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中国电影是怎么做的吗

中国电影是怎么做的吗

发布时间:2022-07-21 10:24:29

1. 中国电影特效制作水平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与好莱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区别是国内的大部分影视特效还在为特效而特效,就是那种你看国产片时脱口而出:”这是3D做的,这是合成的……"而国外的影视特效是为镜头服务的,很多镜头你不看影片花絮根本不知道是CG合成的;

而对于好莱坞来说,都是大片的工业化概念,因为本身好莱坞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不担心收不回成本,其大片成本预算至少在1亿美金以上,其次,好莱坞大片一向将其特效技术与能力视为其必不可少的电影竞争力的一部分,好莱坞电影一直都向着大荧幕、超级大片的规格去发展,这是电影产业化与工业化的一个缩影。

2. 中国电影制作成本详细

电影的成本不仅包括导演,编剧,摄像,演员,场景,拍摄,后期,食宿行等的费用,而且包括市场营销及宣传的费用,通常市场营销及宣传费用等于拍摄费用或1/2的拍摄费用。

每部电影根据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小成本电影,中型制作电影,和大制作电影。小成本电影基本在1000万人民币以下,中型制作电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万人民币左右,大制作电影成本在8000万元以上。

国产小成本电影代表作《失恋33天》(约9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国产中型制作电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约3000-4000万人民币,不含宣传费用),好莱坞大制作电影代表作《阿凡达》(约6亿美元,不含宣传费用)。



(2)中国电影是怎么做的吗扩展阅读:

剪辑技巧

1、切入切出

这是电影中最常用的一种镜头转换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从上一镜头结束直接转化到下一个镜头开始,中间毫无间隙。称为切。

2、淡出淡入

也称电影画面的渐隐、渐显。画面逐渐变暗,最后完全隐没,这种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渐隐。相反,画面逐渐由暗变亮,最后完全清晰,这个镜头叫做淡入,也叫做渐显。

3、划入划出

也是电影中镜头转换的一种技巧。有时用一条明晰的直线,有时用一条波浪型的线等从画面边缘开始直、横、斜地将画面抹去,叫划出。代之以下一个画面,叫划入。


3. 中国电影成本多半是给了明星还是用于特效呢

我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大家爱提什么“5毛钱特效”,这个题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了解的,现在中国电影,所谓大制作就是现在流量小生群星。

所以说什么好,特效与明星算啥。

“贾科长”用的全是非职业演员,方言,0特效,最朴实的镜头记录普通人,所有的钱不在于花在特效而是镜头清晰度,更加清晰对准生活,而非简单戏剧加工。


《少年四大名捕》拍摄现场,背景是绿布。经过后期处理,绿布就变成了蓝天白云。



但在特效制作人眼中,特效并不能成为演员表演的"减分项"。他并不赞同演员们对于特效制作的抱怨,认为演员的"无实物表演"早在学校读书时就该是基本功。


"我不太赞同因为有了影视特效,演员更劳心的说法。"肖洋以站在悬崖边上的戏码为例,"如今可以通过后期制作来完成,演员可以不用站在悬崖上用后期制作来完成,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让你更专心表演,不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感?"

"肖洋以站在悬崖边上的戏码为例,"如今可以通过后期制作来完成,演员可以不用站在悬崖上用后期制作来完成,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让你更专心表演,不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感?"

4. 中国电影怎样由大做强

这十几年来,中国电影业迅猛发展,一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植的结果;二是城市化进程和数字技术普及与应用的结果,电影生产、创作行为与审美运动与时俱进。但是,我们需看到,相较于游戏产业的2000亿元、电竞产业的900亿元规模,电影的经济体量不大,电影创作的质量也并不稳定。

重视电影艺术创作的质量,仍然是新语境下中国电影创作务实发展的根本。优化电影题材和艺术表现结构,改变电影创作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坚持内容为王,通过电影的人性价值与文化内涵的表达,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在探索追求中不断创造丰富的审美空间;推进资源整合,克服电影短板;既讲普通话,又讲地方话;转换视角,既保持,又放开;积极关注变化着的大众观赏趣味,提升电影艺术的活力和对外电影的“大循环”的全球化能力与水平,更有力地增进全社会的电影与文化获得感,持续提供值得重视的新鲜经验,同时,也为提高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发展空间的影响力、有效地建构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提供方向。

