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杨德昌是怎么开启拍电影的

杨德昌是怎么开启拍电影的

发布时间:2023-03-13 18:12:42

『壹』 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历史回顾

电影江湖五十载,金马浮沉浪淘沙(1)
琼瑶、胡金铨、归亚蕾、徐枫
张艾嘉、柯俊雄曾合作的《我的爷爷》。
金马奖过去半个世纪,从局限于台湾地区的奖项扩散至整个华语地区,已成为华语电影界最受瞩目的电影盛会之一,也是华人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和大陆电影金鸡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不同,金马奖更具开放性。40届之前,参赛影片只要是“以华语为主要发音的影片”即可(这之后删去“主要”两字,只要片中有华语都可参加),且没规定是否曾公映。这种开放性,让大陆、台湾、香港甚至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出产华语片、电影人都有机会获得肯定。
上世纪90年代,金马奖变成完全由民间举办后,包容性和前瞻性也更具显露出来。大制作、大明星可以捧杯,小成本文艺片、不知名演员也能获奖。很多如今知名的电影人第一个奖项肯定就来自金马。
翻看过去50年的金马奖,就像是阅读一本浓缩的华语电影史。我们既能看到时代精神和评奖标准的变迁,更能领略到每个时代电影人的卓越风采。 取自金门马祖
1962年台湾官方为鼓励优良国语影片及优秀电影工作者,由“新闻局”举办金马奖。在金马奖的前二十年,由于评奖为官方主办,获奖人和电影多集中在台湾电影和香港国语电影。“金马”二字源自金门、马祖两外岛地名的字首,刚好也符合全球主要电影节名称以“金”字为头的潮流。前十届,由于官方色彩浓厚,获奖影片多由中央电影公司、台湾省电影制片厂等出产。不少影片也颇具意识形态色彩,也经常有官员参与颁奖。
电懋VS邵氏
上世纪60年代,刚好是邵氏兄弟和电影懋业(简称电懋)在香港乃至东南亚展开激烈竞争的年代。第一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星星太阳月亮》就来自于电懋,当时电懋的实力可以说略胜于邵氏,举例说,1964年金马奖曾停办一年,一方面因是与第11届亚洲电影节(今亚太电影节)撞车,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电懋公司总裁陆运涛一行三十余人在台中飞机失事罹难,当时这个事件震动华语电影圈。
1963年第二届金马奖,由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拿到6项大奖,是前十年囊括奖项最多的影片之一。可以说,在陆运涛罹难后,邵氏影业才开始了在华语影坛长达三十多年的统治地位。
李翰祥
作为华语影史的传奇人物,李翰祥一生拍片无数,类型横跨历史、戏曲、奇情、风月、歌唱、恐怖等类型。第二届金马奖便凭《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拿到最佳导演在内6项奖,第四届《西施》再包揽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第九届凭《缇萦》获最佳编剧。李翰祥虽不是金马奖获奖最多的电影人,但其作品的票房纪录、引发的争议、对两岸三地电影工业的影响则无可置疑。
李行
从第三届开始,李行导演共有《养鸭人家》(上图)《哑女情深》《婉君表妹》《还我河山》4部影片获得金马奖,其中《养鸭人家》获1965年第三届金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开启台湾电影健康写实主义风潮。从此李行成为台湾导演扛鼎人物,晚年更是为两岸电影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金马50年历史上获最佳导演奖最多的电影人(和杜琪峰并列为三次),而他导演的7部影片曾获最佳影片,更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崭露头角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有多部琼瑶小说改编电影获金马奖,除《哑女情深》《婉君表妹》外,还有《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庭院深深》等多部影片获得表演奖项。进入70年代后更多琼瑶小说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成就华语影视圈长达近五十年的琼瑶传奇。
与张彻一起开创华语新派武侠片的胡金铨,也在这个阶段崭露头角,从演员起步的他凭借自编自导的《大地儿女》《龙门客栈》分获第四届、第六届金马奖最佳编剧。而更大的肯定在之后,1979年凭《山中传奇》获16届金马奖最佳导演。
直到今天归亚蕾还活跃在华语电视屏幕。年近七十的她出道甚早, 1965年22岁的她主演首部电影《烟雨濛濛》,1966年获第四届金马奖影后。后主演过多部电影、电视剧。1970年的《家在台北》,于第八届金马奖再获影后。 二秦二林
