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熔炉》观后感
《熔炉》是根据孔枝泳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影片由黄东赫执导,孔刘、郑有美、金贤秀、金志映等主演。该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性暴力事件为蓝本,描述该时间所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2011年9月22日在韩国上映。
故事发生在一家聋哑学院。这是一个充满罪恶,犹如地狱的地方。是啊,我也认为那里应该是充满关怀和爱的地方。可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性的丑陋,我们大部分人能看到的,不过是掩盖过的所谓的真相。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老师被调到这个聋哑学校教美术,这位老师的妻子去世并留下了一个女儿。为了养活一家,他把女儿留给母亲独自来到了这所学校。来到学校后老师总能见到脸上满是淤青的孩子,也会在办公室见到以犯错为由毒打孩子的老师。可是他懦弱,他装做视而不见,他怕所谓的正义夺去了他的工作,更怕养活不了他的母亲和女儿。
有一天下课,他看到一个满脸淤青,眼睛里满是恐惧的的女生。抬起手想摸一下女生的头发,却把她吓的连连后退。他用手语对女孩说:"对不起把你吓着了,你怎么了?"女孩看了看他,拉着袖子把他带到了洗衣房门口就跑了。看到眼前的场景,他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女老师抓着一个女生的头发正往洗衣机里按,女生苦苦挣扎却动不得半分。他生气极了:"你在干什么,怎么可以对学生这样?"
"新来的不懂规矩的老师,管什么闲事!"
他从来没遇到过这么荒唐的事,可是接下来的真相更荒唐,让他心痛到不能承受。女孩说这个学校里的许多孩子都受到过性侵犯,有的孩子被伤害了五年,当时才九岁。这里面,甚至包括了男生,一个男孩的.弟弟因为被性侵死在了火车轨道上。而对他们犯下这些罪行的就是口口声声宣扬慈善的校长和老师。
从这开始,老师带着孩子们开始了起诉的漫漫长路。老师的母亲劝他说:"你要决心管这种事吗?我和你的女儿怎么办你想过吗?这些孩子难道比你的女儿都重要吗?"老师满脸愧疚:"对不起,但是如果不管她们,我感觉我做不好一个父亲。"
但是事情怎会如此如人意,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被法律冤枉的人,也不只一次看到过人性的丑恶。就连一个国家最权威的法律也成为了有权利者的手中玩物。所以,这样的社会,我们要怎样生存?何以公平?官官相护,层层勾结,法律这东西,真让人害怕。因为它能伤的了的,只有穷人!
最终判决结果伤透了人的心,犯下如此罪行的他们只盼了几个月有期徒刑,一年缓刑。这样的结果,谁能释怀?听完结果的那个瞬间,一切都变成了慢镜头,老师绝望的脸,暴走的聋哑学校的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让人伤心。可是有什么办法?以他们的力量又能改变什么呢?
一年后,那些犯人回到了原来学校工作。多搞笑啊,这个社会怎么了,竟然会让人恶心。那个失去了弟弟的男孩去找施暴者报仇,和犯人同归于尽了,就在他弟弟去世的同一条铁轨上。火车呼啸而过,带走了两条命,你觉得公平吗?.
老师捧着孩子的遗像和人们在大街上示威,警察朝他们挥舞警棍,向他们发射高压水枪。老师捧着遗像站在水下,对着旁观的路人呐喊:"拜托了,他是个听不到也不会说话的孩子,他叫民秀。拜托了……"一遍一遍不停地说着。我想,故事总该结束了吧,坏人该受到惩罚了吧,应该是大团圆结局不是吗?
