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影评800字的影评
曾经是最保守的女子学院,帮助宋美龄奠定修养基础的韦斯利女子学院来了个有新头脑的艺术史教师凯瑟琳,她梦想到一个贵族学校教书,因为这些学生会成为未来的领导,如果她能改变这些学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贯彻。五十年代的美国,战争时期的职业女性崛起并没能改变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里,忙着相夫教子,这种情况反映在韦斯利学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维持建校宗旨的教学方式——为上流社会的男人培养模范太太。而从加州来到麻省的凯瑟琳,已经目睹了好莱坞的女性主义革命,她认同那些尚得不到认可的新艺术和新思维,希望把这一切都教给自己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却是什么样的都有,有极端保守,维护传统的失败妻子,有专门勾搭有妇之夫的问题少女,有忙着谈恋爱的,还有为自己的未来困惑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同凯瑟琳,她的麻烦不断,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赞同她的女权主义教育,认为是在把学生教坏。就这样,一个夹杂了爱情泡沫的极端女权主义说教片完全展开,凯瑟琳被学生认可固然算是电影的大团圆,但韦斯利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说到韦斯利,其实可以以五十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宋美龄就学的时代,美国有大量暴发户的女儿想得到老欧洲的爵位,于是韦斯利就担负起教化暴发户女儿的任务,把她们教育成文雅的贵族夫人,学会如何操持一个大家庭,管理众多家仆,举办社交活动,相夫教子。五十年代以后,韦斯利摇身一变,逐渐成了极端女权主义的大本营,臭名昭著。我曾经见识过那个时代的一位毕业生,那是一个宣扬“做爱也不需要男人”的极端女权主义者,恨不得都视男人为浊物,唯女人至上,难怪现在韦斯利每年招一百个学生,却要给两百个申请者发录取函,白人女孩不乐意去上,于是招了大量韩国女孩。《蒙娜丽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个转型时期,当夫人的市场日益萎缩,这些精英女人无法靠丈夫获得她们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奋斗下是永远不变的韦斯利女人自以为是的“精英情愫”。现在女权主义运动已经转而承认两性的差异,谋求两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优势的互补,共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蒙娜丽莎的微笑》却依然祭起韦斯利那种自恋式的女权主义,真不知道这帮电影人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女权主义都唱到了哪一出了。美国曾经为极端女权主义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为“自由”而被烟草商蛊惑着吸烟的女人毁坏了自己的身体,高离婚率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儿童,这些性格被伤害的儿童同时也扼杀了一个健康的未来。我除了说这帮电影人无知和落后以外,真的是无话可说,纽维尔导演好歹也算是个轻松派掌门,何必去趟韦斯利女权这趟浑水?
❷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我是没有艺术品位的人,只觉得一般般
❸ 关于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影评和对里面主要人物的评价!!
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 (2003)
http://www.mtime.com/movie/11353/
有很多影评……
关于蒙娜丽莎著名的微笑,人们似乎不止于欣赏,而是喜欢猜测背后的含义。人们说她美,而对我来说,她微笑的恬静与温暖或许才是重点,至于美,这看法不说大相径庭,也可能千差万别。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蒙娜丽莎一微笑,人类就思考。两者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原因,人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原因,其中甚至把模特儿与画家的关系考量在内。人们的理由无非是,这画里大概看出了作者的些许爱意。爱是创作的永恒推动力不假,但也大可不必这样大费周章、生搬硬套,你且好好看她的微笑就好了,何必猜测那么多呢。