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以琼瑶小说为代表的爱情文艺片成为主流,这些电影里的俊男美女迅速成为超级红星,曾出现过一道人称“二秦二林时代”的亮丽风景:秦汉、秦祥林、林凤娇、林青霞,这四位俊男靓女在银幕上演绎出一桩桩动人的爱情故事;银幕外也有精彩的感情戏。
秦祥林最早走红,主演了《一帘幽梦》《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1975年他在第十二届金马凭《长情万缕》获得影帝,1977年第十四届金马凭《人在天涯》再获影帝。不过与秦祥林相比,秦汉的金马履历就没那么辉煌了,秦汉唯一一次拿金马奖却不是琼瑶电影,而是1978年李行导演的《汪洋中的一条船》,饰演残障人士郑丰喜。不过与这些演艺生涯比起来,观众似乎更热衷当年两人“争夺”林青霞的八卦,而相较于林青霞,林凤娇在最走红的年代(1982年)嫁给了成龙大哥,从此相夫教子。
徐枫
从一代侠女到国际知名制片人,徐枫在华语电影史上算是不多见的传奇女子。17岁出演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成名,1976年凭借在《刺客》中的出色表现,获得第十三届金马奖影后,1980年在第十七届金马奖上凭《源》再获影后。嫁给香港富商汤君年后,徐枫转而成为制片人,成就更大。第二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滚滚红尘》,唯一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的华语片《霸王别姬》。
柯俊雄
柯俊雄是台湾电影界“劳模”,出演200多部电影,类型横跨爱情、动作、历史等。1979年柯俊雄凭《黄埔军魂》获第十六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1999年自导自演《一代枭雄:曹操》在三十六届金马奖再获影帝。闯荡香港影坛期间,他参演的《江湖最后一个大佬》等在很多录像厅青年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不过坊间更爱聊他的“江湖”传闻,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欲女舒淇出道”和“斗殴古龙之死”。
张艾嘉
作为华语电影圈不可多得的全能女性电影人,张艾嘉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影,入围过导演、女主角、女配角、原著剧本、改编剧本等多种奖项,甚至还担任过金马奖主持人,七次入围最佳女主角也抱回两座金马影后。1981年第十八届金马奖凭《我的爷爷》获金马影后,1986年第二十三届因《最爱》再获影后。
-崭露头角
徐克金马奖从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前瞻性屡屡被时间证明。1981年刚满30岁的徐克在第十八届金马奖凭《鬼马智多星》获最佳导演,至今他仍是金马奖史上最年轻的导演奖获得者。这之前他的《谍变》《地狱无门》《第一类型危险》开创了香港新浪潮,但始终未获奖项肯定。金马的鼓励让徐克更加锐意创新。 新浪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香港电影黄金时期,金马奖的开放性也为这时期香港电影给足肯定,包括周润发、梅艳芳、周星驰、张曼玉、成龙、王家卫等明星、名导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兴起,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导演脱颖而出。尤其在1989年的第二十六届金马奖上,最具标志性的便是侯孝贤和他的《悲情城市》,影片在获得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大奖的同时,获得第四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也开启了华语导演的欧洲电影节拿奖的风潮。《悲情城市》题材上直面台湾敏感的“二二八”事件,间接推动了台湾电检制度的松动。该片不但奠定了侯孝贤个人风格,也开启了台湾新电影辉煌之路。
杨德昌
1986年第二十三届金马奖上,战胜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获得最佳影片的是一部叫《恐怖分子》的电影。该片由杨德昌执导,时年39岁的他才执导过三部电影。《恐怖分子》是他第一部多主人公电影,他用现代变革的眼光来看待台湾都市的文化变迁与人情世故,偏重理性剖析,极具批判意识。1991年,杨德昌带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上图)更成为他职业生涯代表作,当年在第二十八届金马奖再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这部长达4个小时的史诗作品,也让杨德昌为西方评论家所知。可惜的是,他于2000年凭借《一一》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迎来事业高峰却罹患直肠癌,艺术生命戛然而止,2007年离世。
侯孝贤
