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好莱坞烂片都有哪些为何还会拍那么多部
在我看来《古墓丽影》、《迈阿密风云》以及《史前一万年》都是不折不扣的好莱坞烂片,而好莱坞公司之所以会拍这些烂片,就是因为电影制片人权力过大,造成编剧和导演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相信大家对于好莱坞电影都会有着一份狂热的喜爱,虽然大家都认为好莱坞电影代表着商业大片最高水平,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好莱坞电影也都是烂片居多。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烂片也和多种原因有关。
一、电影制片人权力过大。相信大多数观众觉得一部电影权力最大的人就是导演,但实际上,在好莱坞却并非如此,因为在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所有的电影内容都要按照好莱坞电影制片人的设想来进行拍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电影制片人,都有着出众的电影才华,因此才会造成好莱坞出现了烂片泛滥的情况。
虽然很多人都说国产电影存在着烂片碾压好片的情况,但是在好莱坞同样也是如此,正是由这些烂片作为土壤,才能够涌现出这些令大家拍案叫绝的好电影。
Ⅱ 烂片都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有些导演明知是烂片还会去拍
导演主观意愿肯定是想拍好片不拍烂片,但一些客观条件限制了导演的发挥。就像给一厨烂判悉师50元钱让他做出来山珍海味,再好的厨师也做不到啊。导演也要有工作收入,有拍片机会时也要主动争取,即便知道有可能拍的是烂片,有收入总比没收入好。
烂片大致有以下特点:
1.看题材。青春爱情片:属于烂片高发区,一般都充满了傻白甜、霸道总裁、三角恋、低智商、为了爱情无视道德法律等狗血雷人俗套的剧情。
喜剧片:烂片居多(偶尔有泰囧、开心麻花出品的好片),低俗恶俗,拿肉麻当 搞笑 ,下三路段子。不过看喜剧片就图一乐,烂片能让人无脑乐一乐也算达到目的。
恐怖片:基本全烂片。讲个笑话:国庆恐怖片不能太恐怖。种种限制让恐怖片不能有鬼,不能封建迷信,不能血腥暴力,不能强调人心黑暗。那导演还能怎么拍。
军事/动作片:有好有坏。这类片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水平不够的团队还拍不了,可以期待看看。
历史 宫斗剧:有好有坏,火了挺长时间,具体还是要看拍摄水平。
奇幻/恶搞片:冲改烂片重灾区。低成本制作、无厘头恶搞、粗制滥造的特效。
畅销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烂片重灾区。目前几乎没有改编成功案例,基本都是及格线下的烂片。
2.看主演。
目前一些影视剧开拍前就已经确定好主演是某流量明星了(金主爸爸的要求),导演遇上这情况也没办法,万一流量明星耍大牌不配合导演,导演还得想办法尽力补救。剧组本来就是多个部门互相配合全部都要给力才有可能拍摄出好片,而主演刷大牌导演做补救这种畸形的方式多半就只能拍出来烂片。 在这种情况下演员的演技只能算是次要矛盾,好的演技拯救不了这个片,差的演技只是多了个吐槽的对象。
3.看制作周期的长短。
目前影视剧普通急功近利,总想着尽快拍完尽快上映尽快赚钱,而这个行业本质上属于艺术创作,制作影视剧不是当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需要给制作团队时间来思考和精益求精的打磨。
为了压缩时间,原本拍摄3个月压缩为2个月,拍摄速度加快,演员没演好也尽快拍完一场戏赶紧换下一场。为了压缩时间,后期制作由2个月压缩为1个月,剪辑特效能快就快能省就省,对付对付差不多就行了。诸如此类赶工出来一个“半成品”就要上映播出。
4.看导演演员的口碑。
