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后一课观后感300字
都德《最后一课》?
范文一: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范文二:
初中语文第一册选编的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难道从这个故事中能不有启示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平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从小弗郎士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节之中,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一点怎样的启迪呢?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是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只要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足上进的风帆、乘风破浪不断向着新的高峰攀登。
第三篇:
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② 无罪的罪人影评:谁都会因某事万念俱灰过
纯粹的日式怀旧风韵,婉约清冽。镜头精致,用光极美。虽然是短小的系列妖怪谭,却依然是家庭与亲子的内核。选对了导演果然可以不断切中爱点。后之日,继续,好好生活。
③ 我想找一篇专业的电影观后感
东京审判观后感 经过一个小时五十分钟,看完后,心里不禁为这部片子暗暗叫好,就像每个看过《东京审判》而备受鼓舞的炎黄子孙一样。你丝毫不用怀疑这部电影拍摄的动机,在一片混沌、缺乏斗志的中国电影界,能有这样一位香港导演站出来愿意倾家荡产“为国家做些事情”,实在是难能可贵。 影片大部分剧情都是在远东国际法庭和林熙蕾饰演的田芳子家里展开,重头戏毫无疑问是在法庭上:正襟危坐的法官和检查官、胸有成竹据理力争的中国律师团、咄咄逼人颠倒黑白的日本方面律师、神经紧绷的旁听观众、职业敏感十足的记者,无不原汁原味还原了当时那个跌宕起伏、场面宏大的审判庭;而与之相映的是,田芳子家也在进行一场洗礼——由曾志伟扮演的日本老兵,也就是田芳子的哥哥从中国战场回来天天酗酒度日,心里充满愧疚;小妹妹响应日本政府的号召去中国当了随军应征团,结果却沦为自己国家军队的玩物,幸好逃了回来。家里基本没个家样。 朱孝天饰演的《大公报》记者夹在民族利益、个人使命和与田芳子的爱情中,有些左右为难。《东京审判》真实记录了一场残酷战争带给两个国家人民的深重苦难。 最后中国理所应当赢了审判,日本家庭最终家破人亡。 不得不承认,这片子中饰演中国法官梅汝璈的刘松仁表演是相当出色的。他已经是我叔叔辈的演员了,从《八月桂花香》的年代走来的香港演员,我原来对他的出演是否合适将信将疑。等看完后,你就会佩服,他是毫无疑问的演技派。且不说大段专业的英语他“手到擒来”,关键是在没有他戏份的时候,导演给了他不少特写,你依然能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我朋友的话说,“刘松仁眼神都会演戏”。在战犯装病企图逃脱罪罚的时候,梅汝敖一言不发的望着他,眼神里满是鄙夷和愤怒,在中国的证人上堂作证的时候,梅汝敖依旧是没有讲话,但是眼神里都是痛楚。他彻底颠覆了我对他原来奶油小生的印象。另外一个出彩的人物我认为是那位饰演首席检查长的美国首席检查官约瑟夫·季南的扮演者。虽说是一个老外,但是他为正义不懈奋斗的那种自然、坚定的表演让我钦佩。也可能是因为他的戏份比较多,所以我对他印象也很深刻。说到演技,日本律师广濑一郎的扮演者把刻板的面孔下藏着冷酷的心的老奸巨猾演得也是入木三分。 然后我也不得不说我看见后英达的感觉,我自己都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一看见英达我差点想笑场,到现在我内心还很歉疚。他的京腔十足的英语一上来我就在想,他在美国留学不会是才几个月吧?除了这个英达白白胖胖显得太富态了,不象解放初期的经历过苦大仇深的人民。话说回来,他演技是值得肯定的,举手投足有一股气势,正义神圣不可侵犯的恢宏气势。而曾江和曾志伟的表演也很到位,没有港台演员拿腔拿调的习惯,就是镜头、台词太少了。林熙蕾表现平平,刚好及格。让我有些失望的倒是我们这一辈儿的朱孝天同志,除了会日语,他在里面简直是在梦游。此男披着一头希腊美男子式的中长发,眼神迷离,在庭审过程中演绎一个记者速记的动作都那么假,拿着一支笔在本子上大幅度涂鸦,或是每到审判关键时他马上露出千篇一律眉头紧锁的呆滞表情,让我不禁心口发堵,不知道《大公报》的老编看见了是否痛心疾首,有没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的感觉呢? 最后决定冒着被广大博友扔鸡蛋的危险说说片子的缺憾,有些不吐不快。影片中出彩的部分不大,我先前看见的影片介绍长篇云云一概没有记住,只记得四个字“力挽狂澜”。冲着这个我怀揣满腔热情目不转睛盯着大屏幕,可惜的是自始至终,除了开头中国法官梅汝璈力争让中国在法庭上的座席排在英国之前,以及结尾,还是梅汝璈为了争取让这些千古罪人的日本战犯被叛死刑,除此之外没什么特别曲折的审判情节。我相信历史上肯定是有的,不然也不会拖了2年才最终定罪,可我看到的大多是非常顺利的庭审过程,丝毫看不见“力挽狂澜”的影子。这让我有些意犹未尽。另外就如同一些网友的评价,“影片有些不流畅”,敝人也有同感。 不管怎么样,这部片子大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敝人虽然是学历史出身,但其实自己对侵略事件的细节都不甚了解,而且早学也早忘了。在法庭上出现以真实的资料批露“皇姑屯事件”、“九· 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的真相,艺术地再现了这一二十世纪最大的正义审判。 说起影片不足之处肯定也会有,卢迪以前文章也里写道——“你不忍心指出它的缺点”。千篇一律的赞赏大家想必也见多不怪了,我今天稍微唱了半个黑脸,但是我还是从心底里感激和敬佩这些导演、演员,至少他们在为自己的祖国努力,为了这个我觉得也应该为他们叫好。各位没有看过的,不妨去看看吧,不单单是为了一个电影,而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或者说,是作为一个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的子民,当你看见影片最后黑底白字写的一
④ 爱滋病观后感作文600
艾滋病的全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虽然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消灭病毒的反应,但产生的艾滋病病毒的抗体并不能完全杀死HIV病毒。HIV病毒一般在人体中潜伏7-10年,在此期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没有很多异常反应,外表看上去一切正常,也能正常工作生活很多年。但潜伏期一过,艾滋病病毒就会严重破坏感染者的免疫系统,以至于感染者不能维持最低的免疫能力,艾滋病病人也会出现一些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咳嗽等症状。慢慢地,病人的体内就会出现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死亡。从出现到现在,艾滋病已在全球蔓延几十年,但至今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所以,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全世界第一例确诊的艾滋病病人死于1959年,病人是一位刚果男子。那时并没有引起全世界太多的关注,直到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5名同性恋身上同时发现了HIV病毒后,这就意味着HIV病毒开始大规模传播,也引起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普遍关注。那时候美国报道的艾滋病死亡人数是121人。其后,艾滋病病毒广泛传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世界。到1999年,
全世界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有3300万人,而死亡人数也达到2000万人。短短的20年,艾滋病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为了遏制艾滋病的过快蔓延,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启动了全球艾滋病防治计划。其后的一年,也就是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作为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而我国的艾滋病现状也不容乐观。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正报到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是一位外国游客。其后的几年间,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艾滋病患者也都是来华外国人和海外华人。直到1989年,在云南吸毒人群发现正式确诊了艾滋病感染者146人后,这标志着艾滋病已从国外输入变为国内扩散。也是在短短的20年内,到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测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8万人,我国的艾滋病流行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因此,预防艾滋病传播迫在眉睫。
