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400字左右
电影《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这部电影在于告诉我们: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一封神秘陌生人的来信使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而当我们和苏菲一起读到那封信的时候,也应该开始了哲学和历史的旅行了吧?我们可以和索菲一起认识了苏格拉底、伯拉图、史诺宾沙……,一起走近了中世纪的欧洲战场、16世纪的文艺复兴。 哲学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在我们的这个世界里,假如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会让我们不知所措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能给予我们智慧。 我存在吗?还是我只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似乎简单但亦深奥的问题?而这部电影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看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和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就如苏菲在书中也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而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思,故我在。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想我们从看完后已经知道答案了。正如欧洲的历史一样,人类和世界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世界随着人类进步,人类也随着世界而改变。文明从无到有到发达,这是一段重要而又曲折的旅程。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与生活能力一样不可或缺。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因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社会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而加快发展吗?我们应该用另一种看待事物的眼光去认识所发生的一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探险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盏明灯,它不示意你走向哪里,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什么,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索……哲学只是过程,哲学没有结果。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但每个人都有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放弃的思考精神。 《苏菲的世界》让我们受益匪浅,是一部值得我们观看到电影。它使我们明白,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永远也解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继续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么?
㈡ 《神秘历险记3》电影观后感怎么写400字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神秘世界历险记》。电影主要讲述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女孩,名字叫王雨果。她在家旁边的森林里认识了一个好朋友,名字叫小包子-----啦啦。为了追上啦啦,王雨果跟踪啦啦来到了一个神秘世界里。
到了神秘世界里,她们又遇上了一只大笨熊,大笨熊告诉王雨果,这里是动物的世界,如果她三天之内不离开的话,就会变成动物的,王雨果对新的环境感到新奇,不愿意回去。为了帮助王雨果回到人类,三个人结成了好朋友。
到了第三天,王雨果果真变成了一只猫。但是啦啦在神秘世界里是有非常大的用途的,恶毒的老虎和狡猾的红狐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伤害了熊猫族长,抓走了啦啦。为了拯救好朋友啦啦,王雨果冒着变成动物的危险,与大笨熊,好心的灰狐狸一起与恶毒的老虎,狡猾的红狐狸展开了一场恶战,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啦啦得救了。看到王雨果为了救啦啦的艰苦历程,我感动得哭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在面对困难时一定要学会互相帮助
㈢ 大魔术师的观后感 要400字
《大魔术师》观后感
昨天,我看了《大魔术师》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叫张贤的魔术师和一个叫雷大牛的“军阀”与一群搞复辟的清朝人斗智斗勇,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
我觉得,有些人表面上是坏人,实际上他在做好事。就像雷大牛。他表面上联合日本人,帮助清朝妄想搞复辟的人,其实他这么做,是为了骗取日本人的精良武器。最后在魔术馆举行仪式的清朝人就是被和他们搞复辟的日本人送给雷大牛的坦克打败了。当时在放关于坦克的电影,清朝复辟者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来了一辆坦克,日本人说:“电影都是假的,别当真,也别认真”。可是,张贤用魔法,使舞台上的坦克就像在电影里一样。坦克开出了幕布,雷大牛从坦克车上下来了。当时可没有3D电影啊!日本人就奇怪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怎么也不能不相信。等那个坦克开炮了,日本人和复清者才知道上当了。可知道也来不及了,那些人被通通打败。
我还觉得,张贤很聪明。他惠眼识珠,看得出谁是好人,又惠眼识“猪”,看得出谁是坏人。他真心帮助雷大牛,也看似帮助了雷大牛的副手刘昆山,他在“帮”刘昆山时,其实帮助雷大牛获得了大量的难得的信息。他其实是一个优秀的好间谍。
张贤有一句话很打动我:只要信念坚定,梦想一定成真。我觉得,人干什么,都得努力。但也不能干坏事,人必须要有道德,有了道德,才能够成就事业。
㈣ 具有教育意义电影的观后感(大约400字)
