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美国人建故宫电影名字大全

美国人建故宫电影名字大全

发布时间:2025-08-17 08:36:37

A. 《末代皇帝 》在那里拍的呢

在紫禁城内拍摄。

该片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建于15世纪的紫禁城有着高而厚重城墙,为该片的拍摄提供了绝佳的隔音效果,但是当时中国的摄制组成员还不太习惯同期录音。该片一共召集了1.9万名临时演员。

(1)美国人建故宫电影名字大全扩展阅读

末代皇帝的意义

不在于讲述溥仪的一生,因为在2千年封建统治没落的时候,他的王者之心并没有隐没,从幼年时培养的帝王思想,就是一道枷锁扣在他的胸口。

在紫禁城的高墙里,他离别了乳娘,认识了弟弟溥杰,并从他的口中第一次知道了民国的消息,进一步在传教士的教导下,他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并开始向往著跟皇后婉蓉牛津大学的生活,然而,皇帝的命运是无法自己掌控的,作为一个政治傀儡,他被日本人推做伪满洲国的皇帝。

这种一意孤行的后果就将自己推向了万丈深渊。他的文秀因为不堪做小3,结识美国人而私自逃走。他的婉蓉因为跟司机的奸情暴露,孩子也被烧死,精神崩溃而死。溥仪在众叛亲离后,最终入狱,接受新中国的审判,从九五之尊到阶下囚。他自杀未遂,只得在高墙内接收劳动改造。

B. 怎样从美国视角分析电影《末代皇帝》

从你的问题来看,美国视角 这本身就很复杂了, 牵涉到文化差异。

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是美国视角”。
美国一向注重自由,平等,私有制受到法律保护,我们可以从这几点来分析一下。

作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却无自由而言,悲剧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is it ture that i can do whatever i want?”
得到的回答是"yes"
但是,他却不能走出自己的家门。这种自由在美国人来说,甚至是费解的。
他不能自己去选择妻子,而是被指定的人选。这也是不自由的,
甚至近视了却不能戴眼镜(这点后来被老外说服而改变了)
而以上两点对其他的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可以实现的,却对于一个最高统治者,国家的象征 来说是绝对无法实现的事情。

美国的权利机关是有 参议院 众议院
权利机关独立开的,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立法机关,都是相互制约的。

在看溥仪末代皇帝,分析的点有很多,再看“私有制受到法律保护”
比如,他(溥仪)当时已签订退位的法律文书,并且明确可以继续住在皇宫,可是后来又被从皇宫中赶出来,作为美国的视角,这点绝对不不能容忍的。
因为,在美国,私有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家就是自己的城堡,任何未经主人同意而闯入者,主人可以动人任何措施来阻止,甚至枪击闯入者已到达自我保护。
故宫在当时就是他的家,是他祖宗的祖宗的祖宗...不知多少辈人生活居住的地方。虽然已经退位,但是,他的住所是他私人的领地,也是可以继续居住的。
太监和宫女在他退位以后,可以看做是仆人。
他和他的仆人无故被人赶出自己的家门,从这一点来看他是受害者。
这和当时的社会状态,以及中国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悲剧。

从另外一方面看,皇帝是统治者,是权力和金钱的象征。

从美国人的视角来看,美国人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什么社会集体。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主要是以溥仪这个人的一生为线索,描述了他的悲剧人生。
在美国人看来他应该是受害者。

而他自己确认有勇气改变现状的,比如剪辫子。

再说他娶了两个老婆,也是羡慕死了老外。
这可是在美国人来说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表现,男尊女卑,这是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后来,他的妃子打破了这个传统,也是走了一大步。
总之,分析的点还有其他的,也可以从以上这些点做深入分析

C. 好看的英文电影有哪些

提到英文电影,我在脑海中快速检索后闪过的第一部电影是——《社交网络》。

所以看到“英文电影”这种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部《社交网络》——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你将听到超过其他电影三倍以上的英文台词!