故事发展到了一年后,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坏消息是他们的上诉又被驳回了,好消息是有人愿意帮助这些孩子们,她们有地方住了。故事结局了,就这样。他们依然在努力,为了得到被掩盖的真相。
他说:"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个故事让我最难过的不是电影里孩子们被毒打和性侵的画面,而是电影开始前屏幕上的那行字:本故事根据真实发生故事改编。
捐款的时候总说,不论多少,心意永存,就算是一块钱志愿者也会认真记录下来。有人说,一块钱能做什么?只会伪慈善!但是我想说的不是人多力量大,积少成多这种话。毕竟我们永远无法帮助到所有人。我只是觉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能奢望会改变世界,但是至少,请不要让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
Ⅱ 电影《熔炉》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哲理
正如熔炉这名字一样,看过之后让人觉得痛苦焦灼,压抑的人喘不过气来。再看熔炉之前,也有了解过韩国的类似的事件。像素媛、蚯蚓等等.....但是真正的看完熔炉之后,让我浑身充满了一种无力感,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并且我们总是对一些事情感到不满足,总觉得不尽人意。殊不知我们从一出生就已经要比很多不幸的人幸福了。
三:敢于与坏人作斗争。《熔炉》之于我,之于我们,都是一种劝诫,世界加害于我们的,不要忍气吞声,应当以光明的方式正义和公平需要无数鲜活生命的献祭,而且还是一刀刀凌迟处死。真的,人们真正难过的不是坏人们怎么虐待孩子,而是影片开场那句”改编自真实事件”。
或许我们不是受害者,做不到感同身受,但我们却不能成为一个施暴者,更应该为那些弱者发声,帮助他们,把他们从无尽的深渊中拉出来。
Ⅲ 电影观后感:熔炉
当我收到好友给我一个影片网址,就打开一看:韩国聋人电影节目《熔炉》。可我看不懂韩国手语,好在有中文字幕可以解译“手语意思”。
一开始看到小男孩在火车被撞的画面,想:他怎么在火车轨道上?肯定有悲哀的故事。。后来看到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因内心很气氛了,但还是坚持看完,因为我需要知道这个结局是怎样。
看的时候,我脑中闪现过另一个真实的故事:曾在罗马比赛期间,教练不让我和运动员外出,也命令我们呆在室内,不得外出,除非去田径场比赛。我想,出什么事情了,后来打听就知道有一位马拉松女孩运动员(日本人)被强奸,她精神疯,内心痛苦,才自杀。。。我至今仍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抓到那个畜生。
《熔炉》,把现实刻画得露骨直白,有点伤到看片的“情绪”。但它的结构编排,仍至始至终给人以力量,震撼了!
据好友说,这个影片的情节是假的,但校长和教师对学生们实施了性暴力以及各种虐待的事情,是真实的。这事曝光后,很多聋人从光州聋校转到别的地方去读书,而且这家光州聋校被封了。好友还说,那个校长得癌去世,双胞胎弟弟不知落下,亲戚弟弟逃到美国过生活。
好友问我,这个案件在中国发生,那法律怎么处理?是死期?我说:不清楚,但我看过报道写13岁女孩被强奸,生女报案11年无果,看来目前中国法律仍是漏洞,还有中国是人口大国,在各种法律机制之下都不能操控完毕。她说,韩国法律也有漏洞。我说,世上还有真理吗?除了上帝。
我想,其实,真实的情况要比电影故事来得惨烈黑暗,因在通往正义的道路上,脚下的绊石,斩不断的荆棘将悉数登场。。。换个话法,社会仍有一些看重钱;有权的现象,有扭曲的人性,是光明背后的悲恶。
我曾看过英国的《儿童10大宣言》,它里面写不断强调儿童的安全成长权利,小孩子有保护自己身体的权利——“背心、裤衩遮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权利——“不与陌生人说话”;对坏人可以不讲真话的权利——“坏人是可以骗的”等等,远观这些法律相对完善发达的国家,可以看出全社会对儿童的保护,也足见伤害儿童的罪大恶极。。。。
Ⅳ 熔炉观后感
电影《熔炉》,给观影者留下的是一种较为压抑的感受,但这种压抑也并非是枯燥乏味,而是一种发人深省。或许正是由于影片太过于贴切现实,过于的真实,所以让人觉得这样的作品像是在向人们说些什么,像是在做着一种无奈地呐喊。
电影《熔炉》主要讲述的是自2000年起的5年间,韩国某听觉障碍学校的校长、教师一向都在对这些残障学生们实施了程度不一的暴力以及各种虐待。新来不久的美术教师至此后,发现学校里弥漫着难言的压抑气息,并频频能够听到从洗手间内传出女子的尖叫声。
学校的黑幕渐渐露出冰山一角,美术教师和人权主义者力图揭开这些隐藏在象牙塔内的暴力事件,终止校园杯具的进一步蔓延。
影片进展到最后,因上诉未果,未能将这些人绳之以法,民众采取了抗议的方式以表不满。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在此看来,毫无好处,完全就是以卵击石,不但没有折损对方一兵一将,反而还深深地损伤了自己。最终,剩下的只有无奈地妥协。
影片的悲痛无疑贯穿全部,让人深深觉得平凡人与当权者的较量就是鸡蛋碰石头,但同时它还传达给我们即便如此也要抱有良知的生活下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才会有影片最后的那个情节。
《熔炉》主要角色
1、강인호(姜仁浩)
演员孔刘
来自首尔的哑语美术老师,应聘于雾津市的慈爱聋哑人学校。妻子早亡,8岁女儿松儿患有先天性哮喘,由母亲一个人照顾。他到达学校后发现腐败的组织与人事架构,学生们亦处于令人紧张压抑的氛围之中,仁浩逐渐走向了揭开连串事件背後真相的道路。
2、서유진(徐幼真)
演员郑裕美
