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走路上学观后感
观后感:
今天,爸爸妈妈陪我一起去南油剧院看电影:《走路上学》,有很多同学都来看《走路上学》呢。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这个电影中的主角,娜香和瓦娃。他们生活在大山里,他们渴望上学,但是他们上学的环境非常的艰苦,没有路可以走,他们从江的一边到另一边去上学,要滑着溜索过去,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掉进江里,娜香就是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掉进江里淹死了。
所以,他们很渴望有桥可以过江上学。电影中的主角瓦娃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个是能够去上学,第二个是想修一个桥,有两次他还偷偷的溜索到江对面的学校的课堂外听课,瓦娃还用粉笔画出了一座桥,他非常羡慕他姐姐能够上学,能够在学校里和同学们玩、学习。
电影看完的时候,我深受感动,对比起娜香和瓦娃,我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比他们好多了,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我以后要向他们一样爱学习,特别是要主动的学习,完成作业。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不淘气,不让爸爸妈妈生气。
㈡ 《走路去上学》观后感500字
有人说,《走路上学》以其唯美的画面,纯真的情感带给我们本年度最纯粹的温暖与感动。而当你看完电影,也许还会收获更多……
初听片名,我的第一反映是农村,孩子们没钱乘车,只好每天跋山涉水,徒步上学。我自己就出生在农村——一个山高林密,交通极不发达,被人遗忘的角落。从小我就生活在这个狭小的盆地里,眼光从来没有越过对门的丘山,直到够上入学的年龄,父母才将积攒下的学费和自制的帆布书包拿出,我一个人扛着板凳就下山了……可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片中主人公的求学过程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艰辛,至少我还能走路上学,我还有路可走,而他们,想走却连路都没有……
影片以怒江福州贡县马吉乡的孩子们“溜索求学”为原型,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娜香与瓦娃,为了到对面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的故事。这部中国首部公益题材儿童故事片,不仅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也带给我更多的思索……
当我看到娜香为了求学而溜索飞江时,我就隐约担心她的安全;及至她突然失手坠江,我的心立刻下沉,一阵心痛,一片冰凉。待痛稍缓,我开始思考:娜香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其根源何在?是溜索的质量不好么?看上去是,其实不是,质量再好的东西,也总会有损坏的一天,溜索本身并没有错;是使用溜索的人错了?也不是,无论是父母、瓦娃还是娜香自己都不希望有生命危险;那也许错在求学,如果娜香不去上学,就不用坐溜索,不坐溜索也就不会坠江。这当然也不成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教育都被摆在了重要的地位,怎么会错?
问题出在农村的欠发达,教育的欠发达上!试想,他们如果有钱,为什么不架桥铺路?溜索既不方便又有生命危险,他们不会不知道。问题在于他们没钱,没钱修路,没钱架桥,没钱兴办教育,更无从谈起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我们不忍去想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甚至可以更深一步的想到,从这些地方走出来的孩子,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很不均衡的,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单调的,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极其贫乏的;这些求知欲高、可塑性强的花期少年,他们一出生就落伍了,在人生的赛场上,他们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而在以后的人格重塑过程中,他们也将用去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而这又是多么的不公平!这便是农村的不发达带来教育的不发达,而教育的不发达又导致了人生规划的滞后与悲壮。尽管他们主观上异常的努力,却只能徒添其悲壮与悲凉。
怎么办?谁来救救他们?
