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片钱学森观后感 200字左右
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Ⅱ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不要网上有的,质量要好,500字。谢谢了!好的话加分!加50分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说起“两弹一星”,现在的我们因潜移默化地坐享了它的成果,对它研制之初给国人带来的亢奋和喜悦大约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导演张建亚考虑到这点,用几个纪录片的片段天衣无缝地插入影片中,使我们得以看到原子弹爆炸时,激情满怀的中国人欢腾的场景;看到毛泽东、周恩来以及钱学森当年的真实形象。
钱学森早年在美国求学,在物理学导弹领域取得非凡成就,被聘为加州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在那个年代,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但钱教授还是义无反顾决定回来。美利坚合众国于是千方百计滞留他,因为他们知道,钱一旦回国,中国的军事力量就会对美国造成威胁。影片在这一“威胁论”上大做文章,无非是想突出钱教授的重要性。最后钱学森通过周恩来等人的帮助,还是突破阻碍,回国了。
影片的后半段,就以钱学森在国内的生活、研究为背景,设置了漫漫黄沙的导弹研究基地,模拟了几次导弹发射的场景。这些几可乱真的特技镜头将影片平缓的节奏搞出一些商业片的噱头,重在表现两弹无可比拟的威力,是很有创意的。但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个疑问:这么可怕的核武器为什么人们要去研制它?想到美国在日本投放的那两颗核弹,背部就会发寒。钱学森的朋友“友来”对此也有感触,钱学森的回答是为了抵制侵略,保卫国家:“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保证有一天,别人的核弹不会投到中国的头上”。这很好地解了我的疑,“我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精髓就在这里。
电影《钱学森》是一部伟人的传记,除了钱学森在科学事业上的杰出表现,对他的生活情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刻画:他和妻子蒋英相濡以沫的爱情使人心暖。蒋英为了丈夫的事业,牺牲了自己当一名歌唱家的理想,却并不遗憾,以为是“光荣”。饰演这两位的都是新生代年轻演员,过半的英文对白,看得出他们是下了很多工夫的。陈坤对钱学森的心理把握很到位,张雨绮也一改昔日花瓶的模样,奉献了一次出色的演出。有时我会想,那一代的科学家和现在相比,究竟多了些什么。答案大约就是“信念”,有信念,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用钱学森的话说,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
Ⅲ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 are you 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Ⅳ 钱学森电影读后感。500字
《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一名优秀中国共产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我们这些80,90后对于这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不是那么熟悉。所以最近学院组织我们观看了《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与鼓舞,令人心潮澎湃。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的伟人伟事肃然心生敬意。在电影中钱学森有许多的经典语录:
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他是一个令美国人害怕的,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钱学森》这部电影讲述了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传奇一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先后获得多项科学成果。但他却心系祖国,始终想着报效祖国,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在得知其欲回国后并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对他进行了关押审讯。最终,通过多方努力,以提前放回11名美国飞行员为前提,促成了钱学森的回国路。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在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的艰苦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当时国内现有的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
1960年2月,钱学森同志指导设计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同年11月,协助聂荣臻同志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紧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让中国人真真正正的在世界的舞台上站了起来。
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一句话啊,听到这句话我所有的爱国情绪一下就喷发出来了。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到影片最后两弹对接成功,钱学森内心对杜布里奇说:“这就是我种的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并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这是都么浓重的一种爱国情操啊。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全心全意为了祖国!
