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电影节开幕

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电影节开幕

发布时间:2022-06-15 02:04:31

❶ 世界上共有多少种电影节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共有200多种电影节。但为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联合会所承认的一级电影节只有6个:威尼斯、戛纳、西柏林、印度(又称新德里)、莫斯科和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其中,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每两年举行一次,每届都有宗旨口号。最高奖是“金狮奖”和“银狮奖”。

戛纳电影节每年5月举行。各国的故事片、纪录片、短片、美术片均可报名参加比赛。最高奖是金棕榈奖。

西柏林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其特点是商业性较强。奖品是“金熊奖”、“银熊奖”。

印度国际电影节不定期举办。奖品有金孔雀奖、银孔雀奖及铜孔雀奖。

莫斯科电影节两年一次。比赛分故事片、儿童片和短片三组进行。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每两年举行一次。最高奖是水晶地球仪奖。

上述6个电影节都具有新鲜感和权威性,凡参加过其他比赛性电影节的影片,是不能参加这6个电影节的。

另外,还有一些属于专门性的电影节,如南斯拉夫的科学幻想电影节、意大利的教育电影节、法国昂西的动画片电影节、德国奥伯崇森的短片电影节等。

❷ 国际电影节的分类

世界上共有700个左右的电影节,由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批准认可、并有着较高质量的国际性电影节大约有50个左右。上述300多个国际电影节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3种类型: 专业性国际电影节有150多个,特点是规模小,举行的时间也短,最多一周,最少3~4天,一般只放映或主要放映某一专业题材的影片,包括政治、军事、科技、文教、卫生、工农业等30多种专业。历史最久的专业性电影节是1945年意大利创办的国际体育片电影节。自创办以来,先后在意大利的科蒂纳丹佩佐、圣万桑、都灵等城镇举行,每年一次,为期一周。
70年代以来,中国多次参加并获得了一些奖。其他重要的专业性国际电影节还有:国际科学电影协会轮流举办的国际科学普及电影节、法国创办的昂西国际动画片电影节、西班牙的希洪国际儿童片电影节、法国巴黎的国际军事电影节、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和卫生电影节、芬兰的坦佩雷国际短片电影节、联邦德国的弗里德堡宗教电影节、捷克斯洛伐克的伐斯特拉发国际生态学电影节、丹麦的欧登塞童话片电影节、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幻想片电影节、美国的纽约国际手工艺品电影节、瑞士的日内瓦国际自然影片电影节等。 地区性国际电影节,现有30多个,特点是规模大小不等,放映时间一般是一周,有的两周,只放映某一个地区、几个地区某些国家生产的影片。1954年由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新加坡、 泰国以及香港、 台湾等地共同创办的亚洲电影节(亚太影展)是最早的地区性国际电影节之一。其他主要的地区性国际电影节还有:苏联创办的专门放映亚、非、拉国家影片的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布基纳法索(原名上沃尔特)举办的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在古巴举办的拉丁美洲新电影国际电影节、法国的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以及东盟国家电影节、巴尔干国际电影节、法语区国际电影节、北欧电影节、地中海电影节、英联邦电影和电视节、撒哈拉地区国家电影节等。
以上3种不同性质的国际电影节在国际文化交流、政治活动、经济贸易、科技合作等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0年代每年有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电影节。通过各国影片的放映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相互了解,为发展各国电影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❸ 荷索的历史