我们都知道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所以,预防艾滋病传播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传播艾滋病的最主要途径。艾滋病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男男之间传播,而且性交的次数越多,被感染的几率也就越大。所以,正确使用避孕套就是有效破坏这个途径的好方法。对于避孕套来说,可能大多数人认为其用来防止怀孕的,其实不然,避孕套也可以防止感染艾滋病和性病。虽然使用避孕套不是100%的安全,但总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另外,性病患者比没有性病的患者更容易感染艾滋病,因此有性病的患者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或者性病防治机构检查、咨询和治疗。切忌不要找一些游医治疗,胡乱吃一些所谓的灵丹妙药,不但没有治疗病症,还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恶化病症。预防因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最根本措施是洁身自好,遵守性道德,树立健康积极的恋爱,婚姻,家庭和性观念。对于青年人来说,要学会克制性从动,过早的进行性行为,不但损伤彼此的友谊,还会影响身心健康;对于性自由来说,应该及早的改掉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接触的人越多,被感染的几率就更大不然就会过早的断送自己年轻的生命;对于夫妻来说,应该秉着忠诚的原则,最大程度的避免艾滋病在夫妻之间传播。
血液传播也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艾滋病在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能存活数小时或者数天,高温、干燥以及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杀死HIV病毒。因此,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吸毒极易感染艾滋病。这对这一点,我们因该杜绝毒品,防微杜渐。吸毒不但是一种违法行为,也会对自己对家人甚至对社会带来危害。远离毒品,远离艾滋病。另外,献血和输血也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献血应到正规的医院或者有医疗卫生组织检疫合格的献血点,这样可以避免因使用不严格消毒的注射器而被HIV病毒感染。记得顾长卫导演的《最爱》,在一个偏远的乡村,有很多村民为了满足自己的金钱需要到一个小商贩那里集体卖血,由于使用的抽血机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使得那些卖血的人都感染上了艾滋病,这不是个个例,其实有很多时候,不幸就这么发生了,最后那些感染者都慢慢的死去了。这就是没有很好做到预防艾滋病的工作。总而言之,依法无偿献血,杜绝贩血卖血,加强血液检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母婴传播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途径。患有艾滋病的母亲会在怀孕期,分娩和产后母乳喂奶时将HIV病毒传向婴儿。如果母女患有艾滋病,应该防止她怀孕,即使是怀孕了也要人工流产,否则,孩子生下来也会夭折。有一点值得注意,婴儿出生后,人工喂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虽然艾滋病是一种不治之症,但也不要谈“艾”色变。与艾滋病患者正常接触如拥抱,握手等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艾滋病病毒也不会经过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和卧具传播,也不会经过打喷嚏或者蚊虫叮咬传播。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帮助而非歧视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感染者,因为他们的合作与参与也是防止艾滋病传播的有效途径,另外也可以降低他们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可能性。
艾滋病威胁每个人,每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下,我们应该相应号召,积极宣传预防艾滋病,让红丝带飘满世界。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ryjq87IB90Gbyoc893Js_g
⑤ 来篇影评,有点内涵的电影,1000到2000字吧
《蓝莓之夜》:孤独,爱情与死亡
孤独,爱情与死亡,是文人尤其是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
——基督山伯爵
《蓝莓之夜》从开始的时候就奠定了一种忧伤的基调,漆黑的夜晚,蓝色的酒吧灯光,拥挤而狭小的空间,都是典型的王家卫电影元素。在这样的小空间中,王家卫又一次自由地展现了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依旧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中间依旧会出现第三者,“婚外恋”似乎是王家卫电影永恒的题材,他爱拍、观众也爱看,一切皆因其细腻的感情表现。
故事开始于伊丽莎白在酒吧中对杰瑞米的询问,她在找脚踏两条船的男友。被男友背叛的女人总是伤心的,面对着男友在酒吧遗留下的钥匙,伊丽莎白选择了拒绝。
“每一串钥匙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是杰瑞米告诉伊丽莎白的,“比方说这串钥匙,这对情侣以为自己能相伴到老,但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王家卫就像是一个诗人,他作品中的语言总是带有着诗性气质的,并且总是有很多的对白会成为经典。这些对白都极其简洁,极其忧伤。王家卫的语言和村上春树的小说文字有一点类似,都是“一丝不挂”的那种文字,相当干净,但又极具韵味。《花样年华》中的“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蓝莓之夜》的第一个段落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周慕云的影子,第一段中的杰瑞米和周慕云异常地相似,尤其是当杰瑞米在第一个段落即将结束的时候搂着哭泣的伊丽莎白,典型的王家卫镜头,就连背景音乐都是那熟悉的周慕云主题的配乐。
面对着背叛自己的爱人,伊丽莎白选择了走,离开纽约,开始了自己的旅行,远离这些让人伤心的故事,走的时候她留下了那串有故事的钥匙。
“十七岁那年,他拦下了我的车。”
阿尼的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死得很冤,很平淡,他的死也因此而有着巨大的悲剧冲击力。这是伊丽莎白在旅行中亲眼看到的第一个故事,它构成了影片的第二个段落。一个老巡警与一个叛逆少女之间的爱情。
伊丽莎白是在酒吧中与阿尼认识的,阿尼是一个终日与酒为伴的老巡警,不太与人说话。似乎每一个与酒为伴的男人背后都有着一段让人悲伤的心事,而这种心事多半又都是与“情”字有关,这条定律在西方世界也同样适用。阿尼始终依靠着酒精来麻痹自己,所以当伊丽莎白告诉他“先生,一共八杯”的时候,他认为这不可能,因为八杯实在是太少了,他不相信自己只喝了八杯,八杯是远远不够麻痹自己的。
阿尼的老婆和别的男人搞在一起,这给阿尼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是阿尼借酒消愁的根本原因。这个段落与第一个段落相比要精彩很多,甚至是全片最出色的一个段落。王家卫在这个段落里终于抛弃了周慕云主题的配乐,选择了更适合西方世界的爵士配乐,对剧情的推动以及氛围的营造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阿尼与他的太太苏之间的争吵都极富戏剧张力。在酒吧中,苏的姘头被阿尼打成了重伤,年迈的阿尼在酒精的麻醉下只能用最直接最粗暴的手段来发泄长期压抑在自己心中的愤怒,苏因此与阿尼发生争吵,阿尼举起了手中的枪喊道:“如果你走出这扇门,我就杀了你。”语言一如既往的简洁,但却包含了阿尼最细腻的情感。苏走了,阿尼最终并没有开枪,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的自杀。
阿尼死了,他留下的是一堆尚未付清的酒吧账单,在《蓝莓之夜》中,账单和钥匙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每一张账单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面对着阿尼的死,苏喝了四年来的第一杯酒,并向伊丽莎白道出了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阴霾,她的出轨完全是出于阿尼对她的爱。