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于女性的幸福进行了探讨。卫斯理学院有才能有个性的女学生们,在一位女老师的带领下,努力寻找自身幸福的真正含义。因为这些女学生自己在如何幸福——学业还是家庭之间苦苦挣扎,于是难免向对象物投注同样的思索,于是邓斯特演的走入无爱婚姻的女学生后来愤怒地对婆婆说,蒙娜丽莎的笑只是表面的,我不会以虚假的微笑维持这段婚姻,我要离婚。她决定让自己笑,不对别人笑。
我愿意相信蒙娜丽莎那一刻的笑是发自内心的。请注意,蒙娜丽莎也不会永远微笑,她也有烦心事,但是画家用画笔留下了她永恒之动人微笑,这微笑给了看客以美以温暖以勇气。因为这微笑如此诚挚,发自肺腑,所以才感动我们,所以,请相信它不仅是表面的。
好以己度人是人之通病。或许看起来足够宽厚的蒙娜丽莎不介意你这样解读她。她知道你的迷惘,也许。那位罗伯茨演的女老师就没那么宽厚,她以为她坠入了情海,有天发现当过兵的教师爱人没去过意大利,辉煌的战场经历都是假的,于是选择退出来,她的生活里不能忍受欺骗。那人说,你太完美了,所以我不敢说出真相。那人还说,没有人是完美的。那人还说,你以为你到这里是给别人方向,其实你也需要别人给你方向。强韧的女老师听不下去了,她抽身而去,如此决绝。是啊,选择一个人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她要的是完美。但从来没有完美。最完美的就是她的学生经历曲折后都理解了她。按照她说的,去找自己真实的需要。于是有去法学院求学的,有去当家庭主妇的,即使她们一样有才华,她们人生的重点不一,但她们都学会了遵从自己的内心。
其实我觉得那位男老师说的没错。我想起看木心的一篇文章,里面质疑白娘子为什么不早点告诉许仙自己是蛇精,然后说,白娘子太珍视他了,所以不能允许他们之间有哪怕一丝一毫的罅隙。这位男老师像白娘子一样,反而最后失掉了他的许仙,而许仙和白娘子最后还是心心相惜的。不免觉得许仙的宽厚,和女教师的不厚道。
我们都是在彼此给予方向。我们用一生成长。我们知道人生的不完美想尽力修正。就像那句话说的,慢长才能长好。只是那个微笑是完美的,而不是别的。
❹ 观 蒙娜丽莎 有感
观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感
你又如何能懂我的心,
我自己都不懂!
似乎终归只是为了自己——
为了一份不亏欠,
为了一份不要说对不起,
我拒绝了自己,也拒绝任何人。
谁又能明白?
可是偏偏还要来伤害...
你不是高兴着离开,
却又假装轻松的面对;
你不曾了解我,
不然我也不会曾经伤心;
我没有了解你,
就算是了解,
也不愿去澄清,
只怕一份过后的无助与无奈。
我知道还剩下很多,
只需要我去说、去做。
从来就不肯轻易的服输,
你不明白,不明白...
女人的路与梦想——观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感
从昨天到今天发生了一堆事,早上又做了一个不平常的梦。
起来洗澡后打开电视,看了一部非常非常非常不错的老片(竟然曾经被我错过不看)
——《蒙娜丽莎的微笑》
产生的感触我必须立刻记录下来,不然我不会心安。
女人,应该怎么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今天找到了答案,所有看我写的这些字的女生都可以找到答案。很简单,你问问自己:
“当有一天醒来的时候,我会后悔自己没有当上律师?还是会后悔自己没有结婚生儿育女?”
作为女人,我们本性总是那么善良,为别人的梦想着想太多。
可是当有一天你偶尔想起那个属于自己梦想的时候,难道没有一种异样心痛的感觉?
是的,可能这种痛很快就被你列举的眼前得到的幸福掩饰过去了。
想想看吧,几千年来,社会对我们这个性别的无形的要求真的有改变过吗?男性好不容易从母系社会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权力,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归还了。《达芬奇的密码》这本书在讲述什么?就是通过一个天大的谎言,让一个性别忘记自己的过去、洗脑、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为另一个性别而生存。
谢天谢地,存在过就必留下痕迹。让我们一点点的回忆,一点点找回自己应有的尊严。
我现在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对女性的价值评价仍旧有偏差。
女主角的一句怒吼震撼了我:“我多想培养出一个领袖,而不是一个领袖的夫人。”
女人未必个个都喜欢当领袖,但是至少作为女人,我们首先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梦想。谁说先考虑自己的梦想就是自私?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谁,只有自己过得足够幸福才能给别人幸福。放弃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实现别人的梦想真的有那么高尚么?
