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鹿原影视城观后感100字
星期二的时候我看了《白鹿原》电影,我没有看过陈忠实先生的作品《白鹿原》
,能欣赏到他的手稿一定会
是我最大的荣幸,
不过如此珍贵之物能有幸一瞥之人必也应是凤毛麟角了。
一部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手稿自然是极其珍贵和令人珍惜的。
而对于文字多少有些爱好的我来说,有着难以言明的好奇和鼓励的。这也是对于任何一部呈现在我面前的
优秀作品来说的。
当我们巴望着历史书,缓慢甚至艰难地理清着它的脉络,还在好奇地猜想和厚重的史实下漫游在历史的长
河中时,一部优秀的反应时代特征的作品无疑成了我们消化的良药和迷途的北斗。我今天刚刚欣赏完这部
巅峰之作改编而成的电影,
演员、
演技之类的就不加以评说了,只想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说说自己的看法。
物是人非刻画着时代的变迁,片子还是很不错的,有很强的震撼效果,我想我是看得有些认真了。作品选
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在我印象中,田小娥的传统女性的身份是非常典型的。在封建社会走向革
命的半封建时代,传统女性的命运此起彼伏,亦是水生火热,唯一的统一点就是人性本良的归属,谁对自
己好就跟谁走,女人不这样还能怎样?当然有人会说田小娥的作风很下贱,只是为了生存就出卖自己的身
体和贞洁,但如果在此之上她也是有所选择而不单单是像风流女子那样的钱奴,背叛了地主和黑娃私会就
是最好的证据,那就需另当别论了。况且生存二字,在那时显得尤其沉重和不易,就愈加激发了人求生的
本能。那时候的小娥如果从一而终,恐怕早就死于非命了。地主的大房二房,并不比白鹿村的人面善。
封建时代的族长,引领者白鹿村的村民过着尽量安定的日子,思想还是比较远(圆)的,及时剪掉了辫子,
不压制改革,也不死守传统,审时度势,似乎什么坏事都揽不到身上来,他总是一副淡定的姿态,没有谁
知道他心里有否在盘算着什么,也有可能只是他始终没有强求的一种回报而已;封建时忠心的长工,劳碌
的身影下是脚踏实地的本性和甘心为主家奉献的大无畏,可惜节操太重,期望不高,失望不远,最后只能
哀叹,成为了时代思想和斗争的牺牲品;还有那个总是“见机行事”的有点小聪明的乡约,三刀两面,巧
言蜜语,基本上充当着汉奸的角色,在政府和农民之间细数着瓜分,一路下来,一切的一切似乎占尽了便
宜,最后却因为儿子的共产路,在仍得势的时候瞬间被拉下了台,不得不说他的结局还是令人较爽的,毕
竟他所做的一切也没令自己得到好报,但却又不得不哀叹他带给田小娥的悲剧,那个让她和白孝文走到一
起的催化剂,只是没想到田小娥成了第一个受害者,而她的肚子里还怀着族长梦寐以求的孙子,却是被忠
心于他的长工给毁掉的,这其中带着些命运滑稽的成分。似乎整个剧情从田小娥生命结束的那一刹那就开
始了最后的冲刺,黄昏来得猝不及防,令黑夜变得鬼使神差。然而鹿兆鹏,黑娃等一些人代表了一种完全
不同于封建氛围的革命力量的觉醒、曲折与反扑,两人各自不同的性格又刚好诠释了知识和教育对年轻人
的影响,从而反应了革命面貌和力量的丰富。
2. 白鹿原的影评
如果说一波三折对《白鹿原》是件好事,那么就是深深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观众期待的电影《白鹿原》的原因很明确:原著的厚重和精彩,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严
重匮乏。尤其是这几年中国电影患上严重虚妄之症,很难见到有一部很文艺但很震撼的中国特色影片HLOD住观众,再加上好莱坞接连不断的科幻电影天马行空,
让人腻味,中国观众更是对《白鹿原》充满期待。
作为迫不及待的观众之一,笔者昨天第一时间赶往影院看了第一场《白鹿原》。由于有数次读原著的比较,加上心里充满期待,观影时生怕漏了哪个细节,并不由自
主和原著一一对号入座。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心里有惊喜也有失落,五味杂陈。一时间难以给这部电影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好片还是烂片呢?
