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果麦文化亏损近千万,韩寒电影《四海》为何成为“赔本生意”
果麦文化亏损近千万,韩寒电影《四海》之所以会成为“赔本生意”,这是因为预告片中的片段非常的吸引人,但是大家到了影院,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却发现沈腾原来就是一个配角。另外这部影片的剧情确实有些老套,包括结尾也是不能让人看懂的。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跟票房未达预期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韩寒导演的其他三部影片口碑、票房都非常的不错,所以果麦文化也是看中了韩寒这个导演的实力,于是选择投资,不过结果却不尽人意。其实投资本来就是要承担风险的,一旦投资对了,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一旦投资错了,那么就要有相应的亏损,所以也希望韩寒导演下次拍影片的时候,找好人选。
② 中国电影还有上升空间吗,未来的出路在哪
总体来说的话,中国电影现在处在发展阶段,所以上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中国电影已经成了所有一切服务于资本的阶段,所有的目的都为了能赚钱而去。流量鲜肉能吸引粉丝群体带来票房,所以把资金的90%都投入到了演员的身上,那么本应花在特效的钱自然消失了。为了贴合演员的形象和资本的涌入,编剧更不可能像国外一样奉为第一。这是资本第一导致的。
但如果你说中国电影没救了,这是不可能的!如今好的中国电影大部分都是在资本缺乏的阶段创作的,而票房和口碑完全不成正比。以去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为例,豆瓣国产电影top10里仅有《湄公河行动》破10亿,《百鸟朝凤》的惊人一跪也不过换来8000万,毕赣的《路边野餐》更是只有600万。
当然你可以说是排片量导致的,但我更觉得是观众自身对影片的品味导致。一部片子的票房归根结底还是由观众决定,粗制滥造的影片没人看自然导致排片量减少,会给好影片以一定的位置。可我看见的是观众疯狂涌入口碑不好,特效不好的国产“大片”。观众的品味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从观众平时观看的小荧幕就可以看出大荧幕如今现状的原因。如何去引导观众,让观众自动抵制烂片。这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关于电影类型,我同样想说几点。中国因为电影技术的不成熟,没有好莱坞电影流程的积淀,想拍出堪比好莱坞的商业片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好莱坞方面慢慢学习经验,把资本投入到技术,才有可能完成。但你说一个合格的商业片,我想《捉妖记》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美国电影票房从100亿人民币到100亿美金经历了30年。而中国,2010年票房100亿人民币,2017年已达到了559亿,所以大家预测2020年就可以跨越100亿美金。”深创投执行总经理刘纲曾预估,我们只需要10年时间完成美国30年的发展轨迹,因此中国电影产业还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块“肥肉”吸引了不少资本的关注,包括VC/PE机构。2009年,一壹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正式设立,号称是国内“首支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2013年开始介入影视文化投资的东方富海,也已设立了专门影视文化基金。2015年,深创投联合多方发起了北电红土影视文化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人民币。如今,几乎所有的大中型VC/PE都设立了影视投资部门,或者干脆成立影视子基金公司。
目前,VC/PE 投资中国电影产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影片或影视机构的单独投资。2014年,经纬创投投资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这部制作成本6000万元的电影,经历8个月的投资制作之后,实现超过6亿元的票房回报,成为VC/PE机构投资电影的典型成功案例。另一种则是瞄准了影视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公司。2017年大火的《前任3》,上映18天票房累计超19亿,其背后营销推手和联合出品方自在传媒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自在传媒的背后投资方是本土老牌PE机构同创伟业。资本的进入,令中国电影行业各个环节生机勃勃。
