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元甲观后
大概是说的境界问题吧,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武功.因为大家和睦相处了,所以不需要武功来解决问题.
2. 平心而论,李连杰的《霍元甲》算不算是本世纪最好的功夫片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肯定算一位。尤其当年的电视剧加上《万里长城永不倒》,让大家更是对霍元甲家喻户晓。李连杰也是中国的功夫巨星,他塑造的许多人物都成为了经典。
《霍元甲》上映于2006年,是于仁泰导演从好莱坞回归后指导的第一部动作片;这部电影也被称为李连杰职业生涯最后一部武侠片。与以往不同的是,于仁泰版颠覆了以往的霍元甲的英雄正派形象,年轻的霍元甲被塑造成玩世不恭、武功高强的富家子弟。
最终如大家所愿,霍元甲在上海创立了精武体育会,成为备受敬仰的民族英雄。可是比起前作来说,李连杰版《霍元甲》于武术展示上更为精彩生动,尤其最后的中西擂台对决更是惊心动魄、让人大呼过瘾;可惜不足的是,故事前后衔接过于生硬,割裂性太强,以至于无法成为最经典武侠片。
3. 霍元甲李连杰版电影观后感
李连杰的新片《霍元甲》我是分两次看的,虽然分两次看,心情和感受却迥然不同。 看上半部分的时候在欢畅淋漓感受霍元甲屡屡获胜之喜悦的同时,也在为霍元甲的命运担忧,因为我与霍元甲的朋友农劲荪一样,意识到这正是悲剧将要发生的根源之所在。 下半部分,令我感触最深的倒不是领悟了影片想表达的主题思想:人真正的对手可能就是自己,人最可怕的竞技在自己内心。 触动我最深的是农劲荪对霍元甲的真挚友谊。 农劲荪在影片中分别出现在霍元甲人生中的三个阶段,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是霍元甲少年时的玩伴,是霍元甲志在得到“津门第一”时的劝戒者,是霍元甲挑战大力士时坚强的后盾。 从影片的整体布局来看,若没有农劲荪就没有霍元甲。他是一跟线,将霍元甲的三步曲贯穿了起来。有了农劲荪的存在,霍元甲这个人物就有了对比的对象,不仅是农劲荪与霍元甲之间有可比处,而且改变前的霍元甲和改变后的霍元甲之间也有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对比恰恰是农劲荪这根线所引。 作为玩伴,农劲荪是爱读书的孩童,霍元甲是爱练武的娃娃;作为劝戒者,农劲荪是文者,霍元甲是武者;作为后盾,农劲荪是支持者,霍元甲是信念的坚持者。农劲荪,将霍元甲衬托的地有血有肉。 当霍元甲被想赢的信念冲昏头脑的时候,他痛苦万分,与他绝交,试图唤醒滑入歧途的霍元甲。 当霍元甲负债累累、家破人亡的时候,是农劲荪悄悄送钱给管家,得以保全霍宅。 当霍元甲欲与洋鬼子对擂需要银子时,又是他义无反顾地施与金钱支持他。 当霍元甲创办精武体操会,他毅然卖掉毕生的心血沽月楼,全力帮助他。 当霍元甲与洋人比武时中毒,他苦心劝其离开赛场去医院抢救,保住生命要紧。 这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的深切友谊,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 男人之间真正的友谊就是这么宽广而深远、豁达而悠长。
4. 评价《霍元甲》
太震撼了!《霍元甲》,一部身为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电影。这不仅仅是一场自我灵魂洗礼,更是一场民族气节的熏陶……
“打擂就是为了拿‘津州第一’,竞技就是为了赢!”
小时候,霍元甲一直以霍家拳为傲,他坚信父亲是“津州第一”。但当他看到,父亲在擂台上故意收拳输掉比赛时,他非常不解并发誓一定要报仇,要成为“津州第一”。凭着其对武术的悟性及热情,武艺根基日益深厚,后来成为天津赫赫有名的武夫。同时,性格也变得浮躁傲慢,人也越来越好勇斗狠。但最后,就在他真正成为“津州第一”的同时,他却失去了身边最亲的人与最好的朋友。取得了第一又有什么用?