1962年在德国奥伯豪森电影节(Oberhausen Film Festival),26位热爱电影的青年工作者,发表了影史上著名的奥伯豪森宣言:「它固有的态度和作法,我们都要加以拒绝;在此之後,新电影才有机会诞生。德国电影的前途是在那班拥有电影的国际语言的人手上,新的电影需要有新的自由形式。我们大家都准备冒上经济的危险,旧电影已死亡,我们只相信新的。」(注一)
这些热血激昂的德国电影生力军,为德国电影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带动了新的世界电影风潮——德国新电影。「德国新电影」在七十年代接续五十年代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和六十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之後,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新焦点;三位新锐导演——法斯宾达(Fassbinder) ,温德斯(Wenders)以及荷索(Herzog),更是各地知识份子谈论的主要话题人物。其中,荷索本人对电影的痴迷作为、骇人的拍片作风,以及谜样的灵视(Vision) (注二),为自己构建了一则电影神话。
在七十年与八十年代时期,崇拜荷索可说是大部分电影系学生与影迷的成年礼仪。荷索对电影文化如宗教信徒般的献身,对弱势族群与边缘人物的悲悯,以及对现代文明机制和大众文化的批判,都足以使得每位荷索迷找到敬拜荷索的祭坛。电影经过荷索的手,所展现出来的不再是一件娱乐商品,而是一种灵视、一首诗、一则寓言、更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他的电影与言行,不知鼓舞了多少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以信教般的热情来宣扬电影的文化大使命。
不只一次,荷索曾为日渐物化的现代文明缺乏强而有力的新影像(Image)而大声呼吁:「身为电影人应该为现代人类创造出一种具有神话形式,又足以代表现代人类世界观的新观念。如果不能开创一个可以表达现代文明新观念的电影语言,这个文明终究在历史上如恐龙一般地绝迹。」
因此,荷索在创作的内容与形式上坚持没有重覆,采用另一种电影语言来解析这个文明(注三)。正是本著这样的信念,他建立了「灵视拍片者」的声誉:在他的电影中有许多令人咀嚼再三的美丽执念(idee-fixe)影像:〈新创世记〉中的侏儒特写,〈沈默与黑暗的世界〉中盲聋者抚弄动物无拘无束的喜悦,〈天谴〉中无尽转动与藤蔓的低角度仰摄镜头,〈贾斯柏荷西之谜〉中高加索和撒哈拉的灵视与波浪般摆动的麦田,〈生命的讯息〉中转动的风车(注四)。
在1985年〈乡村之声杂志〉(Village Voice)的访问中,荷索宣称自己在三岁遇见了上帝,是位敏锐、拥有上帝恩赐的先知;作为一位电影工作者,他能与他人的心灵沟通,并以他的智慧祝福他们:「我知道我有能力道出那深藏在我们内心中的影像,我能使它们被看见。」(注五)在〈荷索的电影梦〉一片中,他亦告诉我们:「所有这些梦也是你们的梦,你我之间唯一的差别是:我能把它们说出来。」(注六)
在荷索的访谈与影片事业的媒体报导中,也许充满了一些夸大的人、事、物的故事,构建了一个所谓的「荷索神话」。然而,每个新的轶事所强化的一个意念是:荷索会走到任何的地方,克服最不可能的障碍,冒著不可思议的生命危险来创造新的灵视和梦想。
这样的创作行动已变成一种生命激情,在实质上和隐喻上都是一次的「骷髅地之旅」(注七)。似乎荷索每部片子的制作,都孕育了一个受苦受难的故事。例如,在拍摄〈生命的讯息〉时,与希腊守军争吵,威胁要枪杀任何一位逮捕他的人。在拍摄〈新创世记〉时,喀麦隆政府发生政变,荷索因表错政治态度,而遭到被捕下狱的命运。
当他拍摄〈侏儒也是从小长大〉时,为了取悦侏儒演员,求其配合演戏,也在拍片完後跳入仙人掌树丛中。当〈天谴〉在秘鲁丛林拍摄时,则与男主角克劳斯金斯基(Klaus Kinski)发生争吵,互相用手枪威胁要杀掉对方。1975年为了出席《贾斯柏荷西之谜》的放映会,在与太太枪战後,背著五岁的儿子从德国慕尼黑走到法国坎城。
此外,为了〈玻璃精灵〉的视觉效果,将所有的演员集体催眠後演戏。〈费兹卡拉多〉的拍摄,更是荷索电影梦想的重担。在拍摄此片四年过程中,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包括换了四位男主角,拍片现场被毁,牺牲了一位印弟安人的生命,并遭到国际特赦组织的调查。〈费兹卡拉多〉一片谈到一位偏执的梦想家,亦是歌剧狂;他有一个大胆的梦想,就是在亚马逊河丛林建造一座歌剧院。荷索简直就是这位梦想家的化身,他说道:「如果我放弃这个计划,便是个没有梦想的人;
我不愿意这样活下去,我要与这个计划共生死。」(注八)
这些故事背後都流露了一种高度浪漫化的意象;作为一个导演,他不断地与现代文明的价值和道德作对。他认为现代文明使人软弱,把人囚禁在奢华和逸乐之中,变成一种智慧和思考的物种,丧失了动物本性的感官接触;人性只有透过受苦和疼痛才能在精神上获得洁净。
在某一次的访问中,他说道:「我们所遭受到的是深刻地缺乏痛苦,这对人类是毁灭性的。」(注九)因此,在荷索影片中,常藉著残障之人的肢体伤残讽刺身体健康人的心灵残障。荷索承认道:「我常执迷於英雄的形象;也就是超越自身的限制,打破社会的桎梏,藉著梦想与努力,企图获取人类的尊严。」
费兹卡拉多(Fitzcarraldo)建造歌剧院梦想的最终失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对於荷索而言,所有伟大的努力最终的结局都是以失败收场;然而,梦想的完成并没有比实践梦想的行动来得重要。荷索深信:电影美学来自身体的感觉与突破肉身限制的行动中;一个美学对象的特色品质,等同於创造这些美学形式的人。「我就是我的电影」相信会是一句永垂影史的荷索名言。
注释:
罗维明,〈世界电影新潮〉,台北;志文出版社,1980,页6-7。
灵视是指基於某种美学意念而拍摄出来一种特殊的视觉影像。在基督教的宗教用语上,灵视(常翻译做异象)是指一种特殊的视觉经验,上帝藉此将的启示传递给先知知道。
章蓁薰,〈电影神话〉,台北:国家电影资料,1995,页10。
提摩希柯利根,〈在历史与幻象之间〉,台北:万象图书,1993,页59-60。
Hebermann, J., 〈Obscure Objects of Desire〉,Village Voice, Feb.19, 1985, p61。
〈荷索的电影梦〉(Burden of Dream)是由雷布朗克 (Les Blank) 拍摄,记录了〈费兹卡拉多〉制作的过程。
骷髅地 (Calvary) 是基督耶稣受难之地。
同注四,页22-23。
O Toole, Lawrence,〈The Great Ecstasy of the Filmmaker Herzog〉,Film Comment, 10-11 ,1979, p34-39。

❹ 奥伯豪森的奥伯豪森宣言

是26个德国青年电影人于1962年在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发出的宣言。宣言号召建立“新德国电影”。此宣言的发起人是Haro Senft,签名者中包括后来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导演Alexander Kluge、Edgar Reitz等。宣言的精神是“爸爸的电影死了”。
26个签名者被称为所谓“奥伯豪森小组”,他们基本都是稍后新德国电影的先驱。“奥伯豪森小组”在1982年被授予德国电影奖。 Oberhausen Manifesto
The collapse of the conventional German film finally removes the economic basis for a mode of filmmaking whose attitude and practice we reject. With it the new film has a chance to come to life.
German short films by young authors, directors, and procers have in recent years received a large number of prizes at international festivals and gained the recognition of international critics. These works and these successes show that the future of the German film lies in the hands of those who have proven that they speak a new film language.
Just as in other countries, the short film has become in Germany a schoo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feature film. We declare our intention to create the new German feature film.
This new film needs new freedoms. Freedom from the conventions of the established instry. Freedom from the outside influence of commercial partners. Freedom from the control of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We have concrete intellectual, formal, and economic conceptions about the proction of the new German film We are as a collective prepared to take economic risks.
The old film is dead. We believe in the new one.
Oberhausen, February 28, 1962 Oberhausener Manifest
Der Zusammenbruch des konventionellen deutschen Films entzieht einer von uns abgelehnten Geisteshaltung endlich den wirtschaftlichen Boden. Darch hat der neue Film die Chance, lebendig zu werden.
Deutsche Kurzfilme von jungen Autoren, Regisseuren und Prozenten erhielten in den letzten Jahren eine große Zahl von Preisen auf internationalen Festivals und fanden Anerkennung der internationalen Kritik. Diese Arbeiten und ihre Erfolge zeigen, daß die Zukunft des deutschen Films bei denen liegt, die bewiesen haben, daß sie eine neue Sprache des Films sprechen.
Wie in anderen Ländern, so ist auch in Deutschland der Kurzfilm Schule und Experimentierfeld des Spielfilms geworden. Wir erklären unseren Anspruch, den neuen deutschen Spielfilm zu schaffen.
Dieser neue Film braucht neue Freiheiten. Freiheit von den branchenüblichen Konventionen. Freiheit von der Beeinflussung rch kommerzielle Partner. Freiheit von der Bevormunng rch Interessengruppen.
Wir haben von der Proktion des neuen deutschen Films konkrete geistige, formale und wirtschaftliche Vorstellungen. Wir sind gemeinsam bereit, wirtschaftliche Risiken zu tragen.
Der alte Film ist tot. Wir glauben an den neuen.
Oberhausen, 28.2.1962 奥伯豪森宣言
传统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令电影的经济基础坍塌了,从理念到实践我们都抵制这种电影制作模式。随着旧电影的腐烂,新电影将有机会得以问世。
近年来,年轻的德国作者、导演和制片人拍摄的短片已经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了大量奖项,也赢得各国影评人的赞誉。这些作品和所取得的成功,昭示着德国电影的未来取决于那些证明自己掌握了新式电影语言的人们。
就像在其他国家那样,短片在德国已经成为剧情长片训练和实验的基础。我们在此宣告创作出新的德国电影长片的决心。
新的电影需要新的自由,来自根深蒂固的业内传统的自由,来自商业伙伴外在影响的自由,来自专制的利益集团的自由。
关于新德国电影的制作,我们有理性、正规和经济上的确切认识,我们作为一个集体,已经做好准备来承担经济风险。
旧电影既已死,新电影必将诞生。
1962年2月28日于奥伯豪森 Bodo Blüthner
Boris von Borresholm
Christian Doermer
Bernhard Dörries
Heinz Furchner
Rob Houwer
Ferdinand Khittl
Alexander Kluge
Pitt Koch
Walter Krüttner
Dieter Lemmel
Hans Loeper
Ronald Martini
Hansjürgen Pohland
Raimond Ruehl
Edgar Reitz
Peter Schamoni
Detten Schleiermacher
Fritz Schwennicke
Haro Senft
Franz-Josef Spieker
Hans Rolf Strobel
Heinz Tichawsky
Wolfgang Urchs
Herbert Vesely
Wolf Wirth

