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征服世界的电影第一IP的《星球大战》,为什么在中国不吃香
因为进入国内市场晚。星球大战在国内不吃香的原因有这几个,分别是:进入国内晚,系列太长,以及不完整。
原因一,进入国内市场晚。《星球大战》这个IP在国外市场很火,并且也是很早就被翻拍成了电影。而在星球大战被翻拍成电影的时候,国内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要知道第一部星球大战可是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拍摄的,在那个年代国内根本不会有人去关心这部电影。
试想一下,观众看电影自然是想从头开始看,而并非从中间开始。但是星球大战上映的版本偏偏就是从中间开始,因为有系列断代,所以影响了观众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电影市场对它的热度降低。
以上就是为什么星球大战系列在国内不吃香的原因了,那么,你怎么看?
Ⅱ 为什么欧美很多尺度很小的高质量电影不能在国内上映
很简单,两个大原因。1:因为没人看,所以赚不到钱,其实这跟中国电影的营销体系有关,电影院和上层都想赚钱啊,而且中国人去电影院基本都看爆米花商业大片,这样他们才能赚到大钱啊,像那种小众文艺片在中国基本没人看,因为大部分人都看不懂,这和整个中国人的审美和素质有关,电影院好不容易排的档期结果没人看。2:中国电影院相对欧美,尤其是美国实在是太少了,美国大大小小的电影院加起来是中国的好多倍,而且美国的有些电影院就是小众的,专门放这些比较高端的片子,关键人家也有许多人看。所以说中国的电影市场其实还很不成熟
Ⅲ 2.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影视市场发展现况以及趋向
过去20年,美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什么?
研究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未来的趋势和变化,我们不得不说说美国市场,毕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和消费市场。我们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电影票房数据,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我们的第一个结论让人感觉有些震惊,1995到2018年经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1995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是53.15亿美元,经过通胀调整后折算到今天大约是108.74亿美元。
2017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09.72亿美元,和22年之前几乎一样。我们从电影票销售数量的角度能够更加清楚看到这个特征。1995年全美总共消费了12.2亿张电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费的电影票数量居然也是12.2亿张,几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电影票的价格伴随着通胀水平而上涨。1995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8.97美元。所以,进入成熟期的美国电影市场并没有出现量价齐升,而是依靠通胀带动了电影票价格的上涨。
2、市场集中度是分散的。这一点也和我们的常识完全不同。我们仅仅从电影发行的数据来看,全美六大电影公司(华纳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环球影业)在1995年发行了110部电影,非六大电影公司的产品在1995年的发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电影公司当年发行了79部电影,非六大的发行数量为46部。虽然电影制作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更多的独立第三方制作方起来,包括著名导演George Lucas成立的卢卡斯影业。
3、什么类型的电影最卖座?我们按照不同的风格做了划分。冒险类(Adventure)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27.26%,排名第一;动作类(Action)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9.20%,排名第二;剧情类(Drama)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6.36%排名第三;喜剧类(Comedy)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5.3%,排名第四。之后是惊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剧(Romantic comedy)。
4、市场份额最高的电影制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节前)票房份额最高的公司,总计票房330亿美元,制作了543部电影,平均票房6087万,累计市场份额15.65%。关于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对超级英雄系列的商业化分不开,我们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业化,对迪士尼整体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紧随其后的是老牌制作公司华纳兄弟,总计票房321亿美元,制作了707部电影,平均票房4543万,累计市场份额15.21%。其实华纳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业老大,但最近几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后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别拥有12.31%和11.59%的累计市场份额。不过索尼单片平均票房3850万美元,低于福克斯的4997万美元。
5、卖座的超级大IP。最后我们罗列了过去10年美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从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他们分别是:2007年的蜘蛛侠3(全美票房3.36亿),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全美票房5.31亿),2009年的变形金刚(全美票房4.02亿),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3(全美票房4.14亿),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结局(全美票房3.81亿),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全美票房6.23亿),2013年的钢铁侠3(全美票房4.08亿),2014年的银河护卫队(全美票房3.33亿),2015年的星球大战前传(全美票房7.42亿),2016年的寻找多利(全美票房4.86亿),2017年的星球大战前传2(全美票房5.17亿)。
我们发现每年票房最高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超级大IP,而且都是系列电影。
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靠内容推动
看了美国过去20年的电影票房发展趋势,我们大致能得出一个结论:从总量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进入饱和阶段。高增长肯定是过去了,未来电影票房的波动更多依靠当年的优质内容。我们发现1995到2017年,美国电影票消费的数量是没有增长,票房的增长源于票价提高,所以通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市场基本上饱和不增长了。某些年份的增长主要依靠这一年的一大批超级电影。所以逐渐的电影市场不再是一个趋势增长的模式,而是看单独每个年份的产品。
中国电影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两个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
春节我们看到三四五线的人都在看电影,因为渠道已经完成了下沉,这些地方也都有设备精良的电影院,能看到最新的电影。渠道下沉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因为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鸿沟。
现在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通过互联网也知道一二线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关注些什么,再看哪些电影。我们再看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现在互联网成为了电影票购买最主要的渠道,这一点已经超越了美国人民。我们可以提前购买好电影票,然后算好时间来到电影院。不再需要排队购票,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打印电影票。这让电影观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这些,都推动了电影在国内的高速发展。
过去几年电影屏幕数的增长是超过了观影人次的增长,未来几年电影屏幕的更新换代也接近尾声,更多是存量的增长了。那么整个国内电影票房也逐渐会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票房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还是需要看电影本身的质量。
