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观影读后感怎么写
1
第一:仔细看电影
随手做笔记记下自己观影的感想。一定要写,不然看完你估计就忘完了。
最好罗列一个人物表~
2
第二:道具
没错,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道具是有作用的,思考这些道具的含义,记下自己的感悟,最好能给出自己的分析。比如门,一般用于切换电影场景用的。
反复出现的东西,重复的话都该引起注意,这是为你分析电影主题,导演意图的材料来源。
3
第三:把握电影主线
发生了什么事,在哪儿发生,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事件的过程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看完电影要能做到一句话总结电影。写观后感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但是点不一样,引发出来的思考也就不一样哟。
4
第四:了解导演风格
没错,每位导演都有各自的风格,像库布里克喜欢用怪诞来传递情感。金基德的电影大多诡谲荒唐,揭示人性。了解这些,有助于掌握到影片的精髓所在。哈哈哈,很有必要哟。
5
第五:确定一个点
你的观后感要说什么,是想说人性的复杂,还是亲情的伟大,一定不要宽泛,要有自己的侧重点,不然整篇文章会很杂乱,让人摸不着头脑。什么感触最深,就写什么!!(不要为了高大上去写不熟悉不明确的)
6
第六:联系现实
没错,要结合现实一起思考。也就是延伸意义。这对于观后感来说,是升华部分,没有没关系,有绝对是加分项哟。哈哈哈哈说明你思考有深度,认真思考了。这体现了电影的价值,嘿嘿,一般联系现实放在倒数第一段或第二段。
Ⅱ 破门观后感四百字
要点:
1、简要叙述这部影片的内容和情节
2、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范文:
《破门》讲述2008年川西北山区的新明小学新来一位名叫喜哥的体育老师,面对山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为了让孩子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建立自信,他带领孩子“zua ”(注:四川俚语,同“踢”)起了足球。
电影《破门》带着我再次触碰了那场不忍追忆的国殇,汶川十一年究竟承载了什么,从《破门》里我看到了什么是中国精神,什么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魂者,人类力量的源泉,魂者,后代子孙的不屈不饶,魂者,是精神气的追求。
《破门》的这道“门”不仅是足球之门,同时也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梦想之门与心灵之门,《破门》破开了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的路,破开了封闭他们的精神世界的门。
电影始终贯穿的主线是质朴善良、坚强希望、守望扶助。把孩子们内心的伤痕、撕心的忧伤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生死离别的镜头让观者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演员的真情实感。
Ⅲ 看电影后的观后感写一篇作文
今天,我很早很早就起床了,因为这是我参加小记者中第一次去看电影。地点是实验中学,里面有一个小门,进去之后全都是座位,老师把我调在了第三排的05号,我看了屋里的座位鳞次栉比,在前面看像是一个个阶梯,从侧面看像是一座座小山,从后面看是一个非常非常高大的墙,回到座位上就看不见了,正好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电影要开始了,大家都很兴奋,只有我有一点犹豫,因为我看过,我是看呢还是不看呢?可真是麻烦呀!可是这部电影比较好玩,我还是选择了看这部电影。故事是这样的,电影里的主人公梦见自己钓到了一个宝葫芦,他用宝葫芦实现了许多愿望,想要许多鱼,数学考试考得很好,做一个机器小狗等其他的愿望。可是几乎全都搞砸了,于是主人公决定要把宝葫芦扔掉,一开始,在场的人都想说要一个宝葫芦,可是宝葫芦笨手笨脚的大家又不想再要了。
宝葫芦扔了,可它又回来了,这次宝葫芦没有帮主人公,主人公也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在梦中主人公有一个重要的小区游泳大赛,主人公也没有让宝葫芦帮忙,最后还是自己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这个电影的道理是:不劳动就想获得成功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说捡到一百万的事也不可能,只有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成功。
Ⅳ 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要是应付的话大体有个套路,开头就写哪天哪天我观影了{惊天动地},本片讲述了***(电影内容)。过渡一下说你受益匪浅什么的,然后写得到的心灵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责任方面-看到救灾军人的形象你的感触,比如做人要有担当,引用写有关责任的名言小故事什么的。团结方面-面对灾难我们的民族是怎样度过的,可以上升到民族团结的方面。奉献-灾难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可拿出一例具体说说体会。最后,可以写作为当代的学生,你要怎样怎样。
这个是最俗的。
要是高雅点,写成随笔,主要写体会,影片内容也可少穿插点,把某个镜头带来的心灵触动放开了写,可以尽量煽情。呵呵,以上供参考,还得自己多努力!
