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可可西里观后感900字
《可可西里》观后感
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可可西里》时带给我特别深刻的感受。原来人们是用生命来保护野生动物,原来这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凶恶的盗猎分子。看似纪录片的电影,真实的描写了这些我一直觉得是电影里才会发生的事情。
看到无人区那些只剩下一堆堆尸骸的藏羚羊,不光是巡山队员不可遏止的愤怒,相信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观众都在愤怒。我不禁质疑,藏羚羊的毛皮就那么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为什么要一再残杀藏羚羊来获取羊皮。把动物披在身上的人是最可耻最丑恶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也许盗猎分子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在不得已干盗猎这行,也许他们中的有些人是被逼迫的,也许藏羚羊皮是他们唯一可以利用的经济来源。可是,这一切不都是因为某些自私的人类才使得藏羚羊具有了商业属性吗。为什么要牺牲的是藏羚羊,甚至是整个族群呢?作为人类自私欲望的牺牲品,藏羚羊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类不会满足于藏羚羊。水貂、狐狸甚至老虎、豹子,是不是所有动物的死尸都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呢。仅仅是一己之欲。人类从动物身上索取的东西已经太多太多了,对他们的保护力度又太小太小。作为日理万机的政府,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闲钱来管哪个动物又被杀了呢,也许他们也在享受这些动物的死去带来的福利。保护野生动物这事,还真是得靠人们自己的良知来进行。我们并不是地球的主宰者,只是和万物和谐的共存一处而已,没有任何权利主宰别的生物生死。反思吧,人性的自私已经害死了多少生命! “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说的真好,不深入了解是不会知道事情的真像。偏远地区是很落后,也因为他们落后,少了很多物质的诱惑,不必烦恼房价,不会过分在意外在。他们活的单纯而幸福,他们同大自然打交道,满足最基本的简单生活,多好。可是当另一些人打野生动物的主意时,他们用生命来捍卫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利,生命可贵,即使是动物。良心、狼心,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别。
影片最后日泰队长的死让我感觉到了一丝绝望。没有食物,汽车抛锚,队员伤亡,都不能阻止他的前行。在盗猎者的枪口下仍平静的坚持说:放下枪,跟我走。他的愤怒与执着、责任与艰辛都深深的打动着我。最后,连日泰这样的好人都死在了盗猎者的枪下。那么,还有谁都拯救这些藏羚羊呢?靠谁……影片毫不遮掩地将好人送走,留这些无知的被金钱诱惑得没了自我的人们一走了之。留给我们如此绝望,如此凄凉。“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杀戮与死亡如此真实,生命如此苍白。突然感觉自己身处在一个多么矫情的环境里,所有的东西都被镀上了金色,披着美丽的外衣,虚假,都那么虚假。所有的人和事都做着互相欺骗的勾当,伪善横行。连最基本的情绪都是伪装的,你快乐吗?你为什么装的很快乐,又为什么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说起理想,大家都说戒了。说起信仰,大部分人说信仰是什么。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不活的真实点呢。做真正的自己,就算被嘲笑。活的简单点,生活不需要伪装和粉饰。做你自己想做的,即使在这个世界看来,你很天真。
② 怎么写大脚印这篇电影观后感
首先你要看明白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内容
这样才好写观后感
如果实在是写不出来
就去查一下这部电影的影评
然后取一部分进行修改
形成自己的感悟
就行了
③ 观后感结尾怎么写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在给你看篇人家写的读后感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象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④ 求一篇电影观后感(最好是近期的电影)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经典影片,我最近才有幸欣赏到。我是在一个朋友的电脑里看完它的。看的时候,已接近午夜,睡思昏沉。刚开始时,由于看不太明白,几度想关掉拉倒,一直放到法西斯对犹太人大开杀戒,我的精神才为之一振,这样,一口气看到结束的字幕排队从显示器中滚过,竟遗憾它太短。杀戮,自然是有别于常态生存的极端世象,对它怀有浓厚的兴趣,哪怕是出于怜悯的心态,我也不得不反思自己人性的可悲。与之相反的,常态的生存,却让我瞌睡连天。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触目惊心的,不是焚尸场面的惨烈,也非毒气室中的恐慌与绝望,而是一个相对平淡的早晨。这个早晨,一群可怜的犹太人正在一个德军辖区的电网内如牛马般不堪重负地劳作。而该辖区的长官葛夫呢?他正光着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阳台上欠背伸腰,悠闲地俯视着他统御的犹太人。在他背后的卧室里,他的女人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缓缓踱回屋内拾出一条狙击枪瞄准远处劳作稍显迟慢的犹太人,将他们一一击毙。