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制作团队是怎么配合怎么工作的
1:一部电影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制片组,一个是导演组。
2:制片组为管理方,导演组为工作方。
3:制片组为:出品人,制片人,制片主任,外联制片,现场制片,生活制片,服化道。
4:导演组为:导演,副导演,执行导演,演员副导演,后期制作,场记,摄影,灯光。
5:1。制片人:拿着剧本找钱,到广电局做审批,找工作人员的职务。2.出品人:出钱的人。3.制片主任:拿着出品人精打细算花钱的人。4.外联制片:找拍摄场地的职务。5.现场制片:维持现场秩序的。6.生活制片:管着剧组吃喝拉撒的。6:导演:这个不用解释了吧。副导演:找演员,这类人手下都几个穴头。执行导演:熟读剧本,对现场演员的调度,喊123开始的那人。演员副导演:准备第二天拍摄的群众演员。后期制作:把素材剪辑成片。场记:这个很重要,记录拍摄的。摄影:这个知道吧。灯光:这个也不用解释了吧。
最后想说一下,本人在电视台工作,也拍摄过电影,电视剧。给你解答的是凭经验说的,更详细的你找本制片之类的书看看就行,或者仔细的看部电影看后尾的字母,我说的都是基础当然香港的还会有茶水等职务,看影片类型不同分工。大方向就是制片组和导演组。
㈡ 演员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如何加入自己的理解与设计的
读懂角色,在很多动作戏或者感情戏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导演商量。
演员的分寸感或者叫做“火候”是表演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把握好分寸感很重要。在戏剧里我们都比较注重生活、尊重生活。越生活的东西越能打动观众,把握好分寸,观察好生活是演员演好戏的关键。
在说台词的时候加入自己的理解也是很好的,因为演员在那个情境中可能自然而然就会说出和剧本不同的台词,并且还会比原台词好。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所以我觉得演员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从角色性格,台词等方面加入自己的理解会更好。
大家怎么看呢?
㈢ 演员是如何按照自己的创作个性来进行艺术创作
演员所具有的各种创作上的特点相互渗透的总和,逐渐成为这个演员的独特的创作个性。演员总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按照自己的创作个性来进行艺术创作,因而他在众多人物创造中,不管形象如何不同,都会贯串着或具有能反映自己创作个性的独特的创作风貌。
㈣ 演员入门需要掌握的表演技巧有哪些
同学你好,2020届树艺学姐拿到了云南艺术学院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进入了北电的终试,树艺学长也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的合格证,树艺聘请的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老师全职授课,所以还是有一些影视表演经验可以传授的!
01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技巧
1、说好普通话
作为一名演员首先必须要说好普通话。中国有八大方言区:北方话、吴话、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粤语。如果考生只能说家乡话,而且又极难纠正为普通话,是很难成为合格的演员的。
2、声音条件很关键
一个演员具备优美的声音,能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反之嘶哑的嗓音会使人物的语言黯然失色。因此,在选拔一个演员时,考察他的声音条件是很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对人物的塑造。
3、正确理解作品,准确表达内涵
一个考生要想朗诵好一篇文学稿件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因为朗诵是在作品的基础之上演员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所以,考官对考生在理解和表达作品内容方面要进行细致的考查。
4、选材很重要
在朗诵考试时,选择一篇既好同时又适合自己的材料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选择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朗诵的效果。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同时又好表达的,艺术性较强,有一定的思想性的材料。
5、语言要生活
考生在朗诵时既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同时又要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不能有“朗诵腔”,尽量使语言接近生活,不能“假”“大”“空”。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能听懂、听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要生活化、自然、贴近生活。语言的处理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不要做作,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02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四要素
台词不是背出来的,是发自人物肺腑而说出来的,声音好听或普通话标准不等于说好了台词,而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更也不代表台词很好,只有按照人物的思想、情感并赋有潜台词含义而说出来的语言,才是演员真正的台词。
所以背出来的台词是空洞乏力的。如何做到说台词,作为表演艺考生应要掌握以下四个要素:
(1)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地点
(2)弄清楚这句话是与什么人物说的——对象
(3)弄清楚这句话是以什么情绪说的——状态
(4)弄清楚这句话是为什么动机说的——目的
03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技巧
1、演员的表演。首先是现实中人的生活过程的再现,既然节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动,所以“电影角色要以人类的有机性去建立起角色的有机性。电影演员的创作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遵循人类的规律。”
