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电影名字,可能是俄罗斯的!
潜行者 Stalker(1979)
清晨,潜行者起身告别妻子,离开自己的家与两个人汇合。他们悄无声息地穿梭在各种恐怖复杂的地形之中。原来在二十年前,一颗陨星坠落到地球上的一个俄罗斯小镇上,很多人因此丧生。人们从这片神秘的地区出走并消失。传说那里有个叫The Room 的内室,只要找到进入这个房间的大门,就能满足人们的愿望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军队采取措施用铁丝网将那块区域封锁起来,严格禁止人们前往。但是,为了摆脱困苦和绝望的现状,依然有大批人冒险进入该地。潜行者曾经被另一个著名的潜行者训练过,他现在的职业就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穿过地区内千变万化的陷阱和圈套,给人们当向导,引领到那扇大门。这次雇佣潜行者的两个人,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科学家。在恐怖地区,所有都似是而非。物体不断变换位置,地形也一直变化。似乎有一种不明智慧在有意阻碍人们穿过其边界。影片以宁静的影像,高度的隐喻,令人难忘地探讨了灵魂的本质。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Q9vaTE9JZc/-
2. 来自俄罗斯视角,美丽的体育竞技,《绝杀慕尼黑》如何让人刻骨铭心
这部电影涉及到奥运史上最有争议的一次胜利,这是一部来自俄罗斯视角的体育传奇电影。很多人都知道,所有励志电影的核心都是一个传奇人物带领一帮不被看好的失败者战胜偏见和自我的冒险旅程,而这部面对争议和偏见的体育电影做到了。尤其是最后3秒的高速升格慢镜头,十分精彩,确实非常戏剧化,但也完完全全是在规则当中,这就是竞技体育的美丽之处,一切看起来或已注定,一切也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对他们来说真是一场刻骨铭心又一言难尽的比赛。
很多人看简介就知道结尾,但仍没想到如此一波三折,激动人心,到最后不止是拼技术和心理素质更是为报答教练救命/知遇之恩,“为祖国而战”非但不矫情反而那么自然动人,总体来说是一部很燃的影片,亲情,爱情,友情,爱国之情,都有很好的诠释。最后的慕尼黑之战,有几个慢镜头,也狠狠抓住了观影者紧张的情绪,就像是在影院观看了一场充满荷尔,蒙的现场精彩赛事,让人刻骨铭心。
3. 求一部俄罗斯电影
这个电影名字叫《回归》,
“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
这是一部关于男孩成长的影片。一个失踪十二年的父亲,一个只存在一张褪色照片中的男人,某日突然出现,回家后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荒岛旅行,三人在旅途中遇上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但父亲都只是袖手旁观,似乎要借着军训时的锻炼加速孩子们的成长。终于,父亲与儿子的冲突加剧,转化成一个无可挽回的结局。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俯视的海面,然后是一个模拟主观视角的镜头走在海底的沉舟之上——看完全片才知道,原来这叶小舟就是父子三人划向孤岛的那叶小舟,也是带走了父亲死尸的那叶小舟。这样的镜头对于对影片未知的观众是充满神秘的,但对于作为叙述者的导演更像是记忆的始点——一个已经成为男人的人对“成为男人”的全过程的追溯(就想当年划向孤岛)。影片的开始是故事的结局,但是那里只有小舟没有死去父亲的身影——事物是记忆的触煤,真正的父亲已经融入自己的体内与灵魂共生。
第一场戏“星期天”,是男孩关于“是真正的男人”的证明游戏,这是开始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了认知后作为男孩子通常乐此不疲的事情。对于勇气的证明就是对自己社会性别的强调也是一种对渴望“成为男人”的十分直接的表现。大海与高台,这两件“道具”在外观尺寸上把男孩们心中的证明欲望推到了极限,也让他们对“成为男人”拥有着如此强烈的欲望。高台上安德烈和伊凡行为处理充满了对故事结局的映射:当其他男孩们跳高台的拍摄视角是习惯性的由下至上仰视视角时,安德烈的跳跃导演突然处理成倒正俯。仰视视角的背景是天空——立体祥和,而正俯视角与海面平行,使画面呈现平面,但当安德烈纵身一跃时,体积快速的由大变小突然刺破了原先的平面感使客观存在的纵深被奇异般的无限拉长,跳高台在观众心中顿时变得震撼。