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 《莫扎特》 观后感 200-500字
《他是为音乐来到世界的》
电影是借萨列里回忆莫扎特展开的,整个故事其实是萨列里和莫扎特之间的音乐交流与较量,更多地是借萨列里对音乐天才的绝望般地嫉妒,来反衬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在电影里,莫扎特是个举止粗俗、有着夸张神经质笑声的人。最后在萨列里的设计下,因为写《安魂曲》过于劳累,死在凌晨的床上。
电影里的萨列里是谁?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提起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稍微有点文化知识的人应该都清楚。萨列里就是他们的老师。应该说萨列里也是很有音乐才华,但是他的才气在天才面前,如萤火之于太阳,正是因为这样,萨列里才生出如此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在电影中,萨列里恨的是:如此美妙的,只应来自上天的声音,为何上帝不将其授予自己,而授予这个轻狂少年。萨列里甚至埋怨上帝:给我欲望,却不给才华。世界上大多数的庸才都是如此。欲望和才华无法平衡,尤其欲望这头重重沉下来,才华那端却高高跷起来,最后让人疯狂。萨列里就是这样疯狂了。
电影里的莫扎特无疑是不完美的。有点轻浮,可能轻浮对在天才来说真性情流露。有点自大,自大对天才来说是完全的自信。有点神经质,尤其那笑声,神经质于天 才来说,只是笑傲尘世权贵而已。所有的缺点对于莫扎特的音乐天才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个性细节。不过这样的莫扎特,对众多音迷来说,有点失落,因为莫扎特 的音乐太完美,所以大家希望他的其他一切也是完美。
今晚,我特意在网上听了几曲莫扎特作品。音乐确实干净、纯真、优美,在这个不懂古典音乐的人听来,也知道这些音乐多么迷人。这些音乐应该在不知道的情况 下,在许多地方听过,比如电影的音乐背景。世人多么热爱莫扎特。甚至爱因斯坦说过:离开人世的一个遗憾是听不到莫扎特音乐。而一个导演更是极尽赞美之词: 天堂的定义就是——时时刻刻排演莫扎特的歌剧。中国钢琴家傅聪先生说过,贝多芬从人间走向天堂,而莫札特根本就是天仙下凡。
从电影来看,从所了解的资料来看,莫扎特一生是贫穷潦倒的,最穷的时候,不得不低头向一个非常讨厌的权贵借钱。而他死后,尸体是仅仅裹着粗布,仍到一个大 土抗里,和其他的无名尸一起埋葬。可就是这样的人,他的音乐就是没有忧伤。所有的苦难在他伟大的心灵里被过滤成这些完美的音乐。
莫扎特为音乐来到世界,又为音乐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音乐之旅中永远的跋涉者。
望采纳,谢谢!
❷ 求一篇莫扎特传的影评,2500字
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要不我怎么写下这么长一个影评的题目?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和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和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 影片的开头真是有点滑稽——美国式的幽默强加在欧洲的典雅上,真是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导演的叙述角度到很特别,是从一个穷其一生来毁灭莫扎特的人的口中来讲述这个天才的故事。也许,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一样,需要同等强烈的感情,敌人的叙述原来最动人,更震撼。
故事的开始:一个已经垂暮的宫廷乐师,向前来听他忏悔的牧师演奏自己曾经流行一时的音乐,可是,年轻的牧师尴尬地说自己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乐章。老人叹了一口气,弹起另一段乐曲,牧师马上兴奋的跟着和起来:“啊!先生,我听过这一段,可是我不知道你就是那伟大的作曲家!” 老人又叹口气,幽幽的说:“这不是我的曲子,而是莫扎特的,我谋杀了一个天才。”于是,故事从老人的回忆开始展开……
从小喜爱音乐的安东尼奥向上帝许愿说,如果你让我走上音乐的道路,我愿意一生一世服侍你。 于是,第一个奇迹出现了——他那只知道赚钱的商人父亲有一天被食物噎死了。他得以逃脱了家族事业的束缚,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追寻他的音乐伊甸园。最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宫廷乐师,成为奥地利皇帝的宠臣。一切都那么顺心如意,世界似乎那么地美好。直到有一天,一个叫莫扎特的年轻人的出现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年少的莫扎特那么轻狂不羁,甚至还带点神经质。他整天沉迷于舞会和年轻漂亮的女子当中。但是他的音乐,却永远带着孩子般的天真无邪,让人一听入耳就难以拒绝。