❺ 请问某德国总理刺激好莱坞影视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新德国电影的初期
60年代初期,德国电影所出现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电影停止实行经济保险。导致了大公司的倒闭或合并(如:新电影艺术公司、联盟电影公司和乌发—汉萨电影公司);影片质量下降,但对娱乐片所缴纳的税却不降低;以及电视的发展和竞争等。在1961年中,“德国电影奖”评委会竟然找不到一部值得授予“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的人人选。德国电影在经济与艺术上处于了最低点,酗年代中期,德国年产量仅为60部影片,观众人次也降为1亿人左右。

一、“奥伯豪森宣言”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们,带着一纸宣言来到了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他们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宣称要“创立德国新电影”。他们对6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不满。由26个大都从拍摄短片开始走上影坛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们提出了这项宣言,其主要内容是“因循守旧的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使我们所摈弃的思想立场丧失了经济基础”;“正如在其它国家那样,在德国短片也已成为故事片的学校和试验场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
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大致这样一些内容的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此后,他们筹建“德国青年电影基金会”,计划以500万马克资助10部故事片的创作。然而,这项建议未受到认真地对待。经过长时间的筹集资金,1965年“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在以后的3年中资助了20部影片的创作,其中最多的一部投资达30万马克。德国青年电影创作者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
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这些影片从1966年起,开始进入了商业发行网。

二、德国青年电影

这是新德国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德国青年电影的先驱者之一是让—玛丽。斯特劳布。他于1933年出生在法国尼斯,1958年来到德国,并在流亡德国期间拍摄了实验影片。他的全部作品都是与妻子达尼埃尔,西耶共同摄制的。她做过丈夫影片的编剧、制片、导演、剪辑等工作。斯特劳布的影片追求的是一种布莱希特式的启蒙戏剧风格,他坚持台词、原著、思想真实可情,要求演员“少做动作,多念台词”。他的作品往往严肃、庄重而又细腻。斯特劳布的代表作品是《没有和解》(1965年),是根据海因利希·伯尔的小说《九点半钟的台球》改编而成的。影片通过三代人的生活将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与联邦德国在战后现实做了对比,演员口中是极具有文学化台词,影片演员的说话方式、
场面调度和画面构成旨在让人们体验现实,而不是面对现实。这种风格,体现了导演试图按照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所要达到某种间离效果的追求,同时它还使人们想起电影史上著名的德国表现主义流派。许多的影评家都注意到这是一部“用历史的闪回镜头直接回顾了纳粹时代”的影片,“是一部有政治现实意义、风格新颖的先锋派影片”。

亚力山大。克鲁格也是先驱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932年,曾做过法学家、律师、作家等,他导演了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别》(1966年)。影片表现了一个从民主德国来到联邦德国的妨娘阿尼塔·G的艰难生活,她处处受到人的打击,被人践踏利用。影片剧情大幅度跳跃,采用了不少纪录手法和漫画式的表演。“影片之所以产生好的效果,不仅由于影片的叙事手法,还由于影片对主要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的批判,发人深思的讽刺和它特定的内容”。这部展现‘‘冷漠、落后、家长式作风,当权者的变态心理”的影片曾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
还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和作品:福尔科·施隆多夫于1966年拍摄了《青年特尔勒斯》,这部“对早期法西斯精神的探讨”的影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国际批评家奖”;威尔格。赫尔措格于1967年拍摄的《生活的标志》影片描述的是士兵施特罗斯特策克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岛上如何因荒诞处境变疯的故事,赫尔措格希望表现“希腊风光中阴森可怕而在理智上又无法理解的力量”,这部影片已经可以看出该导演后来的一贯的风格和追求;约翰内斯,沙夫的影片《纹身》讲述了一个16岁的小伙子如何枪杀了自己的养父,“简单的最后行动代表了青年人对传统社会的空谈和自满的抗议”。这部影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颇有共同之处,“它体现了新德国电影与新浪潮电影相结合的特征:导演们想要表达的是他们亲自目睹和经历过的事情”。以后还有:彼得·沙莫尼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狐狸禁猎期》;乌尔里西·沙莫尼拍摄的点画派风格的影片《它》和《年复一年》;哈罗·曾夫特拍摄的《慢跑》;克里斯蒂安·里舍尔特拍摄的《倒立吧,夫人》;汉斯—于尔斯,波兰德拍摄的《猫和鼠》;爱德加·赖茨拍摄《进餐》等等。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尔格·慧尔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说艺术家是一个“离群索居者”的话,新德国电影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是赫尔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样,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孤独的艺术家。赫尔措格说:
“就因为我是独自一人,而且还将独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难将我的影片归人这里的某个流派”。
1967年,他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萨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68年);拍摄了《诛儒也是从小长大》(1968年);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描写了1590年到黄金国探险的僧侣阿吉尔的故事。表达了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现实面前的失败。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译尔的故事,他心理愚钝和反常。这部半记录、半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
主义。8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成为赫尔措格“最有力量和风格最统一的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1978年,他还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间幽灵诺斯费拉杜》。1982年,赫尔措格导演了《陆上行舟》,主人公梦想在亚马逊河上游的森林里建起一座歌剧院,让伟大的卡鲁素来唱歌,他开始了旅行并在士著人帮助下把行舟搬过山岭。影片在瑰丽壮观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朴纯真的民风中激荡着艺术家更加执迷、颠狂的心理状态。赫尔措格说到:“我的影片是由于某种强烈的迷恋产生的……”,这部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在赫尔措格的影片中,他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在这一点上他与法国“左岸派”电影有近似之处。他的影片极富浪漫色彩,有强烈的造型意识和动人的古典音乐。他的电影剧作略欠一筹,一如《陆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戏剧张力,令观众感到沉闷、拖杏,有时晦涩、难懂。