D. 美国人花1700万建故宫拍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北京55日》,于1963年上映,该片一共投资了17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物价来说,完全是一等一的大制作。由于那时中美还未建交,不能在中国取景,所以导演硬是在西班牙的沙漠中搭了一座北京城出来,虽然是临时搭建的,但市井街道的生活气息、城楼的整体构造都比较逼真,战争场面也很壮观和真实,个别几个镜头甚至可以说是玩命。当然,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在于剧情,美国导演作为侵略者的角度去拍摄这段历史,自然少不了巧妙无耻的美化,其手段很是高明。

E. 求《博物馆奇妙夜》影评,要百度不到的!!

最初看到《博物馆奇妙夜》简介的时候感觉这真是一部在情节上老道得不能再老道的电影——某天晚上,博物馆里的展品都活了!不知道这有没有让人不自觉地想起《恐怖蜡像馆》,但是《博物馆奇妙夜》最后的定位却是喜剧片。老道的情节似乎让人一看简介就感觉似曾相识,但是美国电影一贯的视觉特技和某天想缓解糟糕心情的想法还是促使我去电影院与博物馆一起度过了一个奇妙的夜晚。

《博物馆奇妙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大片,一如既往,同样是穿插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特技。而在这些使人惊叹的画面镜头之下,以美国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内涵的核心却恰倒好处地如“润物细无声”一样在不知不觉之中“随风潜入夜”。我历来对“美国大片都十分肤浅”的说法非常反感,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非常肤浅的。