我认为,影片有很明显的三个亮点和三点遗憾!
亮点一、影片很陕西、很地道,有着浓烈的陕西关中乡土气息。这一点和原著的精神基本符合。片中的田小娥、黑娃、鹿子霖、白嘉轩、白孝文等人物的扮相和表演
也比较接近原著。演员们的陕西话和所处的环境以及行为细节极具陕西风味。除了陕西话,影片中时时出现的陕西景、陕西戏、陕西饭……总能无声提醒所有观众
“请注意,这部电影来自陕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是影片亮点之一当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老腔响起,和影片中人物故事极度贴合,这种很有历史价
值却根植于陕西乡土的地方艺术形式非常有震撼力,成为电影特色的点睛之笔。有意思的是,段奕宏饰演的黑娃数次端着大老碗大快朵颐吃油泼面的场景也让不少观
长卷,有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更蕴含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要用两个半小时表现这一史诗著作谈何容易。电影从4个多小时删减至两个半小
时,导演试图只留下精华,结果把很多过渡、铺垫和人物细腻表现的地方都给咔嚓掉了,最后就像贴瓷片,一片片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裂痕遍布,硬伤处处,
以至于在一些情节的衔接上出现突兀和顾此失彼的情况。这样使影片看起来不连贯不紧凑,有些闷;尤其有一种浮在表面而深入不下的感觉,和原著的气质距离较
远。
遗憾二、成也情欲戏败也情欲戏。原著小说《白鹿原》关于情欲戏场面的描写有5万字之多,这可不是个小数。可以说,如果要用影像准确地表现5万字的戏份,估
计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这些情欲戏基本都是发生在田小娥和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等几个男人之间。嫁入大户人家做偏房的田小娥因为经常独守空房,性生活得不到
满足,和麦客黑娃产生恋情并越过雷池偷情。奸情被发现后,田小娥被逐出夫家,和黑娃回到黑娃所在的白鹿原老家。黑娃和田小娥的丑事不为白鹿原的族人所容,
田小娥的人生就此发生逆转和改变——命运把一心追求幸福生活的她推向一个悲剧境地。在白鹿原,田小娥在长辈鹿子霖和黑娃的兄弟白孝文之间周旋,成为男人的
玩物。战乱和瘟疫,使田小娥用身体最终换来的却是怀着孩子的冤死。和几个男人的情欲戏是原著中最能表现人性和田小娥悲剧的点睛之笔,无奈受审查和无分级制
的限制,这些情欲戏在影片中被删得剩下寥寥几笔,可谓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还不如以前其他过审的电影丰富。没了这些缠绵,影片的悲剧气氛和人性表现大打折
扣,大伤原著之元气。
另外,影片在上映前,把情欲戏当卖点来大肆炒作,这样的宣传背离整个原著精神,而在影片中却鲜见情欲戏,这样未免让观众很失望,这对影片的品质和观众都是一种伤害!