好消息是,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让中国电影制作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包括这次火爆的几部国产电影,制作能力已经相比过去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三四五线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向一二线城市靠拢,这也是受益于过去10年的城镇化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前去三四五线城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线差异比较大。现在这些三四五线的人也上网买东西,也去看电影,也逛大商场,也买车。
基本上和一二线的人消费差异不大。所以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微博,阿里,京东,甚至美团和快手的增长都是来自这些三四五线城市,背后也体现了这种消费结构越来越接近的趋势。
总结: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后的趋势
我们不应该因为此次春节电影票房的爆发,就对2018年整体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过于乐观。毕竟没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业发展最快的那一段也过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电影集中在春节档期上映。对比美国,我们看到其实行业进入饱和阶段,电影票数量就不太增长了,票价的提高还是要和通胀挂钩。
比电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三四五线城市人口的生活发生出现了一二线化的特征。这也符合城镇化的规律,越来越多人被同化。消费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输出,高纬度打低纬度。这几年消费最大的变化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广义的渠道下层,不仅仅是物理渠道,还有线上的信息渠道下层,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Ⅳ 好莱坞大片在内地为何不再吃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好莱坞大片在内地不再吃香好莱坞大片在内地为何不再吃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说到好莱坞大片,相信平时有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都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吧。没错,美国好莱坞作为高质量电影大片的生产基地,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都是电影票房的保障,其中,中国人贡献出来的票房一直都在好莱坞大片的总票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在近几年的票房数据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变得越来越低了,它在内地电影中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变得越来越少了。对于现在的内地观众来说,“好莱坞大片”这个词已经不再是自己走进影院的唯一原因了,内地观众在影院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消费,而对于内地的影院来说,“好莱坞大片”也不再是他们售票的强推主题了,他们的主推影片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类型。不得不说,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内地是真的越来越不吃香了。
Ⅳ 为何国外“大片”不再令国人轻易“买账”了
近几年国外大片越来越多的选择在中国提前上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特别是美国已经开始重视中国的市场。
甚至还会邀请一些漂亮的中国女星,在电影里担当某些角色,其中不乏扮演毫无存在感的配角,但是其目的也是拓宽中国市场。
而如今中国的电影产业也有了大的发展,掌握了更多电影技术。
无论是什么类型题材的电影,因为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拍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才更加有认同感。
在剧情和制作都不掉链子的情况下,与其费尽心思去理解外国大片里的“文化梗”,倒不如看着我们自己的电影更能会心一笑。
说了那么多,其实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中国电影质量回升,观众重拾文化自信,外国大片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力,不再是安插一个中国演员进去就能无脑收割票房了。
无论中国电影还是外国电影,最终还是要靠质量取胜。在文化认同上,当然国产电影更有优势,所以外国大片不再令国人轻易买账了,毕竟自己民族的文化还是更加有认同感。
Ⅵ 好莱坞的电影在中国总能大卖,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来说就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那就是在中国电影工业化成熟度正在发展的今天,好莱坞电影生产线的高水准,高投入和高产出是它们在中国缔造卖座奇迹的一大优势,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总觉得别人碗里的饭菜香”。
中国现在约有1.2万块银幕,电影票房在迅速增长,根据金融信息咨询及研究机构IHS Markit及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平均预测,中国的影票销售额有望在明年增长22%至104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最大票仓。对于中国电影市场与电影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间风口,随着中国资本深入渗透好莱坞电影产业,也是学习好莱坞的项目开发方法和先进的制作经验与科技的好时机,但现时国产电影市场却交出了越来越多的烂片,电影工业化水准依然堪忧,这对于好莱坞来说自然是一大利好。因为对比之下,好莱坞在中国资本的助推下,优质大片自然能在中国票房大卖,但即便是烂片,也将迎来圈钱的黄金时代。
Ⅶ 很多好莱坞大片到中国都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为什么好莱坞大片在中国不香了
有很多好莱坞大片在中国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这是因为中外的文化差异比较大,而且大家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国外的剧情设定在他们看来非常的精彩,而在我国的网友看来就显得漏洞百出,因为大家的考虑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国外有一项法律称之为《病人权利法案》,也就是说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医生不得对这个病人进行任何的治疗。
除此之外这几年我们国家的影视发展的也很快,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大家完全可以选择支持国产剧,而并非是这些好莱坞的大片。虽然有些好莱坞的大片在特效等一系列的角度上看确实非常的出色,但是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最终含义和我们一直以来所坚守的是不一样的,因此网友们觉得看国内自己的片子要更舒服一些。
Ⅷ 你们有没有感觉这两年美国电影质量越来越低了现在是不是最好的中 国电影崛起的时机
这两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美国的电影质量确实存在一路下降的情况,就像过山车一样,现在处于低谷期,中国的电影质量现在变得越来越好。
尤其是近两年的一些国产大片,包括长津湖等最新上映的电影,不得不说中国的电影比前10年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演员们的演技还是电影的大制作场面,都有了一个质的飞升。
我们现在回过头看一看中国电影10年走过的艰辛道路,有很多电影人也受到了埋怨,不理解,但是也有一批始终坚持在岗位上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中国的电影行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Ⅸ 如何评价最近大部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不吃香了的现象,只有口碑好的才会有票房
最近大部分好莱坞电影只有口碑好的才会有票房,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1、中美两国观众喜好不同
有些电影美国人特别喜欢,中国观众就是不太感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星战系列。《星战7》在北美有近10亿美元票房,是目前单一市场最高,那第二名就是咱们《战狼2》单一市场票房第二。但星战7在中国票房才多少点?只有8亿多。去年的《侠盗一号》中国票房更是只有5亿多。
中国观众打心眼里,还是更支持讲述自己故事,由自己人出演,感情上更亲切的国产片。但前提是国产片本身质量也要过硬,让观众爱得起来。如果一再让观众失望,最终寒了观众的心,那就再也无法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