福尔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学,然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他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也是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影片编剧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
1967年《剧烈的争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签订了6年的合同,开始转向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起源于民间传说,叙述了民工拦路抢劫一辆钱车的故事,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对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的发展是个贡献”。1972年后,他从历史转向当代,拍摄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并从1960年“作者电影”较窄的观念转到较大的观众层面。
1975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描写一个收容无政府主义者的年轻妇女最终成了舆论界的牺牲品。1976年他拍摄了根据尤斯奈尔原著改编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国》中,他“技艺更加精湛”。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于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阂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他的80年代仍然是丰厚的;《伪造》(1981年)、《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长导演艺术片,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锡鼓》等,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国“左岸派”电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对电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对观众的顾及、与电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这些导演以及新德国电影的其他人明显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国拍片,而这些“超级制作削弱了他的艺术才华”。

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

新德国电影多产的天才法斯宾德是多面手,他曾做过记者、戏剧编剧、戏剧导演。
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从舞台转向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栖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总共导演了29部长故事片和一部5集电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电影节轰动的《爱比死更冷酷》“表现了毫无用处的可怜人”,影片中的移动摄影不同反响,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谨防神圣的妓女》把戏剧排演的喜怒哀乐搬上银幕。
1971年,法斯宾德在《四季商人》里讲述了一个无法满足母亲要求的菜商在饮酒后死亡的故事。影片仅用了l1个拍摄工作日,充满风格化与舞台艺术痕迹,法斯宾德的创作风格达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同性恋的主题。1972年,法斯宾德仅用了10天拍摄完成了《佩特拉·冯·康德的辛酸泪》。1973年,他导演《恶梦吞噬灵魂》片中60岁的老妇嫁给了一个年轻的摩洛哥外籍工人,当她能够战胜社会的种族偏见时,却无法克服他们面对的种族差异。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强权》又一次显示了法斯宾德偏爱的主题,一个同性恋青年被人利用后又被抛弃,惨死街头。1977年导演的《中国轮盘赌》、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题材的《玛丽亚·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与施隆多夫联合导演的《秋天的德国》、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题的影片《莉莉·马莲》问世。1981年4月法斯宾德在“世界报”采访他时说:“如生命允许,我希望拍摄12部反映德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影片;第一个描写第三帝国的主题是《莉莉,马莲》。但不是最后一个……,我在寻找自己在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法斯宾德的声明体现了新德国电影艺术家的觉醒和责任。1982年,他在导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欲望》和高度风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莱尔》后离世,年仅36岁。
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电影语言无大新意,采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是一种传统情节剧。其中最大特点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种种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宾德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倾向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手派册”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种“乌托邦思想”和“悲观绝望’’也同手册派一样消极。他的影片有时出现‘‘简单化”的倾向,他的社会分析有时也难免“主观,浮浅”。
然而,在新德国电影艺术家中,他的真诚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威姆,文德斯

这位曾攻读医气和哲学的大学生在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时失败,他在巴黎电影资料馆通过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
1971年文德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城市里的夏天》,这是“一个犯罪故事的历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惧怕往昔而逃跑。他还拍摄了非情节化、不求表意的《守门员罚球时的焦虑》;这一风格同样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城市》中。1976年执导《时间的进程》,1977年美国演员德尼·霍普在他气氛神奇的影片《美国朋友》中担任主演。
1980年,他把美国导演尼古拉·雷依的传记故事搬上银幕,影片记叙了在无尽的公路旅行中电影机械师与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谊与烦恼,这是一部典型欧式风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阎的另一部欧式风格的公路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他表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漠。1985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他的偶像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东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这部充满超现实主义气氛的作品问世。迁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惯常主题,他的电影语言修词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辑的“坦率、冷静”的风格。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衰落:
同新浪潮电影—样,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新德国电影在美学追求和制作方式上有很多与新浪潮相似之处,几百名导演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摄了近干部影片,形成持续不断的创作高潮和声势浩大、历时长久的电影运动。美国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导演科波拉对旺盛时期德国电影作过安如下的评价:“过去的10年属于新德国电影,西德是现在唯一有所作为的电影国家”。
然而,7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德国电影有衰落,电影市场出现了萧条,德国影片在国内的放映收入几乎无法抵偿制版成本。据统计:其收入仅占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占4%。新电影对资助团体的依赖,使电影艺术受制于这些团体和电视台编辑部,同时也受制于主管这些部门的政治态度。“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由于提供资金过少丧失了影响,已于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宾德还曾发表了将来只在国外拍片的声明轰动一时,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一些评论家认为“虽然电影导演们对运转不灵的团体和对缺乏评论界的支持表示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别的欧洲国家或欧洲以外的国家拍摄电影的条件就比联邦德国优越却是使人怀疑的”。法斯宾德于80年代初业已故世,其他三大导演已到国外拍片。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在国外创作上的滑坡现象,证明了评论家的担忧。90年代的德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好莱坞占领,有着先锋运动表现主义、德国室内剧、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也已日渐消亡。

❻ 国际电影分为几大类A B两大类ABC三大类ABCd四大类

国际电影分A、B、C、D四大类。

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世界各国电影艺术和技术成就展览的盛会。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促进各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通常都设立一个国际评选委员会,对正式参展的影片进行评选,对优秀影片和它们的作者(包括导演、编剧、演员、摄影、作曲、剪辑、服装、美工、特技等)授予奖品或奖状等,也有只参展不评奖的国际电影节。它的举行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把电影节分为四类,即A、B、C、D类,电影节具体分类方式是:

A类: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电影节以竞赛为主,但没有具体的主题)

B类: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电影节以竞赛为主,有具体的主题)

C类:非竞赛型电影节。(不以竞赛为主,以电影展映为主)

D类:纪录片与短片电影节。


(6)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电影节开幕扩展阅读

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每年批准认可55个有质量的国际电影节。通常根据电影节的性质,将其分为A、B、C、D四类,即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非竞赛型电影节,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A类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此类电影节有评奖,可以没有特定的主题。