“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人要学会互相尊重”
在与世无争的农村里,善良的村民令万念俱灰的元甲渐忘伤痛及仇恨,反省自己曾经的过错。原来一直增强好胜的自己,只知道追求胜利的结果,却从来不懂得去尊重别人。他终于明白当时父亲为什么要收拳,为什么要故意输给对方。胜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暴力并非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如果你懂的只有武术,却又拿武术来伤人,那么就算你是世界无敌,你和禽兽也没有两样。武术不是用来炫耀和伤人的,是用来帮助自己和他人的。
“竞技是为了发现和认识真正的自己,我们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
7年后,霍元甲重返天津。为了国家兴旺与民族气节,他再次登上比武台。抱着“以武会友”的心态,打败了大力士。仁者无敌!他不单在台上赢了对手,还以德服人,让对手输的心服口服。因为,真正的竞技在自己的内心,要容他人所不能容之事,以宽容的心去战胜别人,并超越自己。
“人无法选择生命的开始,但我有勇气走到最后。”
1910年9月14日,没有人可以忘记这一天。霍元甲秉着发扬“自强不息”的精武精神,接受了外国人不平等的挑战。“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当日,霍元甲担负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希望与尊严,在“自强不息”的呼声中,勇敢地走完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段路。
在电影的最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一个肩负着民族尊严与气节的人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一个明知是死也要继续坚持打到最后的人,是多么的令人敬佩!那万众一心、气壮山河的呼声是多么的让人震撼!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 只有自强不息的奋发,别人才会尊敬你!
霍元甲,你真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You are fearless!
影视评价;
《霍元甲》是一部诚意之作,在细节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武打设计颇具气势,特技效果可圈可点,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说,已经成功了大半。武打的设计出自李连杰与袁和平之手,毫无疑问,这两位大腕的合作,本身就是强强合作,在一切“豪华”的面前,设计出来的武打镜头似乎“升华”了。尤其是李连杰对抗日本武士所使出来的三节棍功夫,超出了精彩武打镜头的极限,应归类于经典的范畴之内。武打镜头美轮美奂,充满张力与灵性是《霍元甲》最大的特色之一。而特技效果的合理使用更使武打场面更上一层楼,虽说特技不能代表“中国武术”,但是增加了特技以后,武打设计愈加紧凑,使电影的观赏度陡然提升。当然,李小龙的徒手真功夫也被尊为经典,但是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真功夫+好特技”更具吸引力。《霍元甲》如单纯地作为一部武打商业电影来说,离辉煌并不遥远,并且已能触手而及了。
可《霍元甲》不单纯是一部武打片,按照李连杰的说法来看,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而作为传记片来说,塑造霍元甲人物的重要性应该超过镜头的美丽性。不得不提,本片编剧工作者在塑造“霍元甲”这个人物上,有许多不大不小的诟病。影迷们是苛刻的,他们总希望自己的英雄能够极度完美,总希望霍元甲这个人物能够有血有肉。从李连杰的表演上来看,他已使出了浑身解数,情感戏非常投入,面部表情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无可厚非。可是由于编剧的种种失误,使得霍元甲这个人物的塑造就显得不那么完整了。霍元甲自小犯哮喘,理因不能过激运动。而影片的台词却说,霍元甲是因为习武才把身体恢复。这点不可信,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霍元甲的哮喘是由于自己年龄的增长,自然的发育而慢慢自行恢复的。而编剧只是为了说明武术的有效性,健身性才把这个错误说法强加上去的,精神可嘉,但原则上是错误的。这是小错误,可以原谅,但大错误在于他把霍元甲如何成为一位武师的过程全盘忽略掉了,显得太业余,太不专业。这个过程是霍元甲成长的重要阶段之一,是刻画他如何成为一个冷血,冲动,无情之人性格转变的过渡。这点很重要,如果不说明白的话,直接把霍元甲丑陋的一面展现在观众眼前,观众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随后霍元甲认知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在江中自溺,被乡俗人家所挽救。这段介绍也同样缺乏足够的内容,后来霍元甲与月慈的恋情愈加简单,还没使人懂得他们如何相互吸引爱慕便直接进入了稳定的平静期,实在非常可惜。如能把成长与恋情这两块内容加以描述,辅之运用艺术气息的手法,定能使霍元甲这个人物愈加丰满。至于后来的霍恩第如何去世都没有交代清楚。这不是李连杰的错,都是编剧惹的祸。
霍元甲年代已远离我们,某些真实的数据难以挖掘考证,而电影是一个艺术的载体,它不局限于记录的真实,而是在于塑造人物的丰满性。纵使一些真实内容的缺失,也不必惊惶,我们可以加进一些只要合乎情理,能够烘托人物性格的情节来,也不是不可以。毕竟艺术是允许加工,允许夸大的。内容上的不协调,使《霍元甲》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的电影来说,不够成功,不够深度挖掘。可李连杰没有令我们失望,他的武戏,他的文戏均体现了他一贯的作风。可把《霍元甲》来作为他武打片的收官之作来看,不免为他感到惋惜。
黄飞鸿,年轻时代的李连杰;霍元甲,中年时代的李连杰。曾经的桀骜不逊,激励了我们做事要有“雄心”;现在的坦荡似水,教育了我们做事要有“恒心”。四十二岁,他戛然而止,带着武术的精髓,带着武术的精神,渐渐地,渐渐地,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在一个普通的贰零零陆年谧夜。