人权组织成员。在雾津市汽车维修店与姜仁浩相识,她从金妍斗手写的字条中看到教职工性侵学生的端倪。协助与带领受害学生们诉诸法律进行抗争。
Ⅳ 《熔炉》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熔炉》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可以解释为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就如同本片的片名一样,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熔炉,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互相关联着,影响着,这其中夹杂着各种黑暗丑陋与罪恶,同样也会有光明美丽和正义。而反映社会现象的电影,更像是默默的观察与记录者,无需表态,但是公道自在人心。这类影片如同一剂麻醉剂,让生病的社会之痛稍微缓解,虽然无法治愈社会之病,但是它存在的价值必不可少。
韩国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而社会现实往往没有happy ending,经过艺术加工的电影并没有让人有一丝安慰,反而让人陷入了一种无助无奈的情感中。
《熔炉》亦是如此。基于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不需要看完,我们也能猜到结局。法律在某些时候只是位高权重者的武器,而弱小的平民百姓只能认命。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片中把上帝挂嘴巴的衣冠禽兽最终逍遥法外,也可以看到无奈的申诉者和那几个被的孩子尴尬的结局。公平永远只是相对的概念,即使在威严的法律面前,也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毕竟双方所处的地位和境遇本来就不是平等的,比如片中势单力薄为被的孩子伸张正义的美术老师,他需要面对的是位高权重影响大人脉广的禽兽校长,他一贫如洗,而对方家财万贯,即使证据确凿,对方也能搬弄是非,洗清罪名。
《熔炉》如同”断箭“一样,我的评价是虽然谈不上是好看的电影,但是绝对是好电影。它的好在于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关注,在不破坏事件本身大的框架和内容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没有过多的枝末细节和复杂的剧情,更没有刻意的加入创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让观众更加关注事件本身,虽然艺术性和可看性稍微弱了点,但是它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却是无法忽视的。
这类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往往都有个无奈的结局,虽然大家无奈接受这样的结局,但是其实大家心中都希冀着另一个结局,希望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而罪恶却永远不会熔化在社会的大熔炉中。
本来是想要看完前一半就睡觉的,但是看了前半个小时后无法控制的看完了后半段到了凌晨两点。之前其实看过《素媛》,感觉很气愤很愤怒,但是却没有这部《熔炉》来的更加让人感觉无力,黑暗。黑暗的社会,丑陋的校长警长审判长等等等等无一不在彰显着这个社会的丑陋和肮脏。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是要比最好的编剧编出来的剧本更加具有戏剧性夸张性。
不得不说,《熔炉》这部电影是成功的,但是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带来了多少经济效益商业效益。而是这部电影本身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也就是韩国跟中国的区别之处,中国从来不会正视自己本身的问题,很多文革时期特别针砭时弊的老电影都被禁,不让年轻人看,不让年轻人知道那些错误的历史,这个本身就是个问题关键所在。
其实在中国的农村,这样的问题出现的肯定不是少数,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熔炉》最后有句话:我们想要做的,并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让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们。黑暗是巨大的,光明是渺小的,但是就算死有丝微的光明存在,就值得人们不顾一切地前进。黑夜再漫长,总会亮天。
虽然早已对《熔炉》这部电影的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从各位朋友的口中知晓一些评价,更看过一两篇影评。然而,真实的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看这部电影之后,目前的状态和聋哑人别无二致——所有的呐喊都汇聚在胸口、张大嘴巴却永远无法呼喊出心中的声音。此时的心境没有郁闷,没有哀伤,没有愤恨,而是极度的无力。所以,只好熄掉自己的声音,仅仅用这无声来对抗四周的死寂——那能够吞噬掉一切声音的黑暗。