Ⅳ 写600字经典电影的观后感
自己写的!!!
油菜花的梦
—— 观《大兵小将》有感
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口头禅变成三个字“挺好的”?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唱成龙的油菜花?什么时候开始爱用石子打某个东西?
也许是从看见他开始吧,从看见那一袭战衣,手持铁剑,颇有情趣的搞笑人物开始。
“他”,当然是指一个普通的士兵,《大兵小将》中成龙饰演的梁国士兵。
似乎一开始就形成了最佳“笑果”,你听——那开口闭口: “我爹说…….”,或者是“挺好的”;那幽默的歌声:“一条大路呦通呀通我家,我家住在呦梁呀梁山下……”,都能让观众毫不吝啬地捧腹大笑。
在《大兵小将》中,出现了战国时期的三个国家,三个实力不弱的国家——卫国、梁国和秦国。战国时期的诸侯们为了统一中原而不断战斗。也正是这样,才使得老百姓们被战争搅得不得安宁,年轻力壮的男人们纷纷被抓去从军。中原大地长期地处于硝烟弥漫之中。
刚开始看《大兵小将》时,我什么也看不懂,只知道这是战国时期,卫国侵犯了梁国,一个梁国的士兵抓到了一个卫国的将军,准备回去领赏。我觉得这是男孩子喜欢看的,和我们女孩没有关系,所以看的时候心不在焉。
看着看着,我渐渐能体会出了一个被抓去从军的农民对战争的痛恨和无可奈何,对和平与光明的向往。他,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的缩影和写照。从他那句“挺好的,我爹说过,活者就是挺好的。”我能体会出他那乐观向上、热爱生命的精神。是啊!活者就挺好的,如果不活者,还谈什么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呢?
影片中描绘的这个士兵贪生怕死,希望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并且是一个十足的开心果。一次,他在与王力宏饰演的将军交手后战败,但又极其无赖地戳人伤口的那一幕,让所有观众笑得肚子疼。
有时,他真是单纯可爱得像一个孩子呢。我轻笑。
其实,他原本就是个孩子吧,却因为长大而被迫与自己发的同类生死相搏,只有胜利者才能资格活下去,这是多么的残忍,在这种境况下,追求活下去的愿望就越发显得强烈。
我曾嘻嘻哈哈地朋友说“看到最后,成龙把王力宏放了,却因为梁国战败而被弓箭射死,影片中出现油菜花的镜头时,我真是狂感动啊!”我故意用了轻松的语言,强忍着不告诉朋友,那时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我想,他的内心深处也埋藏着名为“情义”的种子吧。即使,这场你死我活、冷酷无情的战争并不需要情义。
不知这是第几次在看电影是流泪。当我又听见了那带着一分搞笑,又含有几分无奈、几分凄凉的歌声:
何时才能回到故乡
何时才能看她的红妆
我用长剑劈断目光
劈不断我想家的狂
一条大路呦通呀通我家
我家住在呦梁呀梁山下
山下土肥呦地呀地五亩啊
五亩良田呦油菜花
Ⅵ 电影观后感100字 只要100个汉字
《哈利波特》观后感
这是一个魔法的世界……
我们都希望拥有一顶巫师的帽子,一根神奇的魔杖,轻轻一点,便可以使一样东西飞起来或者消失。可是想去这魔法的世界得需要足够的幸运,而哈利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他的天赋使魔法大门为他打开。
清秀、文气的哈利给人以脆弱的感觉,可是事实并非如。自小就是个孤儿的他受尽了屈辱,可是他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向上。一天,幸运降临在他头上,源源不断的信涵邀请他到魔法世界去,他顺利的成为了魔法学院的一员。虽说幸运降临,可是噩梦也随之而来,额头上的刀疤,让哈利和一个让人提起就恐惧的魔鬼牵扯到了一起,那个魔鬼就是——伏地魔。
仇恨使他勇敢的面对伏地魔,在他刚踏进魔法学院不久,就与伏地魔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较量。伏地魔寄生在别人的身上,逼迫孤身一人的哈利交出魔法石,哈利当然不肯,这时,魔法石的力量使哈利的手变的像熔岩一样,焚化了伏地魔的美梦,伏地魔踉踉跄跄的逃走了……
不光哈利是英雄,他的伙伴也是功臣:如果没有赫敏的照料,哈里放心的下罗恩吗?如果不是罗恩在“巨型棋”的紧要关头,舍己为人,哈里能冲出重围吗?如果没有邓不利多的相助,哈里还躺在石阶上昏迷不醒呢!