《阿甘正传》观后感 阿甘的生命乐章是不是就是根据这样的话,这样的教诲而一步一步的走着不一样的人生道路?阿甘,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是不是是上帝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或者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的无法预料和无常无规,永远让你使料未及,无法琢磨。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一个让人深刻的镜头: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飞啊飞,缓缓地降落在坐在长椅等九路公交车憨厚的阿甘脚下,身边是来来去去的人。我想,这是影片中的一种暗示,暗示着阿甘的人品的纯洁平淡而美丽。
阿甘的人生,有一半是他母亲缔造的,而另一半是阿甘自己创造出来的。他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而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实。
阿甘的母亲给阿甘的是一笔精神财富,这样的哲学理论在母亲给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转化成他自己的东西。就如他坐路边的长椅上和不相识的路上讲述他的传奇,他在每一个理论前面加上三个字:妈妈说。
妈妈说,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道。
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
妈妈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
母亲的教育给阿甘的人生有非一般的触动,或许阿甘的人生在就从母亲教他的第一个单词开始的吧。或许,这样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是深刻熏陶的吧。有了母亲的引导,然后便是阿甘自己的努力。
阿甘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这些话他都记住了,他说,笨人有笨人的作为。当珍妮叫他快跑的时候,他跌跌撞撞地跑了起来,跑散了他记忆中第一双神奇的鞋子,也发掘出了他的第一项潜质:跑。他一直在跑,开始是逃跑,后来他跑进了橄榄球队,再后来跑进了大学,跑得了学位。在越战战场上,他仍是牢记珍妮的话,跑回了自己的性命,也跑回荣誉和友情。
阿甘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布巴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布巴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失去了双腿的中尉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中尉是这样一种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阿甘并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总是被聪明人嘲笑,他最爱的母亲和珍妮先后离开了他......但对他并因为如此而沉没,爱还在延续,他还有自己的孩子,一个聪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还在继续,他不聪明,但他永远知道如何让生命充满希望。所以他也就赢得了荣誉,财富和爱,这些常人可能永远不能兼得的东西。
故事的最后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甘送儿子上了校车,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看着一片纯白的羽毛飘飞,重回到自己的脚下。
阿甘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在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找不到做一件事的理由,那些不知为何而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轻易地半途而废了。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就象片头和片尾中那片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在随波逐流,这种飘浮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厌倦。可是,一个腾挪一个转身,总还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须尽力将它做得完满,不要计较你究竟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飞越高,你会发现,越往高处的地方,越接近天堂,所以我相信阿甘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没有哪一种生命的轨迹是偶然出现的,它的出现总是遵循着某些规律,准备好了,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出现了,就变成了奇迹。
影片里的阿甘虽然智商只有75,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还有那平凡的生命里,突显的不平凡人生。这样的故事总是让我们感动,然后让我们难以忘记。或许,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远以后,我们依然记得那个曾经智障却跑出不一样人生的阿甘。
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理解,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迹。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你都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这其实是影片在暗示: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幼年的阿甘腿有残疾,阿甘的母亲不得不为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子,以辅助行走。放学后,同伴们在路上讥笑他,玩弄他,追赶着扔石头。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 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不在束缚着他,他奔跑如飞。同伴们追不上他,眼睁睁的束手无策。这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跑得快真是好事情。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不久,他参加了越战。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阿甘因战功显赫而受到总统接见。这是导演为我们准备的一幕喜剧,但我们却不会为此而觉得夸张,可笑。有的人常感觉生活负担过重,面前困难重重,因此整天垂头丧气,郁郁不欢。阿甘的信念这样的单纯,目标这样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穷山恶水,他也以平常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并不是说愚人之福,保持这种态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减轻他许多关于生命的重负,而使他达到生命之巅。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布巴,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布巴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的一生中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你去羡慕他,你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个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爱才是真实的!生命的延续!
