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战争片里枪战死人怎么拍出来的
有些是临时演员或群众演员、化妆后倒在地上,找来爆破师弄几个烟雾、道具场景做些破败的效果,再用摄影机拍下,再用电脑软件进行处理。
❷ 电影是怎么拍摄的
电影的拍摄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耗费心力的工作,特别是商业大片,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最终完成。一般来说,电影拍摄离不开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三个步骤。
最后就是后期制作,现在的电影很多场景和特效都要靠后期来完成,所以这部分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现场收音,那就得配音,如果是同期声,那也得处理现场的杂音等等,做到声画同步,碰到疏漏的地方,还要补拍补录等等,特效团队负责做影片中无法直接拍摄出的特效,这都是非常繁复的工作。
在我们外行人看来,这些事情想想都会觉得可怕,其实也只要有经验的导演统筹调度,严格执行片场制度,各部门人员很快就能适应,然后就是默契配合,寻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❸ 在纪录片里面,太平洋战争,日美双方航母交战的视频是怎么拍下来的
太平洋战场上,双方都有战地记者,用相机和摄影机都记录了很多的战争画面,相比较而言,美军的记者更多一些。同时在美军里,很多人也是有照相机的,战后也有很多私人照片被披露出来。在一些重大行动里,美军是有飞行员负责拍摄战斗场面的,如击沉大和号的画面,就是美军的飞行员拍摄的。
❹ 彩色的二战战争记录片怎么拍下来的
和黑白的纪录片拍摄方法一致,取决于拍摄者距离战场有多近。相关纪录片可见2001年的《战地摄影师》(War Photographer)。下为详述:
先说彩色胶片的成因:
早在1850年,就有人(Levi Hill)宣称通过某种有关银板照相法的技术(即Hillotype)获得了彩色成像(注1,见图)。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运用,所以如今我们认可的与摄影摄像有直接关系的,是美国Agfa-Ansco公司发明的 Colorol技术,这是一种快速的可以直接得到色彩本色的技术,不再像以往那样繁琐复杂。直到1935年以后,由于曼内斯和戈多夫斯基对自己作品色调(短片《海军》)的严重不满,柯达才得以大力发展并完善这一技术(注2)。
也即是说,在Colorol技术出现之后,如曼内斯和戈多夫斯基这样拍摄短片的发烧友就已经确实存在了,而这个时间,是1928年。
再说战地纪录片的拍摄:
在彩色成像技术出现之前(即1830年),人们意识到影视带来的冲击与既往各种视觉表达并不相同,继而产生了战地摄影(War photography)这一全新的拍摄领域,期间较为出名的媒体是伦敦新闻画报,通过将照片还原成木刻雕版后在印刷出来,他们甚至首次拍摄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场景。但由于达盖尔银版法的局限,人们只能拍摄静态而非是动态,直到1874年,法国人发明了电影摄影机为止。
不过随着战地摄影行业的发展,各国都有意识的开始控制这一行业对外宣传上的影响力,所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随军记者出现之前,各国部队中的通讯兵更多的在担负基础的图文报道。而在随军记者出现之后,他们所做的还包括了对战地摄影摄像的拍摄和后期影像资料的甄选和宣传上。在中国,负责这方面纪录的是中国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现为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
此类记者的代表,无疑是如1913年出生的罗伯特·卡帕,在对他的描述中,是用‘开辟’这种词语,因为在战地记者被国际认可如红十字会般受到保护之前,他们总是要一手抓镜头,一手抓枪杆的。而卡帕最知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拍的不够好,就说明你(距离战场)还不够近。”