如果要评选近三十年最能代表台湾本土导演,侯孝贤排第二,没人敢说排第一。李安更多的作品在美国创作,杨德昌则以拍片慢著称。侯孝贤1973年以场记身份踏入电影圈,1989年《悲情城市》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1995年第三十二届《好男好女》再获最佳导演肯定。金马奖肯定的只是侯孝贤作品的一部分。
无论是《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还是自传性的电影《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都引领过风潮。而台湾三部曲(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确立了他的大师地位。如今的侯孝贤已成为台湾电影领导者,担任金马执委会主席几年来,已将该奖项做成华语电影界影响力最大的盛会。
李安
1991年第二十八届金马奖,是电影导演人才辈出的一年。当时和王家卫、杨德昌同时提名最佳导演的还有李安和关锦鹏。1991年李安是以处女作《推手》(上图)参赛,该片让郎雄获得金马影帝,王莱获得最佳女配角的肯定。躲在背后的李安似乎被人忽视,但就是这部片开启了李安的电影梦。1993年第三十届金马奖上,他以《喜宴》获最佳导演和最佳原著剧本,2000年《卧虎藏龙》获得最佳影片肯定、2007年《色,戒》再获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成名于金马的李安,如今享誉全球影坛,擅长于中西文化融合的他,两度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肯定,也是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人。金马50周年之际,这位台湾电影影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担任评审团主席,金马奖重新向更开阔的视野出发的意味异常浓烈。
-港星“翻身”
周润发
1985年二十二届周润发凭借《等待黎明》首次拿到金马影帝,这是他结束和电视台的合约,专心电影领域后获得的第一个肯定。对于片中主演周润发而言,《等待黎明》虽然不是他演艺生涯的分水岭,但也重要。在这部写尽悲情之能事的影片中,他的演技成功突破了以往的瓶颈。自此,星路逐渐走出低谷步入高峰。1987年二十四届金马奖上,周润发凭《秋天的童话》再获影帝肯定。
成龙
谁是金马史上首个蝉联影帝的人?梁朝伟、周润发,不,是成龙。1992年作为台湾女婿的他在第二十九届金马奖凭《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称帝,第二年再凭《重案组》称帝。尽管成龙当时红遍亚洲,但动作片一直是商业片的代表,经常和电影奖无缘,金马将成龙纳入视野,也是这个老牌电影奖从固守艺术和思想性,向拥有越来越多受众的商业电影妥协的一种转变。
王家卫
1991年第二十八届金马奖上,赢了杨德昌获得最佳导演奖的人叫王家卫,当时他的参赛作品叫《阿飞正传》。许多年回头来看,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是公平的。王家卫是现在香港乃至华语影坛最负国际盛名的导演,独树一帜的叙事和影像美学,建立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影响到不少国外导演。王家卫曾五度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虽只有《阿飞正传》获奖,但《重庆森林》《东邪西毒》《花样年华》《春光乍泄》部部都能获得国际影展的肯定。2013年第五十届金马,王家卫再携《一代宗师》而来,被誉为获奖大热门。
张曼玉
1989年,《三个女人的故事》战胜《悲情城市》获最佳影片,这部影片导演在之后也大放异彩,他的名字叫关锦鹏,但更重要的是25岁的张曼玉那年凭此片获得金马女主角,从此开启了这位香港女星获奖之路。在这之后,张曼玉分别在第二十八届《阮玲玉》第三十四届《甜蜜蜜》、第三十七届《花样年华》获得女主角肯定,同时也在香港拿到金像奖女主桂冠。至今,张曼玉还是金马历史上唯一四夺女主角的女演员,男主角都没有出现四冠王。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她还凭借《滚滚红尘》获第二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周星驰
1988年第二十五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颁给了周星驰,这个香港电影圈的新人在参演这部影片之前,只是个多年跑龙套的电视剧临时演员、儿童节目主持人,这个奖项似乎象征着“多年媳妇熬成婆”。从此他的电影片约开始变多,1990年的《赌圣》小兵立大功在港台创下票房佳绩,这之后三年他连演三十多部喜剧片,奠定了独树一帜的“无厘头”风格。在第一次获金马17年后,2005年周星驰凭《功夫》在第四十二届金马拿下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本土低潮
