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爱玲的《半生缘》最后结局如何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沈世钧本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
由于丧失生育能力,曼璐生活在随时被丈夫踢出家门的恐惧之中。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父权训示下,这种因为生育或者不能生养男孩,而害怕被丈夫抛弃的恐惧感,正是构成女性传统恐惧的其中一个主因。就在曼璐害怕丧失地位的传统恐惧中,最后竟把自己的亲妹妹视为可以成全她保有身份的贡品。
曼璐虽然对糟蹋她身心的男性社会——她舞女的身份充分说明了此点——表达了不满,但同时却又没能逃离压抑现场,她非但不能反制,反而成为儒家宗法父权的串谋者,让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逼奸成孕。
因此,在贡品和符号的意义之外,曼桢也成为曼璐讨好丈夫的一种中介者。在主流文化下的闺阁政治叙述中,这故事表现了女性与父权体制复杂的联系:即女性同时是主导文化的颠覆者,兼服从者。
2. 《半生缘》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一直觉得,黄磊的叔慧到底还是有点出入,吴倩莲的蔓桢也不怎么符合张爱玲的描写,倒是黎明和世钧象是本色。
可是最难过的, 并不是曼贞被强奸的时候,也不是她拼尽了力气的呼喊,也无法让来找她的世钧听见而。而是,若干年后,他们不期而遇。
那时候,蔓桢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来还是呜呜咽咽地流眼泪。
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前的事了。
世钧只默默地听着。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这许多年来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听了曼贞的遭遇,世钧说:"你现在才告诉我这些,你让我怎么办?你让我好好想想该怎么办。"
曼贞说:"我们回不去了,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
"我们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从前。"
餐馆里是鼎沸的人声,喧哗之中,凸现这一对爱侣最深刻的无奈。突然让我潸然泪下。
翠芝在新婚之夜对世钧说:怎么办,我是不喜欢你的,你也是不喜欢我的,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太迟了......
记得曼桢写给世钧的那封信:世钧,我要你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什么地方,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
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又是另外一些人。
注定了只有半生的缘,可是,要用一世的情来记忆。
你相信命中注定吗?如果你相信,那么就应该相信会有缘,那为什么缘都有了,却逃不过命呢?为什么连千里迢迢都回避了,却避不过自己呢?
擦身而过的人是不是再也回不来了,当我们再回首张望时,只剩下模糊的轮廓,淡淡的一笔,却像灰尘一样,笼罩了原本已经惨淡的一生。
一个人的一生禁得起几个十八春啊!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
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
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命运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恨意。而我们选择的命运,许多时候是含有恨意的。
银幕上的曼桢不停地问世钧:"你好吗?你好吗?"世钧说:"我不好,我只希望你好。"
故事的结尾是世钧年轻的时候,打着手电在公园里帮曼桢找手套。
也许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样的,真正感人的爱情故事都有着悲剧的结尾,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尾巴经常让人记不起,我们的惆怅常常是这样的事实: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们刻骨铭心地爱过或被人刻骨铭心地爱过的,都已经是昨日黄花。
假如真的过了十几二十年,在街上或者在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从前的恋人,是不是可能像电影或小说里写的那样,四目相对,傻傻地问:"你好吗?"
不是不可能的,但前提必须是:爱过的人心底里只有对对方的爱和对上苍的感激。不能走在一起是造化弄人,而不是我们自已的选择。
命运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恨意,而我们选择的命运,许多时候是含有恨意的。
多年以后,无敌的岁月磨平了一切,再看到那个人,很难再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也许只是问自己,"我喜欢他什么呢?"
感情通常是:因为某一个时间和地点,某一种氛围之下,因某一件细小琐碎的事打动了我们。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
因此,我们只看小说,我们不谈情说爱。我们看银幕上别人表演的生生死死的爱情,听流行歌里喧器不已的伤感。
如果午夜梦回,我们在意志最薄弱的时候可能会想起某一个人的名字,想起在一起时,他曾经如此地深情过,尽管一切不可能再重来,而我们记住了那一刻的温馨,一切都还是值得的,我希望还有这么一刻,可以在心底里说:你好吗?你好吗?
如果我们用半生的时间去怀念某一个人,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如果不是自己状况太差,总是遇人不淑,显得前面的人太好,就是活得太寂寞了,无所事事,只好在回忆里过日子。
但我希望有这样一个人,值得我这样去无所事事,我希望有这样一个人,可以像电影里的世钧那样说:"我只希望你好。"
虽然我想,很多人这半生恐怕只能在有心境的黄昏里抱一本张爱玲的小说,渐渐地让自已漫入那样无孔不入的苍凉中!
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
3. 《半生缘》电影的影评~~100分找原创!!!
