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紫日》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紫日》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那太阳,紫色的。”
一群人缓缓地走向紫色的太阳。
看了《紫日》至今记忆由新的是1个中国农民,1个俄国女兵再加上1个日本女俘虏,在如画的大兴安岭中一路同行的身影,而身后就是那紫色的太阳。
时空不断地交错,这时才发现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中国人杨眼见着母亲被刺刀活活刺死,同胞被日军装在麻袋被火烧。俄国女兵娜佳总是回想到童年旋转的木马被带有“e”标号的德军飞机摧毁。而在日本女生秋叶子的回忆中有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终因残酷的战争而破碎。战争是残酷的,它破坏的仅仅是和平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它让人不再是人,而是充满野性的禽兽和满腔怨恨的皮囊。(故事的秋叶子的八音盒经过了半个世纪,从满脸皱纹的杨手中,到了头发花白的娜佳手中,最后安放在了大兴安岭,当然安放在那里的还有对死者怀念与惋惜。
秋叶子曾说:“这一切终于都过去了。”杨愤怒地吼:“死了这么多人,就这么过去了?”的确这一切并没有过去,还是有人没有承认那段历史,手上沾满鲜血的人被高高侍奉在庙社中,无辜的人们的冤魂在博物馆中哭泣。停止对战争的崇拜吧!低头认错并不是耻辱,而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
战争场面残酷无比,血流成河,百姓流离失所,饥荒肆虐,温病横行,民不聊生,方圆百里不见一丝生机,画面里满满的都是枪林弹雨,火光朝天。
《紫日》却与其他战争片不一样,它的画面不仅仅在战争的场面上多加笔墨,更多的是以此反衬和平的光景。它拍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多是和平的唯美景色。以大兴安岭为背景,忽而出现郁郁葱葱的树林,忽而显现辽阔的草原,忽而闯入一片宁静如镜的湖面。此时的大兴安岭便是战争中,拥有和平的唯一一片净土。
《紫日》中有三名主人公杨玉福、秋叶子和娜佳。她们分别来自不一样的国家:中国、日本和前苏联。故事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为背景,阐述了从敌对转化为好友的一个过程。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然而一旦蒙上了战争的硝烟,就会改变颜色,蒙上淡淡的紫色,预兆着灾难的降临。惟有驱除战争的阴霾,明媚的太阳才会重新带给世界光明、温暖与蓬勃的生命,日落时才会是一轮美丽的红日。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对战争、和平与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和平而战的勇士们的牺牲,无辜受虐的老百姓,平静的村庄被战火烧尽,硝烟的浓黑代替了炊烟的灰白,战争的炮火击碎了和平的.明镜。如此一来,更令我感觉到:和平不是必然的。
没有超强的豪华明星阵容,没有过多的厮杀搏斗场面,有的只是二战时期来自不同国家的三个人(中国的农民杨玉福,苏联的女军医娜佳,日本的女学生秋叶子)偶然走到一起,为了走出那片无边无际的森林,而团结一致,全力以赴的求生故事。不是夸张的传奇,而是真实的历史。《紫日》让我明白了任何国家的人民都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当战争袭来时,手无寸铁的普通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过着迭沛流离的的逃亡生活。这还算是很幸运的了,很多民众在逃亡前或逃亡途中被无情的战火所吞噬,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山河一片惨不忍睹的凄凉景象!所以,当盼望已久的战争结束时刻来临,人民欢声鼓舞,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为祝贺那可贵的和平时刻,幸福相拥。
剧中三个人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三个国家的矛盾。然而,当他们为了求生,而舍命互救时,他们完全忘记了对方的身份。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团结,大家才有生还的希望。于是,三个不同国籍的人,互相帮助,尽管他们语言不同(幸好日本女学生能说点汉语),在求生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同时也化解了矛盾。因为他们都知道对方是无辜的,战争不是他们的错,对于战争他们也无能为力!他们都是善良的人,都珍爱生命、渴望和平!