《哈利波特》拥有我们大家的梦,带我们遨游魔法的世界……
Ⅶ 电影《中国门》观后感,600字
关于中国高考和大学生出路等题材的纪录片,我曾看过同时出品于2007年的周浩导演的《高三》,和杜海滨导演的《伞》(描述上海地区大学毕业生求职压力的第三段)。北京电影学院张献民教授在一篇网路文章里,曾对福建武平一中拼高考的《高三》里关于中国高考这件事,表达了反感:“反感之盛,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无可逃避,此一生,彼一生,无可逃者,唯死亡而已。现在比死亡多一位,守在成人仪式上。”
几年之后,王杨导演的纪录作品《中国门》,把我们带到甘肃会宁县这个远在大西北的知名高考状元县城,让我们见识了汇集自四方贫穷农村孩子的会宁一中,如何从校长,老师到家长,将通过高考以冀望经济脱困,阶级翻身的层层压力,加诸这批日夜苦读的学生身上。其实,《中国门》在这个议题上的关注面,展开得更为宽阔。它不但纪录那些彻底失去青春,只剩日夜背书的甘肃农民孩子,也将镜头转到北京,访查那些瑟缩在唐家岭地区如贫民窟一般,只能在街头干临时工的来自外地的大学毕业生。此外,本片继续带我们前往上海,见证一位从小被迫学钢琴的都市中产阶级女孩的不快乐成长经验,和一群带着走路还不稳的宝宝的年轻父母们,在“高级早教机构”的幼儿班里,参加让幼儿可以更早地“更聪明”的收费昂贵的英语训练课程。
一方面,我极为同意张献民对高考的反感。通过高考窄门所编制的成功,翻身,出人头地的“中国梦”,这个不仅适用于中国大陆,也遍及各个华人社会的,似乎一直醒不过来的连环噩梦。现代版的科举机制,和他所继续强化的封建价值和社会控制,正牢牢巩固这一套念书、升学、高考的完美而封闭的系统里。现在,通过高考以改变个人命运的思维,还可以跟“中国崛起”以改变国家命运的论述扣在一起:贫穷阶级通过考上大学,走向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而以“更快更高更强”作为不只奥运更是经济建设指导原则的中国,更让国家经济发展成为唯一价值与意识形态,和农村活都市青年追求生命之小我和大我意义的绝对方向。
在《中国门》里,北京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坚定的说:“我觉得我不笨,也够勤劳,我相信我以后一定会好的,所以我决定留在北京。”抱着如此“中国梦”的年轻人,和那些抱着“美国梦”的各国移民,一样地可敬,也一样地悲哀。他们认为大都会里遍地都是机会,只要自己肯干,终能有出头的一天。他们无法看到今日美国或中国之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剥削,早已让大多数底层的勤奋劳动力,恐怕永难翻身,只能在阶级化社会里原地打转,甚至消失。
有趣的是,导演王杨在这部影片,以及他对作品的阐述里,透漏出他对高考的一种更为复杂、开放的观点。影片确实清楚呈现了农村与都市青少年,同样沉重的不同压力,但是他认为高考带来的生活噩梦,与它给农村孩子弟提供的希望与可能,是相伴相生的。因此,在导演如是的提醒下,我们也许应该暂时稍微抽离“这些孩子正在被新科举压迫得喘不过气”这类立即的阅读效果,以思考“高考”与“中国梦”的辩证意义;如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尽管带来了资本主义与贫富差距加剧等各种问题,但许多可能{包括未来的政治改革)也得以从中发生的话,那么,让更多青年拼进大学这件事,不也能以同样的逻辑,期盼在那些想通过高考以改变个人命运的人里,将有一小部分的人得到基进反思的机会,终成未来改造中国命运的队伍?