他歪着头,嘴里叼着枝烟,表情平和。每一声枪响,都惊扰到葛夫女人的睡眠。她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耳朵逃到枪声之外,可她失败了,因此她难受极了——枪响惊扰了她的睡眠,她难受极了。这决非突发事件,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杀戮在他们的意念之中,已经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这种非常态的事件已被他们看作常态。这一点,比杀戮本身罪恶百倍。 与此相对的是,在法西斯阴云的笼罩之下,常态的东西反而被扭曲为非常态,因为对于前者,法西斯分子们内在抗拒之,外在摈弃之。比如说,爱。葛夫爱上了海伦,从他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她在凛冽的寒风中栗栗颤抖,他的心为她痛。但他是用怎样的方式去爱她的呢?他频繁地毒打她、折磨她,使她的生活酷烈如地狱,他想以这样的方式来向他的信仰和他自己证明,他不会爱上她。他怎么可以爱上她呢?她不过是“虫蛇鼠蚁”,和他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可是,他残暴的殴打,最能说明的恰恰是他爱她至深。辛德勒就洞穿了这一点。葛夫殴打海伦,其实是在殴打自己内心羁押不住的人性。他想完全消灭它,可他办不到。他不也曾试过宽恕吗?他面对海伦的时候,他不也曾失控地自我拷问么——眼前惊恐万状的美人,真的就是一只老鼠?他触摸到的是老鼠的鼻子?老鼠的耳朵? 无论将非常态视作常态,还是把常态扭曲为非常态,都是非常态的表现。我觉得,葛夫这个人物的塑造,在表现这一点上,要比该片的第一主角辛德勒更为充分、更为深刻有力。葛夫所代表的一类人,是非常态生存的制造者,采取的是主动的姿态——即便心里有困惑、有挣扎,也竭力地克制它、否定它。而辛德勒却是这一生存状态的被动承受者——也许起初也受过蒙骗,为之狂热过,但较早清醒过来,并积极与之周旋、对抗。 辛德勒是战时德国珐琅厂的董事长,制造出大量兵器。这无疑是一副发战争财的企业巨头的面目。他白手起家,富甲天下是他的心愿。诚然,他达成了。然而,他的成功恰恰是依赖于罪恶的战争,是战争,或者罪恶成全了作为企业巨头的他。可是,战争又赋予他一重光彩夺目的身份——“义人”。他拯救了一千多名犹太人的生命。那一千多名犹太人的后裔如今被称为“辛德勒犹太人”。平心而论,他做那一切,无非是出于一颗未泯的善心,请试想,这颗善心倘若存在于和平年代,必然是要被忽视的——至少不会体现得如此撼人心魄。所以我说,是战争成全了他,没有战争,他压根就没有机会散尽万贯家财去解犹太人于倒悬。“义人”的身份,使他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巨头的身份黯然失色。尽管如此,他的后一重身份也是不能忽视的,它向世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悖论:辛德勒的工厂大量制造兵器(尽管在影片的最后,也就是德军崩溃前夕,他故意令工人制造不合规格的炮弹),也就是说,他是以协助屠杀的方式来制止屠杀的。我们无可否认,在客观上,他的确协助了屠杀,但这丝毫不会黯淡他“义人”的光芒。在非常态的生存境况之下,他没有更好的的选择,脱离实际的膨胀的善意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辛德勒非但不愧受“义人”这样的后世盛誉,还是一位懂得审时度势的睿智的“义人”。以协助屠杀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屠杀者,何其英明之举!也是对屠杀本身极有力的讽刺。 在影片的最后,辛德勒扑倒在他的会计师史顿的身上,指着他即将乘坐逃亡的轿车痛哭着说:当初若将它给葛夫他们,至少还可以挽救十条生命。看到辛德勒满含愧疚的眼神,谁还能不动容呢?稍前,史顿代表所有获救的犹太人送给辛德勒一枚临时浇铸的戒指,戒指里圈镌刻的一句经文无疑是对他最公正的评价——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⑤ 大脚印电影
真的特别的好看,我在小看影看的。编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可以让观众一再自己的结论,当暴露每个角色的缺点时,观众骂声一片,演着演着人物更立体了,观众能理解了,又改变了观点,一开始讨厌得现在觉得不讨厌了,喜欢的也不喜欢了。说明编电影写人物比较丰富,也说明走很多墙头草观众,总是喜欢看到片面就下结论,最后自己打脸。
⑥ 电影《足迹》结局是什么意思
安德鲁是个侦探小说家,他的智商是强过麦罗的,在第一局他就表明了他游戏的初衷是为了羞辱。他的目标达到了。第二局麦罗戏弄了安德鲁,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用他的方式将麦罗稳住,半真半假的来了一出相互吸引;他清楚的知道maggie会为了钱回来,但他是不会原谅她的,这一点很明显;当麦罗告诉他maggie要回来时,他说:‘我不想要她…….’这是真话。我认为被麦罗拒绝是他早就预料的,他要借助这次机会解决麦罗和maggie,这才是安德鲁的目的。安德鲁最后开枪是空弹的可能性很大
剧情带有多面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没人能确定自己的理解最合理,这才是本片最精彩之处
⑦ 阿甘正传观后感1000字_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1000字
