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北京国际电影节主题是什么
2020年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主题是:梦圆·奋进。
本届电影节于2020年8月22日至8月29日举办,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融合创新发展要求,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梦圆·奋进”为主题,突出“云上北影节”特色,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形式。
组织启动式、北京展映、北京策划·主题论坛、北京市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电影+、再相聚等系列活动,打造一届传承亮点、创新特点、提升高点的电影节。
活动主旨
“共享资源,共赢未来”为电影节活动主旨,旨在汇聚世界电影优秀成果,增进国际电影交流合作,通过搭建一个电影艺术观看、交流、交易的资源分配平台,推动跨区域、跨文化的电影传播,实现电影人和电影资本的跨文化合作,拓展国产电影国际传播空间、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
“大师(Master)”“大众(Mass)”“大市场(Market)”为电影节的定位和办节风格,意在集聚大师、致敬大师、培养未来大师,吸引大众、服务大众、引领大众电影文化消费,构建大市场体系、深化大市场运作、发挥大市场功能。
天坛奖是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以“天人合一,美美与共”为核心价值理念,旨在发现荟萃全球最新佳作,鼓励电影多样性。
2. 从影视传媒角度,谈谈如何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
摘要 一、体现丰富时代内涵的文化符号。纵观中国的影视国际传播,每部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
3. 中影(上海)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中影(上海)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影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中影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华大影业,四家共同投资组成。经营范围影视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展览展示服务(主办、承办展览除外);影视文化产品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技术转让;影视器材的进出口与经营性租赁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注册号****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与境内合资)法定代表人林民杰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成立日期2014年03月14日住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富特西一路477号2层E9室营业期限自2014年03月14日营业期限至2044年03月13日登记机关自贸试验区分局发照日期2014年03月14日经营状态存续
法定代表人:唐季礼
成立时间:2014-03-14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4140000496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与境内合资)
公司地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耀华路251号一幢一层
4. 这个是谁
白百何(原名白雪),1984年3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4年参演首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出道。2011年主演电影《失恋33天》走红,获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1]2015年,主演奇幻电影《捉妖记》获第13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同年6月成立白百何工作室,随后凭借电影《滚蛋吧!肿瘤君》获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 、第7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女演员奖和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16年,凭主演剧情片《火锅英雄》获第8届澳大利亚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同年,获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突出贡献人物奖。[3]2017年影视作品有《绑架者》、《外科风云》等。2018年12月28日,获第五届“中国电视好演员”表彰盛典优秀演员奖。 2019年3月1日,参加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4》。
5.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贸易国际竞争力
中国电影在2012年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据统计,2012年国内共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而国产影片票房,则达82.73亿元,约占总票房的48.46%。其中,类型片创作趋向活跃,电影票房创下纪录。国产影片创作在2012年的变奏、转折与发展,和其它重要艺术现象一样,是其所处的时代、现实和社会的创造物。中国电影创作及市场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很显然已经融入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新语境的表现内涵、形式呈现出的交织关系中,中国电影的成就、矛盾与丰富性,蕴涵其中。
但是,就在国内市场快速崛起的同时,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的海外市场在逐年急剧萎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大获全胜,却无法开拓海外市场。《赤壁》、《投名状》、《泰囧》等都成为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的典型例证。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亟待改变。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间达成了一项扩大中国进口好莱坞3D等特种电影的协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趋向。显然,政策由充分发挥护航作用改变为更为开放的情况,类型电影生产、电影产业、市场及技术发展势头不减,迅猛异常。但与此同时,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和海外市场的无缝对接,却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举措与策略。
我们看到,一方面,进口大片数量的增加对国产影片和中国的电影市场在票房、技术、艺术以至文化内容上的冲击明显。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走出去”又面临好莱坞的强势话语。好莱坞对国产片创作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国外商业电影,构成了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艺术、技术与文化语境。
