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看了电影叫《格蕾丝》恐怖片,有一事不明,请大家明确一下哈
这部《格蕾丝》很特别。用恐怖片来展现母爱的片子其实并不少见,但是大多数电影都把恐怖焦点放在诡异的孩子身上,或者讲一件母亲为孩子复仇的事情,这部片子特别在,他没有利用某一离奇事件贯穿始末,大篇幅的只是讲述一位平凡的母亲从怀胎、分娩到哺育自己的孩子的一般过程。
恐怖片的特别就在于他是普通电影的夸张化,比如把人性的邪恶升格为魔鬼,把仇恨升格为怨灵。其实孩子都是靠吸食母亲的奶水长大,夸张点说,也就升格为吸血鬼,因为孩子的确是耗尽父母的钱才、精力、血汗,才长大的,所以“吸血婴儿”这一隐喻其实夸张的合理。
这部《格蕾丝》的确恐怖,恐怖得让人心疼。恐怖的不是吸血婴儿,是为了让孩子“吃饱”几乎把命搭进去的母亲,恐怖来自于母亲近乎病态的对孩子的爱。但是想想,母亲的伟大不就在于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个多么邪恶,多么病态,多么畸形的怪物,仍义无反顾地爱着他么?
虽然剧名以婴儿的名字命名,但是,艰辛抚养格蕾丝成长的母亲麦德琳才是片中真正的主角。麦德琳其实很不幸,曾经怀过两次胎,但都没能保住,最后这一次好不容易只差几周就要生产了,却不幸遇上车祸,当时医生就诊断孩子已经胎死腹中,麦德林却坚持不肯把死去的孩子引产,直到几周后,自然分娩的麦德琳抱起浑身青黑的婴儿尸体心碎不已,她祈求着对这个死去的婴儿轻轻说:求求你,留下来!然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婴儿竟然吃起麦德琳的奶水!她给孩子起名“格蕾丝”。
孩子虽然生下来,母亲却一点也不好当,由于丈夫在车祸中死去,麦德琳只能一个人抚养格蕾丝,而麦德琳的婆婆薇薇安不仅不帮助她,还要想方设法夺走格蕾丝的抚养权,这让麦德琳精疲力尽,麦德琳打电话求助好友,却被恶人拦截,麦德琳就是在这种孤助无援的条件下,喂养格蕾丝的。
格蕾丝生下没多久,麦德琳开始发现格蕾丝身上总有怪异的臭味,怎么洗澡也洗不净,而且这臭味招来了苍蝇,甚至爬满了格蕾丝的蚊帐。然后,麦德琳发现格蕾丝总也吃不饱,没过多久就饿得直哭。一天,麦德琳给格蕾丝喂奶时,格蕾丝咬了麦德琳一口,渐渐地,麦德琳发现每次给格蕾丝喂奶时,都被格蕾丝咬得血流不止,麦德琳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普通,她需要特别的营养!格蕾丝试过牛血,但是偏偏格蕾丝最爱的就是人血!
接下来,就是所谓最恐怖的场面,麦德琳日复一日,不停地让格蕾丝吸自己的血!这一母亲每天给孩子喂奶最普通的行为,在麦德琳这里就像慢性自杀。直到浑身发冷,满面苍白,气若游丝,依然心甘如怡。活得像个游魂一样的麦德琳让人看了心疼,我总在想,如果她被吸干最后一滴血该怎么办,不过这大概就是做母亲的最高境界吧。
在争夺抚养权的婆婆和医生死后,麦德琳终于可以和好友一起平静地抚养格蕾丝,本以为只要麦德琳多吃营养餐,提高身体素质和血液营养就能应付这个小吸血鬼,但是谁会想到,影片结尾,麦德琳突然发现了新情况:自己的皮肤被格蕾丝咬掉了肉,麦德琳说,格蕾丝开始长牙齿了......
我认为,影片更多要说的是反映母亲哺育孩子的艰辛,不过在形式上夸张化。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谁不是寄于父母的无私的疼爱之下,哪个父母不是流血流汗,拼死拼活地挣出那一口吃的喂养孩子?哪个父母不是像麦德琳疼格蕾丝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与《格蕾丝》虽然形式不同,道理却是殊途同归的。对于抚养一个孩子是艰辛的,不仅在恐怖片里有所反映,即使是普通电影里这依然是个永恒的命题。
影片中有几个小情节,第一,婆婆是个老变态,六七十岁的人了还有奶水不说,还要亲自给格蕾丝喂奶,而且还变态的让老公吸自己的奶水,戏中说此变态老太婆一直给自己儿子喂奶到三岁,而且还和那个什么死医生老头有一腿,老公还没死就乱搞。第二,女主角麦德琳结婚前是个同性恋,应该是麦德琳之前和接生婆好,而接生婆的助手喜欢接生婆,嫉妒麦德琳。第三,麦德琳戏中提到喜欢看动物频道,可不知道为什么好多次看的都是动物宰割的血腥画面。
之前,看了好多关于这部片子的影评,各种说法都有,但每个人的焦点不同,观点自然不同,其实看电影和买东西一样,各取所需吧。
『贰』 有部电影叫做 《冒失的……》 讲一个女助产士和外交官
与陌生人吃早餐 Frühstück mit einer Unbekannten(2007) 又叫 冒失的吉娜
《吉娜》是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BBC电影“咖啡店里的女孩”的重拍片。
劳伦斯是一个忠于他的工作的人,或许有点太忠诚了。作为德国财政部长的顾问,劳伦斯整天瞑思苦想他的文件。然而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女人,她叫吉娜,是个助产士,这个女人令劳伦斯产生了极大兴趣。
突然他意识到他在他的固执和孤独的生活中失去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冲动地邀请吉娜陪他参加G8集团首脑峰会。
吉娜接受了劳伦斯的这个意料之外的邀请,并且发生了一段不大可能的恋情,这段恋情不仅改变了劳伦斯的生活,而且甚至改变了国际政局……
『叁』 《助产士》经典影评