15个国际A类电影节分别为: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

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

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

印度-印度国际电影节;

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

波兰-华沙国际电影节;

爱沙尼亚-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

B类

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 此类电影节突出特定的主题,截至2016年,共有24个。例如:

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

西班牙-锡切斯电影节;

瑞典-斯德哥尔摩电影节

C类

非竞赛型电影节,此类电影节不设评奖,主要展映入选的各国影片,例如:

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奥地利-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D型

此类主要是纪录片和短片电影,例如:

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

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

波兰-克拉科夫国际短片电影节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

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

❼ 我想知道国际电影节是几月几号能告诉我吗

世界电影节汇编

电影节名称 举办地 举办时间 创办时间 备注

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 南斯拉夫 1月

印度国际电影节 印度(新德里) 1月中旬 1952年 原为不定期,

1978年起每年一届大奖:金孔雀奖

阿沃亚兹国际科幻电影节 法国 1月中旬

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 比利时 1月中下旬

圣丹斯电影节 美国(盐湖城) 1月下旬

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 南斯拉夫 1月

印度国际电影节 印度(新德里) 1月中旬 1952年 原为不定期,1978年起每年一届大奖:金孔雀奖

阿沃亚兹国际科幻电影节 法国 1月中旬

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 比利时 1月中下旬

圣丹斯电影节 美国(盐湖城) 1月下旬

鹿特丹电影节 荷兰 1月下旬-2月上旬 1972年 每年一届 大奖:老虎奖

伊朗国际电影节 伊朗 1月下旬-2月上旬

泛非电影节 布基纳法索 2月

迈阿密电影节 美国 2月上旬

葡萄牙国际幻想电影节 葡萄牙(波尔图 2月上旬

哥德堡电影节 瑞典 2月上旬

柏林国际电影节 德国 2月中旬 1951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熊奖

圣塔芭芭拉国际电影节 美国 3月上旬

菲斯帕克非洲电影节 3月上旬 号称"非洲奥斯卡"

旧金山亚裔美国人国际电影节 美国 3月上旬 1982年

坦派尔国际短片电影节 芬兰 3月中旬

布鲁塞尔幻想电影节 比利时 3月中下旬

弗里堡电影节 瑞士 3月中下旬 1987年

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 土尔其 4月上中旬

香港国际电影节 中国 4月 1977年 每年一届 非竞赛类电影节

欧洲环境电影节 法国巴黎 4月

巴黎电影节 法国 4月上旬 1986年 每年一届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新加坡 4月上旬 1988年 每年一届

科涅克国际侦探电影节 法国 4月中旬

洛杉矶独立电影节 美国 4月中旬 1995年 每年一届

克利夫兰国际电影节 美国 4月中下旬

休斯顿国际电影节 美国 4月中下旬

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 德国 4月下旬

马德里幻想电影节 西班牙 4月下旬

华盛顿国际电影节 美国 4月下旬-5月上旬 1987年 每年一届

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美国 4月下旬-5月上旬 1957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门奖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中国 4月下旬-5月上旬 1993年 两年一届 大奖:金爵奖

电影节名称 举办地 举办时间 创办时间 备注

保加利亚喜剧电影节 (索菲亚) 5月

戛纳国际电影节 法国 5月上中旬 1939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棕榈奖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 美国 5月中旬-6月上旬 1975年 每年一届

丹佛国际电影节 美国 6月

墨尔本国际电影节 澳大利亚 6月 1952年 每年一届 短片比赛:金质飞镖奖

卡塔赫那国际电影节 哥伦比亚 6月 1960年 每年一届 "印第安卡塔丽娜"奖

卡多利卡神秘电影节 意大利 6月

午夜太阳电影节 芬兰 6月

贝沙洛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 6月

悉尼国际电影节 澳大利亚 6月

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 法国 6月上旬

慕尼黑电影节 德国 6月下旬-7月上旬

斯洛伐克电影节 斯洛伐克 6月下旬 1993年 每年一届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俄罗斯 7月 1959年 两年一届 1999年改为每年一届

希洪电影节 西班牙 7月

侯谢国际电影节 法国 7月上旬

剑桥电影节 英国 7月上中旬

欧登塞国际电影节 丹麦 7月上旬-8月下旬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捷克 7月 1946年 1958年以前每年一届 现两年一届 水晶球奖

耶路撒冷电影节 以色列 7月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瑞士 8月上中旬 1946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豹奖

广岛动画电影节 日本 8月上中旬

苏格兰爱丁堡国际电影节 英国 8月中下旬 1947年 每年一届 非竞赛性电影节

挪威电影节 挪威 8月中下旬

中国长春电影节 中国 8月中下旬 1992年 两年一届 大奖:金鹿奖

多维尔美国电影节 法国 8月-9月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加拿大 8月下旬-9月上旬 1977年 每年一届 大奖:美洲大奖

电影节名称 举办地 举办时间 创办时间 备注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西班牙 9月 1953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壳奖

马尔摩电影节 瑞典 9月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 9月上中旬 1932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狮奖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加拿大 9月上中旬 1976年 每年一届

波士顿电影节 美国 9月中下旬

国际自然电影节 瑞士 9月下旬

科隆电影节 德国 9月下旬

波亚里奥喜剧电影节 意大利 9月下旬

荷兰影展 荷兰(尤特夏) 9月下旬-10月上旬

釜山电影节 韩国 9月下旬-10月上旬

东京国际电影节 日本 9月下旬-10月上旬 1985年 1991年前为两年一届现为每年一届

东京国际科幻电影节 日本 9月下旬-10月上旬

柯克电影节 爱尔兰 10月上旬

根特国际电影节 比利时 10月上中旬

米兰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 10月

希腊电影节 10月 10月

伯明翰电影电视节 英国 10月

布里斯托动画电影节 英国 10月

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 加拿大 10月

雷克雅未克电影节 冰岛 10月

纽约电影节 美国 10月上旬 1963年 每年一届 非竞赛类电影节

华沙国际电影节 波兰 10月上旬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加拿大 10月中旬 1982年 每年一届

