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怎么看待外国电影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大部分都是用来迎合中国观众的喜好,比较中国票房占总票房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另外一个原因,主要是中国正在崛起,比以前更受关注,相应的各种领域中国元素肯定都在增加
Ⅱ 如何去对待西方镜头中的“中国”(惊天魔盗团2)影评
如果乔治•梅里爱活到今天,他一定会想起1898年他在自己搭建的摄影棚里拍摄影片《魔术》的那个日子,当时的他也许笃定自己拍摄的“魔术影片”一定能够卖出好价钱,但是他一定想不到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惊天魔盗团2》这部与魔术再次邂逅的电影,裹挟着好莱坞浓重的工业风味,混杂了空洞的中国元素,处处彰显着资本的躁动,俨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幻觉游戏。
第二部的剧情并非是新开端,而是在第一部的结尾继续讲述故事,所以这一点对于未看过前作的观众可能会对其中一些关键性的人和物一头雾水。《惊天2》以“绿巨人”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迪伦”小时候亲眼看见父亲表演失败、痛失父亲开头,接着便是“四骑士”回归遭遇黑手后,被“哈利•波特”丹尼尔饰演的沃尔特所利用,再翻转将沃尔特扳倒的故事。其实整个故事线是很简单的,《惊天2》是一部很典型的商业电影,故事线简单、视觉酷炫。以魔术为卖点的《惊天2》仍旧延续了前作的一个关键——“趣”。“趣”在两个方面 :魔术的有趣性和氛围的幽默感。魔术的有趣性自然不用多说,这当中的魔术场面最具有震撼的一场便是“卷西”上演的“控雨法术”,摆脱重力束缚、上演惊奇魔法,这个场面也是全片魔术场面中唯一一个能给人留下印象的。魔术场面较少,但影片用营造幽默氛围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惊天2》的幽默感是真的能让人笑出声来的。在开头回归的时候,“卷西”一路变装,夸张敏捷的动作会让你觉得很有趣。而“四骑士”盗取芯片那段,从进门女骑士一头雾水的上阵,到四个人围绕这一张小小的芯片上演一出偷龙转凤戏码,会让你一直憋着笑意,直到四人盗取成功,你才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演员阵容方面除了卷西、“绿巨人”马克•鲁法洛、摩根•弗里曼和迈克尔•凯恩等一众回归外,新加入的“哈利”丹尼尔和周董自然是新看点。虽然丹尼尔一度宣称自己很喜欢演这个反派,并且续起满脸络腮胡,希望摆脱“哈利”的影子,但是丹尼尔饰演的反派“沃尔特”实在太过蠢萌了,完完全全缺少反派那种阴暗邪恶的气质。特别是影片中他恶作剧四骑士睡觉合影的时候,那种蠢萌的气质瞬间将这个反派“洗白”了。而周董的加盟自然是能够得到华人圈的粉丝们买票入场,但周董的表演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或者说能够入戏。这或许是跟周董那种天生有些痞痞的气质有关,让他这个角色多多少少与剧中其他人有些脱节。《惊天2》除了整个故事还在喋喋不休地扯“迪伦”为父报仇的复杂感情线外,有些让人无语的便是中国大妈成了高手这个事情。也不得不表扬编剧对于时事的敏锐嗅觉,中国大妈开始在全球出名后,他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梗,并在影片中埋下了个梗。片中的中国大妈到了后面,不仅认识摩根•弗里曼,会着一口流利英文,更是成了天眼一员,这样的设定着实很国际化,同时也侧面拍了拍中国大妈的马屁。
至今,《惊天魔盗团》已经出了两部。就综合来看,似乎第一部明显比第二部好优质的多。2013年的《惊天魔盗团》横空出世,一片哗然。除了好莱坞电影的帅哥陪美女之外,魔术的酷炫与犯罪的危险结合,改变以往的开门见山。魔术因为犯罪的特质,带有一丝丝越轨的异样;犯罪也因为魔术的气质,而瞬间花哨好看。内容充实,手法炫目,使得其大获成功。但不可否认,影片本质仍然是传统的警匪对立模式,不过是采用了魔术的手法来增加炫目的效果。如同多年前的那部《暗战》一样,双方斗智斗勇,不过刘德华最终以枪作结,完成自己对仇人的复仇;骑士团则魔术到底,李代桃僵完成“复仇”。《惊天魔盗团》,一部披着魔术外衣的《暗战》。
魔术看上去很炫,四骑士看上去很厉害,任务看上去很惊险,一切都是“看上去”,都是在为那些特效打造的魔术秀而服务,只要制造出一片热闹酷炫的娱乐气氛,其实这个电影就算完成了。观众看完没记住什么东西,但是体验好像还不错。影片的基调是很轻松的,几乎没有情感负担。故事剧情的存在感很稀薄,演员在演出中表演的成分也不是很大,角色都不需要太多浸入。观众看这个电影,对于角色的移情,都是来自演员本身自带的群众基础,阿福来啦,上帝来啦,扎克伯格来啦,哈利波特来啦,周杰伦小公举来啦……大致可以算本色出演。镜头一路跟着演员们行动,辗转各地,当四骑士几次带着耳麦,苹果发布会一般与路人互动魔术,已经让电影和真人秀的界限变得模糊。这几乎就像是一档叫《四骑士魔术嘉年华》的大型真人秀节目,然这并不是中国观众熟悉的综艺节目录像带拷贝,这是真银白银的电影规格制作,带有剧情性质和世界观的台本(虽然较弱),酷炫的视听效果所包装的一场华丽丽的魔术秀场。《惊天魔盗团》系列借助了电影工业的产能,又弱化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无意中引入了电视真人秀的演出模式,