我祈祷,我们女性都能有梦,都能够有勇气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梦。爱做什么样的人就去做什么样的人。成功与否不重要,朝目标奔跑的路上所见的风景已足够让我们自豪。
“人人生来自由,这是上天的赐福”——林肯
❺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蒙娜丽莎的微笑》听起来有点像历史题材的影片,但其实是一部强调女权主义的电影,观后感。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饰),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却没想到迎接她的是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扰。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依然非常严重,在威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是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以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嫁个好丈夫。满怀志向的凯瑟琳被这个现象惊呆了,当她正想改变这个现状时,却不小心迎来了学生们的挑战。威斯理女子学院的女学生,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所以她们有时大胆,甚至挑战老师。好在凯瑟琳的青春率直,以及她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加上风趣热情的授课,很快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女学生都称她为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时的凯瑟琳也遇到了她的得意门生琼(朱丽娅·斯黛尔斯饰),琼和别的女孩不同,她向往像男孩子一样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另一位学生莉薇(玛姬·葛伦霍饰)则非常好动,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逗人喜爱,常常使凯瑟琳的课堂充满笑声。可是,不久后的一场婚礼,却打破了凯瑟琳和她的学生的宁静生活。凯瑟琳班上的学生贝蒂(克莉斯汀·邓丝特饰)结婚了,这个消息顿时惊醒了女学生们,她们意识到能嫁给英俊富有的丈夫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于是对凯瑟琳教授的迈出社会做和男子一样的生活产生了怀疑,观后感《观后感》。此时,学校里的领导和同事也越来越对凯瑟琳的教学方法反感,不断地抨击她。尽管如此,凯瑟琳还是告诉她们“不,这不是你们想要的,你们可以做得更好,找回自己”。正如所期待的那样,凯瑟琳最后成功了,她赢得了同学们的理解,改变了她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她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凯瑟琳的第一节课,她的学生就给了她当头一棒,她所带来的绘图幻灯片被学生们如数家珍。良好的艺术基础和家庭教育使学生们对这位老师几乎瞧不上眼。凯瑟琳在第二节课上才予以反击,她拿出了很多另类的艺术作品,由于课本上并没有这些作品的介绍,同学们开始学乖了。大多数的同学开始慢慢接受凯瑟琳,只有贝蒂除外。贝蒂原来在家长教育下是“结婚生子”路线最坚决的领导者和实践者。为此,她不惜在课堂上和校刊上与凯瑟琳针锋相对,并极力劝说动摇的中间派乔恩将其拉回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道路。乔恩最终放弃了去法律学院,这让凯瑟琳失望透了,也让我大吃一惊。这可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在耶鲁上学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啊,但是乔恩却放弃了。这让凯瑟琳伤透了心,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乔恩的命运,但却落得了这样的下场。
不过,贝蒂的丈夫在结婚没多久,就背叛贝蒂,借口公司出差离开了家门,丢下老婆不管。由于婚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满,贝蒂开始觉悟了,她开始反抗自己的母亲坚决离婚,“she’s
smiling,but does she
happy?”。原来,蒙娜丽莎在这部电影中是影射那些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在家中虽然表面上是在微笑,但那并非是她们的追求,是社会传统和社会价值观赋予他们的,她们微笑的背后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蒙娜丽莎的微笑>>反映了新生事物向旧传统挑战的主题,希望妇女能够打破社会传统,跟男人一样做她们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局限与做个家庭主妇。这也是我理解中的妇女解放的一部分内涵。
〔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❻ 蒙娜丽莎的微笑 观后感!美女帅哥帮帮忙!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讲的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保守的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故事。那时的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表面看来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学生,仍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理素质。思想颇为独特领先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沃森。如春风化雨般,给这个晦涩无味的礼教带来新的生机。同样的,一场跟传统礼教,固守的成旧思想斗争的战争拉开了帷幕。一场关于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争论。 就在那个时代,美国女性解放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凯瑟琳作为接受过先进自由改革思想的人,她一直追求的是男女间完全的平等,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落后礼教的束缚,所以她发起了挑战。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担任艺术史教师时,便因想散播自由的种子碰壁连连。
最令我震撼的场景是在贝蒂刊登了批判凯瑟琳的新闻以后,凯瑟琳在教室里所进行的那一堂激昂也让人觉得悲哀的课,为了什么进行教育,所教的高材生只是培养出来的贤妻良母,用着一堆堆高深的数理知识计算着柴米油烟,所谓的文学艺术只是在充台面的时候用。当凯瑟琳接连着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悲哀油然而生。卫斯理学校,将新娘学校伪装成一般学校;卫斯理校友,优等生们照着她所受的训练去做。无论对凯瑟琳还是那些女学生来说,这都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悲哀。
