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催眠大师观后感,要以节奏感为中心叙述
悲情的电影看过太多,悲剧的结尾见过太多,沉重的话题说过太多,压抑的剧情演过太多——但是这一切之后,都不曾有过想哭的念头;可是区区一部《催眠大师》竟好像真的把我催眠了。
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压着几件事或是几个人,而我们都在假装坚强。
是不是每个人都从没考虑过自己的潜意识,显意识笑着对自己说“我很好”、却忽略正悲伤的流着泪的潜意识。
回想起《禁闭岛》《盗梦空间》,莱昂纳多的眼神开始令我心碎,只是国外的电影拍得太过传神,剧情太过紧凑饱满、张弛有度,我们被深深的吸引,却没有深深的入戏;《催眠大师》是无法与上述两部电影相比肩的,中途我曾不止一次的为了躲避惊悚恐怖的氛围而出戏,最后的结局也好、台词也好,有的我也能提前猜到或说出来。但正是这些“闲置”出来的“空白”的时间和精力,才让我开始思考,思索着自己的潜意识、思索着心理学意识层面的问题,我不是专业的、做不到理性的分析,但每个人都可以去感性的认识它。换句话说,我开始入戏了,或者说,我开始入自己的戏了。
影片的最后,徐峥和莫文蔚两人并肩凭栏而望,徐峥说“没有人可以原谅我”,莫文蔚答道“是,没有人可以原谅你”,在那短暂而又漫长的沉默中,我已经说出了莫文蔚之后的那句台词——“除了你自己”。
很符合套路的一句话,甚至我已经对它有了预期,但是我却开始不能自已。
就像徐峥说的,“我不是不能被治疗,我只是不想被治疗”;太多太多的事情、太多太多的人,不是我们不能,只是我们不想;可是所谓的“不想”又暗含了多少令人心碎、无奈甚至绝望的“不能”?
是我们自己“不想”,所以我们才“不能”;我们就是希望自己“不能”,所以才“不想”。
我又想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又害怕面对自己的潜意识;我仅仅想拥抱它,好好哭一场。
“我知道不是你不能,只是你不想。”
可是,执念是最不该拥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是被困住的灵魂,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围城,每个人都有座心灵的地狱。
柯云路有本书叫《走出心灵的地狱》,他写的很科学、很理性、也很达观,看完让人心里舒畅、轻松;但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而再一次想起这本书时,心里满是苦涩。
“人就是在自己的情绪中,在自己任性的潜意识的支配下,扮演着各种各样滑稽可笑的角色”;“‘执着’乃是身心修炼中首先要破除的东西”。
就连这些话,也变得苦涩,而不再是开导。
我知道自己也是事有凑巧,偏偏在心情不佳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又多想了很多,但是这又何妨?不如就看做是一种发泄,我深知写在这里是不会被人看见的,但是这又何妨?反而更好,写给自己看,“你是你。我是我。你是我。我是你。一个人的主体、客体可以变换。一个人可以从客观的角度看自己,像看另一个人一样。”
我的显意识审视着潜意识——很抱歉,忽略你太久了。
所以,所谓的“坚强”到底是一种真正的坚强,还是仅仅只是一种“病症”?我们很难去分别,但是我知道人是不可能一直坚强下去的,始终如一的坚强只会导致最后的崩溃、彻底的逃避;相反,偶一为之的软弱正是坚强力量的蓄势过程。关键的是,我们享受于、或者说沉溺于哪一种过程?沉溺于软弱,或者说潜意识里沉溺于软弱,我们就变得“不想”、“不能”;沉溺于坚强,或者说潜意识里克服了软弱,我们就克服了“不想”、“不能”。
写到这里,似乎离电影已经很遥远了;但是,我却觉得,这难道不是一部好电影吗?无关乎剧情,无关乎逻辑推理,无关乎主题,无关乎拍摄手法,无关乎是否足够经典、足够类型、足够概念或者足够意识,它带给我触动、产生共鸣,这就够了。
当年哼着罗志祥的那首《自我催眠》,还不太懂那首歌到底在唱些什么;而现在,仅仅那一句“我想要学会自我催眠”就已经让我黯然销魂、潸然泪下。
“没有人原谅你,除了你自己。”——拥抱自己的潜意识好好哭一场,明天之后,依旧是坚强的自己。
Ⅱ 催眠大师心得体会200字
趁着四月的最后一天,绵绵细雨中,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是好久没有放松紧绷的身体,赶着电影开始的狂奔,喘着大气开始了电影。
