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姜文“北洋三部曲”为什么只成就了一部《让子弹飞》
提起《让子弹飞》,不少人都认为是姜文的得意之作,甚至有人认为《让子弹飞》是姜文仅有的代表作。其实这样理解也不过分,因为在三部曲中《让子弹飞》的佳绩实在耀眼。
而《让子弹飞》是姜文导演的一个大胆尝试,可以说《让子弹飞》是真正意义上的在故事之上构架隐喻。观众则是先看懂了故事才明白隐喻,因此才会大爆。所以说,如果非要说“北洋三部曲”的差异,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让子弹飞》是唯一一个故事线清晰的作品。
Ⅱ 十一年前姜文神作,《让子弹飞》太过经典,这部影片究竟隐藏了多少细节
2010年,国内导演姜文拍摄了一部豆瓣评分高达8.9的经典电影《让子弹飞》,有人看完这部电影后认为姜文的时代已经来临。
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所囊括的元素太多、人性、哲学、社会现实乃至历史事件、感情,以至于很多人在观影后多年也没能彻底明白当年姜文想在电影里表达的所有含义。
让子弹飞有意思的点是,姜文在这部电影中主角儿名字都是假名,张麻子叫张牧之、汤师爷叫马邦德、黄四郎除了姓黄,真名也不叫这个,三位主角全都带着面具,以至于后来时间长了,连他们自己都相信这是真名了。
Ⅲ 豆瓣高分的四部电影,《让子弹飞》在列,你喜欢哪一部
让子弹飞
不要走得太快,它会扯着蛋。这是一种充满激素的火药。这部电影将带来核电响应,令所有人震惊并持续很长时间。 130分钟的电影充满了高潮,观众从开始到结束都在膨胀,不断的笑声、继续鼓掌。无论哪个演员表现得很好,线条幽默紧凑,结构紧凑。、首先回应,但缺乏一丝控制。枪撼戈壁,血染黄沙,银泻,金戈铁马所有压迫肾上腺的因素都聚集在一起。使用武力,力量和精彩。缺点也很明显。中国式无耻的私生子。一定要看四川版,辛辣可口,这句话是“为了看到蓝天飞翔的结界,为什么不去龙蛇”。自由,傲慢,从古人借来,嘲笑到位。不料谭潭,傲慢的龙门阵。茶来了,放了,让子弹飞了一会儿。
怦然心动
读完之后我对这个女孩也特别深刻。她是独立和勤奋的,她是自尊的,但对长刺不敏感。就像邦妮说的那样,没有男孩,她会长得很好。对于成长电影,它对孩子和父母都很有教育意义。无论是沮丧还是爱,它都具有非常积极和宝贵的价值。有些人很浅薄,有些人被毁了。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像彩虹一样的人。这项技术是流畅和整洁的,它不会落入陈词滥调和不分青红皂白。在两个小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微妙互动下,他们表现出他们的角色、的不同观点和差异。叙述充满了纯真的、幽默和浪漫
Ⅳ 让子弹飞豆瓣评分
《让子弹飞》的评分是8.9分。这个评分还是比较高的,讲述了在民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男主角是劫匪,目的是求财的。他在路上伏击了一对夫妻,而这对夫妻刚好买了官,要去走马上任当县长的。但是夫妻中的丈夫为了保命就说自己只是师爷,让男主角当了县长。这样下来,这对夫妻是彻底活命了。男主角就选择成了那个县的县长。
当男主角成为县长之后,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因为这个县是很偏僻的一个县,不然也不是一捐钱就能当上县长的。男主角虽然成为了县长,但是当地却有一方霸主,所以他实际上手里是没有什么实权的。
因为男主角本身是一个劫匪,所以他就想了很多法子在那个地方站住脚。而那对夫妻中的丈夫,也不由自主地卷入了这场戏中。故事也因此变得好看起来。
Ⅳ 电影《让子弹飞》:打鼓1分钟的戏花了几百万,你怎么看
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豆瓣得分8.8,堪称经典。良好的剧情和高的制作成本为戏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就像电影里的一个小桥段。费用达数百万美元。正是因为剧组邀请了日本的鬼鼓乐队。用一个真正的鼓手来解读影片的片段,让故事更真实,得到这样的高度评价并不是徒劳,这是名副其实的。
对于电影《让子弹飞》,网上众说纷纭。其中豆瓣的8.8分。但也有观众认为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让人困惑、不解。不知道大家对这部电影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谈论哦!