还记得片头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很独特的开学典礼,叩响礼堂的大门,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传统礼教的威严,隐隐告诉观众这是一个不容改变的固守世界。“是谁在敲打学习之门?”“我代表所有女性。”“你寻求什么?”“通过努力学习唤醒我的心智,并奉献毕生于知识。”“那我们欢迎你们,所有追随你的女性都能进来。我宣布本学期就此开始。”多么冠冕堂皇的话,有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凯瑟琳眼里充满了期待,没有想到与传统抗争这条路多么不好走。
当然结局是卫斯理学校容不下凯瑟琳,而学生完全接受了凯瑟琳,至少这届学生在凯瑟琳的影响下,都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种假象,微笑背后的苦涩谁人得知?就如开始一直是卫斯理校友传统的维护者贝蒂的苦涩谁人了解?在不同的人眼中,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不同的判断。如果是自己真心的微笑,别人怎么判断又何妨?所以,女性如果是能够追随自己真心,而不是受传统的教育或者是别人的思想选择的,那都是成功的。所以对于贝蒂、琼、贝塞尔、康蒂的选择,我们谁都不能去加以言辞,只能衷心祝愿她们。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真实的表现出了那个年代的情况,无论是在视觉效果还是在主题上,都有时代特色。整部片子所反映的主题正是我们需要在社会上广泛倡导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女性朋友的婚姻家庭关系不和,甚至出现丈夫有外遇的情况,这样的一种关系,她们没有申诉抗议,却在默默忍受她们有的自己有工作,经济上能够独立,应该不用依赖丈夫,但是她们唯一想到的托词是为了孩子,她们不愿让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里,不能得到完整的爱。但这种名存实亡的家庭是否真的能够带给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呢?或许可以说其是位伟大无私的母亲,但无疑也是位不幸福不快乐的女性,时时压抑着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欲望,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我很是怀疑在这样一个失衡的痛苦的母亲教导下的孩子的心理能否健康呢?她的选择能否带来好的结果呢?一直认为要爱人首先是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爱的话,还有能力去爱他人吗?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管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我是支持女性同胞们独立的,拥有独立的人格,你我平等。
女性被比喻成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可见女性的重要性。女性不是低于男性的第二性,更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即便那个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的故事还在广为流传。自由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也是男女一样天赋的权力。无论男女,平等的关系是我一直坚持的。
一方面,虽然有个百依百顺体贴可人的妻子是许多丈夫的梦想,但幸福的永恒应该来源于俩人的平等相待,而不是女奴,当然也不是女皇。另一方面,做好一个家庭主妇并不表示比做个女强人或女名人差,这就象那蒙娜丽莎的微笑,各人有各人的判断,各自都在所属领域发挥非一般的能力。总之,我只是希望无论她们作出何种选择,都是发自内心的,是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别的什么强迫她们这样做。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质吧。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主人公那样,摆脱保守的传统思想,不被束缚,追寻真实的自己,放飞梦想。
《蒙娜丽莎的微笑》,一部女性的励志片,今天的你,微笑背后是否还有苦涩?希望从今以后,你我的微笑都是发自我们的内心。
❼ 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影评50字
女权主义的叹息:《蒙娜丽莎的微笑》
曾经是最保守的女子学院,帮助宋美龄奠定修养基础的韦斯利女子学院来了个有新头脑的艺术史教师凯瑟琳,她梦想到一个贵族学校教书,因为这些学生会成为未来的领导,如果她能改变这些学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贯彻。五十年代的美国,战争时期的职业女性崛起并没能改变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里,忙着相夫教子,这种情况反映在韦斯利学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维持建校宗旨的教学方式——为上流社会的男人培养模范太太。而从加州来到麻省的凯瑟琳,已经目睹了好莱坞的女性主义革命,她认同那些尚得不到认可的新艺术和新思维,希望把这一切都教给自己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却是什么样的都有,有极端保守,维护传统的失败妻子,有专门勾搭有妇之夫的问题少女,有忙着谈恋爱的,还有为自己的未来困惑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同凯瑟琳,她的麻烦不断,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赞同她的女权主义教育,认为是在把学生教坏。就这样,一个夹杂了爱情泡沫的极端女权主义说教片完全展开,凯瑟琳被学生认可固然算是电影的大团圆,但韦斯利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说到韦斯利,其实可以以五十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宋美龄就学的时代,美国有大量暴发户的女儿想得到老欧洲的爵位,于是韦斯利就担负起教化暴发户女儿的任务,把她们教育成文雅的贵族夫人,学会如何操持一个大家庭,管理众多家仆,举办社交活动,相夫教子。五十年代以后,韦斯利摇身一变,逐渐成了极端女权主义的大本营,臭名昭著。我曾经见识过那个时代的一位毕业生,那是一个宣扬“做爱也不需要男人”的极端女权主义者,恨不得都视男人为浊物,唯女人至上,难怪现在韦斯利每年招一百个学生,却要给两百个申请者发录取函,白人女孩不乐意去上,于是招了大量韩国女孩。《蒙娜丽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个转型时期,当夫人的市场日益萎缩,这些精英女人无法靠丈夫获得她们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奋斗下是永远不变的韦斯利女人自以为是的“精英情愫”。现在女权主义运动已经转而承认两性的差异,谋求两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优势的互补,共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蒙娜丽莎的微笑》却依然祭起韦斯利那种自恋式的女权主义,真不知道这帮电影人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女权主义都唱到了哪一出了。美国曾经为极端女权主义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为“自由”而被烟草商蛊惑着吸烟的女人毁坏了自己的身体,高离婚率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儿童,这些性格被伤害的儿童同时也扼杀了一个健康的未来。我除了说这帮电影人无知和落后以外,真的是无话可说,纽维尔导演好歹也算是个轻松派掌门,何必去趟韦斯利女权这趟浑水?