开始,安东尼奥以为莫扎特只是因为勤奋用功才得到如斯成就的。可是当他看到莫扎特的手稿上一点涂改的痕迹都没有,浑然天成简直就像直接从头脑中誊写下来一般时,他愤怒了,他质问上帝:为什么我那么依赖你,你却选择了他作为你的乐师?而我,只有肉体而已。我要向你开战,我要尽我所能, 毁灭你的天才。(From now on we are enemies, you and I. Because you choose for your instrument a boastful, lustful, smutty, infantile boy and give me only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incarnation. Because you are unjust, unfair, unkind I will block you, I swear it. I will hinder and harm your creature on Earth as far as I am able. I will ruin your incarnation. )安东尼奥与莫扎特的战争,实际是安东尼奥与上帝的战争。
天才不会因为诅咒而停止脚步。不久莫扎特完成了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那华丽的音乐使安东尼奥惊叹不已。可是,这时第二个奇迹出现了,奥地利的皇帝突然打了个哈欠,并在中途退场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歌剧有四场,对庸俗的统治者而言实在太长了。天才的莫扎特失望极了,在皇帝其他宠臣们的排挤下,他的剧本只有到比较低级的剧院演出。他与房东太太的女儿结了婚,他的父亲也到了维也纳。可是他的父亲和他的妻子并不和睦,父亲最终离开了儿子的家庭,独自归去,终老一生。也许因为事业的不顺(安东尼奥还使手腕让莫扎特的歌剧《唐·爵凡尼》只能演出5场),家庭的失衡,现实的痛苦驱使莫扎特总是不停的写, 不停的喝酒,不停的享乐来麻醉自己。天才的生活大多如此,如果他们得不到现实的承认,就只有活在自己的冥想世界里。终于,穷困潦倒的莫扎特在剧院的演出中昏倒了,他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时,暗怀鬼胎、预谋已久的安东尼奥巧妙地利用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黑面人面具来到莫扎特的家门前,要求莫扎特为他做一曲《安魂曲》。此时此刻在莫扎特的眼中,面具就代表着死神,潜意识里《安魂曲》完成之日就是他大去之日。安东尼奥狂妄地向上帝宣告:我要你的天才在自己谱写的《安魂曲》中入葬。可是,在天才生命的最后的一夜,安东尼奥却被莫扎特流光溢彩、震古烁今的天籁般的乐曲所折服,跟他一起完成了《安魂曲》。天真的如孩童的莫扎特跟他的敌人说:“啊!你一直对我这么好,我以为你不欣赏我,可是现在只有你还在我身边。”安东尼奥那时的表情闪过一丝尴尬,但是毋庸质疑安东尼奥虽然没有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却得到了周瑜一般对音乐高水平的鉴赏能力,以及对音乐癫狂的热爱与投入。
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这位伟大的作曲家——4岁写出第一首协奏曲,7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12岁写出第一部歌剧的神童、天才、上帝的宠儿无声无息地如流星般陨落,被草草埋葬。可是,他的音乐, 象孩子一样的天真和热情的音乐,歌颂真善美的韵律却永不消失,一直在空气中飘荡到今天。
《莫扎特传》 是在1984年9月发行,曾获得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的DVD导演剪辑特别版。导演是米洛斯*福尔曼,莫扎特的饰演者汤姆*赫尔斯默里(TOM HULCE)是美国著名的舞台剧演员,尽管他极好的展示莫扎特的优雅与单纯,但是他仍然被安东尼奥的饰演者FRANK MURRAY ABRAHAM的光辉给遮住了。FRANK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第54届奥斯卡最佳表演奖。大鼻子的FRANK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虽然只是配角,而且在该片中的表演含蓄,但是却整个表演光芒毕露,每一个表情都恰到好处, 让人深深折服,叹为观止。在对牧师的陈述中,他陶醉于莫扎特美妙的音乐中,表情是那样的真挚和渴望。他最后居住在疯人院,一直生活在忏悔中,当他结束他的故事,让人推着他的轮椅经过那些病人的时候。他的手,轻轻扬起,似乎在指挥,又似乎在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音乐终于在时间的长河中流逝,被遗忘。可是,我的朋友莫扎特,你的生命虽然短暂而痛苦,你始终都是那个被记住的人。而我的生命却是那么冗长那么乏味,上帝对我们始终都是公平的。”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简单中透露出深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音乐电影,不可不提的就是它的配乐。莫扎特的乐曲与影片配合得天衣无缝。当他年轻的时候,有欢快的波尔卡陪伴他度过舞会时光。他几部最负胜名的歌剧都在电影中出现,包括《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爵凡尼》以及人生谢幕的最后的歌剧作品〈魔笛〉。在电影的结尾,美丽明朗的咏叹调突然转为阴沉晦暗的〈安魂曲〉,天才莫扎特就在他最后的作品的陪伴下静静离开了人世。