阿甘的一生是传奇的!看了很多次每次看了都好感动!阿甘的坚持是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所以他的淳朴执着造就了他的幸福人生!
最后他和他的儿子一起等校车的画面正是生命延续的表现人生就像那片飘起的羽毛起起落落! 阿甘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拜赐于他的轻度弱智、不懂得计算输赢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简单坚持,认真地做、傻傻地执行。很多时候企业里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这样的“傻子”。聪明人遇到问题总是怨公司、骂上司,算计着要有一分收获才肯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肯耕耘了。每个决策,每个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损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获,后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获。阿甘并不是真的愚者,真的愚者是欺负他的人。他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计成本的努力。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单纯”或者说“执着”。
我们常以智商来决定一个人聪明与否,但再聪明的人也有其短,再笨的人也有一长,例如阿甘虽然智商低,可他跑得很快、会吹口琴、会打桌球、会养虾,可见凡事都是学习而来的,只要肯花功夫学,一定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发挥。人生常常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在摸索中学习到许多可贵的经验,并且吸收了别人累积的智能,智能才是带领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这与智商无关。我们也许都比阿甘聪明,可是我们都不能够专注于一件事上,虽然做了很多事,却常常失败。阿甘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比别人专心,结果他成功了。
㈤ 找一篇伟人的电影观后感!!!400字左右!!!急啊!!!急!!!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观后感------《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一书刚面市,就兴奋地买了一本原版,但是一直放在书柜里,一页都没翻过,只因为缘起电影,希望缘灭也是电影,所以还是希望能第一时间从电影版里欣赏新剧情。 《哈6》的首映我是绝对不会错过的。尽管没上映之前这部戏有着褒贬不一的评论,但是丝毫不减我对其的狂热之情。首映当晚虽然未见《变形金刚》首映火爆的场面,但是当晚到场的绝对都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知音人。 当影院灯光缓缓熄灭,盼望已久的新一部《哈利波特》即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影片一开始就以一个黑暗的场景开头,耳边响起“I killed the Sirius Black!”时,让我不禁回想起《哈5》小天狼星被杀的场景。回想没能持续多久,我就被影片奇幻的3D效果吸引。难怪制片方会拿出这15分钟的3D场景作为预告片,看过的人绝对会大呼过瘾。可惜不是看的3D厅,设想如果戴上3D专用眼镜,身临其境般欣赏影片开头,那是何等惬意! 影片除了加入3D效果,剧情方面也让我有种《哈利波特》系列已经“长大”的感觉。如果把《哈利波特》系列的前两部比做童话的话,那么第六部就可以说是初级的PRG级的惊悚片了。影片现实化逐渐加强,比起前五部遥不可及的魔法世界,这一部对感情描述以及对死亡的定义让《哈》系列多了许多亲切感。但是这样的转变难免会让影迷们产生两极化的倾向。喜欢这样转变的会觉得这样的现实描述让人觉得熟悉,更加容易引起共鸣。而无法接受的人则认为喜欢《哈》系列的人都是因为向往那种童话的、神奇的魔法世界,之所以向往,是因为它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而现在这个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太过相像,这就缺少了向往的欲望。我觉得“长大”了的《哈6》,也是必要的,毕竟童话看久了,也要面对现实,但是影片过多描述主角们懵懂的爱情,让我觉得《哈6》剧情有些单薄,一整部影片看下来,似乎什么都没交待。 这一部最让我诧异的是邓不利多之死。一切是那么出乎意料,又是那么理所当然。虽然我到现在还是无法相信下一部《哈利波特》已经见不到可爱的、包容的邓不利多,但是我觉得就是他的死亡才会推动剧情发展,才会成就哈利的英勇事迹。只有魔法界最伟大的魔法师消失,哈利才会挑起拯救苍生的义务,否则哈利对邓不利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影片最后是主角三人站在霍格沃兹眺望,诺大灰暗的天空中只有失去了主人的福克斯在盘旋,我突然觉得原来死亡离我们这么近,让我不禁为即将迎接最终大战的主角们的生死担忧。希望越来越现实的《哈利波特》系列有一个童话式结局,希望邓不利多也能像福克斯一样,能够涅盘重生。
㈥ 电影神奇四侠观后感。500字即可
在这个故事里,有五个因为异变而拥有超能力的人,但为什么叫神奇的四个人呢?因为第五个是坏蛋,他注定要被歧视,要被抹去名头。
看了这片子,还是有些感触的:
1。科学家是危险的,尤其是博士。我相信不愿直博的人会对此有同感。
2。坏蛋总是会比好人强大,不过好人不会害怕,因为人多。当然有一些时候会是好人强大,坏蛋人多,但好人照样能赢。因此,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做好人。
3。好人间也会内斗,但坏人会让他们携起手来。
4。化学知识很重要(我之前从来没意识到阿嗄)。
5。看这片的时候分心是正确的,但不能错过杰西卡·阿尔巴的镜头。
㈦ 电影观后感400字
什么样的电影??
㈧ 急求《哈利波特》任意一部电影观后感 300~400字
自从1997年开始,一位带有魔法色彩的小巫师风靡了全球,它就是《哈利波特》。7月15日,哈6火爆首映!我也抢先一睹为快。真的很震撼。绝对的震撼!