总有些导演、演员是有洁身自好、不接烂片的好口碑,有这些人参与的影视剧不会太烂。而对已经有烂片口碑的导演演员,就不要心存幻想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其电影市场只要一旦走向商业化,出烂片是很正常的事。可以肯定的说,不是所有的商业片都是烂片,但只要是烂片,那很多都具有商业属性。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个导演是希望拍烂片的,因为那会影响到他的职业生涯,不过因为电影要有人投资,要赚钱,所以必会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譬如有时投资方,制片方都饥乎会对一部电影起到一些决定性的影响,从而违背了创作者的根本意图,很多烂片都是在这样的妥协之中诞生。至于烂片有哪些特点,笔者整理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青春校园题材:回忆、打架逃课、虐恋、堕胎,差生与校花之恋等等、甚至还会有生死。这些差不多是我们国内青春题材电影的永恒话题。导演好像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高中时代没有经历过这些,就不叫真正的青春。于是就有了什么《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左耳》、《匆匆那年》、《栀子花开》等大型青春校园爱情题材电影。
综艺大电影:自从《奔跑吧!兄弟》在国内大火之后,就有了《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其他制作方们可能都看到了这里面的好处,于是就有了《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欢乐喜剧人》大电影。就连一贯颇受好评的《极限挑战》也出了《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大电影。
大制作、大流量:当然了不能以偏概全的说大制作都是烂片,但是大制作加大流量,一定会是烂片。比如《长城》、《封神传奇》、《奇门遁甲》当然了也有一些大制作也能堪称是烂片,比如《道士下山》、《四大名捕》。它们统一的特点就是,特效华丽而不实、剧情煽情而不严谨。
改编拍经典题材:好像国内所有的导演都无法逃脱,翻拍必死的这怪圈。要论哪个题材被翻拍改编的种类最多,只能是西游题材,《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大白骨精》、《西游记之女儿国》,这三个饱受烂评的电影竟然还是出自一个导演之手,你说气不气人。徐克和周星驰导演的《西游伏妖篇》口碑也是扑了街。
最后再调侃一下郭敬明导演,郭敬明出品,必属烂品。 当然了不仅仅是中国市场,好莱坞市场也常常烂片不断,普遍的让观众不满好莱坞制作的是差异化所带来的,好莱坞的常态是,常常把一个题材拍成一个系列,列如超级英雄的系列,科幻大制作。因为第一部带来的效果常常是震撼,但是接下来观众就会拿后者与前者比较,如若差异太大就会引来观众的不满。比如《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环太平洋2:雷霆再起》。《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这几部在中国市场就引来了观众的不满,因为与之前比较,质量有所下降,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感。
至于为什么导演明知是烂片还要去这个问题,不管是内地电影还是好莱坞电影,都围绕着一个东西,很简单就是“钱”。这几年我们的电影市场发展的是如火如荼,一直呈爆发式发展形势。我们有着14亿的人口,随随便便票房就能破亿,这么一块大肥肉当然很多人都想要分一块。因为我们刚刚发展起来,又没有什么完整成熟的电影工业机制,这个行业又没有什么标准,只要有人投钱就可以拍,所以造成了市场混乱。
但是市场再混乱,质量差的电影再多,归根结底还是导演不够认真。就像我们的国剧担当的导演侯鸿亮所说的那样,不管哪个类型的片子,只要年轻人的智商被尊重了,他们都会接受。
曾经看过一篇采访,如何判断一部电影是否手机烂片?有一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通常烂片有一个规律,电影中有一个当红小鲜肉!我所说的小鲜肉,是属于不是专业的演员,但是人气高、粉丝多、自带流量,但是毫无演技。通常来说这类小鲜肉在一部电影里挑大梁,担当主演。这部电影90%是烂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看过的烂片对号入座!
如果这类小鲜肉在影片中担当的是配角,而主演是实力派演员的话,也需要看整部影片得制作团队。一般来说这类影片是烂片的几率不是很高!
为什么会出现烂片呢?首先影视行业的水比较深,有大批的不专业的人士拍电影,牟取暴利!其次演员不专业,很多演员毫无演技,但是人气很高,有人气就有票房。而且人气高的演员片酬也高,大量的制作经费花在了演员身上,影片本身的制作水平必然下降!再次,观众对于烂片的容忍度很高。甚至只要有自己的偶像出演,不管剧情多烂都会买票去看。
总之一句话,制作方为了圈钱,观众过于“厚道”
个人感受,不喜勿喷!