《紫日》是一部成功的历史剧。它不仅让我对那段历史多了一份了解,更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人性的善良,和平的重要。我将更加珍爱生命,珍惜现在这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它造出的破坏是无边无际的,是不可收拾的,是……总而言之,是悲惨的。
战争给我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当杨钰福正在河边往水中投入子弹,秋叶子在一旁蹲着,谈起了话。那一字一句,仍然刻在我心上。那一场烟火纷飞的战场,就因为统治者的贪心,失去了多少个无辜的老百姓。现在杨玉福颤抖了的声音,似乎在向战争哭诉着他那悲惨的经历。秋叶子虽然她是日本人,被灌输过日本的战斗主义精神,曾有想陷害过杨玉福和娜佳的行动,但是她毕竟还是一位孩子,还是有一颗善心的。秋叶子那么小,却生活在那样一个血流成河的时代,真是可怜!和我们现在完全截然不同。
如今,我辛运的生活在和平时代,没有了战争;没有了敌人的袭击;也没有了那妻离子散的家……那一切不幸的事情都消失了,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在新年能与亲人团聚,一起吃口可的团圆饭;一起去串门拜年、领红包;一起喜悦地放鞭炮;一起观绚丽多彩的烟花;一起跳火群等。在家里,能与家人谈心交流生活中的趣事,一起玩游戏、一起打比赛。在图书馆里,能和家人一起分享书的精彩之处和自己的对这本书里的人们胡看法……那是多么幸福啊!
莎士比亚曾说过:“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时化作甜蜜。”
希望我们能永远保持住现在的和平之美,不再让战争来临。
一个叫杨玉福的中国人,他在被日军枪杀前被一辆失控的苏联坦克救了,他认识了少尉娜佳,后来遇到了逃生的日本人秋叶子。
镜头一:沼泽地。
经过沼泽地,秋叶子意外地落入了沼泽地,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拉上来。他们开始互相信任、团结一致了。
镜头二:失散,遇猛兽。
他们在森林中,遇上了大雨,娜佳害怕地跑了,他们失散了。雨停了,杨和秋叶子遇上了老虎,杨不会使枪,又不让秋叶子开枪,危机时刻,杨误打误撞开了枪,吓跑了老虎,娜佳也寻着枪声回来了。这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信任。
镜头三:草原大火。
正在他们寻找出路的时候,草原起了一场大火,这时,秋叶子机灵地把另一头燃起火,然后叫他们趴下,两边的草都被烧了一大块,只有土了,火一烧,烧到土了,火没了。他们已经完全信任对方了。
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秋叶子指着落日说的:''你看太阳紫色的''!
秋叶子被日本军官打死了,手中的八音盒掉落在地,响了起来,我觉得这是传递幸福、和平的音乐。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呀!
2. 关于紫日这部电影的观后感5篇
《紫日》观后感
我是一个女孩。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
我一向认为中国最伟大的演员是李保田,中国最伟大的电影就是<<紫日>>,至少我这样认为。
如果说看张艺谋的电影是视觉上的震撼,那么看冯小宁的电影则是心灵上的感动!