开始前,被基友剧透了一点,说,这是由徐峥、莫文蔚领衔主演的年度悬疑烧脑制作,也是《泰囧》之后徐峥接拍的首部作品,让人很是好奇。
其实,个人想法是观看《同桌的你》,比较在意高晓松的这部剧,也许是恋爱情节或者是青春剧的情节吧,不过,基友的强烈推荐下,让我对《催眠大师》有点期待。在我印象中,徐峥的电影,绝大多是喜剧,我也一直很喜欢徐大哥的这种幽默方式,特别是《泰囧》的搞笑风格,让人很容易接受剧情的叙述。所以,没有看前期宣传的我,我对《催眠大师》的感觉,也是以为是一部幽默喜剧,这,就是我开始看时的感受。
影片中徐峥一改以往喜剧表演风格,诠释了一名高智商的心理医生。一开始,影片心理医生就展示了催眠疗法过程,成功的治疗了一位心理抑郁的母亲;接着又是一段精彩的演讲,将催眠疗法的精髓讲解给观众,也让我有了些了解。
高潮部分应该是女主角的出场,莫文蔚在片中饰演神秘病患,一直表达内心挣扎,以能看见鬼的病情叙述,那画面就像真的在放鬼片,让我们两个大男人,几乎快吓到要抱在一起了。
瑞宁(徐峥饰)在任小妍(莫文蔚饰)一顿“疯语”过后,决定采用催眠疗法进行治疗。而当任小妍成功进入催眠状态后,瑞宁想要找出任小妍的心理阴影所在,却不曾想到自己被带入了陷阱。接着缜密的剧情和高智商的推理环节,以及完美的节奏把控,在他们互相催眠中展开,让我感觉是中国版的《盗梦空间》,又很难相信这是国产悬疑影片。
最终,很意外的结局,任小妍居然也是催眠师,是瑞宁的同班同学。一个使用清醒催眠治疗,一个则是睡觉催眠治疗。瑞宁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事故中丧生。其实,最开始实施催眠的人,是他们的老师。一开始,任小妍就被老师催眠了。(www.Fwsir.com)所以成功克服心理压力的任小妍,也成功反催眠瑞宁成功,让双方走出了心理阴影中。
难怪事后看影评时,导演陈正道毫不吝啬称赞之词,认为徐峥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还要饱满立体。除此以外,莫文蔚在片中饰演神秘病患所表达出的内心挣扎,也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导演陈正道评价言简意赅:“《催眠大师》是莫文蔚喜剧以外的最好表演。”
影片时看完了,闭上眼睛回想这部电影,在脑海中想起了,不要低估对手的能力,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实力;每个人都说过谎,说了谎的人内心深处一定有想要隐瞒的事情。原谅,就心理而言是对一种现实的认可。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现实,是被大众所认可的现实,而活在人们心中的现实,则也许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记忆也许就会被篡改,意识就会发生扭曲,当类似场景再次出现时,这一瞬间,就会突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当瑞宁认识到自己的爱人和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真的是爱他们的,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在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相信这一切。有时候,我们都无从问起,真相可能永远都不会是真相。瑞宁,最终并不是找到他们的谅解,因为已经回不去了,而是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赎的。
人之所以为人,是心理给自己保留了一丝生机,唯一可以原谅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Ⅲ 催眠大师影评1200字
楼主,您好,希望下面信息能帮到您,望采纳
《催眠大师》:类型突破 优质烧脑悬疑
文/鱼为
以非喜剧形象面对观众的徐峥,有着令人难以企及的专业素养与高智商,这和他“催眠大师”的身份相吻合;如此,莫文蔚的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她是一个令所有心理医生素手无策的“病人”;他们和惯拍爱情片的陈正道相遇,并合谋,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华语电影中甚少被人涉足的催眠题材类型影片。
