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电影《迷雾》观后感
这是一部由史蒂芬.金写的片子,导演是因导过《肖申克的救赎》、《绿色奇迹》而声名大噪的导演达拉邦特。因为看到是达拉邦特导的,所以下来后看了一下。看完后却无法形容自己的感觉,很糟糕!!!
影片的开头展现了温馨和谐的一幕:男主角戴维一家,因为他们以为的一场“地震”开着玩笑,电断了、树倒了、房子被砸了,但是他们依旧幸福,因为他们一家人依旧在一起。David带着儿子和曾经有过摩擦的邻居(车已被树砸坏了)到社区的食品超市里去采购食物!在超市排除等待交款的时候,警鸣声中浑身是血的丹冲了进来,告诉大家雾里有东西,杀死了另外一个人约翰.李。影片由此开始进入了对各类人性的展示。影片营造了一个绝望的环境:到处是雾,看不清周围,没电,困在超市,数量居多体型巨大的昆虫,只有一层即将破碎的玻璃隔开了可怕的雾!
纵观整个影片,你会觉得谁都没有错:主角没有错,一开始走进雾里的母亲没有错,一直在宣传旧犹太《旧约》观点的神婆也没有错。这个小世界里有什么人?无神论者、信仰者、盲目跟从者、人性崇拜者、弱者、冒险者、激进者。超市是一个小社会,,任何一种人你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缩影。本片里有一句话“当灾难来临时,就没有了规矩”(大概是这个意思,记不清了)。在人类社会中,什么最可怕?没有了规矩。为什么会没有规矩?因为人类面临更大的威胁,所以他们是脆弱的,他们面临双重打击。 整个影片很真实,你会觉得里面的内讧是会在真实世界发生的,正因为它的真实,让你替主角后悔,让你体会到一种不能穿越时空重来一次的的痛楚和无奈,所以它是成功的!从一开始单纯的恐怖,到绝望,再到那种心灵的扭曲式的震撼,它是成功的!它让你感觉到了本片的“个性”,让你思考人性,它是成功的!
把人物放在一个逃不出去的困境中,让压力像蒸汽锅一样愈来愈令人喘不过气,然后逼出人性的本来面目。“在《迷雾》这部电影中,恐怖怪物杀人只是表面而已,就像蛋糕上的糖霜一样。真正精彩的部份,是人们困在密闭空间、面临危险时会有什么反应,所有社交礼仪全部崩毁,人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可怕的反而不是怪物,而是人。”达拉邦特声称,这才是最吸引他想要把小说拍成电影的原因,他想表现出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们如何互相帮助、或是彼此毁灭。
水平有限,但愿不会影响大家看片子了。总的来说片子不错,但是我没有勇气看第二遍,因为无法承受那种无助和快要窒息的感觉.那种把人性赤裸裸的剖开放在面前的直接!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喜欢这类片子的人不防看看,拍的还不错!
『贰』 电影《迷雾》的结局到底想说什么
本人非常喜欢这个结局,其实在男主杀死四个人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这个时候得救了怎么办,没想到真的是这样的结局。
当面对灾难而你手中却只有一把枪的时候,这把枪不应该用来面对敌人,而应该用来维持秩序!但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但同时也不能放弃,有时候侥幸的心理也能成为最后的希望,如果男主抱着哪怕一丝侥幸的心理,待在车里毫无希望的等,或者弄点汽油毫无希望的开,悲剧都能避免,所以这可能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吧。所以总结下来我认为就是两点:1.尽管你手中握着事情的一半,但你永远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的另一半!2.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叁』 电影迷悟观后感 800字
看过太多的灾难大片,可是这部《迷雾》和我看过的灾难片完全不一样,这里没有洪水屠城,没有山崩地裂,更没有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就让人感觉到了危机:只是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上午,在经历了一夜的暴风雨后,男主人带着儿子去超市购物购买生活物品,他与心爱的妻子道了别,却没想到,这一声再见却成了永别!
被困在超市的人群中,一开始就有一个女人,长的有点邪恶的女人,整个影片,她其实是一条主线。
她嘴里,第一次说了一句:死神来了!但是处于极度惶恐中的人们并没有在意。
第二次是女人自己在厕所里,自然自语,我们可以理解为她在和上帝对话,我觉得导演安排这个细节,是为了凸显女人不管是邪教还是基督教吧,为了凸显女人对上帝信仰的虔诚。
然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随着事态越发的严重:随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惨死,有人的精神防线开始崩溃。
女人第三次宣扬她的理论:这是上帝对所有人的惩罚,女人喋喋不休的言论引来了大家的不满,尤其是一个穿着工人服装的男人,很抱歉,我忘记了他在电影里的名字,我就先叫他工人男。所有的人,都对女人的言论表示了愤怒!