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安德烈跳下高台镜头最后的落幅与影片最后父亲坠死的镜头除了构图上下颠倒之外似乎完全相同。而伊凡在高台上的举动与心理状态与影片结尾处同场景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他走上高台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对“证明”、“成为”的渴望和同龄人(他世界里的社会)对于自己的被迫。影片中虽然以“伊凡有空高症”来为他不跳高台作逻辑届时,但从更深层次我们看到,伊凡还是婴儿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他,对于他而言父亲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缺席的,他对于父亲的意识是薄弱的——至少不是像其他正常男孩那样极度的渴望去“成为”——现实的缺席就从具体形象上失去了挑战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心中巨大的敬畏感,降低了“挑战”的欲望。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影片之后旅途中伊凡始终敢于抵抗父亲的命令而不像安德烈对父亲充满了崇拜。这里解救伊凡的是母亲,母亲称伊凡为“我的儿子”而伊凡抱在母亲的怀里述说出自己的害怕,伊凡担心自己世界里的社会的嘲笑也为自己不能“证明”而懊丧自责,他依偎着母亲怀抱走下了高台。父亲十二年的缺席使伊凡至此始终把自己和母亲连为一体,就像母亲对其称呼“我的儿子”一样,比起理论上存在现实中缺席的父亲,伊凡在心理上显然仍处于母亲统御阶段。至此我们看到,影片从一开始的人物设定上就把“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是心理的内在表露还是更为彻底的还原到了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中。
“星期一”。父亲以最有威信的方式到来。当安德烈和伊凡为了“证明”之事发生争执时,两人飞奔争着到母亲面前告状,可见至此在两个男孩的世界中母亲是最后的审判者最后的权威,就在此时,父亲以一种最沉默的但却是最震慑的状态出现在了安德烈和伊凡面前,与此同时母亲在两人心中的权威性被忘却——母子连体的概念第一次受到动摇。父亲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模拟了安德烈和伊凡的视角:身上盖着海水蓝的丝质的床毯,右侧窗投入的日光斜射在床前,镜头以一双脚为前景取得纵深——在他们的眼中,这个父亲就像死去的基督主耶稣。这个出场镜头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父亲最后的死亡结局,但同时因为父亲的形象与耶稣重合在了一起使父亲一下子拥有的精神上的权威形象。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父亲的台词就是沉默,他也许在一个远离生活甚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着就象征一种力量。伊凡立马去寻找证明这个男人就是父亲的证据,而安德烈崇敬的看了父亲后为他轻轻的关上了房门。两个人对于父亲实体出现的接受与认同从这里开始分道扬镳。要知道安德烈在自己年幼的时候见过父亲,他对父亲存在心理位置;但是伊凡似乎没有见过父亲,父亲的位置在他的心里是第一次被迫出现。两人在阁楼的旧箱子里找到了一本带插图的破旧的圣经,在亚伯拉罕祭献独生子依萨克这段旧约故事的插图间,拿出他们和父亲唯一一张的合影,他们认同照片上的母亲和自己也因此同时接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这个认同开启了两个男孩的俄狄浦斯阶段,父亲在现实中的回归在心理上使男孩与母亲开始分离联体状态,“父亲的法律”首次介入。这在晚餐时得到了实体上的体现,餐桌上父亲坐在母亲的对立面处在整个餐桌人物关系画面的正中,安德烈和伊凡分坐其两侧,父亲规定着谁喝酒喝多少,父亲分配着一天全家人所能得到的食物,而镜头对父亲的调度也始终采用仰视视角——既是模拟两个儿子的视角也是象征的提示,他就是整个家庭的审判者裁定者、权威的象征,而母亲从原来的地位退去来到了父亲的另一边成为次要和听命者。餐桌上安德烈眼神中充满了崇敬甚至是向往,他主动开口叫了“爸爸”,并主动要求能再多喝点红酒能证明自己是个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但伊凡始终都带着客观的审视,并且不会附和父亲而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他看着这个突然出现被迫要接受的新的权威,他甚至憎恨他的出现和对于母亲的取代,因为这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的到来他必须接受和母亲分离的事实。