严格说来,这部影片并不是严谨的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一部通俗幽默的作品。在这部片子里, 你看到的莫扎特并不是历史中的那个用音乐谱写生命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来自天国的音乐精灵。他只是把上帝的音乐作为馈赠的礼物带到人间,送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但他并不为世俗所容忍---太美的和太丑的都是人们所唾弃嫉恨的,只有中庸者可以长命百岁,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当他的使命完成后他就应该如天使一样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沉睡在白云的臂挽里。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也是安东尼奥和上帝的两个人的战争,他要毁灭上帝的音乐,最后他失败了;他得到世间的荣华,可是当生命即将结束时,所有浮华的名利都将归于尘土。他忏悔道:“平庸的人活下来了,而我崇敬的莫扎特早就死了。” 他跟上帝和解了,承认了莫扎特的天才,承认了一切美丽的东西,即使一时蒙尘,也有重见天日的时候。而事实证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徒劳——他可以扼住天才的喉咙,但却不能堵住世人的耳朵……
天才在〈安魂曲〉中涅磐永生!
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响、最佳服装设计奖,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❸ 莫扎特传观后感
感觉和电影的情节都配合的相当好,尤其是萨列里乐师说要杀了莫扎特,说在莫扎特死时在广场上放安魂曲时的音乐给人一种恐怖,难过像在召唤某种东西的感觉…………还有很多处非常非常好,让人很快迷上这部电影。
总之是把情节和音乐有机的配合了,非常好,无以言表。
❹ 看完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后的观后感
魔笛》是一部深具哲理意味的德国民族叙事歌剧,上演于1791年,作者于同年逝世。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运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的神话剧的形式,体现了他的“乌托邦”的理想,即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这部歌剧的剧情十分离奇和稚气,情节的发展也有不合逻辑之处,但歌剧上演后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无疑体现了当时的欧洲民众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故事的中心情节叙述了古埃及一个叫做埃米诺的王子,同他所爱慕的少女帕米娜的爱情经历,他们两人在捕鸟人帕帕杰诺和智慧与光明王国的祭司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之下,在紧急关头依靠魔笛的魔力,经受了种种严峻的考验,最后终成眷属;而代表邪恶势力的夜女王和摩尔人则仓惶地被赶走了。
这部歌剧的序曲非常有名,用奏鸣曲形式写成。 整个序曲就好象是一股源源涌出的水流,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
《魔笛》第二幕中的一个主题曾被西班牙吉它作曲家、演奏家索尔改编为吉它独奏曲《魔笛主题变奏曲》,成为吉它演奏的最经典曲目之一。
❺ 莫扎特传电影观后感
终于看完电影《莫扎特传》了。也多明白了一点大张伟为什么总说自己不勇敢。莫扎特身上有很多能引起他共鸣以及自省的地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才若不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妥协,很容易被风折断。“不勇敢”不失为一种细水长流的良策。
在看《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之前看了一个解说,作者描写影片的开头被悔恨折磨的萨聚聚躲在小黑屋里不肯出来,人们只能用一碟甜品引诱他出来。别的不提,这个形容真是,biu!完全忽略了什么嗜甜是堕落和贪欲的象征啊,一个甜食控的可爱大师啊!