遗憾三、田小娥的戏份太多,整个影片虎头蛇尾。田小娥戏份之多让人摸不着头脑。她周旋在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之间,是一个关键人物,但是原著中的田小娥是
个悲剧人物,是男人们的玩物,因此她才一边渴求爱情又一边不由自主地委身于不同男人以求安宁。而电影中的田小娥,似乎对性爱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由原著中
二度无奈变成电影中二度轻浮和不检点,这也成了影片遭人诟病之处。不过电影《白鹿原》最大的问题在于删了大儒朱先生和白灵两个人物,朱先生是贯穿这部小说
的关键人物,后者则为白鹿原的居民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态度,难怪有网友评论称:“电影《白鹿原》没了朱先生,就像《三国演义》没了诸葛亮。”另外,可能是
由于删减不当或者难以取舍的矛盾所致,电影《白鹿原》前一个小时戏份相当精彩。不过到了电影的后一个半小时,节奏竟然变得拖沓无比,而且让人感觉毫无高
潮。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或许是因为审查删剪的原因,整部《白鹿原》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鹿兆鹏掀起的土改没有交代清楚,原著中的黑娃从农民成为了土
匪,后来又拜朱先生为师改邪归正,但电影仅仅讲到黑娃当上了土匪就戛然而止,影片在日本军机轰炸中莫名其妙的结了尾……结局仓促而不知所云不知所指,这些
都使得公映版本的《白鹿原》和史诗电影之名不符。
众印象深刻;大老碗和油泼面也是地道的陕西关中文化符号,历史悠久。
亮点二、画面靓丽,麦田壮美,很有张艺谋风格。《白鹿原》以一片金黄色的滚滚麦浪开场,在宽银幕的展示下十分震撼,随后多次出现壮阔麦浪,有观众迫不及待
边看电影边发微博,“正在看《白鹿原》,场景震撼!镜头下关中大地的苍茫与力量让人心驰神往!”多次出现的麦田和符合历史时代的人物妆容造型,都和现代人
所处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自然美和鲜明的民族风貌。
亮点三、演员表演可圈可点。影院上映的《白鹿原》基本上是以女主
人公田小娥为中心展开故事的。张雨绮饰演的田小娥是全片灵魂人物。她的扮相基本符合原著,表演这次可谓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基本上做到了行止、语言、内心和
心理都收放自然,鲜有败笔。这将是奠定张雨绮演员地位的转型之作。另外,段奕宏饰演的黑娃、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吴刚饰演的鹿子霖、成泰燊饰演的白孝文、
刘威饰演的鹿三等主要角色都很出彩。毕竟都是一帮实力派演员,且有文学原著撑底气,他们都圆满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
这部折腾十年之久的电影《白鹿原》不可能是部差片,但就是这三番五次的折腾,却也折腾出不少遗憾,最明显的有三处。
遗憾一、删减过度,支离破碎!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堪称史诗巨著,至今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反映的是一个关于西安白鹿原地区的历史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希望采纳,谢谢
3. 白鹿原影评
好人的坏,坏人的好
太复杂了,白鹿原上的众生万象,每个人的人生都一言难尽,还是想用三言两语说道说道。
白嘉轩,身为一族之长,凡事都是家族利益优先,自小受传统仁义道德耳濡目染,活了一辈子,是个好族长,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父亲。
鹿子霖,是个教科书级别的小人,自私自利,阴险狡诈,贪婪好色,却充满了人味儿,跟白嘉轩尔虞我诈却在听他交代后事时落下泪来,在乡亲们面前耀武扬威却愿意跟他们坐在一起掰扯,逼迫兆鹏成亲生娃却为他的安危牵肠挂肚。他就是个市井小民,有自己的算计,却也有时心软,他的坏大家都看在眼里,也算是个堂堂正正的小人。
白孝文,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看他小时候的种种表现,我心里也跟白嘉轩一样,就觉得他心术不正,是个坏东西。长大后反而开始心疼他,又没干过什么天理难容的事,从小就小心翼翼地活成父亲喜欢的样子,反而越活越不受他待见。他这辈子……这辈子……没体会到过父爱,好不容易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了,却被父亲亲手送进了监狱。
4. 三码心得大家怎么样——白鹿原影视城观后感100字
期盼已久的《白鹿原》电影终于上演了,我是怀着十分激动和兴奋的心情看完影片的。
我们年轻一代是比较喜欢看电影的,而且是在电影院看电影,要的就是多人观看那种气氛,一起大笑、一起惊呼、一起兴奋……但遗憾的是,往往看不到真正让人震撼或文化底蕴深厚的影片。
《白鹿原》是我们陕西人自己写小说,自己出资、自己导演,讲述的又是陕西本土故事的电影,作为陕西人,我很激动!也很骄傲!