2、在表演这一艺术领域里,节奏是通过形体的表现(外在的)和心理的反应(内心的)感觉和理解它,其专业术语被称之为“表演的速度节奏”。它来源于斯坦尼体系术语,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
节奏作为帮助演员激起正确体验和情感的技术,也是形成舞台演出节奏和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
例如,常说的“演出不合节奏”,不仅只是针对速率而言,同时也指演员的行动和体验的强度,也就是实现舞台事件时内心情感激动的程度。除此之外,节奏这个概念还包含节奏性,即行动的某种均匀性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
斯坦尼说:“剧本或角色的速度节奏要是找对了,能自然地直接地,有时是机械式地抓住演员的感情,激发正确的体验。”由此可见,行动的速度节奏不仅可以激起演员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绪氛围,帮助演员准确地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务和行动。在一部影片中,银幕节奏是电影多种手段综合处理的结果。
随着事件情节的发展,对人物节奏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最终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和多面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瑞典著名的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同时决定了不同的动作节奏,而节奏反映出的准确性将反作用于人物的性格。
04
表演艺考中的人物性格技巧
一部影片对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银幕上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自然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要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巨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人物的性格又通常可以理解为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而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则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物的性格基调是角色内心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而节奏的体现就是角色内心变化的过程。既然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当掌握了一部影片角色的整体节奏之后,也就掌握了“角色的性格基调”。
而演员可以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个过程,根据花费最少的力量而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把对角色每个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调的把握、行为动作的设计有规律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05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与人物性格多面性
1、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表演艺术创造角色的历程,经历了由表演程式一人表现人一人演人的过程。”“人演人”的阶段就是需要演员创造生活化的角色,这是由电影的纪实性决定的。既然生活中自然人的性格基调不是单一的,总是复杂的,多侧面多色彩的性格就必然有着一定的节奏规律。
2、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畸变现实生活本身充满了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统一,戏剧如同其他的表现形式一样,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并做出自己评价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正是强调了对立统一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畸变也是“冲突”的表现手段之一。
性格的畸变是人物性格多面性构成的表现之一,但畸变是通过某种突发事件,打乱了人物本来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从而造成了人物性格前后的极大反差,因此它与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侧面又有所不同。
在影片中,随着人物前后性格极大反差的转变,同时造成了人物节奏变化的差异。原本是各种成分有机的联系,服从于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组织,一旦突发事件引起的矛盾冲突破坏了这个组织,也就出现了原有性格的表演节奏差异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指简单的无序的差异,而是要建立在人物性格基调之上,前后有联系的差异。
06
表演艺考中理性感性节奏的结合
节奏把握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是表演艺术不可逾越的起点(不论一个演员在理性上有没有节奏的意识,他的举手投足都已具有了节奏的属性),又是表演艺术在高层次上的造诣(能被誉为“很有节奏”的表演,将是很高的表演创作境界)。
理性地分析出各层次的表演,才能使情绪的强烈程度、性格前后的差别以及节奏张弛的变化做到“有度”。过于“理性”可能会使人物看起来模式化,甚至呆板而无张力;过于“感性”又可能会出现舞台剧式的夸张,甚至跳出角色身份的范畴而脱离整个剧本。
只有在表演节奏上依照“理性”与“感性”有机的结合,一部电影角色的真实性才能不温不火地得到体现最终使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同时汇集起来凝聚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㈤ 表演创作的流程是什么
同学你好,2020届树艺学姐拿到了云南艺术学院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进入了北电的终试,树艺学长也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的合格证,树艺聘请的也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老师全职授课,所以还是有一些影视表演经验可以传授的!