从“星期四”出发,安德烈和伊凡也开始了他们同母亲的分离,并且被迫接受父亲。不管是与父亲平排坐在副驾驶位置,还是称呼,眼神,表情,行为,安德烈始终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而同样这些伊凡却一直显示出抵触情绪,这也为之后伊凡一次又一次违抗父命并最终导致父亲的死亡。整个旅途中,父亲以一种看似军训式的教育方式试图教会自己的儿子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虽然过程痛苦,但对于渴望“证明”的安德烈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凡会在最痛苦的时候想起母亲,他总是念念不忘出门时对母亲“两天旅行”的时间承诺,他仍然承认着母亲在心理上的权威性,也仍然留恋着母亲充满保护关爱温暖依靠的怀抱,与此同时他对于父亲的抵触挑战反叛直到出现杀父的念头。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剧情的发展在伊凡的身上不断升级直至最后弑父的到来。父子三人的旅行地点是远离城市的孤岛,它割离了安德烈伊凡对于母亲的依靠,带着他们放下了现实社会经历一路风雨走进意识深处的心灵孤岛,在那里完成心理的蜕变。
发生弑父的导火线仍然是对于时间的承诺。当父亲继续着自己关于男人的教授,伊凡对于居高临下的父亲角色充满了仇恨,他带着反叛的勇气突破了自己的恐惧主动的爬上了高台,用自己的强势完成了心理上的弑父。弑父的那一刻突然到来,父亲从高处坠下一其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躺在地上。两个儿子对于结局是充满痛苦自责无法接受的,但是父亲的死亡把关于男人的教授推向了高潮,安德烈顿时走向了父亲的角色,他沉着冷静的考虑后事并指挥伊凡一同进行,他为父亲合上了双眼,像父亲曾经做过的那样拉着小船……最后承载着父亲尸体的小船漂向了大海、漂向了小岛的方向,两个儿子不带附和不带被迫的发自内心的喊出了“爸爸”,但是父亲漂走了,因为男孩成为了真正的男人!
影片的最后,当已成为男人的儿子在车上无意间发现了那张全家福时,父亲影像却消失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母亲始终没有告诉伊凡父亲从哪里来,父亲神秘的电话,那些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的麻袋,还有哪个不知里面是什么也不知为什么要埋在这样一个孤岛上的木匣子。也许真正的父亲根本就不存在,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一场心理成长旅程的现实再现。旅程的时间一共显示出七天,像是约赫华的创世纪,但却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天。还有父亲形象出场时酷似耶稣的形象,关于父亲唯一一张照片被夹在破旧的圣经中……“父亲”以启示的方式带领男孩实现心灵上男人的诞生和成长的回归。戴锦华曾在《涉渡之舟》的序言中这样解释道:“寻父”的主题,不仅是一个获得个人身份、回答“我是谁”、最终认同于主流/父权文化并获得社会命名的过程,而且被基督教文化中关于"大写"的父亲/上帝的表述,赋予了获得信仰、实践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的意义。
《回归》虽只是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处女作,但在影响风格上对塔可夫斯基的重新演示,比如早晨醒来的母亲穿着长裙静静地逆光方向站在撒满晨光屋子里,尤其是进行到60分钟之后,我们似乎在回顾41年前也拿走金狮奖的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父子三人划着小船驶在幽暗、平静的湖面上,完全模仿《伊万的童年》中最后伊万和科豪林上尉三个人驾着小船在晨色中穿越沼泽的画面。
《回归》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对父子关系的个体情感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作者用了一个罕见的寓言结构给这个话题赋予了重新思考的角度。此片荣登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宝座。而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一部关于爱、失去和成年的难以描述但无法拒绝的电影”。