5. 电影《白鹿原》影评3000到5000字
在网络里找3000——5000字影评,没有人会有耐心打那么多字的。在这里搜了一些材料。你自己整合一下:
1、王全安执导的电影《白鹿原》就仿佛拿了一手好牌,最终不但没有打好,还打得相当难看,没有原著厚重,更不如原著鲜活。电影只截取了小说的中间部分,可以说是无头无尾,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无法体会出《白鹿原》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电影的主题模糊,叙事混乱,其中白鹿两家祖孙三代的对立,没有很明确地表现出来。“不见白鹿,只见小娥,前段平稳,后段散乱”,“拿掉抗战后的段落,造成白孝文、鹿兆鹏和黑娃的命运不知所终,上下两代人的传承只完成了一半,原著架构被完全破坏。”
2、电影离小说差得太远,在小说中,田小娥并非是贯穿《白鹿原》始终的人物,她在故事讲到一半就死去了,从这个角度讲,导演王全安只拍了半部《白鹿原》。当然,让漂亮女人田小娥成为主角,让田小娥跟几个男人的故事作为主线,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如果影片改名为《那些年,田小娥和她的男人们》或者《田小娥和几个男人的故事》就更好了。片中有七个男性角色,有六个是围着田小娥转的:黑娃(段奕宏)、鹿子霖(吴刚)、白孝文(成泰燊)迷恋于她的美色,先后成为她的男人;白嘉轩(张丰毅)和鹿三(刘威)忌惮和痛恨她祸水般的红颜,算是她的敌手;狗蛋成了她的调味品。田小娥,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更是牺牲品。与黑娃偷情私奔,被鹿子霖诱奸,被迫引诱白孝文,冲出欲望的田小娥逃不开悲惨的命运。田小娥,正象征着时代背景下的叛逆力量,正是她为古老的白鹿原带来了巨变。田小娥一边渴求爱情又一边不由自主地风情万种,她不甘心被摆弄,能低头但也有着傲气,为生存可以不顾尊严。而一切,只不过是想安身立命,简单得庸俗,庸俗得可怜,最后变成了可悲。在原著中,田小娥的命运是必须有一个男人依靠,她才可以活下去,那个男人是谁不重要,但在电影里,左右田小娥行为虽有欲望的成分在,但更多的却是恨——她只爱过黑娃一人,跟黑娃开始是性本能,而后准备真心过日子;跟鹿子霖,则是利用性来寻求安全保护,她尿鹿子霖满头满脸是恨意的表现;跟白孝文,她开始是被利用,之后有同情的成分在,后来很奇特地变成了有爱情意味了;还有一个没沾上边的傻子狗蛋。而这每一段关系都具有颠覆性。这几个有点能量的男人(狗蛋不算),为了田小娥都铤而走险,呈现本能的同时也呈现了真我。小娥人生中的几个男人,每一个都让她的命运滑入更大的不幸中。小娥最终死在了公公鹿三手中,这个宗法领袖白嘉轩忠实的追随者,这个本分的农民都已经不能忍受小娥了。
3、与原著宏大的社会视角相比,电影的视角显然低了许多,它的重点放在了田小蛾的命运上,从她身世的几经转折中,也可以说,她与几个男人间的关系中,体现出相应的社会关系。她与武举人的关系是封建体制下对人性摧残的反映,因此处在一种压抑之中;而与黑娃的关系是人性的释放,但这种释放却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黑娃参与砸祠堂之类的举动,多半也是一种发泄,一种反抗。而白孝文在封建家族制的压抑下,已经丧失了人的本能,而他在与田小蛾的关系中,重新发现了自己。而田小蛾最终却死在一种道德观念的异化之下,这完全显示了一种社会环境的制约。