01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技巧
1、说好普通话
作为一名演员首先必须要说好普通话。中国有八大方言区:北方话、吴话、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粤语。如果考生只能说家乡话,而且又极难纠正为普通话,是很难成为合格的演员的。
2、声音条件很关键
一个演员具备优美的声音,能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反之嘶哑的嗓音会使人物的语言黯然失色。因此,在选拔一个演员时,考察他的声音条件是很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对人物的塑造。
3、正确理解作品,准确表达内涵
一个考生要想朗诵好一篇文学稿件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因为朗诵是在作品的基础之上演员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所以,考官对考生在理解和表达作品内容方面要进行细致的考查。
4、选材很重要
在朗诵考试时,选择一篇既好同时又适合自己的材料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选择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朗诵的效果。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同时又好表达的,艺术性较强,有一定的思想性的材料。
5、语言要生活
考生在朗诵时既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同时又要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不能有“朗诵腔”,尽量使语言接近生活,不能“假”“大”“空”。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能听懂、听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要生活化、自然、贴近生活。语言的处理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不要做作,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02
表演艺考中的台词四要素
台词不是背出来的,是发自人物肺腑而说出来的,声音好听或普通话标准不等于说好了台词,而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更也不代表台词很好,只有按照人物的思想、情感并赋有潜台词含义而说出来的语言,才是演员真正的台词。
所以背出来的台词是空洞乏力的。如何做到说台词,作为表演艺考生应要掌握以下四个要素:
(1)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地点
(2)弄清楚这句话是与什么人物说的——对象
(3)弄清楚这句话是以什么情绪说的——状态
(4)弄清楚这句话是为什么动机说的——目的
03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技巧
1、演员的表演。首先是现实中人的生活过程的再现,既然节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动,所以“电影角色要以人类的有机性去建立起角色的有机性。电影演员的创作只有一条途径,就是遵循人类的规律。”
2、在表演这一艺术领域里,节奏是通过形体的表现(外在的)和心理的反应(内心的)感觉和理解它,其专业术语被称之为“表演的速度节奏”。它来源于斯坦尼体系术语,是表演技术诸元素之一。
节奏作为帮助演员激起正确体验和情感的技术,也是形成舞台演出节奏和情绪氛围的重要手段。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节奏则是贯穿在表演过程中的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
例如,常说的“演出不合节奏”,不仅只是针对速率而言,同时也指演员的行动和体验的强度,也就是实现舞台事件时内心情感激动的程度。除此之外,节奏这个概念还包含节奏性,即行动的某种均匀性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
斯坦尼说:“剧本或角色的速度节奏要是找对了,能自然地直接地,有时是机械式地抓住演员的感情,激发正确的体验。”由此可见,行动的速度节奏不仅可以激起演员的情绪体验,而且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绪氛围,帮助演员准确地掌握好规定情境中人物的任务和行动。在一部影片中,银幕节奏是电影多种手段综合处理的结果。
随着事件情节的发展,对人物节奏的处理也应有所不同,最终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和多面性。在这个意义上,正如瑞典著名的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同时决定了不同的动作节奏,而节奏反映出的准确性将反作用于人物的性格。
04
表演艺考中的人物性格技巧
一部影片对演员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银幕上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自然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要使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物独特的气质和巨大的性格力量,就必须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人物的性格又通常可以理解为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而人物的思想和情绪则是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物的性格基调是角色内心变化的基础和依据,而节奏的体现就是角色内心变化的过程。既然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当掌握了一部影片角色的整体节奏之后,也就掌握了“角色的性格基调”。
而演员可以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个过程,根据花费最少的力量而达到最大效果的原则,把对角色每个片段的分析、人物基调的把握、行为动作的设计有规律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05
表演艺考中的节奏与人物性格多面性
1、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表演艺术创造角色的历程,经历了由表演程式一人表现人一人演人的过程。”“人演人”的阶段就是需要演员创造生活化的角色,这是由电影的纪实性决定的。既然生活中自然人的性格基调不是单一的,总是复杂的,多侧面多色彩的性格就必然有着一定的节奏规律。
2、表演节奏与人物性格的畸变现实生活本身充满了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立统一,戏剧如同其他的表现形式一样,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并做出自己评价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正是强调了对立统一在戏剧中的重要性。人物性格的畸变也是“冲突”的表现手段之一。
性格的畸变是人物性格多面性构成的表现之一,但畸变是通过某种突发事件,打乱了人物本来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从而造成了人物性格前后的极大反差,因此它与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侧面又有所不同。
在影片中,随着人物前后性格极大反差的转变,同时造成了人物节奏变化的差异。原本是各种成分有机的联系,服从于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组织,一旦突发事件引起的矛盾冲突破坏了这个组织,也就出现了原有性格的表演节奏差异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指简单的无序的差异,而是要建立在人物性格基调之上,前后有联系的差异。
06
表演艺考中理性感性节奏的结合
节奏把握中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是表演艺术不可逾越的起点(不论一个演员在理性上有没有节奏的意识,他的举手投足都已具有了节奏的属性),又是表演艺术在高层次上的造诣(能被誉为“很有节奏”的表演,将是很高的表演创作境界)。