说起冬优子和朝日才能上的不同,今天创作时脑海里浮现的是米洛斯·福尔曼的莫扎特传里的萨里埃利和莫扎特两位,主要是最后一幕,其实我可能还是没太懂萨里埃利最后怎么想的,但总之还是挺有灵性。
《莫扎特传》是我最喜欢的传记片没有之一,私以为这片是同人女的必修课,叙事视角与情感可以放在任何一个纸片人身上。
❻ 求一篇电影《莫扎特》的观后感
伍尔夫.莫扎特,那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却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穷困潦倒。为了音乐他留在维也纳,而拒绝他有着显赫地位父亲的安排而回到家乡。他去求人给他工作,甚至求人施舍。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荡不羁(不是指风流,是喜笑怒骂完全一俗人),却对自己的音乐狂度自信,总认为那是由史以来最杰出的。也确是那么回事。由于那个维也纳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挤,他创作的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在内的一些著名歌剧也在当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数的几场。他的父亲死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一些变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憔悴不堪。他开始大量饮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丝,一个娇小漂亮的女人-这个期间是怎么过来的,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和伍尔夫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为丈夫的精神状况担心-他被生活压的也不成样子,喝酒,语无伦次,彻夜的写那些歌剧。最后他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度假了,由于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挥中昏倒,随后便卧床不起。直到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谁-那个在他的最后时期用钱逼他写安魂曲的人。所有情节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忏悔中展开的,是他谋杀了莫扎特。整个过程可能有虚构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传》,那就是说大部分情节是基于实际之上的。 片中有两个地方是感触最深的,第一当然是莫扎特的音乐才能,用那个御用作曲家的话就是他创作歌剧的时候完全是写出他脑子中本来存在的东西,就像是在听写!他的手稿没有一处更改,而且他从不写复稿。再就是他的爱情,他和史坦丝的恩爱几次让我感动,无论是在他得意时还是潦倒时,可以说他拥有完美的爱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实质上的过错,只是一个妒忌他的人。所以对身边的人要有适当的提防。 我想上帝应该是不喜欢完美的东西,他给了你他才华给了他爱情,但却让他穷困潦倒,为生活所困。当那个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稣像放到炉火中时我是着实有些意外的,他是对的,不要对上帝或什么救世主抱有什么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上帝给了他才华只是让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乐,他痛苦之后想要报复上帝,于是开始了对莫扎特的排挤迫害。但他却永远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乐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会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后还是向神父忏悔了。所以要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❼ 影片《莫扎特传》观后感
这篇不错 ,不会重复 伍尔夫.莫扎特,那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却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穷困潦倒。为了音乐他留在维也纳,而拒绝他有着显赫地位父亲的安排而回到家乡。他去求人给他工作,甚至求人施舍。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荡不羁(不是指风流,是喜笑怒骂完全一俗人),却对自己的音乐狂度自信,总认为那是由史以来最杰出的。也确是那么回事。由于那个维也纳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挤,他创作的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在内的一些著名歌剧也在当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数的几场。他的父亲死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一些变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憔悴不堪。