“那一年,我17岁,喝醉了酒,他拦下了我的车,谁知道后来我们会结婚呢?”、“他爱我爱的太深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爱”变成了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压力,苏为了逃避阿尼对她的爱而选择了出轨,再次地验证了米兰昆德拉的名言:“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苏选择了背叛,投向了未知;阿尼在这种未知中借酒消愁,抑郁寡欢,最终为“爱”而死。
有些东西失去了,人们才会发现其本身的价值,但往往为时已晚,酒吧墙壁上,阿尼的账单,见证着阿尼这个悲剧的存在。
“有时得学会相信别人”
“你跟了我那么久,就什么也没学会吗?”这是在第三段末尾莱斯利对伊丽莎白说的一句话。莱斯利与伊丽莎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伊莉莎白比较单纯,而莱斯利比较风尘。这样的两个人物走到一起,自然有着很多的故事可以发生。
在王家卫以前拍摄的华语电影中,他通过饮食、饭局、麻将来反映东方所特有的民间文化以及东方气息。《蓝莓之夜》作为王家卫的第一部英语电影,向西方世界作出了一定的妥协。“赌场戏”的加入就是一个好的证明,“赌戏”在《蓝莓之夜》中其实只是面对西方观众而特别设置的一个噱头,作为一个东方人,我看起来觉得很乏味,而老外看起来就显得异常精神。赌戏这部分即便删掉对剧情也并不构成太大的影响。
第三段中的重头戏主要都是围绕着莱斯利父亲的死所展开的。在旅途中莱斯利接到了医院打来的电话,她的父亲病危,想见她最后一面。但风尘的莱斯利早已听惯了这些措辞,认为这只是他父亲为了见她而设计的有一次谎言。她从来就不相信别人。
莱斯利是在伊丽莎白地说服下才答应去医院的,她让伊丽莎白帮她进去看一下,伊丽莎白告诉她她的父亲已经死了,莱斯利陷入了深深地自责。她口口声声地说伊丽莎白在骗她。对事实的质疑往往是人类逃避自身罪恶感的最佳途径。
莱斯利这个人物也是一个被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她的父亲从小就喜欢在众人面前夸她聪明。即便是她偷走了她父亲最心爱的车,她的父亲也没有责备她,甚至还把车的执照和凭证都送给了她。莱斯利开始对父亲的爱产生了巨大的反感,被父爱压得难以呼吸。
伊丽莎白告诉莱斯利“有时得学会相信别人”,暗含着她对莱斯利价值观的嘲讽,莱斯利的极端“不信任”,导致了她父亲的悲剧。
“即使有钥匙打开门,门内的东西不一定还在”。
一年后的蓝莓之夜,依然是冰激凌加蓝莓派,一串钥匙的故事。“即使有钥匙能打开门,门内的东西不一定还在”——这是一年的旅行后所悟出的道理。
阿尔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可以用钥匙打开家门,但是自己的妻子却不在;阿尔死了以后,苏每天都可以用钥匙打开大门,但是阿尔却永远地走了。莱斯利也有钥匙,但是父亲却不在了。
杰瑞米把他的钥匙扔了,一切重头开始,一个意味深长的吻,擦去了伊丽莎白嘴上的奶油,也擦去了伊丽莎白内心的伤。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列车,承载着蓝莓之夜下所有的孤独、所有的爱情、以及所有的死亡。
⑥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电影七宗罪的3000字的英文影评,谢谢啦
You really can't say enough about Se7en. It may have lacked critical acclaim (how this wasn't at least nominated for Best Director and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is beyond me), but this film is easily in the top 10 films of the 1990's, and one could argue that it is the best. Andrew Walker pens a marvelous script that is brilliantly realized by David Fincher, along with the help of 3 of the greatest actors of their generations.
David Mills (Brad Pitt) is a young up and coming detective who's just been transferred. His partner is William Somerset (Morgan Freeman), who's on the verge of retirement. Different though they may be, they must track a serial killer who is choosing his victims according to the seven deadly sins (gluttony, sloth, greed, lust, pride, envy, and wrath).
What makes Se7en so excellent in my mind is how incredibly real it is. There's the gritty feel to the film, and Fincher uses great shots and locations to effectively pass on his intentions to us. The film is one of the most suspenseful I've ever seen, and that is also attributed to Fincher, not to mention a wonderful musical score. Andrew Walker's script is fantastic. Easily one of the best of all time. It's such a simple concept, but the cre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depth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one is one truly remarkable quality of the script. The best quality of course, is the unpredictable, unorthodox, and scary ending that will make your stomach sink like a weight. The cinematography and editing are brilliant as the film is fluid and seamless. Technically, this film is perfect.
The acting...well, anyone who's ever said Brad Pitt is for show obviously hasn't seen this or Fight Club. He's wonderful as the motivated, yet rash and sarcastic David Mills. It's a great character arc, and Pitt plays the complex character with heart and ease. Morgan Freeman...what can you say? He's Morgan Freeman, so he's excellent. Once again, a well written character that the actor takes and makes his own. Freeman is magnificent again.
Of course, our 2 detectives are great, but the true stand out of the film is the actor who plays the killer, whose inclusion in the film was kept secret until the day of release. Don't worry, I haven't spoiled anything. He gives a magnificent, yet haunting and disturbing performance that will stick with you for day after day. It is one of the best villainous performances of all time. The final confrontation is spectacular because of him.
All in all, Se7en is a must see if you are a movie fan. It's one of the best films I've ever seen, and you'd be a fool to miss this classic. As terrifying as it is suspenseful, Se7en is a thriller that will stick with you, an experience you'll never forget. I cannot recommend this movie more.