十八载过后春如旧
比起好评连连的电影和收拾甚佳的电视剧《半生缘》,我更偏爱那部原来曾叫《十八春》的小说。
所谓这半生的一个缘字,最后也终是不免了了的凄婉结局。若说错肩而过的几对人儿,分明是有缘无份。
时光荏苒,在要与不要的选择中挣扎十几年,感情便一沉再沉,变作了平静河面下的汹涌流沙。但只等稍不留神,这一生的隐忍苦痛和哀伤就出来翻江倒海一回。
人是矛盾到不能再矛盾的动物。一边怀恋着过往的温情,声声断断地念着青春华年,另一边流连着膝下的半童,支支吾吾地舍不得眼下长久的安宁。
世钧与曼祯,叔惠与翠芝,还有豫谨与曼璐,那些恋爱都全然没有轰轰烈烈,甚至过于平淡和暗哑。然而短短的篇幅发展下来,竟也千回百转,几番错过的遗憾累加而成的巨大落寞,无疑使人更盼梳理清那幽幽曲径的走向,却不晓得这兜兜转转之后,终点才看见最广阔久远的苍凉。
爱与错过,如同两条平行线,你走在这一面,我走在那一面,以为并肩却远隔天涯无边。莫说相爱,曼璐与曼祯这对共生的姐妹,也同样一个当是百般安稳的归宿,另一个却看不入眼。抛开世钧与曼祯的数度失之交臂不提,那叔惠和翠芝仅隔着一桌之遥时,照例脱不开背后友情与家庭的负累,对面不敢说爱。而豫谨离开了曼璐,又得不到曼祯的爱,即便终是找到个可疼惜的女子,仍失去了。曼璐更是如此,一生苦苦挣扎,到底丢了爱人圈不住男人,连最亲的妹妹也恨透自己,凄然离世。
这些在缘字上纠缠不清的人们,没有一个幸福结局,没有一个真正遂了所愿。
所谓人生,大致也就如此吧?
直到某天,眼瞧着从前爱得心碎的那个人从身边走开去,从此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说到底,电视剧总是由对白撑起的场面,可这般平淡清远的情感河流又岂是絮絮叨叨能说得清?反而是无声的默默相对,隔了十年八载的时光之后,曼祯能对世钧说的不还是只有一句:我们回不去了……
也许对于曾经爱过的那个人,等上个十八春,也不外是为了最后说一句保重。
只有真正地告别过,那些记忆、那段时光,才肯在生命中淡去,才是个完满的Ending。
至于欢欣抑或是哀愁,自己明白。
4. 《半生缘》刚一开播就吐槽声不断,人物不符合形象只靠演技就不行吗
不行,演员的演技出色,剧情不行,人物不符合原著的形象,看上去很尴尬。
如果剧本都存在问题,那么演员演技再好也不能让剧情有多大的改变。就像张一山版的《鹿鼎记》一样,导演说张一山的演技没有问题,那么是谁的问题让一部翻拍的剧被网友频频吐槽,还遭遇历史最低评分。《半生缘》这部电视剧也是翻拍的,也出现了像张一山版的《鹿鼎记》一样的问题。不是演员演技有问题,而是剧本真的有问题。难道真的是写不出什么好剧本了吗?动不动的就翻拍,翻拍出来的作品真的是毁经典。
5. 电影半生缘里面的人物分析···
第一叹:沈世钧。叹他性格还是懦弱,对爱情还是不够热烈,执着!若是他对足够强烈的爱着顾曼贞,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一定要与曼贞见上一面。试想,曼贞曾经那样的对待他,怎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贞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他与曼贞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如果沈世钧稍脑子想一想,就应该发现在他找不到曼贞的那段时间,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了。可惜他放弃了!沈世钧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此人有点小心眼。比如他吃张豫瑾的醋便可说明。这原本可以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如果他与曼贞在一起的话;可是没想到,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居然也如此平常。没有多少抱负,最后还不是成了最普通的一介市民,娶个老婆-----虽然这个老婆他自己未必喜欢,生几个孩子而已。
第二叹:顾曼璐。叹此人命苦,有奉献精神,也可叹愚蠢,头脑简单。她为了家人而去做了舞女,这一点的确显出了她的奉献,刚烈精神。可是她为了自己的一个破老公,竟然协助他害她妹妹,让自己的亲妹妹受到自己老公的强奸!如果说她妹妹欠了她什么,也绝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要求自己的妹妹来报答自己。更何况,她的老公实在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将自己的亲妹妹活活的给害了,不知道她是想出来的。更可笑的是她的出发点,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来稳住老公。试想,就算曼贞依了她,给她借腹生子,她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她又怎能得到老公的心?这个人真是愚蠢至极。也可以说,整个悲剧的产生,她是最关键的人物了。