Ⅵ 《让子弹飞》豆瓣评分是多少
豆瓣评分8.7。
《让子弹飞》是由姜文执导,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陈坤、周韵、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0年12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悍匪张牧之摇身一变化名清官“马邦德”上任鹅城县长,并与镇守鹅城的恶霸黄四郎展开一场激烈争斗的故事。
八匹纯血高头白马四蹄翻飞,车轮与铁轨撞击隆隆作响,两节火车正以“马拉火车”的梦幻奇景奔腾在南部中国的崇山峻岭之间。
火车车头的烟囱里蒸汽蒸腾而上,不过这蒸汽的来源其实是车厢内巨大的火锅。火锅旁围坐着买官上任的老汤(葛优饰),以及他的夫人(刘嘉玲饰)和师爷(冯小刚饰)。志满意得的老汤不知道,一场危机正在等待着他,他们的命运也将从此改变。
就在老汤等人在火车内饮酒作乐之时,绿林侠匪张牧之(姜文饰)率领众兄弟们埋伏在山谷两侧。几声枪响划破天际,随着张牧之“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话音落下,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劫案就此展开。火车腾空而起跌落水中,老汤和夫人成了张牧之的阶下囚。
Ⅶ 豆瓣评分最高的十部国产电影
第10位、《烈日灼心》
导演:陈凯歌
主演:张国荣、巩俐、张丰毅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9.5
该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观众与其说是被悲欢离合的故事本身打动,不如说是被故事背后那段国人集体回忆的历史所打动。没有那跌宕起伏的历史背景,衬托不出人性的真实,也构成不了凄美的故事。
Ⅷ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堪称经典
《让子弹飞》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穷二白的张麻子,带着几个兄弟,打败地主老财黄四郎的故事。虽然播出已经十多年了,但是它的影响力还是依然存在,是一部非常经典电影。绝对算得上是一部神作,不同的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次在人群中看到他时,眼里总会有泪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姜文的电影总要刷几遍才能慢慢意会 他有自己的电影语言,四十岁以后,经历了人世的沧桑,你就看懂了,原来世界如此荒唐。
《让子弹飞》最终票房6.37亿,周润发的片酬4000万算上票房的分成,估计到手不会少于5000万。并且这部剧真的如同莎士比亚曾经说的:“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这部电影经典所在地方。
Ⅸ 如何评价电影《让子弹飞》
很多人说姜文是个鬼才,而他的《让子弹飞》在我喜欢的华语电影作品中,绝对是前几名。
当然,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人不喜欢《让子弹飞》在豆瓣上只给打一颗星,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我喜欢,大多数人也都喜欢,豆瓣评分8.7。
Ⅹ 让子弹飞真的好看吗为什么豆瓣评价比较高
影评这么多,吐槽点最多的就是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了。这个地主恶霸,说单词,玩“介错”,还总要拽拽文,钱也多的离谱。这些特质可笑,不必要,也不合理。 但揭开暗线的线索,就在于这些“不合理”。 影片的暗线,几乎都巧妙得埋在笑料之下。
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1920.
葛优演的马县长,在刚进鹅城不久就说:“不好,我们来晚了,前任县长已经把税预征到90年后了,都到2010年了”。 原著中故事发生在193X年,是姜文特意改到1920年的。
问题2:黄四郎只是个地主恶霸么? 没那么简单
黄四郎交给假麻子(胡军)地雷时,说了很多:“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革命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1910,made in U.S”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这1910年才生产。 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唯一一颗双胞胎地雷。 请问,黄四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四郎参与了在武昌起义的核心策划,是辛亥革命的老资格革命党!不信?下面还有佐证
问题3:张麻子只是个土匪么? 当然不是
电影里很明白的说了, 张牧之,早年追随松坡将军(蔡锷),17岁时即为其麾下手枪队长。是讲武堂出来的(考虑到蔡锷,应为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蔡锷在日本死后(1916),张牧之回国,落草。
蔡锷何人?梁启超高徒,民国开国元勋,护国军神。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后20日,蔡锷就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响应革命。1915年又发动护国讨袁并取得胜利。张牧之早年即追随他,也算是 辛亥革命党对老资格。
张牧之和黄四郎还曾是革命战友? 影片给出了明显的线索
问题4:1900的一面之缘?