第一次看紫日是在2000年,那年我上高二。到此刻我看了已经不下六次,这天又看了一次,感受颇深。
我喜爱紫日里面的那种凄美的感觉,伴随着紫日那凄美而又充满旋律的主题曲,那种感受无法用言语表达。
紫日的三名演员分别来自三个不一样的国家,他们克服了语言的差异,能够把这部电影演的那么的真实,到位。而某些电影首先从语言上就感觉东拼西凑,上句不接下句。给人一种硬生生而又尴尬的感觉。另外从这部电影,我们也能够感觉冯小宁的心很细。
看到秋叶子死去的那一刻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部好的电影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看那太阳,紫色的。”
一群人缓缓地走向紫色的太阳。
《紫日》观后感
《紫日》是由1个中国农民,1个俄国女兵再加上1个日本女俘虏,在如画的大兴安岭中一路同行的身影,而身后就是那紫色的太阳。
时空不断地交错,这时才发现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中国人杨眼见着母亲被刺刀活活刺死,同胞被日军装在麻袋被火烧。俄国女兵娜佳总是回想到她孩子所骑的旋转的木马被带有“卐”标号的德军飞机摧毁。而在日本女生秋叶子的回忆中有的是一段凄美的感情终因残酷的战争而破碎。战争是残酷的,它破坏的仅仅是和平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人类所有完美的情感:亲情、友情、感情……它让人不再是人,而是充满野性的禽兽和满腔怨恨的皮囊。当屠刀被举起,人类忘记了人类屠杀的是人类自己。
冲突在不断发生,正因每人的思想教育迥异,又不通语言,因此互相猜疑。杨始终不让秋叶子碰枪,还取出了枪中的子弹,总是怒视着秋叶子。娜佳曾因同伴被秋叶子害扫射秋叶子,也因愤怒对杨举起过枪。秋叶子因被法西斯灌输杀人的教育,几次三番想陷害与杨和娜佳。正因生活方式有了民族,正因民族利益有了国家,正因国家利益有了战争,正因战争人与人有了可悲的隔阂。
但是最后在色彩绚丽的大兴安岭,杨对秋叶子一次次的搭救,娜佳手中的枪一次次的放下,秋叶子禁锢的心一次次的溶解,带着他们找食物,度火灾。杨赌气地丢下娜佳分开走,娜佳孩童般的在后面追,秋叶子嬉笑着编花环。每个人心里都有原始的善良纯真,当紫色的太阳升起时,走在大兴安岭中的,不是中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只是三个互相扶持的人,梦幻般的大兴安岭消除了国籍,语种之分。一片一片无边无际的林子,阻隔了他们对外界的联系,也阻隔了恐怖的战争。
然而当走出了林子,又是一片腥风血雨,战败的日本人在群众自杀,然而竟然有日本兵是笑着走的。有一个天真的小孩手捧着炸弹,一个日本军官要拉开吊环时。秋叶子跑去阻止,罪恶的枪声响起了,秋叶子手中的花散了一地。愤怒的杨和娜佳开着车冲向了那个丧心病狂的日本军官。
“看那太阳,紫色的。”
贯穿整个故事的秋叶子的八音盒经过了半个世纪,从满脸皱纹的杨手中,到了头发花白的娜佳手中,最后安放在了大兴安岭,当然安放在那里的还有对死者怀念与惋惜。
秋叶子曾说:“这一切最后都过去了。”杨愤怒地吼:“死了这么多人,就这么过去了?”的确这一切并没有过去,还是有人没有承认那段历史,手上沾满鲜血的人被高高侍奉在庙社中,无辜的人们的冤魂在博物馆中哭泣。停止对战争的崇拜吧!低头认错并不是耻辱,而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
紫日观后感
在二战即将走向尾声,来自中国的汉子、俄罗斯的女军官和日本小孩被命运的绳索牵在了一起,三个背景文化截然不同的人语言不通,被困在茫茫的森林中,在面对生死较量的危难时刻,每个民族最淳朴的本性显露无疑。在中日敌对的战争时期,电影让我们看到日本百姓的无土豆网电影奈与无辜,看到了人民的善良与和谐。虽然是抗日题材,但电影里没有英雄、没有枪林弹雨,没有大篇幅的厮杀,也没有将日本绝对的划为坏人,而是在暴露日本军国主义残酷暴行时,显现出日本人民的善良与无辜,由于战争,对百姓毋庸置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一笔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任何一个民族,也是一次摧残。电影从战争的另一个侧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被困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的三个不同国籍人走到了一起,为走出森林团结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即使是日本对中国进行残暴掠杀的时候,他们彼此仍然能够互相理解,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渴望和平,渴望回家。