他开始大量饮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丝,一个娇小漂亮的女人-这个期间是怎么过来的,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和伍尔夫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为丈夫的精神状况担心-他被生活压的也不成样子,喝酒,语无伦次,彻夜的写那些歌剧。最后他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度假了,由于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挥中昏倒,随后便卧床不起。直到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谁-那个在他的最后时期用钱逼他写安魂曲的人。所有情节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忏悔中展开的,是他谋杀了莫扎特。整个过程可能有虚构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传》,那就是说大部分情节是基于实际之上的。 片中有两个地方是感触最深的,第一当然是莫扎特的音乐才能,用那个御用作曲家的话就是他创作歌剧的时候完全是写出他脑子中本来存在的东西,像在在听写!他的手稿没有一处更改,而且他从不写复稿。再就是他的爱情,他和史坦丝的恩爱几次让我感动,无论是在他得意时还是潦倒时,可以说他拥有完美的爱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实质上的过错,只是一个妒忌他的人。所以对身边的人要有适当的提防。我想上帝应该是不喜欢完美的东西,他给了你他才华给了他爱情,但却让他穷困潦倒,为生活所困。当那个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稣像放到炉火中时我是着实有些意外的,他是对的,不要对上帝或什么救世主抱有什么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上帝给了他才华只是让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乐,他痛苦之后想要报复上帝,于是开始了对莫扎特的排挤迫害。但他却永远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乐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会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后还是向神父忏悔了。所以要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我还是想把现实和电影分离开来说一下。如果想了解莫扎特的生平,还是去找一本正正经经的传记来看吧,传记上也会告诉你他是个神童,是个天才,不过绝对没有电影里那么夸张。你会发现传记里基本上没怎么提到一个叫萨列里的宫廷音乐家。忌贤妒才到心理变态的人,估计也就在编剧的脑子里能形成。真实的萨列里是一个在音乐史上多多少少可以留点痕迹的音乐家。几年前,萨列里家乡的人民为了给萨列里正名,特地开了场音乐会。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的电影的影响力之大,足以使某个已入坟墓,与世无争的魂灵再次受到鞭挞,萨列里要是显灵,不知道要气晕过去多少次。电影里最后萨列里使得最狠的那招,就是打扮成莫扎特父亲的灵魂找莫扎特写安魂曲,也是合理想象合理发挥,找莫扎特写安魂曲确有其人,是一个公爵,这是正常的业务关系,全无不妥。其次是莫扎特,说严重点,电影是对莫扎特形象的严重歪曲。不过是一种往更天才的方面歪曲。也有一些地方让会人看得很不舒服,比如那个夸张的笑声,初次看会让人觉得完全无法接受,真像一个马戏团的猴子。不果我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发现那笑声的迷人。不要嘲笑那个笑声,那是对你、对我、对天下所有自命不凡的人的嘲笑。看到第三遍第四遍,就觉得那笑声没有不行了,那笑声是导演对莫扎特的注释。那时天才可爱且纯然天真的一面。当然,这个笑让很多只看一遍电影的观众对莫扎特这个神童和天才颇感失望,认为这很野蛮。 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
❽ 一些欧美电影观后感
[一些欧美电影观后感]一些欧美电影观后感2009-06-13 23:10细细回忆起来,突然发现自己看过的电影还真是不少,挑选了一些自己感觉很不错的电影,小小推荐一下1.《海上钢琴师》,比起它的英文名《the legend of 1900》,我更喜欢这个中文译名,感觉,海上钢琴师这个名字,更能说清道明1900的纯洁与天赋,一些欧美电影观后感。看完整部海上钢琴师记得最清楚的镜头一是max与1900最开始相遇时在暴风雨中弹琴,二是1900第一次看见女主角时的表情,三是1900对max的那段经典的话:"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后扔给我一架有百万琴键的钢琴,百万千万的没有尽头的琴键,那是事实,max,它们没有尽头。那键盘是无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感动有时就是这么简单。2.《教父三部曲》,教父三部曲个人认为第一部最棒,马龙白兰度沙哑而低沉的声音配上教父的黑衣黑枪与红玫瑰,完美的组合,整部教父的气氛一直都很阴冷,然而中间有一点最让人感到温柔和温馨的地方,就是退休后的老教父维托·唐·科莱昂对儿子迈克说:"我现在比以前爱喝红酒了,而且越爱喝就喝得越多。"迈克微笑道:"喝吧,这对你的身体好,观后感《一些欧美电影观后感》。"一句话,温情四溢。3.《莫扎特》,很老的一部电影,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也就是从那时,爱上了莫扎特的音乐,电影中的莫扎特轻狂、天才,那招牌式的怪笑以及突然而至的弹琴片段将莫扎特的天才勾勒得淋漓尽致,而那一句:"我是庸俗的人,但我保证我的音乐不庸俗!"更是将莫扎特的形象活灵活现起来,也许正是他令人无法直视的天才终究使萨利艾利忍不住的嫉妒害死了他。4.