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芙蓉镇)的 观后感 150字~200字 谢谢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我喜欢它,胜过《活着》和《蓝风筝》。
我深以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不应该放弃某些价值,例如对智慧的渴望,对良知的守护,和最重要的,对趣味的追求;而且,良知和乐趣,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倒霉蛋”式的叙事,以及由此反映的生活态度,自我屏蔽(或者说放弃)了那些原本可能属于自己的乐趣和美好,它其实间接承认,个人完完全全处于被支配的境地。
年代固然是灰色的,环境固然是苦难的,但人的生活并不应该由此而变得逆来顺受,即使不进行激烈的抗争,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更不用说这样能减少亲人朋友的担心,甚至给他们带来希冀和欢乐),这完全是生活态度的问题。
⑵ 电影芙蓉镇简介
影《芙蓉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6年,该片是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电影芙蓉镇简介,供大家参阅!
电影芙蓉镇基本信息
影《芙蓉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6年,根据古华所著同名小说改编,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
该片是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 反思 。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
影片在1987年第7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 故事 片,最佳女主角等5项大奖。
电影芙蓉镇剧情简介
60年代初,湘西芙蓉镇上勤劳美丽的少妇胡玉音(刘晓庆饰),同丈夫黎桂桂摆了个米豆腐摊子。虽是小本经营,但和气生财,生意兴隆。由此与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结了仇。
胡玉音夫妇以劳动所得盖起一幢新瓦房,更是引人注目;“四清”运动开始后,李国香任工作组长。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也被查封。曾帮助过他们的粮站主任谷燕山、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均受牵连而遭审查,懒汉王秋赦则成了运动的依靠对象。
桂桂被逼自杀后,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到处受欺凌;““””开始后,王秋赦当上了支部书记,李国香被赶下台。胡玉音每天和右派分子秦书田(姜文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她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两人逐渐产生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
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她身兼数职,威风显赫。
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不料因此大祸临头,秦书田被判十年徒刑,胡玉音被判三年徒刑,因怀孕在身,监外执行。
她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分娩时无人照顾,多亏谷燕山拦住一辆军车,将她送进解放军医院,才救了母子性命。
动乱的年代终于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彻底平反,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李国香又高升了,王秋赦则疯疯癫癫地敲着破锣,嘶哑无力地喊着:“运动了!……”
电影芙蓉镇影片评价
《芙蓉镇》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影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第10届百花奖评委会评 )
总的来说,《芙蓉镇》仍然是一部谢晋式的“哀而不怒”的电影,但在当年那个特定的年代却引发了人们对“四清”、“反右”、““””等历史问题清算的热情。(《中国新闻周刊》评)
《芙蓉镇》作为一部地地道道的当代中国电影,就如同一道原汁原味的经典中式大菜,对于已经吃惯品种繁多的杂食和西式快餐的人们,无疑是对于被破坏了的味觉的一次拯救。(金鹰网评)
《芙蓉镇》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是与《活着》一样细腻又激烈地描写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保持美丽与优雅的好电影。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令人难忘。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该片仍然是一部谢晋式“哀而不怒”的电影,在这部片子中,人性,在运动的历史长河中淬炼,被放大,被捆绑,被考验,纯的愈发纯净,浊的愈发混浊。(《东方早报》评 )
