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科幻灾难电影推荐
科幻灾难电影推荐:《莫斯科陷落》、《洛杉矶之战》、《超级战舰》、《环太平洋》、《明日边缘》。
1、《莫斯科陷落》
《莫斯科陷落》是由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伊琳娜·斯达森保姆、林奈·穆罕默托夫、亚历山大·佩特洛夫等主演的科幻爱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艘外星飞船坠落在莫斯科之后,对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影响以及俄罗斯军民们奋起反抗的故事。该片于2017年1月26日俄罗斯上映;2018年2月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㈡ 浅谈电影《1942》
听闻百姓哀声从远方传来,春秋已逝,夏令已过,却未见救赎。山岭在哭泣,旷野草场在哀号,干涸的大地无人踏足,飞鸟与野兽已远遁。若我的头能化为水,眼为泪泉,我愿日夜为百姓哭泣。
1942年冬至1944年春,河南因干旱,饥荒降临。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与丘吉尔感冒,世间正发生诸事。大旱之后,蝗虫肆虐,遮天蔽日,瞬间吞食庄稼,留下一片荒芜。食物匮乏,吃的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在教科书中,1942年,中国的主要矛盾应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但对为吃发愁的河南人而言,这话毫无意义。
生活在和平富裕年代的我们,无法理解“饿”的滋味。不是赌气绝食,也不是减肥,更非废寝忘食,而是真实的饥饿。饥饿是一顿一顿的,一天一天的,舌头打卷,眼前冒金星,耳朵嗡嗡响,头发枯黄,皮肤干瘪,直到身体无法站立,躺在地上数着肋骨等待死亡。
河南延津县的瞎鹿,干瘪的嘴唇问女儿:没有吃的了,你愿意饿死吗?女儿傻笑不愿。瞎鹿说,不愿饿死,出去寻食,这就叫逃荒。对于常受灾难的河南人,逃往相对富足安宁的陕西,是灾民的惯常选择。史料记载,1942年,河南有一千万人背井离乡,逃往陕西。
逃荒者穿着最好的衣物,中年妇女换上旧日嫁衣,破败不堪。他们带走家里最有价值的东西,铁锅、铺盖,甚至老式座钟。这表明他们对故乡彻底绝望,连象征时间的座钟都带走。在逃荒路上,寒冷、劳累、日本人的轰炸与国民党的逃兵,肆虐着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每个人都瘦得皮包骨,蓬头垢面,脸上本应是眼睛的地方,成了两个深深的漩涡。他们用单薄破烂的棉袄包裹自己,扶老携幼,步履蹒跚地前行。
伴随着饥饿,白面想都不敢想,灾民最奢侈的食物是小米。小米吃完,挖野菜,野菜挖完,刨草根、啃树皮、挖观音土。草根很涩,树皮很干,观音土无法消化,最终活活撑死。
1942年,河南发生饥荒。然而,县里的官员却在宴席上享用莲子羹、胡椒辣子鸡、栗子炖牛肉和鲤鱼焙面。面对灾民的苦难,李培基县长只能向上级求助,但上级关心的却是军粮。蒋介石虽同情,却在忙碌中无法提供实质帮助。白修德和安西满带着希望加入逃荒队伍,安西满试图用传教改变灾民,但效果微乎其微。白修德则以记者身份报道灾情,揭露政府的不作为。
灾难导致民不聊生,政府官员、宗教信仰和国际援助都未能挽救局面。信仰崩溃,人伦崩塌,民族意识动摇。在饥饿与绝望中,人们肉体和信念濒临崩溃。最终,饥荒问题得以解决,但解决方式是灾难性的:灾民饿死,余下的人沦陷。关于饿死人数的官方统计仅为一千零六十二人,但实际数字远超三百万人。
历史的真相被记录下来,电影《1942》让人们在胜利背后看到了深层、冷静的东西。在抗战胜利的庆祝中,我们不应忘记那段真实的历史,而是要珍惜生活,感恩祖辈的传承。1942年,河南大旱,三百万人因饥饿而逝。历史的重量无法用语言承载,文字面前,历史显得过于浮躁。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生活,铭记历史的教训,传承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