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频繁,这十年大陆电影开始进军金马奖,姜文、陈冲等导演扬威金马奖,而刘烨、李小璐和秦海璐等演艺生涯的开端也来自于金马奖的肯定。而这十年台湾本土电影开始陷入低谷,除《美丽时光》《爱情万岁》《卧虎藏龙》外,最佳影片都由香港和大陆电影获得。这十年中,杜琪峰和梁朝伟后程发力,开始三夺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的历程。而《卧虎藏龙》更是在全球掀起华语武侠片风潮。 梁朝伟
1994年出道12年的梁朝伟,终于凭借《重庆森林》摘得金马男主角,这是他第一次获得主角类的奖项。这个奖似乎打通了梁朝伟的任督二脉,他开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五拿男主角、金马奖三度夺魁的历程,均创造两个奖项的最高纪录。而2000年凭《花样年华》拿到戛纳电影节男主角,更是让他得到国际声誉。金马50他再度凭《一代宗师》入围男主角,对手是梁家辉、李康生和王羽等,这次他会将金马纪录再度提高吗?
蔡明亮
1994年似乎是蔡明亮年,那一年他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爱情万岁》连拿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31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蔡明亮是继侯孝贤、杨德昌和李安之后,又一位在欧洲电影节享有盛誉的台湾导演。他之后的作品《河流》《不散》《你那边几点》《天边一朵云》等都有不错的声誉,但因对评委会看法有异议,曾携《洞》和《黑眼圈》两度退出金马奖评选。2013年他的威尼斯参赛作品《郊游》再度参与金马,不知结果如何。
杜琪峰
2000年杜琪峰《枪火》首次入围金马奖最佳导演,对手有《卧虎藏龙》的李安、《花样年华》的王家卫,最终他突围而出,此时他已出道二十年。进入21世纪,香港电影颓势尽显,但杜琪峰却越拍越顺手,2004年凭借《大事件》、2012年凭借《夺命金》又两次获得最佳导演,和李行导演并列金马奖最佳导演纪录保持人。更重要的是,通过杜琪峰的电影,刘德华、刘青云也是在事业奋斗多年后终于获得金马男主角的肯定。
桂纶镁
在第49届金马奖中,以《女朋友。男朋友》获最佳女主角,也是继舒淇得奖7年后,该奖项再次回到台湾演员手中。
戴立忍
2009年第46届金马奖上,由演员转导演的戴立忍凭借《不能没有你》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著剧本。影片涉及台湾最底层贫民生活,对社会关怀的态度得到评委会肯定。而业界也认识到了戴立忍身上具备表演、编剧、导演多重才华。
钮承泽
和魏德圣一样,钮承泽也是台湾导演“触底反弹”的代表人物,2010年他导演的《艋舺》让台湾本土片重新进入春节档,并取得票房佳绩。他本人虽未获金马奖肯定,但却推出阮经天、赵又廷等新一代台湾男演员。与大陆合拍的《爱》也在两岸都赢得市场认可。 触底反弹
进入2004年之后,华语电影圈生态再次发生较大的改变。由于大陆电影市场的兴起和香港电影市场的衰落,内地、香港合拍片数量增多,也让这些影片慢慢占据金马奖舞台,两岸三地电影人的融合呈现前所未有的高潮。从2008年开始,台湾本土电影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影片开启“触底反弹”的态势。
阮经天
在第47届金马奖中,以《艋舺》获最佳男主角,也是继柯俊雄得奖11年后,该奖项再次回到台湾演员手中。
陈可辛
进入21世纪,香港电影产量下降比较快,陈可辛是少量能保证出品数量和质量的导演。1996年的《甜蜜蜜》让他在香港金像奖拿到最佳导演肯定,但金马奖的肯定则要迟到10年。2006年43届金马奖上,凭《如果·爱》获得最佳导演认可。颁奖当晚当时他正在北京筹备《投名状》,剧本刚被投资方否定,正处于极度绝望中的他接到颁奖人吴君如打来的电话,可谓“雪中送炭”。巧合的是,两年后的45届金马奖上,《投名状》为陈可辛赢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郭富城
如今总结娱乐圈“咸鱼翻身”的例子时,郭富城总是会第一个入选。2005年他在《三岔口》中的颓废演出,为其赢得第42届金马奖影帝,让他迎来演艺生涯第二个春天。从那之后,郭富城在表演方面似乎开窍,连续出演多部颇有挑战性的角色,更于2006年借《父子》蝉联金马影帝,成为成龙之后第二人。
钟孟宏
台湾新生代导演中,钟孟宏是最受欧洲电影节肯定的。49岁的他只有三部作品,《停车》获2008年金马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四张画》获2010年最佳导演奖、《失魂》入围金马50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并代表台湾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争。钟孟宏的作品比较擅长对准城市人的黑暗面,和钮承泽、魏德圣主攻类型片不同,钟孟宏似乎更像是杨德昌、蔡明亮这类的导演。
刘德华
被誉为华语电影圈劳模的刘德华,2004年在第41届金马奖终于获得最佳男主角,这是他2000年《暗战》和2004年《大只佬》两获香港金像奖男主角后,演技得到两岸三地电影人的全面肯定。2004年的金马男主角对刘德华意义很特殊,因为前一年他和梁朝伟因《无间道》同时入围,不仅输给后者而且还被主持人蔡康永调侃;2012年刘德华因《桃姐》再获得影帝时,已学会自我调侃:“我就自己付钱拿影帝。”(《桃姐》有刘德华的投资)