5. 中国电影业如何发展起来的

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例如,广大农村是中国电影最具发展力的市场,据文化部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全国县乡镇的电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当,几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虽然政府努力想改变这个局面也出了不少资金拍摄给农民看的电影,但是这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一位朋友劝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农村片观众少,同样费力却不讨好。当时我不得其解,我认为不论什么题材的电影,只要拍得好看就会有观众。转而一想,朋友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大概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中产阶层的迅猛崛起所带来的强劲的中产阶级文化氛围所致吧,这个阶层所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他们讲娱乐,讲休闲,什么“好看”看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消遣成了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为此,一些影视快餐挺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与“思想” 的节目无缘,大凡涉及到的所谓“思想”也是金钱的概念。也难怪,投资人是讲回报的,制片人是讲利润的,他们认为投资农村片是无利可图的。特别是前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想发财想暴富,都想尽快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不是说我们民族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还是社会的进步呢。我是说,我们当电影导演的,必须直面这个社会现实。我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秩序化,使得这样一些投资人对农业农村农民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会逐渐地对农村题材的作品感兴趣,他们面对自己经营的艰难,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因为他们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尽管强大的中产阶层可以给平民百姓带来利益,但实现中国的全面小康生活的关键,还是在农业农村农民,他们的事情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繁荣就无从谈起。 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证明了的。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呲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我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戏的时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种责任感,一个盲人过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浅薄,而我们摄制组要的就是这种崇高,把这种崇高作为拍好戏的目标,我相信会有好结果。我觉得,创新和审美品格,都是在剧中人物身上体现的,千万不要从概念出发。谁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无定法,可为什么偏偏在创作电影作品的时候,一涉及现实题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令你眼睛一亮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揭示真理,说真话。 电影是20世纪受大众喜爱的一门艺术,中国电影至今也快百年了,历史己经证明,电影自身的发展在一个世纪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有人认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国电影,说从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叙事电影将可能形成六种电影形态,即影院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电影剧。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个不用胶片的数字电影时代,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将完成一个由拍电影到书写电影的转换过程,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可以设计出与演员一样的数字演员,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完善,数字演员的表情和姿态将会和真人一模一样,日本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到那个时候,电影美术师和摄影师的概念,电影剧作和电影导演的概念就难以确定了,那样的电影很难说是拍出来的,因为它不是拍电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状态的电影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电影导演应该有这方面的准备。 就我个人来讲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电影时代的到来,那种电影很难定义为电影,那是另一种东西,肯定不是电影。电影就应当是人拍出来的,而不是科技出来的,任何科技都应当是电影的辅助手段而不应当成为目的,数字人毕竟是科学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体验是数字化了的,模拟得再逼真它也是虚拟的世界,就像电脑游戏机。如果作为电影的一个品种出现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电影则是不可以的。叙事电影是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这东西科技怎么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样。为此,不论电影变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艺术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电影是不会消失的,会长久地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未来是预测,重要的还是现在。

6. 中国电影的特效那么假,为什么不用美国的特效制作团队呢

首先,中国电影特效并非都假,其次,也有中国电影请来好莱坞特效团队。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要依赖好莱坞团队。今天我们回答的重点是,为什么不用美国的特效制作团队?

一是经费考虑。

一分钱一分货。好莱坞特效逼真,是基于技术、经验、人工,难免烧钱。

[指环王]三部曲特效恢弘,但那是维塔工作室由120名员工耗时七年半的成果,光是道具就做了48000件。

二是,中国电影特效制作的成长,同样需要给机会实践。

好莱坞顶级视效工作室,包括工业光魔、维塔数码、数字王国、索尼图形图像公司。

不光对于特效公司,对于拍摄方,同样也需要积累经验。并不是拍完前期,直接把素材丢给特效公司就了事,而是要在前期就互相沟通、提要求,不断修改。

7. 20年代中国电影是如何从艺术探索走向商业竞争的商业电影的类型特征和制作策略是什么

20年代中国电影发生过一次"突转",以1926年为界,中国电影从文艺片突然整体转向商业片大潮。主要原因一是受美国好莱坞模式的影响,二是电影本身生存的需要,竞争机制决定了电影经营者转型。三是本土文化作为片子养分所决定的,四是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美学观念的嬗变,决定了这次文艺思潮的整体转型。