对于这部电影,令大家深刻的就应是那样一句台词“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世界不要改变我们。”这句话出自年轻的人权组织成员之口,表面看上去十分励志,也值得称颂。然而,她终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应对现实的一面,她有更多的抉择。相对而言,本片的主角一人肩负家庭职责的男教师却更让我关注。在他的世界中,现实的拉力和诱惑是更大的,他能够体会到更多的关于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所要付出的艰辛。影片似乎也是出于这种思考,所以让这句话并没有从他的口中说出来。相反,他一向以一个类似沉默者的形象出此刻电影中。他的默默和坚强是无声的,也是沉重的。因为他的肩膀上左边是正义良知,右边是世事艰辛。这两者在他身上加诸的力道是如此之大,因此他的抉择才会如此有张力。
虽然我也是个已然涉世的青年,但是目前的日子还好,算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犹如人权组织成员一样,能够因为微薄的薪水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义无反顾。然而,人到中年却陷入事业和家庭双重职责的男教师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我想更多的人是能够理解他的:深处困境,这份工作对他来说能够说是弥足珍贵的。加之女儿与母亲的职责,他对于事业和金钱的依靠性会更大。故而,他所面临的世界是更为困难和黑暗的。当他应对这个事件的时候,也曾犹豫,也曾隐忍,更曾自私的思考过自己和家庭的最大利益。他的摇摆不定时十分人性化也是十分具有合理性的。在生活的重担面前,他的选取太少。纵然如此,他却无法容忍自己对此不闻不问,更无法宽宥自己的私心。所以,他选取了另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同样的一件事,关系到他的两种“职责”——一种是作为一名老师,或者说一个人应有的正义感的职责,即道德层面理想追求;一种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养家的职责,即现实生活的无奈。无论他如何去做,都会辜负其中一项职责。电影几次在他选取的时候都加大了这两种职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他也在一次次压力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我能够想象他抉择的时候是多么的困难,却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他当时的情绪。或许,一般是快意恩仇的如释重负,但另一半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影片中以弱势群体对抗强势群体,以“个人”对抗“群众”,以不健全对抗健全……这些统统是外在的“壳”,拨开来,里面的“肉”但是是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本身。利,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深深藏在每个人的DNA中,随着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人类的发展也是因为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在不停地前进着。在本片中,之所以无法撼动这样一个大家明知是错的群体,原因在于他们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小到学校保安,中到警察,大到检察官、法官……甚至是更高层的领导群体。谈官官相卫的话似乎仅仅是权利使然,但是利并不仅仅仅是官场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个人都能够从一个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当一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只要是在这个利益团体中的人就能够成为帮凶,犹如那些签署了妥协协议的家长们。即使不是助纣为虐也能够成为铁板上的一颗螺丝。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透过这样的利益集团获得好处,那么剩下的人便只能成为他们砧板上的鱼肉。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居然要冲破这样的防线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是多麽的滑稽与可笑。在掌握着话语权、审判权、执法权的群体面前,那些为了正义、公道而奋战的人看上去的确不自量力。他们的力量便是这不断加温的熔炉,他们在不停地软化其他人,尽力拉拢他
人成为融化他人的一份子,如此,这炉子才会越烧越旺。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结尾并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局,让我感到残缺的欣慰。欣慰是因为这才是现实,如果全面胜诉、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我是不会相信的。作为一个有着必须社会阅历和认知的人来说,我不相信这样的理想局面会出此刻此刻。而残缺,是作为理想化的我来说,从心理上是期望这样一群人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而今,这部电影能够拍摄、能够上映、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已然是不错的成绩。