哈6讲了哈利和邓布利多说服了霍拉斯·斯拉格霍恩重返学校,担任魔药课教师,而斯内普成为了黑魔法防御课老师。哈利魔药课忘带课本,霍拉斯借给了哈利一本旧的魔药课课本。哈利发现该书是混血王子的,并书上的笔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邓布利多用冥想盆向哈利展示伏地魔的过去,认定伏地魔把自己的灵魂分成七份,并且将六份藏入了魂器中。其实,伏地魔的两个魂器已经被摧毁了。为了毁掉其他魂器,他和哈利前去取回斯莱特林的小金匣。邓布利多因为喝掉了保护小金匣的药剂而变得非常虚弱。他们两个返回后发现食死徒来到了霍格沃茨。邓布利多释放咒语令藏在隐形衣下的哈利僵住。马尔福到来并且表示是他用魔法橱柜把食死徒带进了学校。后来更多的食死徒赶到现场,催促马尔福完成任务。但是,马尔福显得十分犹豫。此时,斯内普来用“阿瓦达索命”杀了邓布利多,履行了牢不可破誓言。后来,哈利一路追击斯内普得知他就是混血王子,但食死徒逃出了学校。麦格教授成为临时校长,但是学校很可能被关闭。哈利发现小金匣是假的,真的被一个署名为R.A.B.的神秘人物取走。在邓布利多的葬礼结束之后,哈利决定毁掉伏地魔的所有魂器,而赫敏及罗恩也表示他们会跟哈利一起执行这使命。
哈利很善良,当陋室(罗恩家)被食死徒烧起来时,他奋勇的跑出房子,因为他知道,食死徒的攻击目标是他,他不想让别人因为他而受牵绊。他为了鼓励罗恩振作起来,假装把福灵剂(幸运水)倒入罗恩的南瓜汁,让他自以为自己会幸运。其实一切都是他的侥幸心理。
邓布利多很幽默,有童心。当哈利问校内是不能幻影移形时,他笑着说,校长有特权。他死时都是那么淡定。
《哈利波特》这一套书巧妙地将儿童世界,魔法世界,成人世界,现实世界融合成一体。当孩子们面对不公平平的社会,面对现实,我们总会想从哈利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当我一个人不敢走夜路时,我就会用哈利来鼓励自己,没事,哈利还敢与伏地魔决斗呢!无形中我就想要像哈利一样勇敢。当我解不开难题时,我就会想,哈利,罗恩,赫敏天天要面对那么多棘手的问题,我比他们要好多了。我也自己学会了默默成长,学会了坚强。也许,《哈利波特》不仅是一不带有神秘魔法色彩的巨作,一个梦想,更是我们孩子最好的自学教材。我们在哈利身上极力想要找到自己也拥有的品德,想像他一样善良,一样勇敢,一样坚强,一样友爱,便因此帮自己身上的不足统统改掉。渐渐地,我们都因他长大了,在精神上真正的长大了。
在11岁那年,我们可能应该受到霍格沃茨的入学通知书,只是猫头鹰一直没飞到我们的家,我们仍然是麻瓜,仍然只能用树枝代替魔杖,只能穿大人的衣服代替巫师长袍…….
但是,这也就足够了,也就足够了…….
㈨ 电影《神奇》观后感 作文
作为一部科幻片,胡雪桦导演的《神奇》中科幻元素的运用以及科幻场景的打造都需要有一定强大的特效团队作为支撑。在《神奇》中,导演特意请来了好莱坞的特效制作团队为影片的科幻特效保驾护航,为这部科幻片的特效保证了质量。
《神奇》以篮球运动为故事背景,讲述几个都市篮球爱好者在虚拟与现实世界面对种种诱惑时对于友情与爱情,良心与诚信的终极考验。影片以一款篮球网络游戏作为出发点,构建了双重世界:一是现实世界,二是网络的虚拟世界。
作为一部科幻题材影片,影片的科幻元素也便全部集中在了网络虚拟世界中。在这个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导演又故意模糊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让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物维纳斯(郭采洁饰)有了人类的思维模式,这样就模糊了维纳斯究竟是作为人类还是网络虚拟人物的身份,她一方面是游戏设计者冰山(黄晓明饰)所设计的一个网络虚拟人物,没有人类生命特征;而另一方面,在游戏运行过程中,由于出现错误,维纳斯却有了人类的逆向思维。
这种矛盾的身份设定本身便使影片带有一种科幻色彩,增强了影片的科幻意味。正是由于维纳斯这一程序存在的错误,才会持续不断的为影片提供叙事动力与矛盾冲突,冰山才一次又一次的冲进网络的虚拟世界与维纳斯产生关联,甚至上演了一段跨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三角恋。
然而,影片仅仅只是通过网络游戏这一媒介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串联起来,利用虚拟世界去制造一种科幻色彩,无法产生较强的科幻感,更多的是网络游戏带来的那种伪科幻。
影片主打科幻内核,外衣则是运用时尚包装。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上海,导演的意图很明显,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太多的可能性发生,上海就是一座神奇的城市,这样一部充满未来寓言的科幻故事发生在上海是再合适不过了。
因此,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经常看到东方明珠塔、黄浦江、金茂大厦等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地理坐标,还可以看到四通八达的高架桥,灯光璀璨,气派非凡。导演丝毫不吝啬华丽镜头对于上海这座时尚城市的书写,而这些镜头下上海的繁华与瑰丽都是为了影片的科幻色彩所服务的。
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电影,《神奇》表现出了国产电影创作者们的一种野心与态度,虽然影片还存在许多短板之处,但是能够大胆走出这一步便是一种成功,勇于尝试便是为了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在如今合拍片盛行,电影之间的跨国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神奇》这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合作模式对于当今科幻题材匮乏的国产电影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