商业片是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商业片往往采用的手段在题材的筛选一定是要奇观化,制作班底则是明星制,投资上一定是大投资、大制作、大炒作,商业片是支撑整个电影业生存,盈利乃至发展的一种类型片抑或称为模式。

8. 中国的电影制作缺少哪些环节

不缺任何环节

缺乏的是人文关怀和电影的思想内涵

这几年中国99%的所谓大片。只追求视觉。一味向国外大片视觉规模看齐.而思想内涵呢?
怎么去表达了?表达了什么?表现的能让人共鸣不?,没有?文艺片方面.单纯的追求所谓自己狭隘的自我情怀.没人看得懂.也就导演自己懂.

喜剧片:表达的不伦不类.喜剧的元素.一点都不生动或者让人会心一笑。或者能让人内心感慨.把观众当白痴.

这几年印度和泰国的电影一直在进步..中国的电影..让人恨铁不成钢....

希望LZ是的电影爱好者..我同样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电影的进步...看到中国多出好片.精彩大片!

9. 最早的中国动画片是怎样制作的

水墨第一部的是<小蝌蚪找妈妈>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动画片是美术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中国的美术片就是从动画电影开始的。1920年,上海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兄弟(人称“万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国动画片后,对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开始研制中国的动画电影。

1926年,万氏兄弟克服了资金、场地、资料等多方面的困难,终于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

影片讲述一个画家在画室作画时,从画板上突然跳下一个淘气的小纸人,在画室里大闹一通。影片的情节虽然简单,但第一次从事动画创作的万氏兄弟却遇到了不少难题。实拍的时候,不是该动的地方不动,就是不该动的地方乱动;他们经过多次试验,反复摸索,才拍成功。这部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真人和动画同时演出的动画片,片中的画家由万古蟾扮演,小纸人用动画绘制,影片由长城画片公司出品,片长12分钟。两年后,万古蟾又独立制作出了动画片《一封寄回的信》。两片公映后,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

万氏兄弟是中国美术和动画电影事业的开创者。他们在20世纪初从南京来到上海,相继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美术工作。他们的原名分别为万嘉综、万嘉淇、万嘉结和万嘉坤,动画片上所署的名字是他们为自己起的笔名。为研制动画片,他们在自己位于上海闸北天通庵路一间7平方米的亭子间里长期通宵达旦地工作,花费数年时间,经历了上百次试验,才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的研制。

1935年,万氏兄弟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他们又推出了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它也是亚洲当时最长的动画电影,在世界上名列第四。解放后,除老四万涤寰早已离开动画创作外,万氏四兄弟中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人都成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主创人员。从1960年起,他们开始重新投入在解放前就已开始尝试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创作。此后,历时4年,至1963年,绘制了近7万幅画作,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120分钟的鸿篇巨制。影片不但在国内深受欢迎,并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夺魁,还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上映,标志中国美术电影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此外,万古蟾还于1957年拍出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

除了制作专门的动画片之外,万氏兄弟还为许多故事片制作动画特技。著名的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中那些斗剑施法的镜头,就是万氏兄弟用动画制作的。后来,明星公司出品的《香革美人》,电通公司出品的《都市风光》,文化影片公司出品的《父母子女》等片中,都插有他们绘制的动画镜头,为影片增色不少。

阅读全文

与中国电影是怎么做的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华动漫经典电影 浏览:573
悬疑烧脑电影推荐好看的电影 浏览:795
如何在电影视频制作自己的背景 浏览:403
毛皮电影美国 浏览:610
猫眼电影里如何看电影的成本 浏览:998
日本啪啪电影大全图片 浏览:309
vr电影是3d电影吗 浏览:953
日本公妇电影完全饲育 浏览:29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在哪里可以看 浏览:132
电影院的妈妈 浏览:884
楚雄兆顺电影城图片 浏览:537
惊悚反转电影推荐 浏览:881
长影国际电影城官网 浏览:22
妹妹扮演哥哥是哪个电影 浏览:707
一生守候电影插曲 浏览:222
神树音乐电影女主角 浏览:605
最新电影有什么软件好 浏览:387
拍老师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07
angelababy黄晓明金鸡电影节 浏览:370
好看的电影腾讯动画片大全 浏览: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