我忽然想到一位目前在广州媒体工作的年轻朋友,正式来自于甘肃嘉峪关附近的青年。这位令我敬佩的好友,高考胜出进入北大,来到都市求学、工作,但他自己早早建立了深刻的省思能力,能够批判地看待自己的与国家的诸般问题,并且在平面媒体工作里,开始产生了无可忽视的影响力。《中国门》里那些凌晨五点半即涌入会宁一中开始背书的农村孩子,也极可能还藏着好些位将要真正改变中国未来的种子,值得我们在困顿中抱着期待。
(摘自“机不可失”cnex纪录片影展场刊)
Ⅷ 电影《门锁》观后感影评怎么样这部电影究竟值不值得一看
《门锁》观后感:这个世界很美好,也很黑暗。
其实这种事列现实中早就存在了,只是很少引起社会的重视。估计导演拍这部戏的初衷也是为了让社会更重视这个问题。这部影片值得女性朋友观看,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要提高提高防犯意识,因为你永远无法预知恶魔的阴面有多极端变态。影片最后那句“独居是她的选择,不是她被伤害的理由”引人深思。愿所有女孩都能平安度过一生!愿世间的阳光照耀更多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部剧非常值得一看,推荐!
Ⅸ 破门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的写作思路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范文:
喜哥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管是什么东西似乎都会两下子。这不,他又带着他那陪着他三年的老球来到了新明小学教学生,新明小学这个地方人人都没听说过足球,但是当喜哥将足球介绍给那帮学生的时候,他们异常兴奋,玩得不亦乐乎!
一开始有一个脾气暴躁外号“ 坦克”的小孩,他还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其实这叛逆不是天生的,是因为他从小就没妈造成的!他一开始不肯来上体育课,到后来竟然来了!他也被这课给吸引住了!
结果陷入了废墟。不过他们没死,喜哥尝试用吊绳将他们俩拉上来,上校让桑果先上,桑果在被吊上来之前对上校说“别忘了那个球”(那个球在废墟中,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看完我就想(当时还没想到),为什么桑果不一开始就拿上来,看到这样的剧情安排就知道要出事。果然,上校就因为这个球再此陷入了废墟中,最终他的眼睛闭上了。一个足球真的是能害死人啊!
看完我就想(当时还没想到),为什么桑果不一开始就拿上来,看到这样的剧情安排就知道要出事。果然,上校就因为这个球再此陷入了废墟中,最终他的眼睛闭上了。一个足球真的是能害死人啊!
这次出事的还有梦想成为 “新明梅西”的小钢炮刘畅,他的手臂截肢了;喜哥的儿子朱天书直接身亡!这对喜哥来讲是一个莫大的打击!还有就是坦克的爸爸也身亡了!
而这时坦克的妈妈竟然出现了!但被坦克进行了一番炮轰之后又走了,说只是看到他活着就行了!但我觉得她本身不是这样想的,但确实不怎么坚定。但这也是一份母爱呀……
Ⅹ 电影破门的观后感300字
电影观后感的写作思路是写出自己看完电影的真实感受,引起其他人的共鸣。
足球运动,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则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在电影《破门》中,故事中的孩子们便是以足球为精神象征,因为足球代表着梦想、友情与团结。
这样的也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以及教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一部关注儿章成长的电影,要塑造出性格鲜明又立体鲜活的儿童形象并不简单孩子不是专业演员,缺少对于人物的掌控与塑造力。
但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发现这种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影片中的孩子都给深刻的印象巾不让须眉的쫓果顽强勇敢的小钢炮、思路清晣的队长上校这些孩子用最真实的状态,最自然的方式将一个个处在山区的小学生形象生动地还是表或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