烂片的六大特征:
1,玛丽苏、杰克苏故事,毫无意义;
2,故事有漏洞,剧情带bug;
3,老演员敷衍演绎,痕迹明显;
4,没演技的爆红小鲜肉当主演;
5,五毛钱特效;
6,动作指导太烂,动作太假;
如果还有两条以上的搭配,便是豆瓣3.0左右的水平。
至于明知道是烂片为什么还有导演去拍?这个问题就像“工作这么辛苦我们干嘛还要天天去上班?”一样,是个最简单的问题似乎不必回答,但同时也是最复杂最不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理由都不一样,何况理想?对吧?
通常烂片的特点:
1.请当红的炸子鸡作为主演,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演技是有限的,演员耍大牌,没有真正的本领,不懂得虚心学习,不能够吃苦没有艰苦奋斗的朴素精神,不像一些青年实力派演员如胡歌,彭于晏,吴京等,他们都是很有演技的,他们是真的用心在演一个角色,真正融入到这个角色中。最终被别人称赞。
2.选用的题材非常的烂,造成大家对其产生无所谓,题材不新颖的。
3.据说投资大,其实投资全部花在演员身上了,天价演员,天价片酬,这种事情层出不穷。
4.制作团队不行,可能把大量的财力投到演员身上了,没有钱做特效了,就成了我们口中的5毛钱特效。
为什么会出现烂片呢?首先影视行业的水比较深,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期吐槽大会,那次请的是王晶,大家吐槽他是烂片之王,什么澳门风云,大嫂等,他自己说到现在这是时期港片真的不像以前的黄金时期,现在港片处在一个低迷期,但是香港有大批的演员,怎么养活这些演员呢,王晶自嘲到我的烂片可以养活他们。
综上,希望以后中国的电影要抵制天价片酬,请优秀的实力派演员,这样才能使的中国的电影更加优秀。
最主要的剧情不生动,即使再好的导演,再好的演员,没有好剧本都是白扯。基本上烂片就是为了捞钱,电影没上映,钱已经赚完了。剩下的就不管你票房多少好不好看了!也有就是导演的认真程度。一部好电影是离不开团队的用心程度,用心去拍的电影,有可能就成为观众认可的好电影。不用心去拍,为了利益去拍的,一般都是烂片为多。凡事都有因果,认真用心去做的作品,一定会有观众买账。说白了中国的很多电影资本的话语权太重了,才会导致影片质量的流失……
烂片是相对优质电影来说的,一般来说,好电影有哪些优势,烂片则恰好相反。而这种烂表现在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剧情层面。剧情是一部电影吸引人的关键,也是最为考验导演的部分。国内很多电影都胜在剧情,例如黑色喜剧《疯狂的石头》,或者剧情几度反转的《无双》等等,但更多的烂片却是因为剧情备受诟病。除了剧情,演员对于角色的拿捏也很关键,但这直接和演员相关,同时也需要导演把控。烂片往往选择不合适的演员,最终会造成电影呈现与剧本的差异。另外,烂片的烂还表现在台词、取景、服装等等方面。
作为导演,大部分都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坏,有些即使明知是烂片,还会去拍,主要是因为资本背后的力量,毕竟有人投资,而且金主支持,那么怎么拍不是拍呢?有些电影拍摄,早已背离了取悦观众的初心,只为了投资方洗钱而已,《大轰炸》的案例就是如此。
当然,并不是所有导演都能认清自己,毕志飞导演虽然电影评论写的精辟,却始终不认为自己的电影不好,这便是例外。
任何一部电影都是导演、编剧以及全组人的心血,付出那么多辛苦谁也不愿意拍烂片,都想带给观众美得享受和感悟,所谓的烂无非就是不喜欢就说烂,可是评判的标准是不是烂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没标准也就是没公平而言,导演也是人也会评判别人的作品,但只会说哪里不足哪里蛮好,哪里需要修改哪里值得保留,每部电影都有他的特点和欣赏之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评判者的导向和喜爱决定了评判的结果,武断的评判是不确切的,我建议电影评分细分化。
第一、你是否喜欢这类风格电影
第二、电影的优点与缺点
第三、你最喜欢那一段剧情
第四、你对电影剧组的寄语
第五、同样投资预算级别的电影你喜欢哪一部
第六、假如你是导演这部电影怎么拍
随着观众观影水平的提高,烂片已经逐渐的被市场淘汰,但依然会时不时的和观众打个照面。
比如2018年暑期档的[阿修罗]。
眼花缭乱的特效,惨不忍睹的演技加上挑战智商下线的剧情,烂片的各种槽点也一一被观众们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
但市场,依然重要。
用流量、鲜肉搭建起来的粉丝经济,让电影市场,走向了用鲜肉明星搭建起来的赚钱机器。
于是,即便导演们试图在创作上挽回一丝希望,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不伦不类。
总结起来,要想拍成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也不容易呢!