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向世界无条件投降,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毒害的日本军认为日本再也没有了,开始互相残杀与祖国共存亡,日本小女孩不忍看到国民自相残杀便高呼战争结束可以回家了,然而惨遭日本人枪杀……十几年过去了,中国汉子和俄罗斯女军官垂垂老矣,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国家中和谐安详的生活着,日本女孩,是他们心中永久的遗憾;战争,更是他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据统计,二战中全世界共伤亡7400万人,其中日本200万人、前苏联万人、中国3500万人……惨不忍睹的伤亡数目,让人心惊,经过惨烈的战火之后,和平又回到了这个世界上,无论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不论什么信仰,本来都可以和平相处,建成一个心得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生命尊严将被所有人尊重,任何野蛮的暴行和恐怖都被禁止,任何侵略战争都不会再生,在那个世界里,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朋友。如今的和平是这些战士们的死亡换来的,经过了伤痛,就让我们好好珍惜生活、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因为,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
紫日观后感
看电影《紫日》,看到一大半,杨玉福、娜佳、秋叶子,一行三人穿越独木桥。其实,就是横在沼泽地上的一根朽木。过这座桥,小心翼翼,过到一半的时候,那日本女孩掉了进去。脑袋很快沉底了,杨玉福不得不搭救,娜佳帮忙。此事发生于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时候,这些人是逃难者。是战争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彼此患难,最终走出茫茫丛林。战争总是杀人如麻。时间长了,杀人就跟呼吸一样自然。
这是一部丛林历险记。由此,我想到了一件往事——我差点被淹死。有时候,回忆是一种不人不鬼的磨难。
1996年夏,我大学毕业回乡,和村里的孩子们去东河套洗澡。在敬老院渡口以南,众人“打狗刨”横渡,其实河面并不宽。但我不会水,差点顺大流,被冲出去三四十米,几乎冲到南侧东岸陡崖之下了。这时候,俺村的赵老秋、薛成子等四五人,手牵手救我,差点把他们冲跑。河水冲击力真大,上东岸后,我躺在沙滩上,脸煞白,吓的。我灌汤了,喝了一肚子河水。之所以,斗胆横渡,我是见俺屯子的“小段二”都能过去,也就扑哧扑哧几下。我就下水,孰料,我的扑腾不灵。
那次遇险叫我念念不忘,具体还有谁救我,都过去十七八年了,惟一记得有赵老秋,他是三弟的同学。打那以后,我从不下水,尽管我羡慕凫水。感慨往昔,万死犹轻。感念那些忠厚老实的乡里人,如今,赵老秋浪迹他乡(在大庆谋生呢)。生活有时候比战争还残酷。
人生的经历,总会有一些值得纪念的地方。人生本就是穿越茫茫丛林,谁不希望活着走出去,求生之路漫长啊。森林的外边依然是无边的森林。《紫日》里,娜佳,这个苏联女兵很气质,很善良。其实俄罗斯女人很有味道。一个好女人就似一片森林,永远没有尽头。
我们像夏天,又像秋天,却总能把冬天变成了春天。因为我们怀着善良。《紫日》是一部好影片,和那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见善恶,见人性。北呼兰河,一条奔腾的河,那的乡民,尤见人性之美。这年头简直喝人血,挫骨扬灰式的喝血,可是,善良比什么都永恒。
紫日观后感
紫日是个很简单的故事,1945年日本即将战败之际,大兴安岭茫茫白桦林中,一个中国农民,一个俄国女兵,一个日本女孩,三个国家,三种语言,三个立场,却因为战争困在了同一片林子里,结成了同一目的的同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伤往事,为了各自的理由主动或者被动地抗争着,对立却又奇怪的统一。对于战争,这些人有这自己的迷惑。中国的小伙子不明白,那些日本人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到中国的地方来杀人;那位日本女孩不明白,她和她的恋人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被培训成杀人,杀人,结果什么人都要杀他们;那位俄国女兵不明白,为什么她的儿子,一个天真的男孩为什么被一架空袭的飞机夺去生命...