山形纪录片电影节 日本 10月上中旬

芝加哥国际电影节 美国 10月中旬

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奥地利 10月上下旬

日内瓦电影节 瑞士 10月下旬

霍夫国际电影节 德国 10月下旬

圣保罗国际电影节 巴西 10月下旬

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瑞士 10月下旬

洛杉矶国际电影节 美国 10月下旬 1969年 每年一届

迦太基国际电影节 突尼斯 10月下旬-11月上旬 1966年 两年一届评选非洲及阿拉伯国家影片,塔尼特奖

曼海姆国际电影节 德国 11月

佛罗伦萨纪录片电影节 意大利 11月

莱比锡纪录短片电影节 德国 11月

伦敦电影节 英国 11月 1957年 每年一届,各电影节获奖电影参评非竞赛性

圣胡安电影节 波多黎各 11月

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电视节 巴西 11月 1984年 每年一届,大奖:金鸟奖

北欧电影节 德国(卢贝克) 11月

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 瑞典 11月 1990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牛奖

班夫山岳电影节 加拿大 11月

国际体育电影节 匈牙利 11月

巴塞罗那电影节 西班牙 11月

夏威夷国际电影节 美国 11月上中旬 1981年 每年一届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法国 11月下旬-12月上旬 1979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气球奖

里尔国际短片及纪录片电影节 法国 12月

台北电影节 中国台北 12月 1998年 每年一届

开罗电影节 埃及 12月 1976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字塔大奖

哈瓦那国际电影节 古巴 12月

亚太电影节 成员国内轮流 12月下旬-1月上旬 1954年 每年一届

-----------------------------------------------------------
全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目前共有11个,它们是:

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1年,于每年的2月7日至18日举行,最高奖名称

为“金熊奖”;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9年,于每年的5月10日至21日举行,最高奖名称

为“金棕榈奖”;

捷克.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46年,于每年的7月5日至15日举行,最高

奖名称为“水晶球奖”;

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9年,于每年的7月16日至29日举行,最高奖

名称为“圣.乔治奖”;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77年,于每年的8月25日至9月4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美洲大奖”;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1年,于每年的8月30日至9月9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金狮奖”;

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53年,于每年的9月21日至30日举行,

最高奖名称为“金贝壳奖”;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85年,于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举行,最高奖名称为“东京大奖”;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89年,于每年的11月6日至25日举行,最

高奖名称为“金树商陆奖”;

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76年,于每年的11月7日至18日举行,最高奖名称

为“金字塔奖”;

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从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举行,最高奖名称为

“金爵奖”。

❽ 9-12月或者1月欧洲有什么电影节吗

按举办时间为序 1-4月 5-8月 9-12月
电影节名称 举办地 举办时间 创办时间 备注
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 南斯拉夫 1月
印度国际电影节 印度(新德里) 1月中旬 1952年 原为不定期,1978年起每年一届大奖:金孔雀奖
阿沃亚兹国际科幻电影节 法国 1月中旬
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 比利时 1月中下旬
圣丹斯电影节 美国(盐湖城) 1月下旬
鹿特丹电影节 荷兰 1月下旬-2月上旬 1972年 每年一届 大奖:老虎奖
伊朗国际电影节 伊朗 1月下旬-2月上旬

泛非电影节 布基纳法索 2月
迈阿密电影节 美国 2月上旬
葡萄牙国际幻想电影节 葡萄牙(波尔图 2月上旬
哥德堡电影节 瑞典 2月上旬
柏林国际电影节 德国 2月中旬 1951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熊奖
圣塔芭芭拉国际电影节 美国 3月上旬
菲斯帕克非洲电影节 3月上旬 号称“非洲奥斯卡”
旧金山亚裔美国人国际电影节 美国 3月上旬 1982年
坦派尔国际短片电影节 芬兰 3月中旬
布鲁塞尔幻想电影节 比利时 3月中下旬
弗里堡电影节 瑞士 3月中下旬 1987年
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 土尔其 4月上中旬
香港国际电影节 中国 4月 1977年 每年一届 非竞赛类电影节
欧洲环境电影节 法国巴黎 4月
巴黎电影节 法国 4月上旬 1986年 每年一届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新加坡 4月上旬 1988年 每年一届
科涅克国际侦探电影节 法国 4月中旬
洛杉矶独立电影节 美国 4月中旬 1995年 每年一届
克利夫兰国际电影节 美国 4月中下旬
休斯顿国际电影节 美国 4月中下旬
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 德国 4月下旬
马德里幻想电影节 西班牙 4月下旬
华盛顿国际电影节 美国 4月下旬-5月上旬 1987年 每年一届
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美国 4月下旬-5月上旬 1957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门奖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中国 4月下旬-5月上旬 1993年 两年一届 大奖:金爵奖