《助产士》影评(一):极地之光
寒冷地方人拍出来的片子总是冷峻,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金爵参赛片看了三分之一,这部影片艺术之精湛风格之冷峻情绪处理之恰到好处,堪为目前最佳。
本片是根据“拉普兰一战”中的真人真事改编,所以导演才说这是新视角吧,但人物关系和时间轴真的挺混乱的,都搞不清楚到底对不对。不过电影的感情处理的非常到位,每个人物形象都丰满真实,尤其通过纳粹军官和wildeye的对手戏来强调二者所象征的那种恶与善。只是我深深的觉得这电影被出品国家和名字害了,从前从来不觉得芬兰还能拍出来什么惊世骇俗的电影来,没有想到却被这部电影震撼了,导演在映前见面会上说“这部电影会以一个新的角度来呈现二战”。哎呦又是二战题材,那免不了又是那些事件呗,此类电影早就看烦了,所以吧,并未太当回事。
第一个镜头导演锁住了女主角紧握的手,唔,当时就知道导演有两把刷子,果不其然整部影片的摄影非常之赞,到位的音响也使枪林弹雨呈现的非常有质感,配乐也很棒。女主角wildeye的“斗士”形象能够激发人的那种原始生命力。是的,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形象,绝对令人印象深刻。就连影片中的纳粹军官都忍不住动情,这个“反骨”形象塑造的真的是太棒了。
此外,片中wildeye在木屋里等待情人乔纳斯的时候的那场梦境拍的极妙,欲望与罪恶纠缠,表现了战争对人的压抑与摧残。所以这部电影最宝贵的一点还在于情感的压抑与爆发的铺垫与转换做的极佳,男女主角的感情水到渠成。
但我以为若在以下几点稍加处理会更好:
1.纳粹军官鞭打wildeye那块可以更露骨一点,效果会更好。考虑了一下导演不这么拍可能是拍出来的话太残酷,不过越残酷才越有张力不是吗?关着门打太闷骚啦,之前明明拍的挺酷的呀,怎么突然就心软了。
2.结尾的爱情好像可以处理的更好一点吧,别那么多什么“我怀了你的孩子”的废话,太冗长了,干净一点,过犹不及。
3.时间轴人物关系呀,我就不说啦,故事的基本要素呀!
当然大家都爱看大团圆结局,所以结局我还算勉强满意,还是感谢导演让我体验了一次战争的残酷爱情的甜蜜以及一种身处荒原的末世孤独感。我喜欢。
《助产士》影评(二):带着我们 逃离
我为自己庆幸,在上海电影节那么多部展映的影片中,我选择了这一部。
对于芬兰电影的陌生,让我在走入影院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期待,我甚至不知道这是一部二战题材电影。我带着一无所知的空白,走进导演用细腻触觉所演绎的故事当中。
女主角被人称作Wildeye,她的眼神中我并没有阅读出那么丰富的内容,但她的表情很特别,她身上很多时候都淡漠了女性特征。她是特别的,她勇敢而执着。
作为助产士,她并不在意接生的孩子出自什么状况,她坚信她迎接着The Child of God。因为爱情,她要求去集中营工作。在这时,我才知道芬兰在二战时的尴尬状况,他们曾接受过德国纳粹的协助,也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他们拍摄的电影会撇开民族的愤怒,而更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
Wildeye坚持自己与战争无关,她在履行她的指责,做着她被赋予的工作。然而她已然深入其中,她所爱的人,是德国士兵,曾经历过残忍的屠杀而蒙上心理阴影。对她颇有好感的德国军官,是一具杀人机器,残忍的用俘虏做着人体试验。然而,在夜晚,他让手下用提线木偶演着闹剧取乐的时候,他用枪击碎了那个希特勒形象的木偶。
Wildeye与她所爱的人来到那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死亡小屋,他们在那里渡过了平静的'一周,远离战争,然而即便如此无法撇除他的噩梦。
集中营里负责为俘虏们注射致命病毒的护士自杀了,此后Wildeye接替了她的职务,她从上帝的使者变为死亡的天使。她间接地,将俘虏们送往地狱。她觉悟到自己并没有办法远离战争的影响,她要逃走,回到那个死亡小屋,等待与爱人相聚,哪怕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无望,她坚信地等待着。
这部电影很美,并不来自于演员本身的美,在细节上的表现呈现出让人恍惚间走出影片本身的美感。背景逐渐消沉,一个个送入弹夹的子弹的声音,雨夜屠杀时美妙的钢琴弹奏,深夜逃亡中黑暗里船只上的烛火和河面上蒙蒙的雾气……
最后男女主角于小屋里重逢,我想,他们终于可以远离所有了,离开这里,到没有战争的地方。她的坚信,没有被辜负。
我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电影了,直到字幕放完,音乐终止,我还呆在座位上,几乎不想动,澎湃的感动,让我哽咽。我们为什么如此热爱电影,或许,那也是我们逃离生活的一种方式。
电影是一大群人创造的2小时之内的梦与美的体验,在大荧幕之前,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此,它得以完好体现。也正因此,回想我这几年看过的太多的烂片,有些愤然,你们浪费了这么多的资源,你们浪费了一个造梦的地方所应有的美好。
最后,祝愿这部影片可以获奖,它值得。
『肆』 寻求关于40年代医院为难产孕妇接生的电影或连续剧
呼叫助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