钱学森就是一个拥有一颗强烈的报国心,并通过终身的科学事业奋斗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伟大贡献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Ⅳ 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电影《钱学森》观后感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 员在演一步电影,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 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 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 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 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 “ 却又被他“无情”的抛之脑后, 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就像现在在城 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心。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 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 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 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 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 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 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担忧,为 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 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 有所成的时候, 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 ,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 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 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失去自由, ”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对于这种来之不 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 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 情形,与此刻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几个方面的感悟。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 管 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 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 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现在杂志,包括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 品,为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 这样的殊荣,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 头直指中国的教育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育,这 的确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有的媒体报道说:有些美国人称清华北大是 美国的后备学校,大家也都知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中国最具 有权威的学府,而多数学有所成的学生,公费出国留学,但却只有少 数回国,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我们都在沿 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与钱学森当时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如果每个出国留学的 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那样去做的话,如今的中国是不是比现 在更好呢?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是一个漫长过程,一个 探索的过程,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 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 但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 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Ⅵ 看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
观电影《钱学森》后有感下午,按照学校的预先安排,在县影剧院看了电影《钱学森》。开始时片头走得快,只注意到陈坤主演,黄建新执导,连漂亮的钱老夫人蒋英是谁演的也不知道在影剧院看电影和网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剧场的灯光一灭,大厅顿时灰暗,像进入了没有月光的晚上。宽长的影布上现出画面,音乐响起,把人带入艺术的氛围。轰隆一声巨响,火箭从高高的发射台上插入云霄,犹如我旁边的墙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颤。画面,音效的质感太强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热恋中的人儿不惜花钱买票到电影院中消费,那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啊。陈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书生,脸型稍长,面孔冷峻,气质形象没得说,岂能一个“佳”字了得。饰演钱夫人的女角色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让我的眼睛绝无挑剔之处。只是我潜意识里的像钱老这样中西贯通的天才科学家,应是比较沉稳、内敛,比较有内涵,个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张扬的形象。故事一开始很浪漫:蒋英在上海某个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粉丝很多。一曲完毕下台来受到围堵,而此时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见了梦中的白马王子。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没有过多的热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女友说刚从欧洲回来,下面还有很多演出,但年轻后生只有一句话,跟我走吧,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蒋英就义无返顾地随着男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马上就出发”。我没有看过钱学森更多的传记,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说蒋英学的是艺术,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因缘,那么我有点不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发生在钱学森身上,却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钱学森受了多年的美国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这样对女生大胆追求示爱本来就很很正常。总之,这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爱情的花朵,让人的眼睛变得很轻松,很美好。这和我去年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包括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的)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知道。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一定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面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么发自内心的爱国?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终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儿都是也应该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对重视科技人才有关。 