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影片
1935年 《渔光曲》在前苏联为纪念苏联电影国有化15周年举办的电影节上获“荣誉奖”,并获得一枚金牌。
1950年
《中华女儿》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大西南凯歌》、《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获“纪录片名誉奖”。《踏上生路》获“短片名誉奖”。《赵一曼》获“优秀演技奖”。
1951年 《钢铁战士》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白毛女》获“特别荣誉奖”、《中国民族大团结》获“报道片奖”、《新儿女英雄传》获“导演特别荣誉奖”、《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获“一等斯大林奖金”。
1952年 《人民的战士》获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战的越南》获“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内蒙人民的胜利》获“电影编剧奖”、《翠岗红旗》获“摄影工作奖”。
1954年 《智取华山》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音乐片奖”。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鸡毛信》获“优胜奖”。
1956年 《水土保持》获“威尼斯第一届科教片电影节荣誉奖”。
《桂林山水》获大马土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铜质第二奖章。
《欢乐的歌舞》获威尼斯第七届国际短纪录片展览会及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奖状。
《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获第九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报道纪录片奖。
《神笔》获“大马士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第一奖章、威尼斯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8—12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
1957年 《神笔》获华沙第二届国际儿童娱乐片比赛大会特别优秀奖。
《女篮五号》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祝福》获卡罗维发利第十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58年 《边寨烽火》获卡罗维发利第十一届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乘风破浪过长江》获第五届加拿大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荣誉奖。
《机智的山羊》获罗马尼亚木偶片国际电影节奖状。
《祝福》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威尼斯第七届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览会及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奖状。
《中国的木偶艺术》获威尼斯第七届国际纪录和短片展览会及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奖状。
1959年 《海魂》获捷克斯洛伐克工人电影节为世界和平而斗争二等奖。
《老兵新传》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章。
《小鲤鱼跳龙门》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章。
1960年 《五朵金花》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鹰奖。
《聂耳》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传记片奖。
《女篮五号》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萝卜回来了》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状。
《砍柴姑娘》、《一幅僮锦》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状。
1961年 《革命家庭》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
《非洲之角》获第四届国际非洲电影节最高奖—非洲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人参娃娃》获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62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美术电影节儿童影片奖。
《大闹天宫(上集)》获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64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国际电影戛纳斯电影节荣誉奖。
《金色的海螺》获印尼第三届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
《掌中戏》获澳大利亚第十三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优秀奖状。
《差不多》获法国第十届图尔国际短片电影日青年奖。
《红色娘子军》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第三名。
1974年 《小号手》、《东海小哨兵》获南斯拉夫第二届国际美术电影节奖状。
《地雷战》获奥地利第十四届维也纳电影节纪念奖。
1977年: 中日合拍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中国影片《边城》在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上获奖。
1978年: 《大闹天宫》(上下集)获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南斯拉夫1978年国际美术电影一等奖。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袁霞获南斯拉夫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79年 《人参娃娃》获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银质美人鱼头像奖。
《牧笛》获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丹麦登塞城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1980年 《狐狸打猎人》获南斯拉夫萨格拉布第四届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奖。
《小花》中的女主角陈冲获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舞台姐妹》获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协会的年度奖。
1981年 《舞台姐妹》、《农奴》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苗苗》获第二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
《梅花巾》获菲律宾第一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82年 《天云山传奇》、《归心似箭》获第一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四个小伙伴》获意大利第十二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
《阿诗玛》获桑德坦尔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奖。
《阿Q正传》中的男主角严顺开获第二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漓江画童》获哥伦比亚萨拉曼卡短片电影节二等奖。
《三个和尚》获第32届西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奖。
《猴子捞月》获第4届渥太华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美在运动中》获意大利科尔蒂纳电影节特别极奖。
《中国冰川》获“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科技片荣誉奖。
《蓝色的血液》获第12届西柏林绿色农业电影节金穗奖。
1983年 《城南旧事》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鹰奖。
