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吴宇森的《风语者》那部电影,中国人觉得很好,放映时美国人对这电影怎么看
整个影片情节简单冗长,基本沿袭了战争片类型的模式,剧情迂回在战争及战争空隙之间。目的在于说明战争的残酷性,这种残酷性一方面通过战争场面的血淋淋来表现,一方面通过战争空隙的一些对话或者预设的一些小细节来表现。期间,战友间要有些争吵,也要开一些会心的玩笑,然后会历经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战斗,那些平日都非常可爱的战士们陆续牺牲。在最后的一场战斗中,最最可爱的战士为了保全大局,牺牲自己,全剧达到高潮。
为了包装自己,影片在整体的情节上套上了“保护纳瓦霍密码员”的框架。但是这个主要的剧情脉络不太明显。我们所能看见的,依然是那些大同小异的战斗场面。虽然吴宇森费尽心思设置了一些小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并不巧妙,落俗得很。比如那雷脱下戒指以防不测、亚喜在杀人之间犹豫……当安德森看到豪斯被敌人抓住,为了保全密码他把手榴弹扔了过去,这一刻还是有点动人,只可惜,表现手法简单异常,依旧是吴宇森惯用的慢镜,还有安德森特写的痛苦表情。这个场景在结尾时同样发生在安德森和亚喜身上,这点观众早有所料。因此,当亚喜让安德森朝他开枪时,我们心灵并不受到震撼。事实上,我们也无须震撼,因为在这一瞬间,吴宇森又没能更进一步来挖掘它,仅仅让安德森说了一句,“我们都会没事的”,而后的情节又是平淡无奇了——英雄遭遇牺牲。
影片要表达的主题当然是战争的残酷性,这一点在影片中也得到了一些相应的体现。这些体现当然是一些台词和一些小细节的铺垫。“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回忆”、“我是个他妈的好战士”……但是这些台词在演员们的嘴里显得不自然,一看就是导演教的,有着十足的预谋。至于细节的落俗,前面已经提及一些,这里我还要指出一点的是,一些细节严重脱离正常情节需要,只是简单的架设。比如女护士给安德森写信这一条叙事线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那些印第安的仪式在影片中更是突兀得很。而影片情节与细节的一些硬伤,这里就不再提了,许多评论也说了,大家都也看在眼里。
影片把战争推向了前台,而不是当成背景来对待,这显然较为冒险。虽然影片基本上延续了好莱坞惯长的“十分钟一大高潮,五分钟一小高潮”的方法,但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总是过于集中在一些大同小异的战争场面上。相对于《全金属外壳》而言,《风语者》显得毫无力度可言。同时,影片的节奏拖沓,尤其是片头与片尾,带有着明显的硬加上去的感觉。
从影片的开始,我们便大致知道了故事的框架。英雄是一定要死的,否则阐释战争的残酷和宣扬白人文化的企图就缺乏了力度。在这里,美国的意识形态企图在影片中依旧悄然存在。只是这一次并不如《空军一号》那般的巧妙,太直白太露骨。安德森把女护士给他的一瓶药给了一位疼痛的日本小女孩,另一位战士为了保护一位日本小孩,肩膀受了重伤。注意,这些都是敌方的后代,美国大兵总是那样的心胸开阔,那样怀揽世界。这让我想起了我国早前电影中的一些高大全形象,看来美国大片也逃脱不了这个局限。同时,“保护纳瓦霍密码员”也带有着明显的白人文化高于一切的寓意。当然,这事做的比较隐蔽。
从故事的情节设置和视听的手段来看,吴宇森显然已经彻底好莱坞化了。如同吕克·贝松一样,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后者在“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杀手来昂》中表现非凡(我们总喜欢用“进军”两个字!),其后的《第五元素》明显向好莱坞看齐,虽然“堕落”但反响还不错。但是,到了《圣女贞德》,吕克·贝松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没有了以往的力度。
也许《风语者》对于一般大众来说,还说得上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但是对于经常看电影的发烧友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这其实也正是为什么好莱坞的娱记和影评人们对它并不感冒的原因所在。因为,这一些对他们而言,显然是太熟悉不过的了。
毫无疑问,吴宇森是目前华人导演在好莱坞混得还不错的一位导演,几年来,接连出了几部票房与口碑都不错的作品,很是为华人影人争了口气。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却看不到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标志(当然这不足以衡量本片的成功与否),但是,我们确实感受不到吴宇森想在影片中表达什么,一切都太惯长了,一切都太直白了,白得像白开水一样,什么味道都没有。
⑵ 美国人为什么不拍类似《战狼2》和中国人对抗并胜利的电影
美国不拍类似这部电影 的主要原因 是为了掩盖和转移视线
《战狼2》的主角展现的是一位强大的亚洲男领袖,同时还是中国人,聪明/能干/有男子气概/有才又性感。他最后赢得了那个女孩的芳心。这是对美国评论家和好莱坞的极大冒犯。
强大的亚洲男主角也可以打败许多强大的对手,包括当地和西方的恐怖分子。这是对美国评论家和媒体的冒犯。
因此,在中国侨民和他们的非洲同事安全登上中国海军舰艇后,革命军和政府军想必又回到了幸福的战斗中。
⑶ 电影《刮痧》中中美文化差异的比较
价值观念的不同,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中美对于动与静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强调静,更加注重做人。而西方包括美国则强调动,更加注重做事,注重个人主义,注重隐私。
如影片中,在颁奖晚会上大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采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这种对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国人所接受的。
再就是对待变化的态度上,中国人注重求稳而美国人则注重求变。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大同的父亲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同的父亲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最终客死他乡让他很是伤感,这也是最终使自己返回北京落叶归根的一大因素。
(3)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的电影扩展阅读
影片《刮痧》以中医传统疗法刮痧为线索,讲述了中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给许大同一家带来的不幸。
许大同从开始自以为实现了自己"美国梦",到最后父子分离、夫妻分居、丢掉工作,这场悲剧没有孰对孰错,而是在中美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孩子教育、亲情、友情的不同方式而引起的必然结果。
⑷ 《哪吒》北美上映评价两极分化,为何国外观众对它的评价都不高
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影院线上映,但是美国观众对它的评价并不高。《哪吒》在我们国内大红大紫,甚至取得了47亿的票房,而美国却对这部影片评价不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三,审美观不同。美国人都喜欢精心巨制的好莱坞大片,但是《哪吒》并没有使用太多高科技的东西,它比较接地气儿。美国的审美观太高,《哪吒》无法达到,但是它的魅力是无法用高科技可以衡量的。而且美国对于《哪吒》的背景也不是很了解。
所以这部影片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对牛弹琴。不管怎么说,《哪吒》这部电影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下我们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纪录。
⑸ 为什么美国的电影里面很少有中国人,大多数都会让华人(黄种人)演反派,很少让中国人做电影主角
这很正常,首先是有市场,拍电影要考虑票房,要讨好观众,这是基本要求,有人对我们有排斥心理,自然就喜欢看。其次,很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个意识形态的差异。从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有“黄祸”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傅满洲。
就连近年电影也是这样,《加勒比海盗》里,发哥演的“啸风”还留着这种“傅满洲”式的胡子——我们在国内,什么时候看见过这种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