5. 《霍元甲》观后感
之前听说李连杰要翻拍《霍元甲》,对于喜欢李连杰的我来说自是非常期待,加之后来李连杰在媒体面前说:《霍元甲》对于他在武学以及人生都是一个新的认识和,甚至包涵了他所有的人生哲学。也就是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会让影视界的“一带宗师”有如此的感慨呢?于是这也更加让我期待。然而在81版经典的以鲜血唤醒沉睡之狮,任铁拳雪洗病夫之耻。一曲“昏睡百人,国人已渐醒”还能激动中国人吗?所幸他并没有让我失望。这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从未写过影评的我今日且来写一写观后感。
整部片子下来,有两个字深深的烙在我心中了——胜负。影片在一场抑然而止的擂台打斗中拉开了帷幕,导演更是刻意安排了此片从擂台开始,至擂台结束。而整个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武戏和打斗,贯穿始终的擂台打斗自然是离不开胜负二字了。
如何看待这两个字呢?我个人以为正是因为胜负这一思想才造就了一代宗师——霍元甲。幼年时的霍元甲在仆人来福的暗中帮助下多次偷看了父亲习练拳术,并萌生了将霍家拳发扬光大,做津门第一的少年宏志。然而由于自身患病的原因,父母都极力阻止他习武,他却在好友农劲松的帮助下偷偷的研习拳术。紧接着在霍元甲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了,父亲在与赵中强的对擂中因仁让而败与赵家拳之下,这让一直坚信霍家拳是津门第一的霍元甲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健对他的暴打和嘲讽让霍元甲愤怒到了极点,可是身手不如人家,自己只好忍此屈辱。同时这件事也在霍元甲的心里留下了极大的伤疤,为了报复,或者说是为了证明霍家拳的实力,他带着很重的胜负心开始勤练拳术,以图复仇且证明霍家拳才是真正的津门第一。
时间流逝,成年后的霍元甲在擂台上连胜三十八场,只要再打败秦爷便可做津门第一了。就在此时,昔年的挚友农劲松却极力的反对霍元甲再去打擂。他的理由是做了津门第一又如何,天下之大,高手之多,打得过来吗?意思很明了的说一山更比一山高,没有必要去争那些虚伪的名号。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霍元甲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现在的霍元甲可以说是做失败的霍元甲,不但不思进取反而花天酒地,以至于败掉了家业。更加鲁莽的是在秦爷的寿宴上失手将其打死,以致遭到对方家人的追杀而家破人亡。绝望中,意志消沉的霍元甲逃到了农村,并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三年中是一个质朴,纯真的盲人姑娘月慈和他一起度过的,并在她悉心照顾和影响下重建生活的信心,并开始了对“武”和“暴力”的反思。影片至此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也是霍元甲对中华武术的精髓之一——武德的一个认识的开始。
正如片中台词所言,每一个学武者最大的对手往往是自身。这么一个敌人和对手正是一般的学武者存了胜负必分的心魔。并且从习武的开始就要与它搏斗。在中华武术中克制自己的好胜心,比斗中点到为止是对一个练武者的基本武德要求。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武者却不多见,往往都把胜负看得很重,霍元甲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霍元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武技和武德好比是鱼和熊掌不难以兼得,兼得者便是圣人,便是宗师。所以这是霍元甲必须要迈过的一关。感到欣慰的是月慈姑娘的帮助使得过了通过了考验。
这时影片该是重新进入武戏的时候了。当霍元甲回到津门时,一个细节被深刻的描写出来了,那就是当年一直跟在霍元甲身边追问他何时会做津门第一的乞丐在物是人非的大街上呼喊:霍元甲回来打擂了。这是一个对霍元甲新的开始的一个暗示,同时我以为这也是一种讽刺。一如当年沽月楼外围观者高呼“霍大侠”的讽刺。在对强者的盲目崇拜中,武者以及群众的心理为胜负心所扭曲了。一方是迷醉与在擂台上受万人高呼的快意,一方是迷恋因血腥的打斗所带来的暴力快感。此时胜负心便一个阻挠武者更上层楼的魔魇。《法向经》曰: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放到这里就是说,一个将胜负看轻的武者才能静心于武学,才能在武德以及人生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时的霍元甲已经很接近这一点了。
原本,在感受了仆人的忠诚和好友的苦心之后的霍元甲可以说已经去掉胜负心了,他把当年象征了荣誉的生死状一一焚毁。这也是他反思之后的第一个表现点。然而一则消息改变了他此刻的做法,美国大力士奥比音在擂台上连伤十数中国武师。这件事情进而再一次激发了霍元甲的胜负心,不过这时的胜负心已并非当年的争强好胜了,是革去签生死壮的陋习且点到为止的切磋的.胜负心,也是自强自重的胜负心。其实,如果我们真的去了胜负心,是否就可以无诤自安了呢?这时关键是时代背景,因为一个尖锐的社会矛盾摆在霍元甲面前——落后就要挨打。做为华夏民族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对得起习武者的身份,也是中华武术的真正精髓所在。
这时候的霍元甲显然已经成熟了,这也注定了他将迈向一代宗师的层次。也是在这个时候,从下到大,自始至终都关注并帮助他的好友农劲松也感觉到了这一点。面对奥比音重回到擂台的霍元甲一胜负之外的东西第一次赢得对手,更赢得了对手,观众对他的认可和尊重。这是经过反思后霍元气甲第一次在擂台上对胜负心的锤炼和升华。于是在好友农劲松的协助下精武体操会应运而生。一种在风雨动摇的时代里秉承传统精髓也与时俱进的豪迈的中华武术及武术精神诞生了,并在黑夜中闪放它的光芒。然而可惜的是纵观晚清时局,满目苍痍,寥寥数人的振臂高呼对于时局无济于事。