理性地分析出各层次的表演,才能使情绪的强烈程度、性格前后的差别以及节奏张弛的变化做到“有度”。过于“理性”可能会使人物看起来模式化,甚至呆板而无张力;过于“感性”又可能会出现舞台剧式的夸张,甚至跳出角色身份的范畴而脱离整个剧本。
只有在表演节奏上依照“理性”与“感性”有机的结合,一部电影角色的真实性才能不温不火地得到体现最终使人物的性格基调和多面性同时汇集起来凝聚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㈥ 喜剧演员出身的北野武到底是如何与电影行业结缘的
其实北野武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喜剧演员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电影大师,还是因为其有着一颗不断挑战自我的心。想必大家都知道,作为日本电影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北野武的一生堪称传奇,就像大多数全能艺人一样,似乎就没有他不擅长的领域。当你以为他是一个电影鬼才导演的时候,他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他的绘画作品堪比专业画家;当你以为他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节目制作人的时候,他会用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能力向你展示他的漫才能力。
随着北野武作为漫才艺人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在这个领域也算是到达了顶峰。而此时他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方式去展现自己,由于进入电视台录演节目已经是常态,他在镜头面前的表现也是越来越出色。正是因为此,北野武的电影荧幕首秀慕名而来。1983年,凭借着战争片《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北野武作为电影演员的身份被大家所认可,而很多人也是惊讶于这个常年在舞台上抽科打诨的漫才艺人居然有着还算精湛的演技。
就像很多演而优则导的明星一样,多次出演重要电影角色的北野武突然萌生出了拍电影的心思,而非科班出身的他再次在这个领域证明了自己的天赋。正如著名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先生所说:“如果没有他,日本电影的未来将是一片混沌”。
㈦ 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技巧秘诀讲解
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技巧秘诀讲解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什么秘诀可以让自己的表演更好么?我为你讲解影视表演艺术的表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员在摄影机或摄像机前,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手段去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这就统称影视表演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
演员自身: 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创作的产品即人物形象这三位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
影视演员应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内部心里技巧,他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作为电影的种种特性,例如: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蒙太奇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电视也类似)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银、屏幕的逼真性:
银、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视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偷拍时,包括现实中的人们)一一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这就是说,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现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
演员以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
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作自我感觉的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方法,如动作、假使、规定情境、想象、单位与任务、注意与对象、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情绪记忆、交流与适应、逻辑与顺序、性格化、舞台魅力、肌肉松驰、道德与纪律、控制与修饰、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言语、造型等。为了掌握演技和进行具体的理论及分析影视片表演鉴赏,我们先从表演的内部技术学起。
一、动作
表演(员)的名词就是动作。演员就是动作者。 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原因”、“目的”和“结果”,这就是动作的三大要素。 动作-是演员技术最主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它。演员表演时,仅依靠外在动作是不够的,必须找出内在的根据(即目的)。如:1、削铅笔2、疲倦
二、注意力集中
人在生活中,除了睡眠外,他的注意力是不停的、时刻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那么影视演员在银、屏上的注意力集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对象上的一门技巧。银屏上或舞台上的注意多为有目的的注意。
演员要强迫自己注意力集中,一方面要和实际生活一样,同时吸引你的注意力集中的对象必须明确。所以,一个演员必须养成一种自然的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演员需要有注意的对象,对象越有吸引力,就越有力量控制演员的注意力。演员在排练过程中,有时会被私心杂念所干扰或被外界各种现象所吸引,离开了应注意的对象,将会出现肌肉紧张、慌乱等现象。演员运用“注意力集中的技术”,假借于想象虚构,给自己提供根据,并对对象加以改造,使之有吸引力,就能把内部和外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对象上,从而排除私心杂念及外界干扰。
演员有意识地运用注意力集中的技巧,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增强记忆,为创作角色储备丰富的素材。
有的演员在喧闹的环境里也能进入角色,有的演员有一点声音就会被打扰吸引,使他不能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这就说明他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注意力集中的技巧。因此,训练一名新演员做到注意力瞬间完全集中在表演对象上是十分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常地、不懈地练习方能成功。
注意力集中练习题:
1、在屋里,注意听屋外有什么声音。
2、注意听外面的声音,忽然改变听门外有什么声音。
3、触觉的注意力练习:蒙上眼睛,让他摸指定的人。
4、味觉注意力练习:体会各种不同食品的味道(酸甜苦辣)
三、肌肉松驰练习(肌肉控制)
肌肉松驰是演员消除肌肉紧张的技术。肌肉的多余紧张对演员总的自我感觉起着有害影响,会破坏正确的创作,妨碍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及外部体现。 一个演员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容易犯有莫不开和精神及肌肉紧张的现象,这对表演艺术有极大的影响。
例如:
一个人平时行动很随便,但一站到镜头前,便总觉得手脚多余,没地方放,不知干什么好,这些现象都是肌肉紧张所致。一个演员为了表情逼真,必须尽力想办法使肌肉松驰下来,尤其是面部肌肉。
那么什么办法可以使肌肉松驰下来呢?