每一个看过《阿甘正传》影片的,可能都会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且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阿甘正传 观后感 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我想,这其实正是影片在暗示我们: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幼年的阿甘曾经腿有残疾,于是,阿甘的母亲就不得不为她心爱的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以辅助其行走。于是,每每放学后,同伴们就会在路上讥笑阿甘、玩弄阿甘,甚至追赶着阿甘扔石头。往往这时,那位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然后,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便不在束缚着他,最后他奔跑如飞了。同伴们追不上他,只能眼睁睁的巴望着而束手无策。这,应该说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 橄榄球 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 毕业 。不久,他参加了一场战争。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也许,曾经,有的人常常会感觉到生活的负担过重,就因为面前的困难重重,而整天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阿甘呢,信念是这样的单纯,目标又是这样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穷山恶水,可爱的阿甘也绝对能够以一颗绝对平常的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从而达到生命之巅、获得自己最终的辉煌。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巴布,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巴布的一句话)……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 足球 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
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
阿甘正传观后感1000字2阿甘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并且认识了一生的朋友和至爱珍妮,在珍妮和妈妈的爱护下,阿甘凭着上帝赐予的“飞毛腿”开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句话,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就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属于自己生活的奇迹。
“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一点也没有!”
阿甘看起来总是莽莽撞撞,傻里傻气,说起话来也是痴痴呆呆的,因而总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忽视。可是人生并没有放弃他,赐给了他一双天生的“飞毛腿”,并且在珍妮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今天又再次重温了一遍《阿甘正传》,不知道是多少回了,他的精神和傻劲儿却总能吸引到我。虽然阿甘的IQ仅仅是75,但是他却单纯以及简单,更重要的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信念。他一直执着于自己的生活,并一生都在不断的奔跑着,跑遍世界每一个角落。阿甘见证了黑人民权运动,上了战争前线,目击了水门事件,并且参与了开启中美外交新纪元的 乒乓球 比赛,他仅仅是一个代表一个民族的小人物,但是却生命随风,执着永恒
在该影片中的母子之情也着实让我感动,他的母亲并没有因为阿甘的智商低下而抛弃他,但是她却做出了相反的抉择,让阿甘去接受更高档的 教育 ,她不愿别人看不起他。而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对于阿甘一生的影响是远大的,默默地支持他并鼓励他做正确的事情。
影片中的友情也是非常感人的,在战争期间,队伍遭到偷袭,大家都各自逃命,但是阿甘一直都想着自己的朋友巴布,但是当他将一个个受伤的士兵都解救出来的时候,他依旧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挚友巴布。巴布死后,阿甘履行了承诺,到巴布家做起了虾业,取得了成功并与巴布一同分享财富。对此真的深有感触,友情也是需要感恩的,朋友对我所做的努力与对我的照顾和包容都是一种上天赐予的恩德。
当然,阿甘也有非常浪漫的爱情,同时他的爱人一直都是自己的初恋,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阿甘是个多么纯洁又重情的人。阿甘一生都在奔跑,同时也是在为爱情奔跑。幼年时的他,浑身戴满支架的他,被同伴欺负,珍妮的“Run,Forest!Run!”让他的人生第一次出现了奇迹,他摆脱了束缚,开始了自己的奔跑人生。到了战争期间,他依旧听着珍妮的话,只要不对就掉头跑,阿甘便这样留住了性命,跑遍了全球,得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不管阿甘在做什么事,不管珍妮在最初有多抵触他,但是他都是那样单纯的不去打扰她并默默的保护她,只要珍妮的一个喊叫,都会惹他心疼,并且不顾后果奋不顾身的去解救她。阿甘最终还是感动了珍妮,并在阿甘家的门口举行了婚礼,虽然平淡,但是却依旧感人,真挚。
阿甘就是这么一个诚实守信,重情轻财的人,虽然他爱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仍然带着小阿甘坚强地活着,阿甘虽笨,但他的人生是那么的纯洁无瑕,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折射出了人性最耀眼的光芒!