『贰』 豆瓣评分8.8,《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为什么华语影史地位这么高

只用一部《一一》就可以让人喜欢上杨德昌。我看了4部,但仍然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论他和他的电影。

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当你真正领会一部作品时,才有资格去评论它。 否则,任何观点都是肤浅甚至粗鄙的。对于杨德昌的电影,我依然认为自己还缺乏理解它所需要的生活阅历。

因此,即便有所感悟也不敢乱下结论。

我最经总是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部时隔多年的老片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饱含了杨德昌对人、 社会 、乌托邦等等太多的注释,他的镜头不是为戏剧而生,是为人性而生。

金马奖影片,豆瓣8.8,IDMb接近满分, 这部被誉为“最好的华语电影”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叙事方式很值得新闻写作的借鉴。而我也慢慢觉得,原来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机理都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处。影像作品与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点。

影像的表现力要远远强于文字。

因为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细节更容易激起受众的某种情愫,从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巧合的是,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正是改编自一则短简的新闻 ,而它的价值却远远超出了这个微不足道的新闻事件。

( 以下简称《牯岭街》)

1991他将时间点定位于民国50年,拍摄了从片名上看似血腥暴力的《牯岭街》,全景展示了台湾 社会 在那个时代人和事。

在我看来杨导是在 用电影解构台湾 社会 ,通过发生在民国50年一段少年间的爱恨情仇故事隐喻的表达出了希望中的台湾民众杀死了过去台湾的观点。

杨德昌的电影是那种无论电影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会不断有人翻出来一遍遍重温的经典,他不束之高阁,他不拒人千里,他更不神秘兮兮。

他的作品犹如放大镜一般的放大着整个当时全中国的 社会 矛盾 ,看得我都不忍再看下去。

平淡无奇的镜头语言一直 持续了快四个小时 ,《牯岭街》讲述了很多东西。

也就是这些毫无波折感的镜头才让观众体会到了心酸与感叹之情, 镜头从小的青少年暴力,早恋,分派别,再到中国内部阶级矛盾,人们捕风捉影,人心惶惶

杨导的确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否则拍不出来这么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

从《光阴的故事》《牯岭街》到《麻将》《一一》, 杨德昌从来没有将镜头离开青春电影,他一直在用淡定而悲悯的目光随着时代用镜头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的悲欢离合

杨导的这四部电影恰恰应和了中国古典哲学起、承、转、合的玄机,四部电影正好构筑了整个人生。

而台湾青春电影从侯孝贤、杨德昌到易智言、钮承泽,从《童年往事》《牯岭街》到《蓝色大门》《艋舺》以来的近三十年时间,台湾的此类电影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正是这些异彩纷呈,别具魅力的台湾残酷青春电影陪伴我们走过另一种青春年代,让我们感受、感悟、感动那一抹淡淡的忧伤,那一丝执拗的美好。

在这个时代,能继续看到这么精彩的作品,幸甚。

无论是从表现深度还是影像魅力来说,《牯岭街》都是华语电影无法逾越的巅峰之作。

它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即使今天看来亦生动可感,无法令人忘怀。

《牯岭街》也是杨德昌十年磨一剑的呕心沥血之作,堪称青春时代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写尽了青春时代的悲欢离合, 那种 砥砺的锐气和不羁的才情此后再也没有重现。

即使是生命咏叹诗式的《一一》抑难以匹敌《牯岭街》的灵气 ,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安得几回闻”式的人生颂歌。