令人感动的是霍元甲并因此而气馁。当“自强不息”的呼喊在擂台下声声不息,此起彼落的时候,相信绝大部分的观众都被感动了。明知自己已毒气功心却依然坚持打擂的霍元甲已经油尽灯枯了,可他不分胜负决不下擂台的信念支撑他生理无法承受的极限,同时也把这种自强不息的信念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国人。然而国人的麻木不仁,田中安野的毫不留情与霍元甲的直面生死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对胜负在影片中进行最后的一次升华。这是武德与武技融为一体后超脱生死,超脱仇恨,超脱狭隘的胜负心。生命的尽头,停滞在田中胸前的那一拳向世界宣告了一代宗师的产生。这一位平民化的武学宗师在生命将尽之时彻底的克制了心魔,彻底的赢得了尊重,彻底的感动了世界。这正是武德中胜负所最终要追求的目标。
霍元甲的宿命注定了这一切,或许我们会为他的离去而深深惋惜,但他留给我们的信念和思考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乘,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因为胜负的追求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输赢。正如影片介绍所说的:拳无形,腿无影。心无惧,能无量。不求技压群雄,只为自强不息。
6. 霍元甲的一生与评价
霍元甲(1868年-1910年)
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 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他的武艺出众,又执仗正义,继承家传“迷踪艺”绝技,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轰轰烈烈,充满传奇色彩。
生平
霍元甲生在一个迷宗拳(又名燕青拳,相传是梁山好汉卢俊义和燕青所创)的世家。父亲霍恩第以保镖为业。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栋,元甲排行第二。据说霍元甲幼年体弱,父亲霍恩第不让他习武,可是霍元甲暗中练习,并在24岁那年击败了一位外乡高手。这个传说被拍成了电视剧。
霍元甲成年后在天津经营药材商店,后到上海办“精武体育会”(精武门),为发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上海,他曾经在擂台上击败俄罗斯大力士(有资料显示,俄罗斯大力士没有被霍元甲亲自击败,而是当霍元甲答应了比武以后,俄罗斯拳手放弃了比赛。)有一次日本一个大力士团来中国要求比试,霍元甲因病为理由派弟子刘振声接战比试,结果打败了日本力士。“精武体育会”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的武馆,霍元甲在创立精武体育会之后数月内即逝世。据说霍元甲被日本医师秋野下毒药害死。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光绪22年(1896),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 元甲侠肝义胆。光绪24年(1898),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光绪27年(1901),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见了广告,并听说俄国人还当场信口雌黄,侮蔑中国人无能,极为气愤,当即邀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戏园,见到俄国大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国”如有能者,可登台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里还坐得住,不顾众人劝阻,一个箭步,气宇轩昂地跳上戏台,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在这台上与你较量”。此时翻译将霍元甲生平来历告知俄国人。此俄国人闻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连忙将霍元甲让进后台,霍元甲当场质责俄国人:“为何辱我中华?”并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重登广告,必须去掉俄国人是“世界第一”的说法;二是要俄国人公开承认侮辱中国的的错误,当众赔罪谢过;否则就是第三个条件: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并命其当机立断,色厉内荏的俄国力士哪敢出场比武,只好答应了前两个条件,甘愿登报更正和公开承认藐视中国人的错误,从而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宣统元年(1909),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
霍元甲逝世后,当时精武会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联,安葬于上海北郊。转年,由弟子刘振声扶柩归里,迁葬于小南河村南。 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会员逾40万之众。
有传说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药害死之后,他的爱徒陈真替他报仇。这个传说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龙搬上银幕(电影《精武门》,李小龙演陈真)。但其实历史上并没有“陈真”这一个人物。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