《孔雀公主》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陌生的朋友》获第三十三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泉水叮咚》获第13届季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第3届印度国际新青年电影节最高奖—金像奖、各族儿童评委会最佳奖、最佳儿童女演员二等奖。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第七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美洲大奖。
《笔中情》获法国鲁瓦扬电影节外国影片奖。
《马路天使》、《三毛流浪记》、《甲午风云》、《阿Q正传》、《早春二月》、《林家铺子》、《舞台姐妹》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四个小伙伴》获法国郎市青年观众电影节青年观众奖。
《中国水城》获第17届法国国际旅游电影节特别奖和音乐奖。
《中国旅行》获第17届法国国际旅游电影节公众奖,同时获音乐二等奖。
《自古华山一条路》获特兰托第31届国际高山探险电影节卡洛、阿贝尔·基耶萨特别奖。
《飞毽》获波兰国际短片电影节荣誉奖、克拉科夫国际短片电影节荣誉奖。
《内蒙古草原》、《江苏秀色》获法国塔布市第17届国际旅游电影节音乐奖。
《遗传工程初探》获法国第36届国际科学电影协会年会荣誉奖状。
《鹿铃》获第1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4年 《河南寻古》、《江苏秀色》获法国蓬沙拉国际旅游电影节最高金奖。
《贵州风情》、《丝绸之路上的甘肃》、《中国人参之乡》、《北京之游》获第1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特别奖。
《西藏—西藏》获法国塔布国际旅游电影节旅游片冠军—金比利蕾娜奖。
《青春万岁》获塔什干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泉水叮咚》获第5届托马尔青少年国际电影节小演员表演奖。
《城南旧事》获第1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女大学生宿舍》的导演史蜀君获第2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处女作比赛奖。
《没有航标的河流》获夏威夷第4届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奖。(最佳影片奖和柯达奖)
《鹬蚌相争》获第34届西柏林国际儿童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第6届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
《水面庄稼》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业组织奖。
《民族体育盛会》获突尼斯第4届国际运动电影节奖牌1枚。
1985年 《黄土地》获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29届伦敦电影节伦敦电影研究所电影奖、第7届(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
《边城》获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泉水叮咚》获伊朗德黑兰第15届国际教育电影节教育类专片比赛铜奖。
《月光下的小屋》获印度第4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国际评奖团授予金像奖和儿童评奖团授予的金牌。
《腾飞吧,中华健儿》获意大利第14届都灵国际体育电影节二等奖。
《九寨沟梦幻曲》获波兰第22届克拉科夫国际短片电影节铜龙作曲奖。
《锦绣中华》获第14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和苏联国家旅游委员会积极宣传旅游,巩固和平与友谊奖。
《体育盛会》获第8届匈牙利国际体育电影节匈牙利电影总局奖。
《灰喜鹊》获葡萄牙第11届圣塔伦农业环境国际电影节环境短片组科教片一等奖—金葡萄奖。
《昆虫世界》获第11届国际技术电影节纪录片一等奖。
《不当演员的姑娘》获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孔雀公主》获捷克斯洛伐克第14届儿童电影节水晶蝴蝶杯。
1986年 《邮缘》、《乌鸦与麻雀》获“法国第1届科罗朱埃国际消遣片电影节青年观众奖。
《飞来的仙鹤》获法国阿朗松国际儿童电影节农业信贷银行奖。
《四个小伙伴》获伊朗第16届国际教育电影节荣誉奖。
《流浪汉与天鹅》中的吴丹获苏联第9届塔什干国际电影节主角奖。
《良家妇女》获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电影评论家组织奖、西班牙第18届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奖、安达鲁西亚电影作家协会评论奖、西班牙电影俱乐部联合电影俱乐部奖、比利时皇家电影博物馆皇家电影资料馆发掘新电影奖。
《少年彭德怀》获“葡萄牙第15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儿童片奖。
《绝响》获意大利第四届都灵国际青年电影节特别奖。
《月光下的小屋》获美国第8届洛杉矶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外国家庭电影优秀奖。
《野山》获法国第8届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大奖。
《移核鱼》获西柏林第14届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捷克斯洛伐克第3届尼特莱国际农业电影节A类一等奖和唯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埃及农业神奖。
《防治沙漠化》获西柏林第14届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森林与我们》获银穗奖、《笼养苍蝇》获铜穗奖。
《三峡情趣》获法国第20届国际旅游电影节银比雷娜奖和公众奖。
《浙江山水情》获法国第20届国际旅游电影节最佳音乐奖。
《鱼桑争秋》获捷克斯洛伐克俄斯特拉发第13届国际环境保护电影节一项主奖。
《红蚁树》获波兰克拉科夫第23届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片奖。
《中国西南行》获第19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旅游电影节金花奖大奖。
《长江截流》获第1届瑞士洛桑国际能源电影节特别奖第一名。
《猫头鹰》获列宁格勒第38届国际科学影片协会荣誉证书。
《三十六个字》获南斯拉夫第7届萨格勒布国际画片电影节D组教育片奖。
1987年 《回声》获捷克斯洛伐克第14届环境保护电影电视节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奖。
《猴子捞月》获保加利亚卡布洛沃第4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草人》获第2届广岛国际动画片电影节C组一等奖。
《超级肥皂》获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片电影节D组二等奖。
《老井》获第7次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以螨治螨》、《蝴蝶》获圣塔林第14届国际农业与环境电影节特别奖。
《五虎将》获第17届德黑兰国际科教片节金像奖、《灰喜鹊》获银像奖、《瀑布》获荣誉奖。
1988年 《山水情》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
《不射之射》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盗马贼》获第4届第三世界电影节头奖。
《褐马鸡》、《中国珍稀动物》、《不能消失的颜色》获第2届国家公园纪录片国际影视节优秀影片奖。
《井》获意大利第29届陶尔米纳国际电影节银质奖;女主角潘红获演员银质奖。
《红高梁》获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老井》获意大利第11届大沙尔索国际新电影节一等奖。
《中国造船》获米兰第27届国际海洋纪录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南北少林》获都灵第43届国际体育电影节一等奖——都灵头奖。
《植物内生菌》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
《一人一亩地》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铜穗奖。
《远离战争的年代》获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第10届亚非拉国际电影节霍贾·纳斯列金奖。
《化石宝库》获“第1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科教片电影节金奖。
《生命的能源》获第2届洛桑能源电影节金奖。
《人鬼情》获巴西第5届国际影视录像电影节
1989年 《大小夫人》获保加利亚第5届幽默与讽刺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红高梁》获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21电台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