好在新时期的党和国家依旧将三农问题放在首位,更是释放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的强烈信号,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和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正逐步得到改善,这些又使我这颗原本悲壮而沸腾的心得到些许宽慰,也许,用不了多久,这样的故事再也不会发生,它们将成为历史,成为我们的德育教材。
这部电影最终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奖,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我想其获奖的意义并不止于获奖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唤起醒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对教育的公平性与普及性的思考……
最后,以影片的主题曲来结尾,与读者共勉,并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战胜困难,获得幸福。
㈢ 走路上学 影评
范文:一股清新的风——评《走路上学》 走路上学,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在我们眼里这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情,但是在我国云南,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为了求学,长久以来,每天依靠一根尼龙绳、一个自制的滑轮,从200米的钢索上滑过日夜奔腾的怒江,去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他们只是一群小学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葬身江底。“走路上学”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走路上学》就是以“飞索渡江求学”为题材,从孩子的视角,不以苦难和猎奇为卖点,仅仅通过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之间纯真的浓浓姐弟情,成就了这样一个清澈、毫无杂质的感人影片。《走路上学》是一部儿童公益片,但它同时又通过深刻的主题和清丽的艺术手法感染和启发了我们这些已经成年的观众。瓦娃和娜香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傈僳族的一对小姐弟,他们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生活,瓦娃唯一的梦想就是像姐姐一样能够去对岸上学,但是姐姐是靠危险的滑索遛到对岸去读书的,对于年幼的瓦娃,妈妈坚持要他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 电影的前半部分充满着轻松和欢笑,通过对生活中的细节和小情小趣来巧妙地铺垫了故事的主线,介绍角色关系。影片中精美的画面和称景的音乐显露出令人折服的震撼性视觉效果,摄影考究,画面精美,云南的风景如画,峰峦叠嶂,细细的溜索横跨咆哮的怒江,一个个小孩子从彼岸从容淡定的溜索过江,以美衬险,满足了我们的视听愉悦感。我们也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姐弟俩的喜怒哀乐。一双十六块五的鞋打破了影片的温馨和唯美——天使般的聂老师为瓦娃买下了一双鞋子,以此补偿瓦娃没有得到的红色小雨靴,姐姐娜香在溜索回家的时候本能地去抓那双要掉出来的鞋,坠入怒江的激流当中……画面的精美,音乐的考究仅仅冲击了观众的视觉感官,但娜香的坠江却震动了观众的心。在姐姐娜香离开之后,曾经那么渴望过江的瓦娃,曾经那么活泼好动的瓦娃,成天默默地坐在临江的石壁上,再也不发一言……看到这里,影院里也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气氛,所有的观众都被影片感染了。虽然画面无声,寂静却留痕,我们因目睹生命的陨落而陷入一轮沉重的思考。之后,实习期已满的聂老师没有离开这里。她一次次过江来给瓦娃家里给他上课,始终沉默不语的瓦娃带聂老师看他画在木墩上的画:一座长长的桥,两个牵手的孩子,桥下无数的浪花。影片的结尾,大桥落成,聂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桥的另一头迎接背着书包、举着风车、走路上学的瓦娃。瓦娃神情落寞,步履沉重。在扔下那支小风车后,瓦娃,这个七岁的孩子,露出了与他的年纪不符的苦涩微笑。此时此刻,我们终于看到姐弟恋手牵着手一起走路上学。导演彭家煌和彭臣兄弟俩从事广告行业多年,他们为仁和药业、招商银行拍摄过诸多电视广告,但电影却一直是他们的最爱,彭家煌多年来一直保持每天看一部电影的习惯,他说,电影可以给他灵感,拍电影是他儿时的梦想。终于在积攒了足够的经验、人脉和资金之后,兄弟俩直奔梦想,自行投资1000万拍摄《走路上学》,连于荣光、成龙这样的大牌明星都甘愿不计酬劳为影片出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商人不去选择赚钱的生意而要做这个很可能收益甚微甚至赔本的儿童公益电影。兄弟俩认为人一辈子不能只为钱活着,拍一部发人深省的心灵电影,去启发和激励更多人,去为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做一点事情比赚钱的意义大得多!彭家煌把《走路上学》当做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儿子,他发现观影之后孩子对金钱、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坚定的说:“也许这是一部能够改变他人生的电影”。从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来看,《走路上学》就已与充满铜臭味的很多商业片分隔开来,散发出一股清新的味道。唯美的画面、纯朴的民风、浓厚的亲情,一字一句一景一情使我铭刻于心。国产电影中,实在有太久没有出现一部如此纯净、清新的故事片了。《走路上学》就凭借着其单纯毫无杂质的气质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㈣ 电影《走路上学》观后感
