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桥》我国第一部工业题材影片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工业题材影片是《桥》。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桥》的影片评价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
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B. 中国50 60年代的电影有什么
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C.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什么电影
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桥》。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任务的故事。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桥》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上映。
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在于敏访谈录中,讲述了《桥》的写作经历。为创作该剧,于敏于1947年冬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下厂呆了两个月,写一个月,共三个月就交上了剧本。
剧本很快通过了。《桥》拍出以后,反映很强烈,第一部影片,又是写工人的,不管写得怎样,它是个新的东西,所以当时起的作用不小,到处是掌声,上海工人看了电影之后还游行庆祝。
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
当时影片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哈尔滨机车车辆厂,而演员们在开拍前去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体验生活,导演要求演员们必须和工人“打成一片”。如此体验生活继而创作的传统在整个国营制片厂时代几乎是铁打不动的定律。
当时,拍摄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而电影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现的主题高度契合。当时剧组里的摄影、美工都是新手,设备也十分落后,甚至灯光照明采用的还是大号的钨丝灯。
为了表现“钢水四溅”的热火朝天场面,摄影师和好几个工作人员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烧起来,只能拿湿棉衣捂着拍完了整场戏都没有停机。当这一部电影完成时,导演王滨激动得泪流满面。
D. 中国49年拍摄过的电影有哪些
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
以及《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
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
E.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什么电影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桥》。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出文化干部前往东北接管伪“满洲映画协会”(日本侵略中国后在东北建立的电影制片厂),1946年10月,在“满映”的原址上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东影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桥》简介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这种朴素的具有纪录风格的创作方法,开启了新中国电影质朴自然、接近生活的创作新风。对于新中国初期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F.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哪部电影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
这部影片以饱满的热情,塑造了梁日升、老侯头这样的新中国工人形象,和以厂长为代表的领导干部形象。第一次以工人阶级为主角出现在银幕上,这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6)第一部电影桥使什么阶级扩展阅读:
内容梗概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持前线,接受了制造抢修松花江铁桥桥座和铆钉的任务。当时工厂条件很差,总工程师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少数工人也存在着雇佣思想。
工人梁日升在修复炼钢炉时试验成功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之后,经充分发动群众,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终于完成了生产任务。工人们又响应了上级的号召,参加了修桥工作,使大桥及时修复通车。
剧本反映了成为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在管理工厂中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说明了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G. 有关桥的故事
广济桥的民间传说
广济桥横跨韩江两岸,经历几百年风雨依旧牢固如初,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中建造这样一座大桥,其难度极大,故民间有“仙佛造桥”的传说。传说中,广济桥是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建造的。当年八仙把凤凰山的石头化成猪群,争先恐后奔向江的东面。桥建到江心,石头便没有了,何仙姑将手中的莲花瓣化作18条木船,广济和尚抛下禅杖,化成大藤把18条船系住,这样,整条大桥就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钅生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牛身上有“镇桥御水”字样,是为镇水和栓系船只而铸造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东墩钅生牛被雷电击坠入江中,后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钅生牛一只溜。”而民间的传说是当时大水为患,数百年镇守在桥上两头钅生牛一头在上面指挥,一头跳入水中搬石御洪,最终精疲力尽而沉如江底……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象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洨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和妹妹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妹妹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姜说:“行!”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姜说:“不怕!”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 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
一赛,看谁修得快,修得好。”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
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 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象雪花一样白、象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哏——”学了一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 赵州一夜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人人看了,人人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象流水一样。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菜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王爷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膘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啦!”