粗略一算,中国电影行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才不过短短15年,却已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市场,堪称传奇。回过头来看,这股市场化的力量不可谓不强大,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如今,八一电影厂成为了历史,而中国电影正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历史。
中国电影之路从中国引进电影开始就一直在路上。出路也在于中国电影融汇世界电影艺术,这是一个进程也是一个过程。如果不从一个曾落后的国家来说,而从一个崛起或者是一个正在走复兴的国家来说。中国电影将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复兴立足于世界文明一样,而立足于世界电影之林。不偏执的去看待的话,中国电影一直在发展,好与坏共存,事物都是这样的,阴阳互立。这符合中国这样具有文化传承的国家。一切的兴衰都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文明跌宕起伏,或高潮,或低谷。我们具有包容,学习,融汇等特质,善于学习优秀的文化,融合优秀的文明。
中国的电影人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模仿。也存在盲目追求电影的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有如何,当下便是现实。你说不足也有,你说缺陷也有,弊端也非常明显。但是这不影响一些真正的电影人对于中国电影的思考。那些追求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善于炒作的作品,终究是昙花一现,要被电影历史所淹没的。悲观看待的话,当下自有悲哀之处。乐观看待的话,要为中华文明之复兴之引领做准备,为之努力。当下的不足不能懈怠。为迎来电影艺术的文化输出做准备。前途应当光明。
③ 投资多部电影都大赚,韩寒的商业投资天赋到底有多高
从作家、赛车手、电影导演、再到商人,韩寒在这几个职位中混得顺风顺水,这是他一路走过来的阶梯,让他在35岁的年纪里就有估值20亿的身价。
到目前为止,他名下已经有15家公司,并且投资了多部电影,而最为让他出名的,无疑是他电影投资的能力。
他似乎从来抵御不住新鲜事物的吸引力,仿佛有赚钱的新行业,总有韩寒的身影,他在多个领域都在尝试探索。不再是单单靠他的写作天赋赚钱,而是靠他的独特的商业投资天赋,在巨大的商业市场中为自己博得一席之地。
④ 怎么看待 韩寒和郭敬明的电影开启粉丝经济时代
《后会无期》上映4天票房接近3亿元,《小时代》系列目前总票房已超过10亿元。今年暑期国产电影市场上,无论是票房,还是话题,韩寒和郭敬明无疑是最大的制造者。多年前,韩寒就以叛逆、深刻、敢于质疑,郭敬明以精明、前卫、有意的华丽,正式开启了文学领域的粉丝经济时代。时至今日,这个商业传奇开始在电影市场继续发酵。他们正在以自己的模式投入到市场洪流中,而最终造就这两个消费符号的还是这个时代。
背后的商业推手
转战电影,对于韩寒、郭敬明而言,其实是他们商业路径的自然延伸。在这个新走向的背后,是一些有形、无形的手在推动着他们。
路金波是韩寒背后的最大的一只手。这次韩寒的电影处女作中,投资方除了这位与韩寒合作12年的出版商之外,还加入了北京劳雷影业老总方励。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后来也进入了合作团队。三人的分工是,路金波掌管影片的外联和商务,方励负责制片,于冬负责影片的宣发。
韩寒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多年来一直被各路投资方盯着。几年前,喜好电影的方励找到路金波,想买下韩寒某部作品的版权。当时路金波的手里只剩下《光荣日》,其他的早已卖光。于是,方励买下了韩寒的这部作品,双方算是打了第一次交道。
⑤ 果麦文化投资韩寒电影或现首亏,《四海》为何票房不及预期
电影《四海》的票房之所以不及预期,主要是因为电影的口碑不好,本身《四海》的票房走向是不错的,预售票房也是轻松过亿,只是豆瓣开分以后,《四海》的口碑就开始持续下滑,大部分观众看到口碑差,都选择了春节档的其他影片。
最后,2022年的春节档其实电影很多,观众们可以选择的余地非常多,所以大家都不必要去看电影《四海》,喜欢喜剧的观众可以去看《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喜欢战争片的可以去看《长津湖之水门桥》,所以《四海》的排片量也是越来越低,后期的时候都已经只剩下不到10%的排片量了,在其他电影单日票房过亿的时候,《四海》的单日票房却在持续走低,所以亏本是必然的。
⑥ 为什么韩寒拍电影那么多人投资
因为拍电影投资不透明,是个洗黑钱的好途径,当年香港就是这样干的,现在轮到内地了。更何况韩寒这么高的知名度,号称投资多少亿实际上哪有那么多,但是别人都信。这是个洗钱的好办法啊,土豪你值得拥有
⑦ 人前是演员,背后是资本家,这6位男星手中的商业帝国,难以想象,都有谁
明星如果是翅膀,资本就是风向,渐渐地明星们发现与其被资本驱使,不如自己变身成资本。于是乎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娱乐圈的知名明星,他们不再只是单纯做文艺。比如韩寒、陈赫、黄晓明、李亚鹏、林志颖、杜海涛等一众明星。
⑧ 韩寒拍第一部电影时的启动资金是哪里来的
按理说韩寒的第一部电影的启动资金是自己的积蓄,也就是自己多年的稿费,但是不排除还有别的投资商,比如出演的贾樟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