《晚钟》获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银熊奖。
《江南居民》、《美在自然》获瑞士能源博士后研究人员协会特别奖。
《少年犯》获伊朗第7届曙光旬国际电影节少儿影片国际赛类最佳演员奖。
1990-2008《红河谷》《永乐大钟》《一个都不能少》《一声叹息》《苏州河》《站台》《月蚀》《我的父亲母亲》《卧虎藏龙》《霸王别姬》《戏梦人生》《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春光乍泄》《鬼子来了》《花样年华》《本命年》《阮玲玉》《喜宴》《香魂女》《女人四十》《红粉》《太阳有耳》《河流》《悲情城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爱情万岁》《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过年回家》《可可西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立春》《西干道》《左右》
参考自 唐懿馨:http://..com/question/68456033.html
Ⅱ 金球奖(美国年度电影和电视奖项)的历届获得者都有谁
金球奖,是美国的一个电影与电视奖项,以正式晚宴的方式举行,举办方是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此奖从194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79届了。
2、(剧情类)电影最佳女主角:朱莉·克里斯蒂《柳暗花明》。
3、(剧情类)电影最佳男主角:约翰尼·德普《理发师陶德》。
4、最佳导演:朱利安·肖贝尔《潜水钟与蝴蝶》。
Ⅲ 国际电影节的中国获奖
中国电影人在国际A类电影节中所获重要荣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帝、影后):
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3年王童《无言的山丘》获最佳影片
1995年郭柯宇《红樱桃》获最佳女演员
1997年潘予《安居》获最佳女演员
1999年艾丽娅《一代天娇成吉思汗》获最佳女演员
2001年彭玉《月圆今宵》获最佳女演员
2002年霍建起《生活秀》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陶红)
2004年顾美华《美丽上海》获最佳女演员
2004年侯咏《茉莉花开》获评审团大奖
2005年赵薇《情人结》获最佳女演员
2007年田壮壮《吴清源》获最佳导演
2008年马国伟《千钧一发》获最佳男演员
2010年刘杰《碧罗雪山》最佳导演
2011年韩杰《HELLO!树先生》最佳导演
2001年吕星辰《郎在对门唱山歌》最佳女演员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1989年侯孝贤《悲情城市》获圣马克金狮奖
1991年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最佳导演银狮奖
1992年张艺谋《秋菊打官司》获圣马克金狮奖;巩俐获最佳女演员
1994年蔡明亮《爱情万岁》获圣马克金狮奖
1994年夏雨《阳光灿烂的日子》获最佳男演员
1999年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获圣马克金狮奖
1999年张元《回家过年》获最佳导演奖
2005年李安《断臂山》获金狮奖
2006年贾樟柯《三峡好人》获金狮奖
2007年李安《色.戒》获金狮奖(三连冠)
2011年蔡尚君《人山人海》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
2011年叶德娴《桃姐》获最佳女演员
戛纳国际电影节
1993年陈凯歌《霸王别姬》获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1994年张艺谋《活着》获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葛优)
1997年王家卫《春光乍泄》(香港)获最佳导演奖
2000年梁朝伟《花样年华》(香港)获最佳男演员奖
2000年姜文《鬼子来了》获评审团大奖
2000年杨德昌《一一》获得最佳导演奖
2004年张曼玉《清洁》(法国电影)获得嘎纳影后
2005年王小帅《青红》获评委会大奖
2012年贾樟柯《天注定》获最佳原著剧本奖
2014年侯孝贤《聂隐娘》获最佳导演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
1988年张艺谋《红高粱》获金熊奖
1989年吴子牛《晚钟》获银熊奖
1992年张曼玉《阮玲玉》获最佳女主角银熊奖
1993年谢飞《香魂女》和李安《喜宴》同获金熊奖
1995年萧芳芳《女人四十》获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1999年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获银熊奖
2005年顾长卫《孔雀》获银熊奖
2006年王全安《图雅的婚事》 获金熊奖
2014年廖凡《白日焰火》获最佳男演员金熊奖
东京国际电影节
1988年吴天明《老井》获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奖(张艺谋)
1991年赵丽蓉《过年》获最佳女演员奖
1993年田壮壮获《蓝风筝》获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吕丽萍)
1994年严浩《天国逆子》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1994年牛振华《背靠背,脸对脸》获最佳男演员奖
1996年吴天明《变脸》获最佳导演奖,朱旭《变脸》获最佳男演员奖
1997年曾静、刘若英《美丽在唱歌》同获最佳女演员奖
2003年霍建起《暖》获最佳影片大奖
2005年金雅琴《我们俩》获最佳女演员奖
2010年王千源《钢的琴》最佳男主角,范冰冰《观音山》最佳女主角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1990年滕文骥《黄河谣》获最佳导演奖
1995年谢飞《黑骏马》获最佳导演奖
1996年李少红《红粉》获最佳影片奖
2000年巩俐《漂亮妈妈》获最佳女主角
2004年范伟《看车人的七月》获最佳男主角
2006年倪萍《雪花那个飘》获最佳女主角
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
1994年宁静《炮打双灯》获最佳女演员奖
1999年张元《洗澡》获最佳导演奖
2002年陈凯歌《和你在一起》获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刘佩奇)
2004年徐静蕾《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获最佳导演奖
2007年王颖《千年敬祈》获最佳影片奖
2009年陆川《南京!南京!》获最佳影片金贝壳奖
开罗国际电影节
1992年胡雪杨《留守女士》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修晶双)
1998年梅婷《红色恋人》获最佳女主角
2000年冯小刚《一声叹息》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张国立)、最佳女主角(徐帆)
2003年宋国锋《父亲》最佳男主角
2006年张静初《芳香之旅》获最佳女主角
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1950年石连星《赵一曼》获最佳女主角奖
1988年谢晋《芙蓉镇》获最佳影片 水晶地球仪奖
1995年归亚蕾《女儿红》获最佳女主角奖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1935年蔡楚生《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61年于蓝《革命家庭》获最佳女主角
Ⅳ 梅艳芳资料
梅艳芳生于香港,祖籍广西合浦,少时家境拮据,四岁半已登台演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大中华地区歌坛和影坛巨星,香港演艺人协会主要创办人及首位女会长,在华人社会和亚洲地区具有影响力。她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华丽多变的形象著称,引领粤港一个时代的潮流,是香港乐坛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得主,保持着华语女歌手全球演唱会场次最高纪录。梅艳芳同样获得过两岸三地的影后荣誉,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她一生致力公益慈善,被誉为“香港的女儿”。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举行“芳华绝代-梅艳芳珠宝手表珍藏”拍卖会。
中文名: 梅艳芳
外文名: Anita Mui,アニタ ·ムイ
别名: 何加男(干爹何冠昌所起)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63年10月10日 农历八月廿三日
逝世日期: 2003年12月30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
职业: 歌影表演艺术家、慈善家
主要成就: 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最高荣誉金针奖
CCTV-MTV音乐盛典特殊贡献奖
主要成就: 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
中国原创歌曲奖杰出贡献奖