保加利亚喜剧电影节 (索菲亚) 5月
戛纳国际电影节 法国 5月上中旬 1939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棕榈奖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 美国 5月中旬-6月上旬 1975年 每年一届
丹佛国际电影节 美国 6月
墨尔本国际电影节 澳大利亚 6月 1952年 每年一届 短片比赛:金质飞镖奖
卡塔赫那国际电影节 哥伦比亚 6月 1960年 每年一届 “印第安卡塔丽娜”奖
卡多利卡神秘电影节 意大利 6月
午夜太阳电影节 芬兰 6月
贝沙洛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 6月
悉尼国际电影节 澳大利亚 6月
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 法国 6月上旬
慕尼黑电影节 德国 6月下旬-7月上旬
斯洛伐克电影节 斯洛伐克 6月下旬 1993年 每年一届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俄罗斯 7月 1959年 两年一届 1999年改为每年一届
希洪电影节 西班牙 7月
侯谢国际电影节 法国 7月上旬
剑桥电影节 英国 7月上中旬
欧登塞国际电影节 丹麦 7月上旬-8月下旬
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捷克 7月 1946年 1958年以前每年一届 现两年一届 水晶球奖
耶路撒冷电影节 以色列 7月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瑞士 8月上中旬 1946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豹奖
广岛动画电影节 日本 8月上中旬
苏格兰爱丁堡国际电影节 英国 8月中下旬 1947年 每年一届 非竞赛性电影节
挪威电影节 挪威 8月中下旬
中国长春电影节 中国 8月中下旬 1992年 两年一届 大奖:金鹿奖
多维尔美国电影节 法国 8月-9月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加拿大 8月下旬-9月上旬 1977年 每年一届 大奖:美洲大奖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西班牙 9月 1953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壳奖
马尔摩电影节 瑞典 9月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 9月上中旬 1932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狮奖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加拿大 9月上中旬 1976年 每年一届
波士顿电影节 美国 9月中下旬
国际自然电影节 瑞士 9月下旬
科隆电影节 德国 9月下旬
波亚里奥喜剧电影节 意大利 9月下旬
荷兰影展 荷兰(尤特夏) 9月下旬-10月上旬
釜山电影节 韩国 9月下旬-10月上旬
东京国际电影节 日本 9月下旬-10月上旬 1985年 1991年前为两年一届 现为每年一届
东京国际科幻电影节 日本 9月下旬-10月上旬
柯克电影节 爱尔兰 10月上旬
根特国际电影节 比利时 10月上中旬
米兰国际电影节 意大利 10月
希腊电影节 10月 10月
伯明翰电影电视节 英国 10月
布里斯托动画电影节 英国 10月
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 加拿大 10月
雷克雅未克电影节 冰岛 10月
纽约电影节 美国 10月上旬 1963年 每年一届 非竞赛类电影节
华沙国际电影节 波兰 10月上旬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加拿大 10月中旬 1982年 每年一届
山形纪录片电影节 日本 10月上中旬
芝加哥国际电影节 美国 10月中旬
维也纳国际电影节 奥地利 10月上下旬
日内瓦电影节 瑞士 10月下旬
霍夫国际电影节 德国 10月下旬
圣保罗国际电影节 巴西 10月下旬
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瑞士 10月下旬
洛杉矶国际电影节 美国 10月下旬 1969年 每年一届
迦太基国际电影节 突尼斯 10月下旬-11月上旬 1966年 两年一届评选非洲及阿拉伯国家影片,塔尼特奖
曼海姆国际电影节 德国 11月
佛罗伦萨纪录片电影节 意大利 11月
莱比锡纪录短片电影节 德国 11月
伦敦电影节 英国 11月 1957年 每年一届,各电影节获奖电影参评非竞赛性
圣胡安电影节 波多黎各 11月
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电视节 巴西 11月 1984年 每年一届,大奖:金鸟奖
北欧电影节 德国(卢贝克) 11月
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 瑞典 11月 1990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牛奖
班夫山岳电影节 加拿大 11月
国际体育电影节 匈牙利 11月
巴塞罗那电影节 西班牙 11月
夏威夷国际电影节 美国 11月上中旬 1981年
每年一届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法国 11月下旬-12月上旬 1979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气球奖
里尔国际短片及纪录片电影节 法国 12月
台北电影节 中国台北 12月 1998年 每年一届
开罗电影节 埃及 12月 1976年 每年一届 大奖:金字塔大奖
哈瓦那国际电影节 古巴 12月
亚太电影节 成员国内轮流 12月下旬-1月上旬 1954年 每年一届