电影中由本·斯蒂勒扮演的父亲“莱瑞”,又成了一个传统的“平民英雄”形象。而且这个平民英雄都平凡到了落魄的程度,一个满脑子空想还玩世不恭的懒汉,汽车被扣、没有工作、整天搬家、倒霉如影随形,偷偷教孩子如何在冰球比赛中“背后下手”还被飞来的冰球击中脑门。在中国,这一形象被称为是“游手好闲”绝不为过。但是影片恰恰要找这么一个倒霉的家伙来完成,如果换成是施瓦辛格来演,那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一部博物馆版本的终结者正邪大战。而后来莱瑞的成功则直接反映了美国人对自己的国家“美国”的骄傲心理——一个如此平凡的人在美国一样可以创造奇迹!
其实,莱瑞这一形象的本质是一个孩子,他在博物馆工作的第一天就把这一形象的本质推上了高潮,那就是他坐在博物馆的大厅里怪叫和唱饶舌歌时候的情节,整个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王。而这个童心未泯的男人却注定要成为后来领导全博物馆展品的王者,无论他多么幼稚和年轻,一如在暗喻美国注定要成为领导全世界的王者,无论美国这个国家跟世界其他国家和文明比起来有多么年轻。
在莱瑞跟着狄克·戴扮演的博物馆老警卫之一的西塞尔在博物馆中巡视的时候,不知莱瑞是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I love monkeys”,而就是这只他喜欢的猴子后来成为了莱瑞从头到尾的冤家,无论是霸王龙还是狮子,无论是玛雅人还是匈奴王,莱瑞都找到了管制的方法,但是那只猴子却一直让莱瑞一筹莫展。它不仅以偷钥匙的方式给莱瑞找来了极大的麻烦,还上演了一幕与莱瑞对打耳光的闹剧,实在让人忍俊不禁,莱瑞那一句“我喜欢猴子”为这一切的“折腾”都打好了伏笔。而莱瑞在被猴子咬住了鼻子的时候与猴子一起都扒在铁门上,你会发现,其实一个人和一只猴子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电影中的虚拟与现实、奇幻与历史
《博物馆奇妙夜》中的那座博物馆的原型就是著名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座始建于1872年的博物馆占地8公顷,三层楼的展出面积大约在24公顷左右,虽然占地面积只有中国故宫博物院的九分之一,但是展出面积反而是故宫博物院的二倍。200多个画廊和36.5万件展品让人流连忘返。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电影中出现的那些展品,我大概留意了一下,能明显看出来的就有霸王龙、猛犸象、非洲动物,美洲麋鹿、尼安德特人、埃及法老、非洲土著、玛雅人、复活节岛巨像、印度泰姬陵、匈奴人、古罗马人、哥伦布、女印第安人和探险家、美国西部牛仔、美国南北战争、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等等。正是这些自然与历史中的元素构成了本片的最大看点,当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电影中的时候,你会发现,美国这个本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就这样在电影中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电影中的原始人,在某些版本的翻译中被称为“穴居人”和“北京山顶洞人”,实际上在电影中被猴子撕掉的手册上写的是“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距今20万到3.7万年前的时代中,因为首次在德国尼安德特河谷附近发现而得名。在他们的坟墓中已经出现了鲜花等陪葬品。尼安德特人最后随着冰川期的蔓延而灭亡,被克洛马农人取代。
那个自称是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第四位法老的“阿卡门拉”,很可能是一个半虚构出来的人物,因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是哈夫拉,哈夫拉金字塔也是第二大金字塔,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就是哈夫拉法老的模拟像。似乎古埃及没有一个叫“阿卡门拉”的法老。守卫法老陵墓的是以古埃及神话中的阿努比斯神为原型塑造的战士,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陵墓守卫者,尸体在他们的守卫下以完成复活,也是古埃及早期神话中的死神,这一以胡狼或狗为头部的形象在电影《木乃伊归来》中也有出现。
玛雅人在电影中修建的是著名的美洲太阳金字塔。
复活节岛巨像是在太平洋东南部一个面积只有117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被发现的奇迹。500多座巨大的石像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以何种目的在缺乏现代化技术的条件下被建立起来的,现今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匈奴王阿提拉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阿提拉作为一个所谓的“东方人”的影响,可能要超过孔子、释加牟尼、成吉思汗或者毛泽东。大名鼎鼎的阿提拉是公元5世纪时候欧洲匈奴帝国的单于,当时统治着从中亚咸海到大西洋,从波罗地海到阿尔卑斯山的辽阔疆域,多次打败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使大量日尔曼民族臣服。曾经指挥匈奴与日尔曼联军一直打到今天的法国巴黎和意大利罗马附近。
影片中的罗马首领盖乌斯·屋大维曾经是恺撒的义子,最后成为罗马的第一个皇帝,称号“奥古斯都”,也是罗马从共和制走上帝国制的开端,一生中除了使用武力平息内部异己之外也对外进行军事征服。片中罗马军队使用的投石机十分讲究,但是错就错在罗马士兵大量使用弓箭一处有些失真,因为罗马帝国的军队中,使用标枪、长盾和短剑的重步兵才是罗马方阵中数量最多的主力,弓箭手是辅助部队,而且罗马军队对弓箭手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弓箭在罗马是长期作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不是军事武器而存在的。
欧文·威尔逊这个曾经与成龙在《龙旋风》《八十天环游地球》都有过合作的演员扮演的所谓美国西部牛仔杰迪戴亚的原型是杰迪戴亚·史密斯(1798-1831)是美国的皮毛商人及著名的探险家。1825年他带领17个手下从大盐湖启程向西北加州方向前进寻求新的贸易路线。在穿越了莫哈维沙漠后,到达了今天加州洛山矶附近的圣盖博教堂。他被认为是第一个从东部来到加州的白人,在遭到西班牙政府的遣返后,他继续向北成为第一个穿越内华达山脉的人,进而转向东北又成为第一个穿越大盐湖沙漠的白人。
米索·贝克扮演的女印第安人萨卡加维亚,在1805年美国探险家威廉·克拉克和梅力韦德·刘易斯的探险队经过北达科他州时加入其中,并背负自己的幼子引领探险队到达太平洋,其头像被印在一元的美元硬币上。电影中该人的扮相似乎有些成熟了,因为当年引领探险队完成壮举的她只有17岁而已。
电影中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并不是著名的二战中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而是第26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堂叔。曾经是美国陆军的骑兵军官、参加过美西战争,在任期间扩充海军、积极进行对外干涉和侵略,对美洲实行“门罗主义”,对内将广大土地收为国有并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也是美国“总统山”头像中唯一一个二十世纪的总统。电影中的罗斯福总统被称为“泰迪·罗斯福”,泰迪是他的小名,而泰迪熊玩具就是根据他而命名的。其命名的原因一说是因为他拒绝在打猎未果的情况下射杀一只准备好的小黑熊,另一说是因为他对某次白宫宴会上毛茸茸的玩具熊非常着迷得名。
当博物馆中的展品从外面归来时莱瑞对一个维京武士说让他把一个他们制造的火葬堆收拾干净,这一句台词的来源就是在2005年9月之前,人类发现的唯一一个维京人墓地中的尸体都是火葬的,所以认为维京人有火葬这一传统。
电影中的特技效果在一个对西奥多·罗斯福的镜头中有特意的体现,那就是他马上要变回蜡像时一个镜头中马的眼睛动了一下,当镜头从他的一个侧面转向另一个侧面的时候,人物和马都立刻僵住不动了,我怀疑马的眼睛动了一下是被故意拍摄进去的,这简直就是对高技术手段的卖弄!而那只猴子反而不是数码技术的结果,那是由一只真正的中南美卷尾猴拍摄的。