战争的残忍就在于杀戮不分国别、派别、性别,一条性命在整个战争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因此显得那么的残忍。当人类被逼到极限的时候,却是不同的反应。中国小伙子想杀了作为敌人的日本女孩,最终却没能下手;俄国女兵想杀了作为敌人的日本女孩,最终却没能下手;日本女孩在受教育的影响下想杀了另外两人,最终也没能下手。
然而这些人性的软弱都抵不过在听说日本投降之后的一小队散兵游勇。在三人欣慰终于可以离开莽莽的原始森林的时候,那群日本败兵却在集体自裁以告慰他们口中完蛋了的“日本帝国”。想死的,不想死的,士兵,平民,都去死吧,日本帝国都灭亡了,你们还存在做什么?希望阻止屠杀的日本女孩,最终死在了自己国家的军官手里。这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日本人手里发生了。
3. 电影紫日的观后感
《紫日》观后感
该片是一部以反映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中、日、苏三国人民
共求生存为主题的战争片,表现手法新颖、主题深刻。影片用“战”
与“和”的强烈对比以及贯穿始终的八音盒阐述了“紫日”的含义:
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
然而一旦蒙上了战争的硝烟,
就会
改变颜色,降临灾难。惟有驱除战争的阴霾,明媚的太阳才会重新带
给世界光明、温暖与蓬勃的生命。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
带着不同的使命,
因为同一场战争碰到
了一起。
一个是对日宣战的苏联女军人娜佳,
一个是死里逃生的东北
汉子杨,
一个是来自侵略国日本参加挺身队的女学生秋叶子,
杨为娜
佳等苏联军人所救,
因为误入日军营地被日军包围,
后突围向北逃亡
进入大兴安岭,
途中秋叶子又为娜佳和杨俘虏,
于是三个来自不同国
度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开始了关系复杂而又艰难的森林逃亡历程:
杨
和娜佳为了逃避日军的搜捕,秋叶子则为了逃避杨和娜佳的控制。
在一望无际的森林里,
3个人的心灵不断挣扎,
不断受到着拷问。
从最开始的猜忌,防备,仇恨,曲解
,
到后来的融合,包容,平静,
友爱
,
影片用了3个人的内心独白串联起来,从每个人视角阐述了自
己对战争和人性的看法。
在看不见硝烟的大兴安岭,影片用唯美壮阔的风景与日本侵略者
的罪行构成强烈对比。三人一路上经历了山林大火、沼泽、猛兽等一
系列磨难,
患难之中渐渐产生了友情,
秋叶子也被娜佳和杨玉福的善
良所感染,
对自己长期以来所接受的
“
教诲
”
产生了怀疑。
那一望无际、
饱含大自然韵致的北国
林莽
;
有着童话般迷人景色的白桦林;
闪烁着
金色阳光
的河流;
浸透着瑰丽色彩的落日,
无不展现着浓郁的诗情画
意,令人神驰心醉。在这里他们明白了,不论怎样人类都是可以和平
共处的,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信任,而不是怀疑与仇恨。
然而,当他们走出森林,残酷的战争又重回眼前。铺天盖地吞没
绿野生机的火海画面;
法西斯刽子手惨绝人寰的暴行。
秋叶子也成了
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在“战”与“和”的强烈对比下,影片的主
题也得以揭示。
这就是人性,没有任何一个人热爱战争,每一个人都向往着和谐
和平的生活,
但是,
在战争的总体背景之下,
敌对双方就是敌我双方,
那就是剑拔弩张你死我活,
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就是选取大战争背景下
的小环境,来表现反战的主体,把三个人困在一起,这样人性的张扬
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演绎出来的故事就会真实,
表现也就独到新颖
了。
反战的主题不一定就是罢战倒戈,反战的主题在每个人的心里,
影片中自始至终贯穿的八音盒就是这个象征,
音乐是一种符号,
但它
却可以表达人们的所思所想,
甚至唤醒人们的灵魂。
在战争的硝烟下,
八音盒中动听的旋律带来的不仅是内心的平静,
还有对和平生活的向
往。
在飞机大炮下它是那样脆弱不堪,
然而它却用最柔美的音符唤醒
人们内心中仅存的一丝和平。
4. 紫日电影观后感5篇
《紫日》讲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紫日电影 观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紫日电影观后感篇1
轰炸,追击,顽抗,屠杀,毁灭……在炮火硝烟中,在震耳欲聋的轰炸声中,电影《紫日》拉开帷幕,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百万红军出击中国东北,对盘踞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予以毁灭性打击,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总算受到了它们应有的惩罚,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不会因它们遭受失败而改变,它们转而把魔爪伸向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大批中国老百姓倒在了日军的枪口之下!荧幕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一面是苏军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剿杀日军;一面是日军恶魔在屠杀大批中国老百姓。战争使人的生命脆弱如蝼蚁!