⑦ 没有罪人,如何原谅(优雅的谎言)影评
没有罪人,如何原谅
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看韩国片,机会不会让人失望。《熔炉》(依据聋哑障碍人学校校长性侵学生改编)、《辩护人》(专制体制下法律人的抗争)、《奇怪的她》、《我爱你》(关注老年人生存状况)、《素媛》(幼女被性侵事件)、《阳光姐妹淘》(青春友情及母女关系)、《开心鬼上身》(孤儿与孤独、亲情)、《母亲》(一个母亲对罪犯儿子)……在小的素材,在韩国导演的手中,也能烹制出一顿大餐。
今天看了《优雅的谎言》,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品学兼优的小女孩突然自杀了,痛苦的母亲和姐姐在追查孩子死因的过程中,才了解到了自己的女儿、妹妹面临的孤独、心底的绝望和无助。一个孩子的死亡,有很多原因,同学们的孤立和戏弄、“朋友”的背叛和欺骗、老师的失职、家人的忽视。可是导演显然不想简单地在抽死剥茧中探寻一个女孩的死亡,他以更高的角度和视角阐述了悔过与原谅。
史铁生的作品,那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止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过一个“可怕”的孩子,他通过“我跟谁好”,“我不跟谁好”的方式,孤立一些人,从而拥有了一种让人畏惧的权力。就像《优雅的谎言》中,花莲就像那个可怕的孩子,更有意思的是,当千智自杀后,花莲逐渐扮演了千智的角色。
孩子的恶毒未必源自内心的思考与设计,他们只是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而成人的世界,孤立、排挤、戏弄、侮辱、虐待……全都是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的,在这方面,M是此中高手。他一手策划的文化大革命中,数亿的善良或不善良的人们,主动或被动,都陷入了他设计的这场残酷的成人游戏。有多少善良的人们,在被孤立、排挤、戏弄、侮辱、虐待之后,想片中的千智一样,选择以自杀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成人的世界,和孩子们又有什么区别呢?M用的手段无非也是,让XXX做接班人,做伟大领袖的亲密战友,打到一批,扶植一批。这和那个可怕的孩子“我跟谁好”,“我不跟谁好”有什么区别?可是正如万智在影片中说的那样,“就算你手里拿着再好的饼干,只要别人对饼干没有兴趣,你什么都不是。”可惜的是,有多少人能对“饼干”没有兴趣,又有多少人是不得不对“饼干”有兴趣。
万智最终原谅了花莲,并且希望能陪伴花莲走出“杀人犯”的阴影,这样中原谅到了宗教的高度。可是对于造成数无数人死亡的文革,根本没有罪人,根本没有忏悔者,根本没有施暴者承受压力,甚至没有谴责者、叙述者,时间长了,就变得没有了亲历者,那么文革是否发生过都会变成一件让人怀疑的事情。没有罪人,如何原谅?没有谅解,没有谅解,文革就像一笔永远无法购销的账,这一页如何能翻过去?
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人教0801班周祥
学号:08429144
国庆假期,利用晚间的时间,认认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丰富,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内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希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起的这组关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以我个人的阅历,用尽自由与未来为代价,我想,我是承担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定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不是最初的那个,而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起初,我是很难知晓他的希望,他的精神来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渐进行,直到结局慢慢到来。
十年,二十年,以我现在的年龄也仅仅是经历过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认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给了一个红章,一个瑞德申请假释驳回的红章。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勇气,不知道从哪里到来的希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通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同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特别丰富的。而最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过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理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很多的时候,我是不怎么爱看电影的,因为我觉得电影让人不像人了。几十年的光阴,在电影里,只是两个多小时而已,每一个十年只是换来了一个红章。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么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希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典狱长对安迪说,读《圣经》能获得救赎,信上帝能获得庇护。然而罪人还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说他多么伟大,一定要辩称上帝多么万能,倒不如去实实在在感谢一个人,感谢一个真实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希望的洞罢了。
看完全集,我才开始懂得二十年并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监狱里呆着的时间。以他向州议会申请图书馆资金的毅力,若是他用来辩解自己,或者说用来说明自己的无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没有,他没有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才慢慢的开始明了:他是为了对妻子赎罪,一次他认为需要的,一场用尽他的青春与未来的对爱的救赎。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狱长的不是那个洗黑钱的典狱长,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着一些遗憾。尽管安迪一直在救赎,但是最后关头他毕竟还是逃避了。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在观看影评的时候我才发现,最后安迪与瑞德的相会是制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说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这加上去的神来之笔,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从这个角度能讲,其实安迪是幸福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美国电影能引起这么多非美国这个国家,这个种族的人群的共鸣的原因之一吧。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欢的石头一样:每一颗都不尽相同,每一颗又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二十年,而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一种很难言明却又实实在在的永恒。压力与时间,给安迪的不仅不是枷锁,很大程度上,它们其实正是给了他一种不朽与辉煌。
原本,我是认为生命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会成为谁的唯一与永恒。但是我错了,我错了太离谱,也错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尽我们的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间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电影的最后,当两个在囹圄之中呆了几十年的人拥抱到了一起,当他们还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时候,这个时间点不知道我们是该为他们庆幸还是悲哀......
不管这电影还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管多少的影评家会如何从所谓的专家的角度如何去品评,我只想说,在这个时刻,我是愿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给安迪,给安迪的妻子,给有爱,能爱与被爱着的一切生命。用对待上帝的虔诚为他们由衷的喝彩。
有爱,有一切!
有爱,人人都是上帝!
⑨ 电影《监狱风云》观后感
昨天在电视上看了周润发的经典电影《监狱风云》。
拍摄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主演梁嘉辉。周润发。。
讲述了梁入狱在监狱受到科长和监狱老大的欺负,结识了发哥,发哥处处照顾他
可科长总是陷害他俩。。最后发哥杀死了科长。。。
影片告诉我们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片中打斗的情景让我历历在目。。
至今难以忘却。。。
希望大家观赏这部周润发的经典电影《监狱风云》
最经典的当然还是他主演的《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
不说了,期待观众去看!