世人都晓蒙娜丽莎的微笑最美,却不知道她揪心的丧子之痛,作为旁观者看凯瑟琳教育学生女人要做未来的领导,而不是领导太太,这点当然是很开心的事情,看着脸谱化的反派贝蒂捍卫着太太传统,为这个传统付出了被丈夫抛弃的代价,最后离婚,接受了凯瑟琳的观念。但问题就在这里,娜拉出走以后依然不会找到幸福,从电影的角度上,主角的理想实现自然是值得欢呼的事情,但离婚后的贝蒂未必就能过得爽。倒还是凯瑟琳一心支持上法学院的琼看开了,女权主义说白了就是女人有权利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回家当个太太也是自由了,不一定非要和男人一争高下,这倒是颇有点现代女权主义的意思了。整个电影,玩弄了众多小聪明的笑料和口号式的台词,就一句是真心话,凯瑟琳的恋人对她说,“你以为自己来韦斯利是帮助这些姑娘发现她们的道路,我却认为是你帮助这些姑娘发现你的道路”。言下之意,这条女权主义的道路是否走通,且看效果再说。
按说这电影拍成这样也真的是
❽ 有关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英文影评
如下:
《蒙娜丽莎》(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Mona Lisa, an oil painting created by Italian Renaissance painter leonardo da vinci, is now in the Louvre Museum in France. This painting mainly shows the typical image of elegance and quietness of women, and portrays the image of an urban bourgeois woman in the rising period of capitalism.
画作内容
《蒙娜丽莎》原作的尺寸:纵77cm、横53cm,该作品画在一块黑色的杨木板上。《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眉毛和睫毛,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
利用微表情理论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蒙娜丽莎,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桥、山峦,它们在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的笔法下,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而神秘的气息。
❾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电影800字的影评
讲的是50多年前发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保守的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故事。朱莉娅·罗伯茨演该学院新聘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沃森。在这所女子学院,学生们大多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受过优秀的教育,第一堂课就给凯瑟琳来了个下马威。但是学院灌输给学生们关于成功的定义却是嫁一个好丈夫,她们所学的一切东西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找一个好丈夫,为丈夫服务。于是,凯瑟琳就在这个保守的环境里,试着引导学生们去寻找真实的自我,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整部片子在我看来,除了一些场景拍得不错,知道了点那时美国学校的生活方式外,总的来说一般性,情节比较松散,缺少那种振奋人心的张力,就不细述了。但还是来写上一评论,是因为它的主题不错,就有感而发说上几句了。
有一女性朋友,婚姻家庭关系不好,丈夫有了情人,两人常常吵架,现在竟然公开地发展到上半夜睡情人那里,下半夜才偶而回家。这样的一种关系,她居然还在默默忍受!她自己有工作,经济上能够独立,应该不用依赖丈夫,唯一的托词是为了孩子。但这种名存实亡的家庭是否真的能够带给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呢?(当然了,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我是不会去横加干涉的。但同样,我也有着发表自己意见建议的权利。)或许可以说其是位伟大无私的母亲,但无疑也是位不正常的女性,时时压抑着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欲望,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我很是怀疑在这样一个失衡的痛苦的母亲教导下的孩子的心理能否健康呢?她的选择能否带来好的结果呢?一直认为要爱人首先是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爱的话,还有能力去爱他人吗?
女性不是低于男性的第二性,更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即便那个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的故事还在广为流传。自由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这也是她们与我们男性一样天赋的权力。无论男女,平等的关系是我一直坚持的。虽然有个百依百顺体贴可人的妻子是许多男人的梦想,但我首先希望的是她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我平等相待,不是女奴,当然也不是女皇。所以我在桃花虫儿的那个故事里写了那第三个结局。
我并不是说当好一个家庭主妇就比当个女强人或女名人差,这就象那蒙娜丽莎的微笑,各人有各人的判断。我只是希望无论她们作出何种选择,都是发自内心的,是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别的什么强迫她们这样做。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