4、导演王全安算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说“我们的胃远远比思想深刻”,其意思无非是说本能比观念更有力量。“食色性也”,这也是人的两大本能。两大本能不仅是电影《白鹿原》的驱动力,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驱动力。食在电影中是麦子,大片麦田金黄,风吹麦浪滚滚,片中很多情节据此展开,收割麦子、麦垛偷欢、交过皇粮、强征粮食、暴力抗征、怒烧麦田……都是在为食而战。另一个本能色在影片中表现得更为强劲。有人说漂亮女人一出现就有麻烦,片中田小娥只要一出场,接着就会是暴力(鞭笞)、色情或凶杀。有人说,田小娥正是《白鹿原》新力量的象征,她用自己的欲望激活了许多东西。因为她唤起或者唤醒了男人的本能,男人变得有进取心、竞争力乃至兽性等等也都跟着爆发了。权力则是目标达成的手段。片中食色是目标,权力是手段。黑娃是受压迫的一员,他拥有的除了暴力所剩无几,一旦有造反的机会,他当然就是诉诸暴力使用暴力(砸祠堂、为田小娥复仇,还有小说中的其它行为),向那些曾经压迫过他的人和势力复仇。这是人的另一大本能——暴力。
5、四十多万的小说浓缩成155分钟的电影,提取了精华,然而起承转合非常突兀,很多地方让人一点都不明白,比如怒烧麦田后那个五花大绑被枪杀的老者怎么回事?再如鹿三杀人前路遇白孝文那段,白孝文怎么忽然变成无赖了?再再如影片莫名其妙地在日本飞机投下两颗炸弹后戛然而止,又让人觉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小说中,田小娥是罂粟花般美丽而带毒的女人,是天使和魔鬼的合体,电影中主要是以受侮辱和被损害的形象出现的,身上仍然带有邪恶和妖冶的成分,但毕竟向善良和无辜进步了不少。另外,导演采用抽取的手法剥离了白灵、朱先生、鹿兆海等有着非凡意义和举足地位的人物。看起来,影片《白鹿原》还需要一个下集,至少我们有理由关心白孝文、鹿兆鹏,以及尚未出场的白灵、鹿兆海、朱先生等人的命运,这些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少了后面的笔墨,就有被腰斩的感觉。
6、除了田小娥之外,黑娃是影片中性格最为完整的一个。他虽无鹿兆鹏的鸿鹄之志,却也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在郭举人家的无边麦田里,他成为了最能干的麦客。在田小娥的床上,他完成了男人的加冕礼。被撵回乡,他只想位列门墙,踏踏实实过日子,可是宗法和族长不容,他和田小娥成为了全村的弃卒。直到鹿兆鹏带着革命的使命归来,黑娃才直入云霄,成为农会的骨干。黑娃的好运不长,被逼离开白鹿原当了土匪。段奕宏把黑娃几个阶段的心思吃透了,一会儿性感,一会儿生猛,一会儿蒙昧,一会儿狠辣。从黑娃丧失宗族庇护的那一刻起,他显然已经成为白鹿原上最为躁动的一份子:偷东家姨太太,索性娶了回来;砸祠堂,他冲在最前面;铡土豪劣绅,他最积极(共产党员鹿兆鹏都吓得鸣枪示警);给妻子报仇,他连亲爹都不认。最后,他把白嘉轩的腰打折,留下一句经典台词:“腰杆子挺那么直,也不过是害人!”黑娃纵横捭阖,生无所依,正是这样一个人,啸聚山林,杀伐快意,完全凭借野兽般的原始生存欲念存活。可以想见,血性十足的黑娃不会是个怕日本人的孬种,如果是日本鬼子糟蹋了田小娥,黑娃会成为整个白鹿原上反日的急先锋,什么事他都干得出来。
7、欲望是生命的本性,白鹿原正因为有田小娥这样的女人存在,才充满了戏剧色彩。“欲望就像一剂春药一样,把所有的东西都激活了。不管往着哪个方向去,它都是一种力量。”田小娥对于爱情的欲望、白嘉轩对权力的掌控、黑娃背叛式的成长……黑娃为什么不敢吃那个冰糖,他害怕以后吃不着难受,他占有的欲望太强烈。对田小娥而言,欲望不是她的问题,而是其他人的问题。开始,男人们是欲望的主体,她是被觊觎的对象。后来,她利用色相来控制男人,自己也沉入了欲望的深渊。白嘉轩和白孝文好像是一个人,白孝文遇到的问题比父亲要更现实,他就是父亲身上的人欲。白嘉轩为什么说田小娥是黑娃镇不住的女人,因为他看到连白孝文脸上都有了变化。后来,白孝文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变,他用不要脸(要脸时不行,不要脸了就行)的代价换取快感。