作为一部烂片标配,烂俗的故事必须要有。而且还不能让观众通过剧情猜到结尾。
于是,导演们开始了狗血大放送。
如果是时装片,女主必须要经历堕胎、绝症、车祸等多项考验。这其中还要有女二、女三来搅局。
男主则要经受的主色诱、情变等关卡,同样不好过。
比如我们熟悉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相比之下,古装片中,男主的任务要艰巨的多,不仅要经受住上面的种种考验,还要面临怪物的袭击。
除此之外,引入经典、致敬佳片也成为了烂片导演们的必备法宝。
这一卦的代表作品,除了频现于近两年的春节档之外,还适用于那些从演员转行的新导演们。
就像2017年上映,豆瓣得分3.7的王宝强处女作[大闹天竺]。
无论剧情多差,一个优秀的演员依然能拯救一部烂片。
被老戏骨金士杰拉倒及格线的[剩者为王],就属于这个类型。
但如果剧情惨不忍睹,再加上一票没演技的演员,这类电影业基本上被划为烂片了。
而属于这卦的演员们,用一个专有名词就可以概括,即“小鲜肉”。
虽然少数鲜肉们的演技并不差,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影片,都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
同时,粉丝群体只认脸,不认演技的表现,也促使迅鲜肉们,拿到了一些他们还无法hold住的角色。
而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只是他们面瘫的表演,以及狂热粉丝轰炸后的票房。
随着制作费用的水涨船高,曾经被吐槽五毛钱的电影特效也逐渐跟上了时代。
但即便如此,如今的电影特效不仅很少得到观众掌声而且还被越骂越惨。
一部成熟商业片的制作体系,需要从各个方面以十分严谨的工艺进行。
在重工业电影发展迅速的今天,国产电影能做到这点的其实并不在少数。
但归根结底,是否能让观众信服,最终呈现到银幕之上的形象,是否让观众满意,才是重中之重。
显然,导演和特效执导们和观众之间,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距离。
方花重金请到的好莱坞特效师,在文化上也与我们存在着各种差异。
于是,最终呈现在银幕之上的,只剩下了那些匪夷所思的怪异造型,加上表演和剧情,一部烂片就此诞生。
比如下面这位长了三个头的神仙。
烂片符合以下几点,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1选用的题材非常的烂,造成大家对其产生无所谓,题材不新颖的。
2.据说投资大,其实投资全部花在演员身上了,天价演员,天价片酬,这种事情层出不穷。
3.制作团队不行,可能把大量的财力投到演员身上了,没有钱做特效了,就成了我们口中的5毛钱特效。
5,玛丽苏、杰克苏故事,毫无意义;
6,故事有漏洞,剧情带bug;
7,老演员敷衍演绎,痕迹明显;
8,没演技的爆红小鲜肉当主演;
9,五毛钱特效;
10,动作指导太烂,动作太假;
烂片就是大牌明星特别多,宣传特别大,剧情很简单没什么突出的地方,反正就是明星聚会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烂片呢?首先影视行业的水比较深,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期吐槽大会,那次请的是王晶,大家吐槽他是烂片之王,什么澳门风云,大嫂等,他自己说到现在这是时期港片真的不像以前的黄金时期,现在港片处在一个低迷期,但是香港有大批的演员,怎么养活这些演员呢,王晶自嘲到我的烂片可以养活他们。
Ⅲ 一个电影拍摄出来之后,如何定义为这是一部烂片
如何定义一部影片是“烂片”?