“人生于世上有几个知己多少友谊能长存今日别离共你双双两握手友谊常在你我心里”,《监狱风云》、《监狱风云Ⅱ逃犯》都以“友谊之光”这首歌以及“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人牢记。
两部《监狱风云》的监狱科长由张耀杨、徐锦江饰演,两个让人咬牙切齿的混蛋-张耀扬和徐锦江,一个被咬了耳朵,一个被捅瞎了眼,叫人不寒而栗,但也大叫痛快。而两人的非凡演技,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早就想写影评,可无奈总没时间,只好先转几篇来过过瘾,呵呵
ps:本来是奔着看帅哥的心思去的,结果败在了Ryan和Cyril的兄弟情上啊,Ryan太帅了,Cyril太萌了(还没看完,但知道Cyril的结局了,已经开始不忍心看了),哈哈哈。下面上转载的影评。
再ps:Shillinger真是太坏了太坏了太坏了太坏了(无限循环ing。。。)
周末拖着病体(感冒鸟)把四五六季都看了,累死我了,不过挺值得,Ryan和Cyril兄弟俩和妈妈的互动简直萌死了,好乖好乖啊啊啊啊啊。我的萌点还有Ryan叫Cyril孩子(kid), 啊啊啊,萌死了,他是真的把Cyril当孩子看吧(和我表姐对我的感觉应该很类似,在她看来我就是长不大的孩子)。Ryan为Cyril流泪的地方好多,只要Ryan一流泪,我的眼泪也立马下来,%>_<% Cyril太无辜了,看的时候一直在纠结,这么单纯无辜的人到底该早日解脱还是继续跟着哥哥在OZ这种地狱受罪呢,直到最后了,Ryan对Cyril那么不舍的拥抱,Cyril害怕时喊的一声声“Ryan”,我的心都碎了。。。。。
剧中扮演Ryan和Cyril的演员真的是兄弟啊,长得好像,呵呵。想想让他们以这种身份来演戏,可能更能感同身受吧,Ryan的泪应该也是从心底流出的吧,可爱单纯的弟弟要永远离开自己了,自己又要变成一个人了(看O'Reily兄弟的父亲对他说“从今后,你也是一个人了”,啊啊啊啊啊,我又心碎了),这种痛苦的巨大是没有兄弟姐妹的我所无法想象的,不过真的真的非常感人,Ryan每次隐忍的泪水都能打动我,让我看到他一步步的在崩溃,一步步的迈向绝望,还好有美丽的女狱医,她的爱还可以支撑Ryan继续走下去,继续活在OZ,继续为或者而努力。
Ryan说过,他不能想Cyril会死这个念头,他觉得只要这个念头出来一点,那Cyril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可惜最后还是一样的绝望,唉,长叹一声吧,从实际来讲,造成的原因Cyril的悲剧也有Ryan的成分,但看这部剧的时候我真的不能太责怪Ryan(在帅哥面前我的三观已经不正鸟),可能也是因为这样,Ryan的痛苦会更大吧。
帅哥Ryan最后改好了,\(^o^)/~,看着真高兴,希望他真的能和妈妈幸福下去(虽然我觉得在OZ那种地方,这是不太可能的),我自己脑补着Ryan以后母慈子孝的幸福生活,只可惜没有Cyril了,唉!
Ryan的妈妈也不错,对Cyril也很好,但我真希望她能听从Ryan的劝告,早点离开OZ,那Cyril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推后发生,唉,那么单纯的一个人啊)。Cyril死前,妈妈的痛哭除了真心心疼Cyril以外,应该也带着无限的愧疚吧,以后对Ryan好一点,让那个从小只能和Cyril相依为命的帅哥不那么孤单。
花痴一下,Cyril其实也挺帅的,第四季里女狱医给Cyril看病时的特写真是嗷嗷帅啊,还有被电击后Cyril失禁时想象中的自己,嗷嗷,太帅了。
改天再写,写的还挺有感觉,果真有感而发啊,呵呵
以上为原创O(∩_∩)O哈哈~O(∩_∩)O哈哈~
以下为转载
=========================================================================================
拜一下,OZ实在是太强了。
从十天前动念把写OZ的这篇顺序提前到第五后,突然就忙碌起来,加上种种乌龙包括出差时飞机全部晚点,出庭时把原告律师当被告律师等等……连带算好时间的八周年献礼半数跳票,直到今天才得落笔。
闲话少说,按照传统的三句推荐语分别是:“心脏强劲的聪明人的选择”,“一群时常全裸的帅哥彼此爱恨交织的56集”,以及“做坏事的人,也都是因为寂寞吧”(默……)
HBO:OZ
心脏强劲的聪明人的选择
先解释一下一个奇妙的名词叫做HBO。
自从1972年创建以来,从最初的“与众不同,领先一切”("Different and First")到现在那句著名的“我们不是电视”,HBO的口号代表着它的核心竞争力:做那些其他人做不到或者不敢做的事。事实上,如果说我们现在仍有原创性的、与众不同的、需要动脑筋的电视剧可看,有很大的程度是要感谢世界上有一个HBO。
除了在这个台,又有哪里会认为一个发生了中年危机的黑道老大的人生,是会引起关注的?又有谁敢赤裸裸地展现每集不少于一次的正面全裸、血腥暴力还有种族歧视?事实上,HBO所选择题材,竟然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从选角到题材甚至到片名,都缺少主流电视网的流行要素。然而,正是那些看起来有些奇怪的剧集,形成了“酷”的品牌及流行:HBO的当家剧集《黑道家族》,已成为可载入史册的电视里程碑;而《监狱风云》的主演之一Meloni形容自己的经历时说,他在街上被70岁的老太太拦住说喜欢他的角色。“那可是个老太太,我真不知道她看OZ做什么。”正如OZ的编剧汤姆-方塔那(Tom Fontana)在整剧结束时感谢观众所说的,“你们让我相信,世上还是有人喜欢看有脑子的电视的”。
当然,HBO在80年代初走上原创路线,与当时它所面临的种种竞争和危机有关;而现在,当HBO模式被证明成功后,它也同样面临着包括维亚康母旗下的Showtime(《同志亦凡人》)在内的付费电视,以及FX(《盾牌》)在内的有线电视网的竞争。但HBO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对创作者的“放任”传统。它已形成了让好莱坞最聪明的脑袋在那里自由构思的场,而能从骨子里存在这种信任,并不是件简单的事。OZ的六年历史,大概是HBO这点特性的集中体现了。
OZ是奥斯瓦尔德最高戒备监狱(Oswald Maximum Security Penitentiary)的简称。最初设计时,曾设想以一个最低戒备的监狱为背景,名字也是类似某改教所一类(Club Med)。然而,对角色和观众来说幸运(或不幸)的是,编剧是前面提到过的汤姆-方塔那同学。这位同学很多人可能没见过,不过他的膀子看过剧集的人都不会忘记:片头,伴随着风格奇特的音乐,以及被截掉了上下因此看不见脸的囚犯场景,不时插进去纹身的镜头,那只胳膊就是我们编剧大人的。