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 ,1986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整修了霍元甲故居、修建了霍元甲陵园,用以纪念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1997再次修葺了霍元甲故居,扩建了霍元甲陵园,辟为“霍元甲故居纪念馆” ,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由霍元甲故居和霍元甲陵园两部分组成 。故居建于清同治初年。1997年,在其原址翻盖成青砖瓦房的三合院。跨进小院门楼,是一镶有“福”字的影壁墙。影壁墙后面是一明四暗五间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厢房一间,中间正房挂着霍元甲遗像,两侧是霍东阁在霍元甲遇害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西屋霍元甲书房墙上高挂着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题词:“尚武精神”。故居内陈列了一些霍元甲练武时所用的武器和精武会的会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过的遗物。霍元甲陵园位于小南河村南,占地近一公顷,整体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式布局。由神道、石狮、享殿、石牌坊、寝园组成。陵园还设有霍元甲生平事迹陈列馆,展览包括四部分:一、幽燕之初露锋芒;二、奋发智勇,誓雪国耻;三、创建精武,强国强种;四、爱国精神,发扬光大。霍元甲的棺木于1989年4月29日迁葬于此。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从建成之日起已有数万的爱国人土前来参观瞻仰,重温霍元甲这位爱国英雄的传奇事迹和感人精神。如今,纪念馆已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他的传奇被多次拍成电影及电视剧。(包括80年代的黄元申、高雄、近日的李连杰)
7. 看电影《霍元甲》后写的观后感
[看电影《霍元甲》后写的观后感]新街口灯火阑珊依旧,过年将近,路人行色匆匆,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看一部震撼心灵的巨片,于是我们又来到了德基广场7楼国际影城,看电影《霍元甲》后写的观后感。人很多,原来,今天放映的是李连杰的封山之作--《霍元甲》。霍元甲我知道,那是条汉子,铮铮的铁汉,80年代的时候,在爸爸还年轻的时候,霍元甲的故事就影响了一代人。看着海报上李连杰那张有点变老的脸,莫名的一种对霍元甲的敬意油然而生。9号厅,还是上次放映《金刚》的大厅,影片一开始就把我们拉进了时光的隧道,我们来到了清朝末年的擂台上,4个外国人,虎视眈眈的看着霍元甲,刀光剑影之后,三局胜出的依旧是霍元甲。这时候,鲜红的霍元甲三个字把我们带到了仍然是那个年代的清朝,年少的霍元甲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他也不爱学习文化知识,作业还让别人帮忙写,受到家庭的影响和熏陶,迷恋上了武术。可是,和现在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霍元甲的爸爸也希望儿子读书考试取得功名,而不是整天的打打杀杀。事与愿违,和天下所有的小男孩一样,霍元甲也想成为最好的,但当他被小伙伴赵健踩在脚下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从此不同。古语云:物极必反。霍元甲终于站在了最高的擂台上,他的敌人就是赵健,赵家拳其实早就输在了霍元甲爹爹的手上,这次,霍元甲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津门第一,霍元甲站到了擂台最高的位置,家里挂满墙的生死状说明了这一切。一切的一切,来的快,去的也快,当霍元甲手捧心爱女儿尸体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消失了。学好功夫就是为了打打杀杀么?秦爷的死造成了终生的错,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津门第一?霍元甲的知心好友农劲荪之前的一段话让霍元甲思考了七年。七年,人生能有几个七年?7年间,月慈姑娘的悉心照料下,与世无争的农村生活,温厚善良的村民令万念俱灰的元甲渐忘伤痛及仇恨,生命正慢慢复苏,霍元甲终于思考了自己的人生路,原来,武术并不是只为了自己,观后感《看电影《霍元甲》后写的观后感》。王者归来,来的那么平静。天津已经物事人非,侵略者的军队竟然可以在我泱泱大国的土地上横行,印度的、英国的、日本的、俄罗斯的…巍巍中华变成了"东亚病夫"?俄国大力士在上海这块中国的土地上连伤我数十名国人,那个蹩脚翻译也显然成了帮凶之一。看擂台的人还是那么多,在这里,我想到了鲁迅,终于读懂了鲁迅先生当年求医强国看到国人看砍头麻木不仁后毅然弃医从文,用笔做武器唤醒国人的慷愤之举。怒在心头,怒在爆发,良知,大家的良知哪儿去了?连一个小小的酒店老板农劲荪都知道被别国欺负了,不能只为自己,我们要为这个民族做点什么。难道除了看热闹之外,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么?现代人厚重的防盗门彻底锁住了我们的心灵,多少前辈换来当今的生活就是为了让人们互相在这个社会上继续的漠视?有人落水了,看热闹让他而亡?看到见义勇为的勇士手上看热闹让他死去?见到别人做点好事就大笑傻瓜?热闹天天有的看,而我们却失去了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气神。霍元甲最终含冤战死擂台,我不忍心去描述他那悲壮的一刻。对于日本鬼子那种卑劣的行径我早以无法愤怒。他死了。但是,那种精神却留下了。霍元甲用死在呼唤我们的心灵,中国人应该自强不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从那段屈辱历史走来的华人在当今这个世界,我们除了钱和安逸的生活,我们该做点什么?君不见小小倭国虎视眈眈我台湾、钓鱼岛、东海石油?君不见南海群岛尚未收复?君不见霸权主义干涉我内政?君不见…君不见多少恶官贪污腐败?君不见山区多少失学儿童无学可上?君不见新街口多少小偷猖狂?君不见随手扔出的垃圾可以堆积成山?君不见…朋友们,惊醒吧。如果有一天,历史再次重演,你会选择什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看电影《霍元甲》后写的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8. 关于《霍元甲》观后感5篇
回想历史!我们的华夏子孙无时无刻不再痛苦之中,但没有一种痛苦会像这个世纪带给我们的痛。这种痛透彻心扉!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霍元甲》观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霍元甲》观后感一
