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电影淮海战役为什么拍两次

电影淮海战役为什么拍两次

发布时间:2023-08-27 14:32:07

Ⅰ 李雪健在电影《四渡赤水》中首演林彪,开创之功功不可没

李雪健塑造过林彪,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当年他在《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轰动一时。这是空政话剧团排演的一出话剧,时间长达四小时五十分,接近五个小时。

这个话剧,当年曾经以录像带的形式在全国播放,播放时应该是组织单位观看的。笔者父亲当年在学校当老师,就曾经与同事在党校里看过这个录像带,还说人物表演很逼真。

现在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李雪健在影片里扮演林彪的片段,他在话剧里夹着一个尖嗓子在高八度的音准空间里叫出的“江——青——同——志——啊”,未见其人,就被这叫声给摄服了。

这个话剧排演于1980年,现在看来,大体相当于活报剧的水平,话剧提供的 历史 事实,明显不超过当时的纪实文学提供的素材,但话剧能够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演员的夸张性的演绎。

当时李雪健才26岁,却演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的垂垂老矣但又胸有阴亵的矛盾状态,赋予了剧本里没有的诸多内涵,体现出了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强的功力。

在这之前,李雪健在空政话剧团一直担负着的是跑龙套的角色,地位相当的低。

本来他演的这个角色是虚位以待中戏的李保田的,但李保田太忙,难以来到现场排练,李雪健充当了李保田的替身,代李保田走走位,定定位,一旦李保田来了,就没他什么事了。

但李雪健抓住了机遇,硬是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不仅当李保田的替身做得一丝不苟,更是代入自我,越俎代庖,假戏真做,把这个角色演绎到非他莫可的程度。

对于李雪健来说,这个角色对于他太重要了。

之前,他在剧团里,只是演演匪兵乙而已,连匪兵甲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匪兵甲,要留给他的同行中比他更玉树临风一点的濮存昕、王学圻这些演员。

李雪健个子只有一米七零,这样的身材,在演员中是很尴尬的,但是,他在林彪这个特型角色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从一个连一个脸都没有的匪兵乙,跃升为副统帅,这之间的巨大的落差,就这么险象环生地砸向了李雪健,任何人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不抓住这个可以进阶的机会,都会后悔终生。

李雪健的起点非常低,父亲也就是一个公社书记,他自小生活在农村里,后来初中毕业当了兵,在部队里因为是山东人,所以会说山东快书。那一年,北京的文工团演大戏,需要群演角色,李雪健在他的部队系统里被借用到北京当龙套。他是一个临时借用的战士,戏完了,他也应该回到基层部队,但李雪健见了大世面,就不想再回到出发地了,于是,他在北京四处投考艺术团体,最终被空政文工团录取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对他来说,留在北京,是一个多么难以企及的奢望啊。

在文工团里,李雪健什么粗壮活都做,使得剧团都不忍心把他裁撤了,甚至考虑过让李雪健在剧团里干干木匠的活,好歹对得起他的付出。

但演出林彪的成功,使李雪健不再是那个随时被剔出剧团的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了。

1982年八一厂再次上马《四渡赤水》,李雪健理所当然地再次在影片中扮演偶而露峥嵘的林彪一角。

《四渡赤水》这个电影当年是江青所抓的项目,影片导演蔡继渭早在1972年,就重走了长征路,体验一路风情,了解 历史 事实。

电影剧本正式立项是在1974年,到1976年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组建摄制组,投入拍摄了。

不过,当时的导演是苏里,而不是1983年公映的《四渡赤水》的导演蔡继渭。

苏里是中国的著名导演,他的战争片代表作是《平原游击队》,由他来执导《四渡赤水》,也是希望他能够在电影里保留下更多的弥漫着硝烟味的真实感。

不过,电影正在筹拍之际,“四人帮”粉碎,因为这个电影的特殊背景,被下令停拍了。

一度时期,剧组人员还因为听命于江青拍摄这个电影而受到影响。

比如《四渡赤水》的编剧之一李传弟就在他所供职的剧团里,因为这个原因而受到审查,后来当然没有事了。

蔡继渭在《四渡赤水》里的一些运镜风格,后来也影响到《淮海战役》的拍摄。

比如《四渡赤水》中红军一渡赤水、经过浮桥的场景,电影用了一个旋转三百六十度的航拍镜头来立体呈现,最后镜头对准了桥上的领袖人物。

这一镜头的构思,对照《淮海战役》中的黄维兵团开进的镜头、最后画面落脚于黄维登上小土丘的终笔,可以看出两者有着相似的运镜构思。

《四渡赤水》里原来是没有领袖人物的,只有团一级的将士,后来1982年重拍的时候,随着当时的形势,电影里将领袖人物作为主人公,但领袖人物基本没有心理冲突,电影里的戏剧冲突成份,还是原剧本里的团一级的将士们提供的。

这样,重拍的《四渡赤水》就有一些尴尬。原来电影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故事架构,通过虚构的基层团队——瑞金团,来表现战争的起承转合,现在加进领袖的指挥部的戏,这两者之间,便少了一个中间过渡的阶层,好像是领袖直接指挥了一个团,那么,这不是把领袖降到师一级的层次了吗?