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香港电影金像奖演绎光辉永恒大奖
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乐坛称号: “百变天后”,“乐坛大姐大”
音乐代表作: 似水流年,似是故人来,女人花等
电影代表作: 胭脂扣,男人四十,半生缘等
个人基金: 四海一心慈善基金会
她风格多变,被大众称为“百变天后”;她台风大胆,被外媒赞为“东方麦当娜”;她侠骨仁心,被乐坛尊为“大姐大”;她爱岗敬业,被港人誉为“香港的女儿”。 梅艳芳, 第一位在音乐界和电影界都取得巨大成就的香港女艺 梅艳芳
人, 第一位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艺术成就荣誉的香港歌手, 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职位的女性, 音乐上, 她突破传统、大胆创新、风格多变、引领潮流, 至今保持华语女歌手全球演唱会场次最高纪录, 三十五岁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四十岁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致敬荣誉: ——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 ——中国原创歌曲奖(政府奖)“杰出贡献奖”, 至今仍是香港乐坛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得主。 电影上, 她获得过大中华两岸三地的“影后”荣誉, 在二十年(1985-2005)香港电影票房中位列女演员第三位。 去世后获香港电影金像奖追颁“演绎光辉永恒大奖”, 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梅艳芳纵横歌坛、影坛二十余载,参与创立了香港演艺人协会,为演艺界培养了多位优秀歌手和演员。她曾带病发起演艺界抗击“非典”《1:99慈善演唱会》,在去世前一个月仍站在舞台上表演。她成立的《四海一心慈善基金会》至今运作,近二十年来为各地华人捐助大量善款。她为推进大中华演艺事业的交流合作不遗余力,曾多次率团赴京交流,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梅艳芳成长于贫苦的单亲家庭,历经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她依靠自身的不懈奋斗,从旧时期身份卑微的“歌女”成长为新时代引领潮流的“歌后”,在功成名就后能以爱心和责任心回馈社会。她一生追寻真爱,希望拥有完整的温馨家庭,却在自己人生的谢幕时刻,身披婚纱嫁给了舞台。“生于舞台,逝于舞台”,正诠释了梅艳芳短暂而又璀璨的一生。
梅艳芳,1963年10月10日出生于香港旺角,家中两兄一姐,她排行最小。梅艳芳的父亲
少年影像(20张)早逝,其母独力供养四名子女,家境十分窘困,全家仅靠母亲经营破旧的“锦霞”歌舞团维持生计。小小年纪的梅艳芳深受影响,加上本身具有音乐天分和表演欲望,四岁半便踏上舞台,与姐姐在香港荔园游乐场登台表演,从此与舞台结下不解之缘。 梅艳芳未曾正式拜师学艺,少时四处登台,打下扎实的演艺功底。对于此种表演生涯,她起初并未感到不妥,但随着年龄渐长,梅艳芳既要表演又要兼顾学业,十分不易。而令人向往的校园生活也没有给她带来欢乐。在那个年代,像她这样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并不被人们认同,相反,她会唱歌却遭到同学的耻笑,说她是个“歌女”,是个没出息的孩子。她曾回忆:“以前艺人不受尊重,被人们呼为‘歌女’、‘戏子’。在他们眼中‘歌女’是个不正经的行业,于是便阻止了同学与我来往,看着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自己永远是一个人,感觉十分孤单。”梅艳芳曾谈到,为赚钱养家,她丧失了宝贵的童年,少年时出入最多的地方并非学校,而是大小歌舞厅,有时甚至在街头献唱。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她坦言希望多读书,不用一颗小小心灵便担忧挨饿。 梅艳芳少年时期历经坎坷,姐妹两人表演常遭白眼和欺侮,时常忍冻挨饿。后来母亲的歌舞团遭遇火灾,欠了债款,梅艳芳便被迫辍学。然而坎坷的经历同样造就了梅艳芳侠义豪爽的性格和大气沧桑的气质,这段特殊的少年境遇深深影响了她日后的人生道路,并为其传奇一生埋下伏笔。
初出茅庐
1981年,香港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现改名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拉开帷幕,梅爱芳为自己和妹妹报了名,然而最终只有梅艳芳晋级决赛,姐姐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她身上。 出道时的清纯形象
梅艳芳回忆当时的自己只想争取个好成绩,不让姐姐失望。1982年,她以一曲《风的季节》夺得大赛冠军,其低沉磁性的嗓音和沉稳大气的台风给评审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曲家黄沾给了满分,顾嘉辉则以艺术无满分为由硬扣一分,媒体报道“分数胜亚军几条街”。就这样,19岁的梅艳芳崭露头角,不久后便签约当时唱片业巨头华星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心债》,正式踏入歌坛。 1983年,梅艳芳推出第二张唱片《赤色梅艳芳》,其中主打《赤的疑惑》一炮而红,唱片也拿下五白金销量。著名形象设计师刘培基为其精心打造的形象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令她丢掉了初出道时“徐小凤第二”之名。就这样,一代巨星冉冉升起,梅艳芳伴随着香港流行乐坛辉煌时期的到来而越发红火。
20世纪80年代,以粤语为主的香港本土音乐迎来黄金时期。梅艳芳在粤语歌坛的华丽盛世大红大紫,舞台形象从早期的一反传统到后期的高贵华丽,期间不断创新求变,凭借精湛的歌艺、多变的装束、夸张的浓妆和大胆的表演,引领粤港地区一个时代的潮流,开启了华语流行乐坛“百变形象”的先河。以往的华语乐坛,歌后以周璇、邓丽君等甜美细腻的风格为主流,梅艳芳的出现打破传统,凭一身时尚不羁的形象和大胆前卫的表演红遍香江。梅艳芳出现之后,歌手的表演不再限于“听”,而从此多了“看”。她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流行时代,虽基于粤语的地域性,梅艳芳的歌曲传唱度有所局限,却无可掩盖其独辟蹊径的卓越贡献,成为华语流行乐坛“包装时代”的先行者。 “梅艳芳是香港八十年代最红的女歌手,也是香港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她唱过《坏女孩》的叛逆,也唱过《似是故人来》的典雅;唱过《烈焰红唇》的性感,也唱过《梦里共醉》的传统。她的风格是中国与西洋的结合,仿佛香港这座城市的时代文化缩影。” 1983年,梅艳芳的音乐天赋开始得到认可,在当年的东京音乐节上获得亚洲特别奖,成为备受瞩目的乐坛新星。1984 年推出唱片《飞跃舞台》,与上张专辑相比,这张专辑少了份三十年代的哀怨而多了份八十代的时尚,鲜明的时代形象已然展现在初出茅庐的梅艳芳身上。1985 年推出唱片《似水流年》, “坏女孩”形象打破传统
服装设计师刘培基把梅艳芳包装成“男儿汉”,西装加上墨镜宽垫肩给人以豪迈的感觉,一举打破了传统女性的温婉形象,给大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主打歌《似水流年》由著名音乐家喜多郎作曲,是梅艳芳音乐生涯中最经典的粤语歌之一。 1985年推出的另一张唱片《坏女孩》则在业内外制造了异常轰动的话题,这是梅艳芳红透香江,奠定香港乐坛一姐地位的唱片,打破了当时香港唱片的销量记录。《坏女孩》一曲不仅歌词大胆,梅艳芳的表演和装扮也时尚前卫。挑战传统的尝试很快引致强烈反响,一度遭到电台的禁播。但是《坏女孩》在公众中却广受欢迎,一举拿下八白金销量,成为香港本地销量最高的唱片之一。可以说,《坏女孩》是第一首直接不避忌地描述女性情爱欲望的粤语流行曲,而梅艳芳任性不羁的叛逆造型和浓重的妆容,引领了当时粤港的潮流,自这一形象面世后,众多香港女孩都追逐模仿她的发型和有型有款的衣着。梅艳芳自此开始了自己的“百变舞台”生涯,同时也拉开了华语流行乐坛的百变序幕。 1985年12月,梅艳芳在香港红馆举行了首次个人演唱会《百变梅艳芳尽显光华演唱会》,连开十五场,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个唱的场数记录,声势之盛一时无两。《坏女孩》之后百变系列正式登场,梅艳芳也逐渐显露出她具有无限可塑性的气质。如果说《坏女孩》还只是一个对情爱好奇的小女孩话,那么1986年推出的《妖女》,则让梅艳芳摇身一变成为感情世界的性感女郎。《坏女孩》和《妖女》是梅艳芳百变形象中的两个经典,随后的《似火探戈》、《烈焰红唇》、《淑女》、《梦姬》等前卫的女性形象,正是《坏女孩》和《妖女》的变奏和延续。这些打破传统的性感形象配合梅艳芳的表演天赋和富有磁性的嗓音,一反传统的时代潮流就此开启。 1986-1987年跨年,梅艳芳在香港红馆创下连开二十八场演唱会的纪录,赢得“梅廿八”的称号。1988年梅艳芳推出专辑《梦里共醉》,形象一改之前时尚性感造型,而是走三四十年代的复古路线。主打歌《梦里共醉》是由著名电影《末代皇帝》的主题曲填词而成,加上梅艳芳本身具有的传统艺人气质,令人在女中音的娓娓道来之间,仿佛置身昔日的十里洋场。同年,梅艳芳以唯一亚洲女歌手身份受邀至韩国汉城奥运会参加“奥运前奏大汇演”。1990 年梅艳芳在香港连开三十场个人演唱会,随之而来的“梅三十”称号将其事业推向一个巅峰。当时的香港乐坛正值辉煌时期,资深歌手云集,后辈新人迭出,竞争极其激烈,而梅艳芳却稳坐香港乐坛“最受欢迎女歌星”宝座五年之久(1985-1989)。此外,她在1987-1989连续三年于同一年夺得电影最佳女主角及音乐最受欢迎女歌星奖。80年代的她获奖无数,推出过多张白金唱片,开过多次世界巡回演唱会,更获得香港艺术家年奖“歌唱家奖”和香港八十年代“十大演艺红人”,使她成为那个时代无可替代的“天皇巨星”。 八十年代的梅艳芳开创了乐坛先河,她的舞台表演声色艺俱全,以独特的形象和挑战传统的音乐重新定义了华语流行曲,创造出一种前无古人的中国女性舞台形象。她的嗓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唱来带着独特的霸气;她的舞姿常是冶艳和性感的结合体,加上传统女艺人的风情,随时随地迸发出摄人魅力,“百变梅艳芳”的称呼也就此产生。 “梅艳芳的音乐里,不只是唱曲那么简单。她是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将自己的爱恨,很真地披露在我们眼前。她在舞台上的即兴,可以看到她对音乐节拍的敏锐感以及她那份信心,她不同的舞姿可以看到她澎湃的想象力,她在舞台上付出的体力,亦都反映到她的生命力,梅艳芳就是舞台。”(音乐人伦永亮)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从四岁半开始动荡的舞台生涯且乐坛新人辈出,梅艳芳决定退出竞夺音乐奖项,寻找自己安稳的生活。也许成长于单亲家庭,她的理想是如偶像山口百惠那样急流