❾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发展历史

1945 年的夏天,电影从德国人的生活中暂时消失了两个月,德国多数大城市成了一片废墟,柏林的建筑倒塌了四分之三,许多人躲到地下掩体过夜,更多的人露宿街头。盟军虽然占领了德国首都,还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纳粹余党,满足居民日用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文化场所都关门了,但衣食的匮乏也没能阻碍老百姓对娱乐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刚刚来临,歇业不久的电影院纷纷开张,奉献出两个小时的忘情投入和温馨空间,是电影给了风雨飘摇中的德国人最后一点卑微的温暖,即令国破家亡,德国电影人也在努力工作。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诞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对资助电影极为热心,他们想到要搞一个大规模的国际电影节,就定在柏林,须知对于联邦德国来说,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国的一块飞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为什么一定是柏林?
从柏林电影节诞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压倒性的主题,至少电影艺术交流完全不在考虑之列。这是一个完全的冷战产物。
对柏林电影节的创办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美国驻德的文化官员,他们一心要将电影节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的文化桥头堡。柏林这个曾经的东欧文化枢纽,此刻成为西德民主复兴的象征。
1951年6月,西柏林举办了第一届电影节。因为预算不高,规模也不大,只有20个国家的来宾参加,这个被盟军炮弹摧毁的城市显然不是理想的旅游之地,所有人都对糟糕的天气和接待工作怨声载道。柏林的浓厚政治色彩从一开始就和戛纳、威尼斯等竞争对手注重商业性泾渭分明,其他欧洲电影节都十分依赖明星及围绕明星的狗仔队来获得关注,满街是兜售电影和计划书的片商。但柏林却依靠地缘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迈克尔·鲍威尔、罗伯托·罗西里尼和亨利-乔治·克鲁佐在内的一流电影人光临。参加电影节的国家和人数也逐年稳步上升,终于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接纳为国际A类电影节,加入了老资格的威尼斯和戛纳的行列。
第1届柏林电影节美国人赞助了大部分资金,美驻德官员OscarMartay参加完威尼斯电影节后对在柏林举办一个类似的活动十分支持,他还希望举行的时间不能跟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之后,不然对新生的柏林电影节来说,吸引好电影参加就更困难了。几乎就在柏林电影节创办风声刚传出,东边马上宣布要在每年夏天举办一个国际青年电影节。所以西柏林这边决定把会期放在6月,以示抗衡,而且要吸引东边的人来参加,并不限于青年人。每年6月举办的传统一直到1977年才改到2月。
光有政客,是办不起来电影节的。
所以如果从电影人的角度来看待政治挂帅的柏林电影节,就会发现,真相并非仅仅政治那么简单。
听说要举行国际电影节,德国的电影人开始摩拳擦掌,他们很希望有机会找到海外投资和发行的渠道。这种渴望在百废待兴的德国尤其强烈,所以柏林电影节的本地化特色从创办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汇,最后都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Bauer),他担任了前几届柏林电影节的组织者。二战中鲍尔在UFA工作,也担任了战后英国占领军的电影政策顾问。他想通过努力让柏林重新回到欧洲文化版图的中心位置,再度成为电影制片和发行的枢纽。
柏林的电影业内人士起初也是欢迎电影节的,既是继承了柏林作为德国电影中心的文化遗产,也能让制片厂有利可图。由于当时德国的分裂,西德电影人无法进入苏联控制下的巴贝尔斯堡制片厂(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电影制片厂之一)和约翰尼斯塔制片厂。他们的饭碗大都不稳固,于是许多柏林的从业者都跑到慕尼黑、汉堡、杜塞尔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了。尤其是慕尼黑,本来在德国国内可以说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成了新的电影发行中心,巴伐利亚人开始宣称慕尼黑成了电影之都,这都让留守的柏林电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电影工会向市长施加压力,说柏林的电影工业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制片厂,有的还想西迁中,已经没什么人把新电影的首映礼放到柏林,长此以往,电影工业将从柏林消失!
本来官方和电影业内人士一拍即合,你搞你的政治宣传,我推广我的电影,似乎可以在柏林电影节这个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电影人发现柏林电影节并非想象中那么有利。西柏林当时有200多万人口,七分之一失业,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电影节没法去和戛纳、威尼斯的豪华尊贵相提并论,他们不得已打出亲民、大众的牌,将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参与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设置了露天电影、明星游行、签名大会的单元,特别是加上政治考虑,把露天放映场所设在东西柏林交界处,想吸引东柏林的人来看(柏林墙1961年才修建)。 电影节放映了HansAlbers主演的[NightsontheRoad],Albers在德国很出名,他对东西柏林的观众都具有极大号召力,最后果然唤起了观众们共同的情感。
柏林电影节与众不同的另一点是把奖项的决定权交给普通影迷,从1952年第二届到到1955年第五届,都没有专业评委会。观众投票来决定把大奖给谁,1956年改成国际评委和观众一起决定奖项归属,那届的主席是马塞尔·卡尔内,1957年后才全部改为评委投票制度,文化品位慢慢显现出来。
但一开始的大众政治路线就遭到了电影人的激烈反对,有人说盲目扩大放映规模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不是电影节的正道,因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钱的场次,片方更不高兴。发行人说,普通观众对较为艺术化的电影接纳程度并不高,此举毫无益处,我们是在办电影节,不是什么白酒展销会。但这一回合最终是政治赢了。
得不到本地电影人的支持,必然难以持久。德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声明拒绝参加电影节活动,协会发言人表面上将不参与归于德国制片人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们无力和美国、法国、意大利竞争。其实从深层次来说,不过是电影人对美国占领政策不满而产生的抵制,他们尤其讨厌美国人把持柏林电影节,制订的政策说到底主要是为美国人的政治宣传服务,然后为觊觎中欧市场已久的好莱坞商人大开方便之门,对德国电影的发展却没什么益处。
制片人协会还认为:因为盟军的电影政策,德国电影现处在一个很悲惨的境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美国极力将居于垄断地位的德国电影公司UFI(纳粹时期,由最大的制片厂UFA和其他公司合并而来的卡特尔组织)分解的政策,并限制德国电影公司同时涉足电影业中的多个分支,比如从事制片的不得同时经营发行或放映环节,这样的后果是出现了很多小公司,全都势单力薄。所以德国业内人士频频向有关机构游说,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许垂直经营,扩充实力和好莱坞巨头展开竞争。
德国电影人在和电影节官方谈判是否参加的时候,提出为了拯救德国电影,除非政府提供减税优惠或者增加补贴。这个愿望落空了,为了表示安抚,组委会同意在第二届电影节设立一个特别单元,针对外国买片人和国际传媒,宣传30到40部德国战后几年中拍的好电影,帮助德国电影出口。鲍尔说电影节很愿意成为德国电影公司和国外买家之间的桥梁,向外推介国产片,他希望劝服德国电影人,柏林电影节不仅是外国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国电影。 但事情并不顺利,鲍尔向德国经济部申请拨款被拒绝,计划中的单元搁浅,一些制片人只好自己出钱做了个小型展会,把最有商业价值的几部德国片推出去。因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好不到哪去,业内人的积极性被挫伤了,他们对电影节的坏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改观。所以在最初的四五届电影节上,德国电影的参与率还是很低。这种局面直到好些年后,德国电影恢复了生机和信心,商业电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大幅上升后才好转。
面对电影界批评政府不扶持国产电影的批评,西德内政部举办了一个类似德国奥斯卡的奖项(bundesfilmpreis),由公众、文化界和知识分子组成的评委会对全年德国电影进行评选,就是Deutscher Filmpreis(德国电影奖)的前身,这个奖代表政府,其实更类似中国的华表奖,1953年这个奖成为电影节的特别单元。而把奖项纳入电影节范畴,是对外推广的一招,有助于提高获奖影片的国际知名度。
但德国影人却指出这个奖的目标才不是为了复兴电影业,其中存在严重的政治倾向,内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约的电影。面对质疑,官方人士称这个奖是个礼物,我们想给谁,就给谁。
1956年,柏林电影节被接纳为A类电影节,但其声誉却被良莠不齐的竞赛单元所削弱,影评人抱怨柏林好片子太少,品种太单一。
这个批评实际上是个参赛权的问题,一比较戛纳和柏林的参赛国家名单,很容易发现戛纳的参赛资格面向所有国家,包括苏东阵营,法国外交部会向所有建交的国家发送邀请函,法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也积极向苏联和中国发出邀请。
1958年,戛纳将金棕榈颁给苏联电影雁南飞,德国记者强烈要求柏林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所有国家参赛,不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有记者认为:电影节作为展示窗口的年代过去了,作为正宗的国际A级电影节,虽然不意味着不问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国家开放。在这点上,奥伯豪森电影节比柏林干得好。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来说,柏林电影节太过壁垒森严,直到 1969年才把金熊奖给了南斯拉夫电影《第一次工作》。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了一个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❿ 什么是 a类影后……

A类影后是指获得过A类电影节影后的人。

“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将电影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是最具国际号召力、影响力的电影类别,又称“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

目前,国际A类电影节共有15个,分别是:德国-柏林、法国-戛纳、意大利-威尼斯、捷克-卡罗维发利、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俄罗斯-莫斯科、加拿大-蒙特利尔、埃及-开罗、瑞士-洛迦诺、阿根廷-马塔布拉塔、日本-东京、中国-上海、波兰-华沙、印度-印度、爱沙尼亚-塔林国际电影节。



(10)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电影节开幕扩展阅读:

其他电影节分类

1、B类

国际B类电影节是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此类电影节突出特定的主题,截至2020年共有24个。

例如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西班牙锡切斯电影节、瑞典斯德哥尔摩电影节等。

2、C类

国际C类电影节是非竞赛型电影节,此类电影节不设评奖,主要展映入选的各国影片。

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奥地利维也纳国际电影节等。

3、D类

国际D类电影节是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

例如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波兰克拉科夫国际短片电影节、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等。



阅读全文

与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电影节开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的动画电影 浏览:331
欧美唱跳电影 浏览:979
日本70代至90的动漫电影 浏览:457
美国黑人司机电影哪部电影 浏览:995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录取分数线403 浏览:331
金沙电影城影讯 浏览:8
义乌横店电影城伊美 浏览:667
马东锡电影在哪里观看 浏览:753
贞操带2017在线电影 浏览:397
刘亦菲电影与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278
电影院应该怎么过去 浏览:359
韩国影评电影 浏览:857
日本反映初为人母现状的电影 浏览:645
韩国黑道电影推荐国语 浏览:163
韩国十九禁电影床片段 浏览:888
致敬无名英雄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19
日本理论电影片免费看 浏览:113
关于奇异博士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09
万枚导弹毁灭地球什么电影 浏览:305
购买电影票哪个最划算 浏览: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