所以电影后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电影里加进了一军团、三军团的戏份,这样,至少可以给人的感觉,是指挥部指挥了一军团、三军团,然后才有更为基层的瑞金团如虎添翼,大显身手。

这样,电影就加进了一军团林彪的一场戏、三军团彭德怀的一场戏,但这种加戏的事,是在电影已经定型之后,再怎么加进去,也无法改变原来的电影架构。

所以,《四渡赤水》结尾的时候,领袖人物站在高坡上,前来受到接见的仍是瑞金团的团长,中间依然没有一个中间的过渡阶层。

《四渡赤水》里给彭德怀加的戏,仅仅是安排了彭德怀接了一次电话,而一军团林彪的戏,同样是只给了一个场景。

这个场景可有可无。

此时影片已经走向尾声。前一场戏中,领袖们商议已经把滇军调出来了,下一步是准备走第二步、第三步棋,然后下令发“第一军团”。

这时候,电影里出现了一场“第一军团指挥部”的场景,林彪正在地图前,研究地图上的密密麻麻的纹路。

这个林彪就是李雪健扮演的。

这时,政委拿着电报,对林说,军委要我们进一步向东,暴露自己,带滇军东去。

林头也不抬,说了两句强调的指令,一句是“要二师做好准备。”一句是询问“清水江架桥的事?”

边上的指挥员都显得很轻松,只有林彪不苟言笑,专注地没有离开地图半步。

李雪健扮演的这个角色,也突出了人物面无表情的成份,但对比他在话剧中的夸张的带有明显丑化性的表演,这个影片里的角色形象要正面得多。

李雪健对角色的定位,实际上也影响了后来《大决战》中同样的人物形象塑造。

1996年拍摄的《长征》中,对林彪的咄咄逼人,反而有更多的表现。当时,在一次会议上,林彪提出进攻打鼓新场,得到了在座将领的支持,而唐国强扮演的角色,对此十分恼火 ,大发脾气,后来直接导致精简决策机关,放弃这种扯皮的讨论模式,显然要比《四渡赤水》对人物关系的简单化要深刻得多,也抓住了戏剧性冲突的要害。

这也反映出《四渡赤水》当时在初次涉及到新视野下的战争题材拍摄问题时,无法找到更好地处理指挥部与战壕真实之间的合理分布,只好在电影里简单地比划一下,致使电影里更深层次的戏剧矛盾难以得到展现。

相比之下,1996年的《长征》始终围绕的是领袖人物的思维决策而谋篇布局,更符合艺术规律。这个影片中的林彪是由钟山扮演的,从外貌形象上来看,还不如李雪健来得更为相象。

尽管如此,李雪健在《四渡赤水》里首次出演林彪,还是有着不可忽略的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对李雪健来说,这是他首次告别匪兵乙担纲这么一个重要人物的演绎任务,而对这个角色来说,李雪健也是第一次为这个角色定下了日后影视作品中始终难离左右的色彩调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 历史 上备受争议的角色,却是李雪健日后鲲鹏展翅的福星呢。