生活照(20张)勇退,在事业成功之后追寻一个幸福的家庭。梅艳芳于1990年公开宣布退出竞夺音乐奖项(其后所获均为音乐致敬荣誉)。1991年初梅艳芳在推出自己的首张国语专辑《亲密爱人》后决定暂别舞台,并举行了“告别舞台演唱会”,共开30场,场场爆满,她与歌迷在这次演唱会中都显得难舍难离,场面非常感人。 然而三年时间匆匆而过,感情方面依然没有着落,梅艳芳这才恍然自己离不开舞台,最终敌不过热情的歌迷,于1994 年举行“感激歌迷演唱会”复出歌坛。虽然如此,她仍比以前低调了许多,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对于音乐和舞台表演她更加重视质量,继续寻求突破,并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慈善和栽培新人方面,对社会作出很大贡献。自90年代中期起,梅艳芳逐渐转战台湾及海外市场,推出了多张高质量国语专辑。 复出后的梅艳芳依然形象百变,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气质由最初的放荡不羁渐渐转为成熟高贵。不再领奖的梅艳芳更加注重唱片的质量。1994年,梅艳芳推出唱片《是这样的》,中性帅气的造型英气逼人,此时的她无论是事业成就还是个人气质,都展现出“乐坛大姐大”的风范。至此,梅艳芳过往专辑销量累计突破一千万张。此后,她又一连推出了《镜花水月》、《女人花》和《床前明月光》等专辑,形象依然突破多变,歌曲风格多样。其中《女人花》和《一生爱你千百回》等歌曲成为梅艳芳国语歌的经典代表。“中国风”歌曲《床前明月光》则是梅艳芳在新领域的一次尝试,配合其魅力四射的独舞演绎,充盈着浓厚的文艺气息。1998年梅艳芳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成为香港乐坛最年轻的终身成就奖得主。1999年初,梅艳芳受邀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 “我领会到她的意思:就是死,她也情愿死在舞台上”(梅艳芳红馆绝唱音乐总监金广诚) 进入新世纪后,梅艳芳不再活跃一线,却更加积极致力于大中华演艺事业的
百变舞台形象(20张)交流合作以及提携后辈。2002年为纪念加盟乐坛二十周年,梅艳芳倾力制作音乐大碟《with》,当中收录她与十一位好友合唱的歌曲,专辑云集香港乐坛不同时代的当红歌星,演唱阵容空前豪华。同年举行纪念入行的世界巡回演唱会(极梦幻演唱会),由于当年内地解禁,梅艳芳提出在京沪两地开唱的请求,最终只获准上海一场,亦成为梅艳芳人生中唯一一场粤语地区以外的内地演唱会。 2003年初,外界不断传出梅艳芳身体欠恙的消息。出于各方考虑,梅艳芳于9月召开记者会公开承认患癌,并表示有信心战胜病魔,希望朋友和歌迷不要担心,同时坦言不会改变工作计划。同年11月,身患癌症的梅艳芳带病踏上红馆舞台,举行了人生最后的演唱会。谢幕一刻,她身披白色婚纱把自己嫁给了深爱的舞台。从五岁登台到人生谢幕,这个女子把自己大半辈子献给了音乐,她是真正属于舞台的百变女王。 2003年底梅艳芳获得两项中国歌坛的致敬荣誉,成为第一位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艺术成就奖的香港歌手: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和中国原创歌曲奖(政府奖)“杰出贡献奖”。2004年初,MTV亚洲大奖和音乐风云榜追颁梅艳芳致敬荣誉,赞扬了这位亚洲天后奉献音乐的一生。2009年经“世界纪录协会”评定,梅艳芳以全球个唱总计292场当选“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
百变影后
曾有人用“霞玉芳红”(林青霞、张曼玉、梅艳芳和钟楚红)来形容80年代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最具代表的女演员。事实上,梅艳芳是歌手出身,最初演戏算作副业,然而初出茅庐的一部《缘分》即让她获得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极大鼓舞了她闯荡影坛的信心。1988年,一部《胭脂扣》轰动香港,凭借此片梅艳芳一举拿下了金像奖、金马奖、金龙奖和亚太影展四料影后,确立了她在影坛的地位。当时梅艳芳在歌坛大红大紫,有着“百变天后”的称号,而在其荧幕旅途中,同样延续了“百变”的特色,拍戏涉足文艺、动作、喜剧等各类角色,且都拿捏得当,以自己独特的气质天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演技倍受肯定与赞赏。 文艺片——囊括三地影后 1988年电影《胭脂扣》轰动一时,该片在当届香港金像奖上拿到最佳影片、最
电影封面(20张)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至今被列为香港电影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片中一段凄美的东方人鬼情未了令梅艳芳成为“四料影后”,角色“如花”也成为留名影史的经典人物。梅艳芳自此成为第一位既是“歌后”又是“影后”的香港女艺人,并逐渐成长为歌坛和影坛的双栖巨星。1990年电影《川岛芳子》公映,川岛芳子是近代中国充满争议的传奇人物,角色对演技考验极大,梅艳芳的表演神形具备,恰当地诠释了主角的特殊身份、传奇经历和复杂内心,虽然较《胭脂扣》的演绎略欠深度而未能获奖,却同样赢得不少好评。1991年梅艳芳凭借战争文艺片《何日君再来》提名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1997年出演电影《半生缘》,她在影片中把张爱玲笔下的顾曼璐演活,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宣示人前又拿捏准确,在角色心境的刻画上丝丝入扣,出色的表演令其再度荣膺香港金像奖。2002年影片《男人四十》是梅艳芳人生的最后一部戏,她主演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刻画了主角平淡而又细腻的内心。此时的梅艳芳对文艺片已驾轻就熟,一举摘得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影后桂冠。 喜剧片——展现喜剧天分 电影《审死官》是梅艳芳的喜剧代表作,她与“无厘头”搞笑之王周星驰搭戏,表演丝毫不显逊色,其中经典对白和拿捏得当的动作神情更成为电影亮点,该片在1985-2005二十年香港电影票房中位列第七。此外,梅艳芳与周星驰的另一部喜剧片《逃学威龙III》以及同成龙的两部喜剧动作片《奇迹》和《醉拳II》均属电影佳作,梅艳芳在其中大展自己的搞笑天分,为电影增色不少。《醉拳II》更于2005年入选《时代》杂志“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2001年电影《钟无艳》是梅艳芳最后一部喜剧,她在片中破天荒反串男角,将昏庸好色的齐宣王演得活灵活现,并凭此片获得《明报周刊》演艺动力大奖的最突出女演员奖。 动作、武侠片——展现侠女本色 梅艳芳出演的动作片不在少数,加上天生的侠义性格,使得女侠一角更像是她的本色演出。从《东方三侠》中的女侠客“东东”到《新仙鹤神针》里仙风道骨的“白云飞”,从《英雄本色III》中大情大性的“周英杰”到《赤子威龙》里正义勇敢的女警“方逸华”,梅艳芳展示了属于女性的侠骨和勇敢,塑造了多个坚强干练的形象。著名导演杜琪峰曾这样回忆:“梅艳芳天生有侠气,她和杨紫琼、张曼玉演《东方三侠》时有个“甩斗篷”的镜头,梅艳芳那种侠气自然天成的感觉,就是比另外两人浓。” 主演电影票房情况: 2005年UA院线公布近二十年香港票房数据,梅艳芳位列香港女演员第三位。
电影剧照(20张)至2008年7月,在香港地区票房TOP50中,梅艳芳出演的电影有四部: 排位 电影 年份 主演 票房
4 红番区 1995 成龙、梅艳芳 $56,912,536
8 审死官 1992 周星驰、梅艳芳 $49,884,734
16 醉拳II 1994 成龙、梅艳芳 $40,971,484
45 奇迹 1989 成龙、梅艳芳 $34,036,029
主演电影获奖/提名情况: 梅艳芳从影二十载,拍戏四十余部,获得过众多电影奖项荣誉。2004年初,梅艳芳留名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并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追颁“演艺光辉永恒大奖”。2005年适逢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梅艳芳因对电影贡献卓著,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梅艳芳在电影中也不乏唱歌跳舞的角色演出,诸如《奇迹》、《偶然》和《爱君如梦》等电影中的歌舞表演均是电影亮点。梅艳芳也经常为电影配唱主题曲,当中更有八首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 梅艳芳电影奖项一览表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9)