影片的故事背景20世纪50年代,是台湾政治生活的转型期。

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仓皇逃窜到台湾岛,同时也有大量平民涌入,远离故土,迎来的只有漫长的、毫无止境的等待。

杨德昌作品里展现的台湾就是处于共产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拉扯之下,其混乱、疏离与反复无常有时会引发削弱型的 社会 变乱, 那些处于 社会 底层的弱势群体,往往会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

《牯岭街》以旁观者一样的冷静视角展现了一种和平年代之下躁动不安的生存状态。

其实每一个 社会 都有这样一个必须要经历的发展阶段,美国的60年代是正是美国 历史 上最为狂躁的年代,史称“焦虑的一代”。而彼时的台湾,刚刚经历了国民党统治下的超长融合期,党派矛盾与各种 社会 矛盾都在最为尖锐的时候。

在这个急剧转型的时期, 旧有的价值观遭到废弃,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 ,整个 社会 都没有一套合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人们东奔西走忙忙碌碌,丧失了精神追求,随波逐流。

影片有两条线,都集中指向 社会 阶级矛盾。

主线指向了一群青少年中学生拉帮结派,帮派纷争。副线则指向了成人 社会 之间的政治斗争,比少年之间的帮派纷争更加凶险。

片中张震饰演的小四儿与父亲有着如出一辙的固执,这两个人物都有着旧时代仕人的那种高亮风骨。

他们奉行忠诚、简朴、勤学的信条,这正是传统的儒家、法家教导后人的为人之道。

滑头这个人物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滑头。这个人物见风使舵,充满了小人的阴狠毒辣。政治斗争中的汪狗同样也是这样一个人物。

其实在那样无信仰的 社会 环境下,这种人的存在更加普遍。

他们的存在客观上指出了一个问题,就是 社会 信仰已经从精神追求逐渐的开始物化为可以看得见的金钱和权力, 这正是《牯岭街》所展现出的 社会 精神状态,这是一种 社会 的病态

影片中的另一派人物相对来讲更加符号化,对于他们影片并没有着墨于更多的性格塑造。只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展现了他们的行为,显然站在了侠义精神的对立面。

哈尼死前单独约架曾经说过,最看不起他们的行为。

他们象征的更多的是信仰的压制者和毁坏者。而在成人 社会 中,这群人成了政治斗争的施加者,国民党党内的斗争成了毁坏 社会 信仰的大手,一个破坏者的形象在影片中被更加的符号化。

杨德昌通过对这几类人的刻画,展现了整个 社会 中多个矛盾极端,呈现出了一个精神上撕裂的焦虑 社会 。

所有的错综复杂的事件发展,归根结底都在于每一类人所信奉的规则不同、想法不同,而最终当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势必会造成一些惨剧的发生。

影片中间发生的一场惨烈的斗殴是全片的最高潮段落,在这场斗殴中另外一个帮派终于被消灭干净。

然而与这场大胜利同时到来的,却是父亲在政治斗争中的落败。

这一胜一败的结局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江湖”更险恶的战场——政治战场 ,它破坏了这个 社会 本来应该有的平衡,使得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我们以为最不可能变坏的孩子居然走上了最绝的路,无法料想的结局。

影片开始的时候,小四和父亲并肩骑车从树木葱茏的林荫道深处缓缓出现在画面里,色调温暖明亮,一反影片始终笼罩着的灰暗阴沉。

那时的他是个典型的乖孩子、好学生,有着干净的脸和清澈的眼睛。 他的世界本来应该和黑暗没有任何交集,就算命运将他投入到那样一个混乱的环境里他也努力坚持自己,从未想过要去混。

他是黑暗里的一线光芒,就像他从片场弄来的那个手电筒照出的光,将黑夜照亮。

开始的时候电筒用来随意照人,透着孩子气顽皮搞怪的心态;

小四躲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打着电筒写日记,有时它开开关关,光亮明灭之间,少年彷徨无助的心也跟着摇摆不定;

小明也在路边把玩过这把手电筒,那时她和小四分享着希望的光芒,最快乐的一段光景。

再后来,小四带着手电筒经历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帮派活动,为哈尼报仇。一切都在幽暗中进行,只有小四电筒的光不时闪现。

他没有杀人,他还在坚持着。然而不公平的事一件件发生,朋友的死去,被记过,退学,这些都不至于熄灭小四内心的火焰。 但最后小明的背叛给了他致命一击,令他彻底放弃生命中的光线 ,虽然他曾如此热爱光亮。