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及其实现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它包括对内通过华语电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国电影;对外采取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针对不同区域的特性制订不同的竞争对策。电影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有力地证明了电影在时代文化复兴与文化建设中的位置。中国电影海外竞争策略可行性所涉议题内容丰富,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和广阔的探索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现实针对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海外推广以及两岸多地积极开展合作、推进中国电影实现国际化转型和提升传播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进程,系统、全面、深入探讨其在商业经营、内容、生产、融资、推广及大中华地区的合作与融合诸方面新的发展、互动与创新,努力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尤其实现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意义重大。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前四天的票房即达1.01亿元,截至12月31日,获得5.71亿元票房。但是李安的这部影片的成功,并非仅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蓝天、发光的鱼、斑斓老虎以至人与虎的离奇故事,它们的故事意涵、影像和被美丽画面所包蕴的人性、神性和东方文化问题,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东西,成为美妙观影的记忆。
李安的电影创作给我们提出重要的参照与警醒。很显然,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中国电影内容生产的短板和总体竞争乏力的现状,在世界电影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体现了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总体战略,那么明确区域化市场开拓、在内容生产、数字技术、投融资及推广等方面实现国际化转型则是具体战术。中国电影需要积极应对社会、产业和文化发展挑战,把握社会和文化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确立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坐标。面对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中国电影要在学习好莱坞国际化的经验的同时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海外拓展与责任又该如何把握?在电影观念与电影实践发生巨变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国电影的生产、经营、融资与推广,华语电影需要做怎样的合作与融合?这些都是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建构中重要的时代性命题。
面对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深层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场竞争策略的路径。海外电影市场现状与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深层问题联系紧密。随着中国国内电影产业的崛起,拥有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升级为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拥有海外市场关键在于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以区域化市场开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场划分为北美、欧洲、俄罗斯、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另外,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场的经验,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侠片对东南亚市场的占领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对国际市场的号召力。中国电影目前的海外市场状况相比历史上和好莱坞还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内容生产、融资渠道、推广营销等环节上加强海外市场的观念。
国际化转型涉及电影的内容生产策略。内容生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观众情感的生产,观众看电影是为了体会他们自己的情感,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一定要与观众产生共鸣或被认同。中国电影在类型上比较单一,只有武侠和动作片能够走向海外,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新型中国电影将以武侠片、动作片为切入点,带动类型多元化实践,拓宽片种,积极进行电影类型美学创新。在影片叙事策略上也需要进一步国际化,用国际流行的电影语言、叙事惯例来讲述中国故事。此外,在商业类型片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重视艺术片的国际化,进一步巩固艺术片在国际电影节中的位置。
电影的融资形式越来越丰富,电影的工程越来越庞大,这也就给推动、孵化这个产业留出了许多空间与可能。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在融资方面的需求、对基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因此,研究中国电影业融资特点、总体投融资结构以及融资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广模式包括政府主办、商业宣传、民间活动和媒体传播等,特别是以互联网为首的技术进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电影应该在创作阶段就结合不同海外市场设定推广方案,用科学的方式来推广和宣传,这是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无疑,电影转型中的产业交叉为海外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动力。随着新媒体、数字技术及业态的发展,传统电影正在走向“大电影”。无处不在的影像与数字科技互为因果,“大电影”的数字化趋势为其带来质的改变和提升。数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动技术的运用,使得胶片电影生产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大电影”通过视觉形象、独特的数字化手段和视觉意义创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进而通过数字化传播与放映使它对业界和社会发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在“大电影”时代,传播形式的多元使电影形态多元化,微电影、手机电影等多种视频形式的兴起,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影院电影形态。与此相对应的是,电影产业也出现复合化趋势,电影与游戏、互联网等其他文化产业的紧密交叉,完全改变了电影的业态特征,这为中国电影的海外竞争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电影是新型中国电影的载体,也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主要类型。
还需要看到,大中华地区电影的合作与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内外票房市场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并进而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崛起,两岸三地平行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与融合成为主流趋势,华语电影无论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共同体,还是经济产业复合体,在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华语电影的生存依赖于地域文化,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观众的作品,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文化,是价值观的传播。从中国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台湾电影的融合,再到与亚洲电影、欧美电影携手合作、追求共赢的未来发展格局,这将是新型中国电影拥有海外市场的基本路径。