那片洁白的羽毛又从阿甘的手中飞走了,但他坚信,不幸的背后一定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片美丽的羽毛将永远在阿甘心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飞翔。
阿甘正传观后感1000字3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随着风儿,缓缓地飘落在阿甘的脚下。羽毛纯洁平淡而美丽就象阿甘那平和的心。
好友推荐看《阿甘正传》说我也会为之感动,并要求我要写1000字的观后感,看后的确耐人回味,片中最喜欢阿甘妈妈的一句话:“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阿甘母亲的这句话,激励着呵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奇迹。从智商只有75分而进不了学校 ,直至母亲..才得以上学,到橄榄球健将,到捕虾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诚实,守信,勇敢和真诚,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阿甘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反而显着有些笨拙,但上天是公平的,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实与残酷,幼年的阿甘腿有残疾,于是带上那笨拙的辅助工具,于是同伴们就讥笑、玩弄,还追赶着向阿甘扔石头。为了躲避同伴们的石头。伴着珍妮“阿甘,快跑的喊声”阿甘惊慌,拼命的奔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随着铁架子破裂,最后他奔跑如飞了。那些追打他的同伴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而束手无策。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跑进了橄榄球队,进了大学并顺利毕业。参加了一场战争。在越南战场上,部队中了埋伏,在敌机的猛烈轰炸下,部队伤亡惨重,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转头越跑越快。他冲出重围成了唯一幸免的人。但他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危而一次次的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的真诚,勇敢和善良让人震惊和感动..
我们常常会抱怨工作生活负担过重,而消极不前,情绪低沉郁闷。阿甘却信念单纯,目标清晰,即使先天不足,可爱的阿甘平常的心视之,并取得了成功。我相信,阿甘这种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信念才是达到阿甘生命之巅、获得最终辉煌之母。
阿甘有位伟大的母亲,阿甘一生始终如一的爱珍妮,战友巴布对阿甘说“等回了家,我们去铺虾”,阿甘为了实现巴布的遗愿,和失去了双腿的中尉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可见阿甘是个守信感性的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守信,执着,友善这些人性中最为优秀可贵的品质,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做人的真诚,对信念的坚定。阿甘让我们的灵魂受到了洗礼,领悟了人生的意义。
片中经典语句:
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道。
要向前走,就要甩掉过去。死是人生的一个部分。
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
⑧ 以电影印象中国脚印写一个观后感 求关注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⑨ 求1有意义的观后感(电影)500字~600字 急急!!
《阿甘正传》的观后感
说到奇迹这个字眼让我们不禁想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克隆生命的实现,太空中的自由遨游等等,众多的奇迹诞生正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然而对于阿甘这个智商只有75却创造了那么多奇迹的非正常人,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惊叹人的力量。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理解,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迹。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你都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这其实是影片在暗示: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这部影片,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因为在阿甘身上,我们看到了伦理混乱时代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正是由于人性中存在有如此之多的熠熠生辉,优秀可贵的品质,才让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希望,对信念的坚定。也许正因为他将所有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在每一时期专注的对待一件事,并竭尽全力将它做好,然后再确定下一步的目标,所以他成功了。
人的一生往往就是这样,就象片头和片尾中那片随风飘浮的白色羽毛,从天而降,其实生命也如此纯洁、平淡、美丽,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许都在随波逐流,这种飘浮没有具体的方向,平淡到令人厌倦。可是,一个腾挪一个转身,总还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你只需尽力将它做得完满,不必计较你得到了多少,那么,你就可以越飞越高,到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阿甘的一生中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你去羡慕他,你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个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