一些人跟本不相信迷雾里有怪兽,在男一号邻居的带领下,几个胆大的男人,开始想办法突围,其实他们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做,因为他们身处超市,最少物资不会贫乏,但是内心的恐惧让他们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几个勇敢的男人组成了一队,他们勇敢地走出超市,走进迷雾......当然他们全部都死了,这更加具了人们的恐慌。死亡加剧了人们内心的恐惧。
还记得《圣经》里的那个有关潘多拉魔盒的传说么,那个预言告诉我们,放弃什么都不要放弃希望!
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是人类自己,能使人类灭亡的也只有人类自己,人类心中的恶魔才是可以毁灭人类的罪魁祸首。面对全球变暖,珍贵的野生动物不停地灭亡,也许人类是这个地球上最后灭亡的物种,但如果人类想逃脱不被灭亡的命运,你我都知道改怎么做,千万别让“迷雾”迷住了自己的内心的希望之火!
『肆』 如何评价迷雾这部电影
《迷雾》其实是在探讨一种基于幽深人性的可能性,所以才显得真假莫辩、才让作为人类本身的我们无法释怀。它是部尽得史蒂芬·金小说艺术神髓的心灵丛塌租小品。衫祥不仅是它布满悬疑色彩的情节和人物设置,还表现在用极少的直接恐怖场景,对观众心理造成的惊渗兆吓效果却超越了一批血淋淋的恐怖类电影,可以说它延续了史蒂芬惊悚小说的风格。
『伍』 看过 “迷雾” 这部电影
肤浅炸了po主和推荐回答就像俩小学生。 虫子不咬神婆不是导演在宣扬宗教,而是神婆错误的认知恰好产生镇定从而对虫子不构成威胁因此虫渗空子不咬她。你在狗面前你不跑它会追你吗。 而且这部电影本身就不是传教片它不过是物漏以此影射人们陷入恐惧之后会疯狂找寻心理寄托的一种心理现象。 什么不丛蚂瞎信上帝就会死看东西别那么片面行不行,中二病的小学生别老找致郁电影看。
『陆』 如何看待电影《迷雾》的结局
《迷雾》可以说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电影儿,它的优秀不仅仅在于演员的出色表演上,更在于它通过影片折射出了,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才能真正看到人心里的魔鬼,更在于它的结局令人唏嘘。
迷雾这部电影儿,讲述了一个父亲带着儿子来到超市,但是这个时候,整个城市被大雾所笼罩,超市里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挣扎求存,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性的阴暗和光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懦弱和勇敢形成的强烈的对照,一些人自私冷漠得个性也全部暴露在人们的眼前。
尤其是在结尾的时候,在男主人公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幸存者,试图驾车逃离迷雾,可是漫无边际的迷雾和恐怖的生物令人绝望。于是他决定杀了自己的儿子,让其人选择自杀,避免成为怪物的食物,而他自己选择活生生的变成怪物的口粮,看起来他很伟大,可是,最后他听道了救援人员的声音,然后,他看到了军队敢赶来,将怪物一一消灭,可惜的是,他最想保护的儿子,却生生死在自己手上,这是一个多么悲哀而又讽刺的事实。
『柒』 求电影《迷雾》观后感
《迷雾》观后感
昨天看了惊悚片《迷雾》感触颇深。
电影最后,最有英雄派头的男主角草菅人命甚至误杀亲子不是偶然的。因为电影的主题不是讲惊悚故事而是反思,是人类的自嘲:我们其实很无知,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能吓得我们丧失人性。表面看起来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静和智慧。但其实他跟那些缺陷明显的人并无本质区别。汽油用尽时他开始数子弹,数完不久就杀人了。为什么那么快?就算他们确实只剩下死路一条,为什么不等到饿得支撑不了或是猛兽来袭时再动手呢,那样哪怕还是会死,至少可以多活一会呀?多一会就多一份希望,这不正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跑出来追求的希望吗?但他还是动手了,别人死于他的信仰危机。
人与人之间,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只是我们信仰的东西不同罢了。剧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信仰自己的和信仰别人的。一般状态下,我们都信仰自己,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强调自我的国家。于是当灭顶之灾从天而降时,人们最初的反应还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所以男主角的黑人邻居带着一群人出去送死了。但当死亡面目狰狞地接踵而至时,人们的自信粉碎了,一部分人开始把希望寄托给别人,听凭别人为自己的生命做主。疯婆子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组织。正如那个威猛爷爷所说的:“你只要能把人吓到一定程度,让他们干什么都行,他们会投靠任何能给出解决办法的人或东西。”