这位编剧的风格简单概括是:强悍、变态。OZ之前他为NBC的《情理法的春天》(Homicide: Life on the Street)写的本子。套用观众的话(直译),就是“每当你喜欢上一个角色,编剧就出来强奸了他”。当然NBC是电视网,所以这只是比喻而已。但到了OZ,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事实上拍摄OZ的时候演员中流传着可怕的传说,就是如果你胆敢迟到,下一集你就会发现你的角色被干掉或者被强暴(……默)。
“猪养肥了就是要杀了吃的”,有这种理念的作者并不在少数,不过像方塔那同学这样贯彻得这么彻底的也是少见。当然我们要原谅,在长达六年的拍摄中,演员们出各种状况也是常有的事,而如何又要配合这些演员们的档期又要把剧情编圆,已经是很大地挑战了。像第四季拍前半部分时,Kirk Acevedo(OZ中的角色Miguel Alvarez)跑去拍《兄弟连》了,剧情中就写他逃出去了;然后他短暂地回来一阵后,又跑去拍别的,剧情里就只好安排他蹲禁闭。演员不在的时候他的戏如何处理?有像Kirk这样拿以前的镜头或者单人镜头的,也有像Meloni跑去拍《法律与秩序:SVU》,然后就安排他电话连线的。不过享有这样待遇的人也不多,除上面两位,还有Em City的McManus(Terry Kinney饰演)外,其他人发生类似情况大概会被杀掉了事吧。
饰演他的演员李-特格森(Lee Tergeson),在此之前曾在电影《惊爆点》里担任过角色,在OZ之前最为人所知的大概是百威啤酒里的著名广告语,在OZ之后,他在电视中出现不多,近期在FX台有出现,但是很不幸,他最为人所知的形象还是OZ里的比彻。事实上,直到现在记者们还不时提到他在OZ里的表演。好在现实中的李是个很幽默的人,所以记者追问他是吻妻子的感觉好,还是吻克里斯(克里斯-凯勒,第二季后出现的比彻的情人)的感觉好时,他的回答是,“当然是克里斯。吻我太太可捞不到钱”。啊,另外当然还不能忘记某颁奖时两人的拥吻(望天)
李的长相,可能不是很多人喜欢的那杯茶,连带对OZ第一帅哥为何对他情有独钟不理解。恩,世界上还是有所谓气质或内在这种东西存在的,笑。正经地说,李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演员。事实上看到第二季以后觉得,如果换了一个更年轻英俊的演员,效果可能反而不好。起码观众会更容易分心。同样的道理也在《蜘蛛女之吻》中再现,或者像《千面女郎》所说的,(在台上)真正的长相不重要,让观众相信她是如何的长相才重要。更何况,现在我们可以全心感叹,啊凯勒你这个变态,无论是“无条件的顺从”还是“无条件的爱”,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既然先说了托比,也来说一下让他倒霉的主要原由——啊,法律之外。弗农-史林格(Vernon Schillinger),监狱号92S110,严重伤害罪入狱,OZ里雅利安派(新纳粹派)的首领——喜欢雅利安长相的同学有福了。虽然理论上的金发前额已经基本落光,那双冰蓝的眼眸可是货真价实的。事实上,在第一季的所有角色里,这位是属一属二让人看着比较舒服的。而由于方塔那同学的趣味,OZ的前六集基本都是干干净净,不见血也不正面展现暴力,包括史林格那层层进逼的精神折磨,也都在微笑和漫不经心中展露。整体而言他属于那种棱角分明的长相,啊似乎还忘记说,他的身材也不错。
这位老大还有一点了不起地方是,OZ的主题是环境对人的改变,而如果说比彻是被OZ改变最大的人,这位老兄则基本没太大的变化。哦当然,他有过反悔,有过短暂和解的心情或善意的举动,但从最初到最后,这位老兄都仍坚信他自己的理念,无论那是对毒品的不原谅,对雅利安理念或弱肉强食规矩的遵守,还是对家庭的重视。
如果把托比和史林格来做两个极端,分别定义为1及10(刻度可以是善恶,可以是正常到变态,也可以是菜鸟到老囚犯),那么,瑞恩-奥雷利大概能落在5-6左右。这位爱尔兰血统的小帅哥(实际演员Dean Winters是爱尔兰和意大利混血)被判的是终生监禁,俗话说的二进宫,罪名一大堆,从肇事杀人到被查毒品都有。
OZ就是个微型的小社会,举凡美国社会常见的力量,如意大利帮、中国帮、爱尔兰帮、穆斯林、新纳粹等等,在其中都有体现。无法归类的或弱势群体的如托比,就被归在另类里。而瑞恩,则独创了一种生存环境:他游离与各大帮派间,却又能妥善周旋期间,甚至在关键时刻(如第一季末的骚动,和第四季里他和凯勒联手整走新来主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比彻之外,他是在全剧中显露出最高智商的人(或者说,比彻恰恰在很长时间内都被剥夺了展示这方面才能的机会)——直到他为了格劳丽亚医生亲自动手之前,他的手上甚至没有染过鲜血,对他而言,需要某人消失的办法有太多种了,完全没必要用到那种手工劳动。
说来很奇特,瑞恩和格劳丽亚-内森医生之间的爱情,尽管是产生在医患之间、生死关头,尽管他为了她杀了她的丈夫,承认派人强奸她,又亲手杀死了那个犯人——尽管如此,方塔那老大仍能让人相信,这是某一种爱情的形式。闲时想起,如果要瑞恩去爱,除了这一段,似乎也想不到其他的可能。
瑞恩的选角有一点传奇,因为迪恩-温特斯是在酒吧里遇到了方塔那同学,然后哥俩儿就一起进了OZ的剧组。没错,他的弟弟也就是剧中瑞恩的弟弟西瑞尔(Cyril O'Reily)。他在CSI的迈阿密篇,还有前面提到的李也有参演的《Rescue Me》里都有出演。
看纽约篇的人可能没有留意,在第5话《One Mile a man》里,迈克和丹尼要从矿井里上来时,突然来了个陌生人,丹尼就以很显然熟捻的态度和人家开起玩笑了,跟这位检察官开起什么“你是来查我们老板的勤的”一类的笑话。然后,过了几话,向来少卖人情的Mac,接受了同一位检察官的请求,推迟证物的获取,以至斯黛拉小发了点脾气……当然,这位神秘检察官就是我们这里蒂姆-迈克麦纳斯的演员了。
今天最后一位,神父雷-穆卡达(Father Ray Mukada)。前面好像说过OZ剧里剧外关系都复杂,除了亲戚啊朋友啊路人啊这些关系外,由于方塔那老大和《法律与秩序》系列的总制片Dick Wolf关系很好,所以就出现了两人共用演员的情况,像史林格的演员在《法律与秩序》里啊,克里斯和迪恩跑去主演《法律与秩序:SVU》啊,还有演神父的B.D.Wong也在里面轧了一角。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演员有中国血统,他之前成名的角色是《蝴蝶君》(舞台版)。
“做坏事的人,也都是因为寂寞吧”(乐……)
OZ结束后,方塔那同学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感谢你们(观众)喜爱这些设计出来并不是为了被喜爱的角色”。
不过观众的逆反,以及不那么出色的作者(编剧)的悲剧经常在这里:就是设计中越是想要被喜爱,越是作为彩页中心推出的那一位,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上面这句里有我自己的怨念。不过既然自己在《达芬奇密码》里唯一喜欢上的是某苦行僧小变态……还是说一直以来对这种折磨脆弱肉体以达到精神顺从的家伙都比较喜欢?——说的远了,回到OZ。