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到赵州石桥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桥下面原来还留有鲁班爷托桥的一只大手印,现在看不清了。
自来桥的传说
"有病不请医生-自来瞧(桥)",这一地名歇后语常听人说,但自来桥这名字的来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一个双休日,我回了老家明光,走访了一些老人,这才知道它颇有点神奇的来历。
自来桥位于明光市东南约40公里的群山之中,和滁州市、来安县及江苏的盱眙县接壤,是历史上著名的山区古镇,清朝以前叫太平庵。传说中北宋杨家军的杨六郎、李开芳率太平军北伐途中在这里驻扎过,太平军失败后洪秀全手下一个苗将军也在此安营扎寨占山为王。1940年春中国共产党成立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就设在自来桥镇,首任县长汪道涵。自来桥虽是个山区小集镇,但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千年历史。
紧挨着小镇有一条不宽但也不算窄的清水河。枯水季节河水浅,两岸过往行人得脱鞋卷裤涉水而过;雨季水深,过往行人及生意人要绕很远的道,十分不便。早些年河上也架过森桥,不顶用,发了场大水,洪水下来就给冲了。再架,第二年洪水一下来又给冲了。
北宋时,有一年秋天大将呼延庆要到王村(今白沙王)探望舅舅,见两岸百姓过往十分麻烦,就在太平庵住下来,召集当地有钱大户出钱、百姓出工要建一座石桥。当桥基建成后桥面却无合拢石,周围虽然山多,但大石头都是圆鼓楞墩的灰麻石,或是不耐压的沙尘石,必须到较远的地方去开采。无论是到老嘉山、中嘉山、鲁山或是龙山,最近的也有40多里地,就是有合适的合拢石,当时当地也无运输能力。呼延庆无奈,最后还是用林桥面,学撑两年就被一场山洪给冲了。那以后一直留下两个石桥墩。
一八五三年夏,洪秀全部下两员猛将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精锐部队二万余人从扬州出发,实施洪秀全的北伐计划,路经太平庵,无意中听老百姓说起当年呼延庆帮助建桥之事。林、李两将商议后,将部队驻扎下来,决心要把这桥修好。这天下午林、李二位将军带领军中几名干过瓦匠、木匠、石匠的人和几名偏将前往桥墩处,后又派快马四处寻找合拢石。第二天早上有人返回禀报,涧溪以东的龙山石质坚硬,块也大,是花岗石,只是无法运回。林、李二位将军正犯愁呢,军中一名偏将略通天文,他说近期有几场暴雨,定会引起山洪暴发。到时借暴涨的山洪,用人顺溜拖来,可使石桥合拢。林、李二将采纳了那位偏将的建议,派人去上游开采巨大花岗石,另派人多准备粗长的麻绳。可一连几天都是烈日当空,北伐任务也紧急,正不知如何是好时,突然第六天上午饭后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机会来了。林、李二位将军按原计划立即派人冒雨行动,命令全军石桥合拢后连夜开拔。
翌日,雨过天晴,河水渐退,人们发现一块巨大的花岗石,横担在桥基上。消息迅速传遍全镇,围观者无不称奇,人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太平军为太平庵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对太平军将士赞不绝口。镇上有个富户活龙活现地说,他一连在飞来庙烧了三天的香,感动了玉帝,玉帝派一神龟将花岗石驮来的,并说他亲眼见的,那神龟的头有笆斗大。这可是太平庵的吉祥之兆。在他的鼓动下,很多人又来到飞来庙烧香磕头,感谢神灵。后来人们主动捐款在石桥的两边砌上石栏杆,桥的两头还立有石狮,从此自来桥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就太平庵改叫"自来桥"了。
H. 《桥》的资料
桥 作者:冰心 《桥》是一篇清秀隽美、诗意盎然的短篇小说,可以看作《空巢》的续篇。作品构思精巧而新颖,通过女主人公琳达飞越太平洋时的缕缕情思,打破了时空的间隔,勾勒出侨居异邦的第二代华裔的生活道路,表现出大洋两岸不同的生活节奏。主人公琳达生在中国,长于异域,她从母亲那里受到了祖国丰富文化的哺育,因而对祖国怀着深厚的情感,她常沉浸在祖国的优美文学的心灵环境里,她神往着祖国的故都和江南秀丽的风物。在异国,她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叶在大海上飘荡的孤舟,着不到边际。可是从台湾传来的却是祖国百业凋零,民不聊生的阴影,她忧伤,抑郁,她不敢回到“荒烟衰草”的故国。但是在祖国亲人的召唤下,她终于回来了,她目睹了展翅腾飞的祖国的英姿,使她处处感到温暖、亲切,她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了。如果小说这样结尾,应该说也不失为一篇好作品。但是作者不蹈覆辙,表现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眷恋,铁的事实清除了谣言的歪曲,加深了对祖国的理解。她独辟蹊径,赋予女主人公以崭新的使命:“你不是一个两头够不着的边缘人,你是一座桥,两头的桥脚都踏在很坚实的土地上,你要让桥两边的人们,不断地往来在这座桥上,交流着两国的文化和感情……”亲人的临别赠语,代表着祖国的声音,像鸣钟般在她耳边震响,使主人公从离愁别绪中摆脱出来,自豪地说:“我是一座桥!”它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格调转为昂奋。
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它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 导演:王滨 主演:王家乙 吕班 江浩 陈强 剧情简介: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开始,总工程师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有的工人群众也存在雇佣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入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制造修复铁桥需要的桥座和铆钉,他们先修复了炼钢炉;第一次炼钢失败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并获成功。此后,工人们也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为按时完成修复铁桥的任务,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群策群力,响应上级号召,投身修桥工作,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桥导演 哈·克尔瓦瓦茨导演 演员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