在这个大大的熔炉之中,或许你、我以及你我身边更多的人并不甘愿被高温所融化,并不单单向着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泯灭了良知。那么,如果你要做熔炉中的这样一块时刻持续自我的一块钢材,你不仅仅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初心,更要持续心中永远拥有一块净土。我不敢保证自己在何时何地可能就被这个大大的熔炉融掉了,但我期望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能够继续下去,直到无能为力为止。
因为我明白,在世界面前,一个人要做到多努力才会不被改变。又或许,我根本不明白一个人要多努力,才能够不被世界改变。
本来按照我的习惯,看完的电影写下的观后感只会在电脑上写,一般不放在网上,但是这部电影例外,我希望能通过我小小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部电影,知道这个故事。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努力的结果都不如想象中那么圆满,甚至太过让人失望,但是,小小的力量也是力量,小小的努力也是努力,小小的爱心也能温暖人心。就像电影中最后的一句台词:“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电影讲的是一个很离奇的事件,一所聋哑残疾儿童学校,披着慈善的外衣,其中的校长、老师却有好几人都对学校中的多位学生施行侵犯,证据确凿,受侵犯的学生也勇敢走出来,为自己进行辩护。可是,最终的现实还是非常残酷,尽管有两个大人怀着善良的心始终在帮助这几名聋哑儿童,可是校长强大的社会关系让他最终只是受到了十分轻微的惩罚,用钱就摆平了所有的麻烦。
直到最后一刻,我都希望像往常一样,看到正义被伸张,好人战胜坏人,可是没有,一直到结束,都满含着无奈和压抑。我从愤慨到同情,最后归于平静。虽然我早就知道,这社会的阴暗面不是我一个人想改变就能改变得了,即便是在电影里,也实在很难想出帮助弱者度过难关的办法,没有超人,不能随心所欲惩恶扬善,所谓法律也在很多时候被那些有权势的人利用了。这就是现实,残酷但是真实。
我知道在我们这些资源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生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君子,这世界有很多好人,可是坏人也不少,“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使得坏人生活下去更轻松,好人的空间则越来越小。但是,固执的我还是不愿意放弃,努力挣扎着,为自己的理想挤出空间,也与更多像我一样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就算最终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也不想让这社会的阴暗面改变自己。
终于鼓起勇气将《熔炉》看完了,从它上映的时候开始,我就对电影和小说的名字过分的好奇。明明是集世间最惨痛、最无奈、最悲愤的故事于一体的,可为什么用一个表达不是很明确的题目呢?为了满足自己那该死的好奇心,就各种网络,又去知乎上豆瓣上找寻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样的回答都有,只有当我亲自读完了小说,看完了电影,才明白是因为太过伤痛,觉得世间所有词语都难形容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又必须有个题目,才取得这个模糊笼统的词。我的理解是这个事件虽然发生在一个地方,但它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缩影,就像熔炉一样,你的本质是什么,在经过这个烤炼的过程才会暴露的那么彻底。
这是一个改变了韩国法律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首尔的一位老师通过走后门的关系进入了市里的一所聋哑学校,时间久了自然的就知道了学校对孩子们做的事情,他向他的律师朋友透露过之后,两人决定要揭露真相,结果老师就被杀害了。悲痛之余,律师更加坚定了要为孩子们讨公道的决心,他一直在上诉,可是几年时间过去了不仅没有成功,自己反而是重病在身。后来他遇到一位医生,医生决定帮他,两人又开始了上诉之路。最后是成功了,可是由于公诉时间已过,没有能够惩罚得了他们,所以三个受害者中的男孩子为了报仇与老师同归于尽,卧轨自杀。
之后,律师重病加上无尽的打击,最终去世了。医生还在坚持,可是因为孩子们的抚养权不在他的手里,最终两个孩子还是被带到了聋哑学校。医生受不了自责,最终自杀,死后留给大家的是长达三万字的事件经过,所以这才收到了社会的关注。后来,韩国的一位作家亲自去到学校找到了两位受害者,并询问了详细经过,决定将故事改编成小说在网上连载。当时还在服兵役的演员孔侑看到了这本小说,决定要拍成电影,电影上映之后,收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后来迫于民众压力,修改了相关法律,社会称它为“熔炉法”。
影片的悲痛无疑贯穿全部,让我深深觉得平凡人与当权者的较量就是鸡蛋碰石头,但同时它还传达给我们即便如此也要抱有良知的生活下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那些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才会有影片最后的那个情节。
女主问:“经历这件事情前和后有什么不一样”,受害者回答:“这件事让我们知道了,其实我们跟其他孩子一样,有人不喜欢我们,但是也有人努力保护我们,给我们温暖!”说实话,看到这里我觉得女孩儿是勇敢的,如此沉重的事情发生,她看到了世界的冷漠,但是她却选择珍惜那些她曾经获得过的温暖,并且怀着这些温暖勇敢的活下去。