《无人区》亦或《泰囧》之后,徐峥早已得到观众的信任,尽管这次不再嬉皮笑脸,但当徐峥自信的站在讲台上,观众同样在他防不胜防的催眠手段下,失去抵御的能力。有记者写到:让自己脱离喜剧,是徐峥对观众的催眠之一。如此,徐峥与莫文蔚的相对,便显得张力十足,受困之人需要寻找救赎之道,有天然的危机存在其中,因对立而产生对抗,谜团紧随其后,谜底却遥不可及。
故事的发生过程,是影片中的人寻找并解决危机的过程,这个过程被导演和编剧控制在一夜之内——“催眠大师”徐瑞林应导师要求,接诊一位受“阴阳眼”所困扰的患者任小妍,但诊疗过程却一再陷入困境,大师与病患互相揣摩对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意图,直至最终找到病因。因此徐峥和莫文蔚两人的对抗,充满了急迫性和压迫感,两人被安排在一栋布满催眠符号的阁楼里,从床底的弹珠到公交车牌号,循线索逆流而上,寻找被篡改的记忆,纠正被扭曲的意识,以及唤醒被意识压制的潜意识。
在封闭状态的空间与被高度压缩的时间,让影片减少了调度,但一层又一层的陷入催眠境地,又让影片的场景显得奇诡多变,在现实和梦境中的切换,使得影片的惊悚与悬疑氛围营造,跌宕起伏却又行云流水,看似无理可循时峰回路转,看似顺理成章处又急转直下,现实和妄想交替变成角色和故事需要的氧气,观众必须屏住呼吸,自行辨识哪里才是他们的生存之地。
而在暗黑系的画面风格中让秘密寻找出路,则必须考虑到人物的复杂性格,自信却压抑,理性却软弱,专业被用以逃避,探问变成攻击——的根源所在,这也是影片故事的核心所在。在徐峥对莫文蔚的治疗过程中,有对线索破绽的梳理,有对事件背后成因的剖析,有对记忆深处潜藏秘密的挖掘重组,但始终逃脱不出对人性的探究,所以,无论结构如何复杂的故事,所揭示的,无非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莫文蔚在床下看到逝去的邻居,在马路上看到车祸身亡的女童,都是她恐惧的所在,进而牵引出她被抛弃的身世,但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顺理成章的事情又仿佛并非如此;因而徐峥也对自己产生怀疑,他和导师坐进车内的犹疑是他第一次表现恐惧,之后在对莫文蔚的治疗过程中,看到被水浸泡的房间以及跌入深不可测的水池,都让他产生了更大恐惧,因而,窥探《催眠大师》的“蹊跷”,首先要注意的便是人物的恐惧感。
影片中涉及大量催眠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任何破绽的显露,任何微不足道的线索追踪,都是建立在这种专业之上,每完成一层便能寻找到事件背后的一点真相,而每对抗一层催眠,又都能触发新的危机,徐峥和莫文蔚在恐惧中,很好的诠释着情感的深层次递进,影片也在他们的挣扎和突围中,和观众一起催眠,寻找病因和救赎。
Ⅳ 电影观后感
祖国在我心中
—观《冲出亚马逊》有感
“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是中国人……”耳畔袅袅地回响着刘德华的《中国人》,爱国热情在心中燃烧,脑海里再一次回忆起那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冲出亚马逊》,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两个高大的身影。
《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讲述了两名空降兵中尉王晖和胡小龙在南美洲委内瑞拉亚马逊河流域的“猎人学校”与各国特种部队学习和训练期间战胜各国强兵,歼灭国际毒匪,为国家和军队争光的感人故事。
影片中有很多句话震撼着我、感动着我:当王晖熬不下去想要离开时,胡小龙重重的一拳和那句“你想想我们来这儿到底是为了证明什么?”怦击着我的心灵;当总教官被王晖打败后,他说的那句“你是个真正的军人。”让我心中腾起了骄傲;当国旗飘荡在“猎人学校”上空时,王晖的那句“在这里,你和我就是中国。”在我心中激起了千层浪……
是什么让这两个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军人克服了饥饿、寒冷、屈辱、伤痛、严酷的训练、非人的折磨和敌人的挑衅?是那坚定的爱国信念!是那坚强刚毅的性格!是那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王晖和胡小龙这两位铁血军人,心中融入的不仅仅是倔强和顽强,还有激励他们前进的爱国热情!