这天、我们外学校看了电影《走路上学》,看完后我感慨万千。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怒江边上。姐姐娜香,弟弟瓦娃。学校在江对面,为了能上学,姐姐每天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因为通往学校既没有路,也没有桥。看着姐姐能天天上学,弟弟瓦娃羡慕不已,但妈妈一定要爸爸回来带他溜索才放心。可爸爸在外打工总也不回来。于是瓦娃就偷偷溜索过江,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学校,偷听了老师讲课。
时值冬天,聂老师却发现孩子们都穿着拖鞋甚至光着脚上课,课堂上满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是一片欢歌笑语。聂老师为孩子们的脚细心地量了尺寸,给每个孩子都买了双雨鞋。瓦娃偷偷溜索过江,妈妈知道后大怒,最后他以姐姐的红雨鞋做为不去溜索的交换条件――他实在太爱那雨鞋了,睡觉时都抱在怀里,梦里都露着笑容。
娜香在给家里买盐的时候,看到了一双适合瓦娃穿的鞋。很便宜,才十六块五。可是她的手上只剩下找回的一块钱,她认真地看了看那鞋子,最后把鞋轻轻放了回去。正巧聂老师看到这一幕,她把鞋子买下来,让娜香送给弟弟。兴高采烈的娜香,带着满心欢喜急着溜索回家,溜索到一半时,鞋子从书包里掉了出来,娜香一急,伸手去抓,人却从溜索上翻下来,掉进滚滚怒江。。。
瓦娃因为姐姐的离去遭受重大打击,从此后再不说一句话。当聂老师给他上课时,要看看他的画。瓦娃无声地带着老师来到一处房梁前。那是一座美丽的桥,桥下是滔滔的江水,桥上是姐弟两个,手拉着手,快乐地去上学。。。这是瓦娃的梦,能走路上学,不再溜索。可是姐姐再也看不到弟弟的画。
这部电影,让人感动的事太多太多。看到瓦娃抱着红雨鞋来到江边给姐姐时,用袖子擦着姐姐的脚,把鞋子套在姐姐脚上;看到娜香穿着新鞋子来到学校,再把鞋子脱下来爱惜地放到一边时;看到瓦娃一个人坐在屋顶上,寂寞地放着风筝时;看到新桥落成时,孩子们站在桥上笑成一片时;看到瓦娃手举风筝,在桥上大叫着“姐姐”迎风向前跑时;瓦娃的一家,是不幸的,娜香为了得到彼岸的知识,了解彼岸的世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终于建起了爱心桥,桥这边的孩子们可以走路上学了,再不用溜索了。多么希望,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桥, 通过这些桥,让那些仍处在贫困边缘的孩子们获得知识。也多么希望有很多很多的心灵之桥,把我们和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让我们与他们一起,获得心灵的慰籍。
㈤ 走路上学观后感200字
写真实的。仔细观察到的。曾经没有注意的。
例如:一条狗,一座大楼,一件事等,都能引起思考,别说200字了,2万字也很容易。实物的联想。
走路上学也可以观察自己,走路对自己的变化。例如:身体更好了,或烟尘使身体更差了。
走路上学,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例如:车辆横行,走路上学很危险。
㈥ 《走路上学》观后感
《走路上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瓦娃和娜香小姐弟俩,为了到江对面学校去上学,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的故事。
先后获得华表奖、金鸡奖和平壤国际电影节大奖等重要奖项。
==========
【观后感】
这是一部很令人感动的故事片
感动的最深刻原因,是因为影片的真实:
从故事原型,
到人物,
到那艰险的场景,
以及孩子们那艰难的求学之路,
最重要的,是那令人感铭肺腑的求知之心……
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姐姐为了到对面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弟弟向往上学却因溜索的危险而被呆在家里。后来姐姐因弟弟的新鞋而坠落江中,弟弟从此沉默寡言,直到政府修建了一座新桥,他才得以“走路上学”。
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
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从此,瓦娃对于溜索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并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春暖花开的季节,马吉乡第一座“爱心桥”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下,顺利建成,瓦娃终于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学。在初春的阳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俩手牵手,小鸟一般从桥上飞过……