同时也更有感觉,对于听不到说不出的孩子而言,我们本应该要让他们的眼睛里装满美好,要让他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幸福。但是作为师者,作为长辈,却将世间最肮脏的东西带给他们并以此来伤害他们,这中间体现出来的欲望、利益和自私的人性让人噤若寒蝉。
除了感叹世间事的无限可能,我又重新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校长和老师做出这样的事呢?如果真的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那很可能是他们也是有心理疾病的,并且比孩子们的缺陷更加严重。他们只能通过一些看似很刺激的事情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说到底还是生活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这就得从观念的教育抓起,从小的家庭教育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不仅仅是学习,还有人生。
原句:我们一路奋战,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如果你我都没有因为世界改变,或许就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但是人最难的就是自己做不到,反倒说我只是跟别人一样做不到罢了,久而久之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圈,被这个圈子套住的人不计其数,却依然“前赴后继”。
一直喜欢冬天,但是今天才知道原因,冬天的到来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寒冷中感受那一丝温暖。
Ⅵ 熔炉观后感怎么写
电影接近尾声时,老师怀抱着死去男孩的遗照被从天而降的高压水枪冲的踉踉跄跄,身边是打成一团的示x者与武警,然而更多的,是站在街边、道口围观的人群。这些人或许听到了男老师的控诉,或许看过了令人义愤填膺的新闻,或许早就明白事情真相,或许就有直接间接利益参与者,这些人或许什么都不明白。如果不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漏洞是造成杯具的火热熔炉,那么这些人就是助其气焰的薪火柴棒。
类似本片中的事件绝不是韩国的独家新闻,世界每一天被各种杯具环绕,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兴许也是拜“熔炉”所赐。我的生活圈子这么小,小到这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只发生在别的城市,偶尔哪个亲人说谁家发生凶杀案了、哪个朋友八卦些不可理喻的家庭纠纷了,不知是眼睛还是大脑选取性过滤了其它还是生活本就如此的平静无波。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广州那18个路人以及之后的许多见死不救者遭到人们的谩骂围攻,网上各种指责几乎让人愿意相信人心亦古,异类仅仅是粥里的少数老鼠屎而已,谈到自己的时候各个英雄化身前行无阻。但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会有多少人是挺身而出的维权者,又会有多少人是冷眼旁观的薪火柴棒呢。
可喜可贺的是,本片的影响力使得七年后以前因证据不足而未被判决的犯人得以“重判”,且完善了儿童性暴力、残疾人性暴力、社会福祉等多项政策,加重犯罪教师处罚力度。这就是薪火柴棒给熔炉起到的用心作用,减少冷漠、增强权益意识,才能迫使政府更重视人权、进一步减少法律漏洞,否则“精神礼貌城市”就会仅仅是办公墙上落满灰的一张奖状。
片名熔炉能够有三个含义:其一是指人权主义者的热情能够熔化世间的冷漠、麻木、欺辱,将平等的含义贯彻到每个人的心中;其二则是指社会这个大染缸,通常好处上都是贬义,一如片中极为有名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政治存在的种种弊端让社会大部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多数人被迫理解潜规则有怨气也不敢发,以致社会负能量上升,而人权主义者就是里面的“孙悟空”,不仅仅没被同流合污反而练出了火眼金睛看透了真相;其三则是暗指熔炉之所以存在的推波助澜助其火焰者,在熔炉中受苦者每一分的苦难,都源于薪火柴棒的燃烧;他们的冤屈得以伸张,也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切支持。
当年事件中的人权主义者们奔波控诉四处碰壁甚至抑郁自杀,而本片依靠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张弛有力的剧情强烈激起了观众心中的正义感,这就是影像的魅力。鸟大了什么样的林子都有,一百天不死都有新鲜事。世界上不缺震撼人心的剧本,只缺有勇气将之公布天下的电影团队和背后承认漏洞渴望进步的政府部门。如果《熔炉》像《印度的女儿》那样在本国被列为禁片,对于罪恶处理以承认却遮掩态度,可想而知当年的犯人甭说七年后、恐怕七十年后都得不到所谓的“重刑”处罚了。
平民窟与高楼的强烈比较让人无法不痛斥资本家的无利不往和政府的唯利是图
影片根据小说改编,小说又根据当年的真实案件改编,片中多少细节真假无法推敲,但本片涉及的韩国社会问题之广绝非空穴来风,也是引人深思的重要部分:教师体罚现象、公务人员冷漠推诿、司法机关腐败成性、警界人员徇私枉法、教育界受贿之风盛行、官官相护以权谋私压迫下级、宗教团体荒淫虚伪、“潜规则”变通行“政策”,法律漏洞颇多等等与普通民众身心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被摆到桌面上。当它仅仅是新闻时,很容易淹没在网站、报纸等等各种媒介中,在众多新闻之中这样一条杯具仅仅靠媒体的三言两语很少能够激起公众长时间的关注,而电影则以直观的视觉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在两个小时的气氛渲染下电影配乐和恰到好处的剪辑很容易调起观众的情绪,真心期望更多泯灭人权的事件能够以优秀电影的形式下被更多大众熟知并引起关注。