影片快结束时,有一个细节,小四把手电筒留在了片场,让它回到原来的地方。黑暗里最后一线光无声无息的消失了,谁的过错,无从解答。“人生真的好孤独啊,你知道一个人最绝望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人都是孤独的,彼此不能代替。

总觉得杨德昌不是在用胶片拍电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镜冷静观察,所有细节都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示,他却仍旧躲在暗处不动声色。

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写和背景音乐,对少年人的爱情和青春几乎没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静静填在一个个零碎的镜头里。

杨德昌对于 社会 的洞察有着异常冷峻和敏锐的感觉,他绝对是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在关照这个 社会 ,关照悲剧。

在他的电影里,悲剧的发生是没有通俗叙述的因为和然后,一切都是顺水推舟,都在这个已经满目疮痍的 社会 机器的运转下发生。

所以,每个时代发生的悲剧尽管原因不同,但都不可避免。而 社会 机器同时又是人来操作的, 人心的贪欲和黑暗,可能都是这不能改变的一个源头

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象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

老二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里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流连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

二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小妹衣服上的钮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相信很多人都能在小四身上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正统的家教、不错的学业、沉默的性格、敏感的心灵。

当张震那张稚嫩而羞涩的脸出现在镜头前时,我忽然有一种亲切感,那种久违像极了多年前的我。

十年前的张震还没长成今天《春光乍泄》和《卧虎藏龙》里的帅哥模样,但那张纯净的脸庞在我看来更加饱满,富于表现力。

小四这一形象并不因其寡言而显懦弱,相反是坚强有力的,他始终不肯放弃自我的信念,宁愿被学校记大过、开除也不认错,宁愿毁了自己也不允许小明这样“没出息”。

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他杀小明这个中心情节上,但不应忽视的还有另外两个人物对他的影响—— 父亲和好友哈尼

同小四一样,父亲在大环境中的性格发展也是非常饱满的,在几乎相同的学校训导处场景中,观众清晰地看到了导演刻意安排的强对比, 由影片开始的据理力争到后来的唯唯诺诺,这个保有年轻人朝气的知识分子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彻底击垮

曾鼓励孩子“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的父亲在小四的精神世界里倒下了,他就只剩下哈尼的精神支持。

小明在他眼里是一个美丽的却又脆弱的待拯救的存在,他想要照顾她,想要将她抽离出自己混乱的生活,但小明不想改变,就如同这个世界一样。

爱情在小四心中其实是一种改变目前生存状态的力量,所以他才会对小翠也说出想要好好在一起的话,但是小翠直指他的痛处,让他不知所措,没想到在小明那里,他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杨德昌极其克制地表现了这本该大肆渲染的一切, 大量的全景甚至大全景镜头,人物的面目模糊 ,声音却在观众的耳边响起,如此清晰和接近。

这让人产生一种偷窥的假想。探照灯和蜡烛成为影片的常备光源,所有的杀戮和械斗几乎都发生在晚上,隐藏在黑暗中,也许表现这些打打杀杀不是目的,他要表现的是别的什么东西。

我常常在想,小四心目中真正爱的究竟是小明还是哈尼?

这听起来有点儿荒谬,他远在认识哈尼之前就喜欢上了小明,但是哈尼在他生命里的昙花一现无疑给了他巨大的冲击。整部片子的基调是非常写实的,唯独对戏分不多的哈尼调入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蓝色海军服下的“小公园”老大英俊而孤独,他近乎傻气地单枪匹马去谈判,结果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只是为了像《战争与和平》里那个“独自去堵拿破仑的老头”一样去抗争那些不能抗争的事。

正是这看似不值得的死激发了小四强烈的生机,他第一次勇敢地向心爱的姑娘表白。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的!”