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个蓝领工人,一开始他自信满满,在和男主角争辩该不该出去修排气扇时还趾高气扬。被吓得半死之后立刻对男主角唯唯诺诺,不仅因为他错了,还因为他觉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来恨不得要暴扁疯婆子,去药店被吓到极致之后却成为她最忠实的走狗。他就这样从听命于自己的意志,到听命于男主角,最终听命于貌似可以救他的疯婆子。(ps:我觉得虫子不咬她是因为连虫子都嫌弃她)而与他相对的,男主角始终信仰的都是自己,虽然挑战应接不暇,死亡阴云难散,但他始终积极主动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营救别人,商量计划,安抚弱者还是对付疯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当有一部分群众支持和信仰他,他就会产生一种模糊的安全感,认为对于命运他并不是毫无控制权,对于灾难他不是毫无还手之力。他的这种安全感给他一种潜在的希望,也给观众一种潜在的希望,于是我们把赌注押在他身上,赌他会是最后胜出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的这种信仰也是偏狭的。如果说信仰他人算软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里,那么信仰自己也未必有多么的明智。信仰疯婆子的人,信仰上帝的人,不论是软弱还是歇斯底里,在疯婆子被枪毙时(快哉快哉)都失去了最后的依靠,他们看着在迷雾中渐渐消失的汽车除了发呆还是发呆。而信仰自己的男主角在粮绝弹未尽时迎来了真正的信仰危机,没有问题让他解决,没有人让他救护,没有怪兽给他打,他一直用来对抗恐惧和绝望的那点点安全感和自以为拥有的控制权消失了,他作为其他四个人的依靠,首先崩溃,但即便这样,他还是很绅士地把子弹让给人家用,从这点小事上也看出控制欲和美国人性格中不可去除的英雄主义色彩。但不巧的是,美国这两年的电影讽刺得正是国民性格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从911之后美国人就开始反思,反思出一大堆打击英雄主义的电影。就是因为美国人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爱充英雄,自以为是,招惹事非才被人炸了老窝,他怎么能不怀疑自己有问题呢。这部影片的打击的就是人类的自以为是,你以为人类知识多吧?我给你没见过的看看。你以为你能控制一切吧?我让你连自己都控制不了。你以为你高度文明吧?我让你看看自己有多野蛮。你以为你科技发达吧?我让科学家造个地狱出来!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一切都被践踏一番。所以很自然的,男主角成为所有人中最惨的。他的绝望和悔恨超过所有人。唉!这对美国人当下的心情是多么好的写照啊!
而那个为了孩子以死犯险的母亲为什么能逃过此劫?怪兽对中年妇女木有兴趣?不是,是因为导演想说:信仰别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对恐惧的本能,比动物高级不了多少。只有信仰爱,在爱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类中最高级的,才配享受奇迹。
拉康说人类是“知识偏执狂”。也就是说我们对知识具有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执着。从茹毛饮血的猿人到钢铁森林中的高智能生物,从脆弱无力的婴孩(动物的幼年期比人类短得多)到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成人甚至是天才,为了强大到足以对自己的命运达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我们的大脑进化成这样一种性质:它不仅有获得、储存和处理知识的功能而且它有执行这种功能的要求,所以尽管过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会损伤大脑但完全无须思虑的生活更易招来老年痴呆。从启蒙运动高举理性大旗那个时代起,不,更早些,从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得那时候起,我们就在思考,思考把我们从动物中划分出来。人类历史和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鼓励着思考与智慧,我们迫不及待地建立了许许多多宏大结构来梳理和储存巨细无遗的知识细节。当然那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我们很少去赚弃知识垃圾。获得知识从一种生存必备技能变成了一种心灵需要。现代人进化到了这样一种程度,我们习惯了掌握信息、做出计划、预知结果,所以一旦某些事物不在计划中便会有些焦虑,像《迷雾》里这样把人当蚂蚁耍的情况怎么能不另人抓狂?对人类知识偏执狂的反省和修正是后现代思潮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我觉得那位母亲的存活只是一种偶然,只是为了表明我们对未来的无法掌控和无法认知。这当然,也是对人类认知癖和认知能力的嘲讽。在这点上这部电影和《黑客帝国》《香草的天空》也有异曲同功之处,总之,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to be.