电影中的种种... ...
《博物馆奇妙夜》是一部喜剧,而且还被定位为一部“温情式的家庭喜剧”,老少皆宜,在中国上映期间还被安排在了情人节,但实际上却也被定为PG级影片(涉及大量动作场面,粗口和低俗的搞笑)。片中确实有大量幽默的搞笑情节,整个电影院都在不停地笑,出了电影院人们对其的讨论也是不绝于耳。而我自己更是傻呵呵地笑了一路,不停回味着影片中的一个个奇迹,星空下我突然莫名地感到一阵久违的幸福感——原来《博物馆奇妙夜》为在场所有人编制了一部童话,一部小孩可以看的童话,同时也是让告别了童年的人们找寻自己童年的童话,一部美国的童话!你甚至不需要缺点它到底是科幻片还是奇幻片,科幻和奇幻的元素都有一点,它只是一部由漫画改编过来的电影,你叫它“幻想片”就可以了。连逻辑在电影中都不重要,比如那个变成的灰烬的尼安德特人,似乎没有任何人对少了一个展品感到奇怪,而博物馆里的那些展品又是怎么突然都听懂了莱瑞说的英语?不,这都不需要原因,更现实的原因就是这都是导演安排的,但是这就是一部幻想出的电影,它不需要逻辑!
后来查看很多关于此片的电影评论,还真找到了不少跟我一样看了片子之后莫名其妙地回味、感动、傻笑的。如果你看了这电影之后也有同样类似的感觉,那真是正中影片的下怀了!《博物馆奇妙夜》正是在这里不知不觉地为你编制了这样的一个童话,一个美国统治下世界狂欢的盛会。
首先,影片本身还是毫不离题地继续以西方传统的二元主义对立的思想来构建了部分内容。例如微缩景观中为什么玛雅人被关了起来,而后才展开罗马士兵与西部牛仔的战斗?而玛雅人最后只有在旁边喊加油的份。说白了,如果是三方对阵可能不符合西方人的潜意识。
而为什么必须是玛雅人被关起来?其实这里的玛雅人是一个象征了美洲当地土著人的代表,可以是玛雅人,但是也是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是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陆的征服对象。美国人自然是西方的欧洲殖民者的后代,对于敢于反抗的美洲土著,后果那只有被以武力的方式强行镇压(关起来)!
而两个与莱瑞对话的小人,一个是罗马帝国的统帅,一个是美国探险家,莱瑞说他们都是优秀的领袖,但是他们深层次的联系却在于他们共同的开拓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军事武力进行的侵略,一个是对远方的探索式的发现,但是都是西方文明几千年积淀出的一种外向型的扩张式文明的精神本质。而且在西方历史上,侵略和探索往往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以来侵略者就是英雄的西方恒等式就在你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成立了!而电影中也必须安排美国牛仔把罗马皇帝抓起来示众,这一关公战秦琼式的幽默场景更是表达了一贯特美国胜于欧洲,未来胜于过去的理念。作为欧洲文明和精神来源之一的罗马至今仍然受到西方人的顶礼膜拜,但是美国作为欧洲文明在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延伸和扩展,超越欧洲又成了美国的目标。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去更值得关注,这是伦理的要求,而对于美国人来说,未来才是最有意义的,或许因为他们没有过去,或许更是因为他们超越了过去!美国人想说:罗马伟大,美国比罗马还伟大!
同样有意思的是那个铜制的塑像,说着一口没人能听懂的话(拉丁语?),第一次莱瑞问他是不是伽利略,第二次问他是不是科尔斯特(西班牙探险家,美洲征服者,也是屠杀了大量阿兹特克人的侵略者),最后才知道,那人是哥伦布!哥伦布是谁?美洲的发现者!所以伽利略、作为一个发现宇宙的人都没有一个发现美洲的人重要!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建立美国的意义要比人们认识宇宙的意义还大!这一点细节你看出来了吗?美国人就这样又一次骄傲地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美国就是宇宙!
其实这个所谓的博物馆难道不就是一个地球吗?博物馆里面有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文明和生物,历史和人物,但是却是以美国的元素为主要的,一个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成了主角,其他文明再悠久都成了配角。电影中漂亮的女解说员蕾贝卡说这座博物馆就是为了纪念喜好历史的西奥多·罗斯福而建立的,那潜在的含义是否就是全世界都是为了美国而存在的?对于莱瑞工作的第一晚,一片混乱是西奥多·罗斯福帮忙恢复的。当时老总统怎么做的呢?把枪往肩上一扛就去了!恢复“秩序”需要带着武器,这种所谓的“管理”或者“恢复”莫不是美国用枪管理全球的写照?今天的秩序由老总统管理,以后就是由莱瑞管理,这样以来老总统就是过去的美国,莱瑞就是现在的美国,美国不仅过去要管理世界,现在还在管理世界,我相信未来它还想继续管理世界!美国这点自大的野心在不经意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只不过嘴上没这么说而已啊!
至于整个博物馆的展品都能活是因为那块古埃及的金板则是欧洲文明对古埃及的再一次借尸还魂而已。论述欧洲文明的开端古希腊爱琴海文明可能来自古埃及的论文并不是没有,一如博物馆的生机要被安排是来自古埃及的魔法。而最关键的是欧洲文明历史远远没有埃及久远。相似的地方还有电影《第五元素》,所谓风、火、水、土、人的五元素组合,根本就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天人观中的内容,但是它必须被安排给古埃及,毕竟基督教的历史太有限了。