至于早期硕大无比的电影摄影机,只会让这些战地记者、摄影师们出现很高的死亡率(注3)。
题外话
在早期的一些战报或侦查视频中,有一些用军用或私人飞机拍摄的视频,当然也有侦查气球和其他如军用鸟类等各州手段。其中飞机和气球是可能拍摄彩色胶片的,而一些单帧的照片会处于某些目的被独立提取出来通过染色制作成彩色胶片并被冲洗成照片使用。目前这种方法仍然被采用,因为人们发现彩色比黑白更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所以彩色修复也成为了如今早期彩色战地纪录片的一大重要来源。
注1:这应该是最易被找到的一张图片,常被用于灵异文章中。
❺ 万里征途电影的战争是怎么拍的
采用了3D的拍摄手法。《万里征途》电影的战争比较真实,采用了3D的拍摄手法,将场景拍摄的活灵活现。《万里征途》是一部战争题材电影。
❻ 7种类型片必备拍摄指南
类型电影是电影产品的标准化,其中必然包括影像造型的标准化,或者说形成影像风格技巧手段的标准化。
对于制作者,电影的类型代表了电影表达的惯例,而对于观众,电影的类型则是电影体验的惯例。
一.西部片的视觉惯例
在美国,西部片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西部片的影像特点就是通过画面来展现美国西部的风光、景色、地表和地貌等等。
通过《与狼共舞》《不可饶恕》《老无所依》《血色黑金》《天地无限》等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美国西部片,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美国西部片的视觉惯例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
1.大量使用大全景或者是大远景,结合镜头的横向移动来展现美国西部自然景色和风光。
2.大量使用自然天气的变化,比如:阴天,清晨,傍晚,雨天,风天等,可以渲染和营造具体情节的气氛,同时也反映人物在所处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3. 全片整体的色调大多都是棕黄色调为主。
4.色相的控制,多数情况把饱和度降得比较低。
5. 全片大量画面以大光比、高反差的光效,强化西部片的影像风格。这些惯例手段的准确运用,形成了观众对西部片的基本视觉认识,在掌握这些基本手段后,所呈现的西部片类型的影片是观众所能接受的。
二. 歌舞片的视觉惯例
歌舞片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一直是深受广大观众所喜爱的电影类型。歌舞片在题材上大多会以喜剧和青春爱情这类题材为主,但是随着观众观赏习惯的变化,考虑到市场因素,歌舞片中也出现了诸如《理发师陶德》这样口味迥异、具备惊悚气质的影片。但是不论影片气质是喜剧、爱情还是惊悚,它的类型决定了这些不同气质的故事都必须具备市场与观众认可的歌舞片特点。
换言之,这些电影在创作上必须迎合观众的兴趣取向。至少在形式上要有美妙动听的歌声,要有富于视觉享受的舞蹈动作与场面,影像及造型上追求唯美华丽,以自己独特的视听效果调动观看者的生活感知经验,带给观众心理上独有的感受,给人以精神层面上的愉悦。
正因为如此,歌舞片才会那么活力四射,观赏气氛才会那么令观众满意,从而保证这一类型的影片在今天以商业运作为目的的市场上经久不衰。
《歌剧魅影》《理发师陶德》《芝加哥》《歌舞青春》等上世纪 90 年代的歌舞片呈现出它们共有的一些视觉惯例:
1. 拥有色彩丰富的布景和道具,服装和化妆鲜艳,经常以冷暖对比进行搭配,从色彩关系上尽量追求华丽。
2.充分运用灯光和影调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以此配合故事情节的气氛变化。
3. 在舞蹈段落,构图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如三角形、放射形等。
4. 拍摄歌舞场面时多使用手持拍摄方法,机位运动灵活,大量镜头是带前景的横向移动、升降或前后移动,通过剪辑,结合大量特写镜头,以此让影片富有动感与节奏。