看完了《霍元甲》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那个历史时期只有凄凉、悲壮和无奈。不仅《霍元甲》还有我看过的其他的一些电影,比如,《精武门》等等,凡是讲述那个历史年代的电影都透出这样的一种气息。
我作为一名八零后、21世纪的一名青年,在我心中久久没有这种凄凉和悲壮了。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感觉。生活的太安逸!却不知我们的前辈曾付出了多少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生活。
回想历史!我们的华夏子孙无时无刻不再痛苦之中,但没有一种痛苦会像这个世纪带给我们的痛。这种痛透彻心扉!
中国在17、18世纪就开始落后了,我们闭关锁国政策使我们听不到、看不到,只顾着自高自大!但当我们清醒的时候我们早已经被各国列强用我们发明的东西抵着脑门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苦难刚刚开始!
这段历史足足够我们中华民族记几个世纪了!
自强不息——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信息!这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座右铭!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在霍元甲用一生终于明白“练武——不是为了争强斗狠,不是去挣什么‘津门第一’的虚名,武术就像片头所说的是制止争斗的方法,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方法,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当今这个利益熏心、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怎么把握这种精神和度,是我中华民族应当悉心斟酌和体味的……
《霍元甲》观后感二
自从看了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以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深秋的一天,霍元甲和他的徒弟一起到郊外去散步。他们来到一片小树林,看见有一个人受了伤,他们上前一问,那个人说俄国.人摆了擂台,有个俄国大力士大吹大擂说要战胜中国武术界的所有对手,还扬言要踏平中国,并诬蔑我们是“东亚病夫”。那个人气愤不过,就登上擂台和俄国大力士比武,结果被俄国大力士给打伤了。
霍元甲听了之后,气得咬牙切齿。
第二天,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师叔—霍怀山。霍怀山决定去会一会大力士。他来到擂台下面,看见一个人象半截铁塔一样立在擂台.上,眼睛里闪着鄙视的目光。擂台两边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拳打一世界弱国”,下联是“脚踢东亚病夫”,横批是“以武会友”。瞿怀山看了把肺都要气炸了,他一个燕子点水跃上了擂台,签了生死证书后,就和俄国大力士比起武来,开始瞿怀山用了先发制人的动作勇猛地向大力士进攻,打得大力士防不胜防,节节败退。眼1大力士就要被打下台,但是大力士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他一闪身跳出圈外,以最快最毒的招数向霍怀山打来。霍怀山由于年老,气力不足,一下子就被打下了擂台。霍怀山由于伤势很重,当天就去世了。霍元甲悲痛欲绝,决定给师叔报仇。
第兰天中午,霍元甲登上擂台和大力士签了生死证书后,不等公证人喊比赛开始,他就跟俄国大力士交手了。开始大力士根本不把这位瘦小的中国人放在眼里。后来,接了几招才知对手身手不凡。霍元甲由于为师叔报仇心切,几招之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大力士进招。大力士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无有还手之力。霍元甲越战越勇,他飞起一脚踢在大力士的肚子上,大力士碎不及防,就象而袋一样重重地被甩到擂台下面,再也爬不起来了。霍元甲为师叔报了仇,为中国争了光。
霍元甲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他是我学习的光辉榜样。
《霍元甲》观后感三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国泰电影院看了《霍元甲》,我被故事中的“他”深深感动了……
本片描述了霍元甲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直至他逝世的生命旅程;从他刚起初的贪图名利到他在擂台上不为战赢,又为交友的变,再到他发扬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思想过程,我为他的精神而骄傲,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明白了为什么刚开始时,他父亲在擂台上没有伤人,甘愿把“津门第一”的称号让给别人;我懂得了为什么他在品茶时说:“茶,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他们都生在大自然中,他们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品茶人的心情和口味,而我(霍元甲本人)并不想品出它们的高低,只想把它们相同看待。”这都是因为他们心中知道练武不是为了与人一决高下,也不是为了伤人报仇,而是为了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互相尊敬,强身健体。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在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体会了到了霍元甲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他和他父亲为我们中华子孙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何不尝试着学会友善,学会朴素,学会宽容,学会自强呢?