影片主人公之一——一位名叫杨玉福的青年农民,他在日军的屠场上侥幸活了下来,原因很简单,苏军坦克辗碎了日军的一切,他被苏军救了下来,在战乱中,他与一男一女两位苏联军官与部队失散,后来,他们又俘获了一位惊恐万状的日本小女孩,由于这个小女孩对他们的猜忌,男苏联军官不幸命丧在小女孩的仇恨和敌意中。这样,他们这支“流浪部队”只剩下了3人,一位中国农民杨玉福,一位苏联女军官娜佳,一位日本小女孩秋叶子,三人在辗转流浪中的爱恨情仇和身心苦痛分别代表了三个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于那场战争的全部理解和真心感受。
这是一部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丑恶面目的影视作品,影片以杨玉福、娜佳、秋叶子在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流浪生活为明线,以关东军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毁灭和败亡为暗线,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本质,影片从日本帝国主义宣扬武士道精神入手,对日军煸动本国青年仇华心理、标谤侵华战争为正义战争、征用本国女学生充当慰安妇等丑恶行径进行了猛烈抨击,影片中多次出现一轮暗红的昏昏欲坠的落日意象,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惨淡和没落,影片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次战争来预示日本军事力量的消亡,一是苏联红军出击东北剿灭关东军,基本消灭了日本陆军的精锐;二是美日冲绳岛大战,重创了日本海军、空军力量。在冲绳岛海战中,日本神风特攻队员驾驶战斗机冲向美军战舰时绝望的惨叫,导弹击中日舰产生的巨大轰鸣,在暗蓝色海水的背景中坠落的日本太阳旗,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后惨败。影片很多镜头都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反人类反道义的本质,诸如: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杀害懵懂无知的日本 儿童 ;杀害阻止它们自杀的日本小女孩;杀害乞求活下去的本国士兵……
影片的色调以暗红色为主,配以凄惋悲壮的哀乐,寓意着在那个二战时期的国际大背景下,中日苏三国人民终于从战争的梦魇中走了出来,影片最后通过一群日本兵在落日的血红中相继放下武器的镜头和两位已成耄耋老人的主人公的沧桑回忆,深刻提示了影片召唤和平、反对战争的主旨。再也不要血腥和杀戮了,战争夺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影片主人公杨玉福的一句“他们都死了!”,包含了对战争带来的苦痛几多辛酸和无奈。被日军杀害的日本小女孩留下的八音盒至今还流泻着祈求和平的旋律。那位已成沧桑老人的苏联女军官在莫斯科英雄纪念碑前虔诚地奉上花圈,在低徊的哀乐中喃喃自语,悼祭万千二战中死难的灵魂。中日苏三国人民是向往和平的,他们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那些至今还在为日本帝国主义扬幡招魂的军国主义分子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影片中三位主人公在战争中结下的深厚感情代表了中日苏三国人民诚擎朴素的国际友情,人类的共同进步需要和平,需要团结和友谊,让战争和苦难随风而去吧!影片深刻启迪着我们要为创建一个和平安宁、和谐友善的国际环境而共同努力。
紫日电影观后感篇 2
战争场面残酷无比,血流成河,百姓流离失所,饥荒肆虐,温病横行,民不聊生,方圆百里不见一丝生机,画面里满满的都是枪林弹雨,火光朝天。
《紫日》却与其他战争片不一样,它的画面不仅仅在战争的场面上多加笔墨,更多的是以此反衬和平的光景。它拍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更多是和平的唯美景色。以大兴安岭为背景,忽而出现郁郁葱葱的树林,忽而显现辽阔的草原,忽而闯入一片宁静如镜的湖面。此时的大兴安岭便是战争中,拥有和平的唯一一片净土。