张牧之与马邦德赴黄四郎的鸿门宴时, 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从影片可以看出,黄四郎一开始就知道假县长就是张牧之就是张麻子。这句一面之缘,是他刻意点开的敲山震虎。影片确凿的发生在1920年。 20年前就是1900年。
黄四郎和张牧之在这一年见过面? 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继续从张17岁当上蔡锷手枪队长入手。
问题是,张牧之现在多少岁,又是那一年遇上蔡锷的呢?
蔡锷1882年12月出生,1899年在时务学堂的老师唐才常德资助下赴日本留学,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练兵。
如果张是1904年后见到的蔡锷,那么1900年时张牧之不超过13岁。 这样的孩子不应引起黄四郎的注意。且1920年时33岁,似乎又嫩了一些。蔡锷活到此时也不过三十七岁。 1899年之前的蔡锷不过是个16岁不到的学生,虽然已经声名不弱,但也不至于配个手枪队长吧。 张蔡相逢,应为1899-1904年蔡锷留学时发生。17岁的张牧之,又为何会给一个留学生作手枪队长呢?
查了一下,1900年时,唐才常策划在武汉发动“自立军起义”。 蔡锷闻讯即回国响应老师。但唐看他年纪小,就派他去湖南送信。 后来唐才常被张之洞拍平, 蔡锷身在湖南躲过此劫,又回了日本(其实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蔡锷,才去学军事)。我以为,张牧之当上蔡锷手枪队长,正是这一年。 估计是唐才常不放心蔡锷一个人走,派了张牧之这个同龄毛头小伙子,给他当的保镖--”手枪队长”(估计是光头小队长)。 这样算,1920年影片发生时张牧之37岁,也很符合人物形象。
黄四郎会在1900年认识张牧之,两种可能。1是黄也参与了自立军起义,在武汉或者湖南见过蔡锷与张牧之。 2是蔡锷把这个手枪小战士一起带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和黄有过一面之缘。
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黄四郎和张牧之,显然都在日本混过不短地时间。
问题5:张牧之黄四郎都混过日本? 应该是,他们都对介错很熟
先来介绍一下介错:
日本人不爱上吊爱切腹,他们觉得切死自己挺光荣的。 但切腹挺难操作,一刀捅进去,一时死不了还特别疼。身体倒得七扭八歪,挣扎起来满地的血,死相难看,特别不体面。故很多时候切腹者会让一个信赖的朋友当「介错」。介错人手持长刀站在其身后,在自杀者的短刀切腹的一瞬间砍下他的脑袋。
切腹大家都熟,但介错就相对冷僻。 更别说在没网络和电视的1920年, 如果不是对日本文化相当熟悉的人,根本说不出这俩字吧。
黄四郎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 张牧之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两个人应该都在日本待过相当长的时间。 尤其是黄四郎,好端端的中国人没事谁能扯到切腹去。张牧之要在日本混,只能是1900-1904年。因为1904年蔡锷回国后就没怎么去日本(其实我也不熟,蒙的),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长,张牧之也不能去日本。等1916年8月,蔡锷病重去日本治病,当时张牧之一定跟着去了日本,但估计这段时间他可没兴趣研究什么切腹。何况11月初蔡锷就病逝了。
回答了这5个问题后, 我们重新看黄四郎这个人。 他留过西洋,也留过东洋。说话爱拽文,冒成语,国学功底算不错。你若把他看作一个土财主,这些设定显然有很蹩脚; 但若把他看作早期便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 那些设定就很恰当。
黄四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土财主。 他是一个腐化的前革命者,现当权派。 在鹅城,他是“官府”的代言人。
我总结一下暗线:
1900年,张牧之追随蔡锷到日本,并与黄四郎有一面之缘。
1900-1911年,张牧之和黄四郎在同一个革命阵营,但无交集。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武昌起义,黄四郎为核心成员。 10月30日,蔡锷在云南发动重九起义,张牧之也算核心成员。
1911年-1920年.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他投靠了实力军阀张敬尧(还是张宗昌? 其实我没听清楚。 总不能是张孝准吧)这座靠山后,愈发肆无忌惮,横征暴敛,更以故乡鹅城为根本苦心经营,控制了民国小半的烟土交易,大发其财。
辛亥胜利后,革命者张牧之,不求权钱,继续追随蔡锷。 1916年蔡锷死于日本,此后张牧之对时局失望,干脆落草为寇。