是啊!如果人人都能向霍元甲学习,学习他那顾全大局,不贪图名利的品质,那么中国会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地方,中国人会成为一个令人喜爱的人种。让我们努力去做,努力去做一个可爱的中国人吧!!!
《霍元甲》观后感四
今天专程去电影院看了《霍元甲》,说实话,我有一点小小的失望。武打方面,拍了这么多的动作片,不论是香港还是好莱坞,所有的人体动作的极限已经用完了,所以能拍成这个样子已经是不容易了,实在不能有太多的苛求。但是从影片情节以及构思来看就真的不尽如人意了。
我知道就像李连杰所说的,他是想借这一部影片来把他这么多年的从武的体会告诉大家,也就是还练武的的本来面目。但他做的真的不出色。错就错在一个急字,他太想把他所要表达的东西带给世人了,以至于越过了界,把电影变成了教科书,自己成了老师,观众变成了学生,没有人愿意走进电影院愿意做学生,而且还面对的是一个不甚出色的老师。好的电影不论是丰盛大餐还是精致小炒,最主要的是意犹未尽的感觉,即使在走出电影院之后依然可以回味无穷。这样的感觉是每个观众所喜欢享受的。可在《霍元甲》中,从一开始到结束,从霍元甲的母亲开始,就开始说教,所有的道理,其实是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都要由剧中人的嘴里说出来,而且台词的设计也过于幼稚,这实在是一种黔驴技穷的表现。坐在台下的我,只能无奈的报之以苦笑。
我不知道这是导演的功力不够还是李连杰真实的意图,但我要说的是以这样一部影片来作为李连杰的收山之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这部影片是一个重复,它完全没有超越当初《精武英雄》的境界,即使是现在拿这两部影片来做比较,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的。在这么多年以后,李连杰拿出的只是《精武英雄》与《太极张三丰》不伦不类的结合体,是一种退步。只是孙俪的表演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相比之下,周星驰做的要比李连杰出色的多了,周星驰的三年磨一剑确实不同凡响,《功夫》用一种周星驰信手拈来的周氏风格诠释的淋漓尽致。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周星驰成熟的转变,继而让人产生更大的期望。还有就是粤语版要比国语版出色的多,有兴趣的人可以拿来看过之后再做比较。
话题再回到李连杰身上,自从他去了好莱坞之后的进步是非常有限的,即使用退步来形容都不为过。其实外国人拍武侠电影本身就不适合,武戏方面好莱坞的大投入,大制作,电脑特技的运用,确实让人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侠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注定了西方人不可能完全理解侠的含义,而中国人不论是看武侠小说还是电影,最重要的还是侠,天下无敌不是目标,行侠仗义才来得爽快。东方不败天下无敌又怎么样,我们喜欢的不照样是令狐冲吗!所以不是所有的演员都适合去好莱坞发展的,设想一下如果周星驰也去好莱坞的话,我们也就只有为他默哀的份了。
我觉得我们的导演倒是可以鼓励走出去,用西方的外表来诠释东方的文化是非常理想的结合!吴宇森,李安都做的非常棒,希望他们可以继续!还有张艺谋,陈凯歌们,不要再在国内顶着个金字招牌骗国人的钱了,走出去把你们的精彩作品带回来给我们看,老本总有吃完的时候。
至于那些不适合在国外继续的演员,还是回到适合你的土壤来生长吧。成龙回来了,《新警察故事》就比《上海正午》、《80天环游地球》之类的强多了,李连杰也回来了,虽然《霍元甲》不算理想,但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吧。还有一个不能不提,我们的发哥,你的笑容只有在中国大地上才是最迷人的,回来吧小马哥,我们期待你向我们继续展示你的英雄本色。
《霍元甲》观后感五
之前听说李连杰要翻拍《霍元甲》,对于喜欢李连杰的我来说自是非常期待,加之后来李连杰在媒体面前说:《霍元甲》对于他在武学以及人生都是一个新的认识和,甚至包涵了他所有的人生哲学,《霍元甲》观后感。也就是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会让影视界的“一带宗师”有如此的感慨呢?于是这也更加让我期待。然而在81版经典的以鲜血唤醒沉睡之狮,任铁拳雪洗病夫之耻。一曲“昏睡百人,国人已渐醒”还能激动中国人吗?所幸他并没有让我失望。这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从未写过影评的我今日且来写一写观后感。