只有当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种现象上的时候,肌肉才会松驰适度,动作才会自然舒适,注意力集中与肌肉松驰是互相帮助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只有注意力集中,就可以帮助松驰;反之,如果肌肉产生多余的紧张,也证明注意力没有很好的集中。
演员在表演空间里,精神应该集中,肌肉应该解放,把精力很合适地消耗于动作中,有意识地锻炼肌肉松驰,有意识地锻炼和控制自己的肌肉松驰和紧张,达到能够自由运用肌肉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的各个形体器官才能富有表现力,才能表达角色的内心体验,自由地流露出内在的情感,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肌肉松驰的练习:
1、坐在椅子上,使全身肌肉松驰到零度(即人在醉酒、重病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动作特征)
2、全身肌肉松驰后,紧张右腿的肌肉再将全身肌肉恢复适度。
秘诀之一:即兴创作
即兴创作意味着在你要行动的时候准备。它表示放弃一成不变,而是尝试新的和激动人心的东西。演员们用即兴创作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再借着剧本找到他们的最佳状态。
你能够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来架构你的演讲来进行即兴创作。在一次激励演讲中,我根据演讲的基调即兴创作,提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在为母亲花一分钟买电灯泡和花一小时为女友买50公斤大米的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以此来说明你对梦想和目标的欲望程度决定了你的行动的论点。很明显非常成功地用热情与幽默把意思表达了出去。
在说明不要不相信奇迹及自身的力量的结尾时,我变了一个魔术。将矿泉水瓶的瓶盖在瓶底拍打一下后,进入到了瓶内。结果你可以想象,所有的人目瞪口呆,如睹神物,对于前面论点的记忆我相信终身亦没齿难忘,结果不言而喻。
试着用即兴的词汇来表达你已有的故事——你会发现感觉最好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你不用去管时间,重复地用中速表达或乱讲一气。这个观点是为了让你自由和开放。即兴创作给你空间使你有创意和显得自然。
秘诀之二:个性化你的故事
讲故事的关键不是记忆词汇,而是记忆那种体验。演员使用一个称之为“个性化”的技巧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意味着从你的生活中提炼出一种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中的情感的影响力应用于表演的场景和故事当中。个性化是演员演得真实的秘诀。
举例来说,当安东尼·霍普金斯在影片《沉默的羔羊》中扮演杀人狂汉尼拔·莱克特时,他根据他曾经发狂地想去杀人的经历,再造了情绪的感染力。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霍普金斯是一个精神错乱的杀人狂。实际上,演员霍普金斯只是从他替代性的经历中演出真实的情绪。
作为一个演讲者,个性化意味着把你自己带进演讲。“就讲故事而言,如果你不能领会他,那观众也不能。”通过体验的再现把观众带进演讲。你得到的回报是,每一次你再造这个体验,它都会是新鲜的。
即使有时你在描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也要把这个素材当作你自己的。“我所有的故事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我的表演老师上戏教授安振吉曾经说道,“如果我听到我喜欢的故事,我会把它重新塑造。我会用不同于他人的方式来讲述它。”
秘诀之三:强烈的意愿
一个在演员在每个场景中都有一个意愿(或是目的),一个意愿对剧本来说是一条主线。意愿激励着每个角色。哈姆雷特的意愿是杀死他的叔叔克劳蒂斯。哈姆雷特一路上有很多障碍,但是他没有这个意愿的话,这部戏就演不下去了。
作为一个演讲者,你的意愿是任何你向观众所宣扬的--------你的观点。我的意愿是说服观众,双赢的谈判比单赢的更有效益。演讲者HELEN说,“我的意愿是让观众们说,‘哦。我从没有这样想过。’是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观点。”而周可的意愿是,“不仅是提出观点,而是如何执行观点。”
没有意愿,你仅仅是一本会走路的网络全书。勇敢地站出来,并加以表达!