除了王晖和胡小龙,还有无数人心中装着祖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我们这些21世纪的小主人……
其实,爱国之情就在我的心中:当我耳边传来雄壮的国歌声时,爱国热情就在我心中涌动;当我看到悲壮的英雄电影时,爱国热情就充斥着我的大脑;当我读完感人的爱国故事时,我的心中就喷发出了爱国热情……对祖国的爱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底,每当我遇到与祖国有关的事件时,它就会被唤醒,以势不可当的力量推动我前进。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此时此刻,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回响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也像宋祖英那样装满了沉甸甸的祖国!
原创!多给点分!
Ⅳ 催眠大师观后感300字
首先,我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或者说这是我觉得还挺好的一部电影。好的地方是,110分钟的片长,剧情充实、比较丰满,故事的叙述也是一层层地抽丝剥茧,有调理。故事氛围的渲染也不错。就这些来说,能打75分吧。但加上演员的表演后,整个电影至多85。
并不是说演员演得太差,徐峥和莫文蔚的表演,我觉得虽然算不上特别的出彩,如果我没有看过《Lie to me》的话,可能分数会更高。但是,我也说了是如果。电影有《Lie to me》的影子,我并不是说电影抄袭,我觉得借鉴了《Lie to me 》的表现手法是对的,只不过是我们国内这种私人的心理医生,不像国外那么普遍,所以没有那么接地气,有点生硬。另外演员的表演和《Lie to me 》一比较就显得,演员的表演“还、未、入、骨”。
“徐瑞宁”在我看来,其实就是Dr.lightman,他应该是一个“雅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自己的傲气,可能会带有对,他认为水平不及自己的同行,的一种轻微的蔑视的感觉。个性上除了自傲以外,可能还会有点散漫。其实“雅痞”这个形容也不贴切,他应该就是一个“高智商、高知识的流氓”。
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可能徐峥不适合这个角色,或者说这部电影体现出来的,徐峥塑造的“徐瑞宁”不够丰满。电影中,一些片段,徐峥看起来有“自傲”的感觉,另一些片段中,他也展现了一点痞气。但是电影中没有片段,是把这些人物性格融合在一起的。而且我觉得这个“徐瑞宁”有“一流的傲气”,但没有“一流的技术”。
同时我也一直在想,国内哪个男演员适合这个角色呢?我有想到陈道明,但是“康熙皇帝”太霸气,锋芒太露。我担心“康熙爷”转世来当“心理医生”,病人会“屈打成招”。后来我又想到“国产大叔”,吴秀波。这位倒是柔和很多,但不得不说,有点太儒雅了,而且带有“书卷”气,感觉对人“完全无害”。所以我相信吴秀波能演出一个“雅痞”,但不是“流氓”。在我看完电影后几个小时,我想到或许只有张国荣,才是对的演员。
电影开篇的表现手法,和《Lie to me》一样。由一个案例的情景撤出,到一个讲座的场景,案例变成了讲座上大屏幕播放的画面。可是讲座上屏幕有一个定格画面:徐峥饰演的心理医生“徐瑞宁”似乎是对着场外一笑。这给我的感觉就是,屏幕上徐瑞宁播放的不是他当时治疗这位病人时的记录资料,而是这名心理医生在摆拍。
“徐瑞宁”准备开车,方教授刚坐上副驾驶座后,“徐瑞宁”就突然说话变得磕磕巴巴的,让我觉得这个表演太流于表面了一点。虽然看完整部电影我明白副驾驶座是他心理上的一个创伤,但是一个几乎已经连自己都蒙过去的专业心理医生,乍看到有人坐在自己身边的副驾驶座上,我觉得他会怔忡,恍惚一下,然后醒神之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提议走路去附近的餐馆,而不是突然之间就从辩论高手变成结巴了。
莫文蔚的角色我倒是没有考虑太多,不过感觉跟徐峥一样,表演可以再细腻一点。另外就是电影中莫文蔚的声音,听上去就是有点别扭,虽然电影里也似乎是有合理的解释,因为她长居香港。但是还是很有违和感。我也冒过这样一个想法:可能汤唯也挺适合这个角色的……
不过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总的说来,能拍到这样已经不错了,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Ⅵ 看催眠大师的观后感1500
徐瑞林(徐峥 饰)正打算结束一天的诊疗时,发现当日还有一位患者任小妍(莫文蔚 饰)在等候着他。阴阳眼是缠绕着任小妍的魔咒,她所说的故事似是而非,但并不能说服自负的心理医生。诊疗的过程中,破绽、线索、幕后黑手在记忆深处被挖掘重组。自以为在催眠时,却陷入更深层的循环中。徐瑞林倒下的那一刻,观众才恍然大悟——谁才是真正的“病人”。