《惊天魔盗团2》与第一部相同,在影片中处处彰显着资本躁动,整个影片系列都围绕资本、金钱展开情节。骑士团与“蝙蝠侠老管家”扮演的多金冤大头之间的恩怨皆因“四骑士”劫富济贫式地盗取资产而起,由此为第二部好儿子为父报仇做下了铺垫。在电影系列当中充斥着大量资本符号的展示,成堆放置的钞票、漫天飞舞的“钞票雨”屡见不鲜。《惊天魔盗团2》对空间场景的选择更彰显着影片追逐资本的狂热,其中选择澳门作为影片主场景耐人寻味,在西方的文化语境当中,被称为“东方拉斯维加斯”的澳门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而是作为在中国国境之内展现金钱、物欲的“合法性存在”,这种“合法性”也通过《澳门风云》系列、《北京遇上西雅图2》等国产影片中对于赌场、赌局的展现而确立。影片中手机发布会成为另一个与资本直接相关的场景,在观影过程中,当“四骑士”驾临手机发布会现场时,观众自然而然地会与苹果、小米等一干手机制造商的发布会产生联想,这是资本运作中消费文化对于大众生活观念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惊天魔盗团2》中所“盗”之物——芯片也成为与资本密切相关的道具,电影中得到芯片就可以黑掉世界上所有的电脑(当然这种设定略显低幼),也就意味着可以控制金融获得丰厚的资本利益,这也是影片中反派活动的核心动因。这些都反映了当下好莱坞商业电影情节设置的固定模式,在与政治为敌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下,多数电影中大反派的阴谋诡计都被设定为窃取资本或获得金钱利益,《惊天魔盗团2》自然也未能跳脱出这种设定。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巨量资本的影像化展现更能够迎合当下消费文化鼎盛的时代观众的观影心理,没有什么比漫天飞舞的钞票更能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分泌;另一个原因还因为电影与生俱来的工业属性决定了商业类型片对资本的敏感性,这点在好莱坞类型片上有着更鲜明的体现。从商业角度来看,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片可以被看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幻觉游戏”,电影通过制造幻觉来赚取票房,获得资本。作为类型电影《惊天魔盗团2》既不是新瓶也不是新酒,拍魔术的诡秘比不过诺兰的《致命魔术》,拍“盗”的巧妙比不过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罗汉三部曲”,高科技道具的展示更不及阿汤哥主演的《碟中谍》系列。但是有时候一部影片的成功往往只需要在一个方向上找准位置,《惊天魔盗团2》从某种程度上选择了以电影、魔术、舞台秀相融合的方式,至少从视觉上试图刷新观众的观影体验。从第一部上映以来,绵软无力的剧情一直成为各种评论抨击的目标,《惊天魔盗团2》的剧情虽然没有给观众造成惊吓,但也不足以给观众带来惊喜,影片最后的反转刻意而缺乏新意。但是《惊天魔盗团2》还不算是那类看过即忘的电影,从电影视觉效果的层面来说,至少影片中的两场“魔术秀”是成功的,你可能会忘掉剧情,忘掉主人公的面容,但是通过电影剪辑、舞台灯光和魔术表演创造的视听冲击会在观影后有相当长时间的延展和记忆。魔术、舞台效果、电影剪辑,通过三种方式,《惊天魔盗团2》被打造成大银幕上的幻觉游戏。魔术本身就是利用观众心理和视觉盲点制造幻觉的表演,而电影作为“造梦”的机器,两者的结合自然成为影片最大的亮点。在影片中,魔术表演所创造的悬念部分地弥补了叙事疲软,但是真正将观感推向高峰的是影片恰当地选择了“舞台秀”这种具有极强视觉效果的形式,这与现代舞台表演以及电视媒体发展有密切联系。影片中灯光效果的作用最明显,尤其是杰西•艾森伯格操纵雨水的段落,导演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影片中所有的魔术在现实中都是可以实现的,灯光作为一种“障眼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在电影中,“魔术秀”段落的传达加入了类似直播的效果,很容易给观众带来临场感,多种媒体方式的介入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如果说魔术为影片贡献了悬念,舞台秀为影片段落贡献了视觉冲击,那么电影这种媒介则在这部电影中通过montage将舞台段落整合成一个整体。遗憾的是《惊天魔盗团2》中电影手法(剪辑、场面调度)并没有因魔术、舞台秀题材的不同而创造耳目一新的形式,仍然固守好莱坞经典的语言体系,作为一部以魔术为表现对象、以视觉刺激为表现策略的影片,《惊天魔盗团》系列仍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观众也更希望在后续的影片中能够看与魔术神秘特点相契合的镜头语言。电影中,澳门这个城市的选择极具后殖民主义的暧昧,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关系,澳门作为曾经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文化版图中充斥着中西文化交混的因子,这为好莱坞影片中塑造“想象性的中国”提供了背景。事实上在《惊天魔盗团2》中,澳门仅仅充当了背景板的作用,显示出一种在中国,却又去中国化的倾向。除去地标性建筑和汉字招牌能够标示地域外,影片中的澳门空洞而陌生,这与大多数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形象一样,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既陌生又怪异,观影时的这种感觉就犹如观看拿腔作势模仿外国人语调的译制片无异。即使影片需要展现中国文化,也很少会选择表现当下的中国,就如《惊天魔盗团2》中选择“翁式魔术”一样,往往着眼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心营造,这种营造经常出现偏颇,这种被扭曲和肢解的“想象性的中国”成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通过这种方式给中国观众灌输西方式的想象,由此完成文化语言殖民的过程。虽然文化上的改变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通过“中国形象”的植入,赢取中国票房的利益却是既得的。好莱坞电影中将越来越多的出现“中国元素”,在观影的过程中如何去对待西方镜头中的“中国”是当下每个观众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旦认识不清,很容易陷入好莱坞成熟电影工业下的幻觉游戏。