《芙蓉镇》是一部歌颂人性和人道主义,歌颂生命搏斗的影片。影片运用多种符号,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复杂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从压抑到抗争的人生历程。(人民网评 )
电影芙蓉镇简介相关 文章 :
1. 芙蓉镇观后感
⑶ 如何评价《芙蓉镇》这部电影
《芙蓉镇》是一部歌颂人性和人道主义,歌颂生命搏斗的影片。影片运用多种符号,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复杂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从压抑到抗争的人生历程。影片以“文化大革命”为舞台展开了各种灵魂的拼挣与搏杀,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面对颠倒的世界内心深处欲望与情感的涌动。这里有胡玉音和黎满庚之间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真诚恋情;有黎满庚危急之时抽身自保的无奈背叛;有李玉香、王秋赦之流的颠倒沉浮、无耻卑劣,也有胡玉音与秦书田在严霜酷寒中结出的爱情花朵;有秦书田表面玩世不恭、油嘴滑舌,内心却痛苦难言;也有谷燕山对胡玉音的暗恋与他性格上的光明与阴暗面……每个人物都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个体,他们血肉丰满、深刻复杂并在各个层面与其他的人发生摩擦撞碰,由之产生了一连串真实的故事。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
⑷ 500字读后感《芙蓉镇》
读《芙蓉镇》有感
古华的一部《芙蓉镇》,便是十年浩劫前后的聚焦镜。
我并不了解这个时代,但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去窥看一下父辈经历过的动荡时刻。那是上一代中国人如何也抹不掉、刮不去的烙印,数不清的人都在这个时代中承受着苦难,或是在一切归于平静后暗自神伤。
如作者在全文开头的自序:“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是的,岁月如歌,但那个回荡着精神冲击的岁月该是一首如何的曲子呢?作者将各段迥然不同的旋律编在这几个人身上:
坚强敏慧但红颜命薄的“芙蓉姐”胡玉音,相信劳动致富、木讷寡言的屠户黎桂桂,因为自身难保而背叛自己、背叛胡玉音的大队书记黎满庚,对现实无可奈何、只有“醉眼看世情”的北方大兵谷燕山,装疯卖傻却从未怀疑真理必胜的“秦癫子”秦书田,心狠手辣甚至有点心理变态的“运动闯将”李国香,好吃懒做、甘心当流氓无产者的“运动根子”王秋赦。
这些名字都被作者赋予了极为浓厚的人格影响力,让人不禁联想到他们的真实存在,可谓塑造得有血有肉。这些身份各异的角色,在芙蓉镇这个曾经秀丽的乡村里,奏出了一曲富有味道却充满血泪的严峻乐章。
同时,《芙蓉镇》的乡村风情画也是值得称道之处。阅历丰富的作者把自己生活中所谙熟的南方乡村,浓缩进这部描写文革的小说里,把风云色变的政治寄寓于风俗民情图画,借命运多桀的人物演绎出乡镇生活的变迁,力求刻画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
《芙蓉镇》的结构自有其特别之处。作者将全文分成四章,其中每章七个小节:1963年的“山镇风俗画”,交代了时代背景与人物性格;1964年的“山镇人啊”,文革即将展开,芙蓉镇一派山雨欲来之势;1969年的“街巷深处”,描写了文革之中芙蓉镇的改头换脸;1979年的“今春民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雨过天晴,好人终有好报。结构编排犬牙交错,经纬编织,但亦浑然一体,有条不紊。
不堪回首的十年浩劫,是中国史上又一次对文化、对知识盲目的践踏,多少作家学者,多少正人义士,受到精神及至肉体上的迫害。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部《芙蓉镇》,具备了历史的批判力和文学的影响力,将这个动荡的年代娓娓道来,留给对新一代中国人的警钟和鞭策。
本文章转载自:http://www.yuwen08.cn/yue/2009/0222/article_5446.html
⑸ 《芙蓉镇》观后感,结局好看吗
芙蓉镇》这片儿借来了大半年,一直躺在角落里。那时看《让子弹飞》对姜文的爷们味很是着迷,所以想看《芙蓉镇》这部老片,之后又总没冲动看。我对于人生的苦难史大致能避则避,战争,清洗,人在大环境下变成了不知何日死悲哀的蝼蚁,好好的人生受尽了摧残,让神经不够粗壮的我产生了一种不适感。但并非所有这种题材都被我拒之门外,影片要表现什么旨意,用怎么样的拍摄手表现它,这其中的微妙属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很难说清在别人眼中差不多同一类型的片子,为何我一部爱之,一部避之。另外,因为是国内片,首先就不以为然。可怨不得我,国产片的做作,庸俗,虚妄,形式大于内容,或是永远的民族主义乡土情结和小人物总是悲惨沉重的一生。太不合口味了我不爱看。当然千里挑一还能挑出几部不错的。但,经典的,有吗?
可是,上个周末把这部86年拍的《芙蓉镇》看完之后,我必须在这里唠叨几句,迄今为止,终于看到一部top1的国产经典片。25年之后看来心中满怀崇敬,是一部百年之后也不会逊色的影片,所谓经典,就是它的普世价值和艺术光辉要穿的透时光的隧道,温暖到后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