『捌』 帝都迷雾观后感
[《迷雾》观后感]《迷雾》观后感放寒假不久,妹妹便了一部美国的电影《迷雾》给我,《迷雾》观后感。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一个风景秀美的小镇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迷雾将David等人围困在了一个超市里。他们将每个门窗都紧闭起来,而在雾中传来的阵阵惨叫仍然让他们恐惧,David明白不能在这儿等死,于是勇敢的走出超市,开始了求生之路.这部片子虽说是科幻、恐怖、惊悚片,但我认为很值得我们学生一看,因为它也是一部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他告诉我们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千万不能够绝望,只要自己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相信伙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这样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走出迷雾,观后感《《迷雾》观后感》。可结局是凄惨的,David经过了那么多的努力,终于逃出了超市,但是他绝望了.四声枪响结束了四个人的生命,包括他可爱的儿子,而当他走出汽车,向着迷雾等待着被怪兽吃掉,却发现救援的官兵已经赶到.他获救了!但如果他再坚持一分钟,如果他没有绝望,那么车上的四个人也一样能获救,还有他那可爱的儿子.()〔《迷雾》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玖』 《迷雾》观后感
《迷雾》观后感
电影《迷雾》改编自著名恐怖小说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小镇忽然被一阵来路不明的大雾笼罩,那雾中似乎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一群人被困在一个超市中,一个志愿者身上系着一根绳子出去,最后绳子断了,有血迹但人却不知去向……单是这惊悚、悬疑的情节就足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了,然而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是贯穿其中对人性的反思、追问以及对一些人们内心深处都思考过的问题的剖析、探索。这可以说是影片的灵魂,它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人生价值观的投射,从隐藏于内心的某个地方升起奇妙的共鸣。。。。。。
正如影片的名字,人类社会有谁会说它不也是一团迷雾呢?人性又何尝不是变化莫测、不可捉摸的?怀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探索,影片的导演将这一社会性的命题投射在了一个极端条件下的超市小环境中,从中折射出得到极大表现的人性迷雾,并进而指引出一条爱的希望之路。
一、让爱指引人生方向
古人云:“三才肇位,万象斯分,秉气含灵,人为称首”。
人被称为是万物之灵,人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创造了无数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设计出各种谋求和谐共存的制度文明。走到今天,人能飞上天空,踏上月球,能潜入海洋,遨游峡谷。那么人类自身的本性会随着外部文明的演进而有所进化吗?影片的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导演抓住了单个人原始本性的恒定特征,人在面临一切现代外在设施失去作用的时候,极容易恢复到原始的本性——骨子里对死亡、未知的恐惧,以及为自身利益不惜一切的疯狂、残忍。瞧瞧那个被众人强行送给怪物的大兵,还有被逼出走的男主角那群人……不都是众人在绝望中出于自保的本能,听信巫婆的蛊惑而做出来的吗?那一刻,人们之间的关爱、同情、文明礼节统统没了,剩下的只是霍布斯描述的狼一般的残忍、野蛮。
影片中男主角在说服大家走出去时的一段精彩对白,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Amanda:你不相信人性是吗?我不能接受这些,人还是好的`,善良的。我的天!David,我们是文明社会。
David :只要机器还能用,只要还能拨通911,但是当这些没有时,把人们扔进黑暗,你把他们都给吓死了,法律就是废纸一样,你会斗扮看到他们又会是多么原始野蛮。
Dan :你把人吓得够呛,你就能让他们做任何事。他们会转向任何给他们承诺的人。
Ollie :和其他生物一样,我们的本性还是疯狂和野蛮的。把两个人放在一个房间,时间长了就是幻想杀掉对方。你觉得我们为什么创造了政治和宗教?