整部片子下来,有两个字深深的烙在我心中了——胜负。影片在一场抑然而止的擂台打斗中拉开了帷幕,导演更是刻意安排了此片从擂台开始,至擂台结束。而整个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武戏和打斗,贯穿始终的擂台打斗自然是离不开胜负二字了。
如何看待这两个字呢?我个人以为正是因为胜负这一思想才造就了一代宗师——霍元甲。幼年时的霍元甲在仆人来福的暗中帮助下多次偷看了父亲习练拳术,并萌生了将霍家拳发扬光大,做津门第一的少年宏志。然而由于自身患病的原因,父母都极力阻止他习武,他却在好友农劲松的帮助下偷偷的研习拳术。紧接着在霍元甲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出现了,父亲在与赵中强的对擂中因仁让而败与赵家拳之下,这让一直坚信霍家拳是津门第一的霍元甲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健对他的暴打和嘲讽让霍元甲愤怒到了极点,可是身手不如人家,自己只好忍此屈辱。同时这件事也在霍元甲的心里留下了极大的伤疤,为了报复,或者说是为了证明霍家拳的实力,他带着很重的胜负心开始勤练拳术,以图复仇且证明霍家拳才是真正的津门第一。( )
时间流逝,成年后的霍元甲在擂台上连胜三十八场,只要再打败秦爷便可做津门第一了。就在此时,昔年的挚友农劲松却极力的反对霍元甲再去打擂。他的理由是做了津门第一又如何,天下之大,高手之多,打得过来吗?意思很明了的说一山更比一山高,没有必要去争那些虚伪的名号。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霍元甲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现在的霍元甲可以说是做失败的霍元甲,不但不思进取反而花天酒地,以至于败掉了家业。更加鲁莽的是在秦爷的寿宴上失手将其打死,以致遭到对方家人的追杀而家破人亡。绝望中,意志消沉的霍元甲逃到了农村,并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三年中是一个质朴,纯真的盲人姑娘月慈和他一起度过的,并在她悉心照顾和影响下重建生活的信心,并开始了对“武”和“暴力”的反思。影片至此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也是霍元甲对中华武术的精髓之一——武德的一个认识的开始。
正如片中台词所言,每一个学武者最大的对手往往是自身,这么一个敌人和对手正是一般的学武者存了胜负必分的心魔。并且从习武的开始就要与它搏斗。在中华武术中克制自己的好胜心,比斗中点到为止是对一个练武者的基本武德要求。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武者却不多见,往往都把胜负看得很重,霍元甲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霍元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武技和武德好比是鱼和熊掌不难以兼得,兼得者便是圣人,便是宗师。所以这是霍元甲必须要迈过的一关。感到欣慰的是月慈姑娘的帮助使得过了通过了考验。
这时影片该是重新进入武戏的时候了。当霍元甲回到津门时,一个细节被深刻的描写出来了,那就是当年一直跟在霍元甲身边追问他何时会做津门第一的乞丐在物是人非的大街上呼喊:霍元甲回来打擂了。这是一个对霍元甲新的开始的一个暗示,同时我以为这也是一种讽刺。一如当年沽月楼外围观者高呼“霍大侠”的讽刺。在对强者的盲目崇拜中,武者以及群众的心理为胜负心所扭曲了。一方是迷醉与在擂台上受万人高呼的快意,一方是迷恋因血腥的打斗所带来的暴力快感。此时胜负心便一个阻挠武者更上层楼的魔魇。《法向经》曰: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放到这里就是说,一个将胜负看轻的武者才能静心于武学,才能在武德以及人生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时的霍元甲已经很接近这一点了。
原本,在感受了仆人的忠诚和好友的苦心之后的霍元甲可以说已经去掉胜负心了,他把当年象征了荣誉的生死状一一焚毁。这也是他反思之后的第一个表现点。然而一则消息改变了他此刻的做法,美国大力士奥比音在擂台上连伤十数中国武师。这件事情进而再一次激发了霍元甲的胜负心,不过这时的胜负心已并非当年的争强好胜了,是革去签生死壮的陋习且点到为止的切磋的胜负心,也是自强自重的胜负心。其实,如果我们真的去了胜负心,是否就可以无诤自安了呢?这时关键是时代背景,因为一个尖锐的社会矛盾摆在霍元甲面前——落后就要挨打。做为华夏民族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对得起习武者的身份,也是中华武术的真正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