诀窍之四:戏剧化
演员总是要在台上尽量显得真实。但是舞台上的真实----实际上只是我对我们真实经历的强化。真实却没有戏剧性是非常了无生趣的!即时是最敏感的电影表演都会有戏剧性的成分。
我的表演导师说,戏剧化是“你需要变成你自己,但是要‘比生活夸大,’”她还说道,“要做你自己……但不是刻意的。”在以幽默结束他的关于科技的演讲时,诺贝尔得奖主对他的观众说起有关他和他的妻子在购物时看到小活塞的展示。他说道,“这次演讲最终以此来结束,就是我把活塞放在我头上,再把一个秃头的小伙子拉上台,把另一个活塞放在他的头上,然后两个人扔来扔去。”
记住好的表演是即使只是阅读电话号码簿,也会使观众得到享受。当你在和一大帮观众交流时,会有很多“电流”划过。使用这些“电流”,使演讲辉煌起来。
诀窍之五:精彩地开始
第一印象很重要。演员们知道他们必须尽快抓住观众。所以他们“精彩地开始”——他们的精神一开始就很高昂。作为演讲者,你的充沛的精力能够激发和鼓舞他们,你必须开始就这样。
很多演讲者建议,“强有力地开场。”这并不意味着你开始时要尖叫或在台上跳来跳去。适应观众的精神状态,开场是比他们稍高一点,如果他们精神实在低靡,不要显得过于兴奋,这样会把他们吓跑的。
我通常以一个故事开场,快速地尽可能多地吸引观众,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抓住故事进行中的场景、气味、热情和感觉等等。当然我也曾见过演讲者用半小时来热身,我的观点是——你会失去观众,如果你花过多时间来热身。
诀窍之六:保持敏锐
伟大的演员都是敏锐的反应者。他们一秒钟都不停。这意味着他们保持神经高度敏锐及紧张,不会去期望由另一个演员会去处理。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尤为激动人心,是因为他对其他演员的反应是很自然的,而不是事先计划的。
不要像我们曾经见过的那些演讲者一样,总在他的演讲中某些地方故意停上几秒钟让观众笑——而不管他讲得是不是好笑。那样就很傻了。让你的神经对你的演讲中的每件事都保持敏感,相应地调整你的演讲。
“‘魔术’是自然的发生的,”魔术师刘成认为,“对观众进行反应。通常我最好的素材是取自演讲中正在发生的东西。我的演讲不是固定在一个轨道上的火车——它更像冲浪,这样或那样移动,甚至有时往下倒!!”
导演周可也认可这样的观点,“我脑中有一个大纲,但是我从来不知道我要说什么,因为我喜欢吸引观众,”他解释道,“当你问观众问题时,你可能会得到你没有期望到的答案,这时你会去处理它。我一些最好的思路是从观众中来的。”
诀窍之七:多样化
任何东西若总是用同样的方式表达都会显得很无聊。演员把一段场景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互有不同。演讲者要致力于强调、移动、声音、精神层次、素材等等。
你能在你的演讲的组织中加入多样性,例如,故事……过渡……故事……主要观点……故事……等等。多样性能在你的声调和声高中体现。停顿也是一种多样性。不要忘记在你肢体语言中建立多样性。
诀窍之八:冒险
你记得影片《密苏里假期》马龙·白兰度演的“老奶奶”吗?愿意冒险使这位伟大的演员凸显出来了。这对演讲者也是一样的。“和观众在一起的时候要显得真实,但有时候你必须愿意从冲浪板上摔下去。”
在我刚迈入职业演讲的行业时,我曾冒险把观众带到台上,“我从来不知道谁会上来,也不知道他们会讲什么,”我必须承认,“但实在真的很刺激。”
所以,“你的膝盖如何?”你最近有没有冒险?朋友,毕竟,我们不是进行总统辩论。我们怕失去什么呢?
