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煤油灯效应是什么
煤油灯效应,又称煤气灯效应,描述了一种情感虐待和操控的关系,其中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并难以逃脱。这种效应是一种心理操控手段,受害者在这种关系中会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
煤油灯效应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38年的话剧《煤气灯》。20世纪初期的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电影《煤气灯下》引起了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的关注。2007年,斯特恩结合20年的临床经验出版了《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
煤油灯效应涉及一个或一组加害者和一个受害者。这种关系中,加害者通过操纵和播种困惑来控制受害者,而受害者为了维持这段关系,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认知。
煤油灯效应的影响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并且通常是在秘密中进行。因此,所产生的情感虐待往往不会被公开滥用。以上内容参考自网络-煤气灯效应。
Ⅱ 煤油灯效应和吹狗哨效应区别
煤油灯效应和吹狗哨效应区别在于定义不同、形成机制不同。
1、定义不同:煤油灯效指的是在火灾中,火焰在受到外部氧气的加强后,猛烈燃烧的现象,吹狗哨效应指的是在群体中,个体因为跟随别人的行为而发生的行为现象。
2、形成机制不同:煤油灯效是由于火灾中的火焰需要氧气进行燃烧,当外部氧气加强时,火焰会瞬间燃烧,形成煤油灯的高亮度火焰,吹狗哨效应是由于群体中的个体受到别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形成类似于吹狗哨一样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