1920年, 张牧之马邦德来到鹅城,电影开始。张黄斗法,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鹅城起义,胜利后张牧之分文不得,心爱的女人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走了。这场“革命”,正如当年的辛亥革命, 他什么也没得到,甚至失去了很多。 他坐的chair, 也被别的man抗走了。
这就是姜文在此电影里内藏的政治隐喻。 谁会投入革命?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 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隐喻还不够过瘾, 鸿门宴上还有句台词。“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谢绝联想,请勿跨省)。
问题6:姜文要干什么? “让子弹飞一会”
解决了前5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姜文如何同时取悦小装,大神和官府三个群体了。 那就是打时间差。这是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才能被解读出的电影,子弹中的火药藏在喜剧和商业的外壳之下,躲过了官府的剪刀手。 他若明白无误的指出黄四郎是由XX手段走上统治阶级的恶棍,配合最后的“鹅城运动”,那这片死的绝对比宁浩的《无人区》还惨烈。等子弹飞完,官府醒过神儿来,影片都下映了。
从技术手段来说,姜文为追求这个飞一会儿才明白的效果,刻意的将每一条重要的线索后埋一个包袱以转移注意力。 比如张牧之刚刚自陈身份,说自己跟松坡将军混过。 观众还没转过筋想清楚松坡是谁,葛优就跳出来插科打诨:“那一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在逗笑大家之余,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松坡”,“十七岁”这样的线索上转移开。避免影片立刻被看懂。
姜文的电影爱悄悄的牵扯些政治,但要把子弹对着官府打,未免自讨死路。他准备打向谁? 这就是本文最后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姜文更大的野心所在。 看官们可以把他野心想的特别不怕死,但我可不敢胡写。我觉得他把枪口对准时下电影界,对准某位电影界的官府代言人。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姜文那句“我姜文站着,也能把钱挣了”。这点野心,观众都看的出来,也不难理解这句有点揶揄闷头挣钱的冯小刚。冯导岂是在于这点揶揄的人?还主动客串了汤师爷,和葛优联袂出演赚钱众。(冯导不但拍片赚钱发挥稳定,客串也是稳定的头五分钟就死。)汤师爷落水而死, 葛优演的马邦德为求活命,一直在冒充汤师爷。 可以说,在电影里,葛优代表了冯小刚。马邦德说的,就是汤师爷说的。也是冯小刚说的。
汤师爷要赚钱,他向谁跪? 官府代言人“黄四爷”。 他怎么着挣钱? 黄四爷带头出钱,其他人就得跟着出钱,回头把钱还给黄四爷,得利三七开。
张牧之要站着挣钱,也得在汤师爷的配合下,先忽悠“黄四爷”先出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才行。
关键问题来了,汤师爷想赚钱得跪官府代言人黄四爷,冯导演想赚钱得跪那位爷?
时下电影圈里, 有没有一个“爷”,是公认的官府代言人呢。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恶劣,已成中国电影的毒瘤,就够好了。这位爷,如果像黄四爷一样发家,先投身于“导”,一步步的向官府靠拢,终究成“爷”,就再好不过了。
有没有这样的一位爷,让姜文这种爷们电影人觉得。“X爷,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线索还在电影里
理解子弹的政治隐喻,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故事发生时间的改动。
理解子弹的现实所指,突破点在于姜文相对于原著,对角色姓名的改动。
在原著里,黄财主的原名叫黄天榜,”黄天棒”. 在电影里,叫作黄四郎,“黄四爷”。
韩三爷,您得多么的无畏,才敢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这片儿的出品人上? 您给这电影投了多少钱来着, 别是一千八百万
(原著师爷姓陈,没县长这人。 电影里分别安上汤,马二名。将将是个“冯”字,有点附会,放括号里图个好玩吧)
在电影后半, 张麻子对着黄四爷派出来的马车,虚射一枪,“让子弹飞一会”。 片刻,枪声四起。
《让子弹飞》上映一会后,终会成燎原之势。其它手里有枪的导演,编剧,演员,杂志,评论家们,都会迫不及待的把肚子里藏了多年的子弹打出去。
姜文必将瓦解一个“三爷的王朝”,“剪刀手的王朝”。让黑马们倒下,白马们得以挣脱沉重的束缚。但”姜文的王朝”,永远不会来临。他会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让别人搬走。自己骑上白马,悠然的离开我们的视线,化为一个传说。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