《疯狂俄语》电影网站
4. 请给我推荐几部俄罗斯比较好看的电影。
《你和我》 You and I,今年出的,讲的是两个美少女偶像的传记。
《布列斯特要塞》 苏德战争片,挺感人也很深刻的,10年底出的。
《沉默的灵魂》不错,很有格调的电影。
还有以前有的《大事件》、《水仙女》、《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俄罗斯方舟》《将爱放逐》
《回归》绝对高分电影~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这部完全是我的最爱啊~就是因为这个才开始看俄罗斯电影的~非常美的一部电影~
如果喜欢皇室题材的,可以看看一部连续剧 《情迷彼得堡》,有点早的片子,中央八套以前播过,但是真的很好看的~120集应该是
《伊萨耶夫》连续剧,没有那么长,据说很好看~
-----这是我找到的以前人的提问、也是网络知道里的提问。希望符合你的心意、好运~~~
5. 如何评价苏联电影《命运的捉弄》
《命运的捉弄》这部电影里,有着荒唐的情节,诙谐的对话,闹剧式的风格,是一部喜剧,但是,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忧伤 。
即使最后的相逢也无法抹去那淡淡的伤感。
这就是俄罗斯的风格--没有痛苦的感觉等于没有生活过。
一个简单的由误会而相爱的故事,在美国人那里可以轻松的把它拍摄成好莱坞式的一夜风流,在法国人那里可以拍成一个三角或者多角的恋爱游戏--法国人最擅长这个题材,反而是一对一的拍不好,在意大利人那里是有关肉体的成长电影,在西班牙人眼中是嫉妒与误会的卡门复仇,在英国人那里只是一个完美丈夫的交易与选择。
只有在俄罗斯人那里,爱情关乎灵魂,关乎信仰,关乎尊严,关乎良心。
爱情对俄罗斯人来说,是神圣的通往信仰的桥梁和考验,在他们的灵魂里,真正的爱情总是爱与恨的交织。影片中四个人无不面对着自己人生的重大的考验,这不是法国式的私通与英国式的计算题,而是关于人良心的抉择,是履行应尽的义务和一个安全却没有激情的婚姻,还是勇敢的接受新爱情,道德与爱情,究竟是哪一个呢?
虽然故事的结局是皆大欢喜,可是谁又能说,一切都是完美的呢,就象男主角的母亲说的,看看再说。
影片采用的是室内剧方式,这对于演员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重量级的台词中不使表演生硬令观众厌倦,还要掌握一定的节奏,相信只有苏联演员才做的到,我们可爱的安德列做到了,完美无缺。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他的天才就是能够游刃有余的在强烈的喜剧感与悲剧的沉重感中保持平衡。
他有一种罕见的在镜头前保持静默的能力,一位影评家这样说到。
这个原本学习化学专业的,相貌不出众的男人,在长长的特写镜头中是那样的镇静,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他那流露着少见的天真的眼睛中那凝视着你,你会忽然发现,在这个小职员相貌的男人身上竟然蕴藏这如此惊人的力量。
要读懂俄罗斯,就要懂得两个人。
不是普希金---我知道他是唯一让世界上所有人听得懂并且感到亲切如兄弟的人,
不是屠格涅夫,他优雅伤感,贵族气质浓厚,但是过于西化,
甚至不是伟大的老托尔斯泰,我承认他的伟大,他的坚实厚重,他的道德精神是堪称--最,这个词语的,
但是我以为要真正领会俄罗斯,要读的,是果戈里和陀斯妥耶夫斯基。
果戈里是一个迷。
他的神秘,诡异,让人毛骨悚然的幽默感都在他那梦境一般的作品里显露出来,他的死魂灵对任何一个读者都是一个巨大的谜语,他的荒诞,他的痛苦,他的沉沦,他的魔鬼。
陀斯妥耶夫斯基,我的精神导师。
关于俄罗斯人性格中的一切都会在他那里找到。
痛苦啊,痛苦。
在他的笔下,人永远是痛苦的,即使找到上帝。爱情不是温情脉脉的花间词,也不是浪漫的幻想,而是一种刑罚,暴力,残忍,折磨,侮辱,灵魂在其中饱受煎熬。
如果他笔下的人物爱了,那就是一场暴风雨,一场涤荡心灵的约伯式的考验,她爱他,就一定要折磨他,他也是。
她爱了,就是恨他的开始,他也憎恨她,他们越是相爱就是憎恨,想想娜斯塔西亚和罗果仁,想想斯塔夫罗金和三个女人,卡佳对米卡,那些充满所谓受虐狂精神的女人。对她们来说,没有强烈的感觉就不是感觉,没有痛苦的爱就不是爱。正如加缪所说,爱情带有暴虐的成分。所以我们总是能在梁赞诺夫那里看到性格激烈的女人,痛打情人的女局长,厉害的车站女服务员,还有本片中的美艳的金发女郎。
可是又是谁能征服这些女人呢?