为了找回金板,莱瑞努力恢复了博物馆的秩序,在老总统和自己儿子(美国的过去和未来?)的注视下,莱瑞(美国的现在?)不辜负众望的把混乱的局面控制住,南北战争的士兵和平了,连暴怒的匈奴王阿提拉也在他的感化下臣服了。真是体现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对于弱小的一律武力使之屈服,强大的一律使用其他手段软化瓦解(想想苏联)然后为我所用!一瞬间,博物馆里全世界的文明和国家都成为了一个美国白人的士兵,在他的调遣之下玩命战斗——而现实中的美国又恰恰确实是由全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人组成的,博物馆是整个世界的缩影,电影就是在试图证明,博物馆是全世界,美国就是博物馆,从而再次得出“美国就是世界”的“伟大公式”,莱瑞作为现在美国的代表,成功地继承了过去美国的精神,又给以后的美国作出的榜样——你说这是美国的狂妄也罢,是美国的意淫也罢,但是美国就是这样自我感觉良好的把它表现出来了,而且看的人还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傻笑。美国就是世界,而且只有留在美国才能安全,一个尼安德特人溜出了博物馆,于是成为了灰烬,而且还被垃圾车扫走了,于是乎美国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保护伞”,出了美国就是危险,“快来美国吧”就在这里渗透进观众的大脑而观众自己却全无知晓。
最后,博物馆在莱瑞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真正的“和谐社会”,博物馆里再也没有了战争而混乱,一切在莱瑞的管理之下井井有条,博物馆一片歌舞升平,从此之后博物馆每夜都是狂欢。这无异于再次为美国在全世界做了一广告,全世界的人来到美国之后天天都在过节,而这一切却都在莱瑞这个美国白人的的管理之下,影片最后莱瑞一身警卫的服装站在二楼骄傲地看着楼下人们的欢庆,在一个警卫的秩序之下自由着。这个镜头明显是在宣扬全世界都在美国这个世界警察(莱瑞是警卫)的管理之下才能自由生活的思想。你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自大已经自大出了一种艺术感,明明是一部政治活剧,却被看成了童话喜剧,看来真正神话的不是美国军队,美国军队最多就是神奇,而美国电影才是神话!
整个博物馆到最后实际有两个管理者,一个是莱瑞,一个是那个胖胖的馆长,而那个馆长却执意让别人叫他“博士”,世界在莱瑞这个警卫(美国军队)的保护下自由生活,而莱瑞的上级却是一个文官知识分子!这就与美国建国以来文官治国的传统相符合了。那么博物馆的馆长既是博物馆的最高管理者,也就是全美国的最高管理者,也就是全世界的最高管理者,美国总统统治全世界,你看看,这多好!
在电影中仅有的一些中国元素还能说明美国多少也没忘记它的对面有这么个5000年历史的国家。一个标志是博物馆中有兵马俑、金佛像和玉石狮子三个比较能代表中国形象的展品出现,虽然不是主角,而且也没有过语言交流,但是出现的次数还真是可以,而且形象上也很“中国”,没有像其他文明的一些元素那样大喊大叫或者乱跑,基本就是一种安静平和的角色。另一个能代表中国的就是西部牛仔杰迪戴亚中的中国劳工,但是这里的问题就很大了。首先杰迪戴亚为什么被塑造成一个放荡不羁的牛仔形象就很让人疑惑。那个美国西部的微缩景观中的火车、隧道等场景很像是美国西进运动中的场面,但是中国劳工最早到达美国的一批,从1820年到1840年之间也只有十多人,在杰迪戴亚的时代即使有中国劳工的存在也不可能这样多,真正大量中国劳工登陆美国已经是1865前后的事情了,而这个时候杰迪戴亚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
美国人就在《博物馆奇妙夜》中令人笑翻天的段落、神奇的特技镜头和飞扬起伏着营造神秘氛围又大气的音乐里完成了又一个美国的童话,同时也是一个美国的神话,而实质上却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长篇广告。电影给了博物馆第一个镜头之后,进入博物馆内部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面美国国旗!但是你却又不得不为之喝彩!当蕾贝卡在出租车中看见路上走过的那些恐龙、猛犸象和猎豹的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跟着蕾贝卡一起感动,或许是大家在童年时候都有过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所有电视中才能看见的事物和人,甚至那些久远的仿佛梦幻般的事物有一天突然复活,来到自己的身边,而这一刻实现的愿望使所有观众的童心在一刹那间回归,也不得不生起一股感动的情绪。如果说美国和罗马帝国、蒙古帝国一样都是一个“帝国”那么显然美国更像一个“文化帝国”而不是一个军事征服帝国。美国轻易地抓住了一个人最细腻的一个小点,然后微微波动你的心弦,让人无意识地倒向了美国!一如美国国际关系学家约瑟夫·约菲在《对历史与理论的挑战:作为最后“超级大国”的美国》中写到的,权力的后现代性使权力分为了硬权力和软权力,那些看得见的武器、军队就是硬权力的体现,而软权力却能够发挥“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影响力,可以给予作者巨大的回报,例如,巨大、成熟的市场。在软权力方面,美国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方面,任何国家都是无法与美国相比——从麦当劳到微软,从好莱坞到哈佛。这种权力(向外辐射的文化具有吸引力的市场)靠的是吸引力而不是推力,靠的是自愿接受而不是强迫接受。
而毫无疑问的是,《博物馆奇妙夜》正是美国实施软权力的又一巨大而成功的砝码,美国悄悄地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类似美国就是世界、美国就是天堂的信息输入进你的大脑。你怎么敢肯定真正的霸王龙除了凶残以外是不是也会像电影里那样如小狗一般可爱并且还会希望人扔骨头让它玩呢?你怎么敢肯定复活节岛巨像的秘密不是它非常喜欢吃泡泡糖?尤其是片中莱瑞的儿子骑着霸王龙的场面对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绝对的吸引力——你敢说你小时侯没做过这样的一个梦吗?
最后也不得不感叹,《博物馆奇妙夜》也有这样一个教育意义,那就是号召人们回到博物馆去学习,一个超越历史的国家却也仍然注重历史,比起很多连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都分不清哪个是哪个的中国人,也真是感慨良多。
好了,现在美国已经为了全世界编织了一个这样的童话,你想来美国狂欢吗?想来这样的一个博物馆吗?按照美国的逻辑,那么你就快来美国吧!