提名 《何日君再来》(1992)
《审死官》(1993)
《红番区》(1996)
《男人四十》(2002)
最佳女配角 获奖 《缘分》(1984)
《半生缘》(1998)
最佳电影歌曲 获奖 《胭脂扣》同名主题曲
《双镯》主题曲《似是故人来》
《现代豪侠传》主题曲《女人心》
提名 《缘分》同名主题曲
《似水流年》同名主题曲
《何日君再来》主题曲《何日》
《东方三侠》主题曲《莫问一生》
《金枝玉叶2》主题曲《有心人》
台湾电影金马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7)
提名 《何日君再来》(1991)
《慌心假期》(2001)
《男人四十》(2002)
最佳电影歌曲 获奖 《何日君再来》主题曲《何日》
香港金紫荆奖 最佳女主角 提名 《慌心假期》(2002)
最佳女配角 获奖 《半生缘》(1999)
东京国际电影节 最佳女演员 提名 《何日君再来》(1991)
亚太影展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9)
台湾金龙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胭脂扣》(1989)
中国长春电影节 最佳女主角 获奖 《男人四十》(2002)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最佳女主角 获奖 《男人四十》(2002)
Ⅳ 巩俐现在已经成为了国际影星,她有哪些好作品
巩俐是我国一个十分知名的女演员,自从出道以来也是拍摄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也是获得了很多网友以及粉丝们的认可,从而评价巩俐是中国的一个实力派女演员。而她所拍摄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都是十分出色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分别获得了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而她也是世界影史上第二个包揽了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演员,也是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这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的演员,由此能够看出巩俐的演技和表演能力不仅在中国十分受到关注,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几乎巩俐每拍摄一部电影都能够获得一个奖项,因此巩俐也是中国经常亮相各种电影节的女明星,也是中国少有的亮相世界范围电影节的明星,由此能够看出巩俐的优秀。
Ⅵ 在你看来,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女演员是谁
张曼玉,华语影坛中最优秀的女演员是张曼玉,演技千变万化,寂寞哀愁的阮玲玉、风骚泼辣的金镶玉、妖娆妩媚的青蛇、世俗真挚的李翘、风情万种的苏丽珍、颓废坚强的艾米丽……每个角色都令人过目不忘,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张曼玉是华语影坛获奖最多的女演员,奖项涵盖十余个国际影展,直至今日华语影坛没有一个新生代女演员能与之比肩,从张曼玉25岁获得第一座金马奖最佳女演员开始,一直到36岁(中间息影两年)共获得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演员,一届最佳女配角,获奖频率在演员中实属罕见,而张曼玉在2004年又凭借法国电影清洁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成为亚洲首位华人迄今唯一一位戛纳影后,(评委会主席昆汀.塔伦蒂诺评价张曼玉是当今世界影坛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也是华语影坛唯一一位既能凭借西方电影获得世界顶尖电影大奖,又能凭借中国电影获得世界顶尖电影大奖的华人演员(1991年凭借阮玲玉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是中国首位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佳演员得主)也是亚洲影坛迄今唯一一位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双料影后,2006年成为首位登上戛纳影展官方海报的亚洲演员,2004年40岁的张曼玉宣布息影至今。
Ⅶ 中国电影及演员在国际大奖上的获奖情况
1950年
《中华女儿》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赵一曼》获“优秀演技奖”。
1951年
《钢铁战士》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白毛女》获“特别荣誉奖”、《新儿女英雄传》获“导演特别荣誉奖”、《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获“一等斯大林奖金”。
1952年
《人民的战士》获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战的越南》获“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内蒙人民的胜利》获“电影编剧奖”。
1954年
《智取华山》获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音乐片奖”。
1955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鸡毛信》获“优胜奖”。
1956年
《神笔》获“大马士革第三届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第一奖章、威尼斯第八届国际儿童电影节8--12岁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 南斯拉夫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电影奖”。
1957年
《神笔》获华沙第二届国际儿童娱乐片比赛大会特别优秀奖。
《女篮五号》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祝福》获卡罗维发利第十届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58年
《边寨烽火》获卡罗维发利第十一届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1959年
《老兵新传》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章。
《小鲤鱼跳龙门》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章。
1960年
《五朵金花》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鹰奖。
《聂耳》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传记片奖。
《女篮五号》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1961年
《革命家庭》获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
《非洲之角》获第四届国际非洲电影节最高奖----非洲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人参娃娃》获民主德国莱比锡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62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美术电影节儿童影片奖。
《大闹天宫(上集)》获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64年
《小蝌蚪找妈妈》获法国第四届国际电影戛纳斯电影节荣誉奖。
《掌中戏》获澳大利亚第十三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优秀奖状。
1974年
《小号手》、《东海小哨兵》获南斯拉夫第二届国际美术电影节奖状。
《地雷战》获奥地利第十四届维也纳电影节纪念奖。
1978年
《大闹天宫》(上下集)获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小蝌蚪找妈妈》获“南斯拉夫1978年国际美术电影一等奖。
1979年
《人参娃娃》获埃及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银质美人鱼头像奖。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陈冲获第七届索波特“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舞台姐妹》获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协会的年度奖。
1981年
《舞台姐妹》、《农奴》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苗苗》获第二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
1982年