8、影片中的秦腔比较出彩,极好地渲染了白鹿原上隐忍到骨子里的那种爱恨纠缠的情感基调。每当原上有大事发生,这音乐就升腾成一种古老的民族语言,或激越、或悲怆。片中麦客们的那一段唱腔非常震撼!他们在收麦吃饭歇息之际,随性吼起了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这段戏拍得豪放粗犷,很彪悍犀利。田小娥和着外面的秦腔唱桃花源的一段哀婉动人意味深长。
9、乡村社会充满了矛盾,当这些矛盾纠结在一起,动荡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在冲突中,人类赖以维系的价值准则往往会被冲击得荡然无存。此时此刻,有一种理性的力量,能够巍然屹立,能抵御疯狂,带领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具有这种力量的人,也是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人。电影中由张丰毅塑造的族长就是这样的人。在和平时期,他是乡规民约的传承制定执行者;当大难来袭(军阀抢粮),他挺身而出,是村民利益的捍卫者;在动乱中,他的正直维护了起码的理性和道德底线;他也是准则奖惩的自觉践行者,当发现儿子有不轨行为,同样施以严厉责罚。整部片他始终保持着不温不火的演技,先坚拒交粮后动员全村,训斥儿子白孝文分家卖地及面对鹿子霖的各种挑衅,在得知田小娥怀有白家骨肉有可能使自家绝后的情况下仍下令造镇妖塔,最后眼睁睁地看着鹿三一家人的悲剧上演……
10、其他几位男主演中,郭涛可能因为喜剧电影演得过多有些出戏,段奕宏表现的野性和成泰燊的挣扎都可圈可点。与白嘉轩的正气凛然不同,吴刚扮演的鹿子霖,争强好胜、利欲熏心,吴刚对这个人物的奸诈狡猾拿捏很有分寸,他是电影里唯一一个难以让人产生同情心的人物,他不仅与田小娥有违背伦理的肉体关系,更是想以田小娥为“武器”,去攻击他一直又敬又畏的白嘉轩,最后众族人撺弄鹿子霖当族长等,都证明鹿子霖是货真价实的阴谋家。
11、《白鹿原》画面很美。在一片片漂亮得几无瑕疵的黄金麦浪中,观众被带上了白鹿原这浑厚、重实、神奇的土地。这种干净、大气、绝美的镜头语言一直到影片结束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写意的黄土地、苍凉的牌坊、厚重的画面感与原著的宏大题材相当匹配。片中布景、服饰、调色都是精心制作,那些金黄的麦浪、远处的牌坊组合起来的画面,很壮观。
6. 《白鹿原》的读后感怎么写
写作思路:读后感写作围绕原文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感悟,描述出自己心中的体验。根据文章中所描写出当时所发生的故事内容,对其的思想进行理解和感受,写出读后感。
范文:
第一次看这种带历史性的纪实类小说,文章不长,但我却花了很久的时间去看。可能是,一部好的书,往往都愿意让你去,慢慢走,慢慢品读,不愿错过任何的细节,不管是全篇的记述方式还是叙述角度,时而顺序时而插叙亦或倒叙,在读的过程,脑子就像在放电影。
本书说的是辛亥革命后30几年的时间里发生在白鹿原上的故事,也反应了当时全国的一个现象:女性地位底下,被当成是一个生产的工具,迷信思想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低下。全书描述了白鹿两家.