Ⅱ 《淮海战役》这部电影的战争背景

《淮海战役》这部电影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


Ⅲ 淮海战役的电影是哪年拍的

大决战海报 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Decisive Engagement: Wei-hai campaign (1991) 影片资料 国家/地区:中国 类型: 剧情 / 战争 / 历史 片长:219 min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演职员表 导演: 李俊 ....总导演 蔡继渭 ....首席导演 韦廉 杨光远 景慕逵 翟俊杰 编剧: 李平分 史超 王军 主演: 古月 Gu Yue ....毛泽东 苏林 Lin Su ....周恩来 吴志远 Zhiyuan Wu ....宋美龄 剧情 在辽沈战役打响的同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着手策划淮海战役。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及时切断正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在徐东碾庄圩地区。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重地宿县,切断了徐州刘峙集团的陆上退路。 蒋介石调杜聿明回徐州作战,敌人几路兵团云集逼近徐州,淮海战役形势异常严峻。国共双方统帅斗智斗勇,频频调兵遣将,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黄百韬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困,黄维兵团全歼。蒋介石虽多方设计救援杜聿明集团,但终因军无斗志,终致全军覆灭,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作为《大决战》系列的第二部,本片延续了同系列电影气势恢宏的特点。黄维兵团登场时,使用了长达一分钟左右的航拍全景式镜头,充分表现了黄维兵团的规模。而聚歼黄维兵团的那场战斗,同样使用了长时间的航拍。 电影从大处着眼,一些历史细节上也未放松,比如黄维兵团被围时,曾将卡车装满土摆成一线,以抵挡子弹,在影片中亦有显示。电影中还展示了解放军自行研制的一种土火炮—飞雷。 电影使用大篇幅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冒着国民党狂轰滥炸,对解放军的大力支持,同时客观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比说明了战争胜负的客观性。 其它电影 电影《车轮滚滚》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1975年出品) 讲的就是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故事,主要是以胶东地区一支民工小分队为线索。其中有个壮观的场景,成千上万的民工推车挑担,为解放军运粮送弹,车轮滚滚,人欢马叫。据说,当年参战的元帅、将军观看此片时,感动得热泪直流。数以万计的民工为支援淮海战役付出了生命。 电影《佩剑将军》(1982年出品) 以淮海战役起义的张克侠、何基沣为原型,反映第三绥靖区起义的故事,佩剑指的是顾祝同向两个将军授予中正剑。 电影《今夜星光灿烂》(八一厂1980年出品,李秀明主演) 主要情节:1948年冬,在硝烟弥漫的淮海战场上,一个准备上吊姑娘被我军某电话员小于救回掩蔽部里。姑娘名叫杨玉香,弟弟被地主打死,父亲不幸死去,她走投无路只得出此下策。杨玉香为报救命之恩,愿以身相许,小于不知所措,老班长把玉香留在伙房帮忙。从此,这个孤苦伶仃的姑娘生活在革命的大家庭,成为连队编外一员,开始了不平常的新的生活。战斗打响后,玉香冒着炮火为同志们运送干粮。在激烈的战斗中,连部通信员小郭光荣牺牲。为了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发动政治攻势,电话员小于英勇地接受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他冲破险阻,终于接通电话线,并冲进敌军师部,命令敌师长与我纵队陈司令员通话。当敌师长顽抗时,小于拉响了腰上的一束手榴弹壮烈牺牲。玉香听到小于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不已,而战斗的烈火逐渐把她锻炼得坚强起来。在卫生员小孙不幸牺牲后,玉香果断地接过医药箱。从此,她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在总攻战斗中,连长何战云也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嘹亮的军号声中,南下的部队在星光下集合,这时响起了陈司令员的声音:很多战友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样,永远照耀着我们……玉香望着云烟飘渺、星光灿烂的夜空,眼前又浮现出战友们亲切、刚毅的面容…… 本片编剧白桦的创作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这是首次用人情味来描述解放战争。

Ⅳ 电影淮海战役怎样呀

电影版《淮海战役》太让人失望。战役从提出、运筹到指挥,包括最终形成南线大决战而发出"齐辰电",也包括对整个战役走向情况的把控,都是粟裕将军通过一封封电报通过中央军委部署完成的,但在电影版《淮海战役》中,做为主角的粟裕将军就像个传令兵一样,忙的不亦乐乎。最不应该有的镜头是"洗冷水澡",作为个人习惯,怎么能放到生死悠关的铁血战场上?还按排刘陈两个司令员去请示汇报工作,这也太假的可笑了。

淮海战役,在宏观战略决策的大政方针上是由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导,在战役的主要方向、主要作战方向的前线具体决策上是粟裕指挥和由第三野战军实施。战役的一个配合方向,是第二野战军在第三野战军的协助下消灭了黄维兵团。

而电影《淮海战役》却主次颠倒,粟裕的决策和指挥只是被浮光掠影地、简略地表现,而作为不是主要方向的、战役次要的、配合的方向,却是成为了电影的主要部分。

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粟裕没有被公正地表现出来,电影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后来的 历史 结果来决定以前的 历史 状况,甚为荒唐,对 历史 极不负责任,误导了我们的后代的认知。《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拍得最令人诟病的。人民心中的形象没有在电影中得到表现。

重点不突出,关键场景缺失。如:没有主席亲自交代“我把指挥交给你”,以及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场景。

看了网友的评论,原本想去看电影(淮海战役),演的这么槽,又改变 历史 情节,决不看了。三大战役本是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军委亲自布暑,不实出毛主席,不突出主要战役指挥者,就失去意义了。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宏大、影响最深远的伟大战役,是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浓笔重彩。

可惜,电影《淮海战役》,硬是被不懂、不了解或曲解 历史 的编剧、导演搞成了“不知所云”,最高决策者 伟人被淡化,战役的真正军事指挥者 粟裕被边缘化,厚重的 历史 ,被他们搞的不伦不类。

尊重 历史 ,反映 历史 真相的影视作品,才有生命力,否则,在拼命“广而告之”,也只是昙花一现。

电影《淮海战役》,场面宏大,空前绝后,值得称赞。

说主题:要说九十年代拍摄的淮海战役怎么样?一句话:对粟裕有失公平,距离真实有差距。

毛主席有言: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定论。[赞][赞][赞]

所以,电影《淮海战役》最应该把粟裕大将的指挥艺术、战略眼光,要有更多的展示,而电影,却有遗憾欠缺,许多镜头都“喧宾夺主”了……。原因嘛,也许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吧?