相比第一部的出其不意,第二部只能是一部及格但并没有很好看的商业电影。
Ⅲ 如何看待外国影视剧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元素”备受关注——iPhone可以拦截骚扰电话了,苹果高管们说出了“滴滴”、“点评”这些中文词汇,中文“书”和“好”以及杭州渔民出海捕鱼的场景出现在演示屏上……更早以前,苹果iPad“你的诗篇”系列广告就首次完全地融合中国元素,将中国的电子音乐搬上苹果的舞台。种种迹象表明,在苹果的棋盘中,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
苹果公司对“中国元素”青眼有加,只是“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广刷存在感的一个缩影。在极具文化标杆意义的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近年来也是一路走高——从动画片《花木兰》的中国故事,到《2012》中方舟的“中国制造”,从《地心引力》里中的乒乓球拍和天宫空间站,到《火星救援》里中国宇航机构的高风亮节,再到《功夫熊猫》系列的中国场景,以及《钢铁侠3》推出“中国特供版”,乃至《环太平洋》、《变形金刚4》、《魔兽》这样的大片上映时,中国票房甚至逆袭了北美票房。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到中国取景,越来越多的华人明星在好莱坞大片中“刷脸”,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公司参与国际制作……
另外,唐装旗袍、盘扣褂子、红色绸缎、金线刺绣等“中国元素”成为国际时装界的一抹亮色,水墨书画、祥龙玉凤成为珠宝展上的尊贵符号……随着中国国力的与日俱增、经济表现的可圈可点、国际形象的日益提升,整个世界对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对中国文化越来越亲近,“中国元素”的全面开花几乎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但是,从“中国元素”受热捧的欣喜中冷静下来,在自豪于中国市场足以呼风唤雨的同时,我们似乎也摆脱不了一种尴尬——“中国元素”的走红,更多情况下是符号化、碎片化的零星借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趋附和市场迎合,而我们期待的,则是整体性、普遍化的精神融入,是一种文化归附和价值同化。
比如,苹果公司青睐“中国元素”,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好莱坞电影青睐“中国元素”,是因为中国电影票房的惊人增长。2007年至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0%,到2017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将首次超过美国,2020年可能达到美国市场的两倍;国际奢侈品行业青睐“中国元素”,是因为富起来的中国人有着惊人的奢侈品消费能力。人家千方百计讨好的,说白了只是这个急速扩张的市场。
在好莱坞电影中,对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家庭观念的表现,是无孔不入式的,是潜移默化的,但是那些点缀其间的中国外景地、文化符号、客串明星,以及植入的中国产品广告,是否足以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很多中国文化符号,只是被当作抢占市场的工具,而原本,这些文化符号理应成为体现和宣扬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
当然,从把文化符号当作市场工具,到真正的沉浸于文化氛围,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实,莫言获得诺奖提升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全球汉语热如火如荼、汉服经常在世界顶级T台走秀、中国美术世界画展频频亮相……包括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这些文化现象一再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崛起不会是一场幻觉,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Ⅳ 如何评价今年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
我觉得不仅仅是好莱坞,许多的大型电影产业都想向自己的电影中加入一些符合主题的中国元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好莱坞的许多著名导演都声称中国电影必定是世界电影中的一匹黑马。
2016年还重新翻拍了一次,我在看的时候就在想,这故事情节跟梁羽生老爷子的《七剑下天山》何其相似!当然维基网络里介绍说该影片部分情节源自黑泽明的《七武士》。
Ⅳ 近来好莱坞大片中,总会看到一些中国元素,这仅仅是商业上的考虑吗还是西方的认同
个人认为二者都有吧,后者占的比重大一些。中国在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逐渐认同中国是一个大国。而美国的科幻和动作类电影,又经常想讲述美国的主人公拯救地球的故事,拯救地球的信息如何得以实现?