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竞争与国际传播,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与繁荣,把握中国电影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纬度,对推进中国电影国际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逐渐建立起新的多样性的创作格局及新的国际化转型趋向,为明天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藉此推动文化进步,造福人类,受到人们更多瞩目和期待。
6. 中国的电影在世界范围是什么水平
我觉得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就是出于一个上升期,没有特别大的地位。这五部最高水平的中国电影,在全世界影史上也是顶尖的。
霸王别姬,93年戛纳金棕榈让陈大导演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虽然有人说这是他父亲指导的。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经典佳片。而金棕榈也是实至名归。从影片里我们能看到爱恨情仇,更能看到整个社会的变迁。历史总是这样,带走了时间,把沧桑和思索留给我们。就如程蝶衣的那句“说好一辈子就一辈子,少一天,一分,一秒,都不叫一辈子。”
7. 2020北京国际电影节主题
2020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主题是梦圆·奋进。2020年8月22日,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启动式。该国际电影节于8月29日闭幕。
北京国际电影节
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每年4月中旬举办,为期8天左右,其间影片竞赛、电影展映、市场会展等同时进行。
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以“共享资源,共赢未来”为活动主旨,旨在汇聚世界电影优秀成果,增进国际电影交流合作。
北京国际电影节,推动跨区域、跨文化的电影传播,实现电影人和电影资本的跨文化合作,拓展国产电影国际传播空间、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
8. 全世界被观众认可度最高的中国电影类型是什么
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评委会主席、香港著名电影人吴思远表示:“功夫电影是中国的名片。如果我们中国的动作片不仅能展现动作打斗,还能把中国文化传承、武德放在电影里面,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中国功夫跟儒释道文化都有内在联系,高小立说:“功夫电影具有强大的基因优势,同时与中国东方道家、儒家、佛教思想水乳交融,体现了东方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世界观众有天然的吸引力。比如我们熟知的《卧虎藏龙》,它的成功不是功夫的成功,而是功夫电影背后东方哲学思想体系对于背叛、宽恕和自我牺牲的力量感染了奥斯卡的评委,也打动了观众。我想这也是未来功夫电影发展的方向。”
功夫电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说:“功夫能够走向世界,能够被世界认同,用动作片的独特方式赢得西方观众,是因为武侠当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仅仅属于传统中国,也属于现代世界,现代世界仍然需要自强自立,爱人、爱世界、爱自然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精神。”
9. 中国电影应如何走向世界
一、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借助国家战略
目前世界电影产业的主要增量来自中国华语电影,中国电影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因为电影城镇化还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带来的观影人口将不断增长,三四五线城市的增量仍然会带来红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依然停滞不前。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借助于国家战略,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世界电影的新秩序。”
二、好莱坞电影人马丁·基斯特勒:打造全球化故事
在本届北影节“好莱坞工匠·中美电影交流高峰论坛”上,IG创始人、CEO马丁·基斯特勒认为电影要想走出去,就必须讲述一个全球化故事。“讲故事是以新的方式阐述故事,要不聚焦本地的故事,要不聚焦全球的故事,这个取决于你想捕捉什么观众。”马丁·基斯特勒认为50%中国电影像好莱坞电影,《战狼》风格跟好莱坞的风格非常类似,但是可以打动中国观众。最重要是内容、故事的呈现和讲述方式。故事的讲述方式一定要捕捉全球的观众。”这位好莱坞电影人认为故事首先要好,然后才是营销手段层面的问题。“最重要是你的故事原生态,看一下你这个故事是不是被全球的观众所认可或者能打动全球的观众。”我们现在做电影是让全球的观众来看,我们会把中国好的电影带给全球观众,我认为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
三、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主席苏彦韬: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除了作品的输出,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中美双节”主席苏彦韬宣布第十四届“中美双节”将于10月27日至11月30日在美国好莱坞、洛杉矶、旧金山、达拉斯、拉斯维加斯等全美各地举办影视盛典、影视高峰论坛、“金天使奖”颁奖典礼以及电影合拍论坛、电视剧合拍论坛等数十场各具特色的大型电影专场、研讨活动和200多场次的影片展映活动,为中美影视业界的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近期的《战狼》《红海行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电影,这些电影振奋了人心之余,大家对于影片话题的热爱造就了一个更好的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契机
10. 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经历了数代学院派导演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产业化白手起家的拓荒,电影不再只是“声光电”的艺术形式,更开启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市场化运作的时代。众多资本的涌入,一方面创造出巨大的利益空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业内部的“鱼龙混杂”——创作者的良莠不齐,伴之以评论界的莫衷一是,网络世界的众说纷纭,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象频生。
群龙无首:电影评估权威性缺失
一般而言,常态文艺评价体系中文艺作品的传播效应,也许和老百姓的喜好息息相关,而其艺术质量的高下,往往取决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的评价意见。然而,信息时代的来临,发声渠道的多样化,却让“专家”地位岌岌可危。
“一些所谓的‘专家’常常只说‘溢美之词’”“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被权力和资本绑架”是当下的专家群体常常受到的指责。具体到电影行业,则更多体现为学术界在电影艺术价值判断方面的混乱。不同学者、不同场合、不同媒介在话语上的参差,加之背靠专家的各类评奖不断被权力关系裹挟,一些“专家”在公众心目中沦为“砖家”,公信力一落千丈。
专家群体权威性的下降,并不代表公众话语能取而代之,因其内部本就呈现出鱼龙混杂的“非理性”。相比于公正的评估,网民更倾向于狂欢式“站队”,比如近年来围绕《小时代》《后会无期》等电影出现的粉丝战争,正是其典型症状——如此任性的口舌之争,权威性从何谈起?此外,一些民间电影评分网站如豆瓣、时光网等,在电影评估和影迷互动等方面的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算法规则的粗糙、参与人员的随意性以及资本渗透的加速,其公正性与客观性也面临严峻挑战。
环顾四周,中国电影似乎身陷评价体系混乱的困局。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毕竟是大势所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影市场兴衰高下究竟应由谁来裁断,作为完善产业的权威评价体系又该如何构建?