5. 摄影机的角度和位置,以丰富的跳跃性来追求变化,多利用一些极端角度机位进行拍摄。
6.色彩使用主观性强,视觉效果刺激。可以说,歌舞片几乎是一个综合了摄影造型、服装设计、灯光造型、舞台布景、后期特效与调色等所有电影视觉造型处理手段以及语言、音乐、音响等声音造型语言的电影类型——完美地集视觉与听觉造型手段于一体的电影类型。
在这些手段之上,再加以演员表演、音乐和舞蹈的融和后才呈现给观众一种特殊的视听享受形式,几乎是所有电影艺术手段加上电影技术手段的综合结晶。
三.战争片的视觉惯例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战争片,从拍摄手法和视觉效果上面开始走血腥而真实路线,展现战争场面的宏大,对战争残酷性直接表现。
通过《细细的红线》《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拆弹部队》等几部优秀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战争片在视觉惯例上的特点:
1. 影片整体的色彩基调多使用蓝灰色或者是棕黄色的调子。
2. 场景和服装色彩相对单一,多与大环境融为一体。
3. 饱和度控制得比较低,使观众心情容易沉重。
4. 内景多采用大光比、大反差的影调效果,外景一般都会曝光过度一些。
5.大量使用手持、肩扛、跟移、甩镜头和小变焦,让画面富有动感,增加影片紧张性。
6. 多使用高速摄影来表现一些战争场面。
7. 多运用带前景的俯拍,营造偷窥感受,表现紧张气氛。 由于这些视觉惯例的持续使用,同时不断结合新的设备与技术发展,当代战争片营造的画面氛围越来 越真实。观众对这些视觉惯例的感受也越来越清晰。
四.黑帮片的视觉惯例
黑帮片自上世纪 20 年代诞生以来,一直是好莱坞最主要的类型电影之一。追根溯源,黑帮电影 并不是光凭想象就产生出来的娱乐片,而是电影人 用艺术手段来反映现实社会人们生活状况的写实影片。
《美国黑帮》《纽约黑帮》《毁灭之路》《无间行者》 等美国黑帮片,在色彩处理、影调的运用和摄影的 拍摄手法等视觉造型手段上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1. 在色彩基调上,影片都以灰蓝色或者棕色为主,营造老旧而沉闷的影调,色彩搭配相对比较单调。
2. 影调效果上,影片整体多以低调为主,人物多采用较大反差的处理方式,同时利用影调的变化,来营造环境的气氛和人物情绪内在的心理变化。
3. 在拍摄手法上,多使用手持、肩扛和运动摄影,来表现一种动荡、压抑和不安定的视觉效果。
4. 多使用升降运动镜头来表现全景。
5. 横向移动镜头来展示环境的气氛。
6. 在一些犯罪场景的处理上,多以雨、夜、烟、雾等手段营造气氛。
黑帮片对于国产影片来说,基本是以民国背景发生为主,上述手段如果能够得以精确运用,相信是可以营造一个观众认可的黑帮故事所具备的氛围。
五.恐怖片的视觉惯例
近两年来,恐怖电影不断掀起票房和舆论的热潮,这一类型电影的声势远远高于其他形式的影片,从而形成了恐怖电影制作的新一轮高峰。
通过《红色之山》《惊声尖叫 3》《嗜血破晓》《新丧尸出笼》《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等几部影片,我们可以找到美国恐怖片中利用画面制造紧张气氛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也是这一类型电影的视觉处理惯例:
1. 多利用大全景制造不安定的氛围。
2. 利用场景结构,借助暗调的前景做横向移动,使画面跳动不安。
3. 局部光线照明,画面大面积处理成暗调,亮部也不会过亮,一般控制在曝光点上一级。 4. 用一些较快的推镜头,使景别变化明显,增加冲击力,特别是针对一些重要道具。
5. 多用大的全景俯拍,加上缓缓移动,模拟第三者主观视线。
6. 人物近景和特写多用俯拍和仰拍,人物适当变形,强化气氛。
7. 多用阴天拍摄,晴天增大光比,选择中午拍摄,使人物或景物的投影不美观。
8. 把一些光源处理成动态的,造成光影的动荡。
9. 部分场次安排为夜景、雨景或者大风等非正常天气,利用这些营造画面中的恐惧。
10. 人物全景时,尽量处理成剪影或半剪影,背景也不宜过亮,高出人物两档即可。
11. 一些画面有意做成负像、粗颗粒、偏色等特殊效果,加强视觉冲击。
12. 人物运动时,镜头可以手持跟拍,营造不稳定的效果。这些视觉惯例的使用,会营造出很好的恐怖气氛。