伟大领袖曾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回想一下,OZ里也不是每个人一出现就是“可以爱”的。前面提到的贯穿角色,除了凯勒和瑞恩是只要存在就是正确的外(笑),其他喜欢上大致可以归结为出现机会多,总有一些时候让人觉得他的行为或表情,很可爱,然后他的行为也就可以原谅和被接受了。但有一些超过“设计出来不是为了被喜爱”这个定义,几乎可以认为“设计出来就是为了不被喜爱”的家伙,比如那位先勾引迈克麦纳斯然后又以骚扰捞回一笔的克莱尔-霍威尔同学(Claire Howell),竟然在两个场景里也觉得她也有她自己可爱的地方了:像她分开史林格和罗伯特-斯比尔(Robert Sippel,监狱号88S510,因猥亵儿童入狱)时,罗伯特说“谢谢”,而她一脸嫌恶的表情说:“工作所迫,实话实说,就这一次,我觉得那个纳粹混蛋没错”;还有就是她替瑞恩干掉某人后两人在路上擦肩而过时她一挑眉毛的表情……恩,好吧,这个可以归结为她是我喜欢上的那间屋子上的乌鸦(笑)
回到题头那句“做坏事的人 点点点”,OZ,或是方塔那同学的的魅力之一,就是毫不妥协,绝不道歉,不反悔,不犹豫的个性。许多作者或粉丝,经常坏事在太以自己喜爱的人为中心,难免为他找出许多存在或不存在的可原谅的地方,或者为片中或现实其他人的不理解/不赞成/不喜爱而愤怒。方塔那正好相反。OZ里面的每个人都有过去,许多可称悲惨,可是没有一次,他会把重点放在用这个去开解罪过或过错上。正好相反。以按理说非常情实可悯的雪莉为例:她的不幸婚姻,她的精神状态,她认定自己怀上的是恶魔的孩子的疯狂,这样的故事, 换一个编剧可能会恨不得把中心舞台让给她,更会把她最后的走上绞刑架来大写特写,以强调第六季最后,借比彻的口说出的那句“每个生命皆属可贵”。
但在方塔那同学这里呢?我们看到的是她和囚犯的调情,她对神父的勾引,她的不完美,和她个性中并不那么和“弱者”或是“受害人”相符合的地方。哪怕在最后,在她终于说出了她的过去,让观众窥视到她一丝的过去后,还没等到同情的泪水泛滥,她转脸平静地对监狱长揭发狱警每晚的行为,于是,这场本该煽情的片段以狱警一句,“bitch”结束。
——所以,做坏事的人,也许确实寂寞。不过,寂寞并非跑去做坏事的借口。
OZ中,现存的每种死刑的方法几乎都被表现,每个走上最终路的人,也都如雪莉一样,并非无辜,甚至可说做出过令人发指的行为。但是就算如此,当看到他们每个人,挣扎在绞刑架,或电椅,或行刑队前时,仍旧会想到,死刑是否是必不可免的。杀人偿命并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以眼还眼甚至记载在圣经中,只是,正如OZ中所说的,人类是唯一会把自己的同类关在笼子之中的生物;而经书里也确实教诲:你不可杀人。
很多年以前,在看《费城》时,感动与里面那位因输血而感染上的AIDS的病人,当律师想要特意把她与汉克斯的角色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时,她说,“我并非无辜,也非有罪,我只是想要活下去”。同样的话,套在OZ的上边,未必一定合适。在世人的眼中,他们多半是有罪,许多甚至是不可饶恕的重罪。所以,当比彻,身为OZ的囚犯中最正常的人,最终代替方塔那说了那句“每个生命都属可贵”时,他是站在了更高的立场:不是受害者,不是参与者,甚至不是旁观者。而是身为创作者的方塔那的立场,或换个词,神的立场——“因为他以阳光照义人,也照罪人”。
Human Nature。现在说到这个词总有想乐的冲动。然而,这恰巧是方塔那老大想表达的东西。曾经想以许多其他的主题来定义OZ,比如说Love&Peace,比如说“Know thyself”,最终发现,都只能概括其中部分人的主题,而无法概括OZ的整体:正如Em city本身是迈克麦纳斯的实验一样,OZ也是方塔那老大的一个实验。在这里面,他融入了自己对Human Nature的整个理解,而这理解如此复杂,以至OZ里每一想表达的理念,都可能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修女彼特在对自己选择的疑惑中,突然因西瑞尔的话而感悟:我们不选择神,神选择我们;但当她把同样的话转述给凯勒时,凯勒随口反问,“那么神没有选择的人呢?”而比彻历经56集的痛苦挣扎,历经妻死子丧、假释、重归监狱,杀人和几乎被杀,疯狂与孤独,以及,并非最不伤人的爱,当他终于能够恢复正常人的心态对凯勒说,“每个生命都很重要,并非只有你我”时,比彻的回答是简单一句“狗屎”。OZ里,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兄弟情,都一一闪耀,又都一一毁灭;几乎所有重要的维系人坚持下去的理念,宗教、信念、甚至仅仅的自我保存,都有破灭的一瞬间。而在毁灭了一切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仿佛又回到原点的OZ。一切都在继续,正如人类的历史一样。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的经历都有它独特的地方。正如像那现已滥觞的比喻中所说,每个人都并非孤岛。系列剧由于有固定的模式,贯穿主角之间的关系难以轻易改变,所以出现十年不升职的探员;肥皂剧则只围绕人物,于是在有限人间玩三角四角数不清的角成为必然。OZ的不同,在于它里面每个人的行动都是在变化着的;如同现实中存在的人一样,面临状况做出选择,显露个性不同的地方,以及,变得与以前不同;然而那些变化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或肥皂剧,或者说,角色有着很好的延续性,以至,哪怕在他们最好的时候,我们仍能看到他们最恶劣的过去。
也许方塔那视角,或者换言之,神的视角,在OZ中最明确的表露就是:这里没有简单的善恶存在。没有人绝对邪恶,或者在扮演恶人。每个人都在做出从他的角度和立场,最理所当然的选择。所以我们看到史林格的角度,他不认为自己殴打毒贩是错误,这个态度他从未改变;同样,他对家庭的重视,也并不就让他立即成为了一个好人:一知道儿媳的过去,他的怀疑首先就是孩子的血统到底是不是他自己的。我们也看到凯勒的角度,在他的重重谎言,以及谎言所遮盖的谎言之下,我们听到了他对于“无条件的爱”,以及“杀死他们身上的自己”,类似自省的片刻。同样,也没有人绝对善良。最正常的比彻曾有的疯狂以及杀戮不用再复述了,OZ中的所有人,包括格劳丽亚医生,包括彼特修女及迈克麦纳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软弱、犯下难以忘怀的错误。而方塔那把他们所有的这些,表现在观众面前,并不解释,也不掩盖。仿佛是在说:看啊,这就是Human Nature。