《紫日》中有三名主人公杨玉福、秋叶子和娜佳。她们分别来自不一样的国家:中国、日本和前苏联。 故事 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为背景,阐述了从敌对转化为好友的一个过程。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然而一旦蒙上了战争的硝烟,就会改变颜色,蒙上淡淡的'紫色,预兆着灾难的降临。惟有驱除战争的阴霾,明媚的太阳才会重新带给世界光明、温暖与蓬勃的生命,日落时才会是一轮美丽的红日。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对战争、和平与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和平而战的勇士们的牺牲,无辜受虐的老百姓,平静的村庄被战火烧尽,硝烟的浓黑代替了炊烟的灰白,战争的炮火击碎了和平的明镜。如此一来,更令我感觉到:和平不是必然的。
紫日电影观后感篇3
在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娜佳女士最后向一块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墓碑上扔下的一朵白花,那朵白花让我想起了那个一身纯白的松叶子,那个看似柔弱可是却无比坚强的松叶子,这个日本女孩给我上了一课,什么叫爱国,什么叫坚持,什么叫真正的勇敢。
这个日本女孩在人高马大的俄国人的手枪下仍然坚定的将他们带进了日本人的军事封锁圈。想为自己的国家抓住他们几个,在这个女孩身上我看到了也许在当代我们这个年龄人身上也许并不会有的聪明。看到了在当初那个战乱的年代里许多个像松叶子一样的中国孩子就这样的死在的日本人的刀枪下。
在这个女孩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好的一面,在这个女孩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希望和平的心愿,可是最开始看到女孩坚强的一面时,我想也许她会一如继往的坚强下去,可是一个八音盒却让我看到了女孩柔情的一面,也许她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坚强,她也有女孩子的一面,有许多女孩一样的梦想,后来当日本天皇说战争结束的时候,坚强的松叶子在这个时候才放松了下来。就你娜佳女士说的:“这时候的我看到松叶子,就像看到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看,这就是战争,战争让人成长。这个如花一样柔弱的少女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就必须挺直自己的腰杆,紧崩自己的精神,让自己随时处于战争状态,即使她还是一个孩子。
可是最后当看到漫天的花从松叶子的手中抛向天际的时候,我还是差点流下了盈满眼眶的泪水。因为当看到一脸震惊的松叶子跑向自己国家人民身边的时候,却在即将接近时如一朵白花在暴风雨后终于坚持不住自己的腰杆,倒在了地上,手中抛出的漫天的花束不在是为迎接战争结束而准备的,而是为自己的葬礼所准备的花束。这样一个如白花一样的女孩倒下了,不是倒在了战乱,而是倒在了战后。多么的可悲。坚强的松叶子留在了大兴安岭,如一朵白花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柔弱的松叶子却被杨带出了森林。
多年后当八音盒被人送到了大兴安岭的时候,就好像柔弱的松叶子也被送还了大兴安岭一样,松叶子完整了。不论是坚强的她,还是柔情的她,都被大兴安岭的树木包围着。
紫日电影观后感篇4
“看那太阳,紫色的。”
一群人缓缓地走向紫色的太阳。
看了《紫日》至今记忆由新的是1个中国农民,1个俄国女兵再加上1个日本女俘虏,在如画的大兴安岭中一路同行的身影,而身后就是那紫色的太阳。