这段话真是一语道出了人类制度文明的起源:既然人性中避免不了丑陋、野蛮、自私的魔性,那互相之间和平共处的最好办法当然就是互相妥协,互相克制自己无界限的欲望,制定必要的制度,引导人性的善的发挥。法律、宗教、政治就是这个产物,即扬人之善,惩人之恶,为人类群体的长期共存规训其行为。然而在制度文明崩溃之际,人性恶的部分立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深刻揭露了人性恶的表象,作者就像个嘲笑人性自私、野蛮、无知的批判家,又像个看透人性脆弱、恐惧、渺小的方外人。其中刻画了“黑人邻居”那群人的固执;第一个牺牲的小伙子的无知自大;巫婆极端信仰透露的自私、愚昧;服an眠药自杀女人和上吊自杀大兵的懦弱;还有众人失去理性的疯狂,和男主角最后讽刺性的绝望……这些贯穿影旦销橡片的主要人物最后都是悲惨的结局。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真的仅仅是一部讽刺悲情片么?细心的人会发现作者只用一点点镜头透出了该部影片的真正主题:那个短发女人,开场只几句话的戏,为救自己的孩子模旁勇敢地走进迷雾,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剧情结束时,人们都快忘了那个女人时,在男主角绝望痛苦时,救援车上的她带着两个孩子投来一丝怜悯、同情的目光。为什么她得救了?影片中的她为了孩子的无私母爱,那人性中光辉的亮点在她身上闪现出来。同样类似的人性美在男主角理性、果敢、责任感、积极中,眼镜男Ollie的勇敢、理智、沉稳中,在老教师的智慧、勇敢中,在小男孩的善良、单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一旦能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自私等野蛮魔性时,外界的威胁又有何惧呢?就像那无私的短发女人轻松得救一样,反之,即使没有外来威胁,自己无法克制内心的魔性时,自己足以毁了自己,如巫婆及其众人,也包括结尾自杀的那群人。如何摆脱人性“恶”的本性带给人类的诅咒?唯有不断充实自身善良、勇敢、无私的美好品质,也就是胸中要有爱,有爱人爱己的心,方能在人生道路中不至于被人性迷雾迷失方向。
二、用爱对待自然万物
梁漱溟先生曾说:“西方哲学里,人对自然始终抱着一种欲求探索,征服的态度”。此话不无道理,西方的实证科学也正是基于此种认识观建立起来的。然而,人一步步在克服着自然给我们设定的界限,同时在这过程中人类自信心也越来越膨胀,以致碰到很多科学无法解决的,甚至就是科学带来的灾难时,才意识到自己在宇宙中是多么地无能和渺小!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在《迷雾》影片中告诉了观众这场灾难造成的原因——人类无限度地欲求、征服自然而带来的后果。正如导演借女巫所说:“你们违背上帝的意志,WALK ON THE MOON!……科学家们的‘箭头’计划带来了上帝的愤怒,我们在受惩罚!” 这其实就是蕴涵着近代以来科学与宗教对持的深度拷问。或许近一两个世纪以来我们太过于崇拜实证科学,或许我们在文艺复兴后从神的禁锢下解放后走得太远,迷失了方向?也许现在该是反省现代科学局限性的时候了吧——
今天,现代科学已经渗透人类生活相关的几乎所有领域,以至于许多人不自觉地把现代科学等同于真理,人们在疯狂地崇拜科学,然而现代科学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已经给人类带来许多头疼的难题。一批有远见的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局限了。来自西方的实证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把一个完整的世界划分为两个独立的范畴:物质与精神,由此而建立的自然观把人和自然、人和世界、心与物分割开来。这样一来,精神活动游离于现代实证科学的视野之外,道德更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纯粹说教,人和自然也不再是完整的一体。其后果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由人主导的科学发展却有着很大的盲目性。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引发的工业革命带来大规模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新时代,谁也没想到200年后的人类会因此陷入温室气体带来的窘境;杜邦引以为傲的发明——氟利昂,作为当时最理想的制冷剂,给人类带来无数便利,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由于它对臭氧层的破坏而几乎成为毁灭人类的杀手;是临床上局部麻醉的良药,因为发现了它,才有更多的生命从无影灯下被拯救,然而今天,的吸食者以千万计算,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毁灭的生命比它拯救的还要多;爱因斯坦发现质能方程(E=MC^2)的时候,绝不会想到几十年后核威胁成为人类头上挥之不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关于此类话题,《迷雾》、《后天》、《完美风暴》、《龙卷风》等等反映由于人类的无知狂妄、滥用科学引发灭顶之灾的影片,不都是在反思这些问题吗?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作为科学工具的发明者、利用者,人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决定着科学给人类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此时人类更需要爱的指引,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不至于迷失了人在自然外部世界中的前进方向。
《迷雾》告诉了我们,在人性的迷雾中,人们会迷失自己,会在无知中毁灭自然、毁灭自己。如何在迷雾中找到方向?寻求信仰吗?沦为恶魔的宗教信仰只会使人们更加疯狂。寻求英雄吗?过于自信的英雄主义依然将人们带向绝望的深渊……唯有爱,亦如母亲对子女天性的保护之爱、人们互相帮助的友谊之爱、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爱。心中怀有最纯粹的爱,方能驱散迷雾,在迷雾中寻找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