《卡萨布兰卡》,老电影,其实很早就看过这部电影,只是那时还小,不懂电影的内容,只觉得无聊。再看《卡萨布兰卡》已是初中时候,直到这时,才折服于故事的感人,以及鲍曼的演技,还有那一首男中音的卡萨布兰卡。5.《勇敢的心》,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只是因为很少看到男女主角都悲剧的死掉,然而,当男主角华莱士刑前绝望凄厉的一声高呼"自由"响起时,才真正被他感动,这个男人终究用他的生命守护了苏格兰与他家族以及他的爱人。6.《钢琴家》,开始并不喜欢这部电影,总觉得斯皮尔曼太过懦弱,甚至为了生存不敢轻易触碰那家钢琴,然而,当看到最后斯皮尔曼忘情的弹奏起琴曲时,才真正被他对艺术的执着感动,可惜的是那位颇解琴意的德军警官最终身死,倒有些遗憾。7.《上尉的曼陀铃》,尼古拉斯·凯奇一向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从《风语者》到《火柴人》再到《恶灵骑士》《国家宝藏》,都是经典,然而我最爱的还是《上尉的曼陀铃》,其实,打动我的只有一句话,就是尼古拉斯·凯奇在行军时看到女主角是,叫的口号:"3点钟方向,向美女致敬。"8.《黑客帝国》,纠结,仅用这两个字就可以形容黑客帝国,当我把黑客帝国三部曲看完后在回忆其中内容,终于被沃卓斯基兄弟给征服了,不过,貌似哥哥现在已经变性,新作《极速赛车》更是有些恶心,大感失望。9.《阿甘正传》,想来几乎只要提到老美的电影,阿甘正传永远都不会缺席,阿甘这个弱智儿给美国乃至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始终不能忘记,阿甘的经典名言:"妈妈说过…"。10.《沉默的羔羊》,初看之时,吓了一大跳,但慢慢回忆起来,有感觉不错。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把吃人做得如此优雅,《沉默的羔羊》的前传《红龙》并没看完,不过还是很好奇汉尼拔如何从一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蜕变为优雅而极富绅士风度的吃人医学博士。11.《壮志凌云》,汤姆·汉克斯这位帅哥的众多电影中,最喜欢的还是这部他的成名作,剧情不算离奇,然而青春热血异乎寻常,尤其音乐,很棒,那首《带走我的呼吸》,至今也应该算是奥斯卡名曲12.《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三部作品的第一部,却是我最近才看的一部电影,比起《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丝毫不显青涩,从主人公萨尔瓦多穿越于尘封的记忆中,将过去的一切联系起来,尤其是那句"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经典不过如此先写这么多吧,没什么时间,以后有空再补充它,目前,未完待续吧…2009-06-13 23:12|你丫再拖稿就整死你丫的以上2009-06-13 23:13|回复夏夜是罗森:不要jiba,千万不要jiba 2009-06-13 23:36|有时间写这么多观后感,还不去写小说,再拖下去爆死你丫的2009-06-13 23:38|你娃娃不要招惹我嫉妒你哈。2009-06-14 07:32|根本没时间看这么多。〔一些欧美电影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❾ 观《莫扎特》有感
关于这个影片有几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这个影片的原型是一部舞台戏剧。这个影片的编剧就是原来舞台戏剧的编剧,亲自动手改成电影剧本。
其次,导演米罗斯·福尔曼是个捷克人,但是在美国拍电影。拍名人传记片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比较擅长在布景、服装上下功夫,塑造人物所生存的环境。
第三,这个影片延续了对萨列里的误解。其实历史上莫扎特与萨列里关系非常好,萨列里也是个很优秀的作曲家。只是在18世纪的时候有好事的作家写了本小说,给他扣了一脑门子屎。这个小说后来又成了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歌剧的脚本,然后在20世纪又拍成了电影,可怜的萨列里从此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第四,出于对观众的迎合,莫扎特被塑造成一个单面性格的人物,这在学术界引起了比较大的批评。今天我们再说莫扎特的时候,已经很难从意识深处抹去那个神经质大笑的家伙了,以至于很多人听到莫扎特较为深沉作品的时候感到很不适应。
第五,最终奥斯卡把演员奖颁给了萨列里的扮演者,而莫扎特的扮演者只拿到一个提名。
第六,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编剧借萨列里之口说出的,对莫扎特音乐作品的一些赏析。这些赏析绝对出自内行之手,非常精到。莫扎特带着妻子看喜歌剧院恶搞版《唐·乔望尼》的段落(部分影碟对此有删节),以及莫扎特在病床上和萨列里一起创作《安魂曲》的段落都被奉为经典。
❿ 电影莫扎特影评
天堂来的乐声 ——《莫扎特传》
和大多数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对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无所知。
我本可以就这样无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身陷地狱般的大牢,他打开扩音器,让音乐飘飞在整个监狱上空,所有的犯人,听得懂的,或者听不懂的,那瞬间,都停下来,静静地伶听。
那音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从前,我竟然不知道音乐可以让人心醉,心醉,它纯粹绝美得如一个由上帝从虚无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笼罩,却无法勘透那隐藏其后的神秘。为此,我问人:
‘音乐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美?’