《天云山传奇》、《归心似箭》获第一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四个小伙伴》获意大利第十二届季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
《阿Q正传》中的男主角严顺开获第二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三个和尚》获第32届西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奖。
《猴子捞月》获第4届渥太华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美在运动中》获意大利科尔蒂纳电影节特别奖。
1983年
《陌生的朋友》获第三十三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泉水叮咚》获第13届季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第3届印度国际新青年电影节最高奖----金像奖、各族儿童评委会最佳奖、最佳儿童女演员二等奖。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获第七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美洲大奖。
《鹿铃》获第1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1984年
《河南寻古》、《江苏秀色》获法国蓬沙拉国际旅游电影节最高金奖。
《贵州风情》、《丝绸之路上的甘肃》、 《中国人参之乡》、《北京之游》获第1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特别奖。
《西藏----西藏》获法国塔布国际旅游电影节旅游片冠军----金比利蕾娜奖。
《鹬蚌相争》获第34届西柏林国际儿童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第6届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
《水面庄稼》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业组织奖。
1985年
《黄土地》获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29届伦敦电影节伦敦电影研究所电影奖、第7届(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
《边城》获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泉水叮咚》获伊朗德黑兰第15届国际教育电影节教育类专片比赛铜奖。
《月光下的小屋》获印度第4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国际评奖团授予金像奖和儿童评奖团授予的金牌。
《昆虫世界》获第11届国际技术电影节纪录片一等奖。
1986年
《良家妇女》获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主要奖和国际电影评论家组织奖、西班牙第18届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奖、安达鲁西亚电影作家协会评论奖、西班牙电影俱乐部联合电影俱乐部奖、比利时皇家电影博物馆皇家电影资料馆发掘新电影奖。
《移核鱼》获西柏林第14届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捷克斯洛伐克第3届尼特莱国际农业电影节A类一等奖和唯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埃及农业神奖。
1987年
《猴子捞月》获保加利亚卡布洛沃第4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老井》获第7次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以螨治螨》、《蝴蝶》获圣塔林第14届国际农业与环境电影节特别奖。
1988年
《山水情》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
《不射之射》获88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
《红高梁》获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植物内生菌》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金穗奖。
《一人一亩地》获第15届西柏林国际农业电影节铜穗奖。
1989年
《红高梁》获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21电台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
《晚钟》获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银熊奖。
1990年
《黄河谣》获第14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山水情》获最佳短片奖。
《本命年〉获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菊豆》法国第43届戛纳电影节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第35届巴利亚多利德电影周金穗奖。
《晚钟》获哥伦比亚第7届波哥大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和音响效果奖。
《童年往事》获美国洛杉矶奥斯卡学院电影节银奖。
《芙蓉镇》获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1989年发行影片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
《三个女人的故事》获第12届克雷黛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
1991年
《出嫁女》获第17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中国岩溶》获西班牙巴塞罗那国家地质学电影节大奖枣最高艺术质量奖。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获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最受欢迎影片;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配乐。
西影厂和台湾合拍故事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国际影评人奖和艾维拉诺莉特别奖。
北影厂香香港合拍故事片《过年》获第4接讷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赵丽蓉获
最佳女演员奖。
1992年
《来自火焰山的鼓手》获第四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影片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意大利大卫奖评选活动“最佳外语片奖”。
《四十不惑》获第四十五届瑞士洛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评奖”。
《秋菊打官司》获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留守女士》获第十六届开罗国际电影“金字塔金像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心香》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1993年
《香魂女》(导演:谢飞)、《喜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双旗镇刀客》、《妈妈》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
《天堂回信》(导演:王君正)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国际儿童青年电影中心奖”;荷兰第7届国际儿童电影电视节最高奖“儿童电影节奖”;美国芝加哥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成人评委和儿童评委两项最佳影片奖;伊朗第9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找乐》(导演:宁瀛)获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奖和特别荣誉奖;第6接讷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竞赛项目金樱花奖和东京都知事奖;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青年导演大奖”首奖,奖金35万美元;第十五届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电影节金热气球奖,男主角黄宗洛获最佳男演员奖。