第三叹:顾曼贞。叹她的悲剧人生,也叹她的软弱无助。这个人是可以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她对爱情的执着要远胜于沈世钧。她有性格刚强的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软弱的一面。她不应该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子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她不该对自己生的那个儿子表示什么母爱;她更不应该跟那个姓祝的结婚。可能讲到第二点,没有人会同意我的观点。虽然孩子不是顾曼贞自己想生的,但毕竟是她的亲骨肉,岂能没有母子之情?我想起了一篇外国小说,说的是好象一战期间,一个德国兵强奸了一个法国女孩。但后来那个德国兵却真的爱上了那个法国女孩,尤其是得知那个女孩怀了他的骨肉之后。但那个法国女孩始终对他恨入骨,哪怕他表示了怎样的真心与柔情!所以当那个法国女孩生下孩子后,她亲手杀了孩子!让那个德国兵彻底绝望。当然我不是说顾曼贞一定也要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一样。但她最应该做的事是:尽快与孩子脱离关系----实在不行,铁了心在杀了孩子也未尝不可,去找沈世钧。这样,一切还有挽回的希望。
第四叹:除了上述三人之外的所有人。这些人虽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但他们毕竟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他们或可恨,可笑,可同情,或愚蠢,或不值一提。然而没有了他们,便也没有了完整的故事了。他们之所以也值得别人感叹,我想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拥有完美的人生吧!
一篇不能让人回味的小说肯定不是一篇好的小说。我因了一些对《半生缘》的回味,便生出了一点感叹----虽然故事离我已经很久远了。当然,若故事真的按我的所叹发生,故事也便不成为故事了。但好的小说不能仅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总得反映一些东西。我想《半生缘》所要反映的,便是-----人有时候有现实面前真的会很软弱!
6. 刘嘉玲版《半生缘》对比许鞍华版的,谁更胜一筹
继张一山版《鹿鼎记》之后,又一部“群嘲”的电视剧来袭,那就是《情深缘起》,这个名字没有印象的话,那我说《半生缘》应该就明白了。《情深缘起》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不知道什么原因改了个言情味的名字,本身改名字已经让原著党不满了,我们再看看选角:
7. 半生缘电影简介
《半生缘》由东方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于1997年出品,该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半生缘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半生缘》由东方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于1997年出品,该片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由许鞍华执导,由黎明、吴倩莲、梅艳芳、葛优主演。
该片以19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主要讲述了黎明和吴倩莲饰演的一对恋人在保守的时代因承受生命中不可得知的遭遇,饱受命运折磨的故事。
三十年代的上海,性格内向的沈世钧(黎明饰)和顾曼桢(吴倩莲饰)在同一工厂做工,两人产生感情。曼桢早年丧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当舞女维持。张豫瑾(王志文饰)先爱上顾曼璐(梅艳芳饰),后来又追求其妹曼桢。后来曼璐又离弃恋人,当了妓女,最终嫁给投机分子有妇之夫祝鸿才(葛优)。世钧的母亲撮合他和表妹石翠芝成婚,而世钧却她没有好感。翠芝所暗恋的人却世钧表弟许叔惠(黄磊饰)。为了保全自已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设下圈套让曼桢被祝强奸。曼璐小产后,要求曼桢陪她,当天晚上,喝醉了的鸿才把曼桢玷污了,曼璐企图劝曼桢嫁给鸿才做姨太太,更把曼桢软禁。曼桢为姐姐、姐夫生下一子,葬送了自已的恋情。世钧失去了曼桢,父亲又病逝,在家人的安排下与富家女翠芝(吴辰君饰)结婚。曼桢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终于找到机会逃走,她马上四处打探世钧的消息,后来知道他结了婚,也没有再找世钧,姐姐死后,她也嫁给了祝鸿才。十几年后,世钧与曼桢重逢,世钧希望再续情缘时,曼桢说此情不再,大家都回不去了。
与小说相比,电影《半生缘》以曼桢与豫瑾的纠葛为主线,人物的复杂性有所降低,但人物个性更加清楚。近镜镜头的运用削弱了人物间的情感交流。作为女性世界细腻情绪的表露,许鞍华展现了现实的无奈与回忆的永恒,提示人生的苍凉,错失情缘的主题以及大时代改变个人命运的感叹。这是十三年后许鞍华与张爱玲的二度结合,之前是《倾城之恋》。
