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布鲁克林》——此心安处是吾乡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题记
某个深夜听到《home》这首歌,莫名被旋律所感动。一番搜索之后,才知这是电影《布鲁克林》宣传片的主题曲。当我知道这个电影是讲述一位爱尔兰姑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很多关于爱尔兰的事物。不得不说爱尔兰是一个充满文艺的国都,不仅有爱尔兰画眉这样的世界名曲,还有叶芝,乔伊斯这样的著名诗人与作家,而当我联想到这些,这部电影于我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女主爱丽丝和姐姐罗斯以及年迈的母亲在爱尔兰过着贫穷的生活。由于生活窘迫,女主被迫在吝啬而势利的凯丽夫人的杂货店打工。深爱她的姐姐罗斯为了给妹妹一个光明的未来,通过自己的朋友弗勒德神父的帮助,给爱丽丝在纽约布鲁克林找到了一处住所还有一份差事。自此女主远隔重洋,踏上了通往异乡的路途。
女主内心是极度痛苦的。生活的困顿,对新环境的不适,以及对姐姐和母亲的思念都让她在布鲁克林生活的很艰难。艰难的生活中唯有从家乡寄来的几封书信让她心生安慰。压抑的生活像一条奔腾在心中的河流,只差毫厘便会使脆弱的堤坝崩溃。弗勒德神父恰恰在这崩溃的边缘挽救了这个害羞却善良的姑娘,为了不让爱丽丝感到生活空虚,弗勒德神父给南希安排了一个夜校,爱丽丝的心境渐渐随着在夜校的学习渐渐好转。一次舞会爱丽丝认识了意大利小伙托尼,面对爱情,南希显得很勇敢而主动,那是一种新生的力量,使她不必为自己并不算漂亮的脸蛋儿自卑。
在布鲁克林的生活渐入佳境时,不幸的消息却从爱尔兰传来。爱丽丝的姐姐因病猝然长逝,和母亲通过电话之后,她的心境再也不能平静。在返乡之前,爱丽丝答应了托尼的求婚,这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姐姐的葬礼后,爱丽丝遇见了很久未见的闺蜜南希。得知南希的婚礼即将举行,在南希以及母亲的挽留之下爱丽丝推迟了返回布鲁克林的日程。在这段时间里,爱丽丝感受到了吉姆.法雷尔对自己的爱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爱丽丝也喜欢上了吉姆法雷尔,但是已婚事实是摆在面前的枷锁,在她心里纽约布鲁克林早已成为另一个家,那是同爱尔兰一样不能割舍的。这时候姐姐以前的工厂因为没有会计陷入混乱,爱丽丝用在纽约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在工厂老板的极力挽留之下,爱丽丝回纽约的日程再次推迟。随着时光流逝,爱丽丝与吉姆法雷尔情愫暗生,与此同时爱丽丝真正的爱人托尼对他的思念与日俱增。于是内心煎熬的托尼拜托自己的弟弟写了一封长情的信。正是这封信让已经走向边缘的爱丽丝陷入思想的挣扎,陷入对过往深刻的思考。在凯里夫人的一番寻衅之后,爱丽丝终于能够正视自己已婚的事实,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爱丽丝心有所属的寓意。漂泊异乡,她在布鲁克林已经有了自己的家,或许曾经的故乡很多东西都不能完全放下,但是漂泊的爱丽丝已经在另一个世界生根发芽,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寓意吧。
在回美国的邮轮上,爱丽丝想起了第一次去美国时的情景。那时候她就像自己身边的小女孩一样无助、迷茫,作为前辈她教给了小姑娘很多道理,当小姑娘问道布鲁克林怎么样时,爱丽丝的回答是“正像家一样”,可见纽约布鲁克林已经真正的融入她的心中。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爱丽丝即将和托尼相见时的那段独白:
终有一天,太阳会升起。但你可能注意不到,因为它是那么微弱。之后,你会在意一些无关的人和事,在意一个只属于你的人。那时你会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
很多人都是漂泊在外,甚至永远离开故土。当你真正生活在你所在的城市,那是一种缘分,甚至最终会成为你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故乡会留给我们回忆,但是我们现在的家能够给我们未来,人不只是回忆还有更美好的憧憬。愿世界上每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在异乡有一个温暖的家,遮风避雨,记得此心安处是吾乡。
『贰』 如何评价电影《布鲁克林》
先说怎么评价呢,很认真的故事先行的代表,不炫技,不作艺术层面的耀武扬威,简单又深入地塑造人物。做电影创作最基本的事,就是细节和悬念。
有人不喜欢,因为太平淡,不够刺激。
有人很喜欢,因为太深入,又足够温柔。
有人说这个电影讲乡愁。
不尽然。
我认为布鲁克林还是有一点点野心的,大环境的乡愁,小个体的飞翔。
这是不一样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也是小地方走出来的姑娘,一步一步踏在高楼拔地而起的城市里,抬头也是檐崖高琢、鳞次栉比的人间。乡愁绝非心里最苦难纠结的部分。那部分叫做野心和安宁的冲突。