接近尾声时的男孩与老师同归于尽以及武x暴力镇压静坐抗议将全片的气氛烘托至顶点,正是因为正义被嘲讽、镇压的恐怖行径使得人们对司法机关执法不力的怀疑、愤怒到达了高潮,以暴制暴的心酸和无奈几乎将礼貌狠狠倒退了个跟头。
“欢迎来到雾津,白色浓雾之都”,男主角站在这样一幅宣传画前结束全片,这个虚构城市的浓雾构成了政界、司法界、宗教界以致各行各业所有的灰暗面,有时候群众陷入失觉症中默认各种“潜规则”,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或者不被触碰。“他们听不见,他们不能说话”,这句话说得不仅仅仅是残疾人,其实更是对着全社会浑浑噩噩中生活的薪火柴棒说的,残疾人是被迫于身体上的残疾,而正常人是被迫于生存环境的压力。这片浓雾不仅仅仅是笼罩于全社会的不良风气,更是人心中逐渐屈服于强权的懦弱与冷漠,带着一点小市民“从众心理”的窃喜,默认这片浓雾挡住了良知与正义感。
这是无声的呐喊,以此证明我们真的在活着,而不是人形自动式造粪机。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关于人性善恶的这一问题,从战国时期一向争论到了现今,那究竟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其实至今也并无一个明确地划分。或许在我看来,善恶自在人心中,善恶在于你我做人的良心。
开门见山。电影《熔炉》,给观影者留下的是一种较为压抑的感受,但这种压抑也并非是枯燥乏味,而是一种发人深省。或许,正是由于影片太过于贴切现实,过于的真实,所以让人觉得这样的作品像是在向人们说些什么,像是在做着一种无奈地呐喊。说真的,在观看的过程中,本无意书写这篇影评,但当影片进展到了1小时52分钟时,那一片断深深地震撼到了我,这是一种无形地打击,正中我的胸口,让我根本无法招架起来。
简写一下影片的故事资料。电影《熔炉》主要讲述的是自2000年起的5年间,韩国某听觉障碍学校的校长、教师一向都在对这些残障学生们实施了程度不一的性暴力,以及各种欺辱。新来不久的美术教师至此后,发现学校里弥漫着难言的压抑气息,并频频能够听到从洗手间内传出女子的尖叫声。学校的黑幕渐渐露出冰山一角,美术教师和人权主义者力图揭开这些隐藏在象牙塔内的暴力事件,终止校园杯具的进一步蔓延…仅单从剧情资料上看,也许你会认为这又是一部独具英雄主义色彩的题材作品,但是,这所谓的英雄主义,在强大又黑暗的社会权利面前,显得却很微不足道。
在导演宫崎骏(HayaoMiyazaki)的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能够察觉到宫崎骏(HayaoMiyazaki)导演始终都在守候着那种超脱于世俗的童真。他所展现给观影者的是,那种人与自然“活下去”的平衡,人类不能为了生存而毫无原则的肆虐着他人的生存权利。虽说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真的没有必要让这个嘈杂万恶的社会变得更毫无人性。深省。
记得曾看过一期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陈丹青。节目中主持人问到陈丹青老师“中国人有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强大的信仰?”他答曰:“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妈的,活下去最要紧。’”的确,不论是你中国人还是韩国人,甚者是哪个小“乡村”的人民,哪怕就是索马里的海盗,他们为的也是能够活下去。但是,这所谓的“活下去”,并不代表着你没有任何的做人原则,那样,犹如一具行尸走肉一般。
影片进展到最后,因上诉未果,未能将这些人绳之以法,在此看来,毫无好处,完全就是以卵击石,不但没有折损对方一兵一将,反而还深深地损伤了自己。最终,剩下的只有无奈地妥协。
现如今的电影领域,真的的确很紧缺像《熔炉》这样的作品,无谓随大溜儿的商业电影早已让观影者产生了一种积压很久了的视觉疲劳,审美疲倦。不能说这种类型的作品属于小清新的范畴,但是就其整体给观影者带来的影响力还是很为震撼的。在他们大韩民族,他们的体制允许他们的导演去揭露社会现实,社会**,并给予了他们这样一个相对于公开的平台。当然,我并不是在呼吁什么,或者说是在抵制什么,我只是想说,不论是你韩国也好,日本也罢,就电影而言,这个世界还是很需要这股新生且又敢言的力量。
回到此部电影的名字上——《熔炉》,我在想,导演为什么给这部作品起了这样一个与剧情资料不相匹配的名字?或许,导演黄东赫(Dong-hyukHwang)是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就好像熔炉一样吧,我们拒绝着被它同化,却也在汲取着它的温暖。就像结尾的那两段话证明的两个意思一样。
写在最后,即将收笔,再抛出开篇的那段话,人性的善恶究竟到底是善还是恶呢?而我呢,想留下这么一个论断,人之初,性本恶,但,心已向善。
Ⅶ 电影熔炉观后感300字
在电影播出的时候,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真因为如此,才有了电影熔炉的诞生,导演之所以拍熔炉,是为了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个案件被压下去了,只是几个人被抓了,这部电影播放之后这个案子重新得到了关注,现在这个15年的案子的全部涉案人都被抓起来,影片中没有这部分!这是影片播出后的事情了!最终结果是!