而也许,OZ最奇迹的地方就在这里。哪怕是看到那样的软弱、无力、丑陋、欺骗和伤害,仍旧觉得,生命无比美丽——并非只有你我,每个人皆是如此。
The End
=========================================================================================
美剧《监狱风云》观后感
最近似乎很流行美剧啊,但偶一向缺乏耐心,一连几季的剧情让偶总是半途而废,坚持到最后的少之又少,《监狱风云》(OZ)就是那难得的其中之一啦。
⑩ 电影 赎罪的一份专业性影评
电影分成两截,前面有简·奥斯丁的风格,一个哥特式英国庄园的故事,塞西莉娅小姐和管家的儿子罗比的爱情,很老套、很英国。我不太喜欢那种黑黢黢的侦探小说的笔法。迷人,但格局小巧。最要命的是那种斯文,给生命中要对付的苦难与罪愆,都蒙上一层“人性的、太人性的”面纱。有时构成一种张力,但至少在这部片子里,却有一种削弱。
后半截,从军的罗比把故事带进二战的宏伟叙事,影片也转为好莱坞的叙述风格。罗比死在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最后一夜,导演用一个6分钟的长镜头,来铺陈大撤退的乱象。爱情和整个世界一起溃败,几个月后,塞西莉娅护士在一家战地医院,被洪水吞没。
到此为止,这只是无数令人伤感的倾城之恋,信手拈来的一出。但整部影片,其实是塞西莉娅的妹妹布里奥妮的忏悔录。滴答的打字机声从头到尾,非要刺破你的耳膜。结果不是造化弄人,而是布里奥妮一手促成了这一悲剧。13岁少女的怀疑、想象、骄傲、嫉妒和恐惧,在那个夏夜的庭院,将一对恋人活活撕开。
塞西莉娅与罗比彼此倾慕,却执拗着很少说话。那个下午,他们在水池旁口角,罗比扯掉古老花瓶的一支耳,掉入水中。塞西莉娅赌气地脱掉衣服,跳入水池。罗比转过脸去,双手握紧,攥到发白。这一幕,布里奥妮透过玻璃窗远远地看见。文学的想象力配合13岁的世界观,使她认定罗比是一个色情狂,正在欺负她姐姐。接下来误解逐步加深,直到布里奥妮在晚宴前的图书室,撞见姐姐和罗比倾吐爱慕,肌肤相接。
当夜,庄园里碰巧发生了一桩强奸少女案。布里奥妮瞅见了逃跑者的背影,她向全家宣告,我知道是罗比。警长问了两个很专业的问题,“你知道还是你看见”?她说,我看见。警长再问,“是否就像现在看见我一样”?小姑娘坚定地说,是的。
身着礼服的罗比带着羞辱,被拖入警车,后来送往欧洲战场。塞西莉娅与全家断绝往来,成了战地护士。五年后,他们客死异乡。布里奥妮18岁了,也成了护士,她看着法国士兵如何在她面前死去,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罪错,在夜里撰写她的第一部小说《赎罪》。直到74岁,长达一生的悔恨走到尽头。布里奥妮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就是这本修改了56年的《赎罪》。
忏悔的议题,是很难在中文世界里遇见的。有人一辈子造孽,晚上睡得最香。有人犯下一个错,一生追悔不及。影片有一个镜头,护士布里奥妮反复洗自己的手,彷佛永远洗不干净。人会找各种缘由开释自己,但当布里奥妮在教堂,听见牧师在婚姻誓词前,对新郎新娘说,人若作假见证,上帝必不祝福他们的婚姻。她从此独身一人,写了一辈子小说,一辈子的忏悔录。
在战地医院,同伴说,你一定有个隐秘的情人。布里奥妮说,我从未恋爱过。难道你从没喜欢过一个人吗——有的,我13岁时喜欢一个哥哥,我故意跳到河里看他是否来救我,结果他救我之后,就转身走了。
这个人就是罗比。布里奥妮对他的诬告,埋伏着要她用尽一生才能看清的情感,和其中怨恨的暗流。
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关于浪漫爱情,而是关于无力自拔的痛苦,和自我赎罪的不可能。影片最打动人的段落,是布里奥妮鼓起勇气向姐姐道歉,遇见罗比和姐姐在一起。罗比严厉地说,永远不会原谅她。这段落拍得恍若隔世,接着老年布里奥妮在访谈中,说出了他们死亡的真相。她说,这一幕是我虚构的,其实我从来没有机会向他们道歉。我的姐姐一生和她最爱的人在一起,只有图书室里的十几分钟,和战地相逢的半个小时。
如果忏悔的对象是人,他不在了,你活着就活在深渊里。因为你再也没有机会。这就是影片留给人的仰天长叹。我若是布里奥妮,我还有无可能,没有屈辱地,没有愧疚地,光明而自由地过我的余生?或者说,他们的死,就是对我良心的死刑判决?
有人说,中国人忏悔意识缺乏,因为忏悔的对象只能是无限者,而不可能是有限者。在英文中,“atonement”的意思,是上帝与罪人之间的和解。到底是“造化弄人”,还是人在弄人?人的确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思负责,但塞西莉娅和罗比的结局,若在终极的意义上,是由布里奥妮的错误决定的。那么布里奥妮就绝无赎罪的可能。她若有良知,她的一生就只能是地狱。可这样的宇宙人生,实在不是人的生命可以负担得起的。
其实当年奥古斯丁说到忏悔(confession)时,是指一个公开的认信和宣告。包含着类似法庭审判的场景。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审判者,他倾听、问责,并施恩赦免;二是场景的透明性,在任何有限者、包括受害人面前的忏悔,都是不透明的。人可以审判人的行为,但人不知道人的心。古人说“天知地知”,天不知地不知的忏悔,就不是忏悔,也无法成为赦免的管道。第三是公开的见证。透明是针对宇宙万物的,公开针对他人。很多人认为,忏悔是纯粹个人主义的,是独自与受害人,或独自与上帝的关系。但在奥古斯丁的观念里,缺乏见证,就没有忏悔可言。所以世上绝没有秘密的忏悔,这也是布里奥妮必须成为作家的原因,她的忏悔需要一个陪审团,就是她的读者。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本帐。一人一本忏悔录。但只有这三点,才构成奥古斯丁式的《忏悔录》。人若以自己为辩护律师,那是卢梭式的《忏悔录》。人若是以自己为审判者,就是常说的“良心法庭”,那是托尔斯泰式的、或布里奥妮式的《忏悔录》。值得尊敬,却缺乏恩典。人若以他人为审判者,就是巴金式的《忏悔录》,在历史、文化、道德和数量面前的忏悔,就是常说的“道德法庭”。不但少了恩典,连公义也常被民意所左右,被局势所遮蔽。在巴金那里,最大的真话就是“毛主席伟大,但四人帮万恶”。这是一种无法清除偶像崇拜的和自我虚构的赦免。
一个见鬼的时代,每个人的手上都沾满了血。奥古斯丁说,“我忏悔故我在”;犹太人的先知以赛亚,在倾国倾城之际,仍有预言说,“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那个13岁的小女孩却用一辈子喊道: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