观众的评价可能是最直白的:前三十分钟和一镜到底,已经是在观众的耐心底线边缘试探。稍有知识的观众会愤怒地在社交软件上发问:导演是谁?他也配用这镜头?
而更多的观众则选择在评分软件上愤怒地打下最低分。
丧失信心的观众的态度异常简单粗暴:loser导演,搭档一群loser演员,接了个烂活,影片前三十分钟就已经让观众拍桌子走人,我为什么还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来了解烂片的拍摄过程?
一部戏可以改变一部戏的人生,但这或许还不够。当一部影片呈现白热化之时,有不少问题也将纷至沓来。而许多刚刚被“改变人生”的制作者们,或许还没有准备好。
Ⅳ 烂片是怎样评选的
烂片儿是通过剧本,演员,和制作背景等等各种因素来评选出来侍孙的,现在的影评人越来越专业,不会空口无凭凭自己的喜好来评判烂片的标准。
我觉得近期上映的上海汪谈森堡垒就是一部烂片困亩儿,他说的是一部未来科幻片,但是剧中的场景没有任何未来感,而且主演鹿晗的演技实在让人尴尬,作为一名军人,为了不影响发型不好好戴帽子,在部队早被班长打傻了。
Ⅳ 一个电影拍摄出来之后,如何定义为这是一部烂片
相信大家平时都很喜欢看电影,好的电影总是能够被大家称赞,得到的反响越好,票房卖得也更好。不好的电影,常被大家称为是烂片,总会有很多人去吐槽他,那么反响饥历不好的话,这部电影就算是废了。
当然有些时候,烂首搜可能各方面准备都非常的齐全。等到电影上映之后,往往结果和大家所想的不一样,没有很多观众去看,反而有很多人去吐槽,吐槽电影的故事情节,吐槽电影的演员。总之就会找各种原因去说这是一部烂片。大家认为是这样吗?
Ⅵ 电影产业中的烂片是为何出现的
电影产业中的烂片是为何出现的
在中国,很多剧本精良、拍摄用心的“好电影”(如《疯狂的石头》《钢的琴》)并没有赚到太多钱,尽管给导演和演员带来了好口碑。这是因为在其他环节这些电影并没有做好,这些环节中有的是垄断的,有的是“关系密集型”的,有的要碰运气。但很多烂电影却有着很好的票房。那么烂电影是为何出现的呢?
一、烂电影制作的目的
1.赚钱:这个原因应该无需过多解释,现在内地电影市场这么好,谁都想捞点吧。
2.推艺人(也包括捧女友甚的):很多艺人经纪公司、娱乐公司等都会去投资一些电影,其目的并不是以赚钱为主,因为一部非大投资的商业大片成本是挺低的,一部片子好了可以捧红公司若干演员,然后再靠这些艺人去把钱赚回来。
3.企业打广告:一部分企业掏钱投资电影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打广告罢了,而制作公司自然是你给钱我就去拍。
4.电视节目营销:现在很多热门节目都会去投投电影啥的,当然一部分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像爸爸去哪儿那样赚点钱,还有一部分最开始的目的只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电视栏目,扩宽栏目的影响力,尤其是这种季播节目,等下一季要大半年或者一年,很容易被观众遗忘,但,拍个电影就可以保持话题性,散发节目余热,坚持到下一季播出。比如马上要上映的快男电影《我就是我》,这个以纪录片为形式的电影,很明显目的就不全是为了钱。
5.爱好: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纯粹爱电影,想拍电影,这部分人有钱就自己投自己拍了,没钱的就会想方设法去拉点土豪来投投。
6.洗钱玩票其它类:这部分占的比例也不少吧。
一个电影项目从成立到完成一般也要历时1年吧,计划项目,拉投资,出剧本(国内有些是先有剧本再有计划和投资,而有些事先有钱再有剧本这些的,这种现象不好妄加评论),制作,审核,宣传发行宣传,按照现在的行情,一般是制作费和营销费各占一半,当然也有《致青春》《同桌的你》《小时代》这种营销费占总投资的2/3甚至更多的,这种现象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
二、为什么有这么多烂电影