出品 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 地区 南斯拉夫 类型 经典二战影片 剧情简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 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多名游击队员前仆后继的牺牲,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他自己也与他最爱的杰作一同玉碎。 影片背景 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是哈克尔瓦瓦茨,由著名的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日沃伊诺维奇出演主角游击队少校老虎。这部影片承袭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像鲜明,飞机大炮加游击队,突出英雄人物。影片背景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边缘。为了挽救危局,德军将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故事就发生在南斯拉夫,德军撤退将经过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一个游击小分队奉命炸桥,如果炸掉了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大桥的重要性,部署了一个团守卫,大桥四周戒备森严,另有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惨烈的斗争,在桥梁设计工程师的舍命帮助下完成了任务。这部电影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年代。所以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他们津津乐道于剧情和台词,学吹口哨和口琴并高唱这首著名的插曲——《啊!朋友!再见》。 这首对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其实不是南斯拉夫民歌,而是二战时意大利游击队之歌。后来被传到很多地方,南斯拉夫在1975年的电影《桥》中引用了这首歌。这首歌的原唱为意大利语,“Bella ”是姑娘的意思,而汉语却翻译成了朋友。 Bella Ciao这首歌在意大利十分流行,据说听着它的旋律,大多数意大利人能跟着唱出来
桥主演:卡拉拉·伊莎娃 | Linda Rybová | Vladimír Javorský | Ladislav Ondrej 地区:美国 年份:2003 片长:30 min 看点:关于一位父亲不得不在爱与责任间做出选择的充满诗意又令人震撼的故事... 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有着可爱儿子的单身铁路工人,故事发生在冬季,火车站台列车发车的那一刻,镜头一开始便选择了在父亲抱着的儿子眼中的站台及火车上的人们,这也为以后的故事埋下了'离别'的伏笔,前半段重儿子的聪明懂事可爱及父子之间情深,后半段情节是父亲在爱与责任间做出选择... 另一条主线是开头儿子眼中的一个开朗红毛线帽子女孩,主人公与她互不相识,但是他们在故事中都在对方失意时无意识的给予了对方新的希望...
桥简介 片名:The Bridge/桥 主要演员阵容: · Aaron Douglas 扮演 Frank Leo · Frank Cassini 扮演 Bernie Kantor · Inga Cadranel 扮演 Jill · Michael Murphy 扮演 Ed Wycoff · Ona Grauer 扮演 Abby St. James · Paul Popowich 扮演 Tommy Dunn · Theresa Joy 扮演 Billy 北美首播时间:2010 Midseason 类型:Drama、Crime 预定集数:13集 实际播出集数:12集 制作公司:990 Multi Media Entertainment Company、CBS Television Studios、CTV、 剧情 CBS电视台2010年度新剧“The Bridge ”是续“Flashpoint”后CBS电视台有一次和加拿大台合作拍摄电视剧,故事讲述智勇双全的警官Frank Leo (Aaron Douglas 扮演)刚被投票选为警察联盟的领袖,虽然这个头衔来的有些意外但他已经成为警察联盟中8000多警察的楷模;在工作中警官Frank Leo 一直是尽职尽责地打击着街道上的各类犯罪活动,但面对警局的内部腐败倾向和上司对自己施加压力使得Frank Leo显得力不从心。Frank Leo唯一信任的人就是他的搭档兼女友Tommy Dunn (Paul Popowich 扮演),两人在巡逻时经常走过将贫民区和富人区分开的一座桥,除此之外还有上士Bernie Kantor (Frank Cassini 扮演),一个习惯鼓吹道德和理想思想的家伙;Jill (Inga Cadranel 扮演),是个心眼狭窄的侦探,如果看到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提拔后牢骚做多就是她了;Billy (Theresa Joy 扮演)是个总是向别人证明自己不比男人差的年轻女警察;警局局长 Ed Wycoff (Michael Murphy 扮演),是个精明圆滑的正直“小人”,还有精明能干的检举人Abby St. James (Ona Grauer 扮演) 最近刚刚入伙到警察联盟,对Frank Leo 有几分好感。如今的Frank Leo 虽然是名利双手,但是在警局的幕后政治舞台依然少不了与之对抗的敌人。
I.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什么
《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桥》。新中国是1949年,在饱经战乱、分裂与贫穷的土地上建立起的一个新政权。
J.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哪一部电影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桥》,由于敏先生导演,于敏先生自1947年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在《桥》问世之后,就一举拿下新中国电影史上五个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和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
(10)第一部电影桥使什么阶级扩展阅读:
电影内容梗概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持前线,接受了制造抢修松花江铁桥桥座和铆钉的任务。当时工厂条件很差,总工程师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少数工人也存在着雇佣思想。工人梁日升在修复炼钢炉时试验成功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
之后,经充分发动群众,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终于完成了生产任务。工人们又响应了上级的号召,参加了修桥工作,使大桥及时修复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