‘因为它代表了无穷的未知,它比诗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个优雅的、曾经愤怒过的诗人,而如今,只怀揣着曾有的梦想,一心想与生活和解的中产阶级优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欢的正是那个莫扎特,莫扎特从不曾愤怒过,他的音乐是流水,从来不曾带给人世半分的忧伤,他的音乐如小鹿在山间跳跃,又象清泉,温柔而不流于细腻,美丽而不华贵,就象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欢乐!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过天使来贴近那个优秀青年的心灵的。我以为那是颗有着游吟诗人灵魂的高贵心灵,我对音乐、诗歌的无知正如我那被多年乡下尘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样,在这样精致的心灵前,我自惭形秽。除了一头投进那美妙的音符、诗句,别无选择。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终还我以颤栗,静夜里,我有时会发抖,除了这颗对着黑暗敞开,对无限极致的音乐开始学会敞开的心灵之外,我还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识之太晚,我狂喜与自己终于与它相遇,抬头向前,唯有坟墓,那么,一路的流连望返,终也可以被原谅的。
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视线,〈大提琴狂恋〉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负成名的音乐天才——一个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拥有同样的音乐天份,然而,一个性情激烈,偏执,狂热,而另一个平和,温柔、细致,性格决定命运,前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为业余的长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妇女,命运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过很多疯狂的,不为外人理解的极端之事,终死于孤零,而后者却颐养天年,平安地度过此生。
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天才必须是偏执的,激烈的,狂热的,对喜欢的事物,有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坚持,而天才不得不对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终身地陷入与世界的纠缠之中,在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热爱的同时,与身边的一个小世界的关系屡屡开战,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恋》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独在音乐场中央,所有的观众,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着亮衣,独自奏着那把提琴,她的头时高时低,整个身躯都与音乐化为了一体,世界隐去,爱情隐去,做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隐去,只有音乐留下,归属于于那个人群中间的孤独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会发疯,我原以为,莫扎特会是例外。那样平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难怪所有有一对会审美的耳朵的人都会倾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疯狂,贝多芬式的愤怒,然而,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优美。那么,创造出优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优美,优雅得一如他的音乐,欢快地在乐谱上跳跃。
而《莫扎特传》的拍法却与我预想相悖,它没有从莫扎特自身的成长来讲这个故事,它透过了另一个音乐家萨列里的口,讲述了那个在庸才与世人的眼里浪荡挥霍的可怜虫,那个小丑般的男人,那个可怜纯真无辜的孩子,那个历史上唯一能称得上音乐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几个细节难以忘记。
一、 一个神父给叫来替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
三、 莫扎特将死之际,萨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这样,一个旷世的篇章由此诞生。与此相反的是,萨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美,据说当年它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所有的音乐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费加洛婚礼》的华美,很多场景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片段,那些欢快乐明丽的音乐与加诸于莫扎特身上的种种厄运如影相随,音乐不断往前推,节奏越来越快,色调也慢慢变得黑暗,那紧紧注视着天才的萨列里的目光也越来越阴郁,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井,莫扎特已无处可逃!
所以他必须早逝,其实他的早逝该算是一种福份。在这样的浮华尘世里忍受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归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唤,他感受到了,虽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听命而去。
仅仅把萨列里理解为那个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萨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也许,导演用他来表现了所有嫉妒的庸才们。天才总是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庸才的时代,音乐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负担,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能衬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灵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丽的音乐如流水。
其实,这世界上,爱音乐者甚众,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乐的,倒是那个不断为他设置障碍,最终逼他走向死神的萨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终就无缘走进那扇为上帝所宠幸者的大门,他才不顾一切,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欣喜若狂或热泪盈眶,一边暗暗发誓:务必要摧毁那被宠幸者。
那些爱音乐的,奥地利的皇帝,那些宫廷贵妇,那些乐师们,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们,那些的民众,以及隔了几百年后的千山万水在遥远的亚洲大陆的中年阶级青年和山地女子,这些俗人们,他们都没听清故事的内容,他们凭直觉感觉到了天使的呼唤,却不知那呼唤来自何方,为何,将走向哪里,也不知那个小丑般纯真苦难的男人,他最终是上帝选派的使者,来人世传播来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讲起莫扎特,我说: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课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Alas, 他们会去听莫扎特,然后被感动。又一扇门被推开,Alas,莫扎特,那个音乐的主宰,音乐的神、精灵,音乐是你手中的奴隶,Alas, 那些远去的身影,所有的诗歌,音乐,行走和与上帝有关的胡言乱语,我永远心怀感激!Alas, 其实我可能会更欣赏贝多苍斗士般的激情和愤怒,然而,为了美,为了来自天堂的乐声,干杯!
原谅我,我最终不懂音乐!
PS,很久之前下载的影评,具体作者是谁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