1.有人想拍电影,但没钱也拍不好
2.有人拍的好也想拍,但没钱
3.有的人想拍电影有钱,但不会拍
不怕丢脸的说,近两年,我做过很多项目计划书都是属于第一种,我也觉得挺无奈的,但拿人钱财,要吃饭,没办法,也只能跟着忽悠投资方,那些土豪大老粗,根本没接触这个行业,还能指望他多懂行( ⊙o⊙ )哇,还不是酒桌上多吹吹就冲亏掏钱了,尤其是看到新闻今天这个票房5亿,明天那个片票房10亿,然后他们去电影院看这片觉得也不过如此很普通,没啥特别之处。所以,他们就以为现在的电影市场就是随便扔个片都能赚大钱,掏钱就掏的更爽快了。
所以,究根结底,中国烂片多完全不难理解。
三、烂电影盈利方式
1.票房:这是大部分电影盈利的基本方式,包括国内国外,无需多解释。
2.广告:
(1)电影植入广告:这个大家应该也不陌生,《杜拉拉》《私人定制》《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等很多都是去数广告的吧,1个广告位收个几十几百万,来十来个广告主,就悉和上千万了,电影无需上映就已回本。
(2)宣传赞助广告:要知道电影除了片中可以植入广告,宣传也是可以散陆神拉赞助商的,比如一个电影发布媒体会需花费100万,你拉几个赞助,基本上这一场的宣传就赚了。不然那么多电影全国各个城市举办活动,那个宣传费都要投资方硬掏还不吓死人。
3.卖版权:卖给视频网站,卖给其它厂商开发周边产品等;还有把版权卖给国外发行商等,现在这一块收入占比应该也不大。(顺带提下电影节奖金收入,金额不大,不过对于小成本电影来说也算不低了)
4.网络分成:现在这种模式运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通过和视频网站玩付费网络电影,合作分成,收入应该会越来越高。
5.卖角色:大牌要靠钱请,一线花旦小生动则几百万上千万片酬,二三线也要一两百万,但,其实对于很多新人来说,一个角色卖个几十万也是很正常的事,一个电影买十来个角色也就几百万。
6.发行:其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这一块其实收入比例不大,像早些年发行光碟什么的收入很可观的。
7.其它盈利方式。肯定不断还有更多盈利模式被开发。
说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一部电影到底赚钱与否真不是全由票房决定的.,很多你觉得亏本的电影,人家都赚的挺嗨的。
四、综述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既有文化属性,也天然必备商业属性,这在哪国都一样。
电影从来不存在好电影就能赚大钱的规律。
在没有好的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差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天朝就是好例子。抛开电影审查制度的前期束缚不谈,内地几乎没有成熟的艺术院线(江志强开百老汇虽没想着赚大钱,但起码不能赔太多;后窗能坚持多久有待观望),小成本电影想和大片竞争,太难了,基本目标能保本不赔就不错了。
而且说句大实话,电影产业如今成这样,有很大原因也是不成熟的观众造成的。内地大部分观影群体特别是二三线观众,不看口碑什么的,花钱看电影图的就是大场面大明星有意思。进到电影院看到哪部片排期合适演员眼熟看着又不无聊似乎还有大特效就更好了,花钱图的不就是一个傻乐。既然钱多人傻速来,那投资方何必还花那么多心血直接照着观众G点来就是。反正电影上映前三天票房是最重要的,忽悠好点投入就能稳稳收回了。后期疲软什么的,管他啊。
;Ⅶ 那些大烂片电影是怎么赚钱的
用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明星来客串一下角色,来增加影片宣传的知名度嫌散,抓住人们的追星芹伏氏心厅凯里,大肆前期宣传,来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