是金钱还是权势,相貌?
都不是,是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相貌普通,还有点窝囊,书生气,但是,请注意,他们善良!
有知识,有教养,当然很好,可是良心,良心呢?
这是苏联导演舒申克的话。
这就是解开为什么在那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代,英国的狄更斯带着耐尔和奥里弗只是逃进了改良主义家庭温暖,法国的巴尔扎克逃进了交易所,德国人瓦格纳和尼采逃进了中世纪的森林和古希腊,奥地利的卡夫卡变成了甲虫,甚至美国也有一个麦田的守望者。而只有俄罗斯人勇敢的要在现实中打破这物质的巨兽,建立人间的天国。
因为骄傲的俄罗斯人无法忍受物质化带来的灵魂的痛苦和失去甜蜜爱情的的悲剧。
物质化就意味着灵魂的痛苦和干涸,意味着只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这是追求卓越的俄罗斯人无法忍受的,对他们来说,人的尊严才和灵魂才是一切。
世界上能够拍摄出最美丽爱情故事的,是美国人和苏联人。
虽然在表面上看,这两和国家和民族的人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追求卓越,都有强烈的信仰,爱情就是一种信仰。
这不是偶然的。
联想起最近的7连跳和那些在被机器剥夺了青春与爱情的工人,我就觉得这是一种中国文人的耻辱,麻木,冷漠,无动于衷,正是这种半死亡的状态使中国人只会拍下三滥的电影和烧钱,没有感情成不了大事。
亲爱的安德列!
你在哪里?
人们已将你遗忘,可是我知道你是那些迷人幸福的星辰里的一颗。
苏联不在了,可是俄罗斯还在!
爱情还在,理想与信仰还在,精神永存,艺术不朽!
即便全世界的人都忘记了你,只要我活着,我就永远不会把你遗忘。
我爱你天真的眼神和伤感的微笑。
还有你温柔的吻。
世界电影史上最会接吻的男演员,有三个。
克拉克盖伯,马龙白兰度,
还有就是你--
安德列,瓦西里耶维奇,米亚科夫。
你融化了我的心。
亲爱的安德列。
6. 凤凰电影台放过的一部喜剧,讲一对夫妻和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互换灵魂!好笑是俄罗斯还是法国的!
这个我知道,是俄罗斯电影《了解爱》,父母和儿女互换身体的是第二部。
电影简介:
安德烈和玛丽娜结束了夫妻感情风暴后不久就剩下了双胞胎宝宝,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父母似乎已经忘记了两个孩子,又一次神奇的机会让孩子和父母互换了身体,闹出了不少的笑话,最后团结的家庭一起度过了危机。了解不只有夫妻之间的爱也要有对孩子的爱……
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采纳哦~
7. 俄罗斯有哪些电影
12怒汉,放牛班的春天,兵临城下,人间兵器,人烟之岛,西伯利亚理发师 记住的不多
8. 俄罗斯电影《沉默的灵魂》哪里能在线看
去下个风行网,即点即看
9. 俄罗斯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爱情片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一起分享电影的乐趣。
5、《潮人》
豆瓣8.1分的,高分电影。
最后一场戏,万人街头合唱,明明是那么幸福那么开心看的我眼泪直流,美好到让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