需要有几个大国以某种方式出现,从而体现出地球的概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很多科幻电影就很流行日本元素,个人认为也是这个原因。
国际巨星李连杰也靠功夫起家的,从《致命武器4》《致命罗密欧》《龙之吻》《救世主》《游侠》,到《木乃伊3:龙帝之墓》,他一步步被世界 影迷所熟悉。
而2000年《卧虎藏龙》的巨大成功则成就了周润发和杨紫琼的好莱坞地位。此外,甄子丹、章子怡、陈冲和巩俐也在好莱坞电影中有不错的表现。
Ⅵ 如何看待美国电影的中国元素作文
美国电影里面加入中国元素的话,并不是为了讨好中国,而是为了吸引中国关注的,光看书这样的话本质上还是为了赚钱。
Ⅶ 如何看待最近欧美电影里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提问者所谓的“欧美电影”应该是指以好莱坞影片为代表的的商业大片,作为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商业电影,其成功与否当然是看票房!2007年至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0%,预测到2017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将首次超过美国,2020年可能达到美国市场的两倍。发展如此迅猛的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自然会受到来自欧美商业电影作品的经济趋附和市场迎合——动画片《花木兰》的中国故事,到《2012》中方舟的“中国制造”,从《地心引力》里中的乒乓球拍和天宫空间站,到《火星救援》里中国宇航机构的高风亮节,再到《功夫熊猫》系列的中国场景,以及《钢铁侠3》推出“中国特供版”等等。
“中国元素”的走红,更多情况下是符号化、碎片化的零星借用,而真正值得期待的,是整体性、普遍化的精神融入,是一种文化归附和价值同化。
Ⅷ 你怎样看待现在国外电影越来越多中国元素
现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电影加入了中国元素,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说明了中国走出了世界。
Ⅸ 请结合实际,从文化资源学角度谈谈你对外国电影运用中国元素的看法。
文化理念和底蕴不同,外国电影运用中国元素只有形没有神,就像中国电影无论如何也拍不出外国电影那种尖锐的题材。
Ⅹ 从文化资源学的角度谈谈中国元素在外国电影中应用的看法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中国的文化底蕴如何与主流的外国电影接轨。思想方面的,许多外国电影都是快意恩仇,“仁”这个思想如果运用到某些外国动作片中就显得有很多方面的牵强。所以,从思想层面上说,导演要对中国文化有研究,然后能够很好地利用好这一元素,从种种细节,可以体现出电影中“仁”的含义。
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元素尚处于被动需求的状态,而不是主动需要的状态。一个是need,一个是must。从定位上来说,中国元素在短时间能还是只能处于配角地位。
中国语言的魅力,不得不承认这个是最关键的,当然也是最内涵的。就算把中文翻译成了英文,但是那语境中的原汁原味还是无法还原的,这个就涉及到了文化的传承。古人总是能够用极其简短的话来涵盖一长串意思,有个小故事,鲁国有个国君向国师询问治国良策,然后国师说:“然。”然后国君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不久国君自己生病了,再次询问国师,国师说:“然。”最后,君主病死了,国师说:“然。” 这一个字涵盖的意思实在是太多。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见解,当个野史笑料也可,但最终证明的还是语言的魅力。
中国文化的推广成为了一项历史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几代人就能做到的。
我们现在中国电影看到最多的还是外国元素中的大、宏伟、绚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本身代表的内涵的升华。这些上,外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借鉴外国的电影电视技术,受到的是外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忽略最多的往往就是先人留下的财富,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不要说他们都是奴隶社会的残余,他们之间始终是有可取之处的,就看人如何对待,如何舍去。
我们需要好好运用和弘扬的也正是这其中的可取之处。我想除了武术也就唯有这些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