F. 有利于高中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电影

1、《末代皇帝》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电影。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其3D修复版于2015年6月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

2、《金陵十三钗》电影的故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与死,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3、《南京大屠杀》是2002年丹·史度曼执导,乔根·普罗斯诺、伍迪·哈里森等主演的纪录片。本片通过大量图片及文字史料记录了1937年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德国商人拉贝及美国女教士沃特林等十几位欧美人士在南京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20多万名当地市民免遭屠杀的事迹。该片以西方人的视角记述了日军当年在南京的暴行。

4、《建军大业》是“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献礼建军90周年的历史片。由刘伟强执导,韩三平担任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监制,刘烨、朱亚文、黄志忠、王景春、欧豪、刘昊然、马天宇等主演。该片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5、《一九四二》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阅读全文

与美国人建故宫电影名字大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电影节 浏览:539
战场上的布谷鸟俄罗斯电影 浏览:47
电脑上好用的电影网站 浏览:792
美国热门电影网站推荐 浏览:829
郑恺赵丽颖电影有哪些 浏览:53
捉妖记第一集电影天堂 浏览:537
俄罗斯电影德军残暴 浏览:729
韩国电影好姐妹 浏览:83
免费推荐电影搞笑 浏览:518
好看的电影排行榜爱情 浏览:530
电影院噪声 浏览:986
纯情电影讲了什么 浏览:603
豆瓣第一悬疑电影 浏览:927
从小训练杀手电影大全 浏览:910
有关穿越电影推荐 浏览:422
美国造电影 浏览:396
卡卓尔印度电影获奖合集视频 浏览:313
什么软件合适看小电影 浏览:118
推荐什么电影啊 浏览:594
爱人电影2015迅雷下载地址 浏览: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