在白鹿原上,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故事,里面要说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应当要说白嘉轩了,这个白鹿原的族长,封建思想最坚固,最不喜欢凑热闹,却也最有人情味,生活的也最透彻,能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人活一辈子能跟他一样,真是不简单。
老族长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一辈子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对于设计算计他儿子白孝文,给他家摸黑的鹿子霖,在其入狱后替他说情;当黑娃学为好人原谅他的种种破坏族规的劣迹,最后还去担保黑娃,的真的是以德抱怨。这样的气度,不得不让我佩服。在那个时候,是时局造人,还是人造时局已不太分清楚,总之动荡年代,总会出现一些所谓的英雄一些所谓的反派。
7. 《白鹿原》观后感:白嘉轩为什么不让孝文进城念书
考虑一:白嘉轩想让孝文继承族长。
考虑二:白嘉轩想让孝文尽早为为白家传宗接代。
在父母的心中,男大当婚、传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白嘉轩想让孝文像鹿兆鹏一样尽早成婚,为白家传宗接代。因为族长是需要交到“有后”的人,白嘉轩就差点因为没有孩子而不能竞选族长。从这几集的轧花机可以看出,白嘉轩已经为儿子孝文选好媳妇了,就等挑个好日子娶过门了。
考虑三:白嘉轩没想着让孝文他光宗耀祖。
鹿兆鹏回乡便当了小学校长,可以说是光宗耀祖的事。
但白嘉轩却没有丝毫的羡慕,也并没有改变他不让孝文出白鹿原闯闯的想法,一如往常的把孝文圈养在白鹿原。白嘉轩是一个守旧的人,他打心眼里就觉得生于白鹿原,就要扎根于白鹿原,葬于白鹿原。在他的世界里,种地吃饭是最骄傲的。白嘉轩最信奉的便是“耕读传家”,所以他不让孝文进城念书,是因为他根本不指望孝文能光宗耀祖。
考虑四:白嘉轩带着庄稼人追求安逸生活的传统想法。
8. 《白鹿原》读后感3000字的
《白鹿原》是 20 世纪后期的一部作品,塑造了许多悲剧命运的女性形象,其中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的白灵尤为突出。在《白鹿原》中,白灵是在旧时代的传统家庭里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新思想启蒙的新女性,书中描写了她精彩而短暂的一生,虽然以悲剧结尾,但意义却非常深刻。关键词:女性;传统;新思想在小说《白鹿原》中, 白灵是白家唯一的女儿,长着一双聪灵的眼睛,就像朱先生的感受: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厉害……而对于任何女性来说,就未必是一件幸事……白灵的眼睛有一股凛冽傲气……整个原上怕是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她虽然生长在封建礼教之家,但在父亲白嘉轩纵容娇惯下,封建礼教对白灵的影响不大,就连「缠脚」都在白灵的撕心裂肺的嚎叫中被白嘉轩严正取消。白灵聪明稚气、鬼灵精怪,她不但骑在父亲头上身上玩,还大胆提出「我也要念书」的要求。得到父亲同意后,得意的白灵就大模大样地跟着父亲走进了学堂,成为原上第一个走入学堂的女性。她让先生很是惊讶:她非常灵聪,几乎是过目成诵,特别是那手毛笔字写得相当的好。
9. 白鹿原电影影评分析
王导演的《白鹿原》无论在宣传还是创作背景上都强调了根据陈忠实先生原著改编这一点,因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部作品是否达到了原著的水准,而不是说这部作品是否忠实于原著。任何名著改编电影都不应该以内容是否符合原著来做评判标准
10. 白鹿原影视城观后感小学习作
期盼已久的《白鹿原》电影终于上演了,我是怀着十分激动和兴奋的心情看完影片的。我们年轻一代是比较喜欢看电影的,而且是在电影院看电影,要的就是多人观看那种气氛,一起大笑、一起惊呼、一起兴奋……但遗憾的是,往往看不到真正让人震撼或文化底蕴深厚的影片。《白鹿原》是我们陕西人 自己写小说 ,自己出资、自己导演,讲述的又是陕西本土故事的电影,作为陕西人,我很激动!也很骄傲!就电影本身而言,我觉得它适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影片中,田小娥与黑娃是真心相爱的,刚开始或许是出于生理上的需要,小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人格上的尊严,爱情上的自主和真爱。