这是个讲述救赎的故事。一生有很多遗憾和后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片记忆,可能会沉淀成心头利刃上面压下来的大石块。
徐瑞林是完美主义者,是一个正常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灾难时慌乱了,求生了,放弃了。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那种背叛,是对爱人和挚友无法同生共死奋力一搏的遗憾。从沉下去的汽车里游出的那刻,他看见明明还有一线生机的爱人手指微动,却还是毅然地游了出来。良心、爱心、信心这些准则让他从自责到自残。
"不能被原谅”,就是压在徐瑞林心中的那条诅咒。
原谅,就心理而言是一种对现实的认可,是将拧巴是事情理顺。
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这里的“现实”是被大众认可的现实,不针对“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这种现实。不能接受现实的情况,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记忆能够被篡改,意识会发生扭曲。当这些在哪里出现错误的时候,终一瞬,你会突然发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此,当徐瑞林认识到自己的爱人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是真的爱他们,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他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了相信这一切。纠结爱人和挚友是否会真的原谅徐瑞林的失误?我们无从问起,真相也永远没有真相。这种原谅,并不是徐瑞林寻找到他人的谅解。而是他最终,自己愿意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赎的。
看到这一点曙光,才有了本文开头的第二个答案。在徐、任之间,究竟是谁最开始实施催眠。答案是他们的老师。
徐瑞林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这场事故中丧生。求得任小妍的原谅,让任对其进行治疗是成功关键的地方。为了在催眠中不被发现,任小妍在最开始就已经被他们的老师实施过一次催眠,一旦触发到可能泄露此次治疗的节点,她就会清醒过来。
鬼片在此划上句号走向科学人性的康庄大道。
任小妍最后说了这句:没有人能原谅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谅自己。
确实,你犯了错,别人不原谅你是本分。
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线生机。唯一能原谅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放弃最后的救赎,就是无尽的深渊。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网上的影评 给你 参考
Ⅶ 电影催眠大师观后感800字
催眠大师观后感
这是一个大家都有病的时代!高速的生活,繁重的压力,难测的人心,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扑面而来,避之不及。自闭症、失眠症、恐惧症、焦虑症、学习逃避症、网络综合症、强迫症、更年期综合症、离退休综合症,还有洁癖、神经衰弱、癔病等等,总有一招击中你。所以也难怪有人说这年头要是不得个抑郁症,连上街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了。这心理疾病多了,治疗心理疾病的就也多了。催眠,就是一个治疗心理疾病的好办法,所以,也就有了反映催眠治疗心理疾病的这部电影——《催眠大师》。
事业有成的催眠大师徐瑞宁(徐峥饰)经营着一家私人心理诊所,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凭借高超的催眠手法治疗患者心理上的伤痕,堪称妙手回春。赚钱不说,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到哪儿都是专家,还在学校给学生讲课。不过好景不长,在老师的介绍下,他认识了一个自称有着“阴阳眼”的特殊病人任小妍(莫文蔚饰)。本来,徐瑞宁并不想看这个病人,因为妄想症并不是很难治疗的心理疾病。但架不住老师与同窗好友再三叮嘱他这个病人“有古怪”。一向喜欢挑战的徐瑞宁欣然接待了这个病人……于是,一场医患之间催眠与反催眠的高智商烧脑大戏就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