由田壮壮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蓝风筝》获第6接讷京国际电影节大奖,最优秀女演员奖(吕丽萍)、新人特别推荐奖和东京都知事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联盟大奖;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福冈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
《菊豆》(导演:张艺谋)获保加利亚瓦尔纳市首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巩俐),巩俐还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秋菊打官司》(导演:张艺谋)获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并名列香港第12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十大华语片之冠。
《大红灯笼高高挂》(导演:张艺谋)获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比利时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 动画片:上海美影厂《12只蚊子和5个人》获法国第19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奖。《悍牛与牧童》获第3届伊斯梅利亚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塔胡特银像奖。谢晋导演获法国首届《轩尼诗》创意和成就奖。
1994年:
《火狐》(导演:吴子牛)获第四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推荐奖”和在法国蒙彼利埃举行的中国电影节金熊猫奖。
中国辽宁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两个孤儿的故事》获第二届亚洲电视映像节最高奖赏——最优秀奖,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片《姊妹溪》获优秀奖。
《炮打双灯》获第42届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女主角宁静获最佳女演员奖。
《黄土高原径流林业》在第11届国际农业电影上,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奖。
1995年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
《黑骏马》(导演:谢飞)获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艺术节最佳导演奖,男主角腾格尔获最佳艺术奖。
《红樱桃》(导演:叶大鹰)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轩尼诗记者杯枣最佳创意奖”。女主角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二嫫》(导演:周晓文)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玛雅美洲豹”金奖,女主角艾丽娅获最佳女演员奖。
《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获日本东京东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张国荣获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该片还获得日本东京每日新闻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
《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男主角夏雨获第一届新加坡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影片被美国《时新周刊》评为年度国际“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技术奖”;被美国全美影评人联盟评为年度格里菲思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获美国第6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奖“最佳摄影奖”。
《女儿红》(导演:谢衍)女主角归亚蕾获捷克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兰陵王》(导演:胡雪桦)获美国洛杉矶桑塔·克拉里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出品人郑凯南获荣誉奖状;摄影顾长卫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摄影奖”。 《与往事干杯》(导演:夏钢)获葡萄牙第24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俱乐部联合荣誉奖。
《活着》获香港第14届电影金像奖评选“十大华语片”之一;男主角葛优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6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导演:张艺谋)获69届奥斯卡摄影奖提名。
《太阳有耳》(导演:严浩)获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奖”和最佳导演“柏林银熊奖”。
《红粉》(导演:李少红)获第27届印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孔雀奖。
《红樱桃》获第5届不结盟及发展中国家平壤电影节大奖“火炬金奖”,导演叶大鹰获最佳导演奖,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1997年
《鸦片战争》(导演:谢晋)获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金秋鹿鸣》获第七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长故事片金奖和儿童评委奖。
1998年
《变脸》(导演:吴天明)获第29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
《我也有爸爸》获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荣誉奖“金象奖”。
儿童演员王泉(影片中饰病童大志)获本届影展“特别奖”。导演黄蜀芹获由儿童和青少年观众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最受欢迎的儿童故事片”--“金匾奖”。
《红色恋人》获第2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奖”银奖,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评为最佳女演员。
1999年
《红河谷》获第十七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幕奖”。
《永乐大钟》获第一届布达佩斯国际科学电影节“国际电影、电视和广播合作理事会奖”。
《一个都不能少》获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Ⅷ 张曼玉得奖电影有哪些
她是获奖最多的香港女演员,奖项包括四次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四次台湾金马奖,以及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员奖。
获奖作品:《不脱袜的人》(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人在纽约》(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阮玲玉》(金马奖、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1992年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银熊奖
错过又如何 Clean (2004) 再获奖
Ⅸ 2009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以及她获奖的影片
凯特 温丝莱特 获奖影片:the reader 朗读者/生死朗读
其他获奖影片金球奖2009 Revolutionary Road 革命之路/浮生路
2009最佳女配角朗读者/生死朗读
英国学院奖 2009年 获奖 最佳女主角 朗读者/生死朗读
欧洲电影节 2009年第二十二届 获奖 最佳女主角(Best Leading Actress) The Reader (2008) 朗读者/生死朗读
2002年第十五届 获奖 最佳观众欧洲女演员 Iris (2001) 长路将尽/爱莉思的情书/ 携手人生 1998年第十一届 获奖 最佳观众女演员 Titanic (1997) 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
德国班比奖2009年 最佳国际女演员奖 (Best Leading Actress) The Reader (2008) 朗读者/生死朗读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1995年 最佳女演员奖 Heavenly Creatures 天堂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