她为了自己的追求放弃当姨太太物质上的享受,和黑娃住进了偏僻的破窑洞,过着普通农民艰难而又实在的幸福日子,为了等自己的爱人回家,她提着一篮鸡蛋去求鹿子霖,鹿子霖趁人之危,强占田小娥的便宜,当时的画面,田小娥满脸的无助与无奈,眼睛里包含着屈辱的泪水,她强忍着把眼泪吞进肚子里,为了自己心爱的男人,她得坚强的活着。黑娃,是一个家里穷困但很有追求的人,他渴望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追求真爱。他真心爱田小娥,在逃命的紧急关头,他放心不下小娥,结果在和小娥难分难舍时被抓,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男人!同时,在得知小娥被害之后,回白鹿原报仇时,发现竟然是他爸把田小娥给杀了,当时他的感情和心情十分复杂,原本以为自己的媳妇是被白嘉轩害死的,他对仇人面目狰狞,恨得咬牙切齿,在他的脑海中快速闪现着他与田小娥患难与共恩爱的一幕幕,他最爱的女人被人杀了,他已经恨到极点了。然而摆在面前的真相让他不知所措,他把这一切恶果的根源归结到白嘉轩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身上,如果白嘉轩不那么固执教条,拿着族规这个鸡毛当令牌使,他和田小娥就不会进不了祠堂成不了亲,他父亲也不会把他们赶出家门,他恨自己没本事,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取不回家,给不了她一个名分,让她在白鹿村民面前抬不起头,不能堂堂正正做女人。他父亲能不念亲情下毒手杀小娥,就是深受白嘉轩思想的毒害和奴役。黑娃从小就想摆脱白嘉轩高高在上的阴影,他不愿意再像父亲那样对白嘉轩言听计从,没有思想,没有独立人格的活着,所以当他成年后,白嘉轩连他娶媳妇的事都全包了,让他在自己家里干活,但黑娃毅然决然的选择远离家乡的地方去干活,他想逃避那个让他压抑,让他看不到希望的地方,他要出去闯一闯,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他又回到了这个让人窒息的地方,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心爱的女人年纪轻轻竟然命丧于此地,人虽然是他父亲杀的,但白嘉轩脱不了干系,他恨他,所以用粗棍狠狠地向白嘉轩的腰上打去,连打几大棍,白嘉轩被打趴在地上,动弹不得。黑娃要给小娥报仇,面对杀妻仇人的父亲,他万分伤心和悲凉,父亲是给他生命的人,田小娥给了他希望和快乐的妻子,亲人为什么要自相残杀?黑娃的心在爱与恨、情与仇交错中苦苦挣扎着,最终他砍掉父亲视为生命的辫子,断绝父子关系来结束这段痛不欲生的情仇恩怨。白孝文一个有情有意,冲破封建藩篱, 追求爱情 的男人。白孝文是白嘉轩的长子,自然是担起族长的重任。他打第一眼见田小娥就喜欢上她了,但他不敢妄想,因为田小娥是他从小玩到大情同手足干哥黑娃的媳妇,他是作弟弟的,不能有非分之想,何况他是一族之长,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为全族人做出表率。当他作为族长处理田小娥与狗蛋“偷情”时,他不得不抽打田小娥,他打得恨,是因为他想不通,他爱慕的女人竟然和狗蛋这么档次低的人鬼混在一起,为什么不把这么好的机会留给他呢,当狗蛋不停地央求呼喊着:“别打我的女人,别打我的女人……”白孝文打得更重了,他怨田小娥同时又恨狗蛋玷污了自己做梦都想得到的女人。看戏时,田小娥的示好,他有所迟疑但没有拒绝,当田小娥要与他发生实质性的关系时,他拒绝了,不是他不愿意,一方面由于身体的原因,另一方因为他太爱田小娥,对上次抽打她的事耿耿于怀,觉得挺对不起田小娥的,田小娥愿意为他献身,他觉得来得太快,自己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他心里很牵挂小娥,当天下暴雨时,他冒雨拿来杠子把小娥家的破窑洞顶住。饥荒来临时,他和小娥花完所有的钱,饿倒在炕上,得知小娥怀了自己的孩子,他鼓起劲出门给小娥和孩子找吃的,他低头向长工鹿三讨馒头,看见当兵能挣钱,一想小娥和孩子在家等他送吃的,一咬牙就把自己给卖了壮丁。作为80后的一代,我觉得这部影片改编的很好,它符合我们对电影的期求,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真善美的一面。无论什么时代,在什么地方,都有为爱而执着追求或飞蛾扑火般献身的人。或许,有人要说田小娥是个破鞋,乱搞男女关系,但从现代社会女性的角度看,她是一个漂亮、坚强、能干、敢爱敢恨的女性,她遭遇了很多不幸,但同时她又是幸运的,毕竟她有过真爱,虽然很短暂。有的夫妻过了一辈子,但从来没有爱过对方,这才是可悲的事。古往今来,一个个被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哪一对是真正的夫妻,它们之所以被传诵是因为他们冲破世俗伦理道德的束缚,大胆 追求爱情 的精神感动并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