诀窍之九:对你的选择负全责
当白兰度穿上戏服,在影片《密苏里假期》在变成“老奶奶”时,就没有退路了。演员要进行有趣的选择,然后对其负全责。
如果你决定戏剧化,或是决定在舞台上冒险,不要后退。当我下跪时,我猛地沉下去,让身体与地板发出沉重的撞击声,然后把头埋在地上,开始痛哭,又是尖叫又是咆哮……
对我来说,负全责意味着,“对我的信息及其对观众职业的影响力充满热情和信心,”记住你要对你的信息和你的选择负全责。
诀窍之十:你的放松在于你的专注中
如果演员的思路可以允许自由漫步,他会专注于他的紧张神经。演员通过他们专心地准备、剧本、和其他演员可以得到放松。演讲者可通过专注他们的意愿、客户、观众、定制的细节、室内的设备等得到放松。
很多演讲者通过会见和问候观众、分发材料、演讲前和观众交谈而得到放松。PETER通常很专注于他的观点,他和我说过“当我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信息时,我意识到对我重要的对他们就未必重要,”他承认,“所以我专注于重新按主次先后排列我的观点。”
不要期望不通过努力就能赢得你的奥斯卡奖。新演员常提醒为他们欢呼的影迷,他们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得到“显赫的成功”。
作为一名演讲教练,我必须让你得到足够的警告与提醒,“表演技巧是吸引人的,而且简单易用,但如果他们没有融入你自身自然的演讲风格的话,你会冒险,失去真实性,变得生硬刻意。”如何避免?你必须练习,观察反馈,直到确信你演讲中的表演技巧已经没有痕迹看不出来为止。
如果正确使用,这十个诀窍会帮助你在舞台上做好你自己。他们会帮助你表现得自然和生动,会帮助你引导你的观众。所以,就像在演艺圈中的说法,把蛋打碎,破壳而出! 行动-表演技巧上的重要原理。
;㈧ 戏剧影视表演的技巧
1影视表演的技巧(一)
在正式学习这三大部分的课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电影表演艺术,包括电视表演艺术的方方面面,这样将对下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演员在摄影机或摄像机前,以演员自身为创作手段去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这就统称影视表演艺术,它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的矛盾。
演员自身:在表演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创作的工具材料、和创作的产品即人物形象这三位一体统一于演员自身。
影视演员应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内部心里技巧,他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作为电影的种种特性,例如: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蒙太奇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电视也类似)必然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
一、银、屏幕的逼真性:
银、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视反映现实极其逼真,将真实的现实环境(实景偷拍时,包括现实中的人们)一一纳入自己的形象体系,这就是说,影视演员是在与现实相一致的真实景物中进行表现的。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做到自然、真实、生活化。
二、演员以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进行创作,其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通过综合手段体现出来。
演员创作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作自我感觉的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和技术方法,如动作、假使、规定情境、想象、单位与任务、注意与对象、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情绪记忆、交流与适应、逻辑与顺序、性格化、舞台魅力、肌肉松驰、道德与纪律、控制与修饰、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言语、造型等。为了掌握演技和进行具体的理论及分析影视片表演鉴赏,我们先从表演的内部技术学起。
一、动作
表演(员)的名词就是动作。演员就是动作者。 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原因”、“目的”和“结果”,
这就是动作的三大要素。 动作-是演员技术最主要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它。演员表演时,仅依靠外在动作是不够的,必须找出内在的根据(即目的)。如:1、削铅笔 2、疲倦
二、注意力集中
人在生活中,除了睡眠外,他的注意力是不停的、时刻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那么影视演员在银、屏上的注意力集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表演对象上的一门技巧。银屏上或舞台上的注意多为有目的的注意。
演员要强迫自己注意力集中,一方面要和实际生活一样,同时吸引你的注意力集中的对象必须明确。所以,一个演员必须养成一种自然的注意力集中的习惯。演员需要有注意的对象,对象越有吸引力,就越有力量控制演员的注意力。演员在排练过程中,有时会被私心杂念所干扰或被外界各种现象所吸引,离开了应注意的对象,将会出现肌肉紧张、慌乱等现象。演员运用“注意力集中的技术”,假借于想象虚 2构,给自己提供根据,并对对象加以改造,使之有吸引力,就能把内部和外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注意对象上,从而排除私心杂念及外界干扰。
演员有意识地运用注意力集中的技巧,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增强记忆,为创作角色储备丰富的素材。
有的演员在喧闹的环境里也能进入角色,有的演员有一点声音就会被打扰吸引,使他不能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这就说明他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注意力集中的技巧。因此,训练一名新演员做到注意力瞬间完全集中在表演对象上是十分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常地、不懈地练习方能成功。
* 注意力集中练习题:
1、在屋里,注意听屋外有什么声音。
2、注意听外面的声音,忽然改变听门外有什么声音。
3、触觉的注意力练习:蒙上眼睛,让他摸指定的人。
4、味觉注意力练习:体会各种不同食品的味道(酸甜苦辣)
三、肌肉松驰练习(肌肉控制)
肌肉松驰是演员消除肌肉紧张的技术。肌肉的多余紧张对演员总的自我感觉起着有害影响,会破坏正确的创作,妨碍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及外部体现。 一个演员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容易犯有莫不开和精神及肌肉紧张的现象,这对表演艺术有极大的影响。
例如:
一个人平时行动很随便,但一站到镜头前,便总觉得手脚多余,没地方放,不知干什么好,这些现象都是肌肉紧张所致。一个演员为了表情逼真,必须尽力想办法使肌肉松驰下来,尤其是面部肌肉。
那么什么办法可以使肌肉松驰下来呢?