时空不断地交错,这时才发现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中国人杨眼见着母亲被刺刀活活刺死,同胞被日军装在麻袋被火烧。俄国女兵娜佳总是回想到童年旋转的木马被带有“e”标号的德军飞机摧毁。而在日本女生秋叶子的回忆中有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终因残酷的战争而破碎。战争是残酷的,它破坏的仅仅是和平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它让人不再是人,而是充满野性的禽兽和满腔怨恨的皮囊。(故事的秋叶子的八音盒经过了半个世纪,从满脸皱纹的杨手中,到了头发花白的娜佳手中,最后安放在了大兴安岭,当然安放在那里的还有对死者怀念与惋惜。
秋叶子曾说:“这一切终于都过去了。”杨愤怒地吼:“死了这么多人,就这么过去了?”的确这一切并没有过去,还是有人没有承认那段历史,手上沾满鲜血的人被高高侍奉在庙社中,无辜的人们的冤魂在博物馆中哭泣。停止对战争的崇拜吧!低头认错并不是耻辱,而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
紫日电影观后感篇5
紫日是个很简单的故事,1945年日本即将战败之际,大兴安岭茫茫白桦林中,一个中国农民,一个俄国女兵,一个日本女孩,三个国家,三种语言,三个立场,却因为战争困在了同一片林子里,结成了同一目的的同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伤往事,为了各自的理由主动或者被动地抗争着,对立却又奇怪的统一。对于战争,这些人有这自己的迷惑。中国的小伙子不明白,那些日本人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到中国的地方来杀人;那位日本女孩不明白,她和她的恋人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要被培训成杀人,杀人,结果什么人都要杀他们;那位俄国女兵不明白,为什么她的儿子,一个天真的男孩为什么被一架空袭的飞机夺去生命...
战争的残忍就在于杀戮不分国别、派别、性别,一条性命在整个战争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因此显得那么的残忍。当人类被逼到极限的时候,却是不同的反应。中国小伙子想杀了作为敌人的日本女孩,最终却没能下手;俄国女兵想杀了作为敌人的日本女孩,最终却没能下手;日本女孩在受 教育 的影响下想杀了另外两人,最终也没能下手。
然而这些人性的软弱都抵不过在听说日本投降之后的一小队散兵游勇。在三人欣慰终于可以离开莽莽的原始森林的时候,那群日本败兵却在集体自裁以告慰他们口中完蛋了的“日本帝国”。想死的,不想死的,士兵,平民,都去死吧,日本帝国都灭亡了,你们还存在做什么?希望阻止屠杀的日本女孩,最终死在了自己国家的军官手里。这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日本人手里发生了。紫日,是将要落下的夕阳,是落下的大日本帝国。影片的结尾很美好,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走到了一起,庆祝和平的到来,祝福和平永在。“这将是一个全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的时代,这将是一切形式的暴力与恐怖都不存在的时代。”
而现实生活中,故事还在继续。战败的日本崛起了,战胜国的中国却被远远抛在了后面。现在人民的反日情绪高涨,而小日本似乎也没有悔改之心,殊不知,战争一旦到来,死伤的终究是平民。中国在二战中3500万人的死伤纪录,血淋淋的事实,令人心痛,令人心酸。紫日,暮色中的太阳,希望不要再掀起新一轮的腥风,那些被牺牲掉的,都是同类,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在极端时会拼命求生的人!
紫日电影观后感相关 文章 :
★ 紫日观后感6篇600字
★ 紫日观后感5篇600字
★ 紫日观后感800字作文5篇
★ 电影紫日观后感
★ 电影《紫日》观后感
★ 抗战题材影片观后感3篇
★ 2020年写抗战影视观后感
★ 抗战电影观后心得体会
★ 抗日电影观后感
★ 2019年建国70周年观后感热爱祖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