直到看完整部影片,到了末尾,才终于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才又回到现实中
才想起我们自己
每天坐在明亮的课堂里
每天轻松的上学放学路
可是,我们大部分学生,却缺少影片中的他们那不懈求学的心……
看完影片,我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㈦ 走路上学观后感300字 急!!!!!!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 江边上的小姐弟俩,为了到对面去上学,溜索过江的故事。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弟给姐姐擦脚,帮姐姐穿上新雨鞋,姐姐为了给弟弟送双新鞋而掉入怒江被江水冲走,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被小姐弟俩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感动。同时,我也被当地恶劣环境所震惊。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还有许多小朋友生活在那样艰辛的环境里,他们和我们一样拥有受教育的渴望,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比我们付出的努力多的多。我生活在城市里,每天上学、放学伴着鸟语花香,走在柏油路上,比他们幸福很多,可我们在做什么?不认真学习、偷懒、抱怨,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不辜负老师和爸爸、妈妈的期望。
㈧ 走路上学的观后感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一部名叫《走路上学》的影片。
它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瓦娃和他姐姐娜香,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贫困山区生活。娜香每天上、下学,都要从急匆匆的河水上面滑索回家,那是非常危险的。之后,来了一位深圳的自愿者,她是聂老师,教山区的孩子们读书。同学们在冬天里没有鞋子穿,就穿拖鞋,聂老师发现后,将朋友们捐助的第一批货物——鞋子、袜子和书包,便发给大家每人一件物品。看到瓦娃那么羡慕,娜香非常想给伊娃买一双鞋子,但要16.5元,于是老师帮娜香买下来,送给瓦娃,娜香很开心,滑索回家了。中途鞋子掉出了一半,娜香想去救鞋子,可是滑索松了,娜香掉进河里摔死了……政府为了能让孩子们走路上学,就修了一座桥,实现了瓦娃和大家盼望已久的梦想——走路上学。
我觉得,他们虽然是贫困山区的孩子,但是他们的有着远大的理想,等待着被实现;他们非常懂得珍惜,只要机会在面前他们就不会放弃;他们非常的聪明,当天学习的内容有些听几遍就记下来了;他们非常的勇敢,在寒冷的冬天里能忍受寒冷穿拖鞋来上课;他们非常的……他们有着说不完的优点,虽然非常的贫穷,可是他们能坚持下来,说明他们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㈨ 走路上学观后感30字
《走路上学》观后感_200字
星期日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到坂田大会堂观看《走路上学》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了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溜索上学的感人故事。姐姐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上学。当弟弟听着姐姐从学校带回来的知识,也想去上学,他不顾妈妈对他溜索过江的禁令, 偷偷地到对岸看姐姐读书。
城里的老师还送给每个同学一双雨鞋,其中也有弟弟一双。娜香为了抢救老师买给弟弟的布鞋,自己掉进江里……我当时就哭了,因为娜香就这样离开了。六个月后,政府在怒江上修了一座桥,瓦娃终于可以上学了!看完电影,我今后更要好好学习,勇敢去面对各种困难。
请采纳,谢谢
㈩ 走路上学观后感400字
观《走路上学》有感
今天,我看了《走路上学》这部电影,深有感触。
这部电影写的是姐姐娜香,弟弟瓦娃。姐姐每天溜索去上学。瓦娃很羡慕姐姐。但妈妈不让他去溜索。于是瓦娃偷偷溜索过江,来到了对岸,偷听老师讲课。
冬天,聂老师发现孩子们都穿拖鞋。聂老师很同情他们,于是给每个孩子都买了双雨鞋。
娜香在买盐时,看到了一双鞋。他想买,可是钱不够。聂老师看到了,把鞋子买下来,让娜香送给弟弟。娜香带着满心欢喜溜索回家,溜到一半时,鞋子从书包里掉了出来。娜香一急,伸手去抓,人却掉了下去。
瓦娃因为姐姐的离去遭受重大打击,从此沉默不语。当聂老师给他上课时,要看他的画。瓦娃带着老师来到一处房梁前。那画着一座桥,桥上是姐弟两,手拉着手,快乐地去上学。这是瓦娃的梦,能走路上学,不再溜索。可是姐姐却离开了。
这部电影,让人感动的事还有很多。娜香一家是不幸的。她为了得到彼岸的知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建起了桥,瓦娃可以走路上学,再不用溜索了。我多么希望,有很多这样的桥,通过这些桥,让那些仍处在贫困边缘的孩子们获得知识。也多么希望有很多的心灵之桥,把我们和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让我们与他们一起,获得心灵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