《熔炉》性暴力嫌疑犯被判12年有期徒刑,超出检方所提议的7年中央日报 崔京镐 记者 | 2012.07.06 11:57
“被告人对本应给予保护的残疾学生进行性暴力,被宣告判处12年有期徒刑。”
7月5日上午10点,光州地方法院201号法庭。光州地方法院刑事2部部长审判官李相铉对Inhwa学校前行政室长金某(64岁)宣读判决书时法庭内产生骚动。因为判决结果比检方之前所提议的还多5年,给予了重刑。同时还判处金某戴电子追踪仪10年,身份信息公开10年。虽然受害人的陈述中有部分不一致,但是裁判部考虑到患有综合障碍的特殊情况,肯定了其可以提供证据。另一方面,该量刑也考虑到了国民要求对对残疾人进行性犯罪敲响警钟的国民情绪。
金某表情淡然坐在被告席上,或许是受到了冲击,在教导官的扶助下才离开法庭。金某是刻画光州Inhwa学校的性暴力事件电影《熔炉》中的现实人物。
裁判部解释了对金某宣判重刑的原因,称“身为应该保护学生的行政室长,对无力抵抗的残疾受害人进行性暴力,其犯罪性质极为恶劣”,“受害人因身体上·精神上受到打击而退学,长期以来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受着痛苦,非但不努力挽回对受害者所犯罪行,还矢口否认所犯罪行,对其严惩势在必行”。
金某涉嫌2005年4月在Inhwa学校行政室里用绳索捆住有听觉障碍的A女生(当时18岁)手脚对其进行性暴力(强奸至伤)等被起诉。
金某之所以于犯罪7年后被绳之以法,很大影响来自于电影《熔炉》。虽然金某在犯罪后曾被调查,但当时受害人陈述的可信度未被认可,以证据不充足受到无嫌疑处分。
警方于去年《熔炉》上映之后对电影中出现的场面产生疑点,再次着手展开调查。当时金某否认嫌疑,但是警方通过测谎仪调查和受害人医院诊疗记录等,确认了大部疑点。
目睹2005年当时行政室中性暴力事件的B某(男,当时17岁)作为目击者出庭作证也是受到电影引起国民公愤的影响。当时B某被意图隐藏犯罪事实的金某用饮料瓶乱打,因后遗症甚至试图过自杀。警方还确认了试图自杀的B某当时因脊椎骨折去医院就诊的事实。
有分析称,电影上映之后国会制定了所谓的“熔炉法”也成为裁判部宣告重刑判决的背景。裁判部表示:“根据要求严惩对残疾人性犯罪者的民愿,去年国会修改了‘熔炉法’”,“处于优势地位的金某对年幼聋哑少年进行性犯罪,犯罪性质极其恶劣”。
Inhwa学校暴力对策委金龙木(音)常任代表表示:“此次判决承认了残疾人的特殊性,将成为对未成年残疾人进行性暴力事件判决的典型事例。”
另一方面,首尔高级法院民事25部7月5日判决称“将取消将熔炉事件损害赔偿请求诉讼被移送至光州地方法院的中央地方法院决定”。裁判部表示:“原告有自己选择所属管辖的自由”,“被申请人在首尔接受住院·定期来院诊察,中央地方法院希望审判该案件,找不到移送至光州地方法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