钱老与蒋英的结合是美好的,浪漫的。我理所当然的理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智慧与美丽的结合。片末镜头很有意思:钱老夫妇相互搀扶着行走在林荫小道上,钱老略带歉意的对夫人说:这辈子你如果不嫁给我,很可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你后悔吗?蒋英的回答饶有兴趣,用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有什么遗憾?这位女性自豪的地说,我很骄傲,我为英国生下一个丘吉尔。然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钱老说:“中国可以少一个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这样钱学森这样一个科学家。”这样一对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老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恩爱,让人动容。影片在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能给当下中国的千万个家长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启示。我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后记:好长时间没写东西,感觉不是正常的日子啦,觉得亏欠,负罪于我的习惯和性格。教学中的事有时也想记下来,但都被以改作业和自己的懒惰为由推辞了。今下午看完这场电影,我是含着泪出来的,搭乘小何的摩的上给他说,回去得趁热打铁,写点感受。从6点半开始敲键盘,两个多小时才完事,看着洋洋洒洒两千多个字,觉得欠账还了一部分了。
Ⅶ 《钱学森》观后感
“人不仅要有科学和技术还要有文化、艺术和音乐”。电影里钱老说的这句话就像他自己一生的写照。这样一位科学巨匠有着惊人的科学头脑学习毅力和文化修养并且成就卓著但却能始终淡然处之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艰苦朴素。 他搞得了科学技术也能与妻子琴瑟和鸣住得了外国洋房别墅也能在艰苦环境安然处之忍得了失败的挫折也能在成功面前坦然自若。他的一生最卓著的是他的科学贡献值得我们学习的却远远不止这么一点。看了这部电影我有三点大的感触。 我们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科学技术、专业修养是我们的基本本领是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做出贡献的必备技能勤奋刻苦是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品质。在学习上永不止步遇到难题决不退缩充分利用时间时刻想着提高自己。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其他方面的爱好和特长使自己前面发展。只有一个全面发展的头脑才能在难题面前思维开阔在困难面前不钻牛角尖在生活中做一个充实的人。就像钱老在研究的时候专心致志思维敏捷。对于音乐也有自己的品味与妻子一唱一和生活和谐。 要把自己的成功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钱学森先生毅然回国那一段让我感动很深他不顾美国政府、军方的重重阻挠坚定了回国建功立业的心并最后成功回到祖国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在祖国的建设中。他的爱国热情让我无比敬佩。祖国对于我们来说牵系着无数的感情这个我们生长的地方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热爱和回报。在这里生长我们的语言、思维、生活环境都已经融入了周围只有在这种熟悉的氛围里我们才会感到心灵的宁静平和平和的心境使我们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做什么我们始终都应该保持着一颗爱国的心。在祖国需要的时候随时准备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把自己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我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让祖国变得更富更强。 我们要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在漫漫的人生轨迹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挫折也会有数不清的成就面对这些一个健康的心态尤为重要。在失败挫折面前首先要积极向上不为一两次的失败所动摇。古今有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想要成功不得不经历失败成就越大之前所遇到的挫折也会越多。同时还要学会从失败中学习总结失败经验避免下一次的错误。失败是一次宝贵经历能够充分利用失败的经历的人才会在失败后向成功更进一步。面对成功我们也要有正确的心态。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成功激动不已、欢呼雀跃。而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有很多人的帮助一路走来我们有很多需要感谢的人。成功了也要学会感恩。同时一次的成功不足以让我们骄傲人生的精彩就是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向前。在攀登到了一个顶点后我们会发现还有其他更高的目标。整理好心情想更高的目标进发不断进步、勇创新高才是我们应该有的心态。另外我们还要学会艰苦朴素的精神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静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与其说《钱学森》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位科学巨人留给我们一生的财富他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我们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向更完美的自己努力。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他对自己的勉励让我铭记于心。也将成为我不断勉励自己的信念。
Ⅷ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200字
钱学森观后感
是谁,是中国著名的航天之父?
是谁,是对我国有着杰出的贡献的科学家?
又是谁,在美国学业有成,想回国报效祖国时,虽受到了美国的阻拦,却毅然决然地要回国?
的确,就是他——钱学森。
钱学森生自浙江。钱学森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而留学到了美国。当他学有所成时,准备回国报效祖国,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美国政府用各种手段让钱学森不能回国,但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报效养育了自己的祖国。终于,在钱学森和中国人民的坚持下,钱学森胜利返回了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发现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片空白,于是钱学森就从仿制入手,并教许多战士航天知识,但是战士们都听不懂。钱学森想放弃,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誓言,又拾回了自信。最终创造出了火箭和导弹结合为一体的武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十分感动,他为了投入祖国的怀抱,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回国报效祖国。他回国以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枚原子弹研制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胜利升空……他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努力向前冲。他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想到这儿,我的脸不经红了。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当个缩头乌龟,从来不想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有一次,我缝一只被我穿烂的袜子,不想针尖却扎了我的手,我就再也不敢缝东西了。然而现在,我错了。我明白了人生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有挫折,有失败,也有困难,但是必须要学会战胜它们:从前有一个女孩认为世上所有事都不如她的意,正心灰意冷之时,他的父亲给她煮了三样东西:第一个是胡萝卜,第二个是咖啡,第三个是鸡蛋。女孩看见原本坚硬的胡萝卜变软了,粉状咖啡变成水了,但里面装着液体,容易被撞碎的鸡蛋变坚硬了。她看到这个现象时,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道理就是:遇到困难时,不该退缩,而应努力向前进,突破困难,取得成功!
虽然钱学森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种不怕困难,努力奋进的精神,永远会激励着我,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我们上个星期刚写。我觉得我写的比较烂。给你参考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