影片风格如同小说,精致、刁钻、敏锐,观察事物很细。本片在香港上映票房不俗。张爱玲小说原著《十八春》的结局,写男女主人公走过十八年曲折的情路之后,虽然各有家庭,但还是一同去参加国家刚解放时东北的建设,化哀怨为淡泊。许鞍华如今的《半生缘》则让这个哀怨的故事彻底以宿命的结局完成“苍凉”的主题。
《半生缘》的导演很少采用宽阔的取景空间,这一点正可包容了故事中人物的所有特征:纷乱中的平静,没有准确目标的循规蹈矩,没有大悲亦没有大喜的灰色心绪。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有的喜怒哀乐也都被克制在很小的限度里,绝对无法张扬。
《半生缘》还有很多有味道的地方,譬如现场原声录音产生的真实感,回忆引出陈年往事时营造的遥远的陈旧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吴倩莲的表演,曼桢这个角色就是为她度身定做的。没有夸张的表情,除去矫饰的作态,纯粹是一种素净、含蓄的本质,这才是真正的美。
半生后再重逢,是不是我们都回不去了?这是曼桢和世钧的结局抑或是张爱玲自己的故事?……记者昨天获悉,由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多媒体音乐话剧《半生缘》将从香港、新加坡、澳门一路辗转演到张爱玲小说的发生地上海。
《半生缘》原名《十八春》,1997年由许鞍华导演,吴倩莲、黎明主演的电影版曾让许多影迷唏嘘不已。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世钧和曼桢两情相悦,叔惠与石翠芝互生爱慕之心,在时间无涯的乱世里几个男女阴差阳错地上演了一幕幕的错过,重逢在上海之时,一切只剩下枉然。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电影节新科影帝廖凡也曾与话剧《半生缘》有过不解之缘,他在2005年胡恩威和林奕华共同编导的话剧《半生缘》中饰演世钧,展现了不凡的舞台功底。时隔多年,当时在舞台上启用廖凡版世钧的香港导演胡恩威又将《半生缘》带了回来。
胡恩威表示,《半生缘》这部戏是献给杨德昌导演的,“我们回不去了”的感受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年纪时的不同心情。对他来说,以杨德昌为代表的黄金时代好像永远回不去了。所以,胡恩威自己特别喜欢《半生缘》的第一段。
据了解,话剧《半生缘》由进念·二十面体(中国香港)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并将在6月献演于上海文化广场。拥有超过30年历史的进念·二十面体剧团,是香港先锋文化的代表,此次《半生缘》聚集了知名导演胡恩威、电影《蓝宇》的编剧魏绍恩等,主创阵容极具实力。
据悉,《半生缘》曾两度亮相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并受邀分别于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及澳门艺术节演出,在华语市场上备受好评。据主创人员介绍,呈现上海文化广场的演出将在多媒体影像的表现手法上推陈出新,代表“时间”的元素将在舞台上以不同方式频频出现,时刻提醒观众,这是“一场回不去的戏”。连续两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得主金燕玲将以上世纪20年代的爵士老歌风格,演绎为该剧特别创作的歌曲《半生缘》和《你也在这里?》,而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金丽生将搭档评弹新秀郁群,特别创作弹词《回首往事》、《寻访曼桢》等。(记者陈熙涵)
8. 强烈推荐,这五部超好看的民国剧,你都看过哪几部
这两年,民国剧的质量大不如从前。前几年的民国剧,质量上乘,剧情、演员、服化道无一不佳。今天想来推荐几部好看的民国剧,不知道你们都看过哪几部呢?
金粉世家
堪称经典的一部剧,里面个个角色都非常性格鲜明,演员们塑造的非常好。陈坤的金燕西,董洁的冷清秋,刘亦菲的白秀珠。还有舒畅、徐露、寇振海等人。因为冷清秋,很多人对董洁非常包容。也因为这部剧,陈坤一直跟董洁是朋友。
半生缘
由蒋勤勤、林心如和谭耀文主演的《半生缘》,豆瓣评分7.0.林心如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就是近年来总演一些不合适的角色。蒋勤勤的顾曼璐漂亮的不行,林心如的顾曼桢娴静优雅。阴差阳错错过的顾曼桢和世钧,也让人心疼不已。
来不及说我爱你
是由同名小说改编,由李小冉和钟汉良主演的一部民国爱情剧。李小冉太适合民国扮相,钟汉良军装也超级好看。这部剧豆瓣评分高达8.3.确实拍的很好看,虽然很虐。
京华烟云
可以成为赵薇《还珠格格》之后的另外一部电视剧代表作,赵薇演《京华烟云》的时候,整个人的气质沉淀了很多。不再跳脱,变得沉稳端庄。扮相很好看,潘粤明老师颜值也非常高。对里面的红玉印象很深,性格很像林黛玉。
伪装者
给《伪装者》打call啊!总说我们拍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然而《伪装者》就不是这样的!胡歌王凯和靳东的演技炸裂了,再加上大姐,四个人飙戏超级爽!剧情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