革故鼎新:中国电影产业指数诞生
2015年9月18日,在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暨电影教育和产业发展委员会2015年年会”。这次会议上,一份名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究》的研究报告,吸引了众多与会人员的关注,而项目的主持者则是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问题,要宏观而长远地看。”从2013年起,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产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的侯光明,就和副所长刘正山一起,开始了整个项目的数据搜集和调研。作为国内发布的首个综合性的电影产业指数,其成果也为电影评估权威性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其实,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用大数据思维将产业形势指数化的尝试屡见不鲜,但对于文化领域而言,步伐却似乎显得缓慢,且更多局限在微观研究领域。“许多电影人总觉得电影的本质在于艺术性,在于主观评价而非量化评估,因此很少用标准化、数据化的方式去综合考量电影行业。”在中国传媒大学讲师龙思薇看来,中国电影产业指数作为产业背景下的宏观指标被提出,具有“革故鼎新”的意义。
“我们的电影发展环境是比较好的,像硬件环境方面,投资环境、政策环境都不错,总的银幕数和影院数也是很可观的。然而从‘效益’来讲,每块银幕的平均观影人次和票房数却不尽如人意,这会拉低产业的整体数值。”综合报告数据,侯光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票房数据漂亮,不等于电影产业综合发展好。“我们可以算是电影大国,但离电影强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这对于空前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不啻为一味苦口良药。
路在何方:行业呼吁综合性评估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距今已整整120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对电影艺术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欧洲,而电影产业的引领者则是美国。相比于好莱坞电影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评估制度,中国电影无论是在数据基础、评奖机制还是第三方评估等领域,都刚刚起步。而无论是出品方还是影评人,似乎都囿于文艺作品“生产—接受”的主观视角——这显然无法满足当下电影市场客观评估的需求。
侯光明指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的诞生,旨在“给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也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然而“海外竞争力”这一指标,由于数据搜集等原因在综合指数中却无法体现出来。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所领衔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数据调研,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五年,也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产业评估的空白。
“以今年的调研为例,我们采取多阶段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球五大洲66个国家共投递并收回有效问卷1592份,在SPSS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相当有益的结论。”黄会林介绍说,其年度报告《银皮书》显示,中国电影在国外仍属“非主流”电影,其中现代题材的电影发展明显滞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国产电影对于展现国家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这应该是未来需要着力的方向。”
无论是国内产业指数报告,还是海外电影传播的调研,都是从个别案例的水洼中走出来,面向整片“海洋”的壮阔之举。龙思薇认为,综合性评估的逐渐涌现,标志着国内电影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正如资本运作需要根据客观的证券指数来进行规划筹谋一样,电影产业的走向也有赖于行业的‘晴雨表’。产业评估为资本流动和政策导向提供了标尺,也可由此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蛋糕”的不断做大,越来越多的民间或官方机构可能会参与到产业评估的盛宴中来。对于大数据时代的中国电影而言,我们也的确需要“说一不二”的量化标准,以更加客观的方式、经常性地为产业把脉问诊,指点迷津。正如黄会林所言,中国电影作为国家文化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靠微观上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也要在宏观上提升到战略高度,把握好准确的航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产业评估的天地大有可为。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