在爱尔兰连工作都要看人脸色的艾丽斯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到布鲁克林工作的机会,漂洋过海走进大城市,开始新生活。朋友,爱情,被真诚和谦逊一一收入囊中。很感人的故事。
直到姐姐因病去世,她回乡后得到了当初不曾体会到的惊奇的关注度,甚至猎奇一般差点开始新的恋情。比较起布鲁克林小小的地下室,狭琐的交际圈,在爱尔兰她可能拥有的是不一样的看重,略带攀附的赞美。
怎么可能不动摇呢。
城中床,乡下房。
我看到弹幕好多人骂绿茶表之类的的词。
我觉得挺悲哀的,人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时常看不清自己的内心,当然会迷茫,徘徊。但是旁人才没有等你觉醒的耐心,错就会被骂。这也是小镇生活的局促性,一举一动都有邻居街坊盯着你,窗户外,街尽头,哪里都有目光盯紧。
我们也时常看到这样的段子,过年的时候那些在外面穿金戴银的Helen、Suzy和Lily回到铁岭、贵州、驻马店变成了陈红、张慧和刘继芬。
然后大家23333、66666红红火火恍恍惚惚转发。
刺痛的其实都是自己的心。
试想如果你是那个倔强又聪慧的姑娘,你从成年开始就知道你是一只鸟,不会永远困在那个小地方,当你努力,终于飞越千山万水见到了真正的世界之后。你回到家乡,发现当年的小伙伴们早早结了婚,生了崽。你穿的精致优雅,她们说你作怪浪荡,一方面又去模仿你。你礼貌体贴,她们说你矫揉造作。你谈吐不凡,她们说你被外面的世界同化了,不再属于家乡了。
离开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
没有回来这一说。
所以家乡两个字才称为一种背负,每每提及,如芒在背。
艾丽斯就是那只默默不作声的小鸟,羽翼丰满的时候,她咬紧牙含着泪找清了方向,在天空中飞翔舞动。当她停下休息,她发现当初她开始的地方是那么渺小,她不愿再回去,即使那里无风无雨,安逸舒适。
艾丽斯回到布鲁克林也许并非她有多爱托尼,她爱的是布鲁克林的拥挤的人潮却自由的灵魂。人人陌生,自我即家。
布鲁克林安全又舒适,不再被窥探,被选择,自由且未知,每一个下一秒都是希望。
最后提一下预告片的配乐,用的是加布里埃尔的民谣《home》
『叁』 电影《布鲁克林》
王晓琳在她的高中电影课程里推荐了《布鲁克林》,说这是一个关于就业与成长的话题。
感谢中国英语教师群的万能群主,给我分享了这部电影。今晚改完卷子,健身40分钟,洗了个澡,就开始看这部电影。
电影的女主是爱尔兰人Ellis,原本在故乡的小镇一家有着刻薄老板娘的杂货店当女工,一个在家长杂货店干活的都被嫌弃的人,她是自卑的,怯懦的。
但是,她想性格开朗的闺蜜一样,也希望遇到欣赏她的男孩子,但是,没有人邀请她跳舞。
后来在姐姐的多方斡旋下她拿到了一张美国的船票,在一位女乘客的帮助下,挺起胸膛,装腔作势过了海答州关,到了美国,片名布鲁克林区就是她在美国纽约生活的区名。
她自卑,怯懦,穿衣打扮也很没有品味,住在房东家里,也是那个总被嘲笑的一个。在纽约的百货商店,她仍然是自卑的,想家的,业绩不佳的售货员,甚至一度想到了逃离。
她的心情和苦闷,像极了我们每一个背景离乡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孤独感让我们更加思念家乡。这点让我感同身受,我想在想起自己初到新乡时的那份无助,孤独,仍然不能释怀。
也就是在此时,教堂的神父,她的资助人来看望她,安慰她,并让她在圣诞节去给那些爱尔兰的流浪汉发放食物,一位老者的歌声,让她潸然泪下,我想携举信她一定从这歌声里感受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那份孤独,也坚定了的决心。在神父的帮助下,她上了夜校,学了会计。竟然通过了考试。
此时,她也收获了爱情,一个意大利小伙对她的欣赏和爱,给了她自信。
她的穿衣打扮的品味也在一起租房的伙伴和店长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她变得越来越美丽。
姐姐的突然去世让她回到故乡的土地,那里有空旷的海滩,熟悉的口音,还有她唯一的亲人母亲。这里也有她的责任。在纽约呆了一年的她不再自卑,不辩轮再怯懦,她接管了姐姐的俱乐部,她的穿衣打扮时尚走美丽,,有人对她的态度都变成赞美和欣赏,甚至有公子哥追求,还差一点在家乡结了婚。
但是,她并不快乐。这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最终,她还是回到美国纽约,选择和意大利的丈夫在一起,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而奋斗。
我们很多人像女主一样,在外漂泊很多年,回到家乡后,虽然有锦衣玉食,但是我们仍然喜欢在自己打拼的这个城市里选择蜗居和艰苦的生活。只因为这里有我们热爱的,追求的,奋斗的,有我们的梦想!
蓦然回首,故乡依然在那里,但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太阳还会每天升起,我们也会意识到异乡才是故乡。一个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