而到了影片的最高潮,他甚至发出了“现在,我就是哈尼”的声音。在他拔刀捅向小明的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在和哈尼一起同丑陋的现实世界争夺小明。

这就是杨德昌的高明之处。

被杀者小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杨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

你可以骂她水性杨花 ,跟身边每一个追她的男孩子相好,但在看完《牯岭街》第三遍后,我为她难过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小四。

如果说, 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 ;那么,在小明早已暗淡无光的青春里,小四就是她唯一的亮色,而这唯一的光亮,还是被她自己掐灭的。

同小四家热闹温馨而相对稳定的气氛相比,小明和母亲总是在为明天的落脚点担心。她母亲曾忧伤地说,“你一定要快快长大。” 这沉重的期待和严酷的生存环境剥夺了她真正享有青春的权利,她在最单纯的年纪就迅速地被这个世界同化了。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她甚至比小四父亲还要成熟和衰老。

在另一面,小明的眉宇间还闪烁着纯真的光芒,她其实是那样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小四是心灵上最贴近她也最温暖她的人。

但是最终,她还是背叛了小四,也就是背叛了自己,向更为强大的现实世界妥协了。

小四终于用匕首杀了小明,被判入狱十五年。

小猫拿了自己录制的音带去看他,却被看守随手丢进垃圾箱。空气中传来小猫细声细气模仿猫王的歌声,歌声稚嫩,是他们单纯而认真的青春。

看完电影后,我怎能不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杨德昌鲜血淋漓的青春里,又有谁能够不失声痛哭?

或者与其说杨德昌想让我们感动,他更想让我们思考,他把所有可以煽情的段落都消隐于镜头的背后,不让我们看见。

我们没有看到失去女儿的小明父母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她吞金自尽也是假他人之口说出来的。我们也没有看到张震被判刑后母亲的痛哭流涕,只看到她拿着儿子校服的黯然神伤。甚至在常规意义上本该给特写的人物却被遮挡在镜头之外...

他用摄影镜头关照着这群悲苦的人,却始终用摄影机挡在你的面前,让你无法靠近,始终和人物和故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正像生活中出现在我们周遭的人一样。

杨德昌透过这部电影要问的终极问题:我们到底能不能改变世界?也许我们心里还是没有答案。

这真的是一部复杂的电影,而我能品味到的况味又似乎太少太少了, 哪天夜深寂静之时,重新再看一遍,也许还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叁』 台湾导演杨德昌一共拍了几部电影呀,听说每一部电影都获得过国际性大奖,是不是真的

在拍电影之前他拍摄过一部电视剧。
1982年的电影【光阴的故事】是由4部短片组成,其中第二个短片【指望】是杨德昌的作品。他因这部电影开始受到瞩目。
杨德昌的第一部电影是【海滩的一天】,获美国休斯敦国际影展评审团推荐金牌奖、第二十八届亚太电影展最佳摄影奖
1985年的【青梅竹马】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家协会奖
1986年【恐怖分子】获第二十三届金马奖最佳作品奖,第四十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国际影评人奖,英国电影协会最具创意和想象力奖,第32届亚太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1991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张震的银幕处女作;这部电影的名字也影响了后来《名侦探柯南》的中文翻译)获第二十八届金马奖最佳作品奖、最佳编剧奖;同时获第三十六届亚太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第十三届南特三大洲最佳导演奖、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92’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
1994年的【独立年代】(这一部没有拿到国际大奖)获第三十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最佳作品提名,被评为1994年台湾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6年【麻将】获柏林影展评审团特别推荐奖及新加坡影展最佳导演奖
2000年【一一】获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大奖

这些就是杨德昌一生所拍的电影,说是每一部电影都获得过国际性大奖也不算太吹牛,但是其实没有哪个人每部电影都能去威尼斯和戛纳,杨德昌的成就在整个华语电影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只可惜此人逝世太早,不然会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阅读全文

与杨德昌是怎么开启拍电影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笔记本电脑专看电影玩游戏哪种好 浏览:769
中国导演嘎纳电影节 浏览:863
两个男生在餐厅被骂同性恋的欧美电影 浏览:15
美国电影监控一个女的 浏览:459
如何根据主角名字找电影 浏览:433
合同印度电影2020 浏览:812
中国古装神话电影大全 浏览:767
失眠的时候推荐你看这五部电影 浏览:300
美国恐怖故事女巫团电影 浏览:14
电影票提前多久停售 浏览:286
关于杀手的电影美国 浏览:109
碟调电影网mp4 浏览:478
怎么把字幕传到电影中 浏览:404
美国日常生活的电影 浏览:440
紫叶电影网 浏览:963
萱萱2018电影电视剧 浏览:254
2015电影罪恶之家结局 浏览:167
2015国产电影豆瓣排行 浏览:451
动画电影元旦 浏览:155
印度电影命中注定插曲歌词 浏览: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