近几年,国产恐怖片有明显的上升迹象,缘于众多片商青睐这种具有“以小博大”可能性的影片类型。但如果影片不能呈现上述的视觉惯例,则很难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当中。
六.公路片的视觉惯例
公路片一直是好莱坞比较为受观众欢迎的类型电影之一。以汽车为交通工具,主人公沿途所遇到和发生的事件,引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表达主人公随着路途的行进,心理、情感、性格和思想的变化过程。
通过《我心狂野》《天生杀人狂》《不准掉头》《杯酒人生》等几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公路片在视觉惯例的使用技巧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 多是使用大全景和远景镜头来表现公路沿途自然风光和地貌,一般是人烟稀少,较为空旷或者荒凉。
2.会有大量的航拍或者高角度的俯拍,表现在公路上行进的移动感受。
3. 都会使用一些长焦镜头,表现公路的距离感。
4. 影片外景多采用高反差和大光比的处理手段,影调上给予观众一种明朗的效果。
5. 较多利用偏暖的色调为主,通过色彩的视觉张力给予观众一种温馨心理感觉。
6.会利用天气色温的变化,表现公路周边的气氛,突出人物当时的情绪。
在公路片具体创作中,这些基本的视觉惯例还是要实现的,否则就很难具备公路电影的特殊气质。
七.青春片的视觉惯例
青春片是美国类型电影中一种针对特定人群的电影类型。影片故事情节的取材多是以青少年的家庭生活或校园生活为主,故事发生多以学生和老师为群体,或以父母和孩子们为对象。
这类影片男女主角大多拥有清新脱俗的形象,一些影片中还借鉴其他类型的特点,加以动感精彩的歌舞表演,借助这些手段,影片所传达出来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鼓励着当今的青少年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些影片能够引发孩子们仿效,让他们喜欢音乐或舞蹈,擅长某项运动,打破小团体,不受束缚尝试新事物,勇于展现自我。因此这一类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显示出巨大的能量,这也是青春励志电影在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
我们看《朱诺》《发胶》《重返 17 岁》等青春影片,可以清晰地找出它们在视觉惯例运用上共同的特点。
1. 影片整体光影效果尽可能处理成高调,给观众一种明朗、轻松、欢快的感觉。
2. 影片色彩基调的处理,多以暖色调(多为红色或是红棕色)为主,通过色彩的张力映衬出影片里面年轻人的激情。
3. 在色彩的搭配上面多是以基色之间的搭配为主,如红和蓝搭配,黄和绿搭配,达到视觉的色彩平衡。
4. 特写镜头使用较多,画面冲击力大,符合青年人观影习惯。
5. 镜头运动频繁,与影片中的人物所处年龄段的性格相吻合。
在青春片的创作中,如果对这些视觉惯例能够有意识的使用,达到较好的画面效果,一定会帮助影片形成观众所熟悉的青春片的影像特点,进而使观众喜欢影片的整体风格,最终帮助影片获得观众认同。
但是当电影宣传给出影片的风格、类型后,观众对影片的整体就有了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即观众心里对 这一类型影片的印象,究竟是恐怖片还是歌舞片,是西部片还是黑帮片?观众不会混淆,除非宣传导向出了问题。
观众有了这个判断后,当他进入影院,影片一定要呈现出他所希望的,或者说他已经判断出 来的这部影片的风格及手段。这是一种满足感,商业电影必须要满足观众。但只有满足感是不够的,还要给观众一种意外,这种意外会让观众惊喜,觉得过瘾,进而产生超值的心理暗示,从而令影片获得好评。
就比如说最近的《降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对影视摄影行业感兴趣,那么你可以点我头像关注下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