只有当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种现象上的时候,肌肉才会松驰适度,动作才会自然舒适,注意力集中与肌肉松驰是互相帮助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只有注意力集中,就可以帮助松驰;反之,如果肌肉产生多余的紧张,也证明注意力没有很好的集中。
演员在表演空间里,精神应该集中,肌肉应该解放,把精力很合适地消耗于动作中,有意识地锻炼肌肉松驰,有意识地锻炼和控制自己的肌肉松驰和紧张,达到能够自由运用肌肉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的各个形体器官才能富有表现力,才能表达角色的内心体验,自由地流露出内在的情感,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肌肉松驰的练习:
1、坐在椅子上,使全身肌肉松驰到零度(即人在醉酒、重病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动作特征)
2、全身肌肉松驰后,紧张右腿的肌肉再将全身肌肉恢复适度。
影视表演技巧(二)
四、想象与创作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的,演员要是没有想象会是什么样子呢?
想象-是演员内部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补充、启发演员内在创作的基础。演员在镜头前处理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都必须利用“想象”。但“想象”是不能“假设的”。
3 一个演员必须能够“假设”,“假设”就是创造的开始。影视剧中的一切全由构思造成,一切都是虚设的。如:道具、服装、景物、对话等,都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演员本身是以角色的身份出现的,他的任务是把剧作家构思的剧本,经过艺术加工,用动作、语言、形象等手段,逼真地表现在银屏幕上。我们要在假定的环境里,根据生活现实,真实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员的创作。
每个演员必须要具有充分的想象力,把剧本的角色当作你本身的事,这种想象过程就是当你中途退场,场末又上场的空间里想象完全地把它联系起来。这种想象不是剧本和导演所能告诉你的。如:十分钟前你在扮演年轻的小伙子,而瞬间你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就靠演员去想象这段时空的变化,从而确定起新的人物形象,由外形的年轻到苍老,由精神的活跃到迟钝,岁月的残蚀,青春的消失,由外形到心里,都需要你透过想象来完成。演员依据剧本提供的虚构事实和人物的基础,用自己对生活中熟悉、理解、感受、积累的素材。进入艺术构思的想象的过程,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在内心造成相应的体验欲求、意向和动作。所以,一个演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或想象力迟钝的话,是很难做好一个演员的。
想象是根据记忆而发展的,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把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储存起来,放在记忆的仓库里,因为这是演员创作的素材,总会用得着的。
* 想象的练习
1、你到了非洲森林中,迂到了什么事情?
2、你死了三十年又活过来,那时中国将是什么样子?
3、看一张人物画像,想象出他三十年的经历。
五、真实感与信念:
真实感与信念是使演员对剧情所虚构的一切特有真情实感并真诚相信的技术。真实感与信念互为作用,同时存在;而没有二者,就不会有体验和创作。
演员在表演空间里所接触的一切:布景、道具和人物都是假设的,都是由艺术的虚构而成的,演员处在舞台上和镜头前的每一瞬间都应充满信念,相信所体验到的情感的真实和所进行着的动作的真实,并假借于合乎逻辑和顺序的形体任务和动作,并用“假使”和规定情境来为行为和动作找根据,使演员获得真实感和信念,从而进入‘我就是’-存在着、生活着,我和角色同样地在感觉和思想的创作状态。
如:二个人在生活中是夫妻关系,但在表演中却规定是敌我关系或其他矛盾的对立双方,那就要把对方当敌人来对待……
有信念和真实感,戏才能感人,才能把观众带到剧情中去,如果演员对注意对象的信念不够,对对象的态度不对,就不能产生信念和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