,如同片名所示,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无论在哪个版本中,都能感受到导演威尔斯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情投入。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详情,可以参考IMDb链接tt0063127。
『叁』 法国电影的艺术特点
法国电影常被人提及的“典型”特质,往往让人感到疑惑,“典型”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这“典型”是法国电影的成功还是失败?法国电影的一个公认特征是主题晦涩,孤芳自赏。这种印象让人联想到戈达尔的作品,尽管他是法国电影界的重要人物,但他的复杂文本并非人人能懂,甚至导演本人时常在影片中插话进行辩论,或者插入与剧情无关的画面进行论述,这无疑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难度。
晚期的雷乃尝试创作音乐歌舞片,这种尝试虽然令人感到难以忍受,尤其是他作品中的中产阶级格调和巴黎主义趣味,显得过于孤芳自赏。这类电影往往被认为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埃里克·罗尚、阿诺·德斯帕欣和布鲁诺·杜蒙等几位前卫导演的作品上座率也十分“前卫”,往往停留在三位数左右,每一次拷贝只能卖出几十份,因为他们的作品内容晦涩抽象,难以理解,除了电影节、记者和圈内人士外,普通观众寥寥无几。
法国电影的剧情缓慢,节奏沉闷也是出了名的。印象中,1991年后出道的导演,除了奥松之外,FEMIS的毕业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赞长镜头美学的追随者。他们的作品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日常的琐碎画面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真正将电影变成了一种“影像写作”,毫不顾忌主流观众的感受,前仆后继,以求不朽。少数派的、极简的和技术的个人理想和野心成为创作的第一动力,任多数观众昏昏欲睡而不顾。
其实,主流观众在长期的、潮水般的商业电影训练中,慢慢习得了对电影的接受模式,这种模式形成了相同的观影反应和评价情绪。故事、悬念、节奏、明星和视觉特效成为评判喜好的尺度。这也难怪,法国电影在商业效果上做得不出色,除了少数商业导演外,一说法国片,一些人本能的情绪马上就来了,题目高深,正襟危坐,艺术、哲理的帽子统统扣过来,要么打起十二分精神挑战耐力和智力,要么干脆放弃自我折磨而弃之不理。当然,影迷有影迷的道理,只不过,类型化日趋严重日趋乏味和庸俗,如此简单、草率的判断,会让我们错过改变陈规的可能。
当我们不再有耐心欣赏创新,也就不再有面对新事物的惊喜。这种对法国电影的误解,往往源自于对艺术和哲学的过度解读,而忽视了电影作为娱乐媒介的基本属性。法国电影的创新和前卫,不应被视为一种负担,而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探索和拓展。只有当我们愿意放下成见,才能真正领略法国电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