电影《淮海战役》可以说演员演技可圈可点,场面宏伟,大致符合 历史 史实,但重点人物刻画主次不分,使学过 历史 和懂军史的人大跌眼镜。

听说电影淮海战役拍了两次,所公演的电影是由当时的 历史 局限所致,主次颠倒。现在可以将两次拍摄素材根据 历史 事实重新剪辑即可。

淮海战役这部电影没看过,本来想看看,看到网上的评论;已经倒了胃口,决定不看了。淮海战役本是刘、粟是主要指挥。这在毛主席、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就可以看出。 历史 就是 历史 ,来不得半点虚假。特别是 历史 体裁的影、视剧,更应该实事求是反应当时的 历史 真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中央严把 历史 影、视剧的关,杜绝改变 历史 真实性的 历史 影、视剧再次出现!

说心里话有点失望

看了许多评论 很欣慰,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Ⅳ 大决战系列电影总共拍了几部

大决战系列电影总共拍了三部,分别是《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2:淮海战役》《大决战3:平津战役》。

1、《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杨光远等联合执导,古月、赵恒多、苏林、刘怀正、马绍信、鲁继先、张卫国等主演,于1991年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统帅部领导、林彪指挥的解放军为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统帅的国民党军队而进行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全歼廖耀湘兵团,最后攻克沈阳,解放了全东北的故事。

2、《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蔡继渭等执导,由古月、苏林、赵恒多等主演。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

3、《大决战3:平津战役》

《大决战3:平津战役》由李俊、韦廉执导,由古月、苏林、吴志远、赵恒多主演,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该电影主要讲述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后,傅作义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的故事,该片于1992年01月01日在中国上映。



(5)电影淮海战役为什么拍两次扩展阅读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主要剧情:1948年3月,在东北站稳脚跟的解放军,在林彪(马绍信饰)的领导下,发展为近百万大军。毛泽东(古月饰)、周恩来(苏林饰)、任弼时(路希饰)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郭法曾饰)、朱德(刘怀正饰)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的形势。

毛泽东、朱德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

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卢学公饰)集团。林彪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长春,以围点歼灭沈阳援敌。经过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此期间,蒋介石(赵恒多饰)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Ⅵ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评价如何

其实三大战役里,拍得最经典的就是淮海战役,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瑕疵,比如过于突出邓公在战役中的影响力减轻了粟裕的描写,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据当时的主创人员回忆,本来是想以尊重历史已粟裕大将为主线,但后来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的原因,拍了一部分无法进行下去了,只好以第二野战军和刘邓为主,主要突出邓公的影响。

但瑕不掩瑜,无论陈邓还是粟裕刘伯承元帅,他们都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历史不能埋没粟裕大将的卓越战略谋划和战役指挥才能。如果不是当初第三野战军对济南战役的胜利,也不会有后来淮海战役的构想,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粟裕大将卓越的战争艺术造诣。

电影对战争的宏达场景的描绘,对战士,对国共高级指挥员以至于领袖人物的刻画,简约不简单,恰到好处,精辟到位,没啰烂。战争进程也是真实还原,此后的战争电影,再无超越的了。豆瓣评分7.4,不中肯,缺乏客观性。在中国战争电影史上,至少9分,再无比他高的了。

阅读全文

与电影淮海战役为什么拍两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5年上映了哪些电影 浏览:835
2020动画电影3d 浏览:507
美食猎人我爱电影网 浏览:91
2015年电影排行榜下载 浏览:600
依然爱丽丝电影在哪里 浏览:275
在曲阜拍摄的电视剧电影 浏览:366
再见过去法国电影在线 浏览:922
电影主播的电影从哪里来的 浏览:963
广德电影院今日电影 浏览:343
为啥电脑网页看电影没有声音 浏览:842
一见钟情的爱情电影 浏览:456
文章电影2017 浏览:169
电影湄公河行动导演是谁 浏览:869
西游记之牛魔王大电影完整版 浏览:132
套套掉进去剧情美国电影 浏览:264
广州金逸空中电影城图 浏览:14
哪里下载8k电影 浏览:60
怎么把电脑电影苹果手机 浏览:938
